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谈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经典§
§忠于原典全新翻译,最为贴近大师的思想与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奋发向上。
而人生,会因不完美而更趋完美!
阿德勒首创「自卑情结」一词
首度将「补偿作用」运用于心理学
更开创了心理自助运动的先河──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拥有有益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创始的个体心理学,紧扣「自卑感的问题与力量」发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学。自卑感是人类努力与成就的基础,却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开其副产品──「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对人们的戕害。他并提出过好生活该有的「常识」、「社会兴趣」与「社会适应能力」,期盼能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消除情结的障碍,设定有用与健全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主张,决定我们生活型态的「人生风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岁就由「人生原型」决定。因此,对于孩童的教育要从小开始,而且方向必须正确。童年时期如果出了差错(如父母过于溺爱),未来就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如犯罪)。而对于行为出现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减低他们的自卑感(但毋须完全根除,因为自卑感也是让人向上的力量),让他们发展出对人生有用的「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进而导正他们人生的目标。
只要每个人都能好好运用自卑感,培养适当的社会兴趣,就能萌生勇气,融入社会并适应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学所倡导的「没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拥有正常、圆满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浅白,兼有厚度与后劲,所呈现的人文观点,极具启发性与前瞻性。
且听他从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师为学生讲课一般,论道说理,揭示重点,并娓娓道来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细细咀嚼出字句背后丰沛的底蕴与真义。
请透过本书,从头或重新认识阿德勒,随着他的所思所谈、他为你揭露的人生无用面与黑暗面……你将能认识真正的自己,拥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将所有的不美好化为养分,自能萌生勇气,面对一切挑战与逆境。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本书日文版译者岸见一郎并指出,阿德勒心理学是领先时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导论,以我们这个世代来说,其重要性肯定只会越来越高。
★专家学者一致推荐★ 王浩威∣精神科医师‧作家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许皓宜∣谘商心理师
曾端真∣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游干桂∣临床心理师
邓惠文∣精神科医师
苏绚慧∣谘商心理师‧作家
(依姓氏笔画序)
他教导我们生活「常识」,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端真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他从不避讳谈论人性中最为不堪的部分,他总是正面迎接所有天生的缺陷与成长的挫败,他把这些「不美好」当成人生的资产,告诉我们「面对脆弱的自己」是为了迎向在生命路上勇敢前行的希望与力量。──许皓宜(谘商心理师)
如果你需要激励自己有改变的勇气,也深知自己渴望做一个真实且自己喜欢的人,那么从拿起这一本书开始,就是勇气的开始。这不仅是为生命做一次完整的了解,也是在了解任何年龄、任何世代的人类问题,所开始进行的有益关注及停留。──苏绚慧(谘商心理师‧作家)
作为一位理论家、实务者,以及作为一个人,阿德勒并没有限制自己,要依照谁的期待而活,包括对他影响深远的佛洛伊德。他活得如此精采与自由,尽管他被人讨厌,也无畏无惧。──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时间之外的河流:现代哲学思辨录》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笔名,如:林怀远] 内容简介: 《时间之外的河流:现代哲学思辨录》是一部深度挖掘近现代以来哲学思想核心命题的集结之作。本书并非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简单梳理,而是一场穿梭于理性、存在、语言与权力迷宫的智力探险。作者以其深厚的思辨功力,力求还原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代世界观的伟大思想家的核心困境与独创性解答,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理论在当下语境中的局限与新生张力。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幅从本体论到知识论,再到伦理与政治哲学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形而上学的黄昏与回归 本部分聚焦于康德哲学之后,形而上学传统如何经历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作者并未止步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传统阐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权力意志与价值重估的迫切性。重点章节探讨了海德格尔对“存在论差异”的持续追问,剖析了“此在”(Dasein)如何在技术的统治下,逐渐被“置备性”(Zuhandenheit)所吞噬。 书中对现象学的描述与还原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审视。作者强调胡塞尔对“本质直观”的追求,是如何试图为现代科学提供一个坚实的、不受经验主义动摇的知识基础。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梅洛-庞蒂的空间身体哲学,如何将主体从纯粹的意识层面拉回到具体的、有位格的感性经验中,从而对抗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在“本质”失落的时代,哲学家们如何试图锚定新的实在性。 第二部:语言的牢笼与解放 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不满,20世纪的哲学焦点戏剧性地转向了语言。本卷是本书的逻辑核心,集中探讨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在语言观上的分野与会通。 作者详细梳理了弗雷格、罗素对逻辑原子论的构建,以及维特根斯坦早期《逻辑哲学论》中“图画论”的严密结构。然而,更具张力的是,作者将笔锋转向了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概念。通过对比前后期的思想,揭示了语言如何从一个反映世界的工具,转变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框架。 与此相对照,欧陆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则从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入手,解构了主体性叙事。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关系,为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分析提供了基础。而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理论,则被解读为对西方中心主义逻各斯传统的彻底颠覆。作者以严谨的笔法阐明,语言不再是通往真理的桥梁,而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运作的场域,一种永无休止的文本性漂移。 第三部:主体性的危机与政治的转向 当本体论基础动摇,语言结构被揭示为权力编织时,主体(Subject)的地位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主体性概念在历史、权力与异化中的挣扎。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被置于核心位置。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被重新审视为其对现代工具理性失控的深刻预言。作者着重分析了“文化工业”对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系统性侵蚀,并探究了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社会”如何预示了消费主义对欲望的驯化。 更进一步,福柯的谱系学方法为我们理解知识与权力的交织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详细剖析了福柯对疯癫史、刑罚史的研究,指出权力并非简单的压迫,而是一种生产性的机制,它通过规训和全景敞视,塑造了我们自我认知的方式。这部分讨论的关键在于:在一个主体被“生产”出来的世界里,反抗和解放的可能究竟存在于何处? 第四部:伦理的回归与未竟的对话 在宏大叙事的瓦解之后,现代哲学似乎陷入了一种相对主义的困境。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试图探讨在后形而上学的背景下,伦理与政治哲学的“回归”是如何发生的。 作者对列维纳斯的面容伦理学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强调“他者”的伦理要求如何超越了知识论的在场性。他者的面容所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召唤,被视为抵抗系统性同化的最后堡垒。 同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被视为一种试图在语言行动的规范性中重建公共领域和协商民主的努力。作者比较了哈贝马斯与福柯在权力观上的根本差异,探讨了两种理论在重建社会正义理想上的互补与冲突。 《时间之外的河流》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读者认识到,现代哲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一个封闭的、终极的答案,而在于持续不断地质疑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预设。它邀请读者进入一场永恒的对话,去感受那些横跨百年,却依然鲜活的智慧之河的奔涌。本书适合对西方现代哲学史有一定了解,并渴望进行更深层次、更具综合性思辨的读者。其行文风格严谨而富有文学性,力求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