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刘禹钖诗文选

新译刘禹钖诗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刘禹锡
  • 诗文选
  • 古典文学
  • 文化
  • 经典
  • 译文
  • 中华文化
  • 唐代文学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刘禹钖是中唐着名的诗人、文学家,诗文初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其诗歌有意境悠远、风力遒劲、用典精到、词采华丽等特点,重视从民歌中汲取艺术营养,并以个人独有的才情对民歌加以改造,开启唐诗新风貌。刘禹钖以其倾尽全力写作的七绝、七律,以及其〈竹枝词〉等仿民歌体诗和咏怀古迹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大家。文章亦华赡可读。因他长期被贬,政治上的遭遇,对其心境和创作皆有深刻影响。本书选录刘禹钖诗三百六十二首,文二十三篇,诠解以中唐政局为大背景,以其生平遭际为经,诗歌创作为纬,经纬交织,对其生平、时代背景与作品间之关联都有详实而中肯之评述,期使读者对刘禹钖诗文及其创作的内在动因、人格力量和艺术渊源能有会心的理解。
沧海遗珠:盛唐诗风的另一侧面 一部探寻晚唐诗人韩偓的全新视角,解读其婉约与沉郁的内在世界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位虚构的、专注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姓名,例如:林远山]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家有古典文学出版经验的出版社名称,例如:翰墨轩] 定价: 88.00 元 页数: 450页 开本: 16开 --- 缘起:晚唐的挽歌与诗歌的流变 自“安史之乱”的巨变之后,大唐盛世的余晖逐渐散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动荡、腐朽与哀愁的晚唐。这是一个诗歌风格发生深刻转变的时代,雄浑之气渐退,转为精巧、细腻、甚至带着一丝颓废的感伤。在这片诗歌的暮色中,涌现出了一批以李商隐、杜牧为代表的“晚唐四大家”。然而,在这群星璀璨的夜空下,尚有一颗光芒虽不似前人那般耀眼夺目,却以其独特的温柔和深沉,值得我们驻足细赏的巨星——韩偓。 《沧海遗珠:盛唐诗风的另一侧面》并非对主流唐诗进行简单的重复梳理,它将目光聚焦于晚唐核心人物韩偓(号不空山人,或称香奁体集大成者)的诗学生涯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旨在揭示其诗歌艺术在晚唐诗歌转型中的关键地位,以及他如何以一支“香奁”之笔,勾勒出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的复杂心绪。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由资深唐代文学研究者林远山教授历经数年田野考证与文献研读而成,力求提供一种既贴合历史脉络,又富含细微体察的阅读体验。 --- 第一部:时代的回响——晚唐的肌理与韩偓的入世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晰的晚唐政治、经济与文化图景。我们不再将晚唐视为一个简单的“衰落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张力场”。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如何体现? 韩偓生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他的仕途起步于相对稳定的宣宗朝,却在僖宗、昭宗乃至朱温篡唐的血雨腥风中颠沛流离。研究将细致梳理韩偓早期的儒家教育背景,以及其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如其父韩孺康曾任要职),这为理解他诗歌中那种“身在庙堂,心系苍生”的矛盾情结奠定了基础。 核心议题: 韩偓的政治抱负与现实的错位——为何他的政治生涯充满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如何转化为艺术的沉淀?本部分还将引入初唐至中唐的风格演变数据,佐证晚唐诗歌在题材、意象和声律上的显著偏移。 --- 第二部:香奁之美的极致——婉约的叙事学与情态的捕捉 韩偓被誉为“香奁诗”的巅峰代表。然而,本书反对将“香奁诗”简单地等同于闺怨、儿女情长,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度成熟的、精雕细琢的“内省式抒情”。 本章深入剖析韩偓诗中描绘女性形象的独特技巧。不同于中唐白居易的直白或温庭筠的朦胧,韩偓的笔下人物往往具有一种“自持的哀伤”——她们的痛苦是内化、被压抑且极度精致的。我们将通过对《唐才子传》及相关笔记中记载的诗作片段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探讨“晓镜”、“罗帷”、“玉阶”等意象群如何被重构,形成一种带有仪式感的悲剧美学。 案例分析: 集中研究韩偓描绘女性闺怨的组诗,对比其与温庭筠在用典、色彩运用和节奏把控上的差异,论证韩偓对细节的把握如何将个体情绪提升至时代情绪的缩影。 --- 第三部:沉郁的底色——边塞、山水与历史的交织 如果说韩偓的爱情诗和闺怨诗是其光芒四射的正面,那么他未被充分重视的边塞、山水及咏史诗,则是其诗风深沉的背面。 晚唐的边塞诗不再是开阔的军旅赞歌,而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对战争徒劳与生命短暂的慨叹。韩偓虽然没有亲历大规模战乱,但他目睹了藩镇割据带来的社会动荡,这使得他的边塞题材充满了“缺席的悲壮”。 本部分将重点分析韩偓如何将个人的抑郁投射到山水描摹之中。他笔下的江河湖海不再是李白式的自由奔放,而是充满了阻隔、迷惘和无法回溯的时间感。例如,他如何处理“秋风”这一意象,使其不再是简单的季节更替,而是王朝命运的预兆。 --- 第四部:诗风的嬗变与后世的继承——韩偓在文学史上的定位 韩偓的诗歌风格承上启下,是连接中唐成熟的格律诗体系与宋代词风的重要桥梁。 本书试图纠正一种传统观点,即认为韩偓仅仅是“香奁体”的模仿者。通过比对其诗歌中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和对传统格律的微妙“破坏”与“重塑”,我们发现韩偓正在尝试将抒情推向更自由、更贴近心声的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考察韩偓对宋代词人的影响。宋代词人(如柳永、秦观)在继承和发展婉约风格时,很多在结构布局、情感铺陈上都能找到韩偓诗歌的影子。本书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佐证韩偓在宋初文坛的隐性影响力,证明他并非一个“孤立的晚唐诗人”,而是唐宋文学变迁中的关键节点。 --- 结语:在“亡国之音”中听见个体的心跳 《沧海遗珠:盛唐诗风的另一侧面》旨在将韩偓从“晚唐陪衬”的地位中解放出来,重新置于唐诗演变的主流叙事之中。他的诗歌,如同一面被打磨得极其精致的镜子,反射出大唐帝国末世的华丽与苍凉。阅读韩偓,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失落的贵族情调,更是一个敏感的知识分子面对历史无可挽回的叹息。 本书适合所有对唐诗艺术、晚唐历史文化以及古典诗歌精微之处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高校文科师生及研究人员。它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比想象中更复杂、更富于张力的文学世界。 --- 作者简介: 林远山,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唐宋诗歌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已出版《中唐士人的精神困境》、《宋词的声律与意象建构》等著作,在学界享有盛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阎琦(注译者)


  一九四三年出生于陕西醴泉。西北大学文学硕士,现为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着作有《韩诗论稿》、《韩昌黎文集校注》、《唐诗与长安》、论文集《识小集》等,合着《唐文选》、《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等。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自 序
导 读
编年诗选
 
贞元、永贞诗选
华山歌   二
省试风光草际浮   三
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   五
马嵬行   六
白鹭儿   九
请告东归发霸桥却寄诸僚友   一○
谢柳子厚寄叠石砚   一一
淮阴行五首并引(选三)
其一(簇簇淮阴市)   一二
其二(今日转船头)   一三
其四(何物令侬羡)   一三
题招隐寺   一四
柳 絮   一五
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谒韦令公   一六
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简诸僚故   一七
逢王二十学士入翰林因以诗赠   一八
广宣上人寄在蜀与韦令公唱和诗卷因以令公手札答诗示之   一九
蒲桃歌   二一
春日退朝   二二
桃源行   二四
萋兮吟   二六
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   二七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二八
登陕州城北楼却寄京师亲友   二九
纪南歌   三○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三一
 
元和诗选
聚蚊谣   四二
百舌吟   四三
飞鸢操   四六
秋萤引   四八
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引   五○
阳山庙观赛神   五九
咏古二首有所寄
其一(车音想辚辚)   六一
其二(寂寥照镜台)   六二
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   六二
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王泽大洽因寄李六侍御   六四
酬元九院长自江陵见寄   六六
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六七
伤秦姝行并引   六九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   七三
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   八一
谪居悼往二首
其一(悒悒何悒悒)   八三
其二(郁郁何郁郁)   八三
送僧元暠南游并引   八五
寄杨八拾遗   八九
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   九○
汉寿城春望   九二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九三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九四
泰娘歌并引   九五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   一○○
庭梅咏寄人   一○三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   一○四
团扇歌   一○五
采菱行   一○六
踏歌词四首
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   一○八
其二(桃蹊柳陌好经过)   一○九
其三(新词宛转递相传)   一○九
其四(日暮江头闻竹枝)   一一○
堤上行三首
其一(酒旗相望大堤头)   一一一
其二(江南江北望烟波)   一一一
其三(长堤缭绕水徘徊)   一一二
竞渡曲   一一三
蛮子歌   一一五
视刀环歌   一一五
秋风引   一一六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   一一七
伤独孤舍人并引   一一八
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   一一九
酬杨侍郎凭见寄二首
其一(翔鸾阙底谢皇恩)   一二○
其二(十年毛羽摧颓)       一二一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一二二
荆州道怀古   一二三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一二四
重答柳柳州   一二六
酬柳柳州家鸡之赠   一二七
沓潮歌并引   一二八
答杨八敬之绝句   一三○
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并引
其一(宝马鸣珂踏晓尘)   一三二
其二(秉烛朝天遂不回)   一三三
敬酬彻公见寄二首
其一(凄凉沃州僧)   一三四
其二(越江千里镜)   一三五
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   一三五
插田歌并引   一三七
元日感怀   一三九
南中书来   一三九
观棋歌送儇师西游   一四○
平蔡州三首
其一(蔡州城中众心死)   一四三
其二(汝南晨鸡喔喔鸣)   一四四
其三(九衢车马浑浑流)   一四五
平齐行二首
其一(胡尘昔起蓟北门)   一四七
其二(泰山沉寇六十年)   一四九
莫徭歌   一五一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一五二
海阳十咏并引
吏隐亭   一五三
切云亭   一五四
云英潭   一五五
玄览亭   一五六
裴溪   一五六
飞练瀑   一五七
蒙池   一五七
棼丝瀑   一五八
双溪   一五九
月窟   一五九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   一六○
 
长庆诗选
松滋渡望崃中   一六一
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   一六三
伤愚溪三首并引
其一(溪水悠悠春自来)   一六六
其二(草圣数行留坏壁)   一六七
其三(柳门竹巷依依在)   一六八
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一六八
酬冯十七舍人宿卫赠别五韵   一七○
宣上人远寄贺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一七一
送周使君罢渝州归郢中别墅   一七二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因而戏酬兼寄浙东元相公   一七四
送裴处士应制举并引   一七五
和乐天题真娘墓   一七九
和乐天柘枝   一八○
闻韩宾擢第归觐以诗美之兼贺韩十五曹长时韩牧永州   一八一
畬田行   一八二
蜀先主庙   一八四
观八陈图   一八五
竹枝词九首并引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   一八七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   一八九
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   一八九
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   一九○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   一九○
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   一九一
其七(瞿唐嘈嘈十二滩)   一九一
其八(巫崃苍苍烟雨时)   一九二
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   一九三
竹枝词二首
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   一九四
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   一九四
纥那曲词二首
其一(杨柳郁青青)   一九五
其二(蹋曲兴无穷)   一九六
送景玄师东归并引   一九六
别夔州官吏   一九八
巫山神女庙   一九九
自江陵沿流道中   二○○
望洞庭   二○一
洞庭秋月行   二○二
武昌老人说笛歌   二○三
西塞山怀古   二○五
经檀道济故垒   二○六
九华山歌并引   二○七
谢宣州崔相公赐马   二一○
晚泊牛渚   二一一
 
宝历诗选
历阳书事七十韵并引   二一二
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   二二四
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二二五
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   二二七
白舍人见酬拙诗因以寄谢   二二八
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   二三○
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   二三一
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   二三二
张郎中籍远寄长句开缄之日已及新秋因举目前仰酬高韵   二三四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   二三五
湖州崔郎中曹长寄三癖诗自言癖在诗与琴酒其词逸而高吟咏不足昔柳吴兴亭皋陇首之句王融书之白团扇故为四韵以谢之   二三八
望夫石   二三九
金陵五题并引
石头城   二四○
乌衣巷   二四一
台城   二四二
生公讲堂   二四三
江令宅   二四四
罢和州游建康   二四四
金陵怀古   二四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四六
白太守行   二四八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二五○
谢寺双桧   二五○
和乐天鹦鹉   二五二
韩信庙   二五三
罢郡归洛途次山阳留辞郭中丞使君   二五四
岁杪将发楚州呈乐天   二五五
 
大和诗选
令狐相公俯赠篇章斐然仰谢   二五六
酬令狐相公赠别   二五七
罢郡归洛阳闲居   二五八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二五九
故洛城古墙   二六○
鹤叹二首并引
其一(寂寞一双鹤)   二六二
其二(丹顶宜承日)   二六三
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
其一(昔年意气结群英)   二六四
其二(自从云散各东西)   二六四
其三(今朝无意诉离杯)   二六五
其四(骆驼桥上苹风起)   二六五
其五(溪中士女出笆篱)   二六六
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   二六七
秋夜安国观闻笙   二六八
有所嗟二首
其一(庾令楼中初见时)   二六九
其二(鄂渚蒙蒙烟雨微)   二七○
答乐天临都驿见赠   二七○
再赠乐天   二七一
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   二七一
陕州河亭陪韦五大夫雪后眺望因以留别与韦有布衣之旧一别二纪经迁贬而归   二七二
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   二七四
途次华州陪钱大夫登城北楼春望因睹李崔令狐三相国唱和之什翰林旧侣继踵华城山水清高鸾凤翔集皆忝夙眷遂题是诗   二七五
初至长安   二七六
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二七七
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   二七八
花下醉中联句   二七八
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   二八○
阙下待传点呈诸同舍   二八二
城东闲游   二八三
唐郎中宅与诸公看牡丹   二八四
赏牡丹   二八五
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二绝
其一(玉女来看玉蕊花)   二八六
其二(雪蕊琼丝满院春)   二八七
裴相公大学士见示答张秘书谢马诗并群公属和因命追作   二八七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二八八
与歌者何戡   二九○
浙东元相公书叹梅雨郁蒸之候因寄七言   二九一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   二九二
和宣武令狐相公郡斋对新竹   二九三
答白刑部闻新蝉   二九四
早秋集贤院即事   二九五
题集贤阁   二九六
送王司马之陕州   二九七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二九九
终南秋雪   二九九
和乐天早寒   三○○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   三○一
和乐天以镜换酒   三○二
送浑大夫赴丰州   三○四
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僚之作   三○五
酬令狐相公雪中游玄都观见忆   三○六
曲江春望   三○七
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湖州自代因寄七言   三○八
寄湖州韩中丞   三○九
和令狐相公春日寻花有怀白侍郎阁老   三一○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三一一
和乐天南园试小乐   三一二
答乐天戏赠   三一三
和乐天春词   三一四
曹 刚   三一四
与歌童田顺郎   三一五
田顺郎歌   三一六
叹水别白二十二   三一七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   三一八
遥和白宾客分司初到洛中戏呈冯尹   三一九
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云秖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之句   三二○
忆乐天   三二一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三二二
乐天寄洛下新诗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怀也   三二三
送李尚书镇滑州   三二四
庙庭偃松诗并引   三二六
微之镇武昌中路见寄蓝桥怀旧之作凄然继和兼寄安平   三二七
和郓州令狐相公春晚对花   三二八
酬令狐相公春日言怀见寄   三二九
酬滑州李尚书秋日见寄   三三○
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   三三一
吟白君哭崔儿二篇怆然寄赠   三三二
酬令狐相公见寄   三三三
与歌者米嘉荣   三三四
题王郎中宣义里新居   三三六
赠乐天   三三六
将赴苏州途出洛阳留守李相公累申宴饯宠行话旧形于篇章谨抒下情以申仰谢   三三八
赴苏州酬别乐天   三三九
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三四一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   三四三
虎丘寺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   三四四
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   三四五
和西川李尚书伤韦令孔雀及薛涛之什   三四六
郡斋书怀寄河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   三四八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三四九
题于家公主旧宅   三五○
西山兰若试茶歌   三五二
馆娃宫在郡西南砚石山上前瞰姑苏台旁有采香径梁天监中置佛寺曰灵巖即故宫也信为绝境因赋二章
其一(宫馆贮娇娃)   三五四
其二(月殿移椒壁)   三五五
姑苏台   三五五
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   三五六
杨柳枝词九首(选七)
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   三五八
其二(南陌东城春早时)   三五九
其四(金谷园中莺乱飞)   三六○
其五(花萼楼前初种时)   三六一
其六(炀帝行宫汴水滨)   三六一
其七(御陌青门拂地垂)   三六二
其八(城外春风吹酒旗)   三六二
浪淘沙词九首(选六)
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   三六三
其四(鹦鹉洲头浪飐沙)   三六四
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   三六五
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   三六五
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   三六六
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   三六六
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   三六七
罢郡姑苏北归渡扬子津   三六八
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   三六九
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   三七○
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   三七二
昼居池上亭独吟   三七四
酬喜相遇同州与乐天替代   三七五
 
开成、会昌诗选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   三七六
贞元中侍郎舅氏牧华州时余再忝科第前后由华觐谒陪登伏毒寺屡焉亦曾赋诗题于梁栋今典冯翊暇日登楼南望三峰浩然生思追想昔年之事因成篇题旧寺   三七八
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   三七九
和李相公初归平泉过龙门南岭遥望山居即事   三八○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见初月   三八一
酬乐天斋满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戏赠   三八三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三八四
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   三八五
乐天示过敦诗旧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因成继和以寄苦怀   三八六
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   三八七
和令狐相公南斋小燕听阮咸   三八八
秋中暑退赠乐天   三八九
酬乐天咏老见示   三九○
洛滨病卧户部李侍郎见惠药物谑以文星之句斐然仰酬   三九二
酬思黯代书见戏   三九三
令狐仆射与予投分素深纵山川阻峭然音问相继今年十一月仆射疾不起闻予已承讣书寝门长恸后日有使者两辈持书并诗计其日时已是卧疾手笔盈幅翰墨尚新律词一篇音韵弥切收泪握管以成报章虽广陵之弦于今绝矣而盖泉之感犹庶闻焉焚之繐帐之前附于旧编之末   三九四
元日乐天见过因举酒为贺   三九五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三九六
思黯南墅赏牡丹花   三九七
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   三九八
酬端州吴大夫夜泊湘川见寄一绝   三九八
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   三九九
始闻秋风   四○○
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   四○一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   四○二
岁夜咏怀   四○三
酬宣州崔大夫见寄   四○四
偶作二首
其一(终朝对尊酒)   四○五
其二(万卷堆床书)   四○六
 
未编年诗
学阮公体三首(选二)
其一(少年负志气)   四一○
其三(昔贤多使气)   四一○
昏镜词并引   四一一
养鸷词并引   四一三
武夫词并引   四一四
贾客词并引   四一七
调瑟词并引   四一九
摩镜篇   四二○
八月十五夜玩月   四二一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   四二二
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   四二三
赠东岳张炼师   四二五
咏树红柿子   四二六
三阁辞四首
其一(贵人三阁上)   四二七
其二(珠箔曲琼钩)   四二七
其三(沉香帖阁柱)   四二八
其四(三人出眢井)   四二八
更衣曲   四二九
魏宫词二首
其一(日晚长秋帘外报)   四三○
其二(日映西陵松柏枝)   四三一
送春曲三首
其一(春向晚)   四三二
其二(春已暮)   四三三
其三(春景去)   四三三
柳花词三首
其一(开从绿条上)   四三四
其二(轻飞不假风)   四三四
其三(晴天黯黯雪)   四三五
秋词二首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   四三五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   四三六
壮士行   四三六
边风行   四三八
抛球乐词二首
其一(五彩绣团圆)   四三九
其二(春早见花枝)   四三九
擣衣曲   四四○
赠李司空妓   四四一
 
编年文选
献权舍人书   四四四
鉴 药   四四七
讯 甿   四五○
叹 牛   四五四
机汲记   四五七
伤我马词   四六二
救沉志   四六八
观 市   四七二
论 书   四七七
答柳子厚书   四八一
董氏武陵集纪   四八四
谪九年赋   四八九
华佗论   四九一
天论(上)   四九五
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   五○三
祭柳员外文   五○八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   五一四
洗心亭记   五一七
陋室铭   五一九
祭韩吏部文   五二一
刘氏集略说   五二五
秋声赋并引   五二八
子刘子自传   五三三

图书序言

自序

  无论从中唐政治、文学的角度看,刘禹钖都是第一流人物。

  所谓「从政治的角度」,说法或不严密。正确的说法应是「诗人与中唐政局关系的角度」。中唐五大诗人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钖、柳宗元,一生命运的升沉浮降,皆与中唐政局关系密切:韩愈一贬阳山,再贬潮州;白居易曾贬江州;元稹曾贬江陵,刘禹钖初贬朗州,又久贬连州、夔州、和州,自言「二十三年弃置身」;柳宗元初贬永州,再贬柳州,终于贬死于柳州。故有学者称他们为「中唐五大贬谪诗人」。然就贬斥之久、贬地之恶,刘、柳又甚于韩、白、元。韩、白、元遭贬,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属「个案」(例如韩愈贬潮是因为他谏迎佛骨);刘、柳则是「同案」,即参与并成为贞元、永贞之际王叔文、韦执谊的「党人」集团,遭后来即位的宪宗嫉恨,二十三年之贬,皆与宪宗有关。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代,对刘禹钖的惩罚未尝稍懈,柳宗元「中道殂陨」,得年不及五十,而刘禹钖享年七十一,活过了宪宗朝、穆宗朝以及敬宗、文宗、武宗朝,宪宗以至穆、敬、文、武的不肯大用禹钖,却是一脉相传的。原因仍旧与当年的王、韦「党人」集团案有关。注释刘禹钖诗文集,尽管是选注,绕不过去还是王、韦「党人」。究竟如何评价王、韦「党人」从上台到执政,到败落,如何看待刘禹钖(以及柳宗元)在王、韦执政期间的表现,对深刻认识并透视其诗文创作背后的心理,非常重要。关于王韦集团执政的评价,学术界长期为一种非学术的社会学的力量所左右,以王、韦执政为「革新」,以「八司马」代表着新锐力量,以致对刘禹钖诗歌有种种偏差误解。笔者在「导读」中花大气力,用万余字篇幅纵论王、韦「党人」执政的种种弊端,还「八司马」以真面目,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以中唐政局为大背景,将刘禹钖生平、时代背景、作品之关联予以详实交代,以刘禹钖生平遭际为经,以其诗歌创作为纬,经纬交织,为读者诸君开启理解刘禹钖诗歌及其创作的内在动因、人格的力量和艺术的渊源之门户。「导读」中有云:元、白、刘、柳「皆是一代英才,而时局似乎是在召唤着英才,又同时在埋没并弃置着英才。」 宏观地把握刘禹钖诗文创作,尤其是贬谪期的诗歌创作,必须先了解他贬谪时期的心理。而刘禹钖贬谪时期的心理,可以说一直处在纠结与矛盾中:既坚守昔日立场,同时又因被政治弃置、自己又急于参与社会政治的急迫心情交汇在一起,所谓还「八司马」以真面目,其含义在此。读者诸君若能以此为切入点,必然会对刘禹钖诗文,尤其是诗歌有会心的理解。

  从文学的角度看,刘禹钖与白居易一起,是中唐后期最重要的诗人。持平地说,整个中唐,韩、孟是前期的代表,元、白与刘、柳是中期的代表,而刘、白则是后期的代表。这与刘、白俱享长寿有关,亦与他们诗歌艺术优美纯熟有关。刘禹钖诗歌,无异有「三变」:朗州十年为一变,写土风民俗、模拟当地民歌以及咏古诗,华丽明朗的诗歌风格显露并成熟;刺连州、夔州、和州时期为再变,「俚而雅」的〈竹枝词〉达到他绝句艺术的巅峰,寄寓深厚的〈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成为他咏怀古迹的绝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成为他七律的高峰;晚年居洛为三变,思想趋于沉静、闲适,对诗歌艺术(尤其是七律、七绝)精益求精达到了新的顶点。

  本书选录刘禹钖晚年诗作较多。刘禹钖晚年,除去刺苏州、汝州、同州的五年,居东都为分司官共六年。六年间,他所为诗三百余首,多为五七律、绝句,几乎占平生所作三分之一。认识刘禹钖晚年及其诗作,研究刘、白关系是一个切入点。刘、白同为东都分司官,分司官的特点是职衔高、俸禄高而职事甚轻,故可以有充分的余暇精研诗歌艺术。单是大和元年到五年间刘、白的寄赠、酬答、唱和或互相怀念的诗,即有七十首之多,刘禹钖与令狐楚、李德裕等朝中官员往还的诗歌亦复不少。当然,反映社会现实少、人生感慨少容或也是此类诗歌的一个缺陷,但从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即闻一多先生所说的「凡生活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的角度来看,这正是诗歌艺术得以精进的好机遇。当此之际,诗成为诗人与诗人之间往还的一种常态:是应酬的工具,也是交游的中介、友谊的见证,同时,艺术精湛的诗也因此而生。
以上诸点,是本书注译者给读者诸君阅读此书的建议。

  《刘禹钖集》三十卷,外集十卷,今世所传有景宋刊两种,南宋绍兴刻本有四库本、四库备要本,于今较为易得。刘禹钖诗约八百首,文近二百篇,本书选入禹钖诗三百六十二首,文二十三篇,诗文俱按编年排列,文字以四库本《刘禹钖集》为准,也杂取他本,择善而从。因为选本毕竟不是严格意义的古籍校勘本,故凡文字与四库本有异处,未能一一指出。编年则参考了禹钖集的几种编年本,释文也参考了通行的几种注本。限于体例,俱未能一一标出,在此谨致谢意。所选容或不当,注释与研析亦或有不妥当处,敬祈方家与读者诸君指正。
 
阎琦 谨识
 
导读(节录)

  刘禹钖(西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梦得,洛阳人,中唐着名诗人、文学家。诗文初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新、旧《唐书》有传。其文集今传者有《刘宾客文集》三十卷,为刘禹钖自编订者。又有《外集》十卷,应是刘禹钖去世后由其后人补入者。其中诗约八百首,文(包括赋)约二百二十余篇。

  刘禹钖的生平及仕宦经历,线索大体清晰,斑斑可考。研究界对刘禹钖的籍贯(或族望)、民族、出生地等有些争议,可参看已出版的相关传记、评传等,此处不赘。

  刘禹钖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其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改元永贞),禹钖三十四岁以前。这一阶段是刘禹钖成长、读书、习为诗文及进入科场、初入官场阶段。第二阶段自宪宗元和元年(西元八○六年)至敬宗宝历二年(西元八二六年),禹钖三十五岁至五十五岁,因结交王叔文、韦执谊而长期被贬在外。第三阶段自文宗大和元年(西元八二七年)至武宗会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禹钖五十六岁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晚年的禹钖仕途虽不尽如其意,但不再流离坎坷,虽曾短期外放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但皆是上州,且职衔显赫。其余时间多在两京间任职:虽然多是分司闲散之职,然职位不可谓不高。与白居易一样,刘禹钖也享高寿。

  刘禹钖进入科场非常顺利: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二十一岁的禹钖赴京应进士举,次年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其年再登吏部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他后来颇为得意地说自己「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林荣之」(〈子刘子自传〉)。相对于唐代久困科场的多数举子,相对于「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韩愈〈上宰相书〉)的韩愈,初入科场的刘禹钖堪称一路顺风。贞元末,即德宗薨、顺宗即位,王、韦执掌朝政短短的半年之间,初入官场的刘禹钖更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春风得意」期,他的职位攀升得很快:贞元十九年登朝为御史台监察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擢禹钖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唐代文武散官品阶分二十九等,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员外郎从六品上。中间越过了从七品上、下,正七品上、下,从六品下,共五级。一般官员可能要经过十数年的攀登才能达到的高度,刘禹钖一日之间就达到了,故称得上是「越级超拔」(与他待遇相同的还有柳宗元)。然而,福祸伏倚,贞元末刘、柳与时为吏部郎中的韦执谊、翰林院以棋待诏侍奉太子的王叔文相善,埋下了此后数十年坎坷际遇的种子,这颗种子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刘禹钖长达二十三年的被「弃置」在外(柳宗元因病早卒)。贞元末仕途的骤升、再远窜,严重挫伤刘禹钖的政治锐气,不但迟滞了他入仕道路攀升的步伐,并长期郁结于胸,使直到晚年似乎已居于高位的他仍然不能化解。

图书试读

编年诗选
 
贞元、永贞诗选
 
华山歌
 
【题解】唐德宗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秋冬间,刘禹钖辞亲,自扬州入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途经华山,作此诗。华山,一名太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古称西岳。全诗赞美华山,间接表达了年轻诗人对未来前程的向往和期待。
 
洪鑪1.作高山,元气鼓其橐2.。俄然3.神功就4.,峻拔5.在寥廓6.。灵踪露指爪7.,杀气8.见稜角9.。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託10.。天资帝王宅11.,以我为关钥12.。能令下国人13.,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14.,如此方为岳15.。丈夫无特达16.,虽贵犹碌碌17.。
 
【注释】1.洪炉 冶炼金属的大炉。此指自然、造化。2.橐 即橐龠,古代一种鼓风器。3.俄然 顷刻间。4.神功就 指天地、造化成功造就华山。5.峻拔 高峻耸立。6.寥廓 指天空。7.灵踪露指爪 《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水过而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脚迹在东首阳下,手掌在华山,今唿为仙掌,河流于二山之间也。」灵踪,巨灵神的遗迹。指爪,即华山仙掌峰。《华岳志》载:「(华山)东峰曰仙人掌,峰侧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具备。」8.杀气 肃杀之气。9.棱角 指山峰。华山有五峰,东曰朝阳峰,南曰落雁峰,西曰莲花峰,北曰五云峰,中曰玉女峰。10.神仙聿来託 谓神仙可在此託身居住。聿,语助词,于是。11.帝王宅 京师。此指长安。12.关钥 门闩;门锁。13.下国人 京师以外的人。此禹钖自指。14.无限 很多。15.岳 山高而有名者。16.特达 特出的才能与功业。17.碌碌 平庸无所作为。
 
【语译】大自然造就高山,元气鼓动风橐。顷刻间成就神奇功绩,挺拔高峻的大山屹立在天穹。传说中巨灵开山留下了指掌遗迹,肃杀之气显露在华山五峰之间。平常的树木不能在此生长,只有神仙能託身居留于此。上苍也要资助帝都长安,以华山为关防锁钥,让如我一般的下国之人,一看见它就如同换了神骨。天下的高山虽然很多,只有华山才称得上是岳。男子汉如果没有特出的才能和贡献,即使终身显贵,仍是庸碌无用之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心中,劉禹錫一直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文人。他經歷了政治上的起伏,卻始終保持著對文學的熱愛與對人生的豁達。當我得知有《新譯劉禹錫詩文選》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非常好奇,究竟「新譯」會帶來什麼樣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親切的導遊,帶領我們走進劉禹錫的世界,解讀他筆下的詩情畫意,體會他字句中的人生況味。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在選材上有所側重,挑選出最能代表劉禹錫思想、最能展現其文學成就的作品。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有對這些作品的深度賞析,不僅是簡單的字詞解釋,更能挖掘出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歷史背景,甚至是與當代社會的連結。我認為,一本好的文學選集,不僅僅是作品的集合,更應該是一次引導讀者深入理解作者、理解時代的旅程。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唐代詩人的作品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那些能夠在詩歌中展現出獨特個人風格,同時又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詩人。劉禹錫,這位名字聽起來就充滿文人氣息的詩人,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一種不屈不撓、超然物外的精神,這在動盪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可貴。當我聽說有《新譯劉禹錫詩文選》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機會好好認識他了!」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詩文翻譯,更能夠深入地探討劉禹錫的生平事蹟、創作背景,以及他作品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例如,他晚年積極參與的政治鬥爭,以及他因此遭受的貶謫,這些經歷無疑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書中能有對這些背景的細緻梳理,並將其與詩文的解讀結合起來,相信會讓讀者對劉禹錫這個人物有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我更期待書中能包含一些對於當時社會風貌的描寫,讓讀者能夠更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新譯劉禹錫詩文選》,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好奇。劉禹錫這個名字,雖然在歷史課本裡聽過,但總覺得離我們現代生活有點遙遠。這次看到有「新譯」的版本,想著或許能更貼近現代人的語感,便隨手翻閱了幾頁。他的詩詞,我一直覺得很有種豁達與自適的感覺,即使身處逆境,也能保有清高的氣節。像是「陋室銘」,那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態度,在現今物欲橫流的社會,讀來格外有醍醐灌頂之感。很多時候,我們追求外在的物質,卻忘了內心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力量。這本書的譯文,我猜測應該會更注重原文意境的傳達,而不是生硬的字詞解釋,這對於想要真正理解劉禹錫詩文精髓的讀者來說,會是一大福音。我也很期待書中對於他人生經歷的選取,畢竟他的仕途跌宕起伏,經歷了多次貶謫,而這些經歷往往是他創作的源泉。如果能從這些文字中,窺見他如何在困頓中尋找詩意的棲息,那將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评分

老實說,我对古文閱讀一直有點心生畏懼,總覺得字句晦澀難懂,讀起來像是在啃石頭。這次的《新譯劉禹錫詩文選》,讓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去接觸。書名中的「新譯」二字,確實吸引了我,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一本正經、離地三尺的古籍,而是試圖用更親切、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呈現劉禹錫的文學世界。我特別喜歡唐詩,但很多時候,一些較為典故的詞語或典故,總讓我停下腳步,需要查閱大量的參考資料。如果這本「新譯」的版本,能夠在翻譯的同時,適時地提供一些現代語境下的解釋,甚至是將一些詩句的意境與現代人的生活情境相連結,那我想我會讀得更為投入,也更能體會到劉禹錫詩文的魅力。我不期待它會把詩文翻譯得像白話小說一樣,而是希望能夠在保持其文學性的同時,降低閱讀的門檻,讓更多像我一樣對古文感到生疏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走進劉禹錫的心靈花園。

评分

關於劉禹錫,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那種「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的豪邁,以及「千淘萬漉雖辛苦,吹毛求疵萬仞山」的堅韌。他的詩文,總是有著一股屬於他自己的獨特味道,既有文人的風雅,又不失陽剛之氣。這次看到《新譯劉禹錫詩文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在「新譯」的基礎上,更能凸顯出劉禹錫詩文的「神韻」。畢竟,詩歌的魅力,往往在於那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單純的字面翻譯難以完全捕捉的。我希望這本書的譯者,不僅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更能透過對詞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甚至輔以適當的注釋,來引導讀者領略詩句背後的情感起伏與思想深度。更何況,劉禹錫的作品中,許多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和對現實的洞察,如果新譯本能將這些情感和洞察更生動地呈現出來,我想對於現代讀者來說,將會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