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历香江

邮历香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历史
  • 文化
  • 邮票
  • 香江
  • 怀旧
  • 收藏
  • 民国
  • 近代史
  • 风土人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方寸间看这座城逾百年的变迁
  在邮品间窥看及感受那些年的人和事

  1841年香港开埠,香港邮政服务亦于同年开展,见证香港一百七十多年的社会变迁。

  通用邮票、纪念票、首日封等一直是收藏家的珍贵爱好,除了其稀有度及转售能力外,简单的邮票其实藏着香港大大小小的历史时刻,如殖民地时代诸位英王加冕、两次世界大战、香港开埠百年、日本侵略与香港重光、香港大学教育初萌等。

  本书以珍贵邮品为引,带领读者走进香港开埠至今值得细味的历史场景,从四百多张纪念邮票、旧信件、邮戳、老相片、地图等,感受相关的历史事件、地貌与民间生活,更介绍香港邮政发展小史、邮局和邮筒的更替。
 
浮光掠影:香港百年都市变迁史 作者:陈子健 出版社:海燕文化出版社 装帧:精装,附送老照片珍藏册 定价:188.00 港币 --- 内容简介 《浮光掠影:香港百年都市变迁史》并非一本传统的史书,它更像是一部由无数生活侧影、时代脉动和建筑记忆交织而成的城市编年史。本书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追溯了香港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埠以来,直至二十世纪末的百年间,在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空间布局以及市民精神层面发生的深刻变革。它拒绝了宏观叙事下的刻板印象,转而深潜入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日益模糊的日常细节之中,力图还原一个充满烟火气、矛盾与生命力的“旧香港”。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香港“东方之珠”称号背后的复杂肌理。 第一部:殖民初啼与早期肌理(1841-1900) 这一部分详尽考察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迅速转型为殖民地港口的过程。重点不在于政治决策,而在于空间如何被重塑。作者以维多利亚城为核心,描绘了早期的中西交融——华人聚居区(如上环、中环部分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地适应英国的法律和建筑规范。书中对早期“唐楼”的结构、通风设计,以及华人商贾如何利用宗族网络在英式法律框架下建立商业帝国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分析。特别收录了关于早期水上棚户区和码头工人生活的珍贵记述,展示了城市扩张背后的社会代价与阶层分化。 第二部:工业的勃兴与移民洪流(1901-1941) 进入二十世纪,香港的经济驱动力从转口贸易转向轻工业制造。本书细致描绘了九龙、新界部分地区工业区的崛起,如纱厂、船坞和烟草加工厂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主题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尤其是来自内地的移民潮。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战前香港的居住困境,如“笼屋”的雏形、唐楼的分间出租现象,以及在空间极度受限下形成的独特社区互助模式。其中关于“大笪地”文化和战前戏曲园林的研究,极富文化价值。 第三部:战后重建与“黄金时代”的底色(1945-1967) 二战的创伤被迅速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建设冲动。本章集中探讨了战后寮屋区的蔓延,以及政府为应对人口激增而推行的公共房屋政策的初衷与困境。作者对徙置区的建立过程、早期公共屋邨的生活设施(如公共洗衣房、天台学校)进行了细致的影像式还原。同时,本书也深入剖析了“四大天王”时代来临之前,香港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如何通过对稀缺资源的争夺而表面化。 第四部:狮子山下的集体精神塑造(1968-1980) 这是香港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随着经济腾飞,中产阶级开始形成,社会结构加速分化。本部分侧重于探讨“奋斗精神”如何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形态。书中通过对七十年代新兴的屋邨文化、家庭消费习惯的变迁,以及英文教育普及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观察。此外,作者还特别关注了新兴的娱乐文化——粤语流行曲的兴起,以及它如何成为草根阶层表达自我和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第五部:摩天大楼的崛起与旧区的消亡(1981-1990) 八十年代是香港“回归前夕”的躁动期。本书着重分析了城市天际线的剧变,高耸的写字楼如何取代传统的街景和历史建筑。对中环和尖沙咀的重建浪潮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探讨了地产资本对城市形态的决定性影响。这一时期的章节充满了对“失落感”的描绘——旧市场、传统手工艺作坊、老字号如何被快速拆除或同质化,城市记忆的载体面临断裂。 第六部:身份的迷思与新界的发展(1991-2000) 在世纪末的过渡期,香港社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讨论。《浮光掠影》将目光投向了新界地区,探讨了都市化如何渗透到传统围村和乡郊地区。这一部分讨论了新市镇的规划理念,以及原居民与新迁入居民之间的文化摩擦。最后,本书以一种沉静的笔调收束,总结了这百年间香港从一个殖民地的边缘港口,蜕变为一个复杂、高效但又时常感到疏离的国际都会的历程。 本书特色: “物证”还原: 引用了大量香港城市规划档案、早期报刊广告和私人信件,对具体地点的变迁进行了精确考证。 人文关怀: 避开冰冷的经济数据,转而聚焦于生活在城市夹缝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视觉冲击: 配有上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许多照片首次公开发表,直观呈现了城市肌理的破碎与重塑。 《浮光掠影:香港百年都市变迁史》是一本写给所有热爱和关注香港城市命运的人的深情文本,它让我们得以穿透霓虹灯的炫目光芒,看见这座城市在光影交错中留下的深刻脚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明新


  香港警务退役同僚协会主席;香港大学犯罪学中心名誉研究员;香港警察队前高级警司;香港警察邮学会永远名誉顾问;香港警察邮学会前主席(1998-2014)。香港警察博物馆前谘询委员会委员(1994-2014)。社会科学硕士(通识研究);社会科学学士(公共行政)及社会科学学士(中国研究)。其合着着作有:《谨以至诚——香港警察历史影像》。

吴贵龙

  香港收藏家,主要藏品包括邮品、车票、旧照等。邮票考证等的研究文章曾见《邮光》杂志及中国邮学会网站等。
 

图书目录

第一部  香港邮踪
  第一章  香港邮政简史
  第二章  早期邮政局面貌
  第三章  邮筒沧桑变易
  第四章  邮票种类浅谈
  第五章  香港航空邮政

第二部  邮票中的历史对照
  第一章  香港开埠五十年
      香港第一套纪念邮票(1891年)
  第二章  英王的光头佬标记
      爱德华七世通用邮票(1903年)
  第三章  香港大学教育萌芽
      香港大学一周年纪念首日封(1912年)
  第四章  一战后的香港侧写
      乔治五世通用邮票及卖物会临时邮局邮戳(1917年)
  第五章  庆祝英君登基周年纪念
      乔治五世登基银禧纪念邮票(1935年)
  第六章  二战中的口吃英王
      乔治六世加冕及银婚纪念邮票(1937年及1948年)
  第七章  二战前的香港面貌
      香港开埠百年纪念邮票(1941年)
  第八章  香港重光
      胜利和平纪念邮票(1946年)
  第九章  见证世界邮政发展
      万国邮盟七十五周年纪念邮票(1949年)
  第十章  战后新英王登基
      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纪念邮票(1953年)
  第十一章  纪念香港邮票正式发行
      香港邮票百周年纪念邮票(1962年)
  第十二章  邮政服务的蜕变
      香港邮政三大周年纪念邮票(1991年、2001年、2011年)

第三部  特色邮票
  第一章  价值不菲的咸菜王
      维多利亚女王珍邮(1864年)
  第二章  庆贺新春佳节
      十二生肖贺岁邮票(1967年)
  第三章  李小龙的身影
      香港影星邮票(1995年)

后记

附录  历任香港邮政署署长列表
参考资料
鸣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部  香港邮踪

第一章  香港邮政简史


1841年,是重要的一年,1月香港被英军佔领,同年香港的邮政服务也正式开展,而正式的香港邮票则要到1862年才面世。自始香港和邮票便一起成长,一同进步,走过不平凡的岁月,当中有悲有喜,有苦有乐;有值得怀念的日子,亦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凡此种种,都一一记录在香港的邮票邮品上。

香港的邮政史,包括被英国人强佔的殖民地时代、被日本人侵略及统治的三年零八个月黑暗年代、战后中国错失收回香港机会,而再次被英国人统治的殖民日子,最后到回归袓国的光辉岁月。

远在香港未割让时

中国早自秦汉已与外通商,而位于中国南海沿岸的香港很早已负起这重任,成为一个与外国人通商及让他们作短暂停留的地方。约在1550年,葡萄牙人已东来,于澳门建立商业基地。而英国人则在1770年左右与中国正式通商,早期中国商业中心主要为广州,而香港只作为一个提供水及食物的中途补给站。

始于十七、十八世纪,英人的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为主要及专门与中国通商的“官方”公司,但当时其生意利润不高,因中国人不甚喜欢英人的货品,而英人则很喜欢中国的瓷器、丝织品及茶叶等,贸易逆差很大。后来英人发觉将鸦片出口到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商机,成本低而利润高,便大规模向中国输出这种荼毒成千上万中国人的毒品。鸦片令大量白银(当时的货币)流出,更严重伤害中国人的健康。

清政府有鉴于此,便与英人商讨及禁止输入鸦片,但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官员的贪腐,加上英人的贪婪及无良,英人表面同意停止输出鸦片到中国,但实际上仍继续大量输出,并主要利用广州作为交易场所。

1838年11月,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军队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便限令外国商人交出鸦片。英国驻华商业总监义律(Charles Eillot)最后屈服,着英商交出所有鸦片共20,283箱。义律被逐离广州,他转到澳门暂避风头,但那时的葡国政府为了避免触怒清政府,便把义律驱逐出澳门,义律只好逃亡到香港,暂避于东印度公司的船上。林则徐则于南沙虎门销烟,用白灰把鸦片中和及沖出大海。之后的林维喜事件及下禁令中断对外贸易,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埋下药引,并于1840年6月正式开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邮历香江》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它不仅仅是记录一地的邮政发展史,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年代香港社会的脉络与灵魂。我惊叹于作者对于细节的考究,从不同时期的邮票设计风格,到邮局建筑的变迁,再到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邮戳,都显得异常详实。读到书中关于战乱时期邮政系统的艰难维系,以及无数人在烽火岁月里,依然坚持通信传递的篇章时,我深受感动。那一刻,邮票和信件不再是简单的物品,而是连接生死、传递希望的生命线。书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比如某个家庭通过信件维系远方的亲情,或是某个商人在信件中获得灵感,都让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描述的,邮差们如何克服恶劣天气、崎岖山路,只为将信件准时送达的场景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连接的默默奉献。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似乎失去了很多东西,失去了那种等待的乐趣,失去了那种通过文字传递的深情厚谊。它提醒着我,每一次的“送达”,背后都可能凝聚着一份沉甸甸的期盼。

评分

**评价五:** 《邮历香江》是一本充满温情与历史厚重感的作品。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香港的邮政历史与社会变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令人难忘的时代画卷。我从书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那些曾经穿梭在街头巷尾的邮递员,那些在邮局里忙碌的身影,都成为了这个城市温暖的记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不同时期邮票的图案寓意,信封上留下的字迹痕迹,甚至是邮递员在送达信件时的神态表情,都充满了故事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历史事件中,邮政系统所扮演的角色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通信传递,更是信息交流、社会连接的重要枢纽。它让我了解到,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一封信件所承载的能量是多么巨大。这本书,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它的现代化进程,更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它让我怀念起那种需要耐心等待的通信方式,那种收到一封信时,手捧着、细读着,心中涌起的温暖与感动。这本书,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也是对人情味的一种怀念。

评分

**评价三:** 《邮历香江》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枯燥的年代梳理,而是以一种更为人文的视角,将邮政历史融入了香港的社会生活、文化变迁之中。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品味一段段鲜活的人生片段。作者的文笔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那些老邮政人员的刻画,他们的勤恳、敬业,以及在平凡岗位上所展现出的伟大,都深深打动了我。我仿佛能看到他们一丝不苟地分拣邮件,一丝不苟地盖下邮戳,一丝不苟地将每一封信送到收件人手中。这些细节,构成了香江独特的时代记忆。书中关于一些特殊时期,比如殖民地时期、回归前后,邮政系统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的探讨,也引人深思。它让我了解到,邮政不仅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种国家象征、一种社会稳定力量。我从中看到了香港这座城市的韧性与活力,看到了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与蜕变,而邮政系统,则一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对香港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沟通”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评价四:** 《邮历香江》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剪影。我被书中对于香江市民生活细节的描绘所吸引,那些透过邮票、信件所折射出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都充满了烟火气。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其善于观察的记录者,他捕捉到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比如某个寄往内地的家书,寄托着怎样的思念;某个海外寄来的明信片,描绘着怎样的风景;某个来自工厂的订单,承载着怎样的期盼。这些零散的片段,汇聚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香港社会画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曾经在邮政系统工作过的人们的致敬,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坚持,都是构成这个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这本书,仿佛在与过去对话,与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通信方式,而每一种方式,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情感与意义。这本书,让我对“慢”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评分

**评价一:** 初次翻开《邮历香江》,我便被它扑面而来的怀旧气息所吸引。那泛黄的书页,带着油墨特有的醇厚香气,仿佛将我瞬间拉回了那个粤港文化交融、市井百态鲜活的年代。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一笔一划间都透露出对过往的温情致敬。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老式邮票和信封的细致描绘,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方寸之地,如今透过文字得以重现,每一个图案、每一处戳记,都仿佛在低语着一段段被遗忘的岁月。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邮差,娓娓道来他所见证过的香江变迁。从早期简陋的邮政设施,到后来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再到那些承载着家书、情书、商信的邮递员们奔波的身影,无不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香江社会图景。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老街巷里,孩童们追逐嬉戏,阿婆们在门口晒太阳,而邮差们则骑着自行车,穿梭其中,将一份份期待与牵挂送达。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邮政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曲献给香江人情味的赞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中日益淡薄的“联系”与“等待”,怀念起那种需要耐心和期待的通信方式,那种收到一封信时,手捧着、细读着,心中涌起的温暖与感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