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谁?」的身分疑惑,
是小说家在人生旅途上不住回望的缘由,
也是他写作生涯里探寻不懈的永恆提问。
「自己到底是谁?或许长久以来,心中都没有抛开这个疑惑。年幼时期的自言自语,其实就是我成为作家的出发点,每次只要回头展望,就能看到当初自己的起点,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现在身处的定位。」
以推理小说享誉日本文坛、与司马辽太郎并列「历史小说双璧」的陈舜臣,着作等身且获奖无数。然而,中文世界的读者多半只知其书而不识其人。陈舜臣在两度中风之间完成了唯一的自传《半路上》,此时年近八十的他已行至人生旅程的最后阶段,伫足回首写下前半生的昭和时光。
在这部半生记里,陈舜臣回忆自己于殖民母国的成长点滴,以及身为在日台湾人的真切感受;战后回到故乡新庄待了三年半,参与台湾社会纷扰动盪的新局,也经历令他沈痛哀伤的二二八事件;重返日本后蛰伏于家族事业,十年的沈潜期为日后波澜壮阔的文豪生涯奠定重要基础。
这些在岁月沖刷后沈淀下来的文字,揭露了陈舜臣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与记忆,也呈显出他如何在时势左右下,从命运中汲取孕育文学人生的珍贵养分。
【大时代下的陈舜臣三部曲】 游击文化与内容力合作企划,于2016年一系列出版了陈舜臣的《青云之轴》(青云の轴,1974)、《愤怒的菩萨》(怒りの菩萨,1962)及《半路上》(道半ば,2003),并将三本书所组成的「大时代三部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文豪笔下虚实交错的「陈舜臣生命经验」为核心内容,提供读者相互参照的阅读视角,获得进入陈舜臣作品中时代故事的全新体验。
本书特色 ★「在日台湾人」的战争经验 .自家经营的华人商社遭到特高警察强制搜索。
.殖民地人民在日中交战下处境尴尬且认同纠结。
.日本同窗「学徒出阵」和「学徒动员」,殖民地同胞「志愿入伍」与「强制征兵」。
.B29轰炸机从日本上空投掷烧夷弹,造成满目疮痍、死伤无数。
.终战日自动丧失日本国籍,战后经历GHQ的治理,此为战争的延续。
★大时代里萍水相逢的众生相 .京都大学农学部留学生李登辉,是个临危不乱、废寝忘食的嗜读者。
.胸怀大志的医生何既明,立志打造台湾「岩波书店」,做为提高台湾人意识的启蒙运动。
.担任台大文学院院长的林茂生,在乱世中展现知识分子的风骨。
.留学满州医科大学的余钖干,经历了二战结束后苏联、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在满州的混战。
.身为台湾第一批赴中国留学的公费生刘碧堂,尔后成了白色恐怖的受难者。
★造就大文豪的重要生命养分 .一生钟爱的海港城市神户:1868年开港以来便是日本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气氛多元且开明包容。神户遭逢三次重大浩劫(1938年大水灾、1945年大空袭、1995年大地震),陈舜臣都身在其中。
.商社里的成长与工作经验:陈舜臣自幼在商家耳濡目染,出道文坛前实际从业了十年,近距离观察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无形中获得国际交流的经验,以及对人性的深刻体会。
.思想摇篮大坂外国语学校:陈舜臣从学习印度语、波斯语出发,开启了对于辽阔亚洲的兴趣、关怀及视野。在校期间结识福田定一(司马辽太郎),日后成为在写作上相互砥砺的终生挚友。
.「如同异乡的故乡」台湾:陈舜臣在神户成长期间与来自台湾的青年相知相交,战后回台度过深刻的三年半时光。「台湾经验」成了他永恆的精神故乡,而连结日本与台湾的「海」则让他的世界观更加宽阔。
★对「小说创作」的思索与体会 .「我发现无论读什么小说,其中一定包含了推理的要素。照这个道理来说,无论写什么小说,都可以成为推理小说。」
.「成为小说家之后,也常以虚构的『我』的口吻来写小说,尤其常用在短篇小说,但这并非『私小说』。我的风格是让我以主角或是叙述者的身分登场于虚构故事。」
.「人们都体验过『乱世』,都遭遇过时代风浪的翻弄,在那股漩涡当中,所有的利害与爱恨都交织在一起。而这样的情况也往往成为连结犯罪的契机。」
.「我是透过各样的人生曲折才能置身于此,我体验过各种经历,听过许多人的谈话,才得以书写,没有这些经验,闭门造车是无法创作出小说的。」
.「只要是推理小说,就要有谜团,而且必须将其解开。谜团不可以是无机的,要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诞生出带有体温的谜团。又因为这是一种娱乐,不能余韵不佳。」
共感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李岗、许明淳、盛浩伟、陈天玺、温又柔、钟淑敏、苏硕斌、萧淑贞
「历史,一定要从当事人的那个时空,他所面临的相对环境,加上他的个性所做出的『抉择』,和之后过程所形成的结果去解读。我们只能用最大的诚意与努力,有高度与多元地去拼凑出接近当时真相的轮廓,去提供人们一个思考空间,而不能用现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去说那个人是好人或坏人。谢谢内容力与游击文化借着陈舜臣的故事,给了我们更多的知识与思考空间,而能理解台湾人在那个方向与信念不知如何『抉择』的大时代中,展现出的生存样貌。」——李岗(财团法人影想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
「在拍《阿罩雾风云》时,一直随着故事主人翁之一的林献堂,在清国、日本、国民政府三个时代之间无奈地摆盪着。心想,那真是个苦闷又无奈的年代啊!如今读了《半路上》,陈舜臣借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更为深且真地道出了那一辈出生于日本,在战后选择回到台湾的青年们所面对的国籍转换的强大冲击,叙事风格异常冷静,带给我的后座力却是意料之外的强大。在我的想像中,历史一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平行时空,而如今我们是不是也在那条不断轮回的『半路上』呢?」——许明淳(历史纪录片 《阿罩雾风云》导演)
「大师级小说家半生的告白坦露,也是动盪中台湾人飘摇处境的亲身见证。《半路上》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位作家的诞生,也彷彿随着文字体验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盛浩伟(文学创作者)
「陈舜臣先生的《半路上》一书,让我们认识到,在国民国家主导的时代,『边缘人』的处境和漂泊的心态。生为在日华侨,并且曾经历过『无国籍』的处境,使得我也时常自寻『何处是吾家?』,犹如陈舜臣说他二战后回到『如同异乡的故乡』台湾一般。更重要的是,这本深刻的自传是透过『边缘人』的视点去看历史;但这段历史是没有被修改过也不代表任何一个政权、而呈现出客观、真实的生命景观。」——陈天玺(《无国籍》作者、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教授)
「持续以丰饶 『日本』语创作『中国』历史小说的『台湾』人——陈舜臣这位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鲜明地跨越了国境。 在《半路上》中,即便不断遭受历史翻弄,仍在感性的次元穿梭于『日本』与『台湾』之间,保有作家丰富精神的原点。身为现代东亚世界的一员,在自己人生路途上邂逅此书的踏实感,至今仍让我玩味不已。」——温又柔(《来福之家》作者、2016日本随笔作家俱乐部奖得主)
「本书不仅是一个台湾人的家族离散故事。从台北到神户、满州、中国,陈舜臣以细腻的笔致,娓娓诉说着在新旧帝国交替之际、战争与动乱频仍的大时代背景下,被错杂的密网紧紧纠缠的殖民地苍生,他们的机遇与无奈。」——钟淑敏(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长)
「终于来到陈舜臣大时代下的三部曲最直接、最赤裸的最后一本,『在日台湾人』的故事怎能如此举重若轻?一个人拥有悲欢震盪的人生,或许是浮沈世间的无奈,陈舜臣却喃喃说明他如何慎重面对无奈的人生,所以起初因为他的天真在笑,不久湿湿的眼角感觉泪珠有点老,然后吸一口气其实会痛的。」——苏硕斌(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工作上的机缘,得以拜访神户港边的陈舜臣亚细亚文艺馆,对于这位有160余部着作的作家,直觉佩服。他描写台湾的三部着作,其中属回忆录的《半路上》,从童年岁月写到1961年以《枯草之根》获颁江户川乱步赏为止,作家以一贯轻松平实的文句娓娓叙说,严肃中仍不失趣味。」——萧淑贞(国立台湾文学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