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大脑与心灵的力量/谢伯让 心情会影响健康?自信会改变行为表现?自制与自律能够对抗老化?吃下安慰剂却会有药效的「安慰剂效应」,又是怎么一回事?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把时间拉回半个世纪以前。
一九七O年代,行为主义盛行。美国的雅德博士(Robert Ader)和当时许多心理学家一样,都在研究老鼠的制约行为。但是一项奇特的实验结果,特别吸引了他的注意。
在一项原本平凡无奇的制约实验中,雅德在老鼠喝糖精水时,同时注射环磷酰胺(Cytoxan,一种会导致肠胃不适并抑制免疫力的药物),结果一如预期,制约学习后的老鼠很快就知道要避开这种糖精水。
不过接下来的后续实验结果,则让雅德大感意外。当他不再注射环磷酰胺,但却持续餵食老鼠这种糖精水时,许多老鼠竟然死了,而且他发现,老鼠饮用糖精水的量和死亡率成正比。
雅德心想,这种显着的关联性,应该不是随机所致。
身为一个心理学家,雅德并不知道当时的生理学界普遍认为大脑与免疫系统并无连结。但这样的「无知」,却反而让他得以大胆自由的提出假说。他当时认为,最合理的假说,就是老鼠的大脑不但透过制约学会了要避开糖精水,在学习过后,牠们的免疫系统也因为预期自己在喝下糖精水时会出现「免疫抑制」反应,而真的就出现了该反应。
一九七五年,雅德和免疫学家柯亨(Nicholas Cohen)合作证实了这个假说。他们在测量老鼠身上的抗体后发现,受到这种制约后的老鼠在遭遇抗原时,的确出现了抗体不足的免疫抑制现象。
这项发现显示,制约学习确实会影响免疫系统,因此大脑、心理状态和免疫功能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因果关联。
到了一九八O年代,神经科学家菲尔顿(David Felten)更进一步发现,胸腺和脾脏中的神经末梢时通常也是淋巴球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聚集处。神经药理学家派特(Candace Pert)也发现,原本被认为只会出现在神经细胞上的神经肽受器(用来接收神经传递物的分子),其实也存在于免疫系统之中。这些解剖学上的证据,也终于证实了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生理连结。
于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便从此诞生。
那究竟在现实生活中,心理状态和大脑会对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除了调节免疫系统,我们的自制力、意志力或其他心理状态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教育、成瘾行为、和面对疾病时的应对进退?
关于这些问题,身为心理神经免疫学专家、同时也是分子生物学家与医学博士的本书作者鲍尔(Joachim Bauer),将从自我控制与自由意志开始谈起,带着大家一起从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各种不同角度来分析人的自制力,并且深刻反省诸多相关研究对个人、社会以及医疗行为与政策的可能冲击和应用。
这本精彩的科普着作,描述了内心自我力量的觉醒与强化如何重要,在面对现代生活中各种放纵、成瘾以及疾病等艰难挑战时,你所拥有的内心力量,或许将有机会改变你的一生。
(本文作者为脑科学家,《都是大脑搞的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