蔣中正自反錄(三冊套裝)

蔣中正自反錄(三冊套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蔣介石
  • 迴憶錄
  • 自傳
  • 曆史
  • 政治
  • 軍事
  • 國民黨
  • 中國近現代史
  • 傳記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反錄》所收蔣介石文稿,約當其26歲至45歲之間。這一段時期,蔣介石追隨孫中山,投身辛亥革命,反對清政府的專製統治,反對袁世凱復闢帝製,反對陳炯明兵變,創辦黃埔軍校,領導北伐,從聯閤共産黨到“清黨”反共,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其後,又徵伐群雄,取得瞭對李宗仁、馮玉祥、唐生智、閻錫山等地方實力派的勝利。這是蔣介石一生中由發軔而躍居領導中心的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國曆史的重要時期。《自反錄》收集瞭這一時期蔣介石的部分重要文稿,自然是研究民國曆史和蔣介石個人曆史的重要資料。但是,應該說明的是,曆史文獻的編選常常受到時代和環境的製約,蔣介石早年,有若乾左傾的親共、親蘇言論,見之於黃埔軍校時期齣版的《蔣校長演講集》一類小冊子,這些,《自反錄》都沒有收入。

  本書所收蔣氏早年文章共318篇,經本人過目,由蔣親自題簽,上海中華書局承印於1931年。據說當時係非賣品,流傳很少;1949年以後颱灣方麵或曾影印,流傳亦少,現在均很難見到。加之其中有一百餘篇文章,未收入秦孝儀主編的《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還有70餘篇文章在《言論總集》中雖列齣篇目,註明“稿佚”,但實際上在《自反錄》中都可以找到,屬於秦孝儀有意隱匿,不欲示人者;其已收者文字亦多有不同。因此,為適應海內外日益發展的研究蔣介石和民國史的需要,正式、公開刊行《自反錄》自是應時、必要之舉。

——楊天石

本書特色

  自反錄第二集,乃匯集蔣公自民國十五年至民國二十年之文電函劄講演詞等擇要編次而成,由陳屺懷先生編輯。其目錄次序略經 蔣公閱定,然內容尚未遑親為校讎也。恐日久散佚,爰命先印若乾部,存備觀覽。至若搜羅補充,斟酌去取,則當俟諸他日焉。刊印既竣,為誌其略如此。-陳布雷謹識

  附有蔣介石自己寫的序的手稿圖,曆史學傢楊天石作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蔣中正自反錄(三冊套裝)》以外其他書籍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避免人工智能痕跡。 --- 【圖書係列】近代史料選粹:中國現代轉型中的關鍵人物與事件 本套精選書係,匯集瞭中國近代史上數位核心人物的珍貴文獻、深度傳記以及對重大曆史轉摺點進行細緻梳理的學術研究。全係列共包含三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視角下的近代中國圖景,尤其側重於探討政治、軍事與思想領域的深刻變遷。 --- 第一捲:風雲際會:早期革命者的軌跡與抉擇 主題聚焦: 本捲集中考察瞭辛亥革命前後至國民黨早期發展階段,幾位關鍵革命先驅的心路曆程與決策背景。重點不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深入到個人決策的微觀層麵。 核心內容闡述: 一、 《孫文的歐洲遊說:理想與現實的交織》 本書通過梳理孫中山先生在早年旅居歐美期間的通信、演講稿及私人日記的摘錄,詳細描繪瞭他如何從一個海外留學生逐漸轉變為堅定的革命倡導者。重點分析瞭其“三民主義”思想的早期雛形——如何吸收西方共和思潮,並試圖將其本土化。書中特彆收錄瞭其與清廷派駐海外密探、地方會黨的秘密往來信件,揭示瞭早期革命活動中物資籌措與情報獲取的艱辛。例如,對興中會成立初期,資金來源是多依靠海外富商的捐助,還是摻雜瞭秘密的商業活動,本書進行瞭細緻的考證。 二、 《早期黃埔軍校的教育理念與人纔篩選》 本部分聚焦於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初創時期的教育方針。不同於側重後期的政治軍事教育,本捲詳細分析瞭軍校前三期如何平衡“忠誠教育”與“現代軍事科學”的引進。通過對首批學員的傢庭背景、入學動機分析,以及早期教官的教學大綱對比,展現瞭如何用一套既有傳統傢國情懷又有西方軍事條令的新型人纔體係,來支撐未來數十年中國的軍事力量。書中收錄瞭蔣伯器、陳轔等早期教官關於“如何訓練軍人精神”的內部報告,極具史料價值。 三、 《宋教仁的立法構想與憲政路綫圖》 本捲用大量篇幅重構瞭宋教仁在清末民初推動“責任內閣製”的完整政治藍圖。通過解讀《民立報》時期的社論、政黨組織章程草案,以及他與其他議員的私下辯論記錄,展現瞭他對議會政治的執著與對權力製約的深刻理解。本書特彆對比瞭宋教仁的憲政主張與同盟會內部的激進派之間的理念衝突,分析瞭其遇刺對中國政治道路選擇的深遠影響,超越瞭簡單的“刺殺事件”描述,進入到對政治哲學路綫之爭的剖析。 --- 第二捲:戰火中的權力重塑:北伐與中原 主題聚焦: 第二捲將曆史的聚光燈投嚮瞭國民革命的巔峰時期——北伐戰爭及其後數年,探討瞭在統一過程中軍事力量如何轉化為政治權力,以及不同派係間的權力博弈。 核心內容闡述: 一、 《從“聯俄容共”到“清黨”的政策轉嚮:國民黨內部的路綫辯論》 本書深入研究瞭1923年至1927年間,國民黨內部圍繞“聯俄”政策産生的巨大張力。通過分析汪精衛、鬍漢民、廖仲愷等人的書信往來,揭示瞭不同派係對“蘇俄援助”的解讀差異。例如,對國民黨“三大”會議的幕後決策過程進行瞭細緻還原,特彆關注瞭廖仲愷遇刺前後,黨內對“階級鬥爭”和“民族革命”優先級的爭論。最後,對“四一二”事件的處理,本書側重於分析瞭當時決策層所麵對的政治現實壓力與軍事風險評估。 二、 《北伐中的地方軍閥與新舊勢力的融閤》 北伐的勝利並非單方麵的軍事徵服,而是復雜的政治聯姻與軍事收編過程。本捲詳細考察瞭國民革命軍如何在江浙、兩湖等地與舊有地方實力派(如孫傳芳、盧永祥的殘餘勢力)進行談判、收編與摩擦。書中附錄瞭當時中央政府與地方“新舊軍”代錶簽署的《軍事改編意嚮書》的範本,並分析瞭“遣散費”支付標準背後的政治考量。這部分揭示瞭統一戰爭如何成為一場關於資源分配和權力閤法性的復雜交易。 三、 《南京國民政府的早期財政體係構建:稅收與貸款的邏輯》 本捲超越瞭單純的軍事敘事,關注新政權如何建立穩定的財政基礎。通過解讀財政部在1928年至1930年間發行的“整理藉款公債”的細則,分析瞭南京政府如何試圖擺脫對海關收入的過度依賴,以及與英美銀行團進行早期接觸時的條件與妥協。書中對比瞭不同省份在“清丈田畝”工作中的進展差異,解釋瞭中央權威在地方經濟控製上的局限性。 --- 第三捲:動蕩年代的知識分子與社會思潮 主題聚焦: 第三捲將視角轉嚮瞭文化與思想領域,探討瞭在政治高壓與外部威脅並存的年代,中國知識界如何應對“救亡圖存”的時代課題,以及學術界內部的分化與爭論。 核心內容闡述: 一、 《論戰“主義”:1930年代的文化陣地與論辯》 本書考察瞭“左聯”、“新月派”等文化團體在上海、北平等地圍繞文藝復興與階級鬥爭理論展開的激烈論戰。通過摘錄《申報》“自由談”專欄、文學雜誌的社論,本書重構瞭當時知識分子在“為人生”和“為藝術”之間的掙紮。重點分析瞭鬍適、陳獨秀、魯迅等人後期思想的微妙變化,尤其關注瞭他們對“全盤西化”與“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再思考。 二、 《大學校長的睏境:學府自治與政治乾預的邊界》 本捲選取瞭蔡元培、梅貽琦等幾位著名大學校長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行政檔案和內部會議記錄。它展示瞭校長們如何在維護大學獨立性、保障學術自由的同時,應對來自國民黨內部不同派係對校園思想的滲透與乾預。例如,對清華大學1931年“進步學生運動”的處理檔案分析,揭示瞭當時學術領袖在維護師生權益和避免學校被勒令停辦之間的艱難平衡術。 三、 《軍事思想的本土化研究:從兵法到現代戰爭理論》 此部分研究瞭近代中國軍事理論傢如何消化吸收西方軍事學(如剋勞塞維茨的理論)並結閤中國地緣政治與軍事現實進行改造的過程。書中分析瞭如蔣百裏、劉伯承等軍事思想傢關於“持久戰”構想的早期雛形,以及他們如何看待技術代差與精神動員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研究錶明,早期的軍事現代化探索,遠比後來的宣傳所描述的更為復雜和多元。 --- 總結: 本套書係力求通過對一手文獻的梳理和對曆史細節的還原,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細緻且富於層次感的近代中國曆史斷麵。它避免瞭對單一人物的絕對褒貶,而是緻力於呈現特定曆史情境下,不同人物所做的,或必然,或無奈的選擇。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集

捲一 建議類 戰略類
建議類
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提議案(設立桂林入伍生教練所)
中國國民黨第二屆第二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提議案(整飭黨務軍備)
軍事委員會建議案(軍政改革計畫)
廢督裁兵議
上總理軍事意見書
上政治委員會請決定革命軍募練計畫意見書
上軍事委員會條陳軍事訓練計畫意見書
上軍事委員會軍政意見書(附緻軍事委員會各委員公函)
上軍事委員會改良士兵生活意見書
戰略類
徵濛作戰芻議
對北軍作戰計畫
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畫
粵軍第二期作戰計畫
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

捲二 宣言類 報告類 命令類 文電類
宣言類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就職宣言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詞
報告類
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錶大會軍事報告
粵軍第二支隊進攻永泰始末情形
命令類
本校各機關人員辦事方法訓令
革命軍人應戒除弊端訓令
宣佈率隊叛逃軍官罪狀訓令
飭禁官長學生士兵逃亡訓令
整飭校風訓令
訓誡各將士文
總理在京逝世通告
文電類
通電中央執行委員會各省區黨部(辭軍長職)
通電各省區黨部(收復東江情形)
上總理電
上總理電
緻展堂精衛滄白電
緻汪精衛電
覆黃膺白電
緻炯明汝為仲元電
緻陳炯明電
覆粵軍各將領賀就參謀長職電
緻埔校各官長學生諸同誌電(剋復潮汕情形)
覆孫傳芳電

捲三 書函類一
上總理書
上總理書
覆上總理書
覆上總理書
覆顧子纔書
與鄧仲元書
與鄧仲元書
與鄧仲元書
覆廖仲愷書
覆廖仲愷書
與譚組安書
與譚組安書
與張靜江書
覆展堂仲愷書
與鬍展堂書
與展堂精衛書
與精衛仲愷書
覆汪精衛書

捲四 書函類二
與楊滄白書
與楊滄白書
覆滄白湘芹書
覆古湘芹書
與戴季陶書
覆戴季陶書
與張溥泉書
覆黃膺白書
與瀋存中書
與茂如振雄擇生樵峯書
與陳炯明書
與陳炯明書
與陳炯明書
與陳炯明書
與許汝為書
與許汝為書
與許汝為書
與許汝為書
與許汝為書
與許汝為書
與許汝為書
與許汝為書
與黃子蔭書
與第一師黨代錶書

捲五 論說類 序跋類
論說類
革命戰後軍政之經營
軍政統一問題
濛藏問題之根本解決
巴爾乾戰局影響於中國與列國之外交
序跋類
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同學錄序
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同學錄序
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同學錄序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四期同學錄序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期同學錄序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同學錄序
增補曾鬍治兵語錄序
軍聲雜誌發刊詞
刊哀思錄所感

捲六 哀祭類 雜著類
哀祭類
祭總理文
祭告總理文
祭陳英士文
祭馬乾亭文
哭母文
亡弟瑞青哀狀
雜著類
孫大總統廣州濛難記(附錄護法總統宣言、孫大總統廣州濛難記跋)
陳英士先生癸醜後之革命計畫及事略
先妣王太夫人事略
慈庵記
武嶺樂亭記
選讀各書目錄
 
第二集(1、2)
 
捲一 建議類

軍事委員會提議案
對於黨務政治之提案
呈請設立裁兵善後委員會文
軍事善後意見書
裁兵方案
軍事整理案
黨部與政府、政府與民眾之關係及其職權案(中央第五次全體會議提案)
呈請大赦政治犯文

捲二 宣言類
進攻江西時對全國民眾宣言
渡江北伐通告北方同胞
渡江北伐告北方將士文
渡江北伐告全國民眾文
渡江北伐誓師通電
告國民黨同誌
對各方批評之解釋
國慶日敬告全國民眾文
對郵工罷工宣言
十八年元旦敬告國民
對於關稅感想之宣言
石唐變後負責宣言
宣告湘事真象
討逆時告將士文
武漢事變後通告國人
其二
告原隸四集團各將士文
告湖北文武官員文
馮變後負責宣言
十八年總理濛難紀念日告同誌文
為實施編遣電告海外僑胞
為實施編遣電告全國各機關團體
十八年雙十節敬告全國同胞文
告西北將士文
論目前政府責任與國民地位通告全國民眾
討馮誓師詞
通告同誌願以氣節廉恥相勉
在北平告同誌同胞須有黨政確切之認識
與兩湖同胞同誌相勉三義
為討伐閻馮告將士文
告國民革命軍全體將士
討閻誓師詞
對時局之意見
十九年國慶節對軍政意見通電
論鞏固統一與確保和平
在南昌剿赤宣言
告全國同胞文

捲三 報告類(集會緻詞附)
北伐軍第一路總指揮部改定編製呈報國民政府
第三次全國代錶大會開幕日演詞
歡宴第三次全國代錶大會各代錶緻詞
今後革命對象與方法
討伐西北叛軍
國民政府迭平叛亂之經過
各路戰事勝利呈報中央文
津浦綫作戰經過呈報中央文
其二
國民會議開幕緻詞
國民會議閉幕緻詞
黨政委員會組織成立呈報中央文
在國府紀念週報告剿匪及水災情形
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開幕詞
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閉幕詞
辭總司令職呈國民政府文
呈中央執監委員會自請查辦文
辭國民政府主席職呈中央執行委員會文

捲四 命令類
渡江北伐誥誡前方將士
武漢事變後安民佈告
招撫西北民軍佈告
告誡軍人文
關於整飭軍隊之訓令
其二
告逆軍官兵
訓誡六省縣長
整飭官方訓令
通令各剿匪部隊嗣後關於剿匪宣傳應受黨政委員會指導
告誡石友三部官兵文
手令重申連坐法
誥剿匪將士

捲五 訓詞類
軍人教育之要義
對首都衛戍部隊訓話
在中央黨校紀念週訓誡學子
對憲兵團訓話
對黨務黃埔兩校學生之訓詞
對首都各警察長官訓話
何總參謀長宣誓就職時訓詞
勵誌社開幕訓詞
對陸軍第三師訓話
對陸軍第三師第九旅官長訓話
對陸軍第一師及陸軍第十一師官長訓話
對陸軍教導隊訓話
檢閱陸軍第五師訓話
勗勉中央政治學校學生
中央政治學校開學訓話
在郾城對侍衛班訓話
如何纔配稱為革命軍人
對陸軍第二師官長班長訓話
軍需會議訓話
檢閱軍官教導隊對官長訓話
對駐徐各部隊官長訓詞
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訓詞
二十年元旦訓勉各師長文
檢閱各部隊官長時頒發訓詞
航空會議開幕訓詞
對軍事教官訓話
署理外交部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時訓詞

捲六 文電類一
覆孫傳芳電
與方教育長電
為整飭後方病院告誡諸當事電
令東路諸將領規取浙江江蘇電
令江右軍諸將領規取浙皖電
告武昌學兵團電
渡江北伐時與諸路總指揮電
渡江北伐時與白崇禧總指揮電
渡江北伐時與何應欽總指揮電
總司令復職時緻國民政府電
又緻各軍全體武裝同誌電
又緻全黨同誌全國同胞電
又緻馮閻楊三總司令電
為救濟退伍官兵緻虞洽卿等電
責鬍宗鐸等電
其二
其三
與張長官學良電
促馮玉祥來京電
再緻馮玉祥勸阻部下反動電
再剴切緻馮玉祥電
最後忠告馮玉祥電
兩電韓復榘詢問扣車毀路究竟
告原屬二集團各將士電
勸告張發奎電
忠告李明瑞電
正告唐生智部下五一五三兩師將士電
唐變時告前方士兵電
通告全國各機關團體要電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緻西北將士電
緻全國將士電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緻閻錫山電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通告第三集團軍將領電
覆孫科電
二十年辭職通電
覆張溥泉電
緻陳銘樞陳濟棠電
緻粵軍蔣總指揮等電
其二

捲七 文電類二
渡江北伐令第一集團軍諸將領電
渡江北伐與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電
渡江北伐與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電
渡江北伐與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電

捲八 文電類三
武漢事變中與馮玉祥總司令電
武漢事變中令討逆諸軍將領電

捲九 文電類四
馮軍叛應桂逆後令討逆各軍將領電

捲十 文電類五
張師叛應桂逆後令討逆各軍將領電

捲十一文電類六
石唐叛應桂逆後令討逆各軍將領電

捲十二 文電類七(上
晉閻叛應桂逆後令討逆各軍將領電

捲十三 文電類七(下)
晉閻叛應桂逆後令討逆各軍將領電(續)

捲十四 書函類
告海外同胞書
告友邦人士書
緻中央全體委員書
渡江北伐留彆後方同誌書
緻段芝泉書
與李宗仁書
武漢行營中徵詢民間疾苦書
與顧祝同蔣鼎文陳誠陳繼承趙觀濤等書
慰問湖南民眾書
告逆軍將士書
再告逆軍將士書
平逆後告中央同誌書
與吉鴻昌書
與何鍵林蔚書
與何鍵書
其二
其三
覆汪孫等書
與汪兆銘孫科古應芬等書

捲十五 論說類(上)
論今日黨政軍與社會組織之唯一要素
論對俄絕交
精神講話
新中國要從我們的手裏造齣來
關於國軍編遣委員會之希望
革命與不革命
本黨最近之重要問題
黨與政府之關係
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和俄國共産黨共産革命的區彆
對軍校學生演講五三國恥
糾正錯誤與改進將來
對於北方黨務的觀察
北平市政的建設

捲十六 論說類(下)
國府成立四週年紀念日對北平民眾演講詞
國府成立四週年紀念演詞
中國之前途與國人應有之覺悟
今日青年的地位及其前途
對新聞界的貢獻
蘇俄與中國
對中東路事件之講演
反動派之真相
論作戰時後方同誌之責任
救濟金貴銀賤意見
訓練軍隊之經驗談
中國革命進步過程和現在國內統一成績
主義可以戰勝一切
大戰經過與今後政府的責任
此次戰事的經驗

圖書序言

齣版說明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改善,經濟閤作呈現齣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勢,學術交往密切,但建立兩岸間的政治互信仍存在一定的障礙。兩岸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和曆史記憶,特彆是中華民國史,是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華僑共同的民族記憶。因此,加強民國史研究,不僅是社會的需要、學界的熱點,更有助於凝聚全體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兩岸關係未來要有所突破,一定會在曆史中尋找資源與共識,這就繞不開對民國史的研討與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研究近代中國曆史的專業學術機構,早在一九七一年受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成立瞭民國史研究室,開展中華民國史的研究。二○一一年齣版瞭三十六捲本的《中華民國史》。雖然文齣多人,數易其稿,最終集閤眾長,成為一傢之言。這套書隻是我們的一個初步研究成果。
 
  曆史研究的創新基礎,最主要的一點是發掘新的檔案文獻。近代中國戰亂不已,許多珍貴文獻散失在世界各地。為此,近代史研究所承擔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中國海外珍稀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重大創新工程。我們不僅在海外廣泛收集檔案文獻,同時還有計畫地齣版一批早已散失、不易找到的文獻,以供學界參考和研究。為此,我們同香港中和齣版有限公司共同組織編輯、齣版這套《中華民國史文獻叢刊》。叢刊所選文獻大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前齣版、現在各大圖書館不易搜集到的文獻和未刊檔案。
 
  客觀的曆史是怎麼樣,寫齣來的曆史也必須是怎麼樣。為瞭保存曆史的原貌,叢刊所選文獻原則上不作刪減。雖然有些觀點,我們並不同意,但它反映瞭那一時代的痕跡,以此提供給研究者參考,以期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引發思考,推動民國史研究,為建立中華民族共同的曆史價值觀付齣我們真誠的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再版序

  自反,意為自我反省。儒傢學派提倡「自反」,蔣介石信奉儒學,一生努力踐行「自反」學說。他的日記,常多反省之詞,每週、每月、每年,常有《反省錄》之設。《孟子.公孫醜上》雲:「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韆萬人,吾往矣。」其中,「縮」,意為直,引申為有道理;「褐寬博」,指穿著粗布衣服的平民;「惴」,惴惴不安。全句大意為:自我反省,如果理虧不直,哪怕是麵對普通平民,也會惴惴不安、猶疑不決;相反,如果自我反省,感覺符閤道理,即使麵對韆軍萬馬,我也會勇往直前!一九三一年五月,蔣介石翻閱自己的舊存文稿,覺得所存不過十分之一,擔心日後事務愈繁,散佚的情況會更嚴重,便託自己童年的老師和後來的秘書毛思誠(勉廬)編輯付印。為此,他特彆寫瞭篇序言,一開始就嚮自己提齣問題:「自反而縮乎,自反而不縮乎?」意為,我多年來的所作所為,反省起來,是有道理呢?還是沒有道理呢?他要求毛思誠按照原樣編輯,「迂陋短拙,悉存其真」,作為此後「朝夕自反之資」,希望能對「寡過進德,略有裨助」。
 
  毛思誠接受任務後,將蔣介石自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至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的文稿一百零四篇,區分為建議、戰略、宣言、報告、命令、文電、書函、論說、序跋、哀祭、雜著等十一類,共六捲,附錄孫中山《護法總統宣言》及蔣介石本人的《〈孫大總統廣州濛難記〉跋》,作為《自反錄》第一集。
 
  與此同時,由陳布雷的堂兄陳訓正(屺懷)將蔣介石自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至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的文稿二百一十四篇,按毛思誠的標準區分為建議、宣言、報告、命令、訓詞、文電、書函、論說等八類,共十六捲,作為《自反錄》的第二集。陳布雷說明,其「目錄次序略經 蔣公閱定,然內容尚未遑親為校讎也」。「爰命先印若乾部,存備觀覽,至若搜羅補充,斟酌去取,則當俟諸他日焉。」
 
  《自反錄》所收蔣介石文稿,約當其二十六歲至四十五歲之間。這一段時期,蔣介石追隨孫中山,投身辛亥革命,反對清政府的專製統治,反對袁世凱復闢帝製,反對陳炯明兵變,創辦黃埔軍校,領導北伐,從聯閤共産黨到「清黨」反共,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其後,又徵伐群雄,取得瞭對李宗仁、馮玉祥、唐生智、閻錫山等地方實力派的勝利。這是蔣介石一生中由發軔而躍居領導中心的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國曆史的重要時期。《自反錄》收集瞭這一時期蔣介石的部分重要文稿,自然是研究民國曆史和蔣介石個人曆史的重要資料。但是,應該說明的是,曆史文獻的編選常常受到時代和環境的製約,蔣介石早年,有若乾左傾的親共、親蘇言論,見之於黃埔軍校時期齣版的《蔣校長演講集》一類小冊子,這些,《自反錄》都沒有收入。
 
  若乾年來,蔣介石的著作多有刊行,版本眾多。其中,最流行和最為世人熟知的,一是颱灣國防研究院一九五○年齣版的《蔣總統集》,兩冊,補編一冊,由張其昀委託秦孝儀主編,後來張其昀組織編委會,親自主編,擴展為《先總統 蔣公全集》,由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編印,三冊,補編一冊,六百二十餘萬字。二是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一九八四年刊行的《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由秦孝儀在其一九六六年所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的基礎上增補,分為專著、演講、書告、文錄、彆錄、談話、書麵緻辭等類,共四十捲,一韆五百餘萬字。該書號稱收集蔣氏著作最為完備,但是,秦孝儀不懂得,重要文獻一經公佈,在社會生活中發生作用,就要保持其原貌,而不能輕易修改。他為塑造蔣的一貫正確、完美而無瑕疵的形象,卻不顧蔣最初的「迂陋短拙,悉存其真」的編輯原則,脫離曆史環境,任意刪棄蔣的文章,改動甚至改寫文字,因此,該書所收,既不完備,即使從版本學和校勘學的角度考察,也並不完全可信。
 
  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對領導乾部講:「要讀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麵的東西。我們有些共産黨員、共産黨的知識分子的缺點,恰恰是對於反麵的東西知道得太少。讀瞭幾本馬剋思的書,就那麼照著講,比較單調。寫文章,缺乏說服力。」他當時曾認為印五韆冊太少,建議印一萬冊。為此,北京中華書局等機構組織人員,廣泛收集,編輯《蔣介石言論集》,共一韆二百萬字,計畫分為四十捲齣版,並曾將一九二七年之前的四捲送審,但此後即沒有任何消息。
 
  本書所收蔣氏早年文章共三百一十八篇,經本人過目,由蔣親自題簽,上海中華書局承印於一九三一年。據說當時係非賣品,流傳很少;一九四九年以後颱灣方麵或曾影印,流傳亦少,現在均很難見到。加之其中有一百餘篇文章,未收入秦孝儀主編的《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還有七十餘篇文章在《言論總集》中雖列齣篇目,註明「稿佚」,但實際上在《自反錄》中都可以找到,屬於秦孝儀有意隱匿,不欲示人者;其已收者文字亦多有不同。因此,為適應海內外日益發展的研究蔣介石和民國史的需要,正式、公開刊行《自反錄》自是應時、必要之舉。
 
楊天石
二○一六年一月

圖書試讀

捲一 建議類 戰略類
 
中國國民黨第二屆第二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提議案(整飭黨務軍備)十五年四月三日
 
國內形勢與外交方針
 
北方自國民軍退齣京津以後,中國形勢之變化,其迅速與重大,必非昔日沉悶與輕易之狀態可比。如奉軍佔領京津,則日本在華之勢力愈加穩固。吳佩孚在鄂豫之勢力,英必竭力助長之。孫傳芳盤踞江浙,英必逼孫與吳聯。美國近且有聯孫以牽製日本之傾嚮。法國恐蘇聯在華之勢力復張,故急思與英日聯閤戰綫在滇助唐,以牽製廣東之北伐。總之,此後列強在華,對於北方國民軍處置既畢之後,其必轉移視綫,注全力於兩廣革命根據地無疑,且其期限不齣於三月至半年之內也。以吳得鄂豫,挾有鞏縣、漢陽二大兵工廠,握京漢路之要衝,據全國中心之武漢,如英以經濟助之,不至半年,必可恢復其舊日之勢力。張作霖佔領京津,握有奉天、德州二大兵工廠,且控製京奉、津浦二大鐵路,日本為鞏固其勢力計,其必助之以經濟。一旦北京政府成立,必有數種藉款以補張吳之軍費。當北方國民軍未經完全消滅以前,英日二國必協定以奉軍對西北之國民軍,以吳佩孚對南方之廣東革命軍,而復益之以法令滇唐齣兩廣以牽製我廣東,而香港政府必慫恿我兩廣內部之土匪散軍,盡力搗亂,如此,則廣東仍陷於四麵包圍之孤立地位,其勢岌殆,可以知矣。列強謀我既如此,敵方形勢復如彼,如不亟謀所以解決之方,則稍縱即逝,挽救莫及也。今據以上之形勢,而定本黨應付之策略如左:
 
一、聯絡北方國民軍,使其退守西北,保守固有之實力;
二、聯閤蘇俄,以增進革命之勢力;
三、派員聯絡川黔,以率製滇鄂兩軍;
四、聯閤湘贛,作攻守同盟之勢,約其共同齣兵之期限,以牽製吳軍之南下;
五、聯閤孫傳芳,使之中立,不為敵用;
六、兩廣決於三個月內(即本年六月底),實行齣兵北伐,如能於此三個月內北伐準備完畢,則北方之國民軍不至消滅,而吳佩孚之勢力亦不至十分充足之際,一舉而佔領武漢,則革命前途尚有可為也。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套《蔣中正自反錄(三冊套裝)》在我書架上已經靜靜地躺瞭一段時間,我一直對這位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充滿瞭好奇。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和反思,這與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的那個高高在上的領袖形象似乎有所不同。我特彆期待它能揭示齣蔣介石在做齣那些影響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時,內心真實的掙紮、考量以及他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曆史人物的傳記,尤其是自述性質的,往往能提供最直接、最貼近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動機、信念以及他們所處的那個復雜時代。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讀到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一些他自己纔真正瞭解的睏惑與堅持。這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人物的瞭解,更是對那個風雲變幻年代的一次迴溯。我猜想,他對自己一生的功過是非,必然有著一套自己的解讀,而這套解讀,或許會顛覆我們過去的一些認知。閱讀這樣的書籍,就像在與一位跨越時空的智者對話,從中汲取經驗,引發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套書,深入探索他那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一個偉人背後的血肉與靈魂。

评分

這套《蔣中正自反錄(三冊套裝)》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曆史人物的傳記,更是一種對“曆史如何塑造人,人又如何迴應曆史”的深度探索。我對“自反”這個概念尤其著迷,它意味著一種主動的、深刻的自我審視,一種不迴避自身缺點的勇氣。我期待在這三冊書中,能看到蔣介石如何迴顧他漫長而充滿爭議的人生,他如何看待自己所犯的錯誤,以及他是否在晚年對某些決策有過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這種“自反”,或許能揭示齣他在權力巔峰之外,作為一個人,所經曆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鬥爭和情感波動。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更細緻、更人性化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代中國的命運與他個人的選擇是如何交織在一起。閱讀這樣的書籍,總能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多維,也能引發我對自身人生選擇的思考。我期待的是一種真誠的、帶有溫度的迴憶,一種對過往的迴望與超越,而非僅僅是功過得失的簡單羅列。

评分

我選擇這套《蔣中正自反錄(三冊套裝)》是因為它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去傾聽一個曆史關鍵人物對自己人生的“迴聲”。“自反”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一種深刻的內省,一種不迴避、不美化的自我審視。我渴望從中讀到蔣介石內心最真實的聲音,瞭解他在做齣那些影響深遠的決策時,究竟是如何權衡利弊,他的信念是什麼,以及他如何看待自己的責任和局限。尤其是在國傢民族麵臨危難之際,他的內心世界一定充滿瞭巨大的壓力和煎熬。我期待這套書能夠展現齣他作為一個人,在曆史的洪流中,所經曆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迷茫,甚至是痛苦。這是一種超越政治立場的嘗試,去理解一個復雜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在麵對曆史的評判時,是否有過自我懷疑,是否有過對過去的某種釋懷或遺憾。我希望,通過他的“自反”,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中,那些做齣重大抉擇的個體所承受的重量。

评分

我對這套《蔣中正自反錄(三冊套裝)》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承載的曆史厚重感和其“自反”這個關鍵詞所暗示的深刻意義。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無數的決策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和爭議,而能夠迴過頭來審視自己的選擇,並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勇氣。我希望這套書能夠提供一個超越政治宣傳和曆史敘事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蔣介石,看到他在麵對失敗時的痛苦,在取得成功時的喜悅,以及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晚,是如何審視自己的行為,甚至是否會流露齣某種程度的遺憾。這種“自反”,不僅僅是對個人政治生涯的迴顧,更是對那個時代中國命運的一次深刻剖析。我希望它能展現齣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領導者,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抉擇和責任感。通過他的視角,去理解那些看似冰冷的政治事件背後,所蘊含的復雜人性。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的、真實的情感流露,一種對人生、對曆史、對責任的深刻體悟,而非僅僅是對過往事件的簡單陳述。

评分

這套《蔣中正自反錄(三冊套裝)》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探索“人性”與“權力”交織的深刻讀物。蔣介石這個名字,總是與強權、領袖、爭議等標簽緊密相連,但“自反”這個詞,卻預示著一種卸下光環,迴歸本真的姿態。我期望在這三本書中,能夠窺見一個更立體、更復雜的人物形象。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功過?在他看來,那些關鍵時刻的抉擇,是基於何種考量?是否存在他自己也無法迴避的失誤和遺憾?我尤其對他在麵對國內外復雜局勢時,內心的壓力、矛盾和自我調適過程感到好奇。這種“自反”,是否意味著他對某些過去的行為有所悔悟,或者是在總結經驗教訓?從讀者的角度,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份迴憶錄,更是一種精神的沉澱和對人生哲學的探索。它應該能夠展現齣,在一個充滿挑戰和誘惑的權力場域中,一個人如何麵對自我,如何理解責任,以及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我希望,通過他的反思,我們能對權力、人性以及曆史的復雜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