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fred Adler
图书标签:
  • 阿德勒
  • 心理学
  • 个体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人格心理学
  • 生活哲学
  • 幸福感
  • 鼓励
  • 目标导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谈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经典§
§忠于原典全新翻译,最为贴近大师的思想与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奋发向上。
  而人生,会因不完美而更趋完美!

  阿德勒首创「自卑情结」一词
  首度将「补偿作用」运用于心理学
  更开创了心理自助运动的先河──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拥有有益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创始的个体心理学,紧扣「自卑感的问题与力量」发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学。自卑感是人类努力与成就的基础,却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开其副产品──「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对人们的戕害。他并提出过好生活该有的「常识」、「社会兴趣」与「社会适应能力」,期盼能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消除情结的障碍,设定有用与健全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主张,决定我们生活型态的「人生风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岁就由「人生原型」决定。因此,对于孩童的教育要从小开始,而且方向必须正确。童年时期如果出了差错(如父母过于溺爱),未来就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如犯罪)。而对于行为出现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减低他们的自卑感(但毋须完全根除,因为自卑感也是让人向上的力量),让他们发展出对人生有用的「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进而导正他们人生的目标。

  只要每个人都能好好运用自卑感,培养适当的社会兴趣,就能萌生勇气,融入社会并适应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学所倡导的「没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拥有正常、圆满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浅白,兼有厚度与后劲,所呈现的人文观点,极具启发性与前瞻性。

  且听他从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师为学生讲课一般,论道说理,揭示重点,并娓娓道来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细细咀嚼出字句背后丰沛的底蕴与真义。

  请透过本书,从头或重新认识阿德勒,随着他的所思所谈、他为你揭露的人生无用面与黑暗面……你将能认识真正的自己,拥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将所有的不美好化为养分,自能萌生勇气,面对一切挑战与逆境。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本书日文版译者岸见一郎并指出,阿德勒心理学是领先时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导论,以我们这个世代来说,其重要性肯定只会越来越高。

★专家学者一致推荐★

  王浩威∣精神科医师‧作家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许皓宜∣谘商心理师
  曾端真∣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游干桂∣临床心理师
  邓惠文∣精神科医师
  苏绚慧∣谘商心理师‧作家
  (依姓氏笔画序)

  他教导我们生活「常识」,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端真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他从不避讳谈论人性中最为不堪的部分,他总是正面迎接所有天生的缺陷与成长的挫败,他把这些「不美好」当成人生的资产,告诉我们「面对脆弱的自己」是为了迎向在生命路上勇敢前行的希望与力量。──许皓宜(谘商心理师)

  如果你需要激励自己有改变的勇气,也深知自己渴望做一个真实且自己喜欢的人,那么从拿起这一本书开始,就是勇气的开始。这不仅是为生命做一次完整的了解,也是在了解任何年龄、任何世代的人类问题,所开始进行的有益关注及停留。──苏绚慧(谘商心理师‧作家)

  作为一位理论家、实务者,以及作为一个人,阿德勒并没有限制自己,要依照谁的期待而活,包括对他影响深远的佛洛伊德。他活得如此精采与自由,尽管他被人讨厌,也无畏无惧。──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时间之外的河流:现代哲学思辨录》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笔名,如:林怀远] 内容简介: 《时间之外的河流:现代哲学思辨录》是一部深度挖掘近现代以来哲学思想核心命题的集结之作。本书并非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简单梳理,而是一场穿梭于理性、存在、语言与权力迷宫的智力探险。作者以其深厚的思辨功力,力求还原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代世界观的伟大思想家的核心困境与独创性解答,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理论在当下语境中的局限与新生张力。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幅从本体论到知识论,再到伦理与政治哲学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形而上学的黄昏与回归 本部分聚焦于康德哲学之后,形而上学传统如何经历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作者并未止步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传统阐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权力意志与价值重估的迫切性。重点章节探讨了海德格尔对“存在论差异”的持续追问,剖析了“此在”(Dasein)如何在技术的统治下,逐渐被“置备性”(Zuhandenheit)所吞噬。 书中对现象学的描述与还原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审视。作者强调胡塞尔对“本质直观”的追求,是如何试图为现代科学提供一个坚实的、不受经验主义动摇的知识基础。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梅洛-庞蒂的空间身体哲学,如何将主体从纯粹的意识层面拉回到具体的、有位格的感性经验中,从而对抗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在“本质”失落的时代,哲学家们如何试图锚定新的实在性。 第二部:语言的牢笼与解放 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不满,20世纪的哲学焦点戏剧性地转向了语言。本卷是本书的逻辑核心,集中探讨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在语言观上的分野与会通。 作者详细梳理了弗雷格、罗素对逻辑原子论的构建,以及维特根斯坦早期《逻辑哲学论》中“图画论”的严密结构。然而,更具张力的是,作者将笔锋转向了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概念。通过对比前后期的思想,揭示了语言如何从一个反映世界的工具,转变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框架。 与此相对照,欧陆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则从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入手,解构了主体性叙事。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关系,为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分析提供了基础。而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理论,则被解读为对西方中心主义逻各斯传统的彻底颠覆。作者以严谨的笔法阐明,语言不再是通往真理的桥梁,而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运作的场域,一种永无休止的文本性漂移。 第三部:主体性的危机与政治的转向 当本体论基础动摇,语言结构被揭示为权力编织时,主体(Subject)的地位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主体性概念在历史、权力与异化中的挣扎。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被置于核心位置。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被重新审视为其对现代工具理性失控的深刻预言。作者着重分析了“文化工业”对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系统性侵蚀,并探究了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社会”如何预示了消费主义对欲望的驯化。 更进一步,福柯的谱系学方法为我们理解知识与权力的交织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详细剖析了福柯对疯癫史、刑罚史的研究,指出权力并非简单的压迫,而是一种生产性的机制,它通过规训和全景敞视,塑造了我们自我认知的方式。这部分讨论的关键在于:在一个主体被“生产”出来的世界里,反抗和解放的可能究竟存在于何处? 第四部:伦理的回归与未竟的对话 在宏大叙事的瓦解之后,现代哲学似乎陷入了一种相对主义的困境。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试图探讨在后形而上学的背景下,伦理与政治哲学的“回归”是如何发生的。 作者对列维纳斯的面容伦理学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强调“他者”的伦理要求如何超越了知识论的在场性。他者的面容所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召唤,被视为抵抗系统性同化的最后堡垒。 同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被视为一种试图在语言行动的规范性中重建公共领域和协商民主的努力。作者比较了哈贝马斯与福柯在权力观上的根本差异,探讨了两种理论在重建社会正义理想上的互补与冲突。 《时间之外的河流》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读者认识到,现代哲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一个封闭的、终极的答案,而在于持续不断地质疑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预设。它邀请读者进入一场永恒的对话,去感受那些横跨百年,却依然鲜活的智慧之河的奔涌。本书适合对西方现代哲学史有一定了解,并渴望进行更深层次、更具综合性思辨的读者。其行文风格严谨而富有文学性,力求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热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佛洛伊德、荣格齐名,为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巨头之一。

  阿德勒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极大,包含多位知名心理学家,如马斯洛(Abraham Maslow)、弗兰克(Viktor Frankl)、罗杰斯(Carl Rogers)、佛洛姆(Erich Fromm)等,而人际关系学大师卡内基(Dale Carnegie)、成功学大师柯维(Stephen R. Covey)、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也都深受阿德勒心理学的启迪,卡内基更曾赞誉阿德勒是「毕生研究人类及其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

  毕生着作甚丰,除本书外,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为《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译者简介

吴书榆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学士、英国伦敦大学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公家机关、软体业担任研究、企画与行销相关工作,目前为自由文字工作者。

  译有《让顾客主动推荐你》、《猎杀巨人》《上下管理,让你更成功!》《CQ文化智商》《华顿商学院教你活用数字做决策》《父母老了,我也老了》等书(以上皆由经济新潮社出版)。

图书目录

【导读】
活出人生意义所需的常识 曾端真

【推荐序】
阿德勒心理学,帮我们拿回创造人生的钥匙 许皓宜
认识阿德勒,获得改变的勇气 苏绚慧
被佛洛伊德讨厌的勇气 洪仲清

第一讲 生活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Living

第二讲 自卑情结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第三讲 优越情结 The Superiority Complex

第四讲 人生风格 The Style of Life

第五讲 早期记忆 Old Remembrances

第六讲 态度与行动 Attitudes and Movements

第七讲 梦与梦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第八讲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Problem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

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第十讲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Social Feeling, Common Sense, and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第十一讲 爱情与婚姻 Love and Marriage

第十二讲 性与性的问题 Sexuality and Sex Problems

第十三讲 结语 Conclusion

图书序言

导读

活出人生意义所需的常识
曾端真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阿德勒(一八三○~一九三七)创始个体心理学,是影响后世甚鉅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大师,及儿童教育家。个体心理学立足于关怀人类福祉,目标在于促进人们的社会适应。阿德勒主张社会情怀是心理健康的指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合作。尤其在他的时代便唿吁两性平等,是第一位重视女性主义的心理学家,可见其学説的前瞻性,无怪乎至今阿德勒的论述历久弥新。

  阿德勒致力于倡导和人生直接相关的心理学,也就是生活的心理学,正如本译作的原着书名The Science of Living(最早于一九三○年出版)所揭橥的意涵。他教导我们生活「常识」,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活出生命的意义。有一次在他的心理学演説之后,被问道:「你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些常识而已。」阿德勒回应说:「常识有什么不好?」

  个体心理学包含哪些常识呢?

  贯穿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情怀」,是一种「你我共处」的情怀,相对于「你我为敌」。阿德勒说人与大自然相较,和其他动物相比,处于相对的弱势,因此人类必须能够合作共处才能生存。身而为人都要准备好面对与人共处,积极地投入社会,贡献己力。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什么,而是贡献什么。不快乐的人,便是只希望拥有,而少有行动力去付出的人。置之于各种人际情境,我们不难发现,有给才有得之道理。阿德勒谈婚姻关系时,说幸福的关系在于合作,并且要重视配偶的感觉甚于自己的感觉。

  阿德勒教我们认识行为的目的性。人们心中设定着所欲追求的目标,终其一生都奋力地朝着这个目标在前进,唯不被个体的意识所觉察。对个体而言,这个目标是他所相信的最佳以及内心最珍视的生存之道。他认为人是未来导向的,朝着目标在前进,而不是受到过去的经验所操纵。阿德勒非常反对宿命论的观点,强调人具有自主创造的力量,人不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宰制。阿德勒心理学主张「软性决定论」,即过去之于人,乃在于个体如何知觉该经验,以及决定如何运用该经验。关于遗传,阿德勒说人生的重点并不在于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他如何处理他的传承。

  人们在追求所设定的目标时,有其独特的律动,仿佛在跳着一首自创的人生旋律。阿德勒心理学主要的内涵便是在辨识人们如何设定他的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律动模式。找出牵动个体行为的人生目标,便能理解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含意。当人们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目的或行为的理由,才能改变行为。若不了解行为背后的目的,治疗便只是扬汤止沸。阿德勒说症状本身是无法处理的,治疗师的工作在于帮助案主洞察其行为目的,当案主改变目标,行为就跟着不一样了。

  目标如何设定的呢?阿德勒所创的早年回忆是阿德勒心理学最精彩、最令人好奇、最被其他学派所沿用的概念。早年回忆是从生命脉络来探寻人生原型中的本质,「故事即人生」是阿德勒的名言,他说每个人在幼年(五遂左右)便发展出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称之为人生原型,尔后发展成较为定型的人生风格,相当于我们所常说的人格。前者有如初长的青涩果实,后者则为成熟的果实,当人生的原型成形时,其人生目标、个人的发展方向与行为模式从此确立。

  基于幼年时期认知不成熟,加上生理上的弱势,在其主观的知觉中,必然会有自卑感,因而所建构的人生原型总是朝着克服自卑或补偿自卑的方向。在人生风格形塑过程,个体容易因为自卑情结而建构出过度补偿的虚构目标。阿德勒说自卑感是人向上发展的动力,而自卑情结则会让人建构出「犹豫不决」的人生风格,凡事都以「是的——但是」来回应,以便满足其虚构目标的优越假象。他们害怕失败,宁可躲在舒适圈中,用白日梦来满足优越感的假象。

  手足关系的论点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绝。每个孩子都希望占据家庭星座中最耀眼的位子──太阳,他们无不竭尽所能的吸引父母的目光。他们对于自己手足地位的觉知,以及所创造出来的争取模式,将是其人生原型的材料。

  人生有三大任务:友谊、工作与亲密关系,家庭必须帮助孩子预备好迎接人生的任务。阿德勒提出有器官缺陷、被宠、被疏于照顾的孩子,是形成错误人生原型的高危险群。这样的孩子没有为适应新环境而作好准备,他们的人生风格中缺乏勇气,不足以因应人生的挑战。

  对孩子而言,学校是具挑战性的环境,孩子需面对课业、同侪关系的新任务,所以在学校更容易显现其错误的人生风格。

  阿德勒对于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论述,至今仍是主流。他说当父母无能力帮孩子时,教师应该扮演「迟来的母亲」。阿德勒认为教师必须懂得人生风格的道理,才能敏于觉察儿童的错误,把握修正的最佳时机。学校不应指责或处罚学生,应该致力协助儿童了解自己的行为目的,并引导他们改变目标与行为。他在维也纳设置儿童辅导中心,也在演讲时现场示范家庭会谈,是后世训练模式的滥觞。

  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依据其人性观,从案主的器官缺陷状况、早年回忆、手足关系、梦、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元层面的故事,分析案主的人生风格、律动的旋律、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帮助案主洞察,重新建构故事,与调整人生风格。

  本书含括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概念,是喜欢此学派的重要入门书。阿德勒所谈的都是发生在你我生活经验中的故事,表面上看似浅显,但是读者务必要细嚼慢嚥,因为阿德勒所谈的道理需要细细深思。若想一口气看完它,必定会消化不良,无法吸收阿德勒学説的精髓,甚至于有看不懂的挫折。我个人跟随Henry Stein(Institute of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学习阿德勒心理治疗时,学习历程体会最深的是「慢」的功夫,对着原文书一字一句的咀嚼思索,不只是知识的获得,更是心灵的感动。

  我是阿德勒学派的爱好者,无论在教学上、心理治疗实务上、亲职教育工作上以及生活中,在在受惠于这个学派。很敬佩城邦文化事业的卓见,出版阿德勒心理学的译作,让阿德勒所倡导的常识得以丰富读者的生命意义。

推荐序

阿德勒心理学,帮我们拿回创造人生的钥匙
许皓宜 谘商心理师


  在心理学的理论研读中,崇尚人类深度心理探索如我们,对于人们童年记忆的了解总有一种渴望,我们知道年幼经验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但在从事助人工作或自我疗癒的过程中,却又免不了被一股声音所惑:理解人、理解自己的黑暗与过去后,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对我而言,这正是阿德勒心理学让人感到最受滋养的地方:他从不避讳谈论人性中最为不堪的部分,他总是正面迎接所有天生的缺陷与成长的挫败,他把这些「不美好」当成人生的资产,告诉我们「面对脆弱的自己」是为了迎向在生命路上勇敢前行的希望与力量。

  是的,这就是我认识的阿德勒。

  第一次认识阿德勒这个心理学家,是我进入谘商领域就读的第一年,我被分派的第一份作业就是阿德勒理论的探讨,而我接受这份分派的原因则是:阿德勒的书单比较少,概念似乎「比较精简」?!

  然而,当我沈浸到这位心理学大师的成长背景和理论之后,阿德勒概念中那五个闪亮的大字「自卑与超越」便深深地镶进了我的内心深处。我认为这并不是在宣扬一种正向的思考方式,而是鼓励人深入自己的内在,去省思心理上所感知到的自我缺陷如何启动「人」这个系统去主动创造「自己」生命的故事。阿德勒童年的体弱和手足的过世,都让这些经典思想早早就在他心里萌芽。更不容易的是,他从未放弃「社会性因素」与「个人」本身的交互作用:他以「家庭排行」的概念让我们看到家庭与人的关系,「社会兴趣」的概念让我们理解保持与人的关系如何帮助我们产生无所畏惧的勇气…

  而这些经典深刻的心理学概念,都在《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这本书中被重新呈现与剖析。然而,这样的一本书却不生涩难懂,而是用丰富的临床故事举例,一步步地带我们理解「生而为人」可能面临的困境与为难,然后在阿德勒「勇气」与「豁达」的加持下,我们终将发现,所有复杂的人生问题:不管是让父母师长困扰不已的孩子、让成年人常感烦恼的人际关系、让夫妻可能失和的性议题……只要有心,我们手上都握有足以改变生活的主动性!

  是的,人生,似乎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阿德勒的着作精简,概念相当具有逻辑与系统。然而,对我这个既为行业内的「谘商心理人」、又生而为世界上沧海一粟之「人」者,这些镶在心里闪闪发亮的心理学概念,已足够让我用许多年的时间和经验来体会。正如同我年轻时阅读阿德勒,将其视为一种「技巧」;从事谘商工作多年后,我开始将阿德勒的心理学,视为一种「生命态度」。

  咀嚼,体会,实践。在《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中,祝福我们都能重新拿回创造人生的钥匙。

图书试读

第二讲 自卑情结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换做是我的话,会这样做……」
「我本来也想接下那份工作,但是……」
「我本来也想反驳他啊!但是……」
会说出这种话的人,内心深处都藏着强烈的自卑感,都觉得自己不够好。
 
以个体心理学实务来说,用「意识」(cons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两个专业术语,来指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因素,并非正确的表述。意识和无意识其实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相辅相成运行,彼此之间毫无牴触。但是一般人往往有所误解。再说,两者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找出朝着同样方向前进的两者,到底是为了达成哪些目的。在尚未弄清两者的关系之前,想分辨什么是有意识的、什么又是无意识的,根本不可能。再者,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会在人生原型(即第一讲分析过的生命型态)中显现出来的。
 
有个案例可以说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密切关系。案主是一名四十岁的已婚男人,患有焦虑症:他极想从窗户跳下去,也一直努力对抗这股自杀的渴望。除此之外,他的表现一切良好:交游广阔,社经地位不错,与妻子感情融洽。除非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来探讨,不然此个案着实让人费解。从意识面来说,他觉得自己必须从窗户 跳下去。但是他仍活着,而且连试都没试过。他之所以能活下去,全因为他的生活中还有另一个无意识的面向。在无意识的面向中,他拚命抗拒着想自杀的渴望,而这种挣扎发挥了极重要的力量。当无意识能与意识互相配合时,他就赢了。事实上,在他的「人生风格」(the Style of Life,详见第四讲)之中,他是一位征服者,完成了一个充满优越感的目标。这时,各位读者可能会问,当他意识里有自杀倾向时,又怎么会觉得优越呢?答案是,他身上有一股力量在打仗,奋力对抗自杀倾向,而他赢了这场战争,成为名符其实的征服者及优越者。客观来说,驱使他去追求优越感的条件因素,是他自己的弱点;在某方面觉得自卑的人,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在这场属于他自己的战争中,他奋力追求优越,他奋力求生,他奋力征服,这股奋力一搏的力量超越了自卑感及想死的冲动。而差别只在于,自卑感与自杀的渴望出现在他的意识生命中,奋斗的力量则存在于无意识生命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棒了!《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的文字很有力量,也很温暖。它没有回避生活中那些令人痛苦的方面,比如自卑、恐惧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反而直接点破了这些情绪产生的根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目的论”的解读,它颠覆了我之前对“原因论”的执着。以往,我总喜欢去追究事情的“为什么”会发生,但这本书告诉我,更重要的是关注“为了什么”而这样做。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不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而是更有目的地去规划自己的未来,积极地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评分

不得不说,《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追求幸福就是要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成就。然而,书中对“幸福”的定义,让我大吃一惊。它认为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富足或外界的赞誉,而是来自于一种“自立”和“调和”的状态。这里的“自立”不是孤立,而是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不受他人评判的干扰;“调和”则是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以及与自己的内在和解。这种朴素的幸福观,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对幸福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和功利。

评分

刚拿到这本《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它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所吸引。这本书没有像很多心理学读物那样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将阿德勒的核心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课题分离”的论述,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很多困扰我们的烦恼,并非来自外界的评价,而是源于我们不自觉地将他人的课题揽到了自己身上。这是一种多么解放的认知啊!一直以来,我总是在乎别人的眼光,生怕做得不够好,总想去取悦他人,结果却常常身心俱疲。而“课题分离”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看到问题的本质,学会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而不是被他人的期待所束缚。这种“不讨好”的勇气,让我觉得浑身轻松了不少。

评分

读完《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的部分章节,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对“共同体感觉”的阐述,简直就是我长期以来寻求的人生意义的答案。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如此重要,却又常常感到疏离和孤独。而阿德勒的理论告诉我,真正的连接并非建立在索取和依赖之上,而是源于一种“为他人的幸福而贡献”的内在驱动。这种“贡献”不是强迫自己去无私奉献,而是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能为他人、为集体做些什么。它让我意识到,我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我为这个世界带来的正面影响。这种视角转变,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更有动力去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更真诚的关系。

评分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这本书,在我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指引者”角色。它不是那种看完就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的“速效药”,而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自我理解和成长的门。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勇气”的论述。阿德勒认为,改变的勇气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自我肯定来培养的。这种积极的信念,让我意识到,即使我现在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仍然有能力去做出改变,去克服恐惧,去拥抱未知。这本书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