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给参?可参吗?
从街头到体制
从抗争到参与
15个年轻人的政治告白
新世代参政的勇气与挑战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各式各样的成长背景和族群认同经验,却不约而同的为了公平正义,早已历经无数的街头冲撞;太阳花运动之后,这些年轻世代进入体制担任各种政治工作,在本书中以跨越党派的视角,以及个人经历,阐述政治现实与想像的落差、缝合。
让大家知道:走上街头并非一时的肾上腺激素作祟、从事政治的人,不见得长得像电视上那些人的样子;让学生知道:除了参加社运之外,政治也可能是一种选项;让关心政治的人可以更明白问政是怎么一回事。
1.无役不与的运动者── 看他们在决定参与政治工作之前,对政治的看法和倾向。
看他们决定参与政治工作的时间点和原由。
看他们相较于过去,有哪些重要的认知变化。
我只是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再有多一点点的人,过得更快乐、更自在、更平等。
然而,这个愿望竟然如此困难。──吕欣洁
想要改变社会的人,必定要承担别人不能忍受、不敢承担的风险。我们只要记得一件事:我们要乐观,我们要对未来有期待,事情一定会有所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范纲皓
对我这样一个怀抱着让台湾更公平正义的理想,却对追逐权力毫无兴趣的人而言,寻找可以让自己实践理想的位置,俨然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课题。──许韦婷
我们或许认识了个别的社运议题,但那只是理解政治的一小块拼图。要能更深入地说服大众,做出改变,靠的不是课堂上学到就拿出来花拳绣腿的理论,或什么华丽的词藻,而是更细致地调查和分析,去理解这些众人的想法和处境。──陈为廷
我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一百分的世界,每个一百分或许不太一样,但总有一个对理想的想像。如果目前的现况是零分,那么社会运动无疑是拿着一百分的图像,大声疾唿。--曾柏瑜
2.体制里前进,从0到100──
听听他们参与政治后所为所闻及心得体悟,
从网路、媒体、青年组织、文宣、组织、总干事、候选人等等角度剖析。
要相信选民是有能力看穿虚伪包装的,特别是在新媒体的时代,如果候选人和你要宣传的内容是根本抵触的,再怎么精细的技巧也无能为力,甚至会成为负面宣传。──吴沛忆(文宣)
由于人手不足,所以我们在党部的工作,彼此是高度的交叉持股,相互帮忙。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杂事都要做。不只是发文宣这样的事情,偶尔会有来自国外的选举观察团参访,或是开记者会前,我也会协助操作投影机、做场地的佈置和整理;或者,会协助制作游行的道具;又或者是,偶尔也需要接选民的电话⋯⋯──陈廷豪(党部工作)
大多数的例子跟经验,是地方累积经验后,提供给中央做普遍、全盘性的政策制定。从中央到地方,就跟从文本到真实世界很雷同,浓缩的理论奠基于真实世界的积累,但仍需考虑地方的差异性与特定经验。──张慧慈(地方辅选)
在参选过程中,我并没有将资源投入在类似造势活动或者成立竞选总部等。相反地,大部分的时间,我选择在里内和里民一对一对谈,倾听民意。尤其是自己过去多数时间都离开里内念书,平时待在里内的时间并不多,对于自己所居住社区的人、事、物并不熟悉。──詹晋鉴(里长候选人)
辅选过程中,一个礼拜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各地奔波,另外一半的时间在办公室确认文宣工作。我本来自信的以为这会是我得心应手的领域,但过程中不得不承认身为政治菜鸟,又是面对总统级的辅举工作,我还是太嫩了。──Savungaz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原民部选举组织)
虽然党中央有纲要式的政见,但要进入日常笔战、应对媒体追访、排妥选战节奏,团队还是必须完整掌握议题。甚至透过访谈,进一步拉拢战友,组织空战部队。这些在两大党都有既成的资料,一般蓝绿对决的选战,甚至很少聚焦政策争辩。而我们只能土法炼钢。──陈为廷(总干事)
民意代表和幕僚是24小时待命,不能关机,凌晨没接到电话,隔天就会听到选上了就不接电话的风声。从週一忙到週日就不用说了,什么?假日应该可以休息吧?错了!假日更忙,因为活动都办在假日,平日没人来;邀请你了,如果你不到,就是不给面子。──吴哲希(地方选举)
青年组织工作如果真的要「成事」,势必就是要先「正名」。这就会回到青年组织工作之目的。对于任何一个关心青年在政治领域与社运领域发展与前途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比「接住」青年更重要的事情了。──黄守达(青年组织)
3.给下一轮世代的留言── 我眼中的台湾是怎样?
「年轻世代」的困境VS.优势?
年轻问政究竟是否可行?组党是否会比较好?
这几年来,整个社会不管上一个世代或我们这一个世代,大家都觉得需要改变,需要做些事情,改变这个困境,也开始起身行动,只是似乎还找不到一个方法,找不到一个解答,要怎么样做、怎么行动,才能看到有什么改变。一个很变动的时代,就是我这个阶段看到的台湾。──吴沛忆
虽然是个压抑的社会,但我们从社会运动的经验中学到,选择改革就是除了怀抱希望之外,其实一无所有。因此,我们只好仍然持续相信未来总是能够变好,然后在这压抑的社会夹缝中生活与希望。──陈廷豪
台湾真正的改变,或许不会在我的这个世代发生,但至少,我必须要为下一个世代,创造更多的条件。我们走的路并不冤枉,但如果还要让我们的学弟学妹再走过一遍,那才是冤枉。
如果说青年参政有什么必要,我觉得会在于此。──黄守达
年轻人需要组一个政党,原因在于年纪毕竟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分类。年纪,就跟族群身份、性别一样,是一个社会身份,当一个政党,能够以年轻人的角度来讨论低薪、转型正义、性别平等、住宅政策,会是比较贴近我们想要的。我们就是要以年轻为主打,就是要去抢年轻人的票。在国会里,可以抢到几席算几席,在地方也是,能抢到几席代表、议员,就多一份力量。──范纲皓
我当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参与政治,因为我私心想要更多的伙伴,但我觉得欺骗年轻人说参与政治就可以改变社会是不可以的,我们要诚实的让年轻人知道参政的困境和成本,这里的成本包括物质的也包括心灵的。──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
以青年人而言,目前青年的几个困境,例如普遍低薪又穷忙、房价过高等,其实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他是社会整体的问题,也确实有世代间资源分配的问题,但光靠以上,是否有必要以青年为主体组成政党,我认为都还不是这样急迫。──詹晋鉴
我们更需要的是去创造新的政治风气和运作的方式,如果创造一个新的政党,但沿用旧的手段与方式,只是多讨论的青年所面对到的问题,我不认为可以对台湾做整体性彻底的改变和影响,那还是一种上对下、很父权的结构复制,等我们变成「上一代」的时候,「下一代」依旧是在面对同样的结构性因素。──吕欣洁
重要的是,如何让大家知道,政治是应该被关心的,也能够让大家对每个议题有更多深入认识的兴趣。可能大家会意识到,中间真的好多妥协,不见得是想像中美好的样子,但这就是政治的更清楚的样子。──苗博雅
名人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序) 王丹(作家、民运人士)
巴奈.库穗(原住民歌手)
林飞帆(岛国前进发起人、台大政治所研究生)
Freddy林昶佐(立法委员)
李根政(前绿党召集人)
邱显智(执业律师)
柯一正(导演)
姚立明(国会观察基金会董事长)
范云(社民党第一届召集人)
马世芳(广播人、作家)
马跃.比吼(前原住民电视台台长)
梁益志(绿党召集人)
张铁志(政治评论人)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黄国昌(立法委员)
郑弘仪(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