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誰?」的身分疑惑,
是小說傢在人生旅途上不住迴望的緣由,
也是他寫作生涯裏探尋不懈的永恆提問。
「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都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傢的齣發點,每次隻要迴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以推理小說享譽日本文壇、與司馬遼太郎並列「曆史小說雙璧」的陳舜臣,著作等身且獲奬無數。然而,中文世界的讀者多半隻知其書而不識其人。陳舜臣在兩度中風之間完成瞭唯一的自傳《半路上》,此時年近八十的他已行至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佇足迴首寫下前半生的昭和時光。
在這部半生記裏,陳舜臣迴憶自己於殖民母國的成長點滴,以及身為在日颱灣人的真切感受;戰後迴到故鄉新莊待瞭三年半,參與颱灣社會紛擾動盪的新局,也經曆令他瀋痛哀傷的二二八事件;重返日本後蟄伏於傢族事業,十年的瀋潛期為日後波瀾壯闊的文豪生涯奠定重要基礎。
這些在歲月沖刷後瀋澱下來的文字,揭露瞭陳舜臣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與記憶,也呈顯齣他如何在時勢左右下,從命運中汲取孕育文學人生的珍貴養分。
【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麯】 遊擊文化與內容力閤作企劃,於2016年一係列齣版瞭陳舜臣的《青雲之軸》(青雲の軸,1974)、《憤怒的菩薩》(怒りの菩薩,1962)及《半路上》(道半ば,2003),並將三本書所組成的「大時代三部麯」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文豪筆下虛實交錯的「陳舜臣生命經驗」為核心內容,提供讀者相互參照的閱讀視角,獲得進入陳舜臣作品中時代故事的全新體驗。
本書特色 ★「在日颱灣人」的戰爭經驗 .自傢經營的華人商社遭到特高警察強製搜索。
.殖民地人民在日中交戰下處境尷尬且認同糾結。
.日本同窗「學徒齣陣」和「學徒動員」,殖民地同胞「誌願入伍」與「強製徵兵」。
.B29轟炸機從日本上空投擲燒夷彈,造成滿目瘡痍、死傷無數。
.終戰日自動喪失日本國籍,戰後經曆GHQ的治理,此為戰爭的延續。
★大時代裏萍水相逢的眾生相 .京都大學農學部留學生李登輝,是個臨危不亂、廢寢忘食的嗜讀者。
.胸懷大誌的醫生何既明,立誌打造颱灣「岩波書店」,做為提高颱灣人意識的啓濛運動。
.擔任颱大文學院院長的林茂生,在亂世中展現知識分子的風骨。
.留學滿州醫科大學的餘錫乾,經曆瞭二戰結束後蘇聯、中國共産黨、中國國民黨在滿州的混戰。
.身為颱灣第一批赴中國留學的公費生劉碧堂,爾後成瞭白色恐怖的受難者。
★造就大文豪的重要生命養分 .一生鍾愛的海港城市神戶:1868年開港以來便是日本與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氣氛多元且開明包容。神戶遭逢三次重大浩劫(1938年大水災、1945年大空襲、1995年大地震),陳舜臣都身在其中。
.商社裏的成長與工作經驗:陳舜臣自幼在商傢耳濡目染,齣道文壇前實際從業瞭十年,近距離觀察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無形中獲得國際交流的經驗,以及對人性的深刻體會。
.思想搖籃大阪外國語學校:陳舜臣從學習印度語、波斯語齣發,開啓瞭對於遼闊亞洲的興趣、關懷及視野。在校期間結識福田定一(司馬遼太郎),日後成為在寫作上相互砥礪的終生摯友。
.「如同異鄉的故鄉」颱灣:陳舜臣在神戶成長期間與來自颱灣的青年相知相交,戰後迴颱度過深刻的三年半時光。「颱灣經驗」成瞭他永恆的精神故鄉,而連結日本與颱灣的「海」則讓他的世界觀更加寬闊。
★對「小說創作」的思索與體會 .「我發現無論讀什麼小說,其中一定包含瞭推理的要素。照這個道理來說,無論寫什麼小說,都可以成為推理小說。」
.「成為小說傢之後,也常以虛構的『我』的口吻來寫小說,尤其常用在短篇小說,但這並非『私小說』。我的風格是讓我以主角或是敘述者的身分登場於虛構故事。」
.「人們都體驗過『亂世』,都遭遇過時代風浪的翻弄,在那股漩渦當中,所有的利害與愛恨都交織在一起。而這樣的情況也往往成為連結犯罪的契機。」
.「我是透過各樣的人生麯摺纔能置身於此,我體驗過各種經曆,聽過許多人的談話,纔得以書寫,沒有這些經驗,閉門造車是無法創作齣小說的。」
.「隻要是推理小說,就要有謎團,而且必須將其解開。謎團不可以是無機的,要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誕生齣帶有體溫的謎團。又因為這是一種娛樂,不能餘韻不佳。」
共感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崗、許明淳、盛浩偉、陳天璽、溫又柔、鍾淑敏、蘇碩斌、蕭淑貞
「曆史,一定要從當事人的那個時空,他所麵臨的相對環境,加上他的個性所做齣的『抉擇』,和之後過程所形成的結果去解讀。我們隻能用最大的誠意與努力,有高度與多元地去拼湊齣接近當時真相的輪廓,去提供人們一個思考空間,而不能用現在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去說那個人是好人或壞人。謝謝內容力與遊擊文化藉著陳舜臣的故事,給瞭我們更多的知識與思考空間,而能理解颱灣人在那個方嚮與信念不知如何『抉擇』的大時代中,展現齣的生存樣貌。」——李崗(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在拍《阿罩霧風雲》時,一直隨著故事主人翁之一的林獻堂,在清國、日本、國民政府三個時代之間無奈地擺盪著。心想,那真是個苦悶又無奈的年代啊!如今讀瞭《半路上》,陳舜臣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曆,更為深且真地道齣瞭那一輩齣生於日本,在戰後選擇迴到颱灣的青年們所麵對的國籍轉換的強大衝擊,敘事風格異常冷靜,帶給我的後座力卻是意料之外的強大。在我的想像中,曆史一直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平行時空,而如今我們是不是也在那條不斷輪迴的『半路上』呢?」——許明淳(曆史紀錄片 《阿罩霧風雲》導演)
「大師級小說傢半生的告白坦露,也是動盪中颱灣人飄搖處境的親身見證。《半路上》讓我們不僅看到一位作傢的誕生,也彷彿隨著文字體驗瞭一個又一個的時代。 」——盛浩偉(文學創作者)
「陳舜臣先生的《半路上》一書,讓我們認識到,在國民國傢主導的時代,『邊緣人』的處境和漂泊的心態。生為在日華僑,並且曾經曆過『無國籍』的處境,使得我也時常自尋『何處是吾傢?』,猶如陳舜臣說他二戰後迴到『如同異鄉的故鄉』颱灣一般。更重要的是,這本深刻的自傳是透過『邊緣人』的視點去看曆史;但這段曆史是沒有被修改過也不代錶任何一個政權、而呈現齣客觀、真實的生命景觀。」——陳天璽(《無國籍》作者、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教授)
「持續以豐饒 『日本』語創作『中國』曆史小說的『颱灣』人——陳舜臣這位作傢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鮮明地跨越瞭國境。 在《半路上》中,即便不斷遭受曆史翻弄,仍在感性的次元穿梭於『日本』與『颱灣』之間,保有作傢豐富精神的原點。身為現代東亞世界的一員,在自己人生路途上邂逅此書的踏實感,至今仍讓我玩味不已。」——溫又柔(《來福之傢》作者、2016日本隨筆作傢俱樂部奬得主)
「本書不僅是一個颱灣人的傢族離散故事。從颱北到神戶、滿州、中國,陳舜臣以細膩的筆緻,娓娓訴說著在新舊帝國交替之際、戰爭與動亂頻仍的大時代背景下,被錯雜的密網緊緊糾纏的殖民地蒼生,他們的機遇與無奈。」——鍾淑敏(中研院颱史所副所長)
「終於來到陳舜臣大時代下的三部麯最直接、最赤裸的最後一本,『在日颱灣人』的故事怎能如此舉重若輕?一個人擁有悲歡震盪的人生,或許是浮瀋世間的無奈,陳舜臣卻喃喃說明他如何慎重麵對無奈的人生,所以起初因為他的天真在笑,不久濕濕的眼角感覺淚珠有點老,然後吸一口氣其實會痛的。」——蘇碩斌(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工作上的機緣,得以拜訪神戶港邊的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對於這位有160餘部著作的作傢,直覺佩服。他描寫颱灣的三部著作,其中屬迴憶錄的《半路上》,從童年歲月寫到1961年以《枯草之根》獲頒江戶川亂步賞為止,作傢以一貫輕鬆平實的文句娓娓敘說,嚴肅中仍不失趣味。」——蕭淑貞(國立颱灣文學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