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曆香江

郵曆香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
  • 曆史
  • 文化
  • 郵票
  • 香江
  • 懷舊
  • 收藏
  • 民國
  • 近代史
  • 風土人情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方寸間看這座城逾百年的變遷
  在郵品間窺看及感受那些年的人和事

  1841年香港開埠,香港郵政服務亦於同年開展,見證香港一百七十多年的社會變遷。

  通用郵票、紀念票、首日封等一直是收藏傢的珍貴愛好,除瞭其稀有度及轉售能力外,簡單的郵票其實藏著香港大大小小的曆史時刻,如殖民地時代諸位英王加冕、兩次世界大戰、香港開埠百年、日本侵略與香港重光、香港大學教育初萌等。

  本書以珍貴郵品為引,帶領讀者走進香港開埠至今值得細味的曆史場景,從四百多張紀念郵票、舊信件、郵戳、老相片、地圖等,感受相關的曆史事件、地貌與民間生活,更介紹香港郵政發展小史、郵局和郵筒的更替。
 
浮光掠影:香港百年都市變遷史 作者:陳子健 齣版社:海燕文化齣版社 裝幀:精裝,附送老照片珍藏冊 定價:188.00 港幣 --- 內容簡介 《浮光掠影:香港百年都市變遷史》並非一本傳統的史書,它更像是一部由無數生活側影、時代脈動和建築記憶交織而成的城市編年史。本書以宏大而細膩的筆觸,追溯瞭香港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埠以來,直至二十世紀末的百年間,在社會結構、經濟形態、空間布局以及市民精神層麵發生的深刻變革。它拒絕瞭宏觀敘事下的刻闆印象,轉而深潛入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日益模糊的日常細節之中,力圖還原一個充滿煙火氣、矛盾與生命力的“舊香港”。 本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香港“東方之珠”稱號背後的復雜肌理。 第一部:殖民初啼與早期肌理(1841-1900) 這一部分詳盡考察瞭香港從一個小漁村迅速轉型為殖民地港口的過程。重點不在於政治決策,而在於空間如何被重塑。作者以維多利亞城為核心,描繪瞭早期的中西交融——華人聚居區(如上環、中環部分區域)如何因地製宜地適應英國的法律和建築規範。書中對早期“唐樓”的結構、通風設計,以及華人商賈如何利用宗族網絡在英式法律框架下建立商業帝國進行瞭深入的社會學分析。特彆收錄瞭關於早期水上棚戶區和碼頭工人生活的珍貴記述,展示瞭城市擴張背後的社會代價與階層分化。 第二部:工業的勃興與移民洪流(1901-1941) 進入二十世紀,香港的經濟驅動力從轉口貿易轉嚮輕工業製造。本書細緻描繪瞭九龍、新界部分地區工業區的崛起,如紗廠、船塢和煙草加工廠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最大的主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尤其是來自內地的移民潮。作者花費大量篇幅描述瞭戰前香港的居住睏境,如“籠屋”的雛形、唐樓的分間齣租現象,以及在空間極度受限下形成的獨特社區互助模式。其中關於“大笪地”文化和戰前戲麯園林的研究,極富文化價值。 第三部:戰後重建與“黃金時代”的底色(1945-1967) 二戰的創傷被迅速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狂熱的建設衝動。本章集中探討瞭戰後寮屋區的蔓延,以及政府為應對人口激增而推行的公共房屋政策的初衷與睏境。作者對徙置區的建立過程、早期公共屋邨的生活設施(如公共洗衣房、天颱學校)進行瞭細緻的影像式還原。同時,本書也深入剖析瞭“四大天王”時代來臨之前,香港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如何通過對稀缺資源的爭奪而錶麵化。 第四部:獅子山下的集體精神塑造(1968-1980) 這是香港社會轉型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隨著經濟騰飛,中産階級開始形成,社會結構加速分化。本部分側重於探討“奮鬥精神”如何成為一種集體意識形態。書中通過對七十年代新興的屋邨文化、傢庭消費習慣的變遷,以及英文教育普及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進行瞭觀察。此外,作者還特彆關注瞭新興的娛樂文化——粵語流行麯的興起,以及它如何成為草根階層錶達自我和城市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 第五部:摩天大樓的崛起與舊區的消亡(1981-1990) 八十年代是香港“迴歸前夕”的躁動期。本書著重分析瞭城市天際綫的劇變,高聳的寫字樓如何取代傳統的街景和曆史建築。對中環和尖沙咀的重建浪潮進行瞭批判性審視,探討瞭地産資本對城市形態的決定性影響。這一時期的章節充滿瞭對“失落感”的描繪——舊市場、傳統手工藝作坊、老字號如何被快速拆除或同質化,城市記憶的載體麵臨斷裂。 第六部:身份的迷思與新界的發展(1991-2000) 在世紀末的過渡期,香港社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瞭討論。《浮光掠影》將目光投嚮瞭新界地區,探討瞭都市化如何滲透到傳統圍村和鄉郊地區。這一部分討論瞭新市鎮的規劃理念,以及原居民與新遷入居民之間的文化摩擦。最後,本書以一種沉靜的筆調收束,總結瞭這百年間香港從一個殖民地的邊緣港口,蛻變為一個復雜、高效但又時常感到疏離的國際都會的曆程。 本書特色: “物證”還原: 引用瞭大量香港城市規劃檔案、早期報刊廣告和私人信件,對具體地點的變遷進行瞭精確考證。 人文關懷: 避開冰冷的經濟數據,轉而聚焦於生活在城市夾縫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視覺衝擊: 配有上百幅珍貴的曆史照片,許多照片首次公開發錶,直觀呈現瞭城市肌理的破碎與重塑。 《浮光掠影:香港百年都市變遷史》是一本寫給所有熱愛和關注香港城市命運的人的深情文本,它讓我們得以穿透霓虹燈的炫目光芒,看見這座城市在光影交錯中留下的深刻腳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明新


  香港警務退役同僚協會主席;香港大學犯罪學中心名譽研究員;香港警察隊前高級警司;香港警察郵學會永遠名譽顧問;香港警察郵學會前主席(1998-2014)。香港警察博物館前諮詢委員會委員(1994-2014)。社會科學碩士(通識研究);社會科學學士(公共行政)及社會科學學士(中國研究)。其閤著著作有:《謹以至誠——香港警察曆史影像》。

吳貴龍

  香港收藏傢,主要藏品包括郵品、車票、舊照等。郵票考證等的研究文章曾見《郵光》雜誌及中國郵學會網站等。
 

圖書目錄

第一部  香港郵蹤
  第一章  香港郵政簡史
  第二章  早期郵政局麵貌
  第三章  郵筒滄桑變易
  第四章  郵票種類淺談
  第五章  香港航空郵政

第二部  郵票中的曆史對照
  第一章  香港開埠五十年
      香港第一套紀念郵票(1891年)
  第二章  英王的光頭佬標記
      愛德華七世通用郵票(1903年)
  第三章  香港大學教育萌芽
      香港大學一周年紀念首日封(1912年)
  第四章  一戰後的香港側寫
      喬治五世通用郵票及賣物會臨時郵局郵戳(1917年)
  第五章  慶祝英君登基周年紀念
      喬治五世登基銀禧紀念郵票(1935年)
  第六章  二戰中的口吃英王
      喬治六世加冕及銀婚紀念郵票(1937年及1948年)
  第七章  二戰前的香港麵貌
      香港開埠百年紀念郵票(1941年)
  第八章  香港重光
      勝利和平紀念郵票(1946年)
  第九章  見證世界郵政發展
      萬國郵盟七十五周年紀念郵票(1949年)
  第十章  戰後新英王登基
      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紀念郵票(1953年)
  第十一章  紀念香港郵票正式發行
      香港郵票百周年紀念郵票(1962年)
  第十二章  郵政服務的蛻變
      香港郵政三大周年紀念郵票(1991年、2001年、2011年)

第三部  特色郵票
  第一章  價值不菲的鹹菜王
      維多利亞女王珍郵(1864年)
  第二章  慶賀新春佳節
      十二生肖賀歲郵票(1967年)
  第三章  李小龍的身影
      香港影星郵票(1995年)

後記

附錄  曆任香港郵政署署長列錶
參考資料
鳴謝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部  香港郵蹤

第一章  香港郵政簡史


1841年,是重要的一年,1月香港被英軍佔領,同年香港的郵政服務也正式開展,而正式的香港郵票則要到1862年纔麵世。自始香港和郵票便一起成長,一同進步,走過不平凡的歲月,當中有悲有喜,有苦有樂;有值得懷念的日子,亦有不堪迴首的往事。凡此種種,都一一記錄在香港的郵票郵品上。

香港的郵政史,包括被英國人強佔的殖民地時代、被日本人侵略及統治的三年零八個月黑暗年代、戰後中國錯失收迴香港機會,而再次被英國人統治的殖民日子,最後到迴歸袓國的光輝歲月。

遠在香港未割讓時

中國早自秦漢已與外通商,而位於中國南海沿岸的香港很早已負起這重任,成為一個與外國人通商及讓他們作短暫停留的地方。約在1550年,葡萄牙人已東來,於澳門建立商業基地。而英國人則在1770年左右與中國正式通商,早期中國商業中心主要為廣州,而香港隻作為一個提供水及食物的中途補給站。

始於十七、十八世紀,英人的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為主要及專門與中國通商的“官方”公司,但當時其生意利潤不高,因中國人不甚喜歡英人的貨品,而英人則很喜歡中國的瓷器、絲織品及茶葉等,貿易逆差很大。後來英人發覺將鴉片齣口到中國是一個很好的商機,成本低而利潤高,便大規模嚮中國輸齣這種荼毒成韆上萬中國人的毒品。鴉片令大量白銀(當時的貨幣)流齣,更嚴重傷害中國人的健康。

清政府有鑒於此,便與英人商討及禁止輸入鴉片,但由於清政府的無能、官員的貪腐,加上英人的貪婪及無良,英人錶麵同意停止輸齣鴉片到中國,但實際上仍繼續大量輸齣,並主要利用廣州作為交易場所。

1838年11月,清政府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林則徐軍隊於1839年3月到達廣州便限令外國商人交齣鴉片。英國駐華商業總監義律(Charles Eillot)最後屈服,著英商交齣所有鴉片共20,283箱。義律被逐離廣州,他轉到澳門暫避風頭,但那時的葡國政府為瞭避免觸怒清政府,便把義律驅逐齣澳門,義律隻好逃亡到香港,暫避於東印度公司的船上。林則徐則於南沙虎門銷煙,用白灰把鴉片中和及沖齣大海。之後的林維喜事件及下禁令中斷對外貿易,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埋下藥引,並於1840年6月正式開戰。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五:** 《郵曆香江》是一本充滿溫情與曆史厚重感的作品。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香港的郵政曆史與社會變遷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勾勒齣一幅令人難忘的時代畫捲。我從書中感受到瞭濃濃的人情味,那些曾經穿梭在街頭巷尾的郵遞員,那些在郵局裏忙碌的身影,都成為瞭這個城市溫暖的記憶。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每一個細微之處,比如不同時期郵票的圖案寓意,信封上留下的字跡痕跡,甚至是郵遞員在送達信件時的神態錶情,都充滿瞭故事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一些曆史事件中,郵政係統所扮演的角色的描述,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通信傳遞,更是信息交流、社會連接的重要樞紐。它讓我瞭解到,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一封信件所承載的能量是多麼巨大。這本書,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僅僅是它的現代化進程,更是它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曆史文化底蘊。它讓我懷念起那種需要耐心等待的通信方式,那種收到一封信時,手捧著、細讀著,心中湧起的溫暖與感動。這本書,是對過去的一種緻敬,也是對人情味的一種懷念。

评分

**評價四:** 《郵曆香江》是一本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剪影。我被書中對於香江市民生活細節的描繪所吸引,那些透過郵票、信件所摺射齣的傢長裏短、喜怒哀樂,都充滿瞭煙火氣。作者似乎是一位極其善於觀察的記錄者,他捕捉到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角落,比如某個寄往內地的傢書,寄托著怎樣的思念;某個海外寄來的明信片,描繪著怎樣的風景;某個來自工廠的訂單,承載著怎樣的期盼。這些零散的片段,匯聚在一起,便構成瞭一幅宏大而細膩的香港社會畫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那些曾經在郵政係統工作過的人們的緻敬,他們的付齣,他們的汗水,他們的堅持,都是構成這個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讀這本書,仿佛在與過去對話,與那些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進行心靈的交流。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通信方式,而每一種方式,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獨有的情感與意義。這本書,讓我對“慢”生活有瞭新的理解,也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

评分

**評價三:** 《郵曆香江》的齣現,對我而言,是一份意料之外的驚喜。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選擇枯燥的年代梳理,而是以一種更為人文的視角,將郵政曆史融入瞭香港的社會生活、文化變遷之中。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學習曆史,不如說是在品味一段段鮮活的人生片段。作者的文筆樸實而富有感染力,字裏行間充滿瞭對這片土地的深情。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那些老郵政人員的刻畫,他們的勤懇、敬業,以及在平凡崗位上所展現齣的偉大,都深深打動瞭我。我仿佛能看到他們一絲不苟地分揀郵件,一絲不苟地蓋下郵戳,一絲不苟地將每一封信送到收件人手中。這些細節,構成瞭香江獨特的時代記憶。書中關於一些特殊時期,比如殖民地時期、迴歸前後,郵政係統所扮演的角色和麵臨的挑戰的探討,也引人深思。它讓我瞭解到,郵政不僅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種國傢象徵、一種社會穩定力量。我從中看到瞭香港這座城市的韌性與活力,看到瞭它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與蛻變,而郵政係統,則一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對香港的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溝通”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評價二:** 《郵曆香江》帶給我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地的郵政發展史,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年代香港社會的脈絡與靈魂。我驚嘆於作者對於細節的考究,從不同時期的郵票設計風格,到郵局建築的變遷,再到那些承載著時代印記的郵戳,都顯得異常詳實。讀到書中關於戰亂時期郵政係統的艱難維係,以及無數人在烽火歲月裏,依然堅持通信傳遞的篇章時,我深受感動。那一刻,郵票和信件不再是簡單的物品,而是連接生死、傳遞希望的生命綫。書中穿插的許多小故事,比如某個傢庭通過信件維係遠方的親情,或是某個商人在信件中獲得靈感,都讓冰冷的史實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對書中描述的,郵差們如何剋服惡劣天氣、崎嶇山路,隻為將信件準時送達的場景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對社會連接的默默奉獻。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似乎失去瞭很多東西,失去瞭那種等待的樂趣,失去瞭那種通過文字傳遞的深情厚誼。它提醒著我,每一次的“送達”,背後都可能凝聚著一份沉甸甸的期盼。

评分

**評價一:** 初次翻開《郵曆香江》,我便被它撲麵而來的懷舊氣息所吸引。那泛黃的書頁,帶著油墨特有的醇厚香氣,仿佛將我瞬間拉迴瞭那個粵港文化交融、市井百態鮮活的年代。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一筆一劃間都透露齣對過往的溫情緻敬。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老式郵票和信封的細緻描繪,那些曾經承載著無數故事的方寸之地,如今透過文字得以重現,每一個圖案、每一處戳記,都仿佛在低語著一段段被遺忘的歲月。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郵差,娓娓道來他所見證過的香江變遷。從早期簡陋的郵政設施,到後來日新月異的通信技術,再到那些承載著傢書、情書、商信的郵遞員們奔波的身影,無不勾勒齣一幅生動而真實的香江社會圖景。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老街巷裏,孩童們追逐嬉戲,阿婆們在門口曬太陽,而郵差們則騎著自行車,穿梭其中,將一份份期待與牽掛送達。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郵政曆史的梳理,更是一麯獻給香江人情味的贊歌。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現代社會中日益淡薄的“聯係”與“等待”,懷念起那種需要耐心和期待的通信方式,那種收到一封信時,手捧著、細讀著,心中湧起的溫暖與感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