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小百科(四)民俗风情

中华文化小百科(四)民俗风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民俗
  • 风情
  • 传统文化
  • 百科
  • 节日
  • 习俗
  • 民间艺术
  • 文化传承
  • 中国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文化小百科(四)民俗风情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风情」的趣味问答。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件与文化典故,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有许多未解的谜团。本书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上重要、有趣的事件和人物,以问答的方式呈现,设问有趣,解答知识丰富、言语生动。此外,每个问答还配有相关插图,既提高了趣味性,也增加了知识性。
  
  本系列新书:
  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
  中华文化小百科(二)文化精华
  中华文化小百科(三)衣食住行
  中华文化小百科(四)民俗风情
  中华文化小百科(五)多彩汉语
  
  书籍重点
  中国民俗风情的趣味问答
  春联一般都贴在门框上,这是为什么?
  人们过年时为什么要放鞭炮?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
  小孩子满周岁要「抓周」,那么「抓」的是什么?
  为什么小孩子过生日要吃红鸡蛋?
  为什么小孩子要认「干爹」「干妈」?
  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是如何选定和排序的?
  为什么十二生肖里有鸡没有鸭,有狗没有猫?
  为什么民间求子要拜麒麟?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是哪一路神仙?
  为什么民间有这么多的土地公庙?
  俗语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一讲究从何而来?
  中国结和远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有关系吗?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喜欢有「四菜一汤」?
  为什么古时候结婚都要有媒人?
  结婚时贴的双喜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人们喜欢给刚结婚的新人「闹洞房」?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八种材料熬成的吗?各地喝腊八粥有什么讲究呢?
  冬至的时候为什么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却吃汤圆?
  陕西十大怪到底有哪十大怪?
图书名称:《中华文化小百科(四):民俗风情》 图书简介 本书系“中华文化小百科”系列丛书中的第四卷,专注于系统梳理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及文化研究爱好者,提供一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入门指南。我们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习俗的全貌,展现出中华文化“活态传承”的独特魅力。 【核心内容板块划分】 本书的结构紧密围绕“民俗”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将繁杂的民俗现象划分为若干个逻辑清晰的板块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岁时节令与生命礼仪 这部分聚焦于时间维度上的民俗活动,即一年中不同时间节点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民间仪式。 岁时节令习俗深度解析: 我们将详尽介绍二十四节气在民间农业生产和生活习俗中的指导意义,例如“惊蛰”的春雷祭祀、“清明”的插柳与寒食之俗。更深入地探讨了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化庆祝方式。例如,春节期间的“守岁”、“祭灶”、“拜年”等一系列仪式的文化心理基础,以及元宵节灯谜的起源与传播。 人生礼仪的文化符号: 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节点,如诞生、成年、婚嫁、丧葬,构成了个体生命礼仪的完整链条。本书将详细介绍“抓周”的寓意、“冠笄之礼”的社会功能,以及传统婚礼中“三书六礼”的文化内涵。在丧葬习俗方面,我们将探讨“守孝”、“入土为安”等观念背后的祖先崇拜与孝道伦理。 第二部分:民间信仰与精神寄托 民俗的底色是信仰,本章节将带领读者探索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神祇、禁忌与祈福禳灾之道。 多元的民间神祇谱系: 介绍中国民间信仰中影响深远的“三教九流”之外的神灵系统,包括地方性社神(如土地公、城隍)、行业保护神(如关公、鲁班)、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灶神、门神等。阐释这些神祇在民众心目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受祭祀的仪式流程。 巫术、禁忌与迷信: 探讨影响民间日常行为的各种“不宜”与“宜为”之事。分析“风水”、“相学”在选址、择日等方面的民间应用及其哲学基础。例如,对“犯冲”、“不吉之数”的解释,以及辟邪物品(如桃符、朱砂、镜子)的使用方式。 宗教民俗的融合: 考察佛教、道教等主流宗教元素如何被民间吸收、本土化,并融入日常习俗中,形成独特的“宗教民俗”现象,如庙会活动、还愿仪式等。 第三部分:衣食住行中的民俗智慧 本部分将聚焦于物质文化层面,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日常的衣食住行来体现文化认同和审美情趣。 服饰的民俗标识: 探讨传统服饰(如汉服、少数民族服饰)在特定场合下的穿着规范和其所蕴含的等级、身份信息。介绍特定图案(如龙凤、蝙蝠、寿字)在服饰上的象征意义。 饮食民俗的地域性与仪式感: 考察特定节令食物(如粽子、月饼)的文化典故。分析“宴饮”的规矩,如座次安排、敬酒礼仪,体现的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维护。 居住空间的民俗学: 探讨传统建筑(如四合院、客家围屋)的布局如何遵循风水理论和家族伦理。介绍民间对于“灶位”、“堂屋”的特殊布置和禁忌。 交通与游艺: 简述传统交通工具(如轿子、花轿)中的民俗元素,以及民间游戏(如打陀螺、投壶)的演变与社会功能。 第四部分:民间艺术与口头传承 民俗风情也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本部分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戏曲与曲艺的群众基础: 介绍皮影戏、木偶戏、地方戏曲(如昆曲、京剧、地方戏)如何在民间社会中扮演教化、娱乐的角色,以及其与庙会、节庆的紧密结合。 民间工艺的技术与审美: 探讨剪纸、刺绣、年画等手工艺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其图案符号学,例如窗花中对“多子多福”的期盼。 口头文学与谚语: 收集和分析民间流传的歇后语、俗语、童谣,展示其如何浓缩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观念。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小百科”的定位,力求语言平实易懂,图文并茂(虽然此处为文字描述,但内容设计上已考虑图示辅助)。我们避免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阐释民俗的内在逻辑。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做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的内在机制产生深刻的认识。本书是走进中国传统社会肌理的有效窗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春联一般都贴在门框上,这是为什么? ………………… 1
2 「压岁钱」的「压岁」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只有在过年才能拿到「压岁钱」? ………………………………… 3
3 人们过年时为什么要放鞭炮? ………………………… 6
4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腊月二十三这天,为什么要用糖瓜将灶王爷的嘴粘上? ………………… 8
5 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欢贴年画,这是为什么? ……11
6 逢本命年的人们为何对红色特别偏爱? ………………14
7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忙逃跑。」这么神通广大的门神是谁? ………16
8 贴窗花贴的是什么「花」? ………………………………19
9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赶在大年初一去庙里抢烧第一香? 22
10 在民间流传着正月初三要早点熄灯睡觉的习俗,这是怎么回事? …………………………………………………25
11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 ………………………………28
12 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人们有「送穷」的习俗,认为把穷鬼送走就会获得幸福,人们是怎样「送穷」的? …………31
13 「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理发? …33
14 小孩子满周岁要「抓周」,那么「抓」的是什么? ………36
15 为什么小孩子过生日要吃红鸡蛋? ……………………38
16 为什么幼童要穿着虎头鞋学走路? ……………………40
17 新生儿为什么要穿「百家衣」? …………………………43
18 为什么小孩子要认「干爹」「干妈」? …………………45
19 儿童乳牙掉了之后,上牙为什么要向下扔,下牙为什么要向上扔? ………………………………………………48
20 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是如何选定和排序的? ……………50
21 为什么十二生肖里有鸡没有鸭,有狗没有猫? …………53
22 正月十五舞龙灯,二月初二龙抬头,五月初五赛龙舟,古
代皇帝称为真龙天子,衣物上也会绣上龙……为什么中华民族这么崇拜龙? ……………………………………56
23 为什么民间求子要拜麒麟? ……………………………59
24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是哪一路神仙? ………………62
25 为什么民间有这么多的土地公庙? ……………………65
26 蝗虫庙里供奉的是蝗虫吗? ……………………………68
27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信奉观音菩萨,还常向观音求子? …71
28 有些地方的人们喜欢在门上贴一张「姜尚在此」的符,姜尚是谁?他很厉害吗? …………………………………74
29 为什么银行等金融机构门口不放财神爷,而是放着两尊石狮子? …………………………………………………76
30 俗语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一讲究从何而来? 79
31 人们常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眼皮跳和财、灾有什么关系? …………………………………………………81
32 喜鹊叫,客人到。为什么人们把喜鹊视为吉祥鸟? ……84
33 乌鸦喝水、乌鸦反哺的故事常常被人所称道,为何乌鸦却又被认为是不祥之鸟? ……………………………86
34 《哈利•波特》中猫头鹰是魔法师最高贵的宠物,而在中国为什么却被称为逐魂鸟、报丧鸟? ……………………89
35 为什么看见蝙蝠不能打? ………………………………92
36 都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可为什么有的
地方却称黄鼠狼为「黄大仙」? …………………………94
37 为什么人们相信桃木剑可以避邪? ……………………96
38 关公这位义薄云天的盖世英豪为何成了财神爷? ……99
39 孔子和算盘是怎么扯上关系的?为什么将孔子奉为算盘行业的祖师爷? …………………………………………101
40 中国结和远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有关系吗? …………104
41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喜欢有「四菜一汤」? ………………106
42 为什么商贩在街头卖东西时要大声吆喝? ……………109
43 中国人的「灯笼情结」起源于何时? ……………………112
44 为什么古时候结婚都要有媒人? ………………………115
45 为什么古代人都是晚上结婚,而到了当代则演变成白天结婚? …………………………………………………118
46 北方人结婚时为何要在井盖上压红纸?贴喜字也有什么讲究吗? …………………………………………………120
47 结婚时贴的双喜字是怎么来的? ………………………122
48 古代女子结婚为何钟情于八抬大轿?结婚坐花轿有什么讲究吗? …………………………………………………125
49 嫁女儿时,女方家长为何要陪送「嫁妆」? ……………128
50 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新娘要盖上红盖头,是怕羞吗? ……131
51 为什么新娘过门的时候要跨过火盆? …………………133
52 为什么人们喜欢给刚结婚的新人「闹洞房」? …………135
53 结婚要「闹洞房」,那你听说过结婚时「闹公婆」的习俗吗? …………………………………………………138
54 新婚后三日,新郎为何要陪着新娘回门? ……………140
55 给老人祝寿为什么要用桃子,而不是其他水果? ………143
56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八种材料熬成的吗?
各地喝腊八粥有什么讲究呢? …………………………146
57 冬至的时候为什么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却吃汤圆? …149
58 北方地区招待客人多用饺子或面条,那究竟是「上车饺子下车面」还是「迎客饺子送客面」? …………………151
59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为什么山西人对醋情有独钟? ……………………………………………………153
60 陕西十大怪到底有哪十大怪? …………………………156
61 老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兔儿爷? …………………………159
62 「女儿红」是女儿酿的酒吗? ……………………………162
63 「泰山石敢当」是泰山上的一块石头吗? ………………165
64 在陕西、山西一些地方,小孩子满月时,亲戚朋友习惯送布老虎,这有什么说法吗? …………………………168
65 男不娶,女不嫁。真的有这样奇怪的风俗吗? …………171
66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新娘结婚时要大哭? ………………173
67 古代女子真的会用抛绣球的方式来选丈夫吗? ………176
68 为什么蒙古族和藏族,一个草原民族,一个雪域高原民族,都要给尊贵的客人敬献哈达? ………………………178
69 仡佬族人为什么喜欢吃虫子,甚至有个「吃虫节」? …181
70 族人在新年的时候为什么喜欢互相泼水? …………183
71 彝族少女成年时为什么要「换裙」? ……………………186
72 拉祜族结婚不设宴,离婚要请客,这是为什么? ………189
73 为什么有些人们忌讳纹身,而有些少数民族却有纹身的传统? ……………………………………………………191
74 羊皮、牛皮能做成衣服,鱼皮也能吗? …………………194
75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们大年三十要「围炉」?他们吃的是什么? ………………………………………………………196
76 沿海地区信仰「妈祖」都有哪些习俗? …………………198
77 除了汉族,少数民族也有十二生肖吗? …………………201
78 为什么正月初一忌吵架,忌哭泣,不准说不吉利的话? 204
79 为什么人们正月忌讳理发? ……………………………206
80 为什么吃鱼时忌讳翻鱼身,如果非得翻鱼,也得说「顺过来」「划过来」呢? ……………………………………209
81 为什么商人很忌讳「砸了招牌」? ………………………211
82 小孩子把筷子竖直插在米饭里会遭到大人的呵斥,这是为什么? …………………………………………………214
83 人们买菜喜欢讨价还价,为何买药不讨价还价? ……216
84 为何饭碗不能倒扣在桌子上,而药碗则可以? ………218
85 马路上一般不允许乱倒东西,但为何人们却常把药渣倒在门口的马路上? ………………………………………220
86 为什么古代妇女和儿童的衣服到了入夜后就要赶紧收回来,是怕被人偷走吗? ………………………………222
87 为什么人们屋前不种桑树? ……………………………224
88 为什么人们把婚礼和丧礼称为红白喜事? ……………227
89 为什么中国人办丧事时,亲人要披麻戴孝,并且丧礼上以黑白为主色调? ………………………………………230
90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汉代流行赵飞燕那样的纤弱美女,唐代却崇尚杨玉环那样的丰腴佳人,人们对美女的审美取向为什么这么「喜好无常」? …………………233
91 鲁迅认为魏晋人爱穿宽大的衣服和木拖鞋,是因为当时流行吃五石散这种药而发热,这种说法对吗? ………236
92 为什么在中国大江南北,几乎凡有集体劳动的地方都会喊劳动口号? ……………………………………………239

图书序言

前言
  
  人们过年时为什么要放鞭炮?为什么小孩子过生日要吃红鸡蛋?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是如何选定和排序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乍一看平平常常,但要把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却未必那么简单。
  
  就像每一条溪水都有源头,每一个今天的现象,都有历史的影子。了解现象,探究过去,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一个「为什么」的解答,会牵出新的「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消长连缀,可照出整个中华文化的轮廓-我们愿与读者分享这样的体验:寻找,回答,联想,生发。因此,我们推出了「中华文化小百科」丛书。
  
  本套丛书本着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的原则,专注于解答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编写时按照专题、领域进行分类,分别为华夏历史、文化精华、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多彩汉语,分辑推出。
  
  丛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设问力求生动有趣、简洁通俗,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回答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语言风格明快活泼,不做繁琐考究,适量引用古代经典,在原题的基础上有所扩展。
  
  问答配有插图与图註,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生僻字词标出中文拼音,配以简註,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本套丛书由精通中华文化、乐于分享知识的专业人士协力完成,感谢他们的辛勤努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和节日习俗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书中关于中秋节赏月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中秋节的由来,更深入地挖掘了“月”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古代诗词中对月亮的赞美,到民间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再到不同地区中秋节特有的习俗,都写得非常详尽。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中秋之夜,一家人团聚,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月饼,一边遥望明月的情景,那种温馨和宁静的感觉,仿佛能够透过书页传递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月饼的介绍,不仅有各地月饼的特色,还提到了月饼制作过程中一些有趣的细节,甚至还有关于不同馅料月饼的传说故事。这让我对一块小小的月饼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关于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书中也写得感人至深。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叙述故事梗概,而是从多角度阐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场景,以及这个故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文中还提及了古代女子在七夕节乞巧的习俗,以及这个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演变,这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重阳节登高祈福的习俗介绍。作者详细阐述了“重阳”的由来,以及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等活动在古代的意义。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那些描写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诗句,读来让人心旷神怡,也让我更加向往那种登高望远、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仿佛是一位长辈在给我讲述家乡的故事,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传统节日”的章节。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祖,中秋的赏月,更深入地探讨了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文中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更是为了传承文化,维系情感,凝聚民族认同。我读到关于“春节”的介绍时,被那些生动的场景描写深深吸引。作者详细描绘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忙碌景象,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喜庆和温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这让我对春节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关于“民间传说”的章节,我也读得非常认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故事梗概,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民间传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文中提到,中国的民间传说,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传递价值观念,启迪人们的智慧。作者还讲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让我对中国神话的想象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还对书中关于“民间故事”的介绍很感兴趣。作者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民间故事,从神话故事的神秘莫测,到寓言故事的智慧启迪,再到传说故事的传奇色彩,每一种故事类型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民俗风情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如此的充满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村落里徜徉,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景每一物都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乡间生活”的章节。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区乡村的自然风光,如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西北高原的广袤无垠,更深入地探讨了乡村生活所蕴含的朴素哲学和生活智慧。文中提到,中国的乡村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我读到关于“农耕文化”的介绍时,被那些古老的农耕技巧和传统节气深深吸引。作者详细描绘了农民们在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播种、耕作、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辛勤和汗水,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乡村节日的描绘,如春耕节的祈福,秋收节的庆典,这让我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关于“邻里关系”的章节,我也读得非常认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强调人情冷暖,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文中提到,在乡村生活中,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是多么的重要。作者还描绘了一些充满温情的邻里互动场景,如互相串门、分享食物、共同劳作,这让我感受到,中国乡村的邻里关系,是多么的融洽和真挚。我还对书中关于“家庭观念”的介绍很感兴趣。作者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和氛围,如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以及对家族荣誉的看重。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民俗风情是如此的淳朴,如此的充满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就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在讲述他游历四方的见闻,充满着人文情怀和地域特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建筑风格”的章节。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四合院的规整大气,江南民居的婉约秀丽,更深入地探讨了建筑风格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文中提到,中国古代的建筑,不仅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是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读到关于“风水”的介绍时,被那些看似神秘的理论深深吸引。作者详细解释了“风水”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它所代表的对环境、对自然的敬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著名古建筑的介绍,如故宫的宏伟壮丽,苏州园林的精巧雅致,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关于“服饰文化”的章节,我也读得非常认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不同朝代的服饰款式,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服饰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文中提到,中国的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为了蔽体,更是为了体现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作者还描绘了一些充满民族特色的服饰,如汉族的汉服,少数民族的民族服装,这让我感受到,中国的服饰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充满艺术感。我还对书中关于“饮食文化”的介绍很感兴趣。作者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从川菜的麻辣鲜香,到粤菜的清淡鲜美,再到淮扬菜的醇厚细腻,每一种菜系都代表着一方水土的风情。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如此的充满生活情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柔和的色彩搭配上生动的人物插画,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中国传统韵味。我本身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充满好奇,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在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其中一篇文章深深吸引住了——那讲述的是关于春节期间贴春联的习俗。文章不仅仅罗列了春联的种类和含义,更深入地探讨了春联背后蕴含的吉祥寓意,以及人们在书写、张贴春联时的那种虔诚和期待。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家家户户在除夕夜忙碌的身影,父亲小心翼翼地将写好的春联贴在家门口,母亲在一旁细心整理,孩子们则兴奋地讨论着新年的愿望。这种场景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也勾起了我童年时过年的回忆。我还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元宵节猜灯谜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灯谜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地区在元宵节猜灯谜时的一些独特玩法。作者还举了一些经典的灯谜例子,并附上了详细的谜底和解析,这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我尝试着自己猜了几个,虽然有些难度,但猜中后的那种成就感真的非常棒。此外,关于端午节包粽子的文章也写得非常精彩。作者不仅仅讲述了包粽子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将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娓娓道来。阅读这段文字时,我仿佛看到了屈原在江边投江的悲壮场景,也感受到了人民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深深怀念。书中还提及了一些不同地方包粽子的特色,比如南方偏爱甜粽,北方则多用糯米,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也会衍生出如此丰富多彩的习俗,真是令人惊叹。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细节的描绘上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到民俗的表面,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愉悦和充实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春节期间“年画”的描写。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不同地区年画的风格,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秀丽,年画的色彩运用,更深入地探讨了年画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文中提到,年画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来年的期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凝聚其中。我读到关于灶王爷年画的介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小时候家里墙上贴着灶王爷画像的情景,那种熟悉的画面感,让我倍感温暖。作者还讲述了一些关于年画创作的有趣故事,比如某些年画的图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以及年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了解到,一张小小的年画,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故事。此外,关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书中也有非常精彩的描述。作者不仅仅描绘了龙舟比赛的热烈场面,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更深入地探讨了龙舟竞渡背后的文化渊源,以及它所象征的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文中还提及了不同地区龙舟比赛的特色,比如南方一些地区会在龙舟上进行祭祀仪式,这让我看到了传统习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还对书中关于民间工艺品——风筝的介绍很感兴趣。作者展示了各种形态各异的风筝,从传统的燕子风筝,到复杂的龙形风筝,琳琅满目。更重要的是,作者讲解了风筝的制作工艺,以及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比如放飞风筝寓意着放飞希望,也寄托着人们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民俗风情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上的知识,更是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文化体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婚俗”的章节。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各个地区婚礼的习俗,如北方婚礼的隆重热闹,南方婚礼的精致细腻,更深入地探讨了婚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和家庭伦理。文中提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marriage”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是传承家族香火的重要途径。我读到关于“过大礼”的介绍时,被那些繁琐而又充满仪式感的环节深深吸引。作者详细解释了“过大礼”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每一个环节所代表的寓意,这让我了解到,一场传统的婚礼,凝结了多少长辈的祝福和期待。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婚姻制度的变迁,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婚姻的看法,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关于“丧葬习俗”的章节,我也读得非常认真。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相对严肃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尊重和客观的态度,介绍了中国各个地区的丧葬习俗。文中提到,丧葬习俗不仅仅是为了送别逝者,更是为了安慰生者,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作者还描绘了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丧葬仪式,比如“守灵”、“祭拜”等,这让我感受到,即使是面对生离死别,中国人也依然保有对生命和情感的敬畏。我还对书中关于“节日庆典”的介绍很感兴趣。作者展示了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从春节的团圆喜庆,到清明的慎终追远,再到端午的纪念屈原,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民俗风情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充满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热闹的集市里漫步,眼前琳琅满目,处处充满了惊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戏曲”的章节情有独钟。作者不仅仅列举了京剧、昆曲、越剧等不同剧种的特点,更深入地探讨了戏曲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地位。文中提到,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读到关于京剧脸谱的介绍时,被那些色彩鲜艳、图案各异的脸谱深深吸引。作者详细解释了不同颜色和图案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和命运,这让我了解到,即使是脸上的妆容,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著名戏曲演员的轶事,以及一些经典剧目背后的故事,这让我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情感和历史沉淀。此外,关于“茶文化”的章节,我也读得津津有味。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各种名茶的品类和特点,如龙井的清香,普洱的醇厚,更深入地探讨了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文中提到,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交礼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作者还描绘了不同地区品茶的习俗,比如江南水乡的悠闲品茗,北方草原的豪爽饮茶,这让我意识到,茶文化在中国各地都有着独特的风貌。我还对书中关于“陶瓷艺术”的介绍很感兴趣。作者展示了中国各个朝代精美的陶瓷作品,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每一件都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作者讲解了陶瓷的制作工艺,以及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比如“瓷器”谐音“子嗣”,寓意着多子多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细腻、精致、充满智慧的一面。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中华文化小百科(四)民俗风情》的书,里面关于民间艺术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介绍剪纸艺术的时候,不仅仅列举了剪纸的图案和技巧,更深入地挖掘了剪纸背后的文化意义。文中提到,在中国很多地方,剪纸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在新婚时,人们会剪出“囍”字,象征着幸福美满;在新年时,则会剪出窗花,寓意着吉祥如意。作者还引用了一些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剪纸艺人们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得每一幅剪纸都仿佛有了生命。我读到关于皮影戏的章节时,更是惊叹于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书中详细介绍了皮影戏的制作过程,从选材、雕刻到绘制,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更吸引我的是,作者描绘了皮影戏在过去是如何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以及那些技艺精湛的艺人如何通过操纵皮影,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欢笑和感动。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地区皮影戏的风格差异,比如北方皮影的粗犷有力,南方皮影的细腻婉约,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种艺术形式,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也会呈现出如此多样的面貌。我还对书中关于中国结的介绍很感兴趣。作者不仅展示了各种精美的中国结作品,还讲解了不同结法所代表的寓意,比如“如意结”象征事事如意,“盘长结”寓意长寿吉祥。读完这部分,我尝试着自己动手打了一个简单的中国结,虽然不如书中的作品精美,但那种亲手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让我对这门手艺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就像是在描绘一幅幅中国山水画,充满了诗意和韵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手工艺品”的章节。作者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手工艺品,如景德镇的陶瓷,苏州的刺绣,景泰蓝的精美,更深入地探讨了手工艺品背后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和文化传承。文中提到,中国的手工艺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更是为了体现工匠们对技艺的追求,以及对美的热爱。我读到关于“刺绣”的介绍时,被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深深吸引。作者详细解释了刺绣的不同针法,以及不同地区刺绣的风格差异,这让我了解到,一幅精美的刺绣作品,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心血。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著名手工艺人及其作品的故事,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了更深的敬意。此外,关于“民间音乐”的章节,我也读得非常认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不同乐器的名称,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民间音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文中提到,中国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记录人们的生活。作者还描绘了一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如江南小调的婉转悠扬,北方小调的粗犷豪放,这让我感受到,中国的民间音乐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充满生命力。我还对书中关于“民间绘画”的介绍很感兴趣。作者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独特的绘画风格,从水墨画的写意淡雅,到年画的色彩鲜艳,再到庙宇壁画的庄重神秘,每一种绘画风格都代表着一方水土的文化特色。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民俗风情是如此的细腻,如此的充满艺术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