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

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莎士比亚
  • 文学
  • 戏剧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人物
  • 经典
  • 艺术
  • 英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本书是以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主题的访谈集。
  * 十七位台湾当代重量级莎剧专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畅谈他们与莎士比亚「同工」的经验和人生体会。
  * 莎士比亚为什么会跟得上现代?台湾莎剧是怎么炼成?每一次的改编,都是一种背叛!但正因如此不断赋予了莎士比亚新生命,从古到今他一直与我们悲喜同行。


  东西冲撞・改造融入・调戏莎剧
  与17位莎士比亚同行者一同解「迷」
 

  英国老妇人看完《李尔在此》后激动地说「你把莎士比亚救活了!」——莎翁逝世四百年后,飘洋过海化身万古的灵魂,活在豫剧里、京剧里、台语戏剧里,也在儿童夏令营里⋯⋯与这里的人悲喜交融、探论矛盾——他始终与我们同行。

  剧场学者梁文菁,访问了台湾当代十七位举足轻重的莎剧专家学者以及艺术工作者,畅谈莎士比亚迷人之处,并对他们的着述、演绎和人生产生何种影响与领悟;印证了莎士比亚与他的作品不属于一个时代、一种文化,而是属于全人类永恆的文化传承。
 
  他们怎么说莎士比亚?
 
  「翻译完才发现《暴风雨》剧本对台湾算是个预言,情境对台湾的现实有象征意味,几乎可以说暗喻台湾的社会现象。」──李魁贤(诗人)
 
  「一个剧本可以演出的方式可能是无穷尽的,也因此这四百多年来大家还一直可以看莎士比亚,没有一个什么叫作定本。你要用我的剧本,我其实是心存感激。就像一个剧作家写了一个剧本就是希望有人演。」──彭镜禧(翻译家)
 
  「之所以叫作跨文化,就是要趋近local的在地文化;在地文化是什么想法,应该也是这样改写。就像《李尔王》在日本被黑泽明导演改编成《乱》,绝对不会是三个女儿,而是三个儿子,因为日本重男轻女的背景,王位是不可能传给女儿的。」──陈芳(学者)
 
  「阅读莎士比亚,再阅读其他人的着作成为你自己成长的、作为一个学生、有深度的学生、乃至一个学者的必经过程。」──胡耀恆(翻译家)
 
  「我认为莎士比亚作品是很重要的社会缩影。我自己认为,做台湾莎士比亚资料库就是在写一部台湾的文化史。」──雷碧琦(台湾莎士比亚学会创会理事长)
 
  「只是想为所谓的传统戏曲豫剧的表演打开另外一种面向,让豫剧团的演员有机会去挑战一些在他们的原本定目剧里头,不可能挑战到的人物。当他们要去处理这样的角色时,他们不得不突破行当、跨行当去演这些角色。」──吕柏伸(台南人剧团艺术总监)
 
  「莎士比亚是看到他眼前这些人、这些事情,他就雕刻了剧本。用声音去表现真的很厉害,纹路、下手的地方,我觉得就是看到一个很厉害的雕刻作品的高手。」──王嘉明(剧场导演)
 
  「莎剧对人性的刻画,跟传统戏是不一样的。像传统戏曲,演青衣就是温柔婉约,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心戏,没有太高的起伏,而是从唱功去诠释角色。但是夏洛的角色很全面性,我没有办法以传统戏曲的单一行当去诠释他。」──王海玲(演员)
 
  「莎士比亚把悲剧还原到人类冲突而有的厮杀,不论结果,都是非常可怕的:你不是跟外来人打仗,而是跟自己人。妒忌来妒忌去,猜忌来猜忌去,自己人把自己人不是毒死就是杀死,可怕到极点,是一种没有办法解救的悲法。」──吴兴国(演员)
 
  「在西方的戏剧当中,用一个镜框式的方式,把他的好与坏演出来给你看。但京剧不一样,他把主要的角色变成是非善恶的化身,目的在教忠教孝,充满忠孝节义、天地君臣民这样的阶级。」──魏海敏(演员)
 
  「如果说当代传奇一九八七年的作品,是台湾做莎剧的重要里程,那果陀在一九九四年做了《新驯悍记》,则是另一个滥觞,把莎士比亚的《驯悍记》变成受欢迎的演出。」──李惠美(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
 
  「莎剧里面有很多可以让儿童接近的角色,像是很多在谈母子或父女之间的关系,所以小孩子对《李尔王》,尤其是女孩子对《李尔王》非常有感觉。」──耿一伟(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
 
  「莎士比亚他悲喜交错跟悲喜交融这一点真的是满厉害。后来在我大概所有的剧场创作里,都在走这么一条路,就是说,即使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主题,但我都在中间找到一种侧面切入。」──鸿鸿(剧场及电影导演)
 
  「为了表示自己跟得上莎剧的程度,或是赞许台上的背书功力而鼓掌?不必!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演得太烂,或者太自以为是,所以你听不懂、看不懂。千万不要有莎士比亚迷思。」──姚坤君(演员)
 
  「因为女性角色,『女』是重要的,『性』不是真的『性』,所以一定要露,看你露哪里。玛格莉特是露胸、伊莉莎白是露背、安是露两条腿。」──靳萍萍(剧场服装设计师)
 
  「我小时候看世界的角度,就有点像哈姆雷特,我从来都不相信大人世界所讲的规则,他们讲的都不是实话,大人讲完之后,一转身却不是那一回事。后来才回想起来,为什么哈姆雷特说的话,我会很认同。」──施冬麟(演员)
 
  「我对理查三世向安求婚的片段,一直有很大的想像。我一直在等哪一个男演员可以把那个片段诠释出来,因为他必须要能够说服所有在场的人,不管是对手、女演员或者是女性观众,看完那段以后,真的相信自己会愿意嫁给他。」──谢盈萱(演员)

名人推荐

  * Baboo(剧场导演、《PAR表演艺术》杂志企划编辑)、林奕华(导演)、林蔚昀(作家、译者)、焦元溥(作家、知名乐评人)、杨佳娴(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作家)、蔡柏璋(演员) 共同推荐(按姓名笔划排序)
 
推荐语

  经典如何常新,如何跨越文化,在不同世界里传递与生根,是恆久的课题。本书探究莎士比亚如何渗透台湾当代剧场血肉,受访者各有机缘与偏好,倾心吐胆,毫不藏私,淋漓而深刻,对其他种类艺术亦有启发之力。——杨佳娴(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作家)
 
  四百五十年后,为什么仍旧是莎士比亚?如果你的心中仍然困惑,或者你跟莎士比亚还不太熟,就从现在开始,让台湾剧场工作引你入门,感受莎剧的永恆之处吧!——Baboo(剧场导演、《PAR表演艺术》杂志企划编辑)
《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图书简介 探索文学巨匠的永恒回响 一、 全景式审视:莎士比亚的多维面向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文本细读,而是一次深入剧作家生命肌理与时代背景的全面考察。我们旨在打破传统文学研究中将莎士比亚视为一座孤立的雕塑的习惯,而是将他置于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代错综复杂的文化、政治、社会网络之中。 着述:文本的诞生与流变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过程——从灵感到手稿的艰难历程。我们细致梳理了十四行诗、叙事诗以及三十七部戏剧的文本源流。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如何吸收、重塑并超越古典、宗教和民间故事的传统。我们考察了“盗抄本”与“第一对开本”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早期印刷对文本定型的巨大影响,以及流传至今的版本差异对我们理解原意的挑战。 书中将详细分析莎翁如何构建其独特的语言体系。他的词汇创新、句法结构对英语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不仅罗列了被他“发明”的词语,更着重分析了这些新词汇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服务于角色的心理刻画和戏剧张力的营造。例如,对“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这一独白,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而是从当时舞台表演的实际情况和演员的呼吸节奏入手,探究其语言的音乐性和表演的可能性。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莎士比亚主题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从权力与合法性(如《麦克白》与《理查三世》)、欲望与社会规范(如《奥赛罗》与《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到身份的流动与性别扮演(如《第十二夜》),本书力求展现其作品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以及对人性复杂幽微之处的精准捕捉。 演绎:从舞台到银幕的生命力 莎士比亚的伟大,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作品是为舞台而生的。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演绎”——即作品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搬上舞台并被重新诠释。 我们详细梳理了莎翁剧作在伦敦环球剧院的早期演出形态。当时的观众构成、舞台设计、服装风格(倾向于当代而非历史的装束)以及演员的性别(所有女性角色均由男性扮演)都极大地影响了戏剧的呈现效果。通过对当时评论的挖掘和对舞台遗迹的考古学分析,我们试图重构一个“鲜活”的莎翁剧场。 进入近现代,莎剧的演绎呈现出爆炸性的多元化。本书将重点分析“导演的莎士比亚”。从戈登·克雷对舞台空间的革命性思考,到彼得·布鲁克的极简主义处理,再到梅耶荷德对身体动作的强调,每一次重大的导演革新都为我们理解同一部剧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对《李尔王》的分析,我们会对比20世纪初在苏俄激进的政治背景下的演绎,与二战后在英国本土强调家庭悲剧本质的诠释,展示导演如何成为文本的“二次创作者”。 在电影和多媒体领域,莎剧的改编更是光怪陆离。从劳伦斯·奥利弗的古典主义银幕改编,到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取材于司各特的小说,但内核受莎翁历史剧影响),再到现代都市背景下的青春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本书将深入剖析影像语言如何捕捉、放大或扭曲莎翁戏剧的精髓,探讨“忠实改编”与“成功再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活:剧作家与他的时代 最后一部分,我们致力于将莎士比亚从神坛上请回人间,置于他生活的那个充满活力、冲突与机遇的时代背景中。 我们摒弃了那些未经证实的浪漫主义传记传说,而是基于可靠的法律文件、教会记录、行会档案和同时代作家的书信,构建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斯特拉特福的威廉”。他的商业头脑——作为剧团的合伙人、房产投资者和股份持有者——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取向?他与宫廷的关系,特别是对詹姆斯一世的效忠,又如何折射在他的历史剧和后期悲剧中? 本书还将详细考察16、17世纪伦敦的文化生态。剧院是如何被视为“淫秽之所”而遭到清教徒的攻击?莎士比亚的剧团“国王人马”是如何在政治风暴中求生存的?通过考察他的同行,如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森,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在文学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他的独特之处。我们探讨了当时流行的占星学、医学理论以及对美洲新大陆的探索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暴风雨》等晚期作品的主题。 二、 结论:超越时代的共鸣 《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框架。它既是文学研究的深度探析,也是舞台艺术史的精彩叙述,更是对文艺复兴晚期社会风貌的生动描摹。阅读本书,如同获得了一把钥匙,使我们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更深刻地理解为何这位来自埃文河畔的吟游诗人,至今仍能以其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触动全球读者的心灵。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读者意识到,莎士比亚不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持续在我们的文本、舞台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着“演绎”的鲜活存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文菁 (编着)  


  大学时期加入台大话剧社之后,深深被当代戏剧的世界所吸引,决定以此为志,取得台北艺术大学剧场导演艺术硕士后,赴伦敦大学皇家哈洛威学院攻读剧场研究博士。目前任职于清大外国语文学系,研究专长为英国当代剧场及剧场美学,并教授莎士比亚课程。

图书目录

代序:与莎士比亚同工(彭镜禧)
前言:从案头、舞台到生命中的莎士比亚(梁文菁)
 

李魁贤:莎士比亚好像天生就是用台语写剧本 
彭镜禧:莎剧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可以流动
陈 芳:跨文化就是要趋近在地文化
胡耀恆:莎士比亚是世界共通的财富
雷碧琦: 台湾莎剧就是台湾社会的缩影
 

吕柏伸:让年轻观众拥抱莎士比亚
王嘉明:来排练场就是身体和声音
王海玲:只要练,尽心苦力去做最后定会达成
吴兴国:让将要灭绝的精致艺术活过来
魏海敏:感情的事情是我们很大的功课
李惠美:用爱屋及乌的方式让观众接受莎剧
 
 
耿一伟:踩在莎翁上可找到自己也找到全世界
鸿 鸿:把时代的荒谬放进哈姆雷特
姚坤君:我们应该Play a Play
靳萍萍:戏剧的起源与扮家家酒很像
施冬麟:我觉得爱情叫作鬼打墙
谢盈萱:所有症结就在细微的变化
 
附录 莎士比亚创作年表
图说及图片来源

图书序言

代序

与莎士比亚同工

彭镜禧
 
  英国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作品文字高妙,内容精彩多元,早已广传世界各地。一九○二年,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里面出现了「莎士比亚」,他的中文名字从此固定下来。一九○三年出版的《澥外奇谭》一书,没有着录译者的名字,比名气较大的林纾与魏易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早了一年。两者都翻译自英国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1775-1834)和玛丽·兰姆(Mary Lamb, 1764-1847)姐弟的《莎剧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此后莎士比亚化身华人,作品在中文世界屡经翻译、改编,从未间断。

  跨海而来的莎士比亚当然也带着他的文化,也就是跨文化:把某一特定时空产生的文化形式和表现移植到另一时空。莎士比亚到中土固然是一种文化输出,但当他经过改编「再现」于中土时,却又不完全是莎士比亚,而是在地的新品种。这种现象在中国剧场中,以戏曲改编特别明显。

  概括而言,莎士比亚跨文化改编的动机与目的有三种类型:一是「服膺经典,贴近原着」;二是「行销策略,『消费』莎士比亚」;三是「基于『后殖民』意识,故意抵制『他者』文化而工具化原着」。无论属于哪一种,改编的过程就是对文本「从字里到行间」的深刻体会。陈芳教授和我合作过四出「莎戏曲」—— 三部改编自莎剧(《约/束》、《量.度》、《天问》),一部改编自根据「佚莎剧」创作的现代美国话剧(《背叛》)。改编之前,我必先翻译原剧本,因为翻译是最仔细、最认真的阅读;透过翻译可以更深刻了解原作,以便改编时撷取、保存其精义。改编时则同时考量中国、在地文化,发挥传统戏曲的优点。

  不过,改编自莎剧的戏曲已经不是纯粹的传统戏曲。一旦注入新的元素、新的思维、新的内容,传统戏曲势必产生新变。以《威尼斯商人》为例,莎士比亚原剧里有强烈的宗教与种族冲突,即犹太教徒与基督教徒的冲突。但在台湾没有宗教冲突,却有族群冲突,是以我们的改编就着重凸显了族群之间的问题。演出时,夏洛(Shylock)耍弄特别制作的一个大算盘,以突出他作为商人身分的斤斤计较。饰演夏洛的是素有「台湾豫剧皇后」美誉的王海玲,在《约/束》里她不仅要扮演男人,还是个心思复杂的异族商人,必须以老生打底,兼跨净、丑行当,才能具备饱满的表演能量去诠释角色。这些都是跨文化戏曲在种种程式化约束中的创新。

  着名的文化、文学研究者葛林布莱(Stephen Greenblatt)曾进行一个文化流动实验,名为「卡丹纽计画」(“The Cardenio Project: An Experiment in Cultural Mobility”),目的是要观察某一个文化里的故事,流动到另一个迥异的文化里,会变成什么样式。他把自己和查尔斯.密(Charles Mee)合写的《卡丹纽》(Cardenio)交给不同国家的剧作家改编演出,至今已经有十二种制作(参见www.fas.harvard.edu/~cardenio/index.html 及http://stephengreenblatt.com/resources/cardenio/cardenio-project)。每一种改编都「重新想像」(re-imagine)了这出戏,也都凸显了改编者在地的文化特质。

  陈芳教授和我应邀参与这项计画,根据葛林布莱和查尔斯·密的剧本,改编为戏曲版。我们认为《卡丹纽》的主题是背叛,便以此主题创作了《背叛》,谱写双生双旦的故事。剧情从假拒婚到真拒婚,从政治联姻到自主择偶,从违抗师命到笑泯恩仇……表面上,他们似乎背叛了「伦理本位的社会」、「孝的文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也都很「忠实」:忠于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爱国爱家。这出戏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每一次的改编,都是一种背叛。《卡丹纽》的故事,从塞万提斯(Cervantes)的小说而莎士比亚而奚额宝(Lewis Theobald)而葛林布莱与查尔斯·密,衍异至我们的《背叛》,率皆如此。在《背叛》中,我们自然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元素。这也是对原作的背叛,却是对自家传统的忠实。

  常常有人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但事实上哪里会有呢?就连在莎士比亚时代大概都没有。演出既不可能复制文本,每一场演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乃是一种迷思。所有莎剧演出(包括改编版)都含有莎士比亚的原汁,然而味道各自不同。我们谈论真相,要问是谁的真相?是透过谁的眼睛观察?从文本撰写到舞台演出,跨文化戏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发生与原作的悖离。不仅译者、编者、导演、演员,即使是莎士比亚的观众或读者,人人都会搀入自己的观点,从而参与故事的诠释,并因此成为莎士比亚的伙伴与同工。本集中各访谈记录便是明证。

  正是透过历代异地的伙伴、同工,莎士比亚才得以永垂不朽。
 
(改写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前夕)

图书试读

把时代的荒谬放进哈姆雷特——鸿鸿访谈
 
◎:梁文菁      :鸿鸿
 
我们从比较早的时期开始聊好了,您的毕业制作《射天》改编自《哈姆雷特》,在当时的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演出。我们现在从台湾莎士比亚资料库上,还可以看到节目单等相关资料。想先请问您,当时为什么想改编《哈姆雷特》?
 
 可能要从我自己最早的莎士比亚经验开始谈起。我是一九八二年念第一届的国立艺术学院,在那个年代另外一个戏剧系就是文化大学戏剧系,他们每年的学期公演,一定是做莎士比亚。那时候我也去当时的艺术馆,就是现在的南海剧场,看了好几出他们做的莎剧。因为导演的方式很老派,表演的方式很煽情,就是一个非常老派的话剧演法,所以一开始对莎士比亚的第一印象是很差的。这个印象后来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扭转过来。
 
在课堂上接触到莎士比亚是因为赖声川老师。他教我们西洋剧场史,他自己是莎士比亚的专家,尤其对于莎士比亚那种悲喜交错、悲喜交融的写作方式,非常有心得,所以透过他导读,我觉得对莎士比亚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印象。但真正决定我毕业制作会做《哈姆雷特》,是因为当时看了黑泽明的《蜘蛛巢城》跟《乱》。
 
尤其是《蜘蛛巢城》,我印象非常深刻,它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喜欢读的演义小说,像是《东周列国志》,就是讲战国时期的那种说客、不同的国家用心计在攻防。如果黑泽明可以把《马克白》放到日本的战国时代,那我其实也可以把《哈姆雷特》直接放到中国的战国时代,所以当时就决定做那么一个改编。
 
但这样一来,莎士比亚原本的台词,很多就不合用了,等于整个要重写。所以我是根据它原有的场次,做了很多转换。就像黑泽明把三个女巫变成一个摇着纺车的日本女巫,其实是意义上与场面调度上有很大的改变,我也有这样的改变。比如说戏中戏变成一场太卜,就是当时巫师祭神的仪式,然后被附体,整个就是让它中国化跟现代化。说起来很奇怪,放置到中国的古代,反而是我把它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因为对我来说,至少有两个层次:也就是先把莎士比亚从西方的古典转移到中国的古典,然后再拉到中国的当代,其实是当时台湾的处境。

用户评价

评分

《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了解莎士比亚,只需要读他的作品就足够了。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作品只是莎士比亚伟大的一面,他的生活、他的时代、以及他作品的传播,同样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在书中对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生动而详尽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我看到了伦敦的街道、茶馆、剧院,也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宗教冲突、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背景信息,为我理解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李尔王》创作动机的探讨,作者结合了当时关于王权继承、父女关系等社会议题,让我对这部悲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莎士比亚作品中一些著名场景的舞台还原,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演员们是如何在简陋的舞台上,将那些永恒的悲喜剧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作品,是那个时代思想的结晶,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虽然知道它的壮丽,但却难以真正抵达。然而,《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为我铺平了道路。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更是深入到他的创作过程,以及他作品的思想内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塑造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角色的性格特征,更是深入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情感的纠葛,以及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选择,这让我看到了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书中关于《奥赛罗》中嫉妒的力量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呈现方式,从服装、布景,到演员的表演技巧,这些细节都为我们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舞台上的创新演绎,这让我看到了经典作品如何能够被不断地重新诠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文学作品,是那个时代思想的结晶,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评分

读完《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莎士比亚的认知。一直以来,我总以为莎士比亚是一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如同神谕一般,只存在于书斋之中,与我的生活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无比鲜活、接地气的方式,将莎士比亚拉下了神坛,让我看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烟火气的“人”。作者在书中并非仅仅罗列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到他创作的每一个细节,从他生活的伦敦街头巷尾,到他排演戏剧的舞台幕后,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莎士比亚创作过程的剖析,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当时的文献资料,更结合了现代的戏剧理论,为我们揭示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剧作是如何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孕育而生的。书中对《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那段著名独白的解读,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原来这并非只是一个王子面对死亡的哲学拷问,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革、个人迷茫的缩影。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莎士比亚作品在后世的演绎,从舞台剧到电影,从古典到现代,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思想的生命力,以及他作品如何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观众产生共鸣。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莎士比亚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地“与莎士比亚同行”。

评分

《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这本书,让我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从一个遥远的名字,变成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梳理莎士比亚的生平,更是将他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让我们看到他是如何被时代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莎士比亚戏剧中政治隐喻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解读那些直接的政治讽刺,更是深入到当时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以及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可能存在的顾虑和权衡,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和深刻的莎士比亚。书中关于《马克白》中野心的膨胀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弱点的深刻洞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和传播情况,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作品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仲夏夜之梦》在中国的传播和改编,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与莎士比亚作品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共鸣。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拿到《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之前,我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只言片语,以及偶尔在电视上看到的几段经典台词。总觉得那是属于“过去”的文学,与我这个现代人没什么关系。但这本书,硬生生地将我拉进了那个时空,让我体验了一把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令人发指,他不仅仅是讲述莎士比亚的“做什么”,更是深入挖掘“为什么这么做”。比如,书中对莎士比亚早期剧作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当时伦敦的社会背景、观众的口味,以及戏剧市场的竞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莎士比亚的创作选择。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那些我们现在看来充满艺术性的诗句,在当时可能更多是为了吸引观众、赢得票房。这种从“市场”和“时代”的双重视角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莎士比亚。书中对莎士比亚如何与演员、导演、甚至是当时的审查机构打交道的情节,也让我觉得异常有趣。这就像是在看一部古代版的“幕后花絮”,充满了人性的挣扎、智慧的博弈,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初次公演时,观众的反应和当时的评论,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这让我对这部经典的诞生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作品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之中。

评分

我之前对莎士比亚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对他的作品的“标签式”认知:伟大、深刻、晦涩。然而,《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这本书,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莎士比亚。作者在书中,并非只是空泛地赞美莎士比亚的才华,而是深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他童年的教育,到他成年后的商业活动,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莎士比亚如何平衡他的戏剧创作与家庭生活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另一面。书中对《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解读,让我不再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贪婪的犹太人,而是理解了当时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以及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可能存在的复杂考量。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莎士比亚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从最初的翻译,到后来的改编和再创作,这些都展现了莎士比亚作品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鲁迅先生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评价,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与莎士比亚作品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共鸣。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伟大的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进他的作品。但《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这本书,却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将我带入了莎士比亚的世界。它不仅仅是解读他的剧作,更是将他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洪流之中,让我们看到他是如何被时代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书中对莎士比亚创作时期的伦敦社会风貌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当时的活力与混乱,也理解了为何那些充满矛盾与冲突的角色会出现在他的笔下。作者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更是将情感的表达与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学传统相结合,让这些诗句不再是抽象的情感宣泄,而是具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莎士比亚如何处理当时社会敏感话题的技巧,比如他对权力、宗教、以及性别角色的探讨,这些都显示了他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音乐化演绎,从古典歌剧到现代摇滚,这些跨界融合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的无限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学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

评分

在阅读《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之前,我总是感觉莎士比亚是一个遥远的、只存在于书本里的名字。他的作品,虽然被誉为经典,但对我来说,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近了那个鲜活的莎士比亚。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灌输关于莎士比亚的“知识”,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莎士比亚作为一位剧作家、一位剧团老板、一位演员等多重身份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他不仅仅是拥有惊人天赋的诗人,更是一位在现实世界中摸爬滚打、精明能干的生意人。书中对《仲夏夜之梦》创作背景的剖析,详细讲述了当时宫廷婚礼的盛况,以及莎士比亚如何根据观众的喜好来构思剧本,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从舞台上的经典演绎,到影视银幕上的创新改编,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思想的普适性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评分

《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莎士比亚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莎士比亚只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就是他全部的价值。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莎士比亚世界。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解读他的剧作,更是将他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背景之中,让我们看到他是如何被时代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莎士比亚戏剧中语言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讲解那些华丽的辞藻,更是深入到词语的演变、俚语的使用,以及当时人们的交流方式,这让我对莎士比亚语言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哈姆雷特》中“死”的意象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人类焦虑和生存困境。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莎士比亚作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改编,从音乐剧到芭蕾舞,这些跨界的演绎,让我看到了莎士比亚思想的无限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驯悍妇》被改编成歌剧的例子,这让我看到了经典作品如何能够被不断地重新诠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评分

《与莎士比亚同行:着述、演绎、生活》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阅读同类书籍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冰冷的史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以及他作品的传播过程娓娓道来。作者在书中对莎士比亚的私人生活,比如他的家庭、他的朋友,甚至是他的财务状况,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真实可信的莎士比亚形象,让我不再觉得他只是一个活在书本里的符号。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时,并非停留在对剧本本身的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舞台的实践。书中详细描述了伊丽莎白时代剧场的运作方式,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观众的观剧体验,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麦克白》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舞台上的演绎方式的对比分析。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我看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如何能够被不断地重新诠释,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经典”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人文关怀,并能跨越时空与无数人产生共鸣的存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