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育心理学

阿德勒教育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fred Adl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

  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在本章我们将会讨论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首先,人们可能会问,追求优越感是否和我们的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这是一个不大可能的设想。我们的确不认为追求优越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追求优越需要一定的生物基础,这种基础存在于胚胎之中,并具有一定的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知道人的活动局限于一定范围之内。对于某些能力,人是不可能达到的。例如,我们不可能拥有狗的嗅觉,我们的肉眼也不可能看到紫外线。不过我们拥有某些可能继续发展和培养的功能性能力。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的生物学前提,也可以从中看到个体人格心理形成的源泉。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任何环境下儿童和成人都有这样一种追求优越的强烈冲动,而且这些冲动是无法避免的。人的本性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登攀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然后臻于完美。

  实验得知,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环境下,儿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后,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于是儿童下决心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准,以便获得一种平等甚至更加优越的地位。孩子这种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就会将自己的目标定的越高,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不过,这些目标常常又超出了人本身的能力界限。由于儿童小时候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便刺激了他们设想自己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类似上帝的人物。我们发现,他们本身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这样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那些自我感觉特别脆弱的儿童身上也常常会发生这种现象。

  在这里我们以一个心理问题严重的十四岁男孩为例来说明上述情况。在我们让他回忆童年时,他说,他在六岁的时候因不会吹口哨而非常难过。不过,有一天当他走出房间时,他突然会吹了。当时他非常震惊,并真心相信这是上帝附身的结果。这个案例也清楚地表明,脆弱感和想像自己是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结。

  追求优越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联结在一起。我们可以透过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感的渴望来发掘他的全部野心。如果这种自我肯定的愿望太过强烈,那么他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嫉妒心。这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有这样的心理,他总是希望其竞争对手遭受某种厄运。他不仅怀有这种阴暗心理(这通常会引起神经方面的疾病),而且还会付诸行动,给对手制造伤害,甚至带有明显的犯罪特征。这样的孩子会用造谣中伤、洩露隐私来诋毁同伴,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特别是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如果这种权力欲望太过强烈,他甚至会有报复心理。他们总是摆出一副好斗和挑衅的姿态,然后眼露凶光,有时会突然发怒,随时准备和想像中的对手搏斗。对于这些追求优越的孩子们来说,参加考试也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因为这会轻而易举地暴露他们的「价值」。

  这个事实也显示,考试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对于每个学生而言绝不意味着都是相同的。我们经常会发现,考试对于有些学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的脸色一会儿发白,一会儿发红,还说话结巴,身体颤抖,大脑似乎也是一片空白。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也只愿意与别人一起而不想单独回答,因为他害怕别人看着他。儿童追求优越的心理在游戏之中也同样有所表现。例如,在玩马车的游戏里,那些具有追求优越心理的儿童不愿意扮演马匹,而是想扮演车夫,成为领导者,决定马车的前进方向。如果他们不能担当这个领导者(车夫)角色,他们就试图扰乱其他人的游戏,并以此为乐。此外,如果他们接二连三地受挫,并因此丧失了勇气,那么他们在面临新的情况时就会退缩,而不是勇往直前。

  那些雄心勃勃、尚未放弃的儿童,则乐于参与各种能参与的竞争性游戏。不过,他们在遭受挫折时也会表现出恐慌和无所适从。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中看出他们自我肯定的方向和程度。

本书特色

  阿德勒传世之作!

  ■畅销各国80年,影响整个欧洲甚至美国!
  本书是阿德勒的一部重要着作,主旨是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本书献给所有家长和教师和关心儿童教育的人!
  阿德勒指出,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的,他们可以从书中对儿童教育的新见解中获益。在东方社会,对于为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它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本书的出版有益于从深层次提高我们对儿童教育的方法,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挽救更多问题儿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构件,而阿德勒则不同,他认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将心理看作可以帮助个人达成未来目标的有机整体。其代表作有《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又名自卑与超越)、《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刘丽

  国立师范大学毕业,除了在教育领域里有深入的研究,对各类文学、社会、励志领域皆有涉猎。对于教育的经验和理论亦有相当的见解,认为儿童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奇妙的,儿童心理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能引人入胜,让人着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统一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的正确引导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节
第六章          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节
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第八章          儿童的心理处境与矫正
第九章          作为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误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二: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