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上

半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到底是谁?」的身分疑惑,
是小说家在人生旅途上不住回望的缘由,
也是他写作生涯里探寻不懈的永恆提问。

  「自己到底是谁?或许长久以来,心中都没有抛开这个疑惑。年幼时期的自言自语,其实就是我成为作家的出发点,每次只要回头展望,就能看到当初自己的起点,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现在身处的定位。」

  以推理小说享誉日本文坛、与司马辽太郎并列「历史小说双璧」的陈舜臣,着作等身且获奖无数。然而,中文世界的读者多半只知其书而不识其人。陈舜臣在两度中风之间完成了唯一的自传《半路上》,此时年近八十的他已行至人生旅程的最后阶段,伫足回首写下前半生的昭和时光。

  在这部半生记里,陈舜臣回忆自己于殖民母国的成长点滴,以及身为在日台湾人的真切感受;战后回到故乡新庄待了三年半,参与台湾社会纷扰动盪的新局,也经历令他沈痛哀伤的二二八事件;重返日本后蛰伏于家族事业,十年的沈潜期为日后波澜壮阔的文豪生涯奠定重要基础。

  这些在岁月沖刷后沈淀下来的文字,揭露了陈舜臣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与记忆,也呈显出他如何在时势左右下,从命运中汲取孕育文学人生的珍贵养分。

  【大时代下的陈舜臣三部曲】

  游击文化与内容力合作企划,于2016年一系列出版了陈舜臣的《青云之轴》(青云の轴,1974)、《愤怒的菩萨》(怒りの菩萨,1962)及《半路上》(道半ば,2003),并将三本书所组成的「大时代三部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文豪笔下虚实交错的「陈舜臣生命经验」为核心内容,提供读者相互参照的阅读视角,获得进入陈舜臣作品中时代故事的全新体验。

本书特色

  ★「在日台湾人」的战争经验
  .自家经营的华人商社遭到特高警察强制搜索。
  .殖民地人民在日中交战下处境尴尬且认同纠结。
  .日本同窗「学徒出阵」和「学徒动员」,殖民地同胞「志愿入伍」与「强制征兵」。
  .B29轰炸机从日本上空投掷烧夷弹,造成满目疮痍、死伤无数。
  .终战日自动丧失日本国籍,战后经历GHQ的治理,此为战争的延续。

  ★大时代里萍水相逢的众生相
  .京都大学农学部留学生李登辉,是个临危不乱、废寝忘食的嗜读者。
  .胸怀大志的医生何既明,立志打造台湾「岩波书店」,做为提高台湾人意识的启蒙运动。
  .担任台大文学院院长的林茂生,在乱世中展现知识分子的风骨。
  .留学满州医科大学的余钖干,经历了二战结束后苏联、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在满州的混战。
  .身为台湾第一批赴中国留学的公费生刘碧堂,尔后成了白色恐怖的受难者。

  ★造就大文豪的重要生命养分
  .一生钟爱的海港城市神户:1868年开港以来便是日本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气氛多元且开明包容。神户遭逢三次重大浩劫(1938年大水灾、1945年大空袭、1995年大地震),陈舜臣都身在其中。
  .商社里的成长与工作经验:陈舜臣自幼在商家耳濡目染,出道文坛前实际从业了十年,近距离观察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无形中获得国际交流的经验,以及对人性的深刻体会。
  .思想摇篮大坂外国语学校:陈舜臣从学习印度语、波斯语出发,开启了对于辽阔亚洲的兴趣、关怀及视野。在校期间结识福田定一(司马辽太郎),日后成为在写作上相互砥砺的终生挚友。
  .「如同异乡的故乡」台湾:陈舜臣在神户成长期间与来自台湾的青年相知相交,战后回台度过深刻的三年半时光。「台湾经验」成了他永恆的精神故乡,而连结日本与台湾的「海」则让他的世界观更加宽阔。

  ★对「小说创作」的思索与体会
  .「我发现无论读什么小说,其中一定包含了推理的要素。照这个道理来说,无论写什么小说,都可以成为推理小说。」
  .「成为小说家之后,也常以虚构的『我』的口吻来写小说,尤其常用在短篇小说,但这并非『私小说』。我的风格是让我以主角或是叙述者的身分登场于虚构故事。」
  .「人们都体验过『乱世』,都遭遇过时代风浪的翻弄,在那股漩涡当中,所有的利害与爱恨都交织在一起。而这样的情况也往往成为连结犯罪的契机。」
  .「我是透过各样的人生曲折才能置身于此,我体验过各种经历,听过许多人的谈话,才得以书写,没有这些经验,闭门造车是无法创作出小说的。」
  .「只要是推理小说,就要有谜团,而且必须将其解开。谜团不可以是无机的,要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诞生出带有体温的谜团。又因为这是一种娱乐,不能余韵不佳。」

共感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李岗、许明淳、盛浩伟、陈天玺、温又柔、钟淑敏、苏硕斌、萧淑贞

  「历史,一定要从当事人的那个时空,他所面临的相对环境,加上他的个性所做出的『抉择』,和之后过程所形成的结果去解读。我们只能用最大的诚意与努力,有高度与多元地去拼凑出接近当时真相的轮廓,去提供人们一个思考空间,而不能用现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去说那个人是好人或坏人。谢谢内容力与游击文化借着陈舜臣的故事,给了我们更多的知识与思考空间,而能理解台湾人在那个方向与信念不知如何『抉择』的大时代中,展现出的生存样貌。」——李岗(财团法人影想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

  「在拍《阿罩雾风云》时,一直随着故事主人翁之一的林献堂,在清国、日本、国民政府三个时代之间无奈地摆盪着。心想,那真是个苦闷又无奈的年代啊!如今读了《半路上》,陈舜臣借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更为深且真地道出了那一辈出生于日本,在战后选择回到台湾的青年们所面对的国籍转换的强大冲击,叙事风格异常冷静,带给我的后座力却是意料之外的强大。在我的想像中,历史一直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平行时空,而如今我们是不是也在那条不断轮回的『半路上』呢?」——许明淳(历史纪录片 《阿罩雾风云》导演)

  「大师级小说家半生的告白坦露,也是动盪中台湾人飘摇处境的亲身见证。《半路上》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位作家的诞生,也彷彿随着文字体验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盛浩伟(文学创作者)

  「陈舜臣先生的《半路上》一书,让我们认识到,在国民国家主导的时代,『边缘人』的处境和漂泊的心态。生为在日华侨,并且曾经历过『无国籍』的处境,使得我也时常自寻『何处是吾家?』,犹如陈舜臣说他二战后回到『如同异乡的故乡』台湾一般。更重要的是,这本深刻的自传是透过『边缘人』的视点去看历史;但这段历史是没有被修改过也不代表任何一个政权、而呈现出客观、真实的生命景观。」——陈天玺(《无国籍》作者、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教授)

  「持续以丰饶 『日本』语创作『中国』历史小说的『台湾』人——陈舜臣这位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鲜明地跨越了国境。 在《半路上》中,即便不断遭受历史翻弄,仍在感性的次元穿梭于『日本』与『台湾』之间,保有作家丰富精神的原点。身为现代东亚世界的一员,在自己人生路途上邂逅此书的踏实感,至今仍让我玩味不已。」——温又柔(《来福之家》作者、2016日本随笔作家俱乐部奖得主)

  「本书不仅是一个台湾人的家族离散故事。从台北到神户、满州、中国,陈舜臣以细腻的笔致,娓娓诉说着在新旧帝国交替之际、战争与动乱频仍的大时代背景下,被错杂的密网紧紧纠缠的殖民地苍生,他们的机遇与无奈。」——钟淑敏(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长)

  「终于来到陈舜臣大时代下的三部曲最直接、最赤裸的最后一本,『在日台湾人』的故事怎能如此举重若轻?一个人拥有悲欢震盪的人生,或许是浮沈世间的无奈,陈舜臣却喃喃说明他如何慎重面对无奈的人生,所以起初因为他的天真在笑,不久湿湿的眼角感觉泪珠有点老,然后吸一口气其实会痛的。」——苏硕斌(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工作上的机缘,得以拜访神户港边的陈舜臣亚细亚文艺馆,对于这位有160余部着作的作家,直觉佩服。他描写台湾的三部着作,其中属回忆录的《半路上》,从童年岁月写到1961年以《枯草之根》获颁江户川乱步赏为止,作家以一贯轻松平实的文句娓娓叙说,严肃中仍不失趣味。」——萧淑贞(国立台湾文学馆副馆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舜臣


  1924年2月18日出生于日本神户元町的台湾人家庭。1941年进入大坂外国语学校印度语科就读(隔年司马辽太郎入读蒙古语科,此后两人结为终生挚友),1943年因战事提早毕业,留在母校西南亚细亚语研究所担任助手,参与编纂印度语辞典的工作。1946年回到宛如异乡的故乡──台湾,受聘担任新庄中学英语教师,并亲眼见证战后台湾的社会巨变。二二八事件的爆发,造成他极大的冲击与创伤,在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便于1949年返回日本。

  在家族事业从事贸易工作的十年间,陈舜臣见识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也兴起写作的念头。1961年,他以《枯草之根》获江户川乱步赏,初入文坛。之后陆续发表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随笔、评论等作品,并得到直木赏、推理作家协会赏、每日出版文化赏等文坛大奖的推崇。1993年,NHK将历史小说《琉球之风》改编为同名大河剧。

  陈舜臣于1962年发表了以战后台湾为场景的长篇推理小说《愤怒的菩萨》。1974年,发表自传体小说《青云之轴》,揭述其生为在日台湾人所遭逢的身分认同问题与成长故事。2003年发表自传《半路上》,让人一窥这位小说家动人的半生岁月与他走过的大时代。

  日中建交后,陈舜臣为了方便到中国取材考证而申请中国护照。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他放弃中国籍,正式归化日本籍。2015年1月21日,陈舜臣于最钟爱的城市神户辞世,留下一百六十多部作品以及波澜壮阔的一生。

书系企划团队简介

内容力(Power of Content; POC)


  由一群拥有丰富东亚跨国生活经验的人文社会学者所组成的新兴「内容策画」团队,相信「内容」能生产出各种形式的沟通力量,并且促进东亚区域内的相互理解与发展。因此,不拘泥于既有产业类别的限制,而致力挖掘能跨越语言、文化、国境限制,并引发人们共鸣的「好内容」,再经由专业团队在制作、编辑、转译、代理授权等方面的努力,跨越「内容流通」的障碍,最终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多元化「智慧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并为台湾与东亚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与内容产业发展贡献心力。

译者简介

林琪祯


  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博士(学术),曾任出版社外稿译者多年,目前为和春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专任助理教授,文藻外语大学日本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内容力有限公司内容流通总监。着有《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校」制度と初等义务教育政策の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日本学研究丛书18)。

黄耀进

  曾任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研究员,目前为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博士候选人,内容力有限公司内容制作总监。译有《东京日和》(流行风)、《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流行风)、《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联经)、《乱世的牺牲者:重探川岛芳子的悲剧一生》(八旗文化)等书。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大时代下的身世飘零与归属——重访陈舜臣╱陈思宇

童年岁月
位于海岸通的家
中山手和北长狭
升学
水灾前
飘落的旗帜
太平洋战争前夕
战争的序幕
越洋的人们
上八时代
大火前后
战争结束
归乡
登陆
归隐田园
开始授课
消逝的牧歌时代
二二八事件
纷乱不息
台湾春秋
别了台湾
获颁乱步赏为止
后日谭

编注
陈舜臣年表
 

图书序言

〈位于海岸通的家〉

我们海岸通五丁目的家,就在大马路旁。战争前、战争时的运输仍然多依赖马车,海岸旁的大马路都是马粪的味道。我家在五丁目正中央,西侧邻接住友仓库,位置很明显。我们租屋经常搬家,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搬到这里,到被空袭烧毁前,大概有十年,可以说是定居在这里。

海岸通的北边是荣町,再往北是元町。荣町有路面电车,海岸通有公车。公车道和路面电车轨道间有道路,不知道是不是正式名称,我们都称它为「内海岸」。因为它的南边有海岸通,北边则是荣町。小室家也在海岸通,就在我家后面,背贴着背。

内海岸上有海产的批发店,排列得相当整齐。那里最具代表性的是卖海产的店,不过也有香菇行、杂粮行等等。无论哪家店都是批发商,一般客人是不会上门的。内海岸的客人大多是华侨,在那边购入商品,装入输出用的箱子后运到船上。所以华侨的店都不在内海岸,而是跟我家一样在海岸旁的大马路上或是内海岸附近。

我家是典型的华侨商馆,早期我写的推理小说就是以这里为舞台,房间配置之类的就直接用上自己家的设计。作品名是《三色之家》。

那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一楼是仓库,二楼则是办公室,店主的家人住在三楼。只有仓库的部分是砖造建筑,二楼和三楼是涂上灰泥的木造建筑。这栋建筑本来名为「仁记公司」,是华侨富商的房子,仁记的老板郑先生事业发达,在四丁目的主要道路上盖了一栋钢筋水泥的四层楼建筑,搬到那边了。原本当成公司的建筑物空了下来,于是我父亲搬了进去。

搬到那个地方遇到的难题是,三楼面对大马路的部分刻了「仁记公司」四个大字。曾经想过涂掉它,但后来父亲选了更简单的方法,直接挂上涂满绿色油漆的铁皮把三楼的部分围起来。一楼的红砖,二楼的白色灰泥,三楼的绿色铁皮就形成了绝妙的配色。附近的人都说那是「三色之家」,这家的儿子就直接把这当成推理小说的作品名。

二楼是办公室,放了打字机之类的东西、用来办公的前半部称为「店头」,二楼的后半则是吃饭的地方,称为「灶脚」(厨房)。

──赚钱就是为了吃饭。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