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常会做笨事?
减肥失败、喜欢拖延并不是你的专利,
偷学48个心理学家已经实验证明,
每个人都会犯的认知偏见、捷思、逻辑谬误。
洞悉人心才能活得聪明。
★请按顺序背出来:RKFBIIRSCBSUSSR。很难?如果切割成这样:RK FBI IRS CBS USSR,是不是简单多了?原因是人的意识一次顶多能应付四到九则资讯,难怪我们必须学会做笔记。
人的思考有一定的运作方式和各种光怪陆离的盲点,每个人都有,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人不太有「自知之明」。
你自以为:
◎看起来比同龄的人都年轻。(自利偏差)
◎紧张到手心冒汗时,别人一定都看得一清二楚。(被洞悉错觉)
◎行为端正,坏事就不会上门。(公义世界谬误)
◎脾气发完就会雨过天青。(宣洩)
◎对着骰子吹口气就比较会赢钱。(控制的错觉)
其实你想得和别人一模一样。人通常不相信自己跟平均数值一样(但觉得别人是);买到的东西都喜爱(反正你说了算),才能证明自己很聪明;误以为别人都在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当然不会);觉得能力比别人好(但不会和郭台铭比)。心理学家轻易就能猜到你会有的行为,因为他们已经反覆由实验中得到一致的答案,所以你十之八九会像这样:
◎闻到清洁剂的香味就变得比较爱干净。(触发效应)
◎拼命节食一阵子之后,偷吃根薯条,就以暴饮暴食作结。(消弱突现)
◎脸书好友破千,其实搞不清楚八成的人是谁。(邓巴数)
◎别人换了发型也没看出来。(专注力)
◎惨败后,就算看见新的出路,也不再尝试。(习得的无助)
企业界比心理学家更早发现人心的操纵按钮,所以吃汉堡竟会让我们觉得置身欢聚时刻,牛奶盒上印着乳牛就让我们喝得很安心。知道了人有一箩筐的不理性,下回再听说路倒翁没人救,不会再像别人老套地感叹:「人心不古」,你会知道那只是「旁观者效应」作祟;看到两派歌迷在网路上吵谁比较优,你会知道疯迷必须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看到乐透迷用热门新闻事件猜明牌时,你不会跟着买,只会理解地笑一笑。
48个害我们不理性的心理现象,衍生出无数不理性行为,构筑成一门绝不无聊的心理课,别紧张,连国中生都看得懂,更重要的是派得上用场。面试要怎么做才容易录取?成为第一个採取行动的人为何利大于弊?洞悉人心是活得聪明的第一步。
心理现象抢先解读:
.牛奶纸盒上的牧场、牛只或是农作物图片触发你想到「天然」,而不再去细想里头是否含有其他人工成份。业者、广告商不时在以「触发效应」左右消费者,刚出炉的面包香、煮好的咖啡香、餐厅装潢,甚至电影的海报、预告片等,都在触发消费者的好感进而消费。然而,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成为触发效应的推手,面试时的穿着、一个微笑、一句谢谢,都会影响对方的观感。(详「触发效应」单元)
.美国的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震惊当时,各大媒体开始高度关注,造成校园暴力冲上巅峰的假象,然而研究指出在此之前的暴力事件更为频繁,只是鲜少媒体报导。此乃因为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新闻报导)远比有可靠依据的统计数字,更容易取信于你。(详「可用性捷思」单元)
.灾难电影全演错了!不论是911事件、铁达尼沈船还是龙卷风肆虐,灾难当头大家总是放声尖叫、仓惶逃命,但从实际事件和相关研究中发现,人们在面对灾难时要冷静得多。想想地震发生的当下,我们是不是都先观望,假设这次会和以往那些慢慢归于平静的无害地震一样,这就是「正常化偏见」,而这会导致我们错失逃命的宝贵时机。(详「正常化偏见」单元)
作者简介
大卫.麦瑞尼 (David McRaney)
热爱心理学、科技与网路的专业记者,两度获得赫斯特奖(William Randolph Hearst Award)的肯定,自称为无可救药的心理学书呆子,在写了「任何人都会有的思考盲点」(youarenotsosmart.com)布落格后引起广大回响,读者盛赞有如醍醐灌顶,终至集结成书。
大卫以替数家报社报导卡崔娜风灾(Hurricane Katrina)开始记者生涯,自此便成为炙手可热的记者、编辑和摄影师。现受雇于一家电视广播公司,担位新媒体部门主管,现居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哈蒂斯堡(Hattiesburg, Mississippi)。
审订者简介
连育德
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硕士,曾在大学担任口笔译讲师、券商内部译者;教育部中英翻译能力检定通过,曾获梁实秋翻译评审奖。另为新多益满分榜首,新多益口说满分,着有《新多益3冠王教你脑力全开记单字》。
译者简介
黄贝玲
澳洲 Bond University 商业资讯管理学士及企业管理硕士。
曾担任《电子时报》网际网路研究员、《电子化企业经理人报告》主编、《资讯通讯》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译有《这一生为何而来》、《海龟法则实践心法》等。
个人部落格:pl706766.pixnet.net/blog
金棣
交通大学外文系学士,伦敦大学社会语言学硕士。曾任大学助教、出版社编辑、券商翻译,译有《台风》(合译)、《别把混蛋当Honey!》、《悠哉悠哉的时间简化术》。
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它没有枯燥的理论,也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像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娓娓道来关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被书中关于“习得性无助”的描述深深吸引。我曾经一度认为,有些事情就是自己做不到,是能力问题,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是“我以为”我做不到。作者通过讲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如何一步步被自己的设限所困住。例如,他提到了“注意力偏差”,说明我们很容易聚焦在负面信息上,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这让我想起自己很多时候,总是放大困难,却忽视了身边一直存在的支持和机遇。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顿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自我探索,你会不断地发现“啊,原来我也有这个问题!”然后,又会惊叹于作者提出的那些简单却有效的解决之道。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清晰自我认知的门。
评分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它带我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去观察那些我从未注意过的角落。书里关于“非黑即白”思维的剖析,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会把事情分成“好”或“坏”,“对”或“错”,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和灰色地带。作者用各种生动的例子,比如人际关系中的误解,或者工作中的项目分歧,来展现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局限性。他并没有批评这种思维,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它为何会产生,以及如何才能超越它。我最受启发的一点是,作者鼓励我们去拥抱“不确定性”。我一直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总想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书里告诉我,正是因为未知,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观点让我感到一丝释然,也给了我勇气去尝试那些不确定但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思考”,更是关于“生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运用我们现有的认知,去更清晰地看待世界,也更善意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看见”的书。书里关于“集体盲思”的案例,让我对群体决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以为多数人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在群体中,个体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者盲目跟风,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读了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惯性”。比如,他提到的“承诺升级”,就是我们为了不让自己之前的决定显得“错”而不断投入更多。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一些不值得的事情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就是因为不愿意承认最初的判断失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复杂的人性心理,用极其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你不会感到被“教育”,而是感觉被“理解”。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让你在不自觉中,完成一次思维的跃迁。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每一次判断,每一次选择,尝试着去看见那些不那么明显,但却至关重要的“盲点”。
评分这几天沉迷于一本关于“思考盲点”的书,读完真是大呼过瘾,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被打开了。书里并非直白地罗列各种“盲点”是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你去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比如说,书中提到一个关于“确认偏误”的实验,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印证自己想法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这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无数次的“我早就说过”或者“你看,果然如此”,而很少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固执己见而错过了其他可能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点江山”,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分享着自己过往的困惑和探索,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如何“看见”自己盲点的建议,比如“多听听不同意见”,或者“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一面镜子,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盲区”,但同时又给了你一把“手电筒”,照亮了如何去克服这些盲点,让自己变得更加通透和理性。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方法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看看是否真的能让自己“活得比今天聪明”。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心理学书籍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理论公式,而是像在讲故事,但这些故事又充满了哲理和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元认知”的阐述,它并非一个晦涩的学术名词,而是被作者描绘成一种“看见自己看见”的能力。我曾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自己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对自己的认知,也存在着许多“盲点”。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很多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直觉,而忽略了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实。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冲动决定,确实因为一时兴起,而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分析,最后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但极具穿透力的方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各种“陷阱”,比如“锚定效应”,让你在面对价格谈判时,总是忍不住被第一个报出的数字所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看似理性的决策,背后可能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心理机制。而且,作者在讲解这些原理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幽默感,让你在哈哈一笑中,悄悄地完成了自我认知升级。我真心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思考,更是教你如何“不被自己的思维所欺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