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选随读的开放式课程,一本读通一生必备的知识入门
特色1. 超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轻松阅读!
特色2. 打破知识藩篱,专业学门一看就懂!
特色3. 一週读一科目,系统化学习好吸收!
特色4. 用得到的心理学,实际解决人生疑难杂症!
你相信三小时读通心理学的鬼话吗?
你有闲功夫花一个月读一本心理学课本吗?
认识「心理学」,一週时间恰恰好!
无论电子新闻、报纸、电视、杂志,从搭讪把妹到观察人性,各式各样行为皆可被冠上心理学一词,举凡心理测验、精神分析、人格分类、情绪管理,这些都和「心理学」扯得上关系,它们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至鉅,但「心理学」究竟是什么?你是否真的了解它呢?透过本书一次读通你该懂的心理学的智慧。
为满足上班族的个人兴趣或进修需求,以及学生们的课业与考试准备,本书以一週时间安排,规画简而精要的学习内容,让读者能按部就班地掌握心理学的起源、发展、人与理论及学科分支。
同时每日规画「3分钟重点回顾单元」,随时复习,学习毫无负担。此外更特别设计「用心理学看问题」、「放下书,实践心理学」单元,将理论学以致用,切身感受心理学对生活的影响,不再只是纸上空谈。
即便只有零碎时间,或是考前临时抱佛脚,阅读本书都能迅速掌握心理学大要。重点绝不漏失。无论等公车、搭捷运、晨读、夜读,空档时刻进入学习超方便。速成、速效,有趣且易吸收。
本书特色
1. 强调「一週学好」,规画适当的学习进度,设计每日学习重点,不躁进,不累赘。
2. 「系统性学习」,按部就班掌握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脉络、理论、学派分支,非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填鸭学习。
3. 「重点提示」快速引收,透过三分钟重点回顾及心理学小词典的提醒,快速了解学习概要。
4. 「重实际应用」,特地规画〈用心理学看问题〉、〈週末实践所学〉单元,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切身感受心理学对生活的影响,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空谈。
5. 「大师名言轻松读」,100句经典的心理学家智慧语录,让你和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6. 「持续性学习」,每日学习分量恰到好处,学习目标容易达成,无负担、不枯燥。
作者简介
林肇贤
国立政治大学心理所临床组硕士
临床心理师高等考试及格
台北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实习临床心理师
台北马偕医院自杀防治中心个案管理师
现任新竹马偕纪念医院身心内科临床心理师
现任新竹市临床心理师公会理事
现任大学兼任讲师
Day 1. 导论
◎大哉问:什么是心理学?
◎我们如何定义心理学?
◎七个主题,认识心理学不同面向
(一)从「生理基础」了解心理学
(二)从「认知功能」探讨心理学
(三)从「心理发展」分析心理学
(四)从「人格分类」验证心理学
(五)从「社会影响」思考心理学
(六)从「心理测验」研究心理学
(七)从「心理健康」判断心理学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心理学? ──从案例中看无所不在的心理学
◎关于心理学,我想说的是
Day 2. 起源与发展脉络
◎探源:古文明中的医学和心理学
◎第一阶段:思考辨证中产生的哲学心理学
◎第二阶段:实验至上的科学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立下标准的统计学与研究法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用科学解读X国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百花齐放的当代心理学
1.从病态中建立典范: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2.改变人类行为的技术:行为主义(Behaviorism)
3.从心理治疗开始:人本主义(Humanism)
4.科学心理学的再次复兴:认知典范(Cognitive Paradigm)
Day 3. 重要理论与人物
◎荣格(Carl G. Jung):走入集体潜意识:
.荣格心理学的核心:原型
.人前人后两种样貌:「面具」和「阴影」
.不只是心理学:充满神祕学色彩的超心理学
◎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自我认同的追寻
.从出生到死亡:人生的八个阶段
◎班度拉(Albert Bandura):社会脉络下的学习观点
.从观察到实践:社会学习理论
◎马斯洛(Abraham Maslow):自我实现的需求
◎米尔格兰(Stanley Milgram):人性的黑暗面
◎真作假时假亦真-罗芙特斯(Elizabeth F. Loftus)
◎无助或乐观?-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理性与感性-史登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Day4 心理学的学科分支
◎从生活出发:那些跟我们切身相关的心理学科
【学科1】变态心理学vs.心理疾病
a.何谓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的标准会随时间更改
b.忧郁症:现代人的文明病
.忧郁症有哪些症状?
.忧郁症和躁郁症是同一件事吗?
.忧郁症和躁郁症该如何治疗?
c.焦虑疾患:无止尽的恐惧
.我们如何定义「焦虑症患」?
.恐慌症:心理影响了生理症状
.强迫症:彷彿被下了指令
.广泛性的焦虑症
d.精神分裂症:不只有一个「我」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为什么会发生精神分裂症?
e.失智症:陷入记忆的迷宫中
.失智症的三部曲
.照护失智症的准备
【学科2】临床心理学vs.心理治疗
a.心理问题要看心理医生?
.简述心理治疗的流程
b.心理治疗真的有用吗?
.改变动机影响成效
【学科3】健康心理学
a.重于治疗的心理学取向
b.睡眠:失眠也是病?
.判断睡眠异常的指标
.提高睡眠品质可以这样做
c.压力:困境的考验
.为什么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来
.我们该如何面对压力?
Day5 从心理学看问题
◎什么是IQ和EQ,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
【问题1】聪不聪明怎么看:从量表定义IQ
.常见的IQ测验应用
【问题2】除了IQ高之外,其实你还需要……
.先别急着吃棉花糖的研究
.IQ和教育间的相互关系
【问题3】学业的优秀=人生的成功?
.高智商的学习困境
【问题4】EQ又是什么?
.EQ高和成就关连性不高
◎我们如何利用心理学增进人际沟通的品质?
【问题1】你需要的是沟通还是说服?达成目标靠谈判
.说服技巧不代表一切
【问题2】真正的沟通是什么:同理心的运用
.自我中心和自我感知不良者,沟通效果不佳
【问题3】如何让对方听进去你的话:适当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三明治技巧:用好话包装真心话
◎人见人爱可以靠练习──如何提高别人对我的好感度?
【问题1】烈女怕缠郎:看久了就会喜欢?
.将印象植入大脑:重复曝光效应
【问题2】同步技巧:爱上镜子中的自己
.这样说话最讨喜:同步速度和节奏
.这样看人最讨喜:眼神交错间的默契
.这些动作最讨喜:变成镜子里的双胞胎
◎如何学会放下包袱,宽恕别人?
【问题1】动物也会生气?愤怒是人类的生存本能
【问题2】宽恕别人也需要SOP流程?
.释放怒气,是接受的第一步
【结论】学习宽恕,从五个步骤开始
1回忆∕2同理∕3被宽恕的经验∕4承诺∕5维持
◎如果人生的目的是幸福,我们如何才能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
【问题1】快乐何处寻:来自心灵的富足
【问题2】如何建构快乐(Happiness)的方程式
.S(Set Point).快乐是一种基因?
.C(Conditions of Life).生活的富足可以带来快乐?
.V(Voluntary Activities).哪些活动可以带来快乐?
.深层的满足感:「心流经验」
.常怀感恩之心:练习表达感谢
◎常常怀疑自己,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我们该如何增加自信?
【问题1】什么决定了自尊:文化决定自尊高低
【问题2】自恋到底好不好?
【问题3】这样的自尊要不得?
.自尊不稳定的特征1:「好胜」
.自尊不稳定的特征2:「犹豫不决」
.自尊不稳定的特征3:「自我价值低落」
【问题4】如何找到自信的关键点?
.自信的练习1:克服自我防卫
.自信的练习2:学习自我肯定
【结论】构成自信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尊主要来自「比较」与「外在肯定」
.第二层次:自信要借由「自我挑战」与「自我肯定」
.第三层次:自信可透过「宗教」和「灵性的追求」提升
我一直是个对“人性”充满好奇的人,总想弄明白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今天学心理学了没?》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人类内心深处那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它没有卖弄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心理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社会心理学”时,它通过对从众效应、服从实验的细致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群体对个体选择的影响,也让我对自己过去的某些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书中还特别强调了“非暴力沟通”的理念,这对我这种不太擅长表达自己情感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教我如何清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伤害他人。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发现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让我变得更加包容、更加理解他人,也更加清晰地认识了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评分自从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我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每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缺乏方向,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焦虑不安。《今天学心理学了没?》就像及时雨,出现在我生活的这个节点。我并没有把它当成一本纯粹的学术读物,而是把它当作一本“生活指南”来看待。书中关于“动机与目标设定”的部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生活目标,不再是盲目地追求所谓“成功”,而是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能让自己感到满足的事情。它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分解大目标,如何保持学习的动力,如何应对挫折。我尝试着书里的一些建议,比如每天列出三件“小确幸”事情,或者用“SMART原则”来设定工作目标,发现自己确实比以前更有条理,也更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本书让我明白,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病态”的探讨,更多的是关于如何让正常人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有意义。
评分这本《今天学心理学了没?》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有点复古的色调,配上一个若有所思的人物剪影,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拿到书的时候,还在想,心理学是不是会很难懂?是不是充斥着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平易近人的文字风格吸引了。作者好像并不是在讲课,更像是在和我聊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故事、小例子来引出那些原本觉得高冷的心理学概念。比如,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时候明明知道某个行为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看完关于“认知失调”的那部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内心在努力平衡矛盾的认知。还有关于“习惯养成”的部分,讲得特别细致,不像别的书那样只给几个笼统的建议,而是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步骤,让我觉得掌握这些心理学原理,真的可以帮助我改善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让日子变得更好一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理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这本书会很严肃,毕竟是心理学嘛。但当我真正捧起它,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今天学心理学了没?》的语言风格简直太接地气了!作者仿佛是一位老朋友,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语调,一点一点地把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心理学概念讲清楚。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章,我一直以为情绪就是一股脑地爆发出来,或者压抑下去,但书里讲到了“情绪ABC理论”,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事情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原来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在起作用。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书里还穿插了很多小练习,比如让我写下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分析自己的想法,再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些练习虽然简单,但效果惊人,我感觉自己真的能感受到情绪的变化。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工具,让我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变得更积极、更阳光。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的行为模式感到着迷,总是忍不住去观察身边的人,揣摩他们的动机,试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做出某些选择。这本《今天学心理学了没?》恰好满足了我这份窥探欲,而且是以一种非常科学、但又极其易于接受的方式。它不像一些抖机灵的“读心术”书籍,而是真正地从心理学的根基出发,讲解那些支撑着人类情感和行为的底层逻辑。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人际关系”部分时,那种细腻的笔触。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要多关心别人”,而是深入剖析了“依恋理论”在亲密关系中的作用,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又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害怕被抛弃。我发现,很多我曾经感到困惑的社交场景,或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微妙互动,在读完相关章节后,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这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贯穿了整本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感,也让我觉得自己似乎比以前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言行之下的复杂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