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

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叶刘淑仪
  • 香港政治
  • 立法会
  • 个人经历
  • 政治人物
  • 香港历史
  • 时代变迁
  • 女性政治家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6年由美国进修回港,叶刘淑仪「回归」香港至今刚好十个年头。十年前返港之时,由零开始慢慢建立自己的智库及政治组织,并塑造出跟为官多年截然不同的全新叶刘淑仪。到底叶刘淑仪如何走过这不一样的十年,她身边的人与事如何改变及成就了今天的她?她的新作将有所启示。这是继前作《四个葬礼及一个婚礼》的第二本叶刘淑仪回忆录,是她走进人生下半场的自我检视之作。

  「我知道我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叶刘淑仪,走新的路,做新的事情。我生肖属虎,个性勇敢,愿意冒险。」
 
《风雨同行:香港回归后的社会变迁与个人抉择》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香港在回归前夕至二十一世纪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以一个资深公务员和政治人物的视角,深入剖析了香港社会在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及社会心态上经历的深刻转型。全书不仅详尽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细节,更着重探讨了回归初期香港社会如何应对“一国两制”下的新挑战,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份认同与职业抉择。 第一部分:历史的十字路口——过渡期的阵痛与机遇 (约 400 字) 本书伊始,作者将读者带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却又孕育着无限可能的年代。详细描绘了香港社会在主权移交前的集体焦虑与躁动。作者以其在政府中高层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回归谈判的复杂性与微妙之处。书中细致描述了关键的政策制定过程,例如新机场的规划、公共房屋政策的调整,以及如何在确保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受根本性冲击的前提下,平稳过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深入分析了公务员队伍在“香港人为主体”原则落实过程中的挑战。大量的政府文件、内部会议的片段被引用,用以佐证决策背后的逻辑与权衡。书中毫不回避地探讨了当时社会上对于“身份认同”的模糊与撕裂,如何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推行。例如,在教育改革和文化政策上,如何在维护香港独特文化身份的同时,增强与内地的联系,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阵痛,是任何一个快速转型社会都必须经历的洗礼。 第二部分:新世纪的考验——经济冲击与社会分化 (约 550 字) 进入新世纪,香港经济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余波,随后又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挑战。本书将重点放在详述香港如何走出“滞胀”的阴影,以及在自由港地位受到挑战时,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作者详细回顾了在应对SARS疫情中的政府反应与社会协作,强调了危机管理中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 在经济议题上,本书对自由市场与政府规制之间的平衡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评论了多项重大经济决策,包括竞争政策的引入、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以及如何吸引跨国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回归。这些论述不再停留在宏观经济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立法程序、跨部门协调的实际操作。 然而,本书的力度更在于对社会分化的观察。随着经济复苏的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作者以详实的数据和个案分析了基层民众面临的生活压力,并批判性地审视了当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书中探讨了土地与房屋政策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试图通过区域发展策略来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和住房负担。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充满了政治博弈与民意拉锯,为读者提供了了解香港内部治理复杂性的珍贵视角。 第三部分:政治生态的演变——从协商到多元 (约 400 字)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香港政治生态的成熟与变化。作者记录了回归后立法机关的运作方式的转变,以及行政与立法关系在新的宪制框架下的演变。重点分析了政党政治的兴起对政府施政效率的影响。作者坦诚地描述了在推行重要政治改革议程时所遭遇的阻力、协商的艺术,以及最终妥协的代价。 书中对不同政治光谱的观点进行了客观的梳理,旨在展现一个多元化社会内部的张力。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于“良性管治”的理解,即在维护法治与效率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吸纳不同群体的声音。特别是对于公众咨询和政策辩论的记录,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政治透明度要求的重视。 结语:面向未来的展望 (约 200 字)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不再局限于对过去事件的回顾,而是展望了香港在全球化格局下的定位。通过对过去十几年间经验教训的总结,作者提出了关于香港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如何在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平衡好内部的社会诉求;如何在坚持法治精神的同时,适应不断变化的治理环境。 本书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真诚的个人反思,为理解回归后的香港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内部视角。它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现代城市治理、身份构建与时代责任的深刻论述。读者将从中获得对香港社会复杂肌理的全面洞察,理解决策者在关键时刻所面临的艰难取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刘淑仪(Regina Ip)


  197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英文系,获一级荣誉学士学位。她求知若渴,分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修读了三个硕士学位课程: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硕士(主修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史丹福大学史隆管理课程硕士和史丹福大学东亚研究文学硕士。她在1975年加入香港政府,其后晋升至保安局局长,于2003年辞职。她从美国进修回港后,在2006年7月成立「汇贤智库」,2008年9月当选第四届立法会直选议员,2012年成功连任,同年获委任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2011年1月创立「新民党」,并担任党主席。2015年9月,叶刘淑仪联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市代表社团以及华侨社团,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协会」。现时她把时间用于服务行会及立法会、发展「新民党」、「汇贤智库」及「海上丝绸之路协会」、进行政策分析、撰写专栏文章及参与各式各样无偿的公共服务。
 

图书目录

代序一  钟逸杰爵士(Sir David Akers-Jones)   2
代序二  刘兆佳   5
自序    十年,由零开始  叶刘淑仪   7

楔子  回归‧2006
我回来了!   16

第一章  智库‧推动研究
史丹福和智库群英   24
谁是汇贤智库大金主   28
香港智库浪潮   31
资金与人才   35
推动研究工作   39
创办汇贤智库学苑   44

第二章  选战‧年轻战将
区选第一战   48
两太之战   55
放下身段  接触市民   64
首度晋身立法会   69
薄扶林补选   74
2011年快速组党   79
另一个史丹福校友   84
杰出青年攻天水围   90
助理打中产太古城   96
港岛双刘火併   99
面向市民   101
选举期‧外宿期   104
世代交替的区选   106
操作选举议题   113

第三章  十年‧沸沸扬扬
我那一票弃权票   126
十日选特首   131
不用辞职选特首   136
入行会当桥樑   139
行政立法关系恶劣   146
泛民议员拉布神功   151
官员议员关系微妙   157
我和那些议员   160
我的师妹   164
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协会   172

第四章  教育‧千疮百孔
新高中不能拔尖补底   180
新高中学制无助打破文理分流   182
通识科的理想与现实   185
生涯规划未能协助弱势学校学生   187
不器确可贵,瑚琏亦不菲   191
揠苗不助长,教育无捷径   193
从速解决TSA问题   195
零功课的迷思   197
中学文凭考试出题须更谨慎   199

第五章  香港‧我看未来
拥抱年轻人的心   204
政改表决前   208
否决   214
否决之后──给党员的信   217
旺角骚乱的善后工作   222
谁偷走了你的土地   231
我们人多,你们能承受吗?   233
过度依赖自由行的恶果   237
真香港人的核心价值   241
人人都想有普选   248

附录  
Dear Regina,   25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叶刘淑仪女士,在我看来,一直都是香港政坛上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而“我的十年”这个表述,更是让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叙事性。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讲述个人经历,同时又能折射出时代变迁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相信,个体的命运往往与宏大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我非常好奇,在这被她定义为“十年”的特殊时期里,叶刘淑仪女士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又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作为一名女性,在政治舞台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也希望能够了解她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是如何应对和调整的。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回忆录,更是一次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坚持的内心独白。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也希望能够通过她的视角,更深入地理解香港近些年的发展和变化。每一次阅读一本有深度的回忆录,都像是一次与智者对话的机会,我期待着与叶刘淑仪女士在这本书中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

评分

《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这个标题,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对香港社会变迁的关注。叶刘淑仪女士,无疑是香港政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不少人的目光。然而,新闻报道往往是碎片化的,公众人物的形象也常常是经过加工的。因此,一本由她亲自执笔的回忆录,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更深层事实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对过去十年香港发生的种种事件的个人解读和深刻反省。这十年,对于香港来说,是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期,我希望通过叶刘淑仪女士的视角,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我不仅想了解她作为政治家的决策过程,更想知道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是如何自我调适的,她的初心是什么,她的坚持又在哪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经历的记录,更可能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见证,一份属于香港的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

评分

当我拿到《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历史性文献。叶刘淑仪女士在香港政坛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她的每一步行动,每一个决定,都牵动着不少人的目光。而一本回忆录,尤其是一部关于她“十年”的记录,意味着它将聚焦于一段充满戏剧性、转型期,甚至是充满争议的岁月。我非常好奇,在这十年里,她是如何 navigating 复杂的政治格局,如何处理内外部的压力,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探香港近十年来社会、政治、经济变迁背后的决策者心路历程。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在新闻报道中被碎片化呈现的事件的清晰脉络,能够理解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表象下,涌动的暗流和深层的考量。当然,作为一本回忆录,它的情感维度也是我非常看重的。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叶刘淑仪,不仅仅是那个在公众面前理性、果敢的政治家,更是那个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挣扎与坚持的普通人。她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她的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她的初心是否一直都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都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叶刘淑仪女士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媒体报道和公众形象上。她总是以一种坚定、果断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她的政治立场和行动,也常常是公众讨论的焦点。然而,我一直觉得,公众人物的形象,往往是经过筛选和包装的,真正能够触及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可能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很难展现。所以,当我知道她出版了这本回忆录,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她的人生故事,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十年。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生涯的流水账,更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我期待看到她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十年”这个时间跨度,在我看来,往往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充满了变化和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这十年里,她是如何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她的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她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女性政治家的回忆,更可能是一部关于香港近十年社会变迁的个人史诗,我期待着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评分

《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这个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叶刘淑仪女士,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一位言辞犀利、立场鲜明的政治家。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和公共辩论中,但真正深入了解她个人的经历,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这本“十年”的回忆录,正是我所期待的,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得以窥见这位公众人物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我非常好奇,在她所经历的这十年里,香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又是如何在这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政治事件的梳理,更希望能看到她作为一个人,在面对生活和事业的起伏时,是如何思考、如何坚持,又是如何成长的。这本回忆录,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女性力量、关于时代变迁的个人史诗。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启示,也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这座城市,以及那些在这座城市中努力前行的人们。

评分

《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叶刘淑仪女士,一直是我关注的香港公众人物之一,她的言行举止,她的政治立场,都常常成为新闻焦点。但是,我一直觉得,公众人物的形象往往是立体而多面的,而在媒体报道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一本由她亲自撰写的“十年”回忆录,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女性的真实人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对于过去十年的深刻反思,她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又如何坚持自己的理念。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叙述,更能触及到她作为一个人,在情感、在生活、在思想上的成长与蜕变。特别是“十年”这个时间节点,在我看来,往往是人生中充满挑战和转折的关键时期,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她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如何从中汲取经验,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这是一种从个体视角审视时代变迁的独特方式,我非常期待它能带来的洞见。

评分

当我看到《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这个书名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叶刘淑仪女士,在香港政治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名字总是伴随着各种议题和讨论。然而,对于大众而言,对她个人经历的深入了解,往往停留在新闻报道的层面。这本“十年”的回忆录,就像是一扇窗,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私密、更真实的视角去审视这位女性。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如何面对政治生涯中的种种挑战,如何做出重要的决定,以及这些决定背后所蕴含的考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她作为一名女性,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成长与蜕变,她是如何平衡个人生活与公众责任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政治生涯的回顾,更可能是一部关于香港近十年社会变迁的生动注脚,从中可以品味出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织。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环境的复杂力量。

评分

当我看到《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的封面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阅读冲动。叶刘淑仪女士,作为香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人物,她的名字总是与各种重要的社会议题紧密相连。然而,在公众视野之外,她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她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本“十年”的回忆录,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她更深层次人生经历的大门。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对于香港近十年社会变迁的独特观察和深刻理解。这本书不仅是对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可能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从中可以窥见香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前行。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她面对挑战时的勇气与智慧,感受到她作为一名女性在政治舞台上所承受的压力与坚持。我也期待,在她叙述的十年里,能够找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那些在公众眼中可能被忽略的情感和思考。一本好的回忆录,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这样的体验,让我从她的故事中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人生和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让我这位普通读者感到一丝好奇,又夹杂着一丝期待。叶刘淑仪女士,在香港政坛上有着相当的知名度,她的名字常常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和公众讨论中,但对于她个人经历的深入了解,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纱。这次,《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的出版,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个人、更私密的视角去审视这位备受瞩目的女性。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联系起来的故事深感兴趣,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一个充满变数和活力的城市,她的十年,定然承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起伏与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政治人物的自我叙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香港近十年发展变迁的生动注脚。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些在新闻报道中被简化或抽象化的事件,在她的笔下重新焕发生命,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这种从个体经验出发,去理解宏大叙事的尝试,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她作为一个女性,在追求事业、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也希望看到她在公众视野之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这是一次跨越政治与私人的对话,一次对过往的深刻回顾,也是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我很期待它能带给我惊喜。

评分

这本《我和我的十年:叶刘淑仪回忆录》的书名,就充满了力量和故事感。叶刘淑仪女士,在我看来,始终是香港政坛上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存在。她的名字,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决策紧密相连。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真正理解她,了解她所经历的这一切,往往需要一本能够深入她内心的作品。这本回忆录,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她“十年”的人生旅程,去感受那段时光里的喜怒哀乐,去体悟她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梳理,更是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那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勇气。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叶刘淑仪,理解她是如何在公众压力和个人坚持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可能是一部关于香港近十年发展的独特见证,从中可以感受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的宏大叙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很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