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会有的思考盲点:认识自己、洞悉别人,活得比今天聪明。

任何人都会有的思考盲点:认识自己、洞悉别人,活得比今天聪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McRaney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思维模式
  • 认知偏差
  • 自我认知
  • 人际关系
  • 沟通技巧
  • 行为洞察
  • 决策力
  • 情商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我们常会做笨事?
减肥失败、喜欢拖延并不是你的专利,
偷学48个心理学家已经实验证明,
每个人都会犯的认知偏见、捷思、逻辑谬误。
洞悉人心才能活得聪明。

  ★请按顺序背出来:RKFBIIRSCBSUSSR。很难?如果切割成这样:RK FBI IRS CBS USSR,是不是简单多了?原因是人的意识一次顶多能应付四到九则资讯,难怪我们必须学会做笔记。

  人的思考有一定的运作方式和各种光怪陆离的盲点,每个人都有,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人不太有「自知之明」。

  你自以为:

  ◎看起来比同龄的人都年轻。(自利偏差)
  ◎紧张到手心冒汗时,别人一定都看得一清二楚。(被洞悉错觉)
  ◎行为端正,坏事就不会上门。(公义世界谬误)
  ◎脾气发完就会雨过天青。(宣洩)
  ◎对着骰子吹口气就比较会赢钱。(控制的错觉)

  其实你想得和别人一模一样。人通常不相信自己跟平均数值一样(但觉得别人是);买到的东西都喜爱(反正你说了算),才能证明自己很聪明;误以为别人都在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当然不会);觉得能力比别人好(但不会和郭台铭比)。心理学家轻易就能猜到你会有的行为,因为他们已经反覆由实验中得到一致的答案,所以你十之八九会像这样:

  ◎闻到清洁剂的香味就变得比较爱干净。(触发效应)
  ◎拼命节食一阵子之后,偷吃根薯条,就以暴饮暴食作结。(消弱突现)
  ◎脸书好友破千,其实搞不清楚八成的人是谁。(邓巴数)
  ◎别人换了发型也没看出来。(专注力)
  ◎惨败后,就算看见新的出路,也不再尝试。(习得的无助)

  企业界比心理学家更早发现人心的操纵按钮,所以吃汉堡竟会让我们觉得置身欢聚时刻,牛奶盒上印着乳牛就让我们喝得很安心。知道了人有一箩筐的不理性,下回再听说路倒翁没人救,不会再像别人老套地感叹:「人心不古」,你会知道那只是「旁观者效应」作祟;看到两派歌迷在网路上吵谁比较优,你会知道疯迷必须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看到乐透迷用热门新闻事件猜明牌时,你不会跟着买,只会理解地笑一笑。

  48个害我们不理性的心理现象,衍生出无数不理性行为,构筑成一门绝不无聊的心理课,别紧张,连国中生都看得懂,更重要的是派得上用场。面试要怎么做才容易录取?成为第一个採取行动的人为何利大于弊?洞悉人心是活得聪明的第一步。

  心理现象抢先解读:

  .牛奶纸盒上的牧场、牛只或是农作物图片触发你想到「天然」,而不再去细想里头是否含有其他人工成份。业者、广告商不时在以「触发效应」左右消费者,刚出炉的面包香、煮好的咖啡香、餐厅装潢,甚至电影的海报、预告片等,都在触发消费者的好感进而消费。然而,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成为触发效应的推手,面试时的穿着、一个微笑、一句谢谢,都会影响对方的观感。(详「触发效应」单元)

  .美国的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震惊当时,各大媒体开始高度关注,造成校园暴力冲上巅峰的假象,然而研究指出在此之前的暴力事件更为频繁,只是鲜少媒体报导。此乃因为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新闻报导)远比有可靠依据的统计数字,更容易取信于你。(详「可用性捷思」单元)

  .灾难电影全演错了!不论是911事件、铁达尼沈船还是龙卷风肆虐,灾难当头大家总是放声尖叫、仓惶逃命,但从实际事件和相关研究中发现,人们在面对灾难时要冷静得多。想想地震发生的当下,我们是不是都先观望,假设这次会和以往那些慢慢归于平静的无害地震一样,这就是「正常化偏见」,而这会导致我们错失逃命的宝贵时机。(详「正常化偏见」单元)

作者简介

大卫.麦瑞尼 (David McRaney)

  热爱心理学、科技与网路的专业记者,两度获得赫斯特奖(William Randolph Hearst Award)的肯定,自称为无可救药的心理学书呆子,在写了「任何人都会有的思考盲点」(youarenotsosmart.com)布落格后引起广大回响,读者盛赞有如醍醐灌顶,终至集结成书。

  大卫以替数家报社报导卡崔娜风灾(Hurricane Katrina)开始记者生涯,自此便成为炙手可热的记者、编辑和摄影师。现受雇于一家电视广播公司,担位新媒体部门主管,现居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哈蒂斯堡(Hattiesburg, Mississippi)。

审订者简介

连育德

  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硕士,曾在大学担任口笔译讲师、券商内部译者;教育部中英翻译能力检定通过,曾获梁实秋翻译评审奖。另为新多益满分榜首,新多益口说满分,着有《新多益3冠王教你脑力全开记单字》。

译者简介

黄贝玲

  澳洲 Bond University 商业资讯管理学士及企业管理硕士。

  曾担任《电子时报》网际网路研究员、《电子化企业经理人报告》主编、《资讯通讯》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译有《这一生为何而来》、《海龟法则实践心法》等。

  个人部落格:pl706766.pixnet.net/blog

金棣

  交通大学外文系学士,伦敦大学社会语言学硕士。曾任大学助教、出版社编辑、券商翻译,译有《台风》(合译)、《别把混蛋当Honey!》、《悠哉悠哉的时间简化术》。

《思维的迷宫:探索认知的边界与人际的艺术》 导言:未被照亮的角落 人类心智,这座既是文明灯塔,也是个人囚笼的复杂构造,其运行效率远非我们想象的线性与高效。我们依赖直觉、经验和快速判断来驾驭日常生活的洪流,但这高速运转的机制背后,潜藏着无数我们尚未察觉的“认知隘口”。这些隘口,如同布满灰尘的棱镜,扭曲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塑造了我们看似坚不可摧的信念体系,并无形中为我们的人际交往设置了障碍。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深入这座宏大而微妙的“思维迷宫”。我们不关注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速成,而是将焦点聚焦于“如何思考”这一底层逻辑。我们将一起剖析那些根植于人类进化史、渗透于社会互动中的深层思维惯性,探究它们在当代信息爆炸环境下的全新表现形式,并提供一套系统的框架,用以识别、审视并超越这些思维惯性,从而提升决策的质量,深化对他人的理解,最终实现更具洞察力的人生。 ---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与局限——我们如何“知道” 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很大程度上是心智过滤后的产物。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构成我们世界观的基本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固有的漏洞。 第一章:直觉的悖论:效率与陷阱 直觉,是人类在生存压力下发展出的高效处理模式。它如同一个内置的快速决策引擎。然而,在复杂、低相关性的现代社会中,这引擎常常将我们引向错误的岔路。我们将详细解析: 模式匹配的过度激活: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随机事件中看到因果链条?探讨“伪相关性”的心理诱因,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健康选择乃至对社会事件的判断。 锚定效应的无声控制: 首次接触的信息如何像沉重的铁锚一样,决定后续评估的范围。分析在谈判、价格评估和自我认知中,锚点是如何被策略性利用或无意中被采纳的。 系统1与系统2的权责不清: 区分快速、情感驱动的直觉(系统1)与慢速、逻辑严谨的思考(系统2)。重点剖析在时间压力下,系统1如何轻易地劫持了本应由系统2负责的重大决策。 第二章:信念的堡垒:确认偏误的建造与维护 人类的天性是寻求一致性,而非寻求真理。确认偏误是思维结构中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它确保我们的世界观能够持续稳定,哪怕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 信息的选择性摄入与记忆重构: 探讨我们如何潜意识地过滤掉与既有信念相悖的证据,以及记忆是如何被“编辑”以支持我们当前的立场。 “我早就知道了”的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 分析事件发生后,我们如何错误地认为结果是必然可预见的,这种偏差如何阻碍我们从错误中学习,并加剧对他人的苛责。 信仰的社会性共鸣: 确认偏误如何在群体中形成“回音室”,加固少数群体的极端观点,以及这种机制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扩散方式。 第三章:框架的魔力:语言、比喻与现实的重塑 思考依赖于语言和概念的框架。不同的框架描述同一现实,却能导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和行动意图。 “问题”的定义权力: 分析如何重新定义一个问题(例如,将“成本削减”替换为“价值优化”)能彻底改变解决方案的性质。 风险认知的框架效应: 损失厌恶与收益追求之间的微妙平衡。为何人们对“失去20%”的厌恶感远大于对“获得20%”的喜悦感?探索这一框架如何在健康决策和金融规划中发挥作用。 类比思维的双刃剑: 识别那些看似贴切但实则误导性的类比(如将经济比作天气或战争),这些不当的类比如何简化了复杂性,却阉割了对细节的关注。 --- 第二部分:人际的迷雾——理解他人思维的深层差异 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时,我们常常将自己的认知框架投射到对方身上。第二部分将系统地拆解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并提供理解多样化思维模式的工具。 第四章:心智的投射:缺乏“去中心化”的代价 这是理解他人意图的核心障碍。我们天然地低估了他人掌握信息的差异、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其独特生活经验的影响。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为什么我们会将他人的失败归咎于性格缺陷(“他懒”),而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环境因素(“我运气不好”)?探讨这种归因不平衡在职场冲突和亲密关系中的体现。 “知道你不知道”的难度: 分析“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当我们掌握了某个信息或技能后,我们如何难以想象没有这些信息或技能的人的视角。这对于教育、沟通和产品设计至关重要。 动机的“黑箱”: 探讨人们行动背后的多重、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动机。如何区分一个行为是出于恶意、疏忽、恐惧还是策略考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好人”或“坏人”。 第五章:情感的温度计:情绪与理性决策的交织 情绪并非理性的对立面,而是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研究的是情绪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管理这种影响。 情绪的传染性与群体思维: 恐惧、兴奋或愤怒在群体中如何迅速传播,并压倒个体的审慎思考。研究“羊群效应”在决策中的神经基础。 负面情绪的认知放大效应: 焦虑和压力如何狭窄我们的焦点,使我们更倾向于采取规避风险的、短视的行动。识别这种压力下的认知信号。 同理心的边界与练习: 区分“认知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情感同理心”(感受他人的感受)。探讨如何有意识地训练前者,以便在不被对方情绪淹没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其立场。 第六章:时间观的差异:长期规划与即时满足的冲突 我们对未来的感知和对当前价值的评估,深刻影响了我们的选择,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代际或个体差异。 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 为什么“现在的小回报”对我们有压倒性的吸引力,而“未来的大回报”则显得遥不可及?分析这种时间偏见对储蓄、健康习惯和拖延症的解释。 代际思维的断层: 探讨不同年龄群体对“稳定”“风险”和“变化”的定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造成社会政策和跨代沟通的摩擦。 “现在”的自我与“未来”的自我: 探索如何通过具体化未来的自我形象(例如,写信给未来的自己),来弥合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的情感鸿沟,从而做出更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决策。 --- 第三部分:超越模式——构建更灵活的思维工具箱 认清局限不是目的,超越它们才是。本部分提供实用且深思熟虑的方法论,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系统地提升思维的质量。 第七章:反思的深度:质疑链的构建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知道自己“如何知道”的程度。 第一性原理的降维拆解: 学习如何剥离所有既有的类比、经验和假设,回归事物的基本、不可再分的真理,从而构建全新的解决方案。 “第二序思维”(Second-Order Thinking): 区分只考虑直接后果(第一序)和同时考虑后果的后果(第二序)的决策模式。例如,第一序思维是“降价可以吸引顾客”,第二序思维是“降价可能引发价格战并稀释品牌价值”。 “反向思考”的实践: 刻意练习如何从目标出发,反推达成目标所需的条件,或从失败的可能性出发,预见并规避障碍。 第八章:信息的净化与决策的弹性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学会“不学习”比学会“学习”更重要。 信息获取的“熵减”策略: 制定清晰的过滤器,主动屏蔽低价值、高噪音的信息流。区分“了解世界”和“被世界告知”。 概率思维的日常化: 用概率而非确定性来描述世界。学习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非沉迷于非黑即白的判断。这有助于我们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冷静和适应性。 决策的“试错”设计: 将重大决策转化为一系列可逆的小型实验。如何在最小化损失的前提下,获取最大化的真实世界反馈,从而修正认知模型。 结语:持续的自我修正 思维的成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迭代过程。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所有的盲点,但通过持续的自我觉察和对思维模式的系统性审视,我们可以显著提高我们应对复杂性的能力,减少由认知惯性带来的遗憾。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一套精密的工具,用于绘制你个人思维地图中那些未被照亮的角落,最终活出更清醒、更具选择权的明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概论:你没有那么聪明
1:闻到清洁剂的香味就会变得比较爱干净。~触发效应
2:不知道原因就会自动编一个。~错构(虚谈症)
3:告诉大众他们已经知道的就对了。~肯证偏误
4:我就知道他们会输球。~后见之明偏误
5:铁达尼沉没的十四年前就有小说家预先写出来了。~德州神枪手谬误
6:今天先吃垃圾食物,但为未来规划健康饮食。~拖延症
7:台风要来了还不肯撤离,假装一切都会过去。~正常化偏见
8:没有理由的喜欢才是真喜欢。~深思
9:雷击的机率比枪击高三倍。~可用性捷思
10:需要急难救援时,愈多人在场,愈不会有人伸出援手。~旁观者效应
11:为什么走音王也敢秀上Youtube。~达克效应
12:每个月会发生一次百万分之一的奇蹟。~幻想性错觉
13:我买iPhone,因为我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品牌忠诚
14:棒球明星代言电池,要不要买?~诉诸权威
15:人类从未登月,除非有更多证据。~诉诸无知
16:通过这个案子,我们统统都会变成罪人。~稻草人谬误
17:他既然骗过人,车极可能是他偷的。~对人不对事谬误
18:行为端正,坏事就不会上门。~公义世界谬误
19:他怎么可以偷偷佔便宜?~公共财赛局
20:分太少给我你也休想拿到钱!~最后通牒赛局
21:星座运势分析讲谁都神准。~主观确认
22:你会变粉丝就可能会变教友。~教派教化
23:没人反驳就表示每个人都赞同?~团体迷思
24:有钱的大老板真是太有魅力了!~超寻常发电机
25:没有喜恶就难以做选择。~情感捷思
26:脸书好友数破千,知心有几人?~邓巴数
27:不喜欢流行商品的才是真肥羊。~出卖
28:我比同龄的人看起来都年轻呢!~自利偏差
29:糗死了,真想挖个洞钻进去。~焦点效应
30:吼,这种节目会教坏小孩!~第三人效应
31:脾气发完就没事了?没这种好事!~宣洩
32:改造记忆就能改写你的人生。~错误讯息效果
33:为什么假警察要你汇钱,你就乖乖汇钱。~顺从
34:为什么节食时偷吃根薯条,就会又开始暴饮暴食?~消弱突现
35:太小声啰,你们可以喊得更大声!~社会性怠懈
36:他一定知道我在说谎。~被洞悉错觉
37:惨败后,就算看见新的出路,也不再尝试。~习得的无助
38:捧杯热咖啡,人情真的很温暖!~具体化认知
39:谈判要先狮子大开口。~锚定效应
40:为什么她换了发型我没看出来?~专注力
41:我重感冒,所以报告写得不好。~自我设限
42:口罩快缺货了,大家赶快去买!~自我应验预言
43:天哪?我住在这里满十年了!~当下
44:高中时,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一致性偏差
45:你是个老师吗?~典型捷思
46:你确定你真的会品酒?~期望
47:对骰子吹口气就比较会赢钱?~控制的错觉
48:坏人都是天生的。~基本归因偏误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盲点34:为什么节食时偷吃根薯条,就会又开始暴饮暴食?~消弱突现
误解:如果你停止一项坏习惯,它会慢慢消失,直到完全戒除。
真相:每次你想要立即断绝某件事,大脑都会做最后奋力一搏,让坏习惯败部复活。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

认真想要减肥,开始对卡路里斤斤计较。细读产品的成份说明、买了一堆蔬菜水果、还到健身房报到。减肥进行得很顺利,感觉很棒,好像自己赢了什么冠军一样。你心想,「这还不简单。」直到有天你受不了诱惑吃了点糖果、或一个甜甜圈、或起司汉堡。也许你买了一包薯条,点了义大利白酱鲜虾面。那个下午,你决定不但要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为了庆祝这件事,你还要大啖一大盒冰淇淋。节食就在恐怖的暴饮暴食中画下句点。

这是怎么搞的?怎么会只是想吃点可以慰借自己的食物,就一下子变身嗜吃狂?你遭遇到的状况叫「消弱突现」(extinction burst)。

人习惯了奖赏,一旦无法再获得时就会异常沮丧。食物当然算是一大奖赏,它让你活得下去。大脑在演进之初,周遭的环境中食物并不充足,因此,只要有高热量、多油脂、高纳的食物在眼前出现,天生的本能就是要尽可能多吃,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去吃。如果把这样的奖赏拿走,大脑可是会发飙的。

「消弱突现」是消弱必经的一环,也是制约 (conditioning) 的条件之一。制约这种最基本的因素,会形塑有机体(包括你在内)对这世界做出回应的方法。如果行为获得奖赏,就会持续这个行为;如果受到惩罚,就会停止。时间一久,你便能够预测到做哪一长串的行为,最后会有哪些奖赏与惩罚。

比如说你想要吃鸡块,你知道不能弹个手指就让它凭空出现。你必须进行一连串的行为,学会说话、赚到钱、买到车、买到衣服、加了油、学了开车、学习怎么用钱、知道哪里有卖鸡块、开车到卖鸡块的店、说话、付钱买鸡块等。如果真要深入了解你为了把鸡块送进嘴里而受的制约,这一长串的行为还可以再切割成愈来愈细的步骤。光是从甲地开车到乙地便是历经了数百个小时的驾训,才有办法把这些复杂的操作变成反射动作。数百万个微行为,每一个都是过程中的一小步,加总起来就成了你知道会得到奖赏的一件事。想想迷宫中的老鼠,学习了一长串复杂的步骤,左转两次、右转一次,再左转、右转、左转,然后就可以吃到起司。即使是微生物也可以受刺激而被制约,行为变得可以预期。

制约在心理学界风靡了好长一阵子。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在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把美国人吓得快死了,他也成了科学界的巨星,全因为他发明了「操作制约箱」(operant conditioning chamber)、也就是「斯金纳盒」(Skinner Box)。这盒子是一个封闭空间,里头有控制桿、食物配给器、电动梯、灯具及扬声器。科学家把动物放进盒子里,借由奖赏和惩罚来鼓励与制止牠们的行为。以老鼠来说,牠们被教会在绿灯亮时,按下控制桿吃到饲料丸。斯金纳也示范了他可以命令鸽子绕圈圈,他只有在鸽子往对的方向转时才给饲料。渐渐地,他开始等鸽子转更多时才给食物,于是教会鸽子一直绕圈圈。他甚至可以让鸽子区分peck(啄)和 turn(转)这两个字,给牠们看一个字板,牠们就会照做或啄或转的动作。没错,我们可以说他教会了鸟认字。

斯金纳发现,用给饲料的方式,可以慢慢串起一个又一个的动作,最后让鸽子及老鼠学会复杂的任务。比方说,如果想教松鼠滑水,你必须从很小的动作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其他研究人员在过程中加入惩罚,发现效果和给饲料相同,能够鼓励或制止行为。于是斯金纳深信制约是一切行为的根本,理性思考则和生活扯不上任何关系。他认为「深思」只是由制约产生的「附属产物」(collateral product)。

部分心理学家与哲学家依旧坚信人类不过是一台精密的自动反射机器,跟蜘蛛或鱼没两样。你没有行动自由、没有自由意志。大脑是由原子与分子组成,而且必须遵从物理与化学法则,因此有人说,人类心智是服膺宇宙法则的控制。你生命中所思、所感、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 后自然运算而生成的结果。对心理学这个派别来说,你与一只昆虫无异,只是你拥有的神经系统比较复杂,可以用五花八门的繁复行为模式来回应刺激,所以看似具有意识。你可以宽心的是,这种论点还处于激辩之中,源头可以追溯到某些希腊哲学家,他们把潜意识想像成是在拉战车的几匹野马,坐在上头想要驾驭的是你的高阶理性脑。姑且不论你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制约确实存在,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制约分成两种,古典制约 (classical conditioning) 与操作制约 (operant conditioning)。古典制约指的是,本来无足轻重的事物成了某个回应的触发机制。比如说你曾在沖澡时有人沖了马桶,导致沖在你身上的水变得滚烫,那么下次你包覆在满身肥皂中时听到沖马桶的声音,你会被制约,立刻吓到倒退。这就是古典制约。像是沖马桶这样的中立事件被赋予了意义与期待。你身不由己,连「我应该躲水远一点,以免被烫伤」都来不及想,就躲水躲得远远的。如果你有过吃了爱吃、或爱喝的东西后狂吐的经验,日后都会对它们敬而远之。它的味道、甚至只要想到都会让你反胃。对我来说,是指龙舌兰酒,恶,恶心死了。古典制约保你活命,你很快学会避开危险,寻找快乐,单纯地如变形虫一样。

斯金纳让动物能够从事复杂任务则是拜操作制约之赐。操作制约改变你的慾望。喜好透过奖赏而增强;透过惩罚而削弱。你上班,赚到薪水;打开冷气机,不再流汗;不闯红灯,就不会拿罚单;付房租,就不会被扫地出门。这些全都是操作制约,奖赏与惩罚。

这里终于带我们回到第三项条件:削弱。当我们期待奖赏或惩罚,却什么事都没有都没发生,制约回应就会开始消失。如果你停止餵猫,牠就不会再待在猫碗边喵喵叫,行为会消失。如果持续上班却没有领到薪水,最后就不会再去了。此时,就是削弱突现发生的时候,就在制约行为即将嚥下最后一口气之际。你不会就这样再也不去上班,你或许会气沖沖地冲进老板办公室,要求给个说法。如果张牙舞爪、大吼大叫还是没用,你最后可能趴住他的办公桌,最后被戴上手铐拖走。

就在你放弃行之有年的行为模式之前,你会抓狂。那是大脑最古老的区块最后死命的挣扎,希望能够继续再得到奖赏。你把钥匙忘在公寓里头,把自己锁在外头,但室友睡死了,按铃敲门都没有来应门。你一直一直地按电铃,甚至开始捶起门。电脑当机,你不会就这样走掉,你会把全部的按钮按键都压压看,甚至还用拳头捶键盘。如果小朋友在排队结帐时没能买到糖果,他会胡闹,因为以前闹都可以有糖果吃。这些都是消弱突现,旧有的行为瞬间增强了,这是来自心理休息区的请求。

那么再讲回节食,你减少命中註定的奖赏:美味好吃的高热量食物。就在你准备要永远弃绝时,消弱突现誓言要摧毁你的意志力。你变回一个歇斯底里的两岁小孩,然而就跟孩子似的,如果向需求低头,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暴食症代表心智抓狂了,再也压抑不住的嗜食慾大爆发。

要戒除暴饮暴食、烟瘾,沉溺于赌博、《魔兽世界》、或任何因制约而来的坏习惯,你必须准备好迎战消弱突现这个潜意识的秘密武器。做自己的超级奶妈、自己的王牌驯兽师,寻找其他替代的奖赏及优质的奖励。设定目标,一旦达成,用你选好的奖品大方赏赐自己。发现没有想像中容易时,也不用惊慌。习惯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你没有那么聪明,正因为如此,所以你才有机会戒掉。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它没有枯燥的理论,也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像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娓娓道来关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被书中关于“习得性无助”的描述深深吸引。我曾经一度认为,有些事情就是自己做不到,是能力问题,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是“我以为”我做不到。作者通过讲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如何一步步被自己的设限所困住。例如,他提到了“注意力偏差”,说明我们很容易聚焦在负面信息上,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这让我想起自己很多时候,总是放大困难,却忽视了身边一直存在的支持和机遇。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顿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自我探索,你会不断地发现“啊,原来我也有这个问题!”然后,又会惊叹于作者提出的那些简单却有效的解决之道。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清晰自我认知的门。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它带我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去观察那些我从未注意过的角落。书里关于“非黑即白”思维的剖析,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会把事情分成“好”或“坏”,“对”或“错”,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和灰色地带。作者用各种生动的例子,比如人际关系中的误解,或者工作中的项目分歧,来展现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局限性。他并没有批评这种思维,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它为何会产生,以及如何才能超越它。我最受启发的一点是,作者鼓励我们去拥抱“不确定性”。我一直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总想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书里告诉我,正是因为未知,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观点让我感到一丝释然,也给了我勇气去尝试那些不确定但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思考”,更是关于“生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运用我们现有的认知,去更清晰地看待世界,也更善意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看见”的书。书里关于“集体盲思”的案例,让我对群体决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以为多数人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在群体中,个体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者盲目跟风,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读了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惯性”。比如,他提到的“承诺升级”,就是我们为了不让自己之前的决定显得“错”而不断投入更多。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一些不值得的事情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就是因为不愿意承认最初的判断失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复杂的人性心理,用极其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你不会感到被“教育”,而是感觉被“理解”。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让你在不自觉中,完成一次思维的跃迁。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每一次判断,每一次选择,尝试着去看见那些不那么明显,但却至关重要的“盲点”。

评分

这几天沉迷于一本关于“思考盲点”的书,读完真是大呼过瘾,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被打开了。书里并非直白地罗列各种“盲点”是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你去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比如说,书中提到一个关于“确认偏误”的实验,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印证自己想法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这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无数次的“我早就说过”或者“你看,果然如此”,而很少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固执己见而错过了其他可能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点江山”,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分享着自己过往的困惑和探索,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如何“看见”自己盲点的建议,比如“多听听不同意见”,或者“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一面镜子,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盲区”,但同时又给了你一把“手电筒”,照亮了如何去克服这些盲点,让自己变得更加通透和理性。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方法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看看是否真的能让自己“活得比今天聪明”。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心理学书籍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理论公式,而是像在讲故事,但这些故事又充满了哲理和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元认知”的阐述,它并非一个晦涩的学术名词,而是被作者描绘成一种“看见自己看见”的能力。我曾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自己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对自己的认知,也存在着许多“盲点”。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很多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直觉,而忽略了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实。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冲动决定,确实因为一时兴起,而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分析,最后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但极具穿透力的方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各种“陷阱”,比如“锚定效应”,让你在面对价格谈判时,总是忍不住被第一个报出的数字所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看似理性的决策,背后可能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心理机制。而且,作者在讲解这些原理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幽默感,让你在哈哈一笑中,悄悄地完成了自我认知升级。我真心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思考,更是教你如何“不被自己的思维所欺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