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劉禹錫詩文選

新譯劉禹錫詩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劉禹锡
  • 詩文選
  • 古典文學
  • 文化
  • 經典
  • 譯文
  • 中華文化
  • 唐代文學
  • 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的詩人、文學傢,詩文初與柳宗元齊名,並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並稱「劉白」。其詩歌有意境悠遠、風力遒勁、用典精到、詞采華麗等特點,重視從民歌中汲取藝術營養,並以個人獨有的纔情對民歌加以改造,開啓唐詩新風貌。劉禹錫以其傾盡全力寫作的七絕、七律,以及其〈竹枝詞〉等仿民歌體詩和詠懷古跡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獨樹一幟,成為大傢。文章亦華贍可讀。因他長期被貶,政治上的遭遇,對其心境和創作皆有深刻影響。本書選錄劉禹錫詩三百六十二首,文二十三篇,詮解以中唐政局為大背景,以其生平遭際為經,詩歌創作為緯,經緯交織,對其生平、時代背景與作品間之關聯都有詳實而中肯之評述,期使讀者對劉禹錫詩文及其創作的內在動因、人格力量和藝術淵源能有會心的理解。
滄海遺珠:盛唐詩風的另一側麵 一部探尋晚唐詩人韓偓的全新視角,解讀其婉約與沉鬱的內在世界 作者: [此處可填寫一位虛構的、專注於唐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姓名,例如:林遠山]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一傢有古典文學齣版經驗的齣版社名稱,例如:翰墨軒] 定價: 88.00 元 頁數: 450頁 開本: 16開 --- 緣起:晚唐的挽歌與詩歌的流變 自“安史之亂”的巨變之後,大唐盛世的餘暉逐漸散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動蕩、腐朽與哀愁的晚唐。這是一個詩歌風格發生深刻轉變的時代,雄渾之氣漸退,轉為精巧、細膩、甚至帶著一絲頹廢的感傷。在這片詩歌的暮色中,湧現齣瞭一批以李商隱、杜牧為代錶的“晚唐四大傢”。然而,在這群星璀璨的夜空下,尚有一顆光芒雖不似前人那般耀眼奪目,卻以其獨特的溫柔和深沉,值得我們駐足細賞的巨星——韓偓。 《滄海遺珠:盛唐詩風的另一側麵》並非對主流唐詩進行簡單的重復梳理,它將目光聚焦於晚唐核心人物韓偓(號不空山人,或稱香奩體集大成者)的詩學生涯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旨在揭示其詩歌藝術在晚唐詩歌轉型中的關鍵地位,以及他如何以一支“香奩”之筆,勾勒齣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的復雜心緒。 本書共分五大部分,由資深唐代文學研究者林遠山教授曆經數年田野考證與文獻研讀而成,力求提供一種既貼閤曆史脈絡,又富含細微體察的閱讀體驗。 --- 第一部:時代的迴響——晚唐的肌理與韓偓的入世 本部分緻力於構建一個清晰的晚唐政治、經濟與文化圖景。我們不再將晚唐視為一個簡單的“衰落期”,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張力場”。在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背景下,知識分子的精神睏境如何體現? 韓偓生於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他的仕途起步於相對穩定的宣宗朝,卻在僖宗、昭宗乃至硃溫篡唐的血雨腥風中顛沛流離。研究將細緻梳理韓偓早期的儒傢教育背景,以及其傢族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如其父韓孺康曾任要職),這為理解他詩歌中那種“身在廟堂,心係蒼生”的矛盾情結奠定瞭基礎。 核心議題: 韓偓的政治抱負與現實的錯位——為何他的政治生涯充滿挫摺感,而這種挫摺感如何轉化為藝術的沉澱?本部分還將引入初唐至中唐的風格演變數據,佐證晚唐詩歌在題材、意象和聲律上的顯著偏移。 --- 第二部:香奩之美的極緻——婉約的敘事學與情態的捕捉 韓偓被譽為“香奩詩”的巔峰代錶。然而,本書反對將“香奩詩”簡單地等同於閨怨、兒女情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高度成熟的、精雕細琢的“內省式抒情”。 本章深入剖析韓偓詩中描繪女性形象的獨特技巧。不同於中唐白居易的直白或溫庭筠的朦朧,韓偓的筆下人物往往具有一種“自持的哀傷”——她們的痛苦是內化、被壓抑且極度精緻的。我們將通過對《唐纔子傳》及相關筆記中記載的詩作片段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探討“曉鏡”、“羅帷”、“玉階”等意象群如何被重構,形成一種帶有儀式感的悲劇美學。 案例分析: 集中研究韓偓描繪女性閨怨的組詩,對比其與溫庭筠在用典、色彩運用和節奏把控上的差異,論證韓偓對細節的把握如何將個體情緒提升至時代情緒的縮影。 --- 第三部:沉鬱的底色——邊塞、山水與曆史的交織 如果說韓偓的愛情詩和閨怨詩是其光芒四射的正麵,那麼他未被充分重視的邊塞、山水及詠史詩,則是其詩風深沉的背麵。 晚唐的邊塞詩不再是開闊的軍旅贊歌,而更多地流露齣一種對戰爭徒勞與生命短暫的慨嘆。韓偓雖然沒有親曆大規模戰亂,但他目睹瞭藩鎮割據帶來的社會動蕩,這使得他的邊塞題材充滿瞭“缺席的悲壯”。 本部分將重點分析韓偓如何將個人的抑鬱投射到山水描摹之中。他筆下的江河湖海不再是李白式的自由奔放,而是充滿瞭阻隔、迷惘和無法迴溯的時間感。例如,他如何處理“鞦風”這一意象,使其不再是簡單的季節更替,而是王朝命運的預兆。 --- 第四部:詩風的嬗變與後世的繼承——韓偓在文學史上的定位 韓偓的詩歌風格承上啓下,是連接中唐成熟的格律詩體係與宋代詞風的重要橋梁。 本書試圖糾正一種傳統觀點,即認為韓偓僅僅是“香奩體”的模仿者。通過比對其詩歌中大量的口語化錶達和對傳統格律的微妙“破壞”與“重塑”,我們發現韓偓正在嘗試將抒情推嚮更自由、更貼近心聲的錶達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考察韓偓對宋代詞人的影響。宋代詞人(如柳永、秦觀)在繼承和發展婉約風格時,很多在結構布局、情感鋪陳上都能找到韓偓詩歌的影子。本書提供瞭新的文獻證據,佐證韓偓在宋初文壇的隱性影響力,證明他並非一個“孤立的晚唐詩人”,而是唐宋文學變遷中的關鍵節點。 --- 結語:在“亡國之音”中聽見個體的心跳 《滄海遺珠:盛唐詩風的另一側麵》旨在將韓偓從“晚唐陪襯”的地位中解放齣來,重新置於唐詩演變的主流敘事之中。他的詩歌,如同一麵被打磨得極其精緻的鏡子,反射齣大唐帝國末世的華麗與蒼涼。閱讀韓偓,我們聽見的不僅是失落的貴族情調,更是一個敏感的知識分子麵對曆史無可挽迴的嘆息。 本書適閤所有對唐詩藝術、晚唐曆史文化以及古典詩歌精微之處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高校文科師生及研究人員。它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比想象中更復雜、更富於張力的文學世界。 --- 作者簡介: 林遠山,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學者,長期緻力於唐宋詩歌的社會文化史研究。已齣版《中唐士人的精神睏境》、《宋詞的聲律與意象建構》等著作,在學界享有盛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閻琦(注譯者)


  一九四三年齣生於陝西醴泉。西北大學文學碩士,現為西北大學中文係教授。曾擔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等。主要著作有《韓詩論稿》、《韓昌黎文集校注》、《唐詩與長安》、論文集《識小集》等,閤著《唐文選》、《李白全集編年箋注》等。
 

圖書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自 序
導 讀
編年詩選
 
貞元、永貞詩選
華山歌   二
省試風光草際浮   三
答張侍禦賈喜再登科後自洛赴上都贈彆   五
馬嵬行   六
白鷺兒   九
請告東歸發霸橋卻寄諸僚友   一○
謝柳子厚寄疊石硯   一一
淮陰行五首並引(選三)
其一(簇簇淮陰市)   一二
其二(今日轉船頭)   一三
其四(何物令儂羨)   一三
題招隱寺   一四
柳 絮   一五
洛中送楊處厚入關便遊蜀謁韋令公   一六
和武中丞鞦日寄懷簡諸僚故   一七
逢王二十學士入翰林因以詩贈   一八
廣宣上人寄在蜀與韋令公唱和詩捲因以令公手劄答詩示之   一九
蒲桃歌   二一
春日退朝   二二
桃源行   二四
萋兮吟   二六
赴連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張員外   二七
鞦晚題湖城驛池上亭   二八
登陝州城北樓卻寄京師親友   二九
紀南歌   三○
韓十八侍禦見示嶽陽樓彆竇司直詩因令屬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   三一
 
元和詩選
聚蚊謠   四二
百舌吟   四三
飛鳶操   四六
鞦螢引   四八
武陵書懷五十韻並引   五○
陽山廟觀賽神   五九
詠古二首有所寄
其一(車音想轔轔)   六一
其二(寂寥照鏡颱)   六二
覽董評事思歸之什因以詩贈   六二
臥病聞常山鏇師策勛宥過王澤大洽因寄李六侍禦   六四
酬元九院長自江陵見寄   六六
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   六七
傷秦姝行並引   六九
送李策秀纔還湖南因寄幕中親故兼簡衡州呂八郎中   七三
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   八一
謫居悼往二首
其一(悒悒何悒悒)   八三
其二(鬱鬱何鬱鬱)   八三
送僧元暠南遊並引   八五
寄楊八拾遺   八九
酬竇員外使君寒食日途次鬆滋渡先寄示四韻   九○
漢壽城春望   九二
鞦日送客至潛水驛   九三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九四
泰娘歌並引   九五
鞦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並引   一○○
庭梅詠寄人   一○三
步齣武陵東亭臨江寓望   一○四
團扇歌   一○五
采菱行   一○六
踏歌詞四首
其一(春江月齣大堤平)   一○八
其二(桃蹊柳陌好經過)   一○九
其三(新詞宛轉遞相傳)   一○九
其四(日暮江頭聞竹枝)   一一○
堤上行三首
其一(酒旗相望大堤頭)   一一一
其二(江南江北望煙波)   一一一
其三(長堤繚繞水徘徊)   一一二
競渡麯   一一三
蠻子歌   一一五
視刀環歌   一一五
鞦風引   一一六
元和甲午歲詔書盡徵江湘逐客餘自武陵赴京宿於都亭有懷續來諸君子   一一七
傷獨孤捨人並引   一一八
徵還京師見舊番官馮叔達   一一九
酬楊侍郎憑見寄二首
其一(翔鸞闕底謝皇恩)   一二○
其二(十年毛羽摧頹)       一二一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一二二
荊州道懷古   一二三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彆   一二四
重答柳柳州   一二六
酬柳柳州傢雞之贈   一二七
遝潮歌並引   一二八
答楊八敬之絕句   一三○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並引
其一(寶馬鳴珂踏曉塵)   一三二
其二(秉燭朝天遂不迴)   一三三
敬酬徹公見寄二首
其一(淒涼沃州僧)   一三四
其二(越江韆裏鏡)   一三五
衢州徐員外使君遺以縞紵兼竹書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貺   一三五
插田歌並引   一三七
元日感懷   一三九
南中書來   一三九
觀棋歌送儇師西遊   一四○
平蔡州三首
其一(蔡州城中眾心死)   一四三
其二(汝南晨雞喔喔鳴)   一四四
其三(九衢車馬渾渾流)   一四五
平齊行二首
其一(鬍塵昔起薊北門)   一四七
其二(泰山沉寇六十年)   一四九
莫徭歌   一五一
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   一五二
海陽十詠並引
吏隱亭   一五三
切雲亭   一五四
雲英潭   一五五
玄覽亭   一五六
裴溪   一五六
飛練瀑   一五七
濛池   一五七
棼絲瀑   一五八
雙溪   一五九
月窟   一五九
重至衡陽傷柳儀曹並引   一六○
 
長慶詩選
鬆滋渡望峽中   一六一
始至雲安寄兵部韓侍郎中書白捨人二公近曾遠守故有屬焉   一六三
傷愚溪三首並引
其一(溪水悠悠春自來)   一六六
其二(草聖數行留壞壁)   一六七
其三(柳門竹巷依依在)   一六八
寄朗州溫右史曹長   一六八
酬馮十七捨人宿衛贈彆五韻   一七○
宣上人遠寄賀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   一七一
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中彆墅   一七二
白捨人自杭州寄新詩有柳色春藏蘇小傢之句因而戲酬兼寄浙東元相公   一七四
送裴處士應製舉並引   一七五
和樂天題真娘墓   一七九
和樂天柘枝   一八○
聞韓賓擢第歸覲以詩美之兼賀韓十五曹長時韓牧永州   一八一
畬田行   一八二
蜀先主廟   一八四
觀八陳圖   一八五
竹枝詞九首並引
其一(白帝城頭春草生)   一八七
其二(山桃紅花滿上頭)   一八九
其三(江上硃樓新雨晴)   一八九
其四(日齣三竿春霧消)   一九○
其五(兩岸山花似雪開)   一九○
其六(城西門前灧澦堆)   一九一
其七(瞿唐嘈嘈十二灘)   一九一
其八(巫峽蒼蒼煙雨時)   一九二
其九(山上層層桃李花)   一九三
竹枝詞二首
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   一九四
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   一九四
紇那麯詞二首
其一(楊柳鬱青青)   一九五
其二(蹋麯興無窮)   一九六
送景玄師東歸並引   一九六
彆夔州官吏   一九八
巫山神女廟   一九九
自江陵沿流道中   二○○
望洞庭   二○一
洞庭鞦月行   二○二
武昌老人說笛歌   二○三
西塞山懷古   二○五
經檀道濟故壘   二○六
九華山歌並引   二○七
謝宣州崔相公賜馬   二一○
晚泊牛渚   二一一
 
寶曆詩選
曆陽書事七十韻並引   二一二
客有話汴州新政書事寄令狐相公   二二四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   二二五
蘇州白捨人寄新詩有嘆早白無兒之句因以贈之   二二七
白捨人見酬拙詩因以寄謝   二二八
和令狐相公郡齋對紫薇花   二三○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   二三一
白捨人曹長寄新詩有遊宴之盛因以戲酬   二三二
張郎中籍遠寄長句開緘之日已及新鞦因舉目前仰酬高韻   二三四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對月聽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韻   二三五
湖州崔郎中曹長寄三癖詩自言癖在詩與琴酒其詞逸而高吟詠不足昔柳吳興亭皋隴首之句王融書之白團扇故為四韻以謝之   二三八
望夫石   二三九
金陵五題並引
石頭城   二四○
烏衣巷   二四一
颱城   二四二
生公講堂   二四三
江令宅   二四四
罷和州遊建康   二四四
金陵懷古   二四五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二四六
白太守行   二四八
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二五○
謝寺雙檜   二五○
和樂天鸚鵡   二五二
韓信廟   二五三
罷郡歸洛途次山陽留辭郭中丞使君   二五四
歲杪將發楚州呈樂天   二五五
 
大和詩選
令狐相公俯贈篇章斐然仰謝   二五六
酬令狐相公贈彆   二五七
罷郡歸洛陽閑居   二五八
罷郡歸洛陽寄友人   二五九
故洛城古牆   二六○
鶴嘆二首並引
其一(寂寞一雙鶴)   二六二
其二(丹頂宜承日)   二六三
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
其一(昔年意氣結群英)   二六四
其二(自從雲散各東西)   二六四
其三(今朝無意訴離杯)   二六五
其四(駱駝橋上蘋風起)   二六五
其五(溪中士女齣笆籬)   二六六
為郎分司寄上都同捨   二六七
鞦夜安國觀聞笙   二六八
有所嗟二首
其一(庾令樓中初見時)   二六九
其二(鄂渚濛濛煙雨微)   二七○
答樂天臨都驛見贈   二七○
再贈樂天   二七一
洛中寺北樓見賀監草書題詩   二七一
陝州河亭陪韋五大夫雪後眺望因以留彆與韋有布衣之舊一彆二紀經遷貶而歸   二七二
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   二七四
途次華州陪錢大夫登城北樓春望因睹李崔令狐三相國唱和之什翰林舊侶繼踵華城山水清高鸞鳳翔集皆忝夙眷遂題是詩   二七五
初至長安   二七六
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   二七七
陪崔大尚書及諸閣老宴杏園   二七八
花下醉中聯句   二七八
再遊玄都觀絕句並引   二八○
闕下待傳點呈諸同捨   二八二
城東閑遊   二八三
唐郎中宅與諸公看牡丹   二八四
賞牡丹   二八五
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蕊花下有遊仙二絕
其一(玉女來看玉蕊花)   二八六
其二(雪蕊瓊絲滿院春)   二八七
裴相公大學士見示答張秘書謝馬詩並群公屬和因命追作   二八七
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   二八八
與歌者何戡   二九○
浙東元相公書嘆梅雨鬱蒸之候因寄七言   二九一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   二九二
和宣武令狐相公郡齋對新竹   二九三
答白刑部聞新蟬   二九四
早鞦集賢院即事   二九五
題集賢閣   二九六
送王司馬之陝州   二九七
鞦日題竇員外崇德裏新居   二九九
終南鞦雪   二九九
和樂天早寒   三○○
同樂天送河南馮尹學士   三○一
和樂天以鏡換酒   三○二
送渾大夫赴豐州   三○四
奉和司空裴相公中書即事通簡舊僚之作   三○五
酬令狐相公雪中遊玄都觀見憶   三○六
麯江春望   三○七
濛恩轉儀曹郎依前充集賢學士舉韓湖州自代因寄七言   三○八
寄湖州韓中丞   三○九
和令狐相公春日尋花有懷白侍郎閣老   三一○
和令狐相公彆牡丹   三一一
和樂天南園試小樂   三一二
答樂天戲贈   三一三
和樂天春詞   三一四
曹 剛   三一四
與歌童田順郎   三一五
田順郎歌   三一六
嘆水彆白二十二   三一七
刑部白侍郎謝病長告改賓客分司以詩贈彆   三一八
遙和白賓客分司初到洛中戲呈馮尹   三一九
始聞蟬有懷白賓客去歲白有聞蟬見寄詩雲秖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之句   三二○
憶樂天   三二一
月夜憶樂天兼寄微之   三二二
樂天寄洛下新詩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懷也   三二三
送李尚書鎮滑州   三二四
廟庭偃鬆詩並引   三二六
微之鎮武昌中路見寄藍橋懷舊之作淒然繼和兼寄安平   三二七
和鄆州令狐相公春晚對花   三二八
酬令狐相公春日言懷見寄   三二九
酬滑州李尚書鞦日見寄   三三○
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   三三一
吟白君哭崔兒二篇愴然寄贈   三三二
酬令狐相公見寄   三三三
與歌者米嘉榮   三三四
題王郎中宣義裏新居   三三六
贈樂天   三三六
將赴蘇州途齣洛陽留守李相公纍申宴餞寵行話舊形於篇章謹抒下情以申仰謝   三三八
赴蘇州酬彆樂天   三三九
樂天寄重和晚達鼕青一篇因成再答   三四一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鎮太原   三四三
虎丘寺見元相公二年前題名愴然有詠   三四四
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   三四五
和西川李尚書傷韋令孔雀及薛濤之什   三四六
郡齋書懷寄河南白尹兼簡分司崔賓客   三四八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三四九
題於傢公主舊宅   三五○
西山蘭若試茶歌   三五二
館娃宮在郡西南硯石山上前瞰姑蘇颱旁有采香徑梁天監中置佛寺曰靈巖即故宮也信為絕境因賦二章
其一(宮館貯嬌娃)   三五四
其二(月殿移椒壁)   三五五
姑蘇颱   三五五
酬樂天見貽賀金紫之什   三五六
楊柳枝詞九首(選七)
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   三五八
其二(南陌東城春早時)   三五九
其四(金榖園中鶯亂飛)   三六○
其五(花萼樓前初種時)   三六一
其六(煬帝行宮汴水濱)   三六一
其七(禦陌青門拂地垂)   三六二
其八(城外春風吹酒旗)   三六二
浪淘沙詞九首(選六)
其一(九麯黃河萬裏沙)   三六三
其四(鸚鵡洲頭浪颭沙)   三六四
其五(濯錦江邊兩岸花)   三六五
其六(日照澄洲江霧開)   三六五
其七(八月濤聲吼地來)   三六六
其八(莫道讒言如浪深)   三六六
酬朗州崔員外與任十四兄侍禦同過鄙人舊居見懷之什時守吳郡   三六七
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   三六八
酬淮南牛相公述舊見貽   三六九
郡內書情獻裴侍中留守   三七○
奉送浙西李僕射相公赴鎮   三七二
晝居池上亭獨吟   三七四
酬喜相遇同州與樂天替代   三七五
 
開成、會昌詩選
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事   三七六
貞元中侍郎舅氏牧華州時餘再忝科第前後由華覲謁陪登伏毒寺屢焉亦曾賦詩題於梁棟今典馮翊暇日登樓南望三峰浩然生思追想昔年之事因成篇題舊寺   三七八
自左馮歸洛下酬樂天兼呈裴令公   三七九
和李相公初歸平泉過龍門南嶺遙望山居即事   三八○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見初月   三八一
酬樂天齋滿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戲贈   三八三
鞦齋獨坐寄樂天兼呈吳方之大夫   三八四
酬樂天偶題酒甕見寄   三八五
樂天示過敦詩舊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因成繼和以寄苦懷   三八六
再經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   三八七
和令狐相公南齋小燕聽阮鹹   三八八
鞦中暑退贈樂天   三八九
酬樂天詠老見示   三九○
洛濱病臥戶部李侍郎見惠藥物謔以文星之句斐然仰酬   三九二
酬思黯代書見戲   三九三
令狐僕射與予投分素深縱山川阻峭然音問相繼今年十一月僕射疾不起聞予已承訃書寢門長慟後日有使者兩輩持書並詩計其日時已是臥疾手筆盈幅翰墨尚新律詞一篇音韻彌切收淚握管以成報章雖廣陵之弦於今絕矣而蓋泉之感猶庶聞焉焚之繐帳之前附於舊編之末   三九四
元日樂天見過因舉酒為賀   三九五
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麯拍為句   三九六
思黯南墅賞牡丹花   三九七
洛中春末送杜錄事赴蘄州   三九八
酬端州吳大夫夜泊湘川見寄一絕   三九八
鞦晚新晴夜月如練有懷樂天   三九九
始聞鞦風   四○○
和僕射牛相公春日閑坐見懷   四○一
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   四○二
歲夜詠懷   四○三
酬宣州崔大夫見寄   四○四
偶作二首
其一(終朝對尊酒)   四○五
其二(萬捲堆床書)   四○六
 
未編年詩
學阮公體三首(選二)
其一(少年負誌氣)   四一○
其三(昔賢多使氣)   四一○
昏鏡詞並引   四一一
養鷙詞並引   四一三
武夫詞並引   四一四
賈客詞並引   四一七
調瑟詞並引   四一九
摩鏡篇   四二○
八月十五夜玩月   四二一
客有為餘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   四二二
唐秀纔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   四二三
贈東嶽張煉師   四二五
詠樹紅柿子   四二六
三閣辭四首
其一(貴人三閣上)   四二七
其二(珠箔麯瓊鈎)   四二七
其三(沉香帖閣柱)   四二八
其四(三人齣眢井)   四二八
更衣麯   四二九
魏宮詞二首
其一(日晚長鞦簾外報)   四三○
其二(日映西陵鬆柏枝)   四三一
送春麯三首
其一(春嚮晚)   四三二
其二(春已暮)   四三三
其三(春景去)   四三三
柳花詞三首
其一(開從綠條上)   四三四
其二(輕飛不假風)   四三四
其三(晴天黯黯雪)   四三五
鞦詞二首
其一(自古逢鞦悲寂寥)   四三五
其二(山明水淨夜來霜)   四三六
壯士行   四三六
邊風行   四三八
拋球樂詞二首
其一(五彩綉團圓)   四三九
其二(春早見花枝)   四三九
擣衣麯   四四○
贈李司空妓   四四一
 
編年文選
獻權捨人書   四四四
鑒 藥   四四七
訊 甿   四五○
嘆 牛   四五四
機汲記   四五七
傷我馬詞   四六二
救沉誌   四六八
觀 市   四七二
論 書   四七七
答柳子厚書   四八一
董氏武陵集紀   四八四
謫九年賦   四八九
華佗論   四九一
天論(上)   四九五
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   五○三
祭柳員外文   五○八
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   五一四
洗心亭記   五一七
陋室銘   五一九
祭韓吏部文   五二一
劉氏集略說   五二五
鞦聲賦並引   五二八
子劉子自傳   五三三

圖書序言

自序

  無論從中唐政治、文學的角度看,劉禹錫都是第一流人物。

  所謂「從政治的角度」,說法或不嚴密。正確的說法應是「詩人與中唐政局關係的角度」。中唐五大詩人韓愈、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一生命運的升沉浮降,皆與中唐政局關係密切:韓愈一貶陽山,再貶潮州;白居易曾貶江州;元稹曾貶江陵,劉禹錫初貶朗州,又久貶連州、夔州、和州,自言「二十三年棄置身」;柳宗元初貶永州,再貶柳州,終於貶死於柳州。故有學者稱他們為「中唐五大貶謫詩人」。然就貶斥之久、貶地之惡,劉、柳又甚於韓、白、元。韓、白、元遭貶,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屬「個案」(例如韓愈貶潮是因為他諫迎佛骨);劉、柳則是「同案」,即參與並成為貞元、永貞之際王叔文、韋執誼的「黨人」集團,遭後來即位的憲宗嫉恨,二十三年之貶,皆與憲宗有關。以後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代,對劉禹錫的懲罰未嘗稍懈,柳宗元「中道殂隕」,得年不及五十,而劉禹錫享年七十一,活過瞭憲宗朝、穆宗朝以及敬宗、文宗、武宗朝,憲宗以至穆、敬、文、武的不肯大用禹錫,卻是一脈相傳的。原因仍舊與當年的王、韋「黨人」集團案有關。注釋劉禹錫詩文集,盡管是選注,繞不過去還是王、韋「黨人」。究竟如何評價王、韋「黨人」從上颱到執政,到敗落,如何看待劉禹錫(以及柳宗元)在王、韋執政期間的錶現,對深刻認識並透視其詩文創作背後的心理,非常重要。關於王韋集團執政的評價,學術界長期為一種非學術的社會學的力量所左右,以王、韋執政為「革新」,以「八司馬」代錶著新銳力量,以緻對劉禹錫詩歌有種種偏差誤解。筆者在「導讀」中花大氣力,用萬餘字篇幅縱論王、韋「黨人」執政的種種弊端,還「八司馬」以真麵目,目的就是為瞭方便以中唐政局為大背景,將劉禹錫生平、時代背景、作品之關聯予以詳實交代,以劉禹錫生平遭際為經,以其詩歌創作為緯,經緯交織,為讀者諸君開啓理解劉禹錫詩歌及其創作的內在動因、人格的力量和藝術的淵源之門戶。「導讀」中有雲:元、白、劉、柳「皆是一代英纔,而時局似乎是在召喚著英纔,又同時在埋沒並棄置著英纔。」 宏觀地把握劉禹錫詩文創作,尤其是貶謫期的詩歌創作,必須先瞭解他貶謫時期的心理。而劉禹錫貶謫時期的心理,可以說一直處在糾結與矛盾中:既堅守昔日立場,同時又因被政治棄置、自己又急於參與社會政治的急迫心情交匯在一起,所謂還「八司馬」以真麵目,其含義在此。讀者諸君若能以此為切入點,必然會對劉禹錫詩文,尤其是詩歌有會心的理解。

  從文學的角度看,劉禹錫與白居易一起,是中唐後期最重要的詩人。持平地說,整個中唐,韓、孟是前期的代錶,元、白與劉、柳是中期的代錶,而劉、白則是後期的代錶。這與劉、白俱享長壽有關,亦與他們詩歌藝術優美純熟有關。劉禹錫詩歌,無異有「三變」:朗州十年為一變,寫土風民俗、模擬當地民歌以及詠古詩,華麗明朗的詩歌風格顯露並成熟;刺連州、夔州、和州時期為再變,「俚而雅」的〈竹枝詞〉達到他絕句藝術的巔峰,寄寓深厚的〈金陵五題〉、〈西塞山懷古〉成為他詠懷古跡的絕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成為他七律的高峰;晚年居洛為三變,思想趨於沉靜、閑適,對詩歌藝術(尤其是七律、七絕)精益求精達到瞭新的頂點。

  本書選錄劉禹錫晚年詩作較多。劉禹錫晚年,除去刺蘇州、汝州、同州的五年,居東都為分司官共六年。六年間,他所為詩三百餘首,多為五七律、絕句,幾乎占平生所作三分之一。認識劉禹錫晚年及其詩作,研究劉、白關係是一個切入點。劉、白同為東都分司官,分司官的特點是職銜高、俸祿高而職事甚輕,故可以有充分的餘暇精研詩歌藝術。單是大和元年到五年間劉、白的寄贈、酬答、唱和或互相懷念的詩,即有七十首之多,劉禹錫與令狐楚、李德裕等朝中官員往還的詩歌亦復不少。當然,反映社會現實少、人生感慨少容或也是此類詩歌的一個缺陷,但從唐代是一個詩的國度即聞一多先生所說的「凡生活用到文字的地方,他們一律用詩的形式來寫」的角度來看,這正是詩歌藝術得以精進的好機遇。當此之際,詩成為詩人與詩人之間往還的一種常態:是應酬的工具,也是交遊的中介、友誼的見證,同時,藝術精湛的詩也因此而生。
以上諸點,是本書注譯者給讀者諸君閱讀此書的建議。

  《劉禹錫集》三十捲,外集十捲,今世所傳有景宋刊兩種,南宋紹興刻本有四庫本、四庫備要本,於今較為易得。劉禹錫詩約八百首,文近二百篇,本書選入禹錫詩三百六十二首,文二十三篇,詩文俱按編年排列,文字以四庫本《劉禹錫集》為準,也雜取他本,擇善而從。因為選本畢竟不是嚴格意義的古籍校勘本,故凡文字與四庫本有異處,未能一一指齣。編年則參考瞭禹錫集的幾種編年本,釋文也參考瞭通行的幾種注本。限於體例,俱未能一一標齣,在此謹緻謝意。所選容或不當,注釋與研析亦或有不妥當處,敬祈方傢與讀者諸君指正。
 
閻琦 謹識
 
導讀(節錄)

  劉禹錫(西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夢得,洛陽人,中唐著名詩人、文學傢。詩文初與柳宗元齊名,並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並稱「劉白」。新、舊《唐書》有傳。其文集今傳者有《劉賓客文集》三十捲,為劉禹錫自編訂者。又有《外集》十捲,應是劉禹錫去世後由其後人補入者。其中詩約八百首,文(包括賦)約二百二十餘篇。

  劉禹錫的生平及仕宦經曆,綫索大體清晰,斑斑可考。研究界對劉禹錫的籍貫(或族望)、民族、齣生地等有些爭議,可參看已齣版的相關傳記、評傳等,此處不贅。

  劉禹錫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德宗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其年八月順宗內禪,憲宗即位,改元永貞),禹錫三十四歲以前。這一階段是劉禹錫成長、讀書、習為詩文及進入科場、初入官場階段。第二階段自憲宗元和元年(西元八○六年)至敬宗寶曆二年(西元八二六年),禹錫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因結交王叔文、韋執誼而長期被貶在外。第三階段自文宗大和元年(西元八二七年)至武宗會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禹錫五十六歲至七十一歲病逝於洛陽。晚年的禹錫仕途雖不盡如其意,但不再流離坎坷,雖曾短期外放為蘇州、汝州、同州刺史,但皆是上州,且職銜顯赫。其餘時間多在兩京間任職:雖然多是分司閑散之職,然職位不可謂不高。與白居易一樣,劉禹錫也享高壽。

  劉禹錫進入科場非常順利: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二十一歲的禹錫赴京應進士舉,次年與柳宗元同登進士科,其年再登吏部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他後來頗為得意地說自己「是時年少,名浮於實,士林榮之」(〈子劉子自傳〉)。相對於唐代久睏科場的多數舉子,相對於「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韓愈〈上宰相書〉)的韓愈,初入科場的劉禹錫堪稱一路順風。貞元末,即德宗薨、順宗即位,王、韋執掌朝政短短的半年之間,初入官場的劉禹錫更進入瞭一個短暫的「春風得意」期,他的職位攀升得很快:貞元十九年登朝為禦史颱監察禦史,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王叔文擢禹錫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唐代文武散官品階分二十九等,監察禦史正八品上,員外郎從六品上。中間越過瞭從七品上、下,正七品上、下,從六品下,共五級。一般官員可能要經過十數年的攀登纔能達到的高度,劉禹錫一日之間就達到瞭,故稱得上是「越級超拔」(與他待遇相同的還有柳宗元)。然而,福禍伏倚,貞元末劉、柳與時為吏部郎中的韋執誼、翰林院以棋待詔侍奉太子的王叔文相善,埋下瞭此後數十年坎坷際遇的種子,這顆種子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劉禹錫長達二十三年的被「棄置」在外(柳宗元因病早卒)。貞元末仕途的驟升、再遠竄,嚴重挫傷劉禹錫的政治銳氣,不但遲滯瞭他入仕道路攀升的步伐,並長期鬱結於胸,使直到晚年似乎已居於高位的他仍然不能化解。

圖書試讀

編年詩選
 
貞元、永貞詩選
 
華山歌
 
【題解】唐德宗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鞦鼕間,劉禹錫辭親,自揚州入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途經華山,作此詩。華山,一名太華山,在今陝西華陰南,古稱西嶽。全詩贊美華山,間接錶達瞭年輕詩人對未來前程的嚮往和期待。
 
洪鑪1.作高山,元氣鼓其橐2.。俄然3.神功就4.,峻拔5.在寥廓6.。靈蹤露指爪7.,殺氣8.見稜角9.。凡木不敢生,神仙聿來託10.。天資帝王宅11.,以我為關鑰12.。能令下國人13.,一見換神骨。高山固無限14.,如此方為嶽15.。丈夫無特達16.,雖貴猶碌碌17.。
 
【注釋】1.洪爐 冶煉金屬的大爐。此指自然、造化。2.橐 即橐龠,古代一種鼓風器。3.俄然 頃刻間。4.神功就 指天地、造化成功造就華山。5.峻拔 高峻聳立。6.寥廓 指天空。7.靈蹤露指爪 《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雲:「華、嶽本一山,當河水過而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踏,開而為兩,今腳跡在東首陽下,手掌在華山,今呼為仙掌,河流於二山之間也。」靈蹤,巨靈神的遺跡。指爪,即華山仙掌峰。《華嶽誌》載:「(華山)東峰曰仙人掌,峰側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具備。」8.殺氣 肅殺之氣。9.棱角 指山峰。華山有五峰,東曰朝陽峰,南曰落雁峰,西曰蓮花峰,北曰五雲峰,中曰玉女峰。10.神仙聿來託 謂神仙可在此託身居住。聿,語助詞,於是。11.帝王宅 京師。此指長安。12.關鑰 門閂;門鎖。13.下國人 京師以外的人。此禹錫自指。14.無限 很多。15.嶽 山高而有名者。16.特達 特齣的纔能與功業。17.碌碌 平庸無所作為。
 
【語譯】大自然造就高山,元氣鼓動風橐。頃刻間成就神奇功績,挺拔高峻的大山屹立在天穹。傳說中巨靈開山留下瞭指掌遺跡,肅殺之氣顯露在華山五峰之間。平常的樹木不能在此生長,隻有神仙能託身居留於此。上蒼也要資助帝都長安,以華山為關防鎖鑰,讓如我一般的下國之人,一看見它就如同換瞭神骨。天下的高山雖然很多,隻有華山纔稱得上是嶽。男子漢如果沒有特齣的纔能和貢獻,即使終身顯貴,仍是庸碌無用之人。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唐代詩人的作品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那些能夠在詩歌中展現齣獨特個人風格,同時又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詩人。劉禹錫,這位名字聽起來就充滿文人氣息的詩人,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齣一種不屈不撓、超然物外的精神,這在動盪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可貴。當我聽說有《新譯劉禹錫詩文選》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機會好好認識他瞭!」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詩文翻譯,更能夠深入地探討劉禹錫的生平事蹟、創作背景,以及他作品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例如,他晚年積極參與的政治鬥爭,以及他因此遭受的貶謫,這些經歷無疑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瞭深遠的影響。如果書中能有對這些背景的細緻梳理,並將其與詩文的解讀結閤起來,相信會讓讀者對劉禹錫這個人物有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我更期待書中能包含一些對於當時社會風貌的描寫,讓讀者能夠更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新譯劉禹錫詩文選》,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好奇。劉禹錫這個名字,雖然在歷史課本裡聽過,但總覺得離我們現代生活有點遙遠。這次看到有「新譯」的版本,想著或許能更貼近現代人的語感,便隨手翻閱瞭幾頁。他的詩詞,我一直覺得很有種豁達與自適的感覺,即使身處逆境,也能保有清高的氣節。像是「陋室銘」,那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態度,在現今物欲橫流的社會,讀來格外有醍醐灌頂之感。很多時候,我們追求外在的物質,卻忘瞭內心的富足纔是真正的力量。這本書的譯文,我猜測應該會更注重原文意境的傳達,而不是生硬的字詞解釋,這對於想要真正理解劉禹錫詩文精髓的讀者來說,會是一大福音。我也很期待書中對於他人生經歷的選取,畢竟他的仕途跌宕起伏,經歷瞭多次貶謫,而這些經歷往往是他創作的源泉。如果能從這些文字中,窺見他如何在睏頓中尋找詩意的棲息,那將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评分

在我心中,劉禹錫一直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文人。他經歷瞭政治上的起伏,卻始終保持著對文學的熱愛與對人生的豁達。當我得知有《新譯劉禹錫詩文選》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我非常好奇,究竟「新譯」會帶來什麼樣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親切的導遊,帶領我們走進劉禹錫的世界,解讀他筆下的詩情畫意,體會他字句中的人生況味。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在選材上有所側重,挑選齣最能代錶劉禹錫思想、最能展現其文學成就的作品。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有對這些作品的深度賞析,不僅是簡單的字詞解釋,更能挖掘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歷史背景,甚至是與當代社會的連結。我認為,一本好的文學選集,不僅僅是作品的集閤,更應該是一次引導讀者深入理解作者、理解時代的旅程。

评分

老實說,我對古文閱讀一直有點心生畏懼,總覺得字句晦澀難懂,讀起來像是在啃石頭。這次的《新譯劉禹錫詩文選》,讓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接觸。書名中的「新譯」二字,確實吸引瞭我,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一本正經、離地三尺的古籍,而是試圖用更親切、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呈現劉禹錫的文學世界。我特別喜歡唐詩,但很多時候,一些較為典故的詞語或典故,總讓我停下腳步,需要查閱大量的參考資料。如果這本「新譯」的版本,能夠在翻譯的同時,適時地提供一些現代語境下的解釋,甚至是將一些詩句的意境與現代人的生活情境相連結,那我想我會讀得更為投入,也更能體會到劉禹錫詩文的魅力。我不期待它會把詩文翻譯得像白話小說一樣,而是希望能夠在保持其文學性的同時,降低閱讀的門檻,讓更多像我一樣對古文感到生疏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走進劉禹錫的心靈花園。

评分

關於劉禹錫,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那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邁,以及「韆淘萬漉雖辛苦,吹毛求疵萬仞山」的堅韌。他的詩文,總是有著一股屬於他自己的獨特味道,既有文人的風雅,又不失陽剛之氣。這次看到《新譯劉禹錫詩文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在「新譯」的基礎上,更能凸顯齣劉禹錫詩文的「神韻」。畢竟,詩歌的魅力,往往在於那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單純的字麵翻譯難以完全捕捉的。我希望這本書的譯者,不僅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更能透過對詞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甚至輔以適當的注釋,來引導讀者領略詩句背後的情感起伏與思想深度。更何況,劉禹錫的作品中,許多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和對現實的洞察,如果新譯本能將這些情感和洞察更生動地呈現齣來,我想對於現代讀者來說,將會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