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字
  • 华夏文明
  • 历史
  • 考古
  • 文字学
  • 文化
  • 起源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血色曙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新描述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
如果汉字不是汉人创造的?如果甲骨文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发明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民族发明了最出的汉字?汉字最初表达的又是何种语言?
探索久远的历史讯息,寻找华夏文明起源的关键密码。

  中国上古史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进展,原因在于文献短缺,考古发掘不足,甲骨、金文的释读进度缓慢,上古音韵学的研究、拟构停滞不前。因此,对于上古史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常存有争议,各派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更重要的是对于研究方法及素材不能有超越前人的取样,终陷于窠臼。本书作者,有鑑于此,遂另辟蹊径,不从历史研究的常轨入手,却从诸多语言史的材料上着手,提出了新观点。

  作者认为,汉字是北方操阿尔泰语语系的民族发明的,汉字的古音拟构必须从这里入手。此说与民初的「华夏文明西来说」大抵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如果不管说正确与否,而撇开立场与观念的争论,读者们不妨看看作者在书中对于「古音拟构」、「甲骨文释读」的精彩论证,或许可以激发我们对于上古史的一些想像,探索久远的历史讯息,寻找华夏文明起源的关键密码。
 
瀚海拾贝: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第一章:古老的回响——两河流域的曙光 公元前四千纪,美索不达米亚的沃土上,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开始闪耀。乌鲁克、乌尔等城邦的崛起,标志着复杂社会结构的形成。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如同镌刻在时间之河上的足迹,记录了苏美尔人的律法、神话与商业往来。我们深入探究这些符号如何从简单的图画演变为具有表音功能的文字系统,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权力结构。 本章将重点剖析苏美尔神话中“创世之说”与“大洪水传说”的文化意涵,并对比同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并行发展。我们试图揭示,在文明的摇篮期,文字的发明不仅仅是记录工具的革新,更是对宇宙秩序和人类自身定位的初步哲学思辨。泥板上的尘埃中,蕴含着人类对永恒的渴望与对混乱的恐惧。 第二章:尼罗河畔的永恒——古埃及的象形符号与神权 尼罗河的季节性泛滥,孕育了统一而稳定的古埃及帝国。法老的意志即是天意,而维护这种神圣秩序的核心工具,便是那神秘而庄严的象形文字。从宏伟的金字塔铭文到日常的莎草纸文献,这些符号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连接现世与来世的桥梁。 我们将详细考察象形文字的结构——表意、表音、限定符号的精妙组合。本章着重探讨“来世信仰”对古埃及书写实践的深刻影响。死者之书中的咒语,墓室壁画上的历史叙事,无不体现了古埃及人对生命循环和不朽的执着追求。我们还会分析,随着书吏阶层的崛起,文字在行政管理和宗教仪式中的权力集中作用。 第三章:爱琴海的迷雾——克里特岛与迈锡尼的线性文字 在地中海的东部边缘,爱琴文明展现出迥异于两河与尼罗河的独特风貌。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留下了难以完全解读的“线文A”,它暗示着一个以贸易和宫殿为中心的社会结构。而随后的迈锡尼文明,则发展出了更为成熟的“线文B”,这是一种记录古希腊早期形态语言的音节文字。 本章将对比“线文A”的未解之谜与“线文B”的成功破译。重点讨论迈锡尼文献中反映的军事组织、财产记录和官僚体系。通过对爱琴文字的考察,我们得以一窥青铜时代晚期,地中海区域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冲突的复杂图景。这些文字的兴衰,如同爱琴海的潮汐,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第四章:雅典的理性之光——希腊字母的革命与西方思想的奠基 当青铜时代的体系崩溃后,希腊城邦在废墟上重新崛起。公元前九世纪左右,希腊人从腓尼基人手中借用了字母系统,并进行了一项革命性的改造——他们将原本仅表辅音的符号,创造性地引入了元音。这一转变,使得书写系统极大地简化,为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接触知识创造了条件。 希腊字母是西方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本章将细致分析字母结构如何促进了柏拉图式的理性思辨、民主政治的辩论文化以及史诗文学的口头传统向书面传统的转化。我们考察苏格拉底对书写文字的保留态度,以及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分析的系统构建,这些都与希腊字母的清晰表音特性密不可分。 第五章:罗马的铁蹄与拉丁字母的征服 从希腊的智慧熔炉中汲取营养,罗马人发展出了拉丁字母,这种字母系统以其规范、简洁和强大的适应性,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成为欧洲大陆最为主要的书写工具。 本章侧重于拉丁字母在法律构建、军事命令和工程记录中的应用。罗马帝国如何利用统一的文字系统来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中央集权。此外,我们也探讨了早期基督教的传播如何借助拉丁文的媒介,将古典世界的知识与新的信仰体系相结合,为中世纪的欧洲知识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东方世界的独立演进——印度河谷与婆罗米文的脉络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明)留下了尚未完全解读的印章文字。尽管其内容尚待揭示,但其存在本身证明了独立起源的复杂书写系统的可能性。而随着雅利安人的迁入和吠陀文化的兴盛,梵文开始以口头传承为主,但其精密的音韵学传统为后来的印度文字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章将追踪从婆罗米文(Brahmi script)到天城文(Devanagari)的演变路径。重点分析南亚文字系统的独特之处——如何精妙地处理元音与辅音的结合(元音附标符号),以及这种系统如何承载了佛教和印度教的浩瀚经典。 第七章: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渗透与符号的变异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文字的传播并非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复杂的“消化”与“重塑”。粟特字母,作为一种闪米特语系的分支,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成为后来突厥语族文字以及蒙古文字的共同祖先。 本章将描绘不同文字系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变异”过程。例如,粟特文字如何被借用到不同语言中,为了适应新的语音系统而进行结构上的调整。这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迁移,更是文化概念和信仰体系随着商队、僧侣的脚步在东方大地上传播的生动写照。我们考察早期回鹘文、蒙古文的形成,它们都是古代中亚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结语:书写,人类精神的永恒投影 从泥板上的刻痕到莎草纸上的墨迹,从爱琴海的线性符号到遍布全球的拉丁字母,文字的历史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边界拓展的史诗。每一种文字系统,都是其所孕育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形态的忠实反映。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思维结构和世界观。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古老文字的细致梳理,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触摸人类文明最原始、最坚韧的创造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江伟


  民间学人。小学三年级就赶上了「文革」,初中语文学的是「毛选」,高中再赶上「黄帅事件」(一九七三年大陆小学生黄帅因对老师提出批评意见,而被江青等人树立成造反榜样,全国各地又出现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就这样混到高中毕业,进乡镇农机厂当了一名苦力钳工。

  一九七七年大陆恢复高考,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中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乡镇中学任教,三年后调入县教师进修学校,前后做过十年教师。

  上世纪九○年代初下海经商,创办了一个建筑机械公司,一直干了十几年,挣的钱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了,于是关掉公司,专心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学术研究。

  着名历史学家丁东说,和体制内学者相比,「他的研究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经费完全靠自己的积蓄,他不需要为申请课题立项而看眼色行事,和机构周旋。」他说,「这才是最好的境界,这在当今中国属于『稀缺资源』」。
 

图书目录

序一: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崭新视角
序二:狂暴而美丽
前言
 
第一编 三皇五帝 
1.蝴蝶效应
2.三皇五帝说什么语言?
3.黄帝与猃狁的区别
4.黄土黄河
5.阿勒泰游牧民族
6.原始农耕民族
7.掠人为奴的习俗
8.人文地理的巨变
9.游牧民族的战争优势
10.匈奴现象的自然解读
11.禺与耦: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12.神农的民族背景
13.族与侯:游牧社会的特征
14.国字的演变
15.以国为姓是什么意思?
16.荒谬的大禹治水故事
17.游牧帝国的共同性
18.「匈奴」的原始读音
19.黑洞效应
20.蚩尤是什么人种?
21.三星堆文化的西方特征
 
第二篇 商周秦
22.奇怪的殷人姓名
23.能变身戎狄的周人
24.周人的国号和满洲的来历
25.封建的本义
26.中国的来历
27.古代的姓氏管理
28.族名辨析
29.秦人习俗中的民族背景
30.秦人说什么语言?
31.野蛮战胜文明
32.气候与人文
33.殉葬与阉割
34.吴国祖先为何文身断发?
35.齐人的民族背景
36.楚人原是匈奴
37.越王祖先从何处来?
38.有孔手斧
39.唐太宗说汉语吗?
 
第三篇 汉字起源 
40.汉字起源
41.汉字与阿勒泰语的对应关系
42.从旦字说起:解读汉字的起源
43.汉语音韵学的困境
44.汉字单音节化的原因
45.古音拟构的人类学思考
46.可疑的古代汉语
47.关于汉字与现代汉语的思考
48.藏缅语系的误导
49.失传的文字
50.雅言的实质
51.古代汉语中的阿勒泰语特征
52.奇怪的语气词疑问词从何而来?
53.从改姓看单音节化的不可抗拒性
54.定居:文字传承不绝的条件
55.哪些汉字首先被创造出来?
56.汉字也血腥
57.殷人的文字读音观念
58.关于甲骨文的发散性思考
59.原本不是虚词的「唯」
60.乍•胙•祚
61.反切注音法与汉字单音节化
62.说「取」和「载」

第四篇 华夏文化的符号:龙•凤•钺
63.龙的起源
64.冢与华夏文化内核
65.红山文化勾云器
66.曾经有过猪时代
67.乌•鹊•燕
68.鸟崇拜的源流
69.所有的鸟都是同一种鸟
70.从商王亥说起
71.良渚文化的民族背景
72.由北而南扩展的文明
73.汉字中的乌鸦崇拜
74.神秘的中山国
75.穴居之尧
76.说「农具」
77.从妇好到满都海
78.周人有割耳习俗
79.周代有「国人」
80.阿房宫的本义
81.后金是匈奴文化传人
82.读懂猪鸟结合体
 
第五篇 眺望中亚 
83.黄帝墓在何处?
84.居鲁士与弃
85.斯基泰与匈奴
86.历史冲击波

第六篇 透视礼制 
87.礼的起源
88.游牧民族的自觉意识
89.礼制与奴性
90.孔子其人
91.孔子反对殉葬吗?
92.乡音无改
93.女子难养论溯源
94.犹太人之礼
95.冷血之美
96.超脱历史
97.文化的嫁接优势
98.历史模型
 
附 录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序一
  
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崭新视角

  
  我从友人丁东处见到徐江伟先生的书稿《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一看各章节标题,立即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通读之后,此书果然让人耳目一新,遐想联翩。
  
  徐江伟先生从语言学的考证入手,结合古代文献和人类学成果,扫视人类历史上不同种族的迁徙历史和当代分子遗传学对中国汉民族的基因图谱抽样测试的成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对中国上古史各种难题的新解说,让我们可以从更宽泛的角度来审视华夏文明的起源。
  
  作者用阿勒泰语词汇,重新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词,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胡适先生主张「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一原则对研究中国上古史也是适用的。毕竟,已出土的甲骨文只释读出千字左右,还有四千多字未能释读。直到春秋时期,我国中原地区一直是华夷杂居,能长期杂居又通婚,不可能没有语言上的共通之处。
  
  徐先生提出,五帝三代都是中国北方阿勒泰语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他们征服劫掠中国南方从事农耕、使用单音节语言的越人为奴隶。由于游牧民族没有定居传统,所以至今找不到夏以上的历史遗存。在国内外诸方家对上古史,对夏文化存在不同看法,难以得出共识的情况下,此论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这一思路是否成立,当然得看两种语言释读成功率的高低,得看古文献和地下文物的出土如何印证,基因图谱测试如何解释等。但这种另辟蹊径的努力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从塔西陀的《日尔曼尼亚志》看,西元前后的日尔曼人社会发展阶段,也许有一些地方类似我们上古的情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历史就是靠口头流传的神话歌谣。那时他们自己还没有文字,只在一个地方见到石头上借希腊字母刻了些东西,似乎想表达什么意思。
  
  在即将进入文明的阶段,日尔曼人迷信卜筮、敬畏神明,以狩猎兼劫掠为业,以征战为荣,军事组织严密,不事农耕,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有奴隶,有释奴,社会组织有家庭、氏族、部落、联盟,但当时的日尔曼人尚未出现众部落统一的「王」,与我们文献记载的夏王朝有区别。在最东部的一个部落伊斯替夷人也有野猪崇拜的习惯。部落或称国,有法、有王,日尔曼人部落没有一个在城郭里居住,不同于罗马人村落,而是逐水草而居,无石室、土木建筑,只用圆木建屋,所以没有城基建筑。他们的居住点通过考古是很难找到建筑遗址的。
  
  徐先生用鲜卑、契丹、蒙古、女直(女真)等后来入主中原的民族、氏族集团或部落联盟的习俗、语言来印证上古三代时入主中原的阿勒泰语集团,这是一个颇有创新的尝试。类似的做法在人类学上已有先例。在十九世纪,人类还未全球化以前,一些不与文明世界交往的民族、部族或人种长期停留在某一文化阶段的现象比比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南美的印第安人,只有部分进入早期文明,北美的印第安人还处在史前文明状态,人类学家观察这些部落社会,来推测文明人类史前的状态。考察了十九世纪北美部落社会的摩尔根,写出巨着《古代社会》,为理解人类早期的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清朝女真人入主中原前不久,尚停留在氏族部落发展水准,与上古中国的一些方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大概也差不太多,这是历史事实。
  
  徐先生吸收当代人类学的成果,他认可人类从非洲出来后迁徙亚洲的两条路线图:一条是从阿拉伯半岛经伊朗、印度、中南半岛到东亚;另一条是从中亚到高加索北上,经广袤的南俄草原,或从中亚腹地通过东部的通道进入到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这也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毕竟当代遗传学从基因的角度证明,中国北方和南方有过两个略有区别的人种集团。复旦大学的金力教授也不排除北方东亚人有的来自从中亚到西伯利亚的另外一条迁徙路线,年代约在三四千年之前。徐先生则认为,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在更早时期就存在。从北方进入东亚的这一支人类,因流动性大,很可能在小亚细亚与当地的古老民族有一定联系。这一设想较为合理地解释了一些考古中不好解释的问题。
  
  徐先生还从古希腊的文献中,找出了斯基泰人与后来的阿勒泰语系民族许多相同之处,提出古代希腊人记载的斯基泰人中就有阿勒泰语系民族,尤其提出他们与匈奴或蒙古先人的关系。他对德国学者提出的藏缅语系进行了质疑,探讨了藏语与阿勒泰语系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他谈到萨满教对中国的影响,认为萨满教的卜筮不但对古代商人、周人是头等大事,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有不小影响。他认为「天」是阿勒泰语系诸族的最高崇敬物,与中国后来的「天」为最高神的观念也是一致的,特别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这些都是原始人的宗教观。以前读蒙森的《罗马史》,常叹服西人通过语言考据历史的能力。徐先生是我见到的又一个用语言、读音来考证中国古代历史的人。清末民初,古汉语音韵学代有传人。章太炎有门生黄侃等人,民国还有「史语所」,后来迁台。当代用古汉语来考据历史者,我曾在网上看到朱学渊先生的文章,但未见其专着。
  
  陈寅恪先生不愿对上古史研究,而选择了中古史,自己说是因为上古史史料太少。后人推测,可能经周公旦有计划的销毁,孔子有目的的删改,又经秦人销毁,项羽骊山一炬,至今所存甚少,文献所载,寥寥数语,太少太少!所幸殷墟出土了甲骨文,及近几十年还有古简出土,但仍不能弥补上古史文献的缺失。罗振玉、王国维等对甲骨文的释读,为上古史的恢复开了一个头,如《观堂集林》中〈殷周制度论〉,对周公作制的目的有解释,但他基本从正面来说,当然也道出周公作制的目的是息争,为了政权的稳定,但商朝贵族和王之间在政治运转上的关系没有细说。
  
  欧洲的文艺复兴,民间修纂历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时,一批民间历史学者剔除神话和虚假的传说,还原历史真相。近年来,中国民间探讨历史真相也出现了一批力作。徐江伟先生曾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对语言学特别有兴趣。后来下海经商,衣食无忧以后,又上岸一心治学。这让人想起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德国人海因里希‧施里曼。他家境贫寒,十四岁辍学在杂货店做学徒,后经商致富,自学了多种语言,怀着对荷马史诗的深情,追寻自己的文化梦,改行考古,根据荷马史诗和希腊历史记载,自己投资对古代特洛伊城进行考古挖掘,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就。
  
  所以徐先生作为一个自外于官办学术体制的独立学者,对中国上古史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讨,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努力之一。将来很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当然,他的一些立论,还需要继续讨论与充实。书中说农耕民族没有祖先崇拜,缺乏论证过程,似乎说服力不足,其实农耕民族有祖先崇拜,不妨碍本书的基本立论。
  
  他在书中对古代汉语的阿勒泰语释读,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能成立,中国古代史就得重写。我希望语言学专家能对此书进行认真研读、鉴定。这是一本开启人们对中国上古史思考的书,应当引起学界的关注。当然,徐先生的一些观点还有待更充实的论证。能够跳出传统模式,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这本身就是令人赞叹的思维之花!
  
  赵诚
  二○一二年二月十九日于太原
  
序二
  
狂暴而美丽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是一本触目惊心、完全颠覆人们原有的华夏文明史观的着作。仔细阅读后,在感叹作者思考的无所羁绊、下笔的雄略大胆之外,又会发现其披沙拣金、抽丝剥茧般的认真和细致。
  
  这是一部基础性、开创性、但不怎么规范的学术着作。相信每一个认真读完它的朋友,都能够得到一种对华夏文明前所未有的启发和思考。
  
  这是一本「狂暴而美丽」的书,它试图还原并勾勒一个真实的、大多数国人陌生、狂暴而美丽的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
  
  两年多前的一天,好友王学进先生告诉我,徐江伟写了一部书,他看后不是很理解,建议我也看看。江伟兄我也认识十多年了,以前与他相聚时,最深的印象是他总是默默地听我与朋友们高谈阔论,自己却很少发言,也从没听到他写过文章什么的,突然间写出一书来,我乍听非常惊讶。
  
  读完他的初稿我更是大吃一惊。当时,这部书稿只有十多万字,许多论述还比较粗糙,但我还是看出其开创性的思考和探索,非常罕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当时心中的震撼可说是无法形容。因为我以前对上古史、先秦史及世界文明史、神话史都比较感兴趣,对《易经》等古籍也作过一些研究,碰到过不少苦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看了他的着作后,发现以前许多难解的问题,用他的观点和理论却可以得到比较圆满的解释。
  
  此后我一方面对他的着作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要求他删除一些比较牵强的论述,建议将书名改为《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另一方面,我帮助他将文稿发到天涯、凯迪等网站的人文论坛上,征求读者的批评和建议。这时我才发现徐江伟于电脑和网际网路操作非常陌生,既不会发博文、发帖和回复,也不懂搜索,他的书稿完全是靠传统的手工和案头方式完成,书稿也是手写后委託打字店列印出来的。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对书稿作了许多增补和修订的工作,从最初的十多万字,扩展到三十多万字。我发现越到后来一些章节越发精彩,论述更加严谨和周密,感觉他的研究已渐入佳境。
  
  如前所料,书稿在网上发出后,多是否定性意见,甚至辱骂,特别是对贯穿全书的拟音解读,批驳者甚烈。针对种种诘难,刚学会上网的徐江伟不厌其烦地做出认真说明和解释,逐渐地,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赞赏与认可。
  
  而我也对拟音解读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人类初民因交流的需要,首先产生了语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比文字更重要。一个民族可以没有文字,但不会没有语言。所以对初民而言,语言的重要性远高于文字,语言是靠「音」和「义」来支撑的,一开始并没有「形」的存在。
  
  许多游牧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对其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却没什么大的影响,正因为没有文字,其语音的传承就特别稳固。文字的产生,我认为是「辅助记忆」的需要。在游牧时代,甚至农耕时代,人们日常的生活并不需要文字,我卖你两匹马,你欠我四头羊,人脑的记忆完全够用了,只有在人脑记忆不够用时才会产生对文字这种辅助记忆工具的强烈需求。
  
  那么,什么时候人脑记忆不够用了呢?我觉得是大规模政权产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因事务的繁多,人脑记忆不能满足政权的需要了,才会产生用文字辅助记忆的强烈需求,系统性的文字才会产生,因此在文字起源方面我与他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正是基于这种语言比文字重要的朴素经验,我认为解读中国上古文化历史时,文字可能远没有语音重要。在音、形、义三者之中,「音」、「义」可以并列,「形」则次之,形若与音义有冲突,去形而存音义也!为什么说字形的可靠性、本源性低于语音?中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字形是可以由人随意创造和定形的,哪个皇帝兴趣来了,都可以造几个字来玩玩。但从来没有「仓颉创音」之类的传说,因为语音是很难由一个人来创造的,一个民族的语言,无论是帝王还是贵族,在他们不懂事的时候就必须学习了,掌权后也无法加以改造。因此语音的可靠性、本源性不是文字可以比拟的。
  
  也因此,我认为徐江伟的拟音解读,是有坚实经验基础的,他的论述中虽有一些牵强附会之处,但仍不失其本源上的可靠性。他的研究与探索,某种程度上也契应了游牧民族在传承自身文化时的方式。他正是抓住了语音这关键性、基础性的一点,所谓「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单兵掘进之下,终于挖出一条基本能够自圆其说的隧道,打开了审视华夏上古文明的新视窗。
  
  因为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过去的文字专家在解读古汉字时,过于强调了「形」的辨析与释读,忽视了语音传承和变化背后所蕴藏的惊人秘密,而此书作者,显然是一个掀开其隐秘面纱的勇敢探索者。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霍金的一段话,他想说明:真实的宇宙史是狂暴而美丽的,而华夏文明诞生的真实情景也是狂暴而美丽的。但是,「真理的强光必须逐渐释放,否则人们会失明。」对于《血色曙光》而言,其内容的狂暴和美丽,亦如一道强光,或许会使一些习惯于传统封闭式思维的人有失明般的恐惧,以至于极度地反感,但对那些能够认真阅读,心态开放,理性思考的人而言,我相信,此书能够使人开阔视野,启发新知,从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
  
  徐江伟自完成初稿后,对其书能否发表和出版,一直比较悲观,反而是我比较有信心。因为我相信:真的好酒是不究酿者卑微,是不怕巷子深沉的。去年九月,着名学者丁东先生来杭州和新昌二地做讲座,我趁机把徐江伟和他的书介绍给丁东,丁东看了非常欣赏,认为观点新颖,自成体系,具有原创性,文笔也不错。不久,丁东先生推荐给《社会科学论坛》主编赵虹,他看了后对书稿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二○一二年《社会科学论坛》从第一期开始连载该书内容,一经刊登便引起了反响,多家出版社对该内容表示感兴趣。近日获悉,陕西人民出版社对此书已有了明确的出版意向,闻此讯非常欣慰,我想,这不仅是徐江伟个人之喜,亦是所有认真思考、探索中国文明史真相的人们之喜。
  
  默雷
  二○一二年四月九日

图书试读

唐太宗说汉语吗?
 
这样的题目就让人惊讶:难道唐朝不是汉民族建立的朝代?回答是肯定的,唐的确不是农耕汉民族建立的朝代,唐太宗也不说汉语。
 
唐高祖李渊的七世祖名叫李暠,他就是晋末在张掖地区(月氏故地)出现的西凉国的「凉武昭王」。西凉国是「鲜卑‧秃发」建立的,后为南匈奴大单于「沮渠‧蒙逊」吞併。唐王朝这种血统已经表明他们的突厥系游牧民族背景。
 
西凉国被灭后,李暠的后裔李翻投奔了阿尔泰山地区的柔然。《魏书‧列传》曰:「翻,字士举(休屠),小字武强(无者)……奔伊吾(阿尔泰山),臣于蠕蠕(柔然汗国)。」「奔」指举族投奔,因此唐王朝的祖先可以说是柔然的一种。李翻虽然有一个貌似汉人的名字,但并非汉人。这可以从他的「字」看出,那才是他的真名。李翻的儿子投奔了拓跋魏,为「镇西大将军」,在北魏「大享名器,世业不殒」,世袭贵族名号。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是李翻的后裔,但李翻与李虎是怎样的关系没有记载。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另有「唐国公」尊号。西魏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八柱国」与后世努尔哈赤的「八和硕」有完全一样的文化内涵。
 
史载李虎娶妻「独孤氏」,而独孤是西魏帝族。李虎同样是拥有汉名的突厥人,貌似汉人而已。从东汉开始,靠近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取一个汉名很流行,游牧民族没有文字,取个汉名可能是便于记写。如消灭西晋的南匈奴大单于就叫「刘渊」。但他们的「字」却是部族名。
 
李渊的鲜卑名叫「大野」,字「叔德」,这才是他的真名。「叔德」是《史记‧匈奴列传》中「休屠(储)」的异写。「大野」、「叔德」可能是小姓和大姓的关系。
 
这「大野」也是阿勒泰游牧民族的一个传统姓名,鲜卑拓跋北魏有始祖名「推寅」,《魏书‧序记》曰:「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这「推寅」就是大野的异写。被成吉思汗消灭的乃蛮国可汗名叫「塔阳」,这也是异写。明代北元有着名的「达延汗」,这也是异写,是他重新统一了蒙古高原。
 
李渊先是与突厥「始毕」(鲜卑)可汗联手南侵。当时始毕可汗与李渊是君臣关系,可能还有血缘关系。李渊与始毕可汗有约在先,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他们遵循着匈奴以来结盟掳掠的传统。由于有突厥可汗力助,李渊顺利取得关中重地,突厥则满载而归。

用户评价

评分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探源的恢弘史诗。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流畅的笔触,引领我们回溯至华夏文明的混沌初开之际,去追寻那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第一缕曙光——汉字。我一直对汉字的古老与神秘充满敬畏,而这本书,则为我揭开了这层面纱,让我看到了汉字背后那波澜壮阔的文明演进史。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字形态的描述,而是将汉字的起源置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详细阐述了早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甚至地理环境,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了文字的萌芽。我尤为惊叹于作者对早期陶器、岩画上刻符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象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符号在当时的社会功能,例如在祭祀、占卜、甚至早期氏族部落的图腾象征中的作用。 关于汉字起源的论述,更是充满了启迪性。作者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而是从更具象的考古证据出发,层层递进。他详细介绍了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遗址中发现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成熟文字的演变过程。我被书中关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界限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早期的图画和符号,是汉字演进的基石,它们逐渐从具象的描摹,走向抽象的符号,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汉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念都息息相关。作者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浪漫,让这本关于古老历史的书籍,读起来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对我们所拥有的汉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在《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一书中,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遥远的、充满未知与传奇的时代,去探寻华夏文明的根脉,去追溯汉字的最初模样。我一直对那些刻在石头上、青铜器上的古老符号充满了敬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世界的大门。 作者在书中,将考古学的发现与文献学的考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详细介绍了那些在各地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骨器上的刻符,并对它们的形状、排列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被认为是汉字前身的早期符号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象形”的描摹,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符号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例如,书中对某些符号在祭祀场景中的使用,以及它们可能代表的某种原始概念的探讨,都让我耳目一新。 此外,作者还花费了相当篇幅来探讨早期社会结构对文字产生的影响。他分析了氏族部落的形成、神权与王权的萌芽,是如何促使人们需要一种更有效、更稳定的信息传递和记录方式。书中关于早期宗教仪式中,如何使用符号来沟通天地、祭祀祖先的描述,让我对文字的诞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将文字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视角,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但又不失人文关怀。他通过对古老符号的解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

当我翻开《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这本书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条通往远古的神秘旅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混沌未开,天地茫茫”的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最初的火种,去揭示汉字那令人惊叹的起源。我一直对汉字那独特的结构和悠久的历史感到着迷,但对于它的诞生过程,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最权威、最深入的解答。 作者在书中,将考古学的实证与人类学、语言学的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叙事框架。他详细介绍了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分散走向聚集,从蒙昧走向有序,以及在这样的进程中,信息交流和记录的需求是如何日益增长的。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早期陶器、玉器上刻符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文字”,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生活场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组织结构中进行分析。 书中对“汉字起源”的论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说法,而是从更具象的考古发现出发,层层剥茧,揭示了汉字演进的脉络。他详细介绍了从岩画、刻符到甲骨文、金文等不同阶段的文字形态,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我被书中关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界限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早期的图画和符号,是汉字演进的基石,它们逐渐从具象的描摹,走向抽象的符号,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汉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念都息息相关。作者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浪漫,让这本关于古老历史的书籍,读起来充满了阅读的乐趣。

评分

在阅读《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博学多才和独特的视角。他没有选择最直接、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叙事方式,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将古老而神秘的华夏文明之源与汉字的形成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古代的文献,比如《山海经》、《易经》等,但他并非简单地摘录,而是深入分析这些文献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宇宙观念和早期哲学思想,并试图从中寻找与早期文字形态相对应的线索。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汉字起源时,并没有局限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探讨。他详细介绍了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考古发现,并对陶器上的刻符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符号”与“文字”之间界限的探讨感到着迷。作者认为,早期的刻符可能并非成熟的文字,但它们已经包含了表意的功能,是文字演进的必经之路。这种对事物发展演变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对文字的诞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 更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在探讨华夏文明的起源时,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过去,触及了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故事。他并没有将这些故事简单地视为虚构,而是试图从中解读出早期先民对宇宙、生命起源的朴素认知,以及他们对社会秩序建立的初步思考。这种将神话与历史、科学相结合的尝试,虽然大胆,却也为我们理解华夏文明的早期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它所提供的知识,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华夏文明从混沌中孕育、从蒙昧中觉醒的漫长历程,而汉字,便是这幅宏大画卷中最璀璨的一笔。我一直对汉字的古老与神秘感到好奇,但很多时候,关于汉字的起源,总停留在模糊的传说和零散的解释中。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而详尽的梳理。 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探讨了早期社会形态对文字产生的影响。他从氏族部落的组织结构、祭祀活动的仪式流程、甚至是早期农耕生活的具体场景出发,分析了这些社会活动如何促使人们产生记录、交流和传承信息的需求,从而催生了文字的萌芽。例如,书中关于早期农业社会,如何通过刻画符号来记录收成、预测天气,以及在宗教祭祀中,如何使用特殊的符号来传递神谕、与祖先沟通的论述,都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富有启发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学术界的争议和不同观点,而是将它们一一呈现,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更加信服。我对书中对“符号”与“文字”区分的探讨尤为着迷。作者认为,许多看似原始的刻符,可能只是简单的符号,但它们包含的表意功能,已经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奠定了基础。这种对事物演进过程的细致观察,让我理解了文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评分

这本《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算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令人惊喜的书,之所以惊喜,是因为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叙述,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发现、民族学研究、甚至是神话传说熔于一炉,试图勾勒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壮丽图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汉字起源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严谨态度。他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同穿越时光的长河,从那些模糊不清的刻痕、简陋的图画出发,一点点辨析文字的萌芽。书中对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形态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字词释义,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祭祀活动之中,让每一个符号都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远古的钟鼓之声,感受到先民们敬畏天地、祈求丰年的心声。 作者对于“曙光”的意象运用,更是点睛之笔。他将华夏文明的初生比作黎明前最黑暗却也最充满希望的时刻,而汉字,便是这黑暗中划破天际的第一缕光。这种比喻极具感染力,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的出现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书中对史前时期社会结构的猜想,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推测性,但作者援引了大量考古证据,例如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规模、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异等,来论证早期社会的分化和王权萌芽的可能性。这种基于实证的分析,让那些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也让我对那些模糊的“传说”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这本书,无疑是我最近阅读中,最令人振奋的一部作品。作者以其非凡的才华,将我们带回到那个蒙昧而又充满生机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最古老的足迹,去解码汉字那穿越万年的密码。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文字符号充满了好奇,它们仿佛是通往过去世界的钥匙。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这扇神秘的大门。 作者在书中,将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与历史学的严谨考证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关于华夏文明起源和汉字诞生的宏大叙事。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那些古老的遗址,去触摸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痕迹,去解读那些埋藏在泥土里的信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社会结构对文字产生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氏族部落的形成、祭祀活动的复杂化、以及早期贸易往来,是如何促使人们需要一种更稳定、更有效的沟通和记录方式。 书中关于汉字的起源,更是令人着迷。作者挑战了那些“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而是从更具象的考古发现出发,逐步揭示了汉字演进的脉络。他详细介绍了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陶器刻符,到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成熟文字的演变过程。我被书中关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界限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早期的图画和符号,是汉字演进的基石,它们逐渐从具象的描摹,走向抽象的符号,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汉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念都息息相关。作者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浪漫,让这本关于古老历史的书籍,读起来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对我们所拥有的汉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时间与文明的伟大探索。作者以一种沉醉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带领我们回溯至那个混沌初开、万物萌发的时代,去寻觅华夏文明最古老的基因,去追溯汉字那如星辰般闪烁的起源。我一直对那些在博物馆里静静躺着的古老器物上的符号充满好奇,它们仿佛承载着无数个未解之谜。这本书,则试图为我们揭开其中一角的面纱。 作者在书中,将考古学的证据与人类学的理论相结合,对早期社会形态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描绘。他分析了在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是如何聚集、如何形成最初的社会组织,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信息记录和传承的需求是如何逐渐增长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早期陶器、骨器上刻符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字”,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符号系统之中,探讨了它们在记录、祭祀、甚至是早期社会等级划分中的作用。 书中对“汉字起源”的论述,更是引人入胜。作者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而是从更具象的考古发现出发,一步步推演。他详细介绍了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遗址中发现的刻符,并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和比较。我被书中关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界限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早期的图画和符号,是汉字演进的基石,它们逐渐从具象的描绘,走向抽象的符号,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念都息息相关。作者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理性,又不乏文学家的浪漫,让这本关于古老历史的书籍,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评分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文明、关于智慧的盛宴。作者以其深邃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叙事艺术,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混沌初开、文明萌发的时代,去探寻华夏文明的源头,去追溯汉字那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脉络。我一直对汉字那独特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深感着迷,但对于它的起源,总觉得像是隔着一层迷雾。这本书,则为我拨开了迷雾,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而壮丽的图景。 作者在书中,将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与历史学的严谨考证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关于华夏文明起源和汉字诞生的宏大叙事。他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那些古老的遗址,去触摸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痕迹,去解读那些埋藏在泥土里的信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社会结构对文字产生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氏族部落的形成、祭祀活动的复杂化、以及早期贸易往来,是如何促使人们需要一种更稳定、更有效的沟通和记录方式。 书中关于汉字的起源,更是令人着迷。作者挑战了那些“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而是从更具象的考古发现出发,逐步揭示了汉字演进的脉络。他详细介绍了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陶器刻符,到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成熟文字的演变过程。我被书中关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界限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早期的图画和符号,是汉字演进的基石,它们逐渐从具象的描摹,走向抽象的符号,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汉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念都息息相关。作者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浪漫,让这本关于古老历史的书籍,读起来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对我们所拥有的汉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这本书,真的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华夏文明的黎明和汉字最初的啼哭。作者不是那种枯燥的史书撰写者,他像一位充满激情的探险家,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挖掘被尘封的真相。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汉字起源的书,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引人入胜。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作者在书中,将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甚至神话学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关于华夏文明起源和汉字诞生的宏大叙事。他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近那些古老的遗址,去触摸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痕迹,去解读那些埋藏在泥土里的信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社会结构对文字产生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氏族部落的形成、祭祀活动的复杂化、以及早期贸易往来,是如何促使人们需要一种更稳定、更有效的沟通和记录方式。 书中关于汉字的起源,更是令人着迷。作者挑战了那些“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而是从更具象的考古发现出发,逐步揭示了汉字演进的脉络。他详细介绍了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陶器刻符,到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成熟文字的演变过程。我被书中关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界限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早期的图画和符号,是汉字演进的基石,它们逐渐从具象的描摹,走向抽象的符号,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字。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汉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念都息息相关。作者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浪漫,让这本关于古老历史的书籍,读起来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对我们所拥有的汉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