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大腦與心靈的力量/謝伯讓 心情會影響健康?自信會改變行為錶現?自製與自律能夠對抗老化?吃下安慰劑卻會有藥效的「安慰劑效應」,又是怎麼一迴事?要迴答這些問題,我們就得把時間拉迴半個世紀以前。
一九七O年代,行為主義盛行。美國的雅德博士(Robert Ader)和當時許多心理學傢一樣,都在研究老鼠的製約行為。但是一項奇特的實驗結果,特彆吸引瞭他的注意。
在一項原本平凡無奇的製約實驗中,雅德在老鼠喝糖精水時,同時注射環磷酰胺(Cytoxan,一種會導緻腸胃不適並抑製免疫力的藥物),結果一如預期,製約學習後的老鼠很快就知道要避開這種糖精水。
不過接下來的後續實驗結果,則讓雅德大感意外。當他不再注射環磷酰胺,但卻持續餵食老鼠這種糖精水時,許多老鼠竟然死瞭,而且他發現,老鼠飲用糖精水的量和死亡率成正比。
雅德心想,這種顯著的關聯性,應該不是隨機所緻。
身為一個心理學傢,雅德並不知道當時的生理學界普遍認為大腦與免疫係統並無連結。但這樣的「無知」,卻反而讓他得以大膽自由的提齣假說。他當時認為,最閤理的假說,就是老鼠的大腦不但透過製約學會瞭要避開糖精水,在學習過後,牠們的免疫係統也因為預期自己在喝下糖精水時會齣現「免疫抑製」反應,而真的就齣現瞭該反應。
一九七五年,雅德和免疫學傢柯亨(Nicholas Cohen)閤作證實瞭這個假說。他們在測量老鼠身上的抗體後發現,受到這種製約後的老鼠在遭遇抗原時,的確齣現瞭抗體不足的免疫抑製現象。
這項發現顯示,製約學習確實會影響免疫係統,因此大腦、心理狀態和免疫功能之間必然存在某種因果關聯。
到瞭一九八O年代,神經科學傢菲爾頓(David Felten)更進一步發現,胸腺和脾髒中的神經末梢時通常也是淋巴球和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的聚集處。神經藥理學傢派特(Candace Pert)也發現,原本被認為隻會齣現在神經細胞上的神經肽受器(用來接收神經傳遞物的分子),其實也存在於免疫係統之中。這些解剖學上的證據,也終於證實瞭神經係統和免疫係統之間的生理連結。
於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便從此誕生。
那究竟在現實生活中,心理狀態和大腦會對我們人類的免疫係統造成怎樣的影響?除瞭調節免疫係統,我們的自製力、意誌力或其他心理狀態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教育、成癮行為、和麵對疾病時的應對進退?
關於這些問題,身為心理神經免疫學專傢、同時也是分子生物學傢與醫學博士的本書作者鮑爾(Joachim Bauer),將從自我控製與自由意誌開始談起,帶著大傢一起從哲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各種不同角度來分析人的自製力,並且深刻反省諸多相關研究對個人、社會以及醫療行為與政策的可能衝擊和應用。
這本精彩的科普著作,描述瞭內心自我力量的覺醒與強化如何重要,在麵對現代生活中各種放縱、成癮以及疾病等艱難挑戰時,你所擁有的內心力量,或許將有機會改變你的一生。
(本文作者為腦科學傢,《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