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怕,自恋:找到爱自己刚刚好的位置,用自恋的正能量,点燃人生的活力与热情

不用怕,自恋:找到爱自己刚刚好的位置,用自恋的正能量,点燃人生的活力与热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r. Craig Malki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但又不能爱得太多?
在一片爱自己浪潮中,你一定要先搞懂「自恋」这回事。
 
  感觉自己与众不同,是生命热情的泉源;
  同理别人,则会使这股热情纯净。
  找到爱自己刚刚好的位置,避免走向隐形或目空一切的两个极端,
  才能真正享有自恋的美好,带给别人力量,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都很害怕成为别人口中自恋的人,但自恋,真的不行吗?自恋,全然只有破坏性吗?
 
  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认为自己独特会使人成为更好的恋人和伴侣、勇气十足的领导者、无所畏的探索者,还能带给别人力量,实现我们自己的梦想。只是千万要小心,别爱自己爱得太过火,眼中只有自己,忘了别人。
 
  哈佛医学院心理学讲师马尔肯为研究「自恋」超过二十年,他在书中引用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及心理学最新研究,加上许多案例,为自恋最坏、最好,以及所有微妙之处提供生动的故事,解除我们对自恋的误解,同时也说明适度的自恋,对维持健康的自我价值意识不可或缺。
 
  马尔肯并提出「自恋光谱」的概念,说明从完全不自恋到目空一切的不同,我们将更清楚何谓健康和危险的自恋,以及可能带我们的好处和伤害。更重要的是,只要运用正确方法,自恋者是有机会被改变的。
 
  唯有懂得同理别人,自恋才不会变得空洞,变成灾难。本书能帮助我们在现实世界及网路空间拥有培养健康的自恋,避免极端自恋的诱惑和危险,也避开危险自恋的人,同时帮助每一个人,包括不够认为自己特殊的人,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出热情、活出精采。

本书特色

  *破除对于「自恋」的负面观点,让你懂得如何健康爱自己。
  *透过「自恋光谱」,更清楚了解不同自恋程度的好与坏。
  *全新的「自恋光谱测验」,透过测验让你更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
  *5个危险讯号,让你对自恋者保持警觉。
  *父母如何才能教出自信却不自我中心的孩子。
  *遇到自我感觉太好的伴侣、朋友、同事时,如何帮助他们找回同理心。
  *如何避免在数位世界中,沉溺于自恋而不自觉。

名人推荐

  精神科医师 王浩威
  精神科医师 沈政男
  谘商心理师 周慕姿
  谘商心理师 许皓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雷格.马尔肯(Dr. Craig Malkin)


  作家、临床心理医师及哈佛医学院心理学讲师,治疗个人、夫妇、家庭已有二十年经验,针对人际关系而写的文章、提出的建议常见于《时代》杂志、《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妇女健康》(Women's Health)、《男士健康》(Men's Health)、《哈芬登邮报》(Huffington Post)、match.com的《发生杂志》(Happen Magazine)。

  曾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和福斯新闻台(Fox News)特约评论员。目前为位于麻省剑桥的YM心理治疗与谘商公司(YM Psychotherapy and Consultation, Inc.)总经理兼总监,专门提供心理治疗及实证夫妻关系研讨会。

译者简介

钱基莲


  自由译者,译着包括《身体里的N个秘密》、《改变人生,从跑步开始》、《哈佛权威教你放松自疗》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学会欣赏自己,「自恋」,不是坏东西 周慕姿
自序 探索自恋的惊奇之旅
前言  纳西瑟斯的迷思
 
第一部:自恋这回事
1 自恋,不行吗?
2自恋如何变成骂人的字眼,并成为流行病
3了解自恋的光谱:从0到10 的不同
4自恋测验:你有多自恋?
 
第二部:是什么让人变得自恋?
5 为什么他们这么爱/不爱自己?
6 为什么他们隐藏起来,不容易被发现?
 
第三部:学习与自恋者共处
7对自恋者保持警觉:5个危险讯号
8我该离开自恋情人吗?
9当同事与上司自我感觉太好时
 
第四部:迎向健康爱自己的活力人生
10教养自信又有爱的孩子,父母可以这样做
11在社交媒体上,别被自恋沖昏头
12用自恋,点燃活力与热情人生

图书序言



探索自恋的惊奇之旅


  我母亲是我见过最好但也是最教人生气的人:她是一个自恋的人。

  我一直到上大学专研心理学概论之后,才意识到她是这样的人。课本上有一张希腊神话中纳西瑟斯对着池水顾影自怜的图片,下面赫然用粗体字标示这个字眼自恋。我记得在读着说明之际,释然和惊恐之感同时生出,因为这个字眼贴切的道出母亲身上的矛盾。

  在我小时候,母亲是一个相当耀眼的人,她非常的外向、风趣、富有爱心,这个世界彷彿就是围绕着她转动。母亲身高将近一百八十公分,一头金发,因为在英国成长而有一口浓厚的英国腔,走到任何地方──杂货店、咖啡馆、美容院,都能和人打成一片。她对朋友非常热心,在他们生病与遇到困难时都会为他们打气,并且全力改善她所住的社区,不论是打扫游乐场还是举办面包糕饼的义卖活动,都竭尽全力。身为父亲的妻子和我们兄弟的母亲,她始终守护着我们,毫不吝惜的付出她的爱与给予建议。

  然而随着我还有她的年纪增长,她的光芒渐渐黯淡。母亲变得比较自我中心,会吹嘘年轻时担任芭蕾舞者的成就,有时候甚至还会笨拙的表演屈膝的动作强调一番。她会抬出名流显贵来自抬身价,炫耀与知名人士的关系(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认识那些人,还是只是凭空想像罢了),心心念念想着自己的外表,疯狂的为脸上的皱纹画图制表,不放过身上的斑斑点点,还为了保持身材而捱饿。她会打断别人的话,即使对方正在吐苦水诉说心中的煎熬焦虑。我有一次尝试告诉她和女朋友分手后的苦闷,她却梦呓般喃喃自语:「我找对象从来不是问题。」她的无厘头真是教我目瞪口呆。

  我母亲这是怎么了?大学给了我自恋这两个字,可是我其实不太懂它的含意。我有太多问题要问,她是不是一直是个自恋的人,只是我没有看出来?还是突然受环境因素影响使然,也就是年老的关系吗?我有什么办法可以唤回童年记忆中那个无私、满怀慈爱的人?

  我拼命找寻答案,在图书馆仔细阅读从佛洛伊德以来的书籍文章。当时我是正在实习的心理医师,跟着一位研究自恋的顶尖专家实习,我的博士后研究也着重于协助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希望更深入的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就是最极端的自恋。然而尽管我在那几年里学到很多,但感觉仍嫌不足。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一件事,让我对在母亲、患者、以及自己身上看见的自恋从此改观。

  家父前不久去世,我同内人珍妮佛开始帮母亲从离我们很远的一栋大房子搬到我家附近的一栋小公寓,这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置身于这个狭小的空间让她忍无可忍。「你们帮我找的这个地方还真是有够可爱的。」她发出讽刺的怨言。

  头一晚她下塌附近的一家旅馆,第二天下午才搭计程车到公寓和我们会合。我们继续帮她开箱取出她的东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默默无语,而且她泰半时间都袖手旁观。不久,母亲再度坐上计程车消失了,不过这一次是去大手笔砸钱购买「家饰品」。

  情况就这么持续了一星期,母亲晚上住旅馆,白天血拼。后来有一天晚上,她夸张的叹一口气,宣布:「我要住得舒舒服服的!」然后走进卧室,接着我们便听见她翻箱子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她踩着四吋高的细跟高跟鞋走出来,得意的告诉我们她穿的是让贵妇们血拼绝不手软的Manolo Blahnik凯莉鞋。「好了,」她叹气说:「我现在可以放轻松了,至少我的鞋子比这个地方更出采。」这双鞋子显然让她自觉非同于常人。

  我就是在那个当下想通的。母亲以自视不凡作为精神支柱,在她感到害怕、忧伤、或寂寞时支撑自己。她没有向我、家兄、珍妮佛或任何人求助,没有开口说她对独居感到多么害怕,她依赖的是自己高人一等的感觉。(她穿着凯莉鞋时,真的是比大部分人都高)。她年轻时不怎么需要使劲的让自己感觉不同于常人,因为别人对她的注意与赞美已经够多了。年轻的外表是她信心的来源,而随着年华老去朱颜衰,她开始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于是退出社交与社区生活。她必须寻找另一种方式引人注目,证明自己的特殊。

  把自恋视为一个人们用来自我安慰的习惯,这个观点让我看到一个清晰而简单的行为方式,能与母亲相处。我明白了她自恋心理的起落,明白这个心理如何以及为何变得有杀伤力。我甚至明白该如何帮助她放下自恋,开诚佈公的讨论她的不安。

  为了解母亲而做的搜寻也让我有了另一种顿悟,那就是自恋并非全是不好的。事实上,有的自恋其实有助于人们生活快乐、满足、充实。我发现认为自己独特会使人成为更好的恋人和伴侣、勇气十足的领导者、无所畏的探索者,使人更有创造力,甚至可能使人更长寿。

  不计其数的研究证实很多我从小到大看到的情况。我在母亲年轻时非常欣赏她的那些特质,温馨、乐观、行动力,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她的自恋推动的。自视不凡使她有信念、信心、以及勇气,使她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发挥影响力,有能力实现她决心做的任何事,而且敢于尝试。自恋是她的发射台,使她成为用心的妈妈和活跃的社区领导人,使她不只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而且别人也感受到这样的信念。

  我记得七岁那年,她对一个快要关门大吉、感到绝望的店东说的话。「我们需要你,」她满脸笑容说:「我需要你,我还能在什么地方吃得到这么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么有趣的谈话。」她夸张的撅着嘴唇。「就这么说定啰!」她跺脚说:「你不能走──你不能这样对我!」我嘴里嚼着饼干,就这么看着这个男子脸上的表情从垂头丧气转为意气风发。这就是母亲的力量;她觉得自己特别,也使别人认为自己非同常人。后来那个人的店一直到我唸大学都还开着。

  自视不凡有好也有坏,这只是我在探索自恋迷思时的惊人发现之一。你在后面就会看到许多事实挑战既定的认知。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来自大量的研究(其中许多研究都是这几年才完成的),同时也是得自我本身担任临床医师治疗个人与夫妻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自恋最坏、最好、以及所有微妙之处提供了生动的例子。(所有的例子都是我提供谘询的患者综合体;为保护个人隐私,患者的身份资料皆已更改。)

  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大家了解一起生活与工作的人,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同时也希望帮助大家更了解自己。我的这番探索当然帮我自己做到了这一点。

  和许多自恋者的子女一样,我在成长期间与整个青少年期完全不许自己以为了不起,连一点这样的念头都不敢有。我不愿意接受赞美,也不理会别人的赞美。总之,不论我有什么成就,都不够好就是了。

  二十岁以后我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朝反向发展,用过多笑话或荒诞的故事主宰谈话,而这一切都是要努力证明我的谈话有趣。我后来了解这两种态度──不断的自我怀疑或持续的虚张声势,都无法使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反而让我觉得寂寞和被人误解。

  幸而我能够做出改变,找到令人满意的平衡,同时也帮助许多人做同样的事。身为治疗师的我坚定认为这样的成长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可能的,不论是不太自恋或太自恋的人都能做到。令人欣慰的是,你会看到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

  我为这本书展开研究数年之后,母亲在一个酷热的夏季过世,我和家兄陪侍在侧。当时我已经从一个比较细腻而且不同的角度看待她的自恋,若非这个新观点,我相信当时的我无法用全心的爱与她告别。

  我分享这些心得的目的,是希望你能和我一样让生活变得明朗起来,为生活带来希望。

  但愿这本书帮助你克服自视不凡的缺点,但拥有优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