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知道,更重要的是做到!
用评量表确实评估自己「被讨厌的勇气」指数,
从「面对外在世界」到「正确接纳自我」的实作指导!
虽然读过《被讨厌的勇气》,一旦遇到问题,却马上就打回原形?
虽然知道「所有问题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却不晓得该从哪里开始解决?
想真正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就从这里踏出第一步!
■生活型态check!了解自己与他人所属的生活型态与应对法则
■依赖强度check!掌握自信程度,不再勉强自己迎合他人
■情感取向check!探索情感反应,更加了解自己与他人
■自我主张check!学习健康地表达意见,让彼此都OK
■鼓励程度check!接纳自我、信赖他人,给彼此克服困难的活力
带你进入真实情境,了解阿德勒心理学该如何应用!
野村路易,33岁的老牌西点连锁店新手课长,不但长得帅,又以青年才俊的姿态担任公司首次海外展店的负责人。回国后,与公司里的人气美女由香里结婚、生了个可爱的女儿,还是同期同事中最早晋升主管阶级的,简直就是「人生胜利组」的代表……最好是这样。
事实上,他的生活并没有这么顺利:难以取悦的上司、扯他后腿的同事、不知想什么的部属,还有常常抱怨的太太、永远不满意媳妇的老妈,以及……默默浮现的小三?
在阿德勒小幽灵的协助下,路易学习面对外界的种种难关与自己内在的软弱,而本书也透过许多实用的检测表与评量工具,教大家如何活用阿德勒心理学。
确实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练习放过不完美的自己!
各界推荐 这本书就像外挂,让其他相关书籍发挥120%的效能!
■故事易读易懂,还能透过评量让我知道自己哪里有所不足。这本书简直就像外挂,能让手上已有的阿德勒心理学书籍发挥120%的效能。
■本书透过许多实用的检测表,让阿德勒心理学的使用法与应用范围变得更加丰富,除了能看见宛如你我生活的情节,书中的解说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也都很有帮助。
■推荐大家把它当成自己的床头书。当你意识到自己必须克服某些困境或弱点时,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分析、如何採取对策,让意识落实为行动。
■读完之后,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不论是过去的人际纠纷、自我嫌弃、对他人的怨恨或负面情感……都变得没什么大不了。真希望能早一点遇见阿德勒老师。
■虽然知道人生很难像书中故事一样那么顺利,但书中许多自我检测表和解说搭配在一起,不但大大提升了实用度,更让我深深觉得「原来如此」。
深入探索人际关系与自我接纳的迷思:解析人际互动中的盲点与成长契机 本书导读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际连接日益紧密却又情感疏离的时代,我们不断在“被需要”与“自我独立”之间摇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渴望被认可、害怕被排斥的角落。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去揣测他人的眼光,调整自己的言行,试图在社会的复杂网络中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然而,这种对外部评价的过度依赖,往往让我们迷失了真实的自我,陷入无休止的焦虑与自我怀疑之中。 本书并非一本鼓吹“无视他人看法”的激进指南,也不是提供一劳永逸解决所有社交困境的“速效药”。相反,它是一次深刻、细腻且极具实践性的内省之旅。我们聚焦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几种核心心理困境:社交恐惧的隐形枷锁、讨好型人格的内在驱动力、完美主义背后的脆弱性,以及在亲密关系中对“被拒绝”的过度敏感。 我们深知,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归属感是基本需求。但当这种需求压倒了个体自主性时,生活便会成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取悦演出”。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拆解那些根深蒂固的“应该”和“必须”,重新审视人际互动的本质,从而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具韧性的自我价值体系。 第一部分:解析“被讨厌”的心理图景——我们为何如此在意他人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负面评价的敏感度,远高于对正面反馈的接收度。这种生存本能,在现代社会被过度激活,演变成了持续的“他人眼光监测系统”。 一、源头追溯:童年经验与依恋模式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早年与主要抚养者建立的依恋关系,如何塑造我们成年后处理冲突和接纳批评的方式。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回避型、焦虑型)如何使得个体在人际关系中采取防御或过度迎合的策略?我们不会简单地归咎于过去,而是着重分析这些早期模式如何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对“被讨厌”的解读——是“你不够好”的终极判决,还是仅仅是“意见不合”的自然结果? 二、认知陷阱:灾难化思维与“读心术”的谬误 本书将深入剖析几种常见的认知扭曲,它们是加剧社交焦虑的幕后推手。例如,将一次轻微的冒犯解读为“彻底的失败”的“灾难化思维”;以及热衷于猜测别人内心真实想法的“读心术”,而这种猜测往往充满了消极的预设。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认知重构练习,帮助读者将焦点从“别人在想什么”转移到“我真正想做什么”。 三、讨好性人格的“隐形契约” 讨好型人格并非简单的“善良”,它往往是一种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换取安全感和认可的生存策略。本书将分析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恐惧被抛弃、对冲突的极度规避。我们将揭示,这种契约的代价是:你越是努力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你就越失去与真实自我连接的能力。我们提供的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逐步建立起“拒绝的权利”和“表达真实感受的勇气”,即使这意味着可能产生短暂的不适或分歧。 第二部分:重塑自我价值:从外在评价到内在锚定 真正的心理自由,来自于不再将自我价值的砝码完全交由他人掌控。这要求我们进行一场由外向内的价值体系重塑。 一、区分“他人的意见”与“事实” 如何有效地筛选信息?别人的批评、负面评价,究竟有多少是基于事实的建设性反馈,又有多少是源于对方的投射、偏见或当下的情绪?本书将介绍一套“三层过滤法”,帮助读者在接收到负面信息时,能够保持客观的距离,只提取有益部分,果断过滤掉无用的噪音。 二、界限的艺术:清晰、坚定而有温度的表达 界限不清是导致人际关系疲惫的常见原因。很多人害怕设定界限,是因为担心这会被视为“自私”或“不合群”。我们致力于阐释,设定界限实际上是对彼此关系的尊重,它确保了双方都能在真实且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互动。这部分内容将提供大量情景对话模型,展示如何在不诉诸攻击性的情况下,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 三、拥抱“不完美”的自主权 追求完美是另一种形式的讨好——讨好那个“理想的自己”。这种内驱力让人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本书将鼓励读者练习“足够好”哲学,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犯错的必然性。只有真正接纳自己并非全能,我们才能从繁重的自我审查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中。 第三部分:实践性成长:在真实的互动中练习松绑 理论的理解必须落实到日常的实践中。本部分侧重于如何在具体的社交场景中,运用新的心智模型。 一、应对冲突的“非暴力沟通”基础框架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将介绍一种聚焦于“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沟通模式,它能有效降低双方的防御姿态,使得分歧的解决不再演变成人身攻击或情感勒索。 二、如何在“新关系”中测试勇气 建立新的社交习惯需要刻意练习。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小挑战”,例如:在非必要的场合表达一个稍微有些不同的观点;主动拒绝一个超出能力范围的请求;在非正式场合,允许自己流露出一点点“真实的笨拙”。这些小小的“反向练习”,旨在帮助读者逐步适应“不被所有人喜欢”的感觉,并发现这种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三、自我同情:重建内在支持系统 当外界的掌声消失时,我们自身能否给予自己慰藉?本书的最终落脚点是自我同情。它不是自我放纵,而是以对待一位好朋友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当遭遇挫折或感到受伤时,学习如何提供温暖、理解和接纳,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靠的内在支持系统,这是最终摆脱对外部评价依赖的关键一步。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和实践,我们期待读者能够逐渐卸下为迎合他人而穿戴的沉重面具,以更轻盈、更真实的状态投入生活,享受那些真正基于相互尊重和真诚连接的人际关系。这份“勇气”,不是去对抗世界,而是拥有选择如何回应世界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