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集体心灵,是如何改变?
人类意识,应如何发展?
发挥人类潜能的最佳方法,又是什么?
个体化原则,给了我们终极的解答
个体化,是一辈子的人格发展,它是指在家族和文化脉络下,从一种萌芽状态以弧形和螺旋形方式向前移动,让人格的最大潜力得到更充实完全的表达。在往后阶段,它更超越了家庭与文化层次,在殊象之内展现普世价值。如果前半生的目标是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以调适文化和环境,那么,后半生的目标就是超越自我,获得一种象征性中心的意识感。中年转化是从前者迈向后者的重要关键。--莫瑞.史丹
人生旅途中的某些时刻,我们会需要指引。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呈现生命旅程所有阶段的心理与灵性发展的意义,并协助人们深化其个体化历程,尤其是在生命的后半段。或许它也可以为那些觉得失落和脆弱的人带来希望。
人类丰富的个体性,包括从本能到灵性的高度与深度,也涵盖了灵魂、精神与肉体。个体化的精髓是为心理生活的黑暗面带来一线曙光,并整合各种对立与张力。简单来说,个体化是一种意识提升与发展的计画,带着接纳与尊重,尽可能拥抱自性(Self)的所有面向。荣格心理学提供的方法,可帮助我们在意识上容纳心灵的矛盾,并接受它的复杂性。
荣格认为,个体化是一种天生的力量。在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想要创造特异性、寻求意识的扩展,这样的驱力深植于本性当中。个体化是一种心灵的运动,只要活着,就可以继续成长。个体化创造所需的能量是人类意识中的天赐。
作者简介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Ph.D.)
史丹博士专长于灵性与心理治疗、荣格心理分析治疗的方法及个体化历程。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耶鲁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先后取得耶鲁大学神学院神学硕士及芝加哥大学宗教与心理研究博士学位,后于瑞士荣格学院完成荣格分析师训练。1976到2003年,史丹博士一直是芝加哥荣格学院的培训分析师,1980至1985年同时也是芝加哥荣格学院的董事及校长。1989年加入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的行政委员会并担任名誉祕书,并于2001至2004年出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理事长。目前居住于瑞士,负责瑞士分析心理学院。史丹博士的着作相当丰富,其中《荣格心灵地图》一直是华文世界研读荣格心理学重要的入门书籍之一。
译者简介(按照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李灿如
(负责致谢、绪论及第四章译文)
辅仁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毕业,现任交通大学谘商中心谘商心理师,沙游治疗工作者。
康琇乔
(负责第三章译文)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与台北旭立谘商中心谘商心理师。目前在苏黎世接受分析并学习,想在集体的文化价值中,找到个体化的中庸之道。
黄璧惠
(负责第二章、中英文索引、封底译文,及全书审阅)
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心理学博士,专长发展心理学。曾任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博士后研究,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目前为台北荣格发展小组成员。
杨志贤
(负责第八章译文)
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专科医师训练,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院区一般精神科主任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
郑文郁
(负责第一章译文)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临床心理师,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硕士。2011年获美国旧金山荣格学院研究奖助,目前在荣格学院与超个人心理学院研习。
赖明亮
(负责第六章译文)
前成功大学医学院及附设医院教学副院长,前慈济医学院院长,现任成功大学医学院及医院神经科教授,台北荣格发展小组成员。
刘姿君
(负责第七章译文)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谘商心理师、谘商督导执照,曾任大学及机构兼任谘商心理师、高中辅导主任。现任高中辅导老师。
魏宏晋
(负责第五章译文)
哲学博士,曾从事新闻、政治、社运与教育等业。中年后,立志译介正见知识。
【中文版序】
迈向智慧的深度心理历程∕莫瑞.史丹
在《荣格自传:回忆、梦、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一书中,荣格写到他和中国文化接触的重要性。在一段密集内省与孤立时期之后,他接到来自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邀请,要他撰写一篇有关道家鍊金专论《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的心理评论。「我立刻贪婪地吞噬着那篇手稿,因为那篇文章的内容对我在曼陀罗与中心绕行的观念方面,有梦想不到的肯定。那是第一个打破我孤立状态的事件。」(197页)这篇文章所肯定的是荣格日益增长的觉知:「心灵发展的目标是自己(self),并没有线性的演进,有的只是一种对自己的绕行。单一形式的发展顶多也只存在开始时期;之后,每件事都指向核心。」(196页)荣格用来称唿终生心理发展的名词就是个体化individuation)。
即使在四十年荣格分析师的执业之后,这种迈向智慧的深度心理历程仍然持续令我着迷。我比以前更加肯定,对于这个历程的意义和动力有些了解的人,比起那些陷在其中却浑然未觉的人,会有更好的表现,尤其是在危机时刻。显然人们在人生旅途中的某些时刻会需要有所指引。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解在生命旅程所有阶段的心理与灵性发展的意义,并协助他们深化其个体化历程,尤其是在生命的后半部。或许它也可以为那些觉得失落和脆弱的人带来希望。
从荣格的观点来看,心理发展是个终生的历程;就这种意义而言,它和生理发展有所不同。生理发展在成年早期就达到了颠峰,接着从此就多少稳定地走向下坡。它也和认知发展不一样,认知发展可能在早年就达到颠峰,就像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样,接着就呈现一种高原期,然后在老年逐渐衰败。而心理发展遵循的是一条不同的路径,它深入智慧并且很有潜力地延伸到有深度的老年时期。
许多研究都专注在早年的情绪发展,其中以母婴的对偶关系为傲人的聚光焦点。许多研究已经强调过早年依附关系的重要性了,不完全或不适当的情感联结(bonding)会造成精神病症的后果(例如:边缘型人格违常及其他的性格违常),这是最经典的发现。青少年阶段也受到热烈的检视,这个时期个人所形成的心理社会认同,似乎成为此时期历练变化与磨难的焦点意义。至于中年,发展的焦点必须是要和认同态度的根本转变有关,由自我的认同(ego identity)转向自己的认同(self identity)。如果这种转化进行得不好,其结果可能造成一个惹人厌的、愤怒的、自恋式的固着后半生。中年的正向结果预告了老年渐增的创生能力、智慧以及意识的超越性面向。
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转化的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开展人格潜在的个体性。个体性和个人主义应该被视为大不相同。个人主义经常隐含着自我主义及一种自恋式的自我重要感,并从社群价值与合作关系中抽离出来。个体化一词,指的是一辈子的人格发展,它是指在个人所居住的家族和文化脉络下,从一种萌芽状态以弧形和螺旋形方式向前移动,而最终能够让人格的最大潜力得到更充实而完全的表达。在往后阶段,它更超越了家庭与文化层次而承担更深的向度,在殊象之内展现普世价值。如果前半生的目标是在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以适当地调适文化和环境的状况,那么,后半生的目标就是在超越自我之后,获得一种象征性中心的意识感。中年的转化是从前者迈向后者的重要关键。
我很高兴这本书现在将以中文的面貌出现。它能在如此古老而有特色的文化找到一席之地,想来就是莫大的欣喜。
导读
透过个体化迈向更完整的人类意识
黄璧惠(台北荣格发展小组成员,本书审阅者)
继 2009年九月荣格的《红书》出版之后,近年荣格相关的书籍也如雨后春笋般在中文世界相继出版问世。但荣格深度的分析心理学若仅止于理论或纯粹知识面的探讨,偏离了对人的关切,则未免可惜。人类心灵的集体面向,离不了单一个人的组成,但每一个个人在文明的历史脉络与精神瀚海当中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个人所经历的也是集体文化精神体的原型烙痕,原型的力量透过无意识的象征不断向我们传递永恆与更迭交互的讯息。我们有幸在这样的历史时空中遭逢荣格,因他无畏地前进人类心灵中语言无法道尽的荒原,为我们画下了心灵的地图,使现代的心理学有一种可以论说的语言去描述心灵当中难以言传的概念与界域。于是现代的心灵在面对人类古老的存在议题时,得以有一种新的灵性概念平台与内在工作方法,让人性得以立足而灵性得以彰显。
《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作者莫瑞.史丹博士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会长,目前担任瑞士分析心理学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Zurich)校长,本身拥有耶鲁大学英文系学士、耶鲁大学神学硕士、芝加哥大学宗教与心理研究博士学位,对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介绍着有许多的专论,其中《荣格心灵地图》在国内已有中译版。在《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书中,作者以身为荣格分析师四十几年的经验,直接从个人的发展着手,全书的内容不在呈现荣格理论的心灵地图,而是以旅程的概念来阐述荣格个体化的原则,如何让无意识的内容物意识化,及进行个人及集体意识的发展工作,使个人与集体的生命迈向更整合的境界。
因此,本书对于想要一窥荣格思想堂奥,却又恐迷失在其博大深奥理路当中的读者而言,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入门书。荣格虽然学问通古博今,涉猎甚广,但他毕竟是以精神科医师的角度出发,关切的终究还是环绕着人的发展与存在意义的开显打转,因此荣格个体化概念下的人格发展是绕行的旅程,不断绕着个人发展的核心和自性的开显而进行。而理论的点缀终究要回到人的发展来思考,才更能让理论鲜活地叙说着人性的语言。
许多人初接触到荣格个体化的概念时,会以为个体化和个人主义的自我发展是相似的概念,但其实这是常见的误解。个体化是一种动力、驱力,有时候在个体生命的某个阶段是种强制命令,一种来自无意识的要求,要求个体体现完整的自己而变得真实。在第一章,作者首先反驳马丁、布伯对荣格个体化概念的误解,接着以鍊金术的分离和合体的概念来介绍荣格的个体化历程的双重运动。首先个人必须进行分离的工作,将自己从小到大在无意识中建立的各种认同状态予以松动,以解除个人受缚于集体性的人格面具之禁锢。
但是当这些深根柢固的认同松动之后,就会面临来自无意识原型意象的挑战。个体化的分离任务之一,就是还必须从原型意象的掳获当中奋力挣脱出来。在经过分离的运动之后,个体的意识产生一个镜映的场域,让各种认同可以进出其中而不会黏缚其上,也就可以摆脱个人过去强迫性的重复模式了。这种净化作用,使得个体化第二阶段的合体工作得以进行。在第二阶段的合体工作中,以「超越功能」的方式来整合无意识当中的内涵,并在诸多共时性事件的帮助与「生命引线」的引导下,使个体的生命推向更扩展而完整的境界。
由于个体化的历程超越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与自体心理学的个人层次,而碰触到集体无意识中的灵魂层面,因此个体化的历程中经常伴随着具有神性色彩的灵启经验。在第二章中,作者讨论到灵启经验在个体化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区别具有灵性的个体化历程和宗教信仰上追求与神合一的最高密契体验,并不相同。而具有神性色彩的灵启经验也同时具有阴影面,对个人和集体都可能出现破坏性的掳获状态,因此需加以澄清与辨识。
除了宗教领域之外,荣格分析心理学也经常借重童话来阐述个体化历程中个人与无意识奋斗的心理过程。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作者分别以两则童话故事来说明男性和女性的个体化历程。第三章是以格林童话「白蛇」来说明启蒙仪式如何开启个体化历程,及完整的个体化历程当中会出现的重要里程碑。第四章则以格林童话「森林里的老妇人」来说明女性如何挣脱负向母亲的阴影掳获状态而保持意识的觉知,进而选择单纯,解救了内在的阿尼姆斯以进行个体化的历程。
在第五章,作者以希腊神话中不完美的跛足天神赫菲斯特斯的故事来说明在父系霸权文化下受迫的母性,如何意气用事地生下象征低自尊的跛足小孩并将其抛弃,这个天生不完美的孩子又是如何在海洋仙女的滋养下成长茁壮。而赫菲斯特斯对母亲的报复,又是如何经过戴奥尼索斯的酒神文化治疗而得到原谅与痊癒。跛足象征着自我的低自尊,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这样的心理跛足现象也并非不寻常,而作者更举实际分析的案例,说明如何透过创造的历程而疗癒了此种赫菲斯特斯式的创伤,这也是荣格式心理治疗的独到之处。
在第六章,作者以希腊天神赫密士的意象,来说明在个体化的过程如何使用创造性的赫密士空间来拓展心灵空间。赫密士空间是具有魔幻特质的心灵内在私密空间,在梦境中也常以捣蛋鬼或魔术师的形象出现,这种结合心灵内外的类心灵空间是荣格式治疗的另一个独到之处。作者并说明荣格式心理治疗的赫密士空间及积极想像的使用,如何将无意识内容加入意识历程当中,推动个体化向前推进。
接着作者更将个体化原则由个人的心灵成长,扩大应用到人类的集体面向,探讨宗教与政治如何透过个体化原则而获得更新与活力。第七章所关切的主题是宗教在面对新时代人类的灵性需求时,可以如何进一步的转化与更新。正如个人在内在历程中进行个体化,宗教作为一个集体的实存现象也有它在历史中发展的生命,也因此在不同的时代,宗教也发展出不同的新面貌来回应不同时代人类的需求。作者以荣格和基督教的关系为例,说明荣格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如何致力于基督宗教的研究和「治疗」。最后,在第八章,作者将个体化原则延伸到国家政治,以北美和南美的文化和政治差异互为阴影的关系,讨论如何将个体化的分离与合体的双重运动应用到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当中,以得到新的整合。这样的观点不仅对全球不同政治偏见的整合具有启发性,对国内长期对立的蓝绿歧见亦不失为可以借镜的处方。
本书的翻译是由台北荣格发展小组的八位成员组成读书会,经一年的时间译读、讨论完成的,其中并经林方皓、李开敏与陈婷华老师帮忙修润译稿,最终由我负责审阅完成。我们期待此书能将荣格个体化历程的精神忠实地呈献给读者,因此全书尽量保持原作者的行文语气,因为在荣格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概念与用词遣字其实是非常具有深意的,而其中的深意也往往在一读再读之后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分析师在我最初学习荣格时教给我的心法。她说:「读荣格相关的书一次不可以看太多,每次只读一、两段就好,然后停下来想一想书中内容和自己的关连性。」这几年来,这样「慢读」让我一点一滴地吸收着荣格学说的智慧并转化自己的生命。希望这种深度与慢活的荣格精神,伴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可以为寻找灵魂的现代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生命曙光。
《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人类的潜意识,以及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深层力量充满好奇。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的深刻旅程。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英雄之旅”的普遍性,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故事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解释“个体化原则”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将我们内在的、未被充分认识的部分整合起来的过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欲望、恐惧以及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动机。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从中找到成长的力量和方向。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完整、更真实的自己的指南。
评分《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这本书,我必须说,在拿到它之前,我脑海中就充满了各种关于“英雄”的想象。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古老传说中、在经典文学作品里,那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达成自我救赎的伟大战士。而“个体化原则”,这个词语又将这一切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个人成长联系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以一种生动、具体的方式,将“个体化”的过程展现在我面前。我期望它能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可能是神话故事、童话传说,甚至是历史人物的传记,来具体说明英雄如何在困境中觉醒,如何在迷失中找回方向,最终完成从凡人到英雄的转变。我更关注的是,这种转变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内在力量驱使着英雄不断向前?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深层次的心理动力,让我能够理解并模仿这种精神上的成长路径?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力量,一种面对生活中的“龙”和“险境”时,能够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勇气。
评分我之所以对《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如此着迷,是因为“英雄之旅”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魔力。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结构,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个经典叙事模式,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心理意义。我猜想,这本书会引领我穿越一系列象征性的阶段,从“离家”的起点,到“考验”的中央,再到最终的“回归”。我希望能在这段旅程中,理解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经历的那些“启示”,那些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局限性,也让我们发现自己潜能的时刻。我也好奇,书中所提到的“个体化原则”,究竟是如何体现在这些英雄故事中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超越集体意识,回归个体独特性的过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找到关于如何平衡社会期望与个人需求,如何在群体中保持自我,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条独特道路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名为《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着实让人好奇。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重量,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入内心的探索,一次关于自我成长的宏大叙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触及灵魂、启迪智慧的书,而这本书的名字恰恰击中了这一点。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世界,解读那些古老而又普遍的英雄故事,并从中提炼出适用于我们当下生活的个体化原则。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为我揭示人类心灵深处那些永恒的规律,帮助我理解自己为何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共鸣,为何会踏上某些未知的旅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原型”、“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概念的深入阐释,并学习如何将这些深层的心理动力融入到我的个人发展中。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实用的框架,让我能够识别自己生命中的“召唤”信号,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整合与超越。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评分拿到《英雄之旅:个体化原则概论》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蕴含着一种古老的智慧。我一直对心理学,特别是那些与深度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很感兴趣,而“英雄之旅”和“个体化”这两个词语,无疑指向了荣格心理学领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将这些深奥的心理学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够为我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被那些关于勇气、牺牲和重生的故事所吸引,为什么这些故事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更希望它能够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去识别并经历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挑战,实际上可能就是我们走向个体化的契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让我能够更有意识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实现内心的成长和成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