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实务手册

催眠治疗实务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催眠治疗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 自我疗愈
  • 身心健康
  • 精神分析
  • 治疗技术
  • 咨询技巧
  • 放松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催眠一直充满神祕色彩,因此造成许多误解与迷思,或以为催眠是前世回溯,而抱持过度的期待;或以为催眠是电视上的舞台秀,而担心受到控制或伤害。其实,催眠是历史悠久、深具疗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在心理治疗专业养成过程中,并未将催眠治疗纳入常规训练,而坊间的催眠训练师通常不具备精神医疗专业背景,再加上商业宣传之需,常夸大或扭曲催眠的作用,造成大众对这项治疗技术的误解。

  蔡东杰医师长年致力于推广艾瑞克森学派催眠暨心理治疗,持续举办催眠治疗专业训练工作坊,擅长透过实际演练加强学习经验,他以丰富的临床治疗实务和教学经验写成本书。本书是本实用手册,以最精简的方式介绍催眠引导的原则、催眠在治疗的运用,以及艾瑞克森医师以催眠为基础所发展出的独特治疗模式。

  想学习催眠和艾瑞克森学派心理治疗的助人工作者,将透过本书学习催眠引导技巧以及催眠在心理治疗的运用;而一般读者在阅读本书后,也能具备基本的催眠治疗知识。

〔推荐〕

  王浩威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
  宋维村 天主教若瑟医院首席顾问
  吴就君 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创会理事长
  周立修 高雄市立凯旋医院顾问医师
  杰弗瑞‧萨德(Jeffrey K. Zeig, Ph.D.)米尔顿‧艾瑞克森基金会执行长
  联合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对催眠有兴趣的临床治疗师将会从这本书获益良多,你将学习到传统以及艾瑞克森学派的引导方式,了解如何运用催眠现象来对治疗产生作用。这本《催眠治疗实务手册》是最早以中文书写关于催眠的书籍之一,在台湾必然成为经典。——杰弗瑞.萨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


聚焦人类心智的广袤疆域:一部探寻意识、潜意识与行为塑造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图书名称:心流、边界与自我重构:当代心理动力学视角下的深度干预策略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侧重于特定技术流派的工具书,而是一份深入人类心智运作复杂性的理论地图与实践指南。它建立在对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依恋理论以及后经典精神分析的深度整合之上,旨在为临床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以及所有对人类行为动机与潜意识结构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由我们自身经验、记忆、情感和预期共同编织的复杂网络。本书的核心任务,就是揭示这个网络的内在逻辑,并阐明如何在专业伦理的框架内,有效地引导个体穿越自我设限的迷宫,迈向更具适应性、更具整合性的生存状态。 第一部分:心智的结构与动力——重塑理论基石 本部分致力于对当代心理动力学理论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与批判性吸收。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本我、自我、超我”的静态模型,而是采纳了更具流动性的、神经生物学可验证的视角。 一、意识的边界与“未被充分觉察的领域”: 探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动态平衡。重点解析“表征系统”(Representational Systems)的建立过程,即个体如何通过早期经验构建起关于自我、客体和关系的内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我们将详细分析依恋理论中“安全基地”的缺失如何转化为成人期的人际困境和情感调节障碍,并结合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探讨创伤记忆在边缘系统(Amygdala)和前额叶皮层(PFC)之间的编码方式,强调理解“身体的记忆”而非仅仅是叙事记忆的重要性。 二、自我与边界的构建: 边界是自我存在的基础。本书对“边界”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说不”的能力,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渗透性的自我与非自我区分的感知能力。我们将探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从原生家庭的融合到成年期的独立)如何建立和维持心理边界。在临床实践中,边界的模糊或僵化往往是许多核心冲突的体现。我们将分析防御机制的谱系,从压抑、否认到更复杂的投射性认同和分裂,阐释这些机制在维护心理稳定(尽管是病理性稳定)中的作用。 三、情感的神经生物学与表达: 情感并非纯粹的心理现象,而是深刻植根于生理反应的。本章整合了情绪调节理论,解释了“情绪失调”(Dysregulation)是如何从童年期的调节者缺失(Lack of Co-regulation)延续到成年期的情绪风暴或情感麻木。我们提出了“情感图谱重建”的概念,旨在帮助来访者建立更精细的情感词汇,从而实现从反应到回应的转变。 第二部分:深度干预的艺术与科学——从理论到实操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蓝图,那么第二部分就是工具箱。这里的“工具”并非指僵化的技术流程,而是指治疗师在面对复杂、深度个案时所需要的灵活性、敏感度和伦理定力。 一、移情与反移情的深度解读: 移情是过去的重演,反移情则是治疗师自身的历史在当下的投射。本书摒弃了将反移情视为“干扰”的传统观点,将其视为进入来访者潜意识世界的关键“钥匙”。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识别“未完成的对话”(Unfinished Business)如何在治疗室中上演,以及治疗师如何利用自身的“被卷入感”来理解来访者的内在客体关系。强调治疗师自我觉察(Self-Reflection)的持续性和深度,是保持中立性与共情深度的先决条件。 二、非语言沟通的解码: 很多核心的冲突和创伤无法用语言表达。本部分将分析身体姿势、微表情、呼吸模式和空间距离在治疗关系中的信息量。通过对身体意象(Somatic Imagery)的引导,我们探讨如何绕过语言的防御壁垒,直接触及被压抑的情感核心。 三、处理核心创伤的序列化干预: 面对复杂创伤(Complex Trauma)时,直接“挖掘”往往是破坏性的。本书提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干预模型: 1. 稳定化阶段(Stabilization): 侧重于情绪调节技巧、建立安全感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2. 哀悼与整合阶段(Mourning and Integration): 并非简单地“重述创伤”,而是帮助来访者将创伤记忆从“正在发生”的状态转化为“已经发生并被整合进生命叙事”的状态。我们探讨如何处理创伤带来的“羞耻感”和“罪疚感”,这些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具破坏性。 3. 重新联结阶段(Reconnection): 重点在于重建健康的人际关系模式,将治疗室中学到的安全感投射到外部世界。 第三部分:治疗关系中的伦理与限制 本书极为重视专业实践的伦理边界和治疗师的个人局限性。 一、治疗关系的张力与伦理的流动性: 伦理规范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需要在每一次独特的互动中进行重新评估的“道德实践”。我们深入探讨了在治疗关系中涉及“界限模糊”的复杂案例,例如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理想化、治疗师在面对严重依赖性来访者时产生的“拯救者情结”。重点分析了“双重关系”的潜在陷阱与例外情况。 二、治疗师的自我关怀与职业倦怠的预防: 深度介入他人的痛苦,对治疗师自身的心智资源是一种持续的消耗。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反损耗”策略,包括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的识别、定期接受督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专业成长与个人生命的持续探索相结合,确保治疗师能够长期保持共情的能力而不至于耗竭。 结论:寻求“足够好的变动” 本书的终极目标并非追求完美的治愈或彻底消除所有痛苦,因为痛苦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个体从被动的“受害者”叙事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心智的积极建构者,实现“足够好的变动”(Good Enough Change)。这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自我完善过程,是通往更深层次的真实与连接的旅程。通过对心智复杂性的理解与尊重,本书旨在赋能专业人士,以更深刻、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陪伴来访者完成其独特的生命重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东杰


  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精神科医师。致力于推广艾瑞克森学派催眠暨心理治疗,临床治疗实务经验丰富,并持续于海崃两岸举办催眠治疗专业训练工作坊,擅长透过实际演练加强学习经验。现任高雄养全诊所院长、华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学会创会理事长。

图书目录

前言
推荐序一 踏上催眠的冒险旅程∕杰弗瑞.萨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
推荐序二 以实证精神写成的一本书∕宋维村
推荐序三 催眠:在连结中发现「爱」的治疗学派∕吴就君

第一章:传统催眠引导与艾瑞克森引导原则
催眠引导(Hypnotic Induction)
传统催眠(Traditional Hypnosis)
一、前引导期
二、引导期
三、深化期
四、治疗期
五、结束期
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引导原则(The Principles of Ericksonian Hypnosis Induction)

第二章:催眠现象与治疗之运用
古典催眠现象(Classic Hypnotic Phenomena)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催眠现象
催眠风格(Hypnotic Style)或感觉可塑性(Plasticity of Perception)
以催眠现象的视野评估精神疾病与问题
状态模型(States Model)

第三章:催眠状态的观察与感觉敏锐度(Sensory Acuity)

第四章:ARE模式(The ARE Model)
吸引(Absorption)
确认(Ratification)
引发(Elicitation)

第五章:催眠语言
催眠的语言考虑因素(Linguistic Consideration in Hypnosis)
催眠语言的三个层次
一、正面的期待(Positive Expectation)
二、直接暗示(Direct Suggestion)
三、间接暗示(Indirect Suggestion)

第六章:催眠引导过程(The Process of Hypnotic Induction)

第七章:小兔子唿唿(Little Bunny Phoo Phoo)治疗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踏上催眠的冒险旅程
杰弗瑞.萨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
(米尔顿.艾瑞克森基金会执行长)


  提到「催眠」这两个字,眼睛立刻为之一亮。这么多的迷信、这么多的迷思、这么多的谬误加诸在催眠这个概念上。然而,催眠究竟是什么呢?

  催眠是一种知觉聚焦的状态,催眠中的人能够接触到以往所未发现的心理和生理潜能。这不是麻醉,被催眠的人不会失去意识;催眠也无法迫使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催眠的临床应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十八世纪已有人学习催眠,当时这个技术被称为「梅斯默术」(Mesmerism)。19世纪有许多专家研究催眠的使用,特别是在法国和英国。佛洛伊德到法国学习催眠,因为当时催眠是治疗精神障碍的唯一方法。历史上,催眠被广泛运用在医学、牙医以及心理治疗的领域。

  在二十世纪,艾瑞克森医师是催眠理论与应用最杰出的贡献者。然而,他只在治疗中百分之十五的时间应用正式的催眠。但是,他百分之百的时间都在利用从催眠延伸的技巧,将之应用于他称之为「催眠状态的自然使用」(naturalistic use of trance)的治疗方法。

  催眠可以作为治疗沟通的基础。所有健康医疗专业人员都应该学习催眠,因为催眠的原则可以最有效率地协助病人克服困难。

  健康医疗从业人员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发现传递出去的讯息并不必然被病人所接受与遵行。病人的顺从可能不符合治疗者的期待;例如,开了药给高血压的病人,但他或许不会好好地服药。

  人们所知道的,和人们所领悟的,可能不尽相同。人们知道要健康饮食、知道在人际关系中要和善、知道他们能够改变情绪。医疗人员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协助人们从知道的境界转移到领悟的境界。催眠可以是一座桥樑,串连起这段旅程。

  对催眠有兴趣的临床治疗师将会从这本书获益良多,你将学习到传统以及艾瑞克森学派的引导方式,并学习催眠现象的应用,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现象来对治疗产生作用。你也可以研究如何在治疗中使用催眠。

  这次冒险旅程的导游是蔡东杰医师。这本《催眠治疗实务手册》,在台湾必然成为经典,这是最早以中文书写关于催眠的书籍之一。蔡医师是一位知名的精神科专科医师,在台湾也是催眠实务的领导人物。蔡医师也是台湾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和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最重要的训练师。他是养全诊所院长,也是高雄艾瑞克森催眠暨心理治疗研究发展中心以及华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学会的共同创始人。

  蔡医师是我多年的好友。他极力将进阶的治疗方法介绍给台湾的专业伙伴,我很荣幸能够支持他。

推荐序二
以实证精神写成的一本书
宋维村(天主教若瑟医疗财团法人若瑟医院首席顾问、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第二任理事长)


  三十五年前,在加拿大接受儿童和家庭精神医学住院医师训练时,心理治疗的督导老师是出版整合式心理治疗(integrated psychotherapy)的Knobloch教授,他将精神分析、动力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完形治疗等整合在日常的行为治疗中。有一次在团体督导,他示范如何突破病人阻抗作用的技巧时,使用了催眠技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催眠心理治疗的应用。受到这个影响,我报名参加了一位资深催眠治疗师主持的催眠治疗工作坊,可惜的是那一天我未能进入催眠状态,加上儿童心理治疗的老师认为儿童不适合催眠治疗,因此我就放弃了催眠治疗,而以动力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作为我服务儿童、少年及其家庭的基本模式。

  十五年前,我到高雄市立凯旋医院服务时认识了蔡东杰医师,他当时是总住院医师,他话不多,总是默默地安排和执行住院医师训练课程、安排全院的医疗、训练和研究活动。蔡医师做事情井然有序,对病人关心照顾,对同仁协调沟通,总能顺利达成他的任务。蔡医师取得专科医师、升任主治医师后,持续展现他对心理治疗的兴趣和对病人的关心,因此,他积极接受更多的训练,包括出国训练,引进催眠治疗,并有系统推广。他先在高雄成立艾瑞克森中心,然后逐步推展到符合艾瑞克森基金会的要求,最后成立华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学会,担任理事长。在这个发展途径,他不断精进自己的知能之外,也积极办理工作坊训练有兴趣的催眠治疗者,现在,更将催眠的理论概念和催眠治疗的实务编写成《催眠治疗实务手册》一书,相信对催眠有兴趣者,是很有用的一本手册。

  《催眠治疗实用手册》有二个最大的特色。第一个是内容符合实证的描述。一般人对催眠有很多迷思,本书除了对部分迷思提出正确的说明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实证的方法证明,引发意识状态改变,达到不同深度的催眠是可能的。这在第一章首先说明,接着蔡医师在第二章对催眠现象,及以催眠现象说服被催眠者接受已被催眠,有详细的说明,而这一章也让外行人对催眠现象有所了解。第三章是对所有人都非常实用的一章,它说明感觉敏锐度是催眠师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而且提出训练的方法。在现代社会里,沟通是不可缺的能力,譬如亲子沟通、家人沟通是良好家人关系和子女健康成长的基本,工作同仁沟通、带领者和被带领者的沟通,是完成工作任务所不可少,甚至在医院,反覆正确的沟通,是确保病人安全的核心目标。因此,第三章对每一个有意促进沟通技巧的人都十分有用。第四章之后,则是催眠治疗执行时的许多实用技能。最后,在第六和第七章,呈现大师催眠引导过程和催眠治疗的过程,让读者对催眠治疗有通盘的了解。本书的第二个特色是提供许多练习的题材。除了上述感觉敏感度之外,第五章催眠语言,也有许多练习的材料,供学习催眠者反覆练习。在催眠治疗的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掌握催眠语言是必备的技能,因此勤加练习,必有助于催眠治疗技能的精进。

  综合而言,蔡东杰医师集十多年的功力,写了这本《催眠治疗实务手册》,将催眠的过程和其应用于心理治疗,逐步呈现出来,不只是认识和学习催眠治疗的实用手册,对一般人,经由练习,也能促进观察的敏感度,而促进有效的沟通。特此推荐。

推荐序三
催眠:在连结中发现「爱」的治疗学派
吴就君(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创会理事长)


  东杰邀请我为他的大作《催眠治疗实务手册》写一篇简短的推荐文,我有些迟疑,因为我对催眠治疗不太了解,推荐文应该是由内行的人来写较妥当。况且,坦白说,我对催眠治疗有成见,我认为它有点「操纵人」的味道。对我来说,操纵案主,有将人「物化」的嫌疑,我不能接受人与人不对等的治疗法。在我的印象中,催眠治疗师好像自视高人一等,治疗的过程好比舞台秀,催眠治疗师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治疗师。

  东杰过去十年参加我的教学训练工作坊不下十次,我曾经问他:「我的教学训练和催眠治疗之间的关联是甚么?请你说给我了解好吗?」他沉思了半晌,好像一言难尽;有时候,长话是无法短说的。

  我接着说:「你在我的工作坊中,有时候经验到有共鸣处,你自然流下泪来,我当场也受到你的引发,有时也会自然溼了眼眶。」我清楚地了解,东杰和我挂的牌,虽各属不同的治疗学派,但是我们两个「人」都很珍视人间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人」与「人」的连结;发现「爱」的感觉流动在人与万物之间时,会有「美」的感受和感动。因为这个共同点,我决定接下这个邀请。

  阅读书稿的过程中,我渐渐放下自己的无知和成见,对于助人工作的想法,又有了相当的启发和了解。

  尤其是本书的第二、六、七这三章,对我而言特别有意思。

  第二章「催眠现象与治疗之运用」,阐述催眠现象的发生是催眠治疗的基础,而这些现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人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入专注的状态,进而引发催眠现象,知觉的聚焦就是催眠的特征,这种特征出现的面貌(现象)会因人而异,治疗师会依照个别病人经验催眠现象能力的不同,拟定治疗策略,运用启发性、经验性、戏剧性和弹性的过程,引发现象的改变。「催眠」并不存在,它只是方便用来描述一个次现象的概念罢了。

  第六章「催眠引导过程」呈现艾瑞克森医师1964年在美国医师年会中的示范催眠治疗过程。阅读本章时,我脑海中不禁浮现萨提尔(Virginia Satir)工作中的影像。我非常讶异于他们两人怎么这么相像!?都是六○至七○年代跨越国际的助人工作者及当代人争相追随景仰的大师,两人都展现引导戏剧性、启发性、隐喻的目标导向及系统性的治疗过程。阅读艾瑞克森的治疗过程纪录后,我再度认为「催眠」和「治疗师」并不存在,只是方便用来描述一个次现象的概念。

  第七章「小兔子唿唿治疗」是杰弗瑞.萨德在1995年的示范教学。正如他本人所说,这次治疗可见其心灵教父的影响――艾瑞克森、弗利兹.坡兹(Fritz Pearls)、巴布.葛丁(Bob Goulding)、玛丽.葛丁(Mary Goulding)、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史蒂夫.笛薛兹(Steve De Shazer);不过 这几位大师的影响力远不及萨德博士自己天生的性格特色,在多方薰陶之下,他展现了一场极不同面貌的催眠治疗,整个过程的起承转合,可见个别社会文化的特色。可惜碍于专业不同,有些转折对我而言不易理解。

  有关催眠治疗的技术面、步骤面、治疗结构及养成训练等,这本手册中都有简单扼要的说明,叙述的文字也力求清晰,想要了解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法的读者,我极力推荐参考这本手册。

图书试读

〔摘文一〕
前言
 
2001年冬天,参加由高雄张老师举办的催眠师训练工作坊,展开了我学习催眠治疗的旅途。该次工作坊是由夏琳.艾克曼(Charlene Ackerman)教导美国国家催眠师协会(National Guild of Hypnotists, NGH)催眠治疗师认证课程。课程规划包含75小时的课堂教学与练习,以及25小时的自我学习。课堂课程安排在三个週末,而自我学习的部分,则只需要缴交简单的表格,说明这25个小时做了些什么,可以是阅读、催眠技巧练习,或同侪讨论。课程结束就可以得到一张很精美的英文证书。
 
除了精美的证书,在工作坊中我学习了催眠的概念和催眠引导的方法。我惊讶地发现,催眠可以很有效率地改变被催眠者的经验,这是谈话性治疗很难达到的。治疗效果和我原本熟悉的心理剧非常类似,但不必像心理剧一般费时费力。同时,借由课程中成为同学催眠的对象,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放松经验,那是放松练习时做不到的。课程结束,我改掉了每天三杯咖啡的习惯;几个月后,体重由73公斤减到65公斤。这些都是上课前不曾预期的。
 
这个课程教导的是传统催眠,催眠引导、治疗、深化和唤醒,都依照固定的脚本进行,学习上有固定的方法和步骤,很方便初学者入门。但是当病人的情况和脚本不同,或是催眠反应不理想的时候,就不晓得该如何继续,造成学习的瓶颈。另一件很有趣的事,是台湾的催眠师好像都只会做前世催眠,以至于催眠很难被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专业同仁所认同。这些是我学习催眠初期遇到的困难,也是我想要推广催眠治疗必须克服的障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对《催眠治疗实务手册》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充满了惊喜和震撼。我一直以为催眠只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是少数“特异功能人士”的把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极其专业且易懂的语言,将催眠这个复杂的概念层层剖析,让我了解到催眠并非神秘莫测,而是基于人类大脑的特定状态和潜意识运作原理。书中详细介绍了催眠治疗师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语言和技巧,引导个体进入一种高度放松、专注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催眠技术时,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想象出整个过程是怎样的。虽然我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催眠治疗,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也跟着走进了一个个治愈心灵的旅程。它让我对心理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内在的潜力和可塑性充满了敬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自我探索和心灵成长的渴望。

评分

我对《催眠治疗实务手册》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中肯而客观的。首先,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相当严谨,它按照逻辑顺序,从催眠的基本概念、原理,到具体的催眠技术、临床应用,再到伦理规范和研究前沿,几乎涵盖了催眠治疗的方方面面。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催眠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扎实的起点。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大量引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典案例,这使得书中的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说服力。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谨和专业,这本书对于没有相关心理学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书中一些专业的术语和理论模型,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理解。我个人认为,如果作者在某些章节能提供一些更生动形象的类比,或者加入一些简化的图表来辅助说明,可能会有助于提升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高质量的专业书籍,但它的受众群体可能更偏向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或临床工作者,对于希望快速获得一些日常应用技巧的普通读者,可能需要选择其他更侧重普及性的读物。

评分

我之前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压力,总是睡不好觉,情绪也很容易低落,尝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偶然听朋友推荐了《催眠治疗实务手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来翻阅,结果大失所望。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提供一些立竿见影的“秘籍”或者“神奇疗法”,但读下来发现,内容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技术细节的阐述,对于像我这样急切希望找到快速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枯燥和遥远。书中的术语和概念需要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关于不同催眠流派、历史发展以及伦理规范的章节,虽然严谨,但对我来说缺乏直接的实用性。我更希望能够直接了解到一些可以自行操作的放松技巧,或者针对失眠、焦虑的具体催眠步骤。虽然我知道催眠治疗是专业领域,需要专业人士操作,但这本书的“实务”二字,在我看来,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普通读者能够轻松借鉴和应用的内容上。总的来说,这本书更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或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大众,可能门槛有些高。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催眠都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它神秘莫测,甚至带点科幻色彩。这次偶然翻到《催眠治疗实务手册》,才发现原来催眠可以如此科学、严谨,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有着如此广泛的应用。书中并没有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把催眠描绘成能控制人思想的神奇力量,而是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催眠的原理、过程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困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催眠技术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无论是引导语的设计,还是对受试者反应的解读,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建议。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书中的案例,一步步体验了催眠的魅力。它让我明白,催眠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心理机制深刻理解之上的专业技术。对于任何想要了解催眠,或者对心理治疗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收获了启发。

评分

这本《催眠治疗实务手册》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本身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催眠治疗理论,并提供丰富实践案例和技术指导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书中对催眠的定义、历史发展、不同理论流派的观点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这让我对催眠有了更宏观和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在“实务”二字上下足了功夫。从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到不同类型催眠诱导法的具体步骤,再到如何处理催眠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书中关于催眠在处理创伤、焦虑、抑郁、成瘾等问题时的应用,更是让我看到了催眠治疗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专业而清晰,逻辑严谨,参考文献丰富,充满了学术价值。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专业素养的启蒙书,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案头常备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