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与「文革」(IV)

我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与「文革」(IV)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陈伯达
  • 文革
  • 历史
  • 政治
  • 传记
  • 人物
  • 文化
  • 回忆录
  • 毛泽东时代
  • 红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到中央文革组长,
从政治局常委到「反党分子」!

  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採取了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制造谣言、欺骗同志的恶劣手段,进行分裂党的阴谋活动。

─中共中央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

  「陈伯达为林彪发动反革命政变,实现两条反党纲领,私拟了「设国家主席」的宪法条文,炮制了「称天才」的材料,修改了林彪八月二十三日的反党讲话,制造和散布了五大谎言。大量事实证明,陈伯达是这次反革命政变的主犯之一。陈伯达是一个反革命两面派的政治骗子。长期以来,他竭力伪装自己,採取造谣和诡辩的手法,欺骗党,欺骗群众。」

─关于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陈伯达的反革命历史罪行的审查报告(1972.7.1.。节录)

  完整原始史料编撰与整理,本书共分为四册,详细收录陈伯达在1966至1969年间的现场讲话、大会发言、座谈会讲话、政治报告,这些谈话纪录高达七十多万字。通过一手史料全面深入展示了陈伯达作为「笔桿子」、「理论家」在文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读者由此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特色

  史料揭示真相,历史昭示真理!

  文革史研究的里程碑,第一手文革史料。

  首次全面、系统出版,还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西西弗斯 John Sisyphus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思想与文化研究。
 

图书目录

「文革」风云丛书‧总序
「文革」史料整理综述
体例说明

1967
陈伯达对红卫兵负责人的讲话(1967.10.1.)
陈伯达、戚本禹接见《人民日报》社工作人员的谈话摘要(1967.10.7.)
陈伯达等审查交响乐《海港》时的指示(1967.10.9.)
中央首长接见北京部分中学教师代表座谈纪要(1967.10.9.)
陈伯达、谢富治接见北京部分中学学生代表座谈纪要(1967.10.10.)
中央首长接见天津「大联筹」代表时的讲话(1967.10.10.)
陈伯达、谢富治接见河北五个地区赴京汇报代表团的讲话(1967.10.27.)
陈伯达对水产部的指示(1967.11.21.)
陈伯达接见天津赴京汇报代表团时的讲话摘要(1967.11.22.)
中央首长接见北京工代会大学红代会的讲话(1967.11.23.)
中央首长接见煤矿工人座谈会纪要(1967.11.23.)
陈伯达、谢富治视察草场地中学时谈话(1967.11.28.)
本月
陈伯达在北京军区学习毛主席着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67.11.)
解学恭和南开大学卫东总部座谈时传达陈伯达的指示(1967.11.)
陈伯达、谢富治在清华大学附中的讲话(1967.12.5.)
陈伯达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最新最高指示的指示(1967.12.7.)
陈伯达与南开大学师生的谈话(1967.12.22.)

1968
陈伯达、姚文元与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和「广联总」的谈话(1968.1.17.)
中央首长接见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湖南班全体同志的讲话(1968.1.24.)
陈伯达、姚文元接见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和「广联总」的谈话(1968.1.27.)
中央首长接见天津市革委会及驻京部队文艺系统代表时的讲话(1968.2.21.)
中央首长在听取铁路会议部分代表汇报时的指示(1968.3.9.)
周恩来、陈伯达、康生中央首长在接见军队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68.3.24.)
陈伯达、姚文元对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同志的谈话(1968.3.27.)
本年
中央首长接见吉林省革委会群众代表和军队代表时的讲话(1968.)

1969
陈伯达在「九大」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69.4.14.)
康生、陈伯达在中央直属机关传达「九大」大会上的讲话(1969.5.23.)
中央首长对新疆两派在京部分代表的指示(1968.7.20.)
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简报:陈伯达在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华北组的发言(1970.8.24.)
中央首长对各省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成员的讲话(1969.10.17.)

附录
中共中央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1970.11.16;中发[1970]62号
毛泽东在三十八军检举陈伯达反党罪行报告上的批语(1970.12.16.)
中共中央转发「反党分子陈伯达的罪行材料」(概要)(1971.1.26.)
中共中央关于扩大传达反党分子陈伯达问题的通知(概要)(1971.2.21.)
关于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陈伯达的反革命历史罪行的审查报告(1972.7.1.)
中央专案组1972年7月1日中发[1972]25号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批发《关于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陈伯达的反革命历史罪行的审查报告》的通知及附件材料1972.7.2;中发[1972]25号

陈伯达研究文献
「文革」研究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文革」风云丛书‧总序

  优秀的历史学者都认为史料对于研究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史料固然并非史学的全部,而史学的学科起点必须建立在史料勘查、辑佚、校勘等整理工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史料积累的历史学家,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历史学者沈志华介绍他的治学经验道:「浩瀚的史料,其实很简单,我觉得做研究能成功要窍门,第一,你得下工夫,谁也不比谁聪明到哪儿去,都差不多。……别的学问我不敢说,你说你搞哲学,你划着船转悠转悠,回去就能想出点东西来。搞历史的不行,搞历史不是想出来的,是看出来的,你得看材料,看不到就不知道,怎么可能想出来一件事呢?道理可以想出来,史实想不出来的,史实是看出来的。」从材料入手,强调实证,这是史学研究的铁律。沈志华进一步强调核实原始材料的重要性,他说:「研究历史需要看大量史料,不看就是蒙自己,如果没有史料那就没办法了,至少我对这个事情的判断是只要能看到的东西,我必定把它找来看,就是人家都写了,你都不敢信,你都要找原件看看,做学问不下这点苦工夫,不可能做到有多好。」不但要高度重视史料,而且要做到广泛搜求、竭泽而渔;即使有二手材料可用,也要亲见原始资料才放心。

  瑞典隆德大学「文革」史专家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谈治学体会时,也强调佔有史料的重要性,他介绍了「文革」研究的心得与经验:「不管你准备去写哪个题目、深入什么课题,你脑子里肯定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由无数早已接触到事实而形成的一些初步观点和看法。为了对这些观点和看法进行核对总和改进,从而写一部不但对你自己能说明问题的,而且对你想像中的读者(中国的也好,外国的也好)较有意义的历史着作,你首先必须查阅汗牛充栋般的原始资料。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阅读大量材料的重要性。」他在研究过程中最喜欢使用的中国出版物之一,就是研究资料中的「大事记」或「年谱」。他认为此类材料的信息量往往非常大。

  文学史家钱理群对枯燥史料的研究倾注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从中发现了一番别样的滋味。他说:「史料本身是一个个活的生命存在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因此,所谓『辑佚』,就是对遗失的生命(文字的生命,及文字创造者的生命)的一种寻找与启动,使其和今人相遇与对话;而文献学所要处理的版本、目录、校勘等整理工作的物件,实际上是历史上的人的一种书写活动与生命存在方式,以及一个时代的文化、文学生产与流通的体制与运作方式」,「无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内容」。史料的确并非冰冷之物,研究者的生命体验、问题意识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氛围决定他会唤醒哪些相关的史料。向公众开放史料,无异于复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本丛书的编撰思路借鑑了谢冕编撰「百年中国文学总系」,而他的思路则来自于《万历十五年》、《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启发,即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从而区别于传统的历史着作。根据这一启发他提出了丛书编写的三点原则:

  一、「拼盘式」:即通过一个典型年代里的若干个「散点」来把握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和基本特征。比如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群、一种思潮、一个现象、一个刊物等等。这说明丛书不是传统的编年史式的文学史着作。二、「手风琴式」:写一个「点」,并不意味着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是「伸缩自如」。「点」的来源及对后来的影响都可以涉及,强调重点年代,又不忽视与之相关的前后时期,从而使每部着作涉及的年代能够相互照应、联系。三、「大文学」的概念:即主要以文学作为叙述对象,但同时鼓励广泛涉猎其他艺术形式,如歌曲、广告、演出等等。

  根据谢冕的上述宗旨,本丛书以「文革」历史风云作为对象,通过敏锐的问题意识,试图梳理重要的人物、观念、事件、运动、思潮等历史脉络;以深入的文献考证,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编撰专题性的史料文集。

  例如本丛书以人物为主的史料编撰,聚焦研究对象整体的生命历程,全面展现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勾勒人物跌宕复杂的人生轨迹。这种编撰方式,可以称之为史料传记,或人物史传。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中的行动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研究历史,从根本意义上而言也就是研究人;反之,研究人,是了解历史的一条主导进路。研究人的历史,首先需要掌握历史的载体,即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辑佚、考据、爬梳,进一步确立理解历史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关于史料的阐释经验与学术传统。以「文革」人物个案为对象的史料考察,是形成中国当代通史的前提,也是建构中国当代史料学的基础。

  本丛书希望凸显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文献性。希望达到奠基学术根基的目的,为「文革」研究建立扎实的史料基础。第二,知识性。通过编者按、编者注等诠释形式对一些史料解题,或者对细节进行补充说明。第三,故事性。每一本书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在编撰体例中试图给读者一种讲故事的起承转合的感觉。第四,问题式。本丛书的选题或者每一本书中的专题设计聚焦于特定对象,例如普遍有争议的、有疑问的重要问题,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事件、运动、思潮或者制度。总之,这些选题都应该具有学理思考的深度。第五,读本式。每一本书从选题、内容与体例安排等等方面的设计,试图将该选题的相关问题与知识进行整体扫描,一网打尽。不仅提供原始资料,而且还有研究文献等,为读者了解该选题提供一个学术地图或者研究攻略。

  本丛书的编撰方式所体现出的「史料学」,有待读者做出回答,敬祈社会各界专家、朋友多多指教。
 

图书试读

【陈伯达对红卫兵负责人的讲话(1967.10.1.)】

十月一日晚,在天安门城楼上,我们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总理、伯达同志谈了两个小时话,然后伯达同志出来对城楼上的红卫兵负责人谈了话。他说:你们要好好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你们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有些地方是有所改进的,在很多地方却有所增长(指资产阶级世界观),你们如果不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就可能垮台,毛主席党中央不希望你们垮台,如果你们硬要垮,我们也没有办法。陈伯达同志还说:你们根本谈不上什么党性,而是派性高于一切。我们是党性高于一切,我们是毛泽东思想高于一切。陈伯达同志又说:加入党的,应该懂得无产阶级党性,还没有加入党的,如果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派,也应该懂得无产阶级的党性,按照无产阶级党性办事。像鲁迅先生,他没有加入党,就是有高度的无产阶级党性。

【陈伯达在北京军区学习毛主席着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67.11.)】

北京和整个华北是中央所在地,是毛主席所在地。你们是学习毛主席着作积极分子。你们这样积极学习毛主席着作,是很好的。全中国不只是一个华北,如果不好好学习毛主席着作,我们就陷入迷途了。

最重要的是学了以后要见于行动。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山头主义、风头主义都要搞个稀巴烂。这一套是完全违背毛主席教导的。都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东西。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就是用这些东西影响我们。我们要当个无产阶级革命派,当毛主席的好战士,就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去掉。……

现在你们这个华北可是个麻烦的地方。北京也是个麻烦的地方。在这个麻烦的地方,东西特别多。中学有什么四三派、四四派。坏人特别多。他们同工人农民结合太差了。天津也不一定是那么高明。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