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影星薇诺.娜瑞德因偷窃瘾而断送大好演艺前途
顺手牵羊是追求刺激感?
前美国总统柯林顿令世人印象深刻的特定性癖好
顾不得名誉、家庭、前程,依然乐此不疲。
已故流行音乐歌手麦克.杰克森家喻户晓的恋童案官司
不可原谅的发指行为。
这是什么毛病?
怪癖行为或多或少影响了生活品质、人际关系与健康
本书带您从潜意识解读怪癖行为的深层原因
本书特色
我们可能不经意地撒谎,总是弄丢钥匙、拖拉迟到、咬指甲、说话夸大不实、抠结痂的疤痕、囤积陈年旧物、每餐非辣不可、或手一闲就抽菸……。
尽管明白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
我们仍然会重复这些毫无意义又对身心有碍的坏习惯,
很少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关键原因在哪里。
一再反覆的各种「消极」习惯似乎在提醒我们,曾在哪方面过得不顺,
同时又提醒我们,为了让生活过得幸福,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抱持着愿意了解并同情的胸怀,了解他人面临的问题,近而认识自己,
透过书中章节提升自己,谨慎相待生活里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
作者简介
安.加德
作家、灵气大师、演讲者,也是南非最畅销且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
研究艺术、象征学、哲学、心理学,以及身心灵连结超过二十年,透过辅导和治疗人们的过程,拥有人类心灵的深刻见解。
累积超过十本着作,并在世界各地翻译成十四种语文。
着有:《What Went Wrong With Mr. Right?》、《Finding Your Feet》、《Healing Habits》等。
你可以在www.anngadd.co.za网站看到更多安.加德的相关资讯。
第一部分 习惯:概述
第一章 习惯与其形成的原因
1. 跷跷板和摆盪
2. 好的自己、坏的自己
3. 习惯和习惯的类型
4. 习惯能助人
第二章压力与习惯
1. 急遽上升的压力
2.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处在极度的压力之中?
3. 牺牲者与胜利者
4. 消除压力
第三章 习惯和强迫症之间有什么区别?
1. 什么是偏执?
2. 强迫
3. 如何区分习惯和强迫症?
4. 强迫症的治疗
5. 如何区分习惯和上瘾?
6. 习惯如何形成
7. 为什么了解更多关于自己的事是有用的
第四章纠正你的习惯
1. 你能改变你的习惯吗?
2. 为什么杜绝某一习惯会这么困难
3. 改变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4. 行为的各种诱因以及如何发现它们
5. 让习惯不再妨碍你:戒除坏习惯的方法
第二部分 检视现实生活中的习惯
第五章生命不可或缺的唿吸 影响肺部和唿吸系统的习惯
1. 打嗝
2. 屏住唿吸
3. 过度唿吸
4. 叹气
5. 吸菸
6. 打喷嚏
7. 抽鼻
8. 打鼾
9. 抿嘴唿吸
第六章嚼嚼这个吧!与嘴、咬和咀嚼有关的行为
1. 嘴
2. 咬
3. 咀嚼
4. 嚼口香糖
5. 吃得过多和过快
6. 饮食习惯:为某种食物疯狂
7. 吸吮
8. 吐痰
9. 磨牙
10. 呕吐和绝食
第七章再来一次……性行为
1. 肛交
2. 变装癖
3. 暴露癖
4. 恋物癖
5. 恋童癖
6. 施虐与受虐
7. 窥淫癖(窥视色情癖,窥阴癖)
第八章年龄增长会出现的怪异行为 老人们的习惯
1. 健忘
2. 丧失听力
3. 痴呆
4. 失禁
第九章是什么,就说什么 与话语有关的行为
1. 说出来的词
2. 喋喋不休
3. 插嘴
4. 说话过快
5. 大嗓门
6. 说话单调
7. 说话有鼻音
8. 口吃
9. 哀鸣
第十章恶习 奇怪和罕见的习惯
1. 玩脚趾头的访谈节目主持人
2. 拉扯裤子的男人
3. 玩弄胯下的男人
4. 帮别人挤粉刺和痘痘
5. 剃阴毛
6. 撞人
7. 怪诞的性习惯
8. 撞自己头的男人
9. 囤积物品
10. 囤积动物
11. 挖鼻孔
第十一章闹脾气的孩子们 儿童们的习惯
1. 尿床
2. 吹牛
3. 欺凌弱小
4. 频尿
5. 排便问题
6. 放屁
7. 撞自己的头
8. 打断别人
9. 挖鼻孔
10. 发脾气
第十二章迟到总比不到的好 拖延和守时
1. 拖延
2. 拖延的原因
3. 守时
第十三章我们玩的那些把戏 操控他人的习惯
1. 说谎
2. 批评
3. 争吵
4. 生闷气
第十四章有害的习惯 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习惯
1. 自残
2. 拔毛发
3. 抠皮肤
4. 店铺偷窃
真的,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眼球了,但内容绝对比名字更精彩。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轻松有趣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合常理”的行为。我从来没想过,像挖鼻孔这样一件看似非常私密和不雅的行为,竟然可能和“寻求认同”扯上关系。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很多我们无意识的举动,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心理机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那些抽象的心理理论,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呈现出来,让人读起来既有共鸣,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身边的人,甚至是那些我曾经觉得“奇怪”的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很多行为并非是“故意”或“反常”,而是个体在特定心理状态下的自然反应。这种理解,极大地减少了我与他人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评分哇,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好奇到不行。“挖鼻孔是为了要获得认同?”——这绝对是我近期读到过最让人忍俊不禁又引发深思的书名了。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怪异”的小习惯,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我们尚未察觉的逻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些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的好奇之门。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化繁为简,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自我探索,不断发现自己身上那些熟悉的影子,同时又对身边的人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有趣的案例和故事,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反而常常会因为某个观点而拍案叫绝,或者因为某个描述而恍然大悟。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些不加思考就形成的习惯,思考它们是否真的只是“无意识”,还是在某个隐秘的角落,悄悄地表达着某种需求。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的“怪”给吸引住了,完全没抱太大的期望,但读完之后,简直是惊喜连连!它真的把那些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很少有人去深究的“小怪癖”,摆在了心理学的聚光灯下。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常常能触及到那些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心理需求。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在焦虑的时候咬指甲?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在思考的时候转笔?这本书用科学的解释,将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行为,与我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连接起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自我剖析,不断地发现自己身上那些熟悉的小习惯,并且开始理解它们背后的驱动力。它让我不再仅仅是“做”这些事情,而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并且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更健康的方式来满足这些心理需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用更理解、更少评判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充满了挑逗性,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读完之后,我只能说,作者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它就像一个心理学侦探,把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甚至有些“丢人”的怪癖,一个个地拎出来,然后层层剥开,揭示出背后隐藏的心理动因。我从来没有想过,像挖鼻孔这样一件很多人都会做,但都心照不宣的小动作,竟然可以和“寻求认同”联系起来。作者的论述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但又写得非常通俗易懂,一点都不枯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心理访谈,不仅认识了别人,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自己。它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习惯,原来是某种潜意识需求在作祟,而我之前却浑然不觉。这种觉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被它们所左右。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让人读完后,会对生活有全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解开人类行为谜团的宝藏!我一开始是被那个极具冲击力的书名吸引,以为会是一本猎奇向的读物,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洞察力实在是太敏锐了,能够将生活中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甚至觉得有点尴尬的行为,比如时不时地抠抠鼻子,或者在公共场合不自觉地晃腿,联系到更深层的心理需求,比如对关注的渴望、对控制感的追求、甚至是防御机制的体现。每一章都像是在揭示一个小小的“心理奥秘”,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和当下的行为模式。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小毛病”,其实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身体和心理在进行一种非常微妙的沟通。读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减少了评判,增加了理解。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包容和好奇的心态去观察那些“怪癖”,也更愿意去探究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