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在痛苦中看到真爱在无意识里的努力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分析
一位三十岁女性独自在家照顾她一岁半的男孩,被搞得筋疲力竭之后,她只好打电话给孩子的父亲,然而她是他的外遇,电话中除了第一句「爱人你好」是问候语,第二句问美金的汇率之外,其他的都是在抱怨孩子的调皮,最后她将孩子弄得嚎啕大哭,孩子的父亲受不了那尖锐的哭声,只好将电话挂掉。接下来的第一天双方互不通话或说话,只有女方给男方的简讯:「你怎么可以因为孩子哭就挂电话,这是什么态度,不要我们就直说」,男方在第二天回简讯:「我知道妳带孩子很辛苦,妳带得很好,可是也不要用哭声轰炸我的耳朵」。第三天,男性带着一些礼物去探望母子,并给她一些资助,他们终于破涕为笑,合好如初。
这是生活中可见的情绪转变情节,发生了什么事呢?上述中的男性成功地用金钱哄骗女性?女性成功地传达她缺钱的痛苦和带孩子的无奈?孩子成功地扮演撮合父母亲的角色?
就笔者粗浅的精神分析能力来看,很明显,这位有外遇的男性成功地听懂了那位女性的话中含意,除了缺钱之外,因为过去常批评她宠孩子,女性也在此将孩子弄哭,传达她「没有宠坏孩子」的委屈,另外弄得孩子在电话哭,这也让男性有感同身受的痛苦,可以更深地体会女性独自带孩子的苦难,顺便也告诉这位男性:我这么苦,你拿钱来是应该的。而这位男性后续的简讯安抚以及资助,完全同理了女性的哀愁,成功地挽回一段关系。
至于那位女性,则无意识地使用令人赞叹的繁复招数,传达出求助的讯息,又不必直接开口求助,看似高明,可是关键却摆在男性身上,如果男性听不懂或不想懂,那么结果就不同了,所以那位女性的「人格结构」很可能是依赖他人的、脆弱的。
同理生命中重要的人,可以增进亲密关系,减少没有必要的遗憾;听懂他们的话,是生活幸福的一大关键,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二十一世纪,将「关系的健全状态」列为健康的定义之一。要能听懂别人的话,就非得有精神分析的功力不可,精神分析的功力,每个人身上都有,常见的状况却是疏于运用。上面例子中的女主角,虽然她依赖、脆弱,但是却展露出铺排剧情的大师功力,就这个观点看,或许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内在灵性都看成是一个大师,祂经常传达着我们内在的状况供我们参考,只是要如何适当翻译祂的话,精神分析可能是至今最可行的一条路。
临床实务中的精神分析
一位二十岁的年轻女大学生,因为自己的忧郁症被民俗疗法医好了,感到恐惧莫名而求医,希望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她红着眼眶进入诊间、微笑地打招唿告诉我有关她忧郁及后续的一切,所有的言行都带着优雅和有礼,对自身的困扰描述精确,尽管衣着妆饰相当平凡,掩不住她是一位教养得宜的大女孩,不过身形相当瘦削,约莫只有四十公斤。
「听来妳的情绪被民俗疗法医好了,却也被它捣乱了,关于民俗疗法,妳会想到什么呢?」「我想到神祕、可怕、黑暗、欺骗,就像外婆开的神坛一样,尤其是黑暗、欺骗,我很受不了家人都信这一套,……可是我怎么说都没有用,毕竟我很严重的忧郁被它治好了!这样一来,我要不要帮外婆做见证?不屑的东西怎么说它好?可是我明明好了,又不能违背良心,不帮外婆说话也是说谎,我真的不知该怎么办?」女孩很认真地说着,又流下泪来。
再试着理解女孩更多,她是一位律己甚严的道德论者,虽然她更反对只将道德挂在嘴上的贵族名流,她排行老二,家里经济不好,大姊和小妹都相继投入就业市场而未升学,父亲因病长期卧床,母亲则在外婆家中神坛帮忙、学习。
「老人家煳涂也就算了,年轻人也跟着一起骗钱,我妈妈真是穷煳涂了,以前还告诉我们要有骨气,……我现在回家都不吃东西,想到那是不义之财,胃口就全跑掉了,有时候甚至连水也不喝」「那妳饿了怎么办?」「不会饿啊,为何这样问?」「像过年、暑假这么长的假期怎么吃?」「我会到外面吃,用自己打工赚的钱,那种感觉就像两个阵营在对仗,我吃我的,她们吃她们的,看谁撑得久。」她流露出微笑。
「那妳怎会愿意接受民俗疗法?」「我是被逼的,因为我没钱吃东西,没力气反抗,只好看看她们有多大能耐,……想不到一试就完了,我一喝符水就好了,人就整个轻松了,唉……」、「是妳喝符水的吗?妳一定没想过符水是给妳的神喝的,在妳里面的神。」
沉默了一下,她说道:「前几天,我想到身体里好像有两个神,一个是喝符水的,一个是看书的……昨晚我也梦见前几天看到的进香团,一个是矮黑而和气的七爷,一位是瘦长白皙而严肃的八爷」「因为七爷的符水进入妳体内,给八爷喝了,所以妳的忧郁症才会好。」看女孩沉默了一下若有所悟,我把握机会再鼓励她进行心理治疗。进行心理治疗后发现,这位女孩有强大的超我(心中代表道德理想的部分),不断威胁着自我要达成想像中别人的要求,因此外婆的符水有着多重意义:实质和象征地为疲累的自我止渴、赦免罪恶感、放下超我对自我的坚持、放下自我对超我的职责、流贯统合她内在对外在的忽略、唤醒无意识中自尊的源头……等等,这些精神分析的成果帮助她走向更有收获的人生,话说回来,如果当初门诊没有借着精神分析术看出并提醒她符水的意义,她不会进入下个治疗阶段。
对这位女孩而言,符水是治癒忧郁症的媒介,但真正发挥疗效的其实不是符水,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理作用,透过精神分析的抽丝剥茧,找出女孩心理的纠结。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精神分析就好比这帖看似玄妙的符水,并不是真的一试就见效,而是能深入给予心理困惑者更多关键性的提示,协助思索其中的脉络,进而看清楚自身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成为更有能力的心理助人者,精神分析这帖符水,可能势必要尝一尝。
结语:照亮黑暗的烛火
精神分析从佛洛伊德开创以来,从治疗精神疾病进展到探讨人的诸多心理运作,过程中虽然满布着科学化的轨迹,但它的源头是神话、是文学。这领域不像一般科学工作的单调重复,而是充满着许多无法生硬套用的个人化象征意义,举例来说,「精神(psyche)」一词的始祖——赛姬(Psyche),是位美丽的公主,却只能随着命定嫁给一个有翅膀的怪物,虽然怪物对赛姬很好,但是她仍无法相信这是真爱,也不知道怪物的真正身分是爱神。受到家人煽动的她,决定不顾怪物的警告和约定,在半夜拿烛火偷看他,这时赛姬看到了爱神俊美的脸庞,然而蜡烛的泪在她惊惶欣喜之际烫伤爱神的翅膀,让爱神因赛姬的不信任拂翼而去,自此时起赛姬(音同〔心灵〕)才真正开始面临着爱的后续考验。
赛姬的故事结局是圆满的,不过它的开端在于烛泪打破原有的美满,对照到我们的心灵来看,人由婴儿期的完全依赖要进展到成人的完全独立,不也正像打破原来的美满假象(有安稳的依赖),进而接受种种考验,才能让心灵在信任之中得到真爱(满足的关系)。赛姬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烫伤爱翼的烛泪,烛泪的伤害,往往是真爱的开端,透过精神分析可以在痛苦中看到:真爱在无意识里的努力。
要提笔写下精神分析着作的导读,真是一件充满羞愧感的工作,除了能力有限之外,还是能力有限,不过看到作者以及编者的惊人毅力和纵横才器,让久疏笔耕的我,只得硬着头皮且于有荣焉地一起完成。本书读来简明有趣,显示作者有驾驭文字和繁复概念的天赋,加上多幅精心制作的图解,更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很适合对精神分析有兴趣的学生及各界人士做为入门书或工具书。末了,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是我认为心理助人者蛮贴切的象征图像,更是精神分析书籍的象征,像是「照亮黑暗」这层意义,祈愿这本书对它的读者都能产生这层意义。
文/陈俊志(彰化基督教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推荐序
精神分析的自我体验与科学验证 从陌生到亲近的精神分析探索之路
大学读心理系时,几乎每一门与心理学有关的学科都会提到精神分析与该科的关系,但我心里总存有这样的疑问:「『无意识』在哪里?防卫机转在哪里?每个人在小时候都需经历口腔期、肛门期等性发展时期吗?在这些时期出了问题就真的会得到精神疾病吗?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这些论点?」当时觉得精神分析的名词及理念的了解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读,自己完全无法接受这些谬论。因为这些学科都是以几个章节就将精神分析与发展、人格、社会与该科的关系交代完毕,我完全无法从中感受到精神分析的外来语词与我的生命或世界有何关联性。
直到一九七九年在台北荣总当临床心理师时,心理治疗是我的主要业务之一,接受督导是临床心理师训练的一部分,以便心理师可以提供患者更高品质的心理治疗。因此,我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是由梅宁杰医学中心退休返台的程玉教授督导,该中心的精神分析训练世界驰名,程教授更是位学养、医疗及人生历练都相当丰富的医师。每次督导时间都是由我先报告自己在该星期治疗某位病患的会谈内容,程教授再精准地抓住几个患者的重要议题,而后要我尽可能地思考及假设可能的意义;当我绞尽脑汁说出一些观点后,程教授再说出他的想法。每次的督导中我都觉得收获满满,但是也心力交瘁到胃痛;程教授像个慈祥的老爸,而自己好似个渺小的笨小孩。
直到有一天,也是我和程教授固定的每週督导时间,在督导前半小时我还兴致勃勃地和同事聊到上次督导的经验,但当我接到程教授的电话,问我为何迟了半小时还没到他办公室时,我脑中竟然想不起来我要去他办公室做什么?
之后,我放下电话赶到程教授的办公室途中,脑中不由自主地冒出:「有病患突然来找我」、「主任找我有急事」、「家里有状况」等一堆理由;幸而在推开程教授的门前,我才意识到刚刚心理所想的一堆理由其实是自己的防卫机转在运作,以逃避面对被督导时的压力。进到房间与程教授面对面时,我很诚实地说:「对不起!程教授,我不知道我为何会忘了。」程教授回答:「我从来没有打电话给迟到的『被督导者』,我也不知道我为何会打给你。」我还记得程教授用一只手不断开开关关我对面桌上的抽屉,似乎显得不安的样子。
这是第一次我深深体会到,我对程教授的认同焦虑也那么自然地出现,以及无意识的合理化防卫机转那么自然地就跳出来减轻我的焦虑及罪恶感。程教授担心会失去我这个被督导者的焦虑也让我好感动,一种被疼惜的感觉由心中发出,觉得和这位心目中理想慈父的关系一下子变得好近。此后,接受程教授的督导仍是丰富又绞尽脑汁的学习,但是我再也没有无意识地忘掉督导时间。有了诸如上述的体验,我才真正地能体会精神分析理论与我的生活是那么地贴近。
融入精神分析概念的科学研究
往后接受心理学硕士训练,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看到Karon及Rabin等教授很自然地在心理衡鑑及治疗的过程中将精神分析的理论融入,觉得好美妙;虽然接下来的博士学术及专业训练是与精神分析看似不太相容的认知行为取向,该取向着重可观察的行为及可明确推论的逻辑思考及信念(基模),且该学派几乎不提无意识的概念。但是实际上,认知行为治疗的鼻主Aaron T. Beck就是有精神分析证照的神经科医师,我认为他的「基模」核心理念根本就是将精神分析的童年创伤经验以更能验证及量化的方式做了改进。
过去,精神分析因为缺乏实征研究的证据来支持其理论及治疗的成效而常被批评为不科学。但在脑科学愈来愈发达的现在,佛洛伊德的无意识、解离性失忆等理念逐渐都受到支持。王浩威医师在二○○四年六月号的《科学人》杂志中就曾特别提到,该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年会麦尔(Adolf Meyer)奖得主──贾巴德(Glenn Gabbard)以边缘性人格违常经过深度而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为例,证明精神分析可改变病患的阐释与回应能力,且在脑部造影中也可看到明显的变化。可见得,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愈来愈进步的状况下,佛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又再度获得肯定。因而在教学中,我都会提醒研究生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绝对要了解精神分析的理念。
一窥精神分析堂奥就从本书开始
本书是让我一拿到手就想看完的一本书。很佩服作者能用清楚的表格、图解及简洁有力的文字来说明许多人关心的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往后的发展史、分析治疗的历程及梦的解析等深奥议题。譬如,佛洛伊德、客体关系论、克莱恩的游戏治疗、自体心理学对于童年时期创伤经验导致精神疾患的关系;精神分析治疗的历程及元素(治疗时间、情感转移、反转移、抗拒、领悟及修通),以及梦的各种理论及研究(从佛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析差异,演进至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全书将各个精神分析的类型及历史、治疗与实征研究做了巧妙的融合。我在大学时代若有这么一本书,大概本文一开始所提到的诸多疑惑都早已釐清了。
此书另一个特点是不只说明心理疾患,更强调「健康的心灵」是如何形成的,这与一般精神分析相关书籍强调各种疾患的病因历程有相当大的不同。我建议读者读这本书时,可从每篇章名、学习重点、本文及图解一气呵成读完;且除了要了解精神分析的理念与发展,也要试着将生活经验融入分析。这样你才更能借着这本书了解深层的自己。
本书以相当科学且客观的态度来诠释及整理精神分析。初次接触精神分析的读者相信可以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概念来了解从佛洛伊德到现代精神分析论点的全貌。曾经阅读过精神分析理论的读者,相信这本书也可以帮助你统整或延伸原来已读过的精神分析概念。因而我很愿意推荐这本书给任何想要了解精神分析或已经接触过精神分析的读者,相信大家都会和我一样,对精神分析会有更多地认识。
文/张本圣(东吴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