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上

半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到底是誰?」的身分疑惑,
是小說傢在人生旅途上不住迴望的緣由,
也是他寫作生涯裏探尋不懈的永恆提問。

  「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都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傢的齣發點,每次隻要迴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以推理小說享譽日本文壇、與司馬遼太郎並列「曆史小說雙璧」的陳舜臣,著作等身且獲奬無數。然而,中文世界的讀者多半隻知其書而不識其人。陳舜臣在兩度中風之間完成瞭唯一的自傳《半路上》,此時年近八十的他已行至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佇足迴首寫下前半生的昭和時光。

  在這部半生記裏,陳舜臣迴憶自己於殖民母國的成長點滴,以及身為在日颱灣人的真切感受;戰後迴到故鄉新莊待瞭三年半,參與颱灣社會紛擾動盪的新局,也經曆令他瀋痛哀傷的二二八事件;重返日本後蟄伏於傢族事業,十年的瀋潛期為日後波瀾壯闊的文豪生涯奠定重要基礎。

  這些在歲月沖刷後瀋澱下來的文字,揭露瞭陳舜臣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與記憶,也呈顯齣他如何在時勢左右下,從命運中汲取孕育文學人生的珍貴養分。

  【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麯】

  遊擊文化與內容力閤作企劃,於2016年一係列齣版瞭陳舜臣的《青雲之軸》(青雲の軸,1974)、《憤怒的菩薩》(怒りの菩薩,1962)及《半路上》(道半ば,2003),並將三本書所組成的「大時代三部麯」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文豪筆下虛實交錯的「陳舜臣生命經驗」為核心內容,提供讀者相互參照的閱讀視角,獲得進入陳舜臣作品中時代故事的全新體驗。

本書特色

  ★「在日颱灣人」的戰爭經驗
  .自傢經營的華人商社遭到特高警察強製搜索。
  .殖民地人民在日中交戰下處境尷尬且認同糾結。
  .日本同窗「學徒齣陣」和「學徒動員」,殖民地同胞「誌願入伍」與「強製徵兵」。
  .B29轟炸機從日本上空投擲燒夷彈,造成滿目瘡痍、死傷無數。
  .終戰日自動喪失日本國籍,戰後經曆GHQ的治理,此為戰爭的延續。

  ★大時代裏萍水相逢的眾生相
  .京都大學農學部留學生李登輝,是個臨危不亂、廢寢忘食的嗜讀者。
  .胸懷大誌的醫生何既明,立誌打造颱灣「岩波書店」,做為提高颱灣人意識的啓濛運動。
  .擔任颱大文學院院長的林茂生,在亂世中展現知識分子的風骨。
  .留學滿州醫科大學的餘錫乾,經曆瞭二戰結束後蘇聯、中國共産黨、中國國民黨在滿州的混戰。
  .身為颱灣第一批赴中國留學的公費生劉碧堂,爾後成瞭白色恐怖的受難者。

  ★造就大文豪的重要生命養分
  .一生鍾愛的海港城市神戶:1868年開港以來便是日本與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氣氛多元且開明包容。神戶遭逢三次重大浩劫(1938年大水災、1945年大空襲、1995年大地震),陳舜臣都身在其中。
  .商社裏的成長與工作經驗:陳舜臣自幼在商傢耳濡目染,齣道文壇前實際從業瞭十年,近距離觀察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無形中獲得國際交流的經驗,以及對人性的深刻體會。
  .思想搖籃大阪外國語學校:陳舜臣從學習印度語、波斯語齣發,開啓瞭對於遼闊亞洲的興趣、關懷及視野。在校期間結識福田定一(司馬遼太郎),日後成為在寫作上相互砥礪的終生摯友。
  .「如同異鄉的故鄉」颱灣:陳舜臣在神戶成長期間與來自颱灣的青年相知相交,戰後迴颱度過深刻的三年半時光。「颱灣經驗」成瞭他永恆的精神故鄉,而連結日本與颱灣的「海」則讓他的世界觀更加寬闊。

  ★對「小說創作」的思索與體會
  .「我發現無論讀什麼小說,其中一定包含瞭推理的要素。照這個道理來說,無論寫什麼小說,都可以成為推理小說。」
  .「成為小說傢之後,也常以虛構的『我』的口吻來寫小說,尤其常用在短篇小說,但這並非『私小說』。我的風格是讓我以主角或是敘述者的身分登場於虛構故事。」
  .「人們都體驗過『亂世』,都遭遇過時代風浪的翻弄,在那股漩渦當中,所有的利害與愛恨都交織在一起。而這樣的情況也往往成為連結犯罪的契機。」
  .「我是透過各樣的人生麯摺纔能置身於此,我體驗過各種經曆,聽過許多人的談話,纔得以書寫,沒有這些經驗,閉門造車是無法創作齣小說的。」
  .「隻要是推理小說,就要有謎團,而且必須將其解開。謎團不可以是無機的,要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誕生齣帶有體溫的謎團。又因為這是一種娛樂,不能餘韻不佳。」

共感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崗、許明淳、盛浩偉、陳天璽、溫又柔、鍾淑敏、蘇碩斌、蕭淑貞

  「曆史,一定要從當事人的那個時空,他所麵臨的相對環境,加上他的個性所做齣的『抉擇』,和之後過程所形成的結果去解讀。我們隻能用最大的誠意與努力,有高度與多元地去拼湊齣接近當時真相的輪廓,去提供人們一個思考空間,而不能用現在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去說那個人是好人或壞人。謝謝內容力與遊擊文化藉著陳舜臣的故事,給瞭我們更多的知識與思考空間,而能理解颱灣人在那個方嚮與信念不知如何『抉擇』的大時代中,展現齣的生存樣貌。」——李崗(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在拍《阿罩霧風雲》時,一直隨著故事主人翁之一的林獻堂,在清國、日本、國民政府三個時代之間無奈地擺盪著。心想,那真是個苦悶又無奈的年代啊!如今讀瞭《半路上》,陳舜臣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曆,更為深且真地道齣瞭那一輩齣生於日本,在戰後選擇迴到颱灣的青年們所麵對的國籍轉換的強大衝擊,敘事風格異常冷靜,帶給我的後座力卻是意料之外的強大。在我的想像中,曆史一直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平行時空,而如今我們是不是也在那條不斷輪迴的『半路上』呢?」——許明淳(曆史紀錄片 《阿罩霧風雲》導演)

  「大師級小說傢半生的告白坦露,也是動盪中颱灣人飄搖處境的親身見證。《半路上》讓我們不僅看到一位作傢的誕生,也彷彿隨著文字體驗瞭一個又一個的時代。 」——盛浩偉(文學創作者)

  「陳舜臣先生的《半路上》一書,讓我們認識到,在國民國傢主導的時代,『邊緣人』的處境和漂泊的心態。生為在日華僑,並且曾經曆過『無國籍』的處境,使得我也時常自尋『何處是吾傢?』,猶如陳舜臣說他二戰後迴到『如同異鄉的故鄉』颱灣一般。更重要的是,這本深刻的自傳是透過『邊緣人』的視點去看曆史;但這段曆史是沒有被修改過也不代錶任何一個政權、而呈現齣客觀、真實的生命景觀。」——陳天璽(《無國籍》作者、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教授)

  「持續以豐饒 『日本』語創作『中國』曆史小說的『颱灣』人——陳舜臣這位作傢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鮮明地跨越瞭國境。 在《半路上》中,即便不斷遭受曆史翻弄,仍在感性的次元穿梭於『日本』與『颱灣』之間,保有作傢豐富精神的原點。身為現代東亞世界的一員,在自己人生路途上邂逅此書的踏實感,至今仍讓我玩味不已。」——溫又柔(《來福之傢》作者、2016日本隨筆作傢俱樂部奬得主)

  「本書不僅是一個颱灣人的傢族離散故事。從颱北到神戶、滿州、中國,陳舜臣以細膩的筆緻,娓娓訴說著在新舊帝國交替之際、戰爭與動亂頻仍的大時代背景下,被錯雜的密網緊緊糾纏的殖民地蒼生,他們的機遇與無奈。」——鍾淑敏(中研院颱史所副所長)

  「終於來到陳舜臣大時代下的三部麯最直接、最赤裸的最後一本,『在日颱灣人』的故事怎能如此舉重若輕?一個人擁有悲歡震盪的人生,或許是浮瀋世間的無奈,陳舜臣卻喃喃說明他如何慎重麵對無奈的人生,所以起初因為他的天真在笑,不久濕濕的眼角感覺淚珠有點老,然後吸一口氣其實會痛的。」——蘇碩斌(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工作上的機緣,得以拜訪神戶港邊的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對於這位有160餘部著作的作傢,直覺佩服。他描寫颱灣的三部著作,其中屬迴憶錄的《半路上》,從童年歲月寫到1961年以《枯草之根》獲頒江戶川亂步賞為止,作傢以一貫輕鬆平實的文句娓娓敘說,嚴肅中仍不失趣味。」——蕭淑貞(國立颱灣文學館副館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舜臣


  1924年2月18日齣生於日本神戶元町的颱灣人傢庭。1941年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印度語科就讀(隔年司馬遼太郎入讀濛古語科,此後兩人結為終生摯友),1943年因戰事提早畢業,留在母校西南亞細亞語研究所擔任助手,參與編纂印度語辭典的工作。1946年迴到宛如異鄉的故鄉──颱灣,受聘擔任新莊中學英語教師,並親眼見證戰後颱灣的社會巨變。二二八事件的爆發,造成他極大的衝擊與創傷,在第一屆學生畢業後便於1949年返迴日本。

  在傢族事業從事貿易工作的十年間,陳舜臣見識瞭各式各樣的人物,也興起寫作的念頭。1961年,他以《枯草之根》獲江戶川亂步賞,初入文壇。之後陸續發錶推理小說、中國曆史小說、隨筆、評論等作品,並得到直木賞、推理作傢協會賞、每日齣版文化賞等文壇大奬的推崇。1993年,NHK將曆史小說《琉球之風》改編為同名大河劇。

  陳舜臣於1962年發錶瞭以戰後颱灣為場景的長篇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1974年,發錶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揭述其生為在日颱灣人所遭逢的身分認同問題與成長故事。2003年發錶自傳《半路上》,讓人一窺這位小說傢動人的半生歲月與他走過的大時代。

  日中建交後,陳舜臣為瞭方便到中國取材考證而申請中國護照。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他放棄中國籍,正式歸化日本籍。2015年1月21日,陳舜臣於最鍾愛的城市神戶辭世,留下一百六十多部作品以及波瀾壯闊的一生。

書係企劃團隊簡介

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 POC)


  由一群擁有豐富東亞跨國生活經驗的人文社會學者所組成的新興「內容策畫」團隊,相信「內容」能生産齣各種形式的溝通力量,並且促進東亞區域內的相互理解與發展。因此,不拘泥於既有産業類彆的限製,而緻力挖掘能跨越語言、文化、國境限製,並引發人們共鳴的「好內容」,再經由專業團隊在製作、編輯、轉譯、代理授權等方麵的努力,跨越「內容流通」的障礙,最終開發齣具有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多元化「智慧財産」(Intellectual Property),並為颱灣與東亞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與內容産業發展貢獻心力。

譯者簡介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學術),曾任齣版社外稿譯者多年,目前為和春技術學院應用外語係專任助理教授,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係兼任助理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流通總監。著有《帝國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國民學校」製度と初等義務教育政策の研究》(國立颱灣大學齣版中心,日本學研究叢書18)。

黃耀進

  曾任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員,目前為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製作總監。譯有《東京日和》(流行風)、《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流行風)、《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聯經)、《亂世的犧牲者:重探川島芳子的悲劇一生》(八旗文化)等書。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大時代下的身世飄零與歸屬——重訪陳舜臣╱陳思宇

童年歲月
位於海岸通的傢
中山手和北長狹
升學
水災前
飄落的旗幟
太平洋戰爭前夕
戰爭的序幕
越洋的人們
上八時代
大火前後
戰爭結束
歸鄉
登陸
歸隱田園
開始授課
消逝的牧歌時代
二二八事件
紛亂不息
颱灣春鞦
彆瞭颱灣
獲頒亂步賞為止
後日譚

編注
陳舜臣年錶
 

圖書序言

〈位於海岸通的傢〉

我們海岸通五丁目的傢,就在大馬路旁。戰爭前、戰爭時的運輸仍然多依賴馬車,海岸旁的大馬路都是馬糞的味道。我傢在五丁目正中央,西側鄰接住友倉庫,位置很明顯。我們租屋經常搬傢,在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搬到這裏,到被空襲燒毀前,大概有十年,可以說是定居在這裏。

海岸通的北邊是榮町,再往北是元町。榮町有路麵電車,海岸通有公車。公車道和路麵電車軌道間有道路,不知道是不是正式名稱,我們都稱它為「內海岸」。因為它的南邊有海岸通,北邊則是榮町。小室傢也在海岸通,就在我傢後麵,背貼著背。

內海岸上有海産的批發店,排列得相當整齊。那裏最具代錶性的是賣海産的店,不過也有香菇行、雜糧行等等。無論哪傢店都是批發商,一般客人是不會上門的。內海岸的客人大多是華僑,在那邊購入商品,裝入輸齣用的箱子後運到船上。所以華僑的店都不在內海岸,而是跟我傢一樣在海岸旁的大馬路上或是內海岸附近。

我傢是典型的華僑商館,早期我寫的推理小說就是以這裏為舞颱,房間配置之類的就直接用上自己傢的設計。作品名是《三色之傢》。

那是一棟三層樓的建築,一樓是倉庫,二樓則是辦公室,店主的傢人住在三樓。隻有倉庫的部分是磚造建築,二樓和三樓是塗上灰泥的木造建築。這棟建築本來名為「仁記公司」,是華僑富商的房子,仁記的老闆鄭先生事業發達,在四丁目的主要道路上蓋瞭一棟鋼筋水泥的四層樓建築,搬到那邊瞭。原本當成公司的建築物空瞭下來,於是我父親搬瞭進去。

搬到那個地方遇到的難題是,三樓麵對大馬路的部分刻瞭「仁記公司」四個大字。曾經想過塗掉它,但後來父親選瞭更簡單的方法,直接掛上塗滿綠色油漆的鐵皮把三樓的部分圍起來。一樓的紅磚,二樓的白色灰泥,三樓的綠色鐵皮就形成瞭絕妙的配色。附近的人都說那是「三色之傢」,這傢的兒子就直接把這當成推理小說的作品名。

二樓是辦公室,放瞭打字機之類的東西、用來辦公的前半部稱為「店頭」,二樓的後半則是吃飯的地方,稱為「竈腳」(廚房)。

──賺錢就是為瞭吃飯。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