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工作在干嘛?:一群年轻世代的历险告白

政治工作在干嘛?:一群年轻世代的历险告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工作
  • 年轻世代
  • 职场观察
  • 社会议题
  • 历险告白
  • 青年文化
  • 工作反思
  • 社会参与
  • 公共事务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政治给参?可参吗?
  从街头到体制
  从抗争到参与
  15个年轻人的政治告白
  新世代参政的勇气与挑战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各式各样的成长背景和族群认同经验,却不约而同的为了公平正义,早已历经无数的街头冲撞;太阳花运动之后,这些年轻世代进入体制担任各种政治工作,在本书中以跨越党派的视角,以及个人经历,阐述政治现实与想像的落差、缝合。
  
  让大家知道:走上街头并非一时的肾上腺激素作祟、从事政治的人,不见得长得像电视上那些人的样子;让学生知道:除了参加社运之外,政治也可能是一种选项;让关心政治的人可以更明白问政是怎么一回事。
  
  1.无役不与的运动者──
  
  看他们在决定参与政治工作之前,对政治的看法和倾向。
  看他们决定参与政治工作的时间点和原由。
  看他们相较于过去,有哪些重要的认知变化。
  我只是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再有多一点点的人,过得更快乐、更自在、更平等。
  然而,这个愿望竟然如此困难。──吕欣洁
  
  想要改变社会的人,必定要承担别人不能忍受、不敢承担的风险。我们只要记得一件事:我们要乐观,我们要对未来有期待,事情一定会有所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范纲皓
  
  对我这样一个怀抱着让台湾更公平正义的理想,却对追逐权力毫无兴趣的人而言,寻找可以让自己实践理想的位置,俨然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课题。──许韦婷
  
  我们或许认识了个别的社运议题,但那只是理解政治的一小块拼图。要能更深入地说服大众,做出改变,靠的不是课堂上学到就拿出来花拳绣腿的理论,或什么华丽的词藻,而是更细致地调查和分析,去理解这些众人的想法和处境。──陈为廷
  
  我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一百分的世界,每个一百分或许不太一样,但总有一个对理想的想像。如果目前的现况是零分,那么社会运动无疑是拿着一百分的图像,大声疾唿。--曾柏瑜
  
  2.体制里前进,从0到100──
  

  听听他们参与政治后所为所闻及心得体悟,
  从网路、媒体、青年组织、文宣、组织、总干事、候选人等等角度剖析。
  
  要相信选民是有能力看穿虚伪包装的,特别是在新媒体的时代,如果候选人和你要宣传的内容是根本抵触的,再怎么精细的技巧也无能为力,甚至会成为负面宣传。──吴沛忆(文宣)
  
  由于人手不足,所以我们在党部的工作,彼此是高度的交叉持股,相互帮忙。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杂事都要做。不只是发文宣这样的事情,偶尔会有来自国外的选举观察团参访,或是开记者会前,我也会协助操作投影机、做场地的佈置和整理;或者,会协助制作游行的道具;又或者是,偶尔也需要接选民的电话⋯⋯──陈廷豪(党部工作)
  
  大多数的例子跟经验,是地方累积经验后,提供给中央做普遍、全盘性的政策制定。从中央到地方,就跟从文本到真实世界很雷同,浓缩的理论奠基于真实世界的积累,但仍需考虑地方的差异性与特定经验。──张慧慈(地方辅选)
  
  在参选过程中,我并没有将资源投入在类似造势活动或者成立竞选总部等。相反地,大部分的时间,我选择在里内和里民一对一对谈,倾听民意。尤其是自己过去多数时间都离开里内念书,平时待在里内的时间并不多,对于自己所居住社区的人、事、物并不熟悉。──詹晋鉴(里长候选人)
  
  辅选过程中,一个礼拜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各地奔波,另外一半的时间在办公室确认文宣工作。我本来自信的以为这会是我得心应手的领域,但过程中不得不承认身为政治菜鸟,又是面对总统级的辅举工作,我还是太嫩了。──Savungaz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原民部选举组织)
  
  虽然党中央有纲要式的政见,但要进入日常笔战、应对媒体追访、排妥选战节奏,团队还是必须完整掌握议题。甚至透过访谈,进一步拉拢战友,组织空战部队。这些在两大党都有既成的资料,一般蓝绿对决的选战,甚至很少聚焦政策争辩。而我们只能土法炼钢。──陈为廷(总干事)
  
  民意代表和幕僚是24小时待命,不能关机,凌晨没接到电话,隔天就会听到选上了就不接电话的风声。从週一忙到週日就不用说了,什么?假日应该可以休息吧?错了!假日更忙,因为活动都办在假日,平日没人来;邀请你了,如果你不到,就是不给面子。──吴哲希(地方选举)
  
  青年组织工作如果真的要「成事」,势必就是要先「正名」。这就会回到青年组织工作之目的。对于任何一个关心青年在政治领域与社运领域发展与前途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比「接住」青年更重要的事情了。──黄守达(青年组织)
  
  3.给下一轮世代的留言──
  
  我眼中的台湾是怎样?
  「年轻世代」的困境VS.优势?
  年轻问政究竟是否可行?组党是否会比较好?
  
  这几年来,整个社会不管上一个世代或我们这一个世代,大家都觉得需要改变,需要做些事情,改变这个困境,也开始起身行动,只是似乎还找不到一个方法,找不到一个解答,要怎么样做、怎么行动,才能看到有什么改变。一个很变动的时代,就是我这个阶段看到的台湾。──吴沛忆
  
  虽然是个压抑的社会,但我们从社会运动的经验中学到,选择改革就是除了怀抱希望之外,其实一无所有。因此,我们只好仍然持续相信未来总是能够变好,然后在这压抑的社会夹缝中生活与希望。──陈廷豪
  
  台湾真正的改变,或许不会在我的这个世代发生,但至少,我必须要为下一个世代,创造更多的条件。我们走的路并不冤枉,但如果还要让我们的学弟学妹再走过一遍,那才是冤枉。
  如果说青年参政有什么必要,我觉得会在于此。──黄守达
  
  年轻人需要组一个政党,原因在于年纪毕竟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分类。年纪,就跟族群身份、性别一样,是一个社会身份,当一个政党,能够以年轻人的角度来讨论低薪、转型正义、性别平等、住宅政策,会是比较贴近我们想要的。我们就是要以年轻为主打,就是要去抢年轻人的票。在国会里,可以抢到几席算几席,在地方也是,能抢到几席代表、议员,就多一份力量。──范纲皓
  
  我当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参与政治,因为我私心想要更多的伙伴,但我觉得欺骗年轻人说参与政治就可以改变社会是不可以的,我们要诚实的让年轻人知道参政的困境和成本,这里的成本包括物质的也包括心灵的。──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
  
  以青年人而言,目前青年的几个困境,例如普遍低薪又穷忙、房价过高等,其实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他是社会整体的问题,也确实有世代间资源分配的问题,但光靠以上,是否有必要以青年为主体组成政党,我认为都还不是这样急迫。──詹晋鉴
  
  我们更需要的是去创造新的政治风气和运作的方式,如果创造一个新的政党,但沿用旧的手段与方式,只是多讨论的青年所面对到的问题,我不认为可以对台湾做整体性彻底的改变和影响,那还是一种上对下、很父权的结构复制,等我们变成「上一代」的时候,「下一代」依旧是在面对同样的结构性因素。──吕欣洁
  
  重要的是,如何让大家知道,政治是应该被关心的,也能够让大家对每个议题有更多深入认识的兴趣。可能大家会意识到,中间真的好多妥协,不见得是想像中美好的样子,但这就是政治的更清楚的样子。──苗博雅

名人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序)

  王丹(作家、民运人士)
  巴奈.库穗(原住民歌手)    
  林飞帆(岛国前进发起人、台大政治所研究生)
  Freddy林昶佐(立法委员)
  李根政(前绿党召集人)
  邱显智(执业律师)
  柯一正(导演)
  姚立明(国会观察基金会董事长)
  范云(社民党第一届召集人)
  马世芳(广播人、作家)
  马跃.比吼(前原住民电视台台长)
  梁益志(绿党召集人)
  张铁志(政治评论人)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黄国昌(立法委员)
  郑弘仪(资深媒体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欣洁


  曾任绿党社会民主党联盟立委候选人
 
吴沛忆

  曾任民进党媒体创意中心副主任

吴哲希

  任职民进党中央党部青年发展部迄今

吴峥

  曾任时代力量选举总干事

苗博雅

  曾任绿党社会民主党联盟立委候选人

范纲皓

  曾任职民进党台湾民主学院工作

陈廷豪

  曾任时代力量党部工作

陈为廷

  曾任时代力量邱显智选举总干事

许韦婷

  曾任社会民主党组织部主任

曾柏瑜

  曾任绿党社会民主党联盟立委候选人

张慧慈

  任职民进党台湾民主学院迄今

黄守达

  任职民进党青年发展部迄今

詹晋鉴

  现为北市文山区万兴里里长、执业律师

杨缅因

  曾任民进党媒体创意中心副主任

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

  曾任职民进党原住民族事务部工作


 

图书目录

目录
    
一、Activist
以生命投入                     吕欣洁
青春的长征                     吴沛忆
要翻转就得参与                 吴哲希
政治工作是违反人性的反覆锻鍊   苗博雅 口述  李屏瑶 採访
剩下来,一起努力               范纲皓
摸索前进                       陈廷豪
回「家」──陈为廷的社运之路   邱彦瑜 採访
无力者的实践                   许韦婷   
零到一百的路上                 曾柏瑜
我想当立委                     张慧慈
龙在哪里?                     黄守达
从红衫军到扁迷                 詹晋鉴
集体记忆的生产与难产           杨缅因 口述  邱彦瑜 採访
再也不想找不到彼此           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
           
二、Politics 0-100

这个世界没有神──立委候选人              吕欣洁
美化,不是伪装──文宣                    吴沛忆
只要肯做,好人一定出头!—地方选举        吴哲希
善尽资源是道德义务 ──总干事             吴峥
给「真.青年参政」的从政青年须知──候选人 苗博雅 口述 李屏瑶 採访
我就是蔡英文,蔡英文就是我──文稿        范纲皓
我在党部的日子──党部                    陈廷豪
政治,不是总得妥协──总干事              陈为廷
人的事情──党部经营                      许韦婷
体力活──立委候选人                      曾柏瑜
下乡──地方辅选                          张慧慈
有灯就有人──青年组织                    黄守达
一对一,倾听──里长候选人                詹晋鉴
沟通的边界── 网路                       杨缅因 口述 邱彦瑜 採访
打破国民党的铁票仓──原民部选举组 Savungaz Valincinan 撒丰安•瓦林及那

三、 Ideals  of  Politics
我眼中的台湾⋯⋯
「年轻世代」的困境VS. 优势?青年需要参政、组党吗?
给10年后的我…..


 

图书序言

推荐序(依姓氏笔画排序)
  
林飞帆(岛国前进发起人、台大政治所研究生)
  

  「我们这一代人是会重蹈覆辙,成为旧体制的继承者,成为延续旧政治的人物?还是,能成为打破既有体制的革命者、改革者,开创新局的拓荒者?」这个难解的困扰,笼罩在无数个世代里的台湾反抗青年身上。终究,没有答案;或者说,历史早已一次一次给出答案,只是,我们回避、闪躲、有时不愿面对⋯⋯最终,我们对历史的解答做出不同的诠释和回应,试着从中找到抚平自己焦躁不安,甚至是合理化自身选择的说法。
  
  经历过318运动,这场翻转台湾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性的运动后,我曾经幻想这场壮阔的运动背后的社会期盼与动员能量,将引领台湾更直接的改变,彻底转变台湾的命运:走向真正的独立、自主,社会走向公义,不再有剥削,政治上实践转型正义,体制走向正常的国家体制,在国际上终能对等地与其他国家交往。但历史总不是直线前进的,它迂回着,时常面对逆流,时而面对波折;事实更是如此,我们总是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依循着过去的路径。
  
  「台湾现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走入体制的政治实务工作者?是体制外持续扎根经营的组织者?」还是,我们对于政治与政治工作的想像,早该突破既有藩篱。一如我在过往诸多运动中的体悟,社运工作者时常面对的是「最最」政治的事务,甚至有时这样工作过程反倒能够直捣政治的核心;而政治工作者,也未必都在面对政治体制里的高政治(highpolitics)的议题,反倒时常得接触最为社会底层的草根现实-那是许多社运工作者难以进入的场域。
  
  「台湾的现在和未来,需要怎样的人,在怎样的社会或政治位置上?」「需要怎样的新局与开创的可能性?」在试图卸下运动光环、重回校园沈潜与自我放逐的这段日子,我更加确信,在历史的不断循环中,我们终究没有悲观、盲目地接受命运安排的份,我们深知,即便是在无限循环的路径依循里,那些重大的变革都是开创而来,也都是坚持而来。
  
  本书中的多位受访者,是我过去在社会运动、街头抗争中的伙伴和同志,纵然每每聊起对于政治,乃至于政治工作的想像,我们或许总难有个共同且一致的想像(虽然对许多政治现实的批评倒是相近),但对于台湾的未来,则有着相同的想望。我相信,怀抱这些共同的想望,是台湾社会与政治持续前进、亘古不灭的驱力。
  
推荐序
  
邱显智(执业律师)

  
  川本三郎的《我爱的那个时代》,里面描述,在这个特征是下雨的六〇年代,当时的他,是一个刚脱离学生身分的记者。
  
  因此,在採访日本学生运动的时候,看到警察打学生,由于自己是一个刚脱离学生身分的人,无疑的,警察打在学生身上的痛,彷彿自己也被这样对待一样,高度的理解,并且同情学生。
  
  2011年我从德国回台湾,当时我刚脱离学生的身分,开始执业律师,一开始所参与的「社会运动」,是救援冤错案。
  
  后来,不知道从甚么时候开始,渐渐地发现,有些学生被警察拖行、殴打,甚至被起诉办成集游法案件、妨害公务案件,于是原本通常在看守所或监狱会面当事人,渐渐地变成在大学里也会有刑案的当事人。
  
  看着年轻世代的学生奋不顾身,为了许多社会上的弱势站出来,身为一个律师,似乎也没有理由不站出来支持他们。
  
  我记得我第一个大学生的当事人是孙致宇。她是清大的学生,因为华隆工人案,向当时的行政院长江宜桦丢拖鞋,因此被警察逮捕。当我跟她在清华大学见面,我看到一个非常瘦小的女生,带着红白拖这个「凶器」,出现在我的面前。
  
  对于一个刑案的律师来说,这样的「案件」,实在有无比的荒谬感。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对这些流离失所的华隆关厂工人,不屑一顾,反而,这样瘦小的年轻学生,愿意为这些妈妈们挺身而出,结果,却反而将要受到国家的追诉、处罚。
  
  看着她及她的红白拖,我决定为她辩护。
  
  在太阳花学运前的数月,陈为廷带着这群华隆工人案的妈妈们来到新竹找我,我们约在我家对面的人文年代咖啡厅,总共数次。每一次,我都告诉她们说,「可能真的没办法」。然而,陈为廷及这群年轻的学生与这群妈妈们,一而再、再而三的问:「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吗?」
  
  我既心疼又深受感动。最后我们成功将这案件带到关厂工人案律师团,随后与一群年轻热情的律师一同努力,成功从银行团手中,赢回关厂妈妈的资遣费、退休金。
  
  在太阳花学运期间,我陪同被警察以警棍击中头部,鲜血如注的林明慧老师开庭。林明慧老师是台中一所国中的理化老师,于太阳花期间深受学生感动,因此,当他看到323晚上的行政院警察越来越多,林老师心想,如果人多一点,学生可能就比较不会有危险,抱着这样单纯的想法,他在十一点搭高铁北上,十二点与许多年轻世代的朋友一起在行政院前拉手并肩,不到一小时,一个警察过来,对着手无寸铁的他,拿起钢制警棍,直接往他头上挥下。
  
  开完庭,我载林老师去搭车的路上,他说,纵使遭受警察殴打,他的血沾湿了三件上衣,差点失去他的生命,但他从不后悔那一夜北上,因为,从这些年轻世代的眼神中,他看到台湾未来的希望。
  
  这跟我及许多年轻的律师,这几年的心境很类似。
  
  川本三郎说,「这个时代的特征,总是在下雨!」
  
  《这本政治工作在干嘛》,正是一群年轻人在这乱流激云的年代,在这个总是在下雨,一点都不温柔的时代,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拨云见日的努力。
  
  从中,你可以看到他们一直扣问:「难道真的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吗?我们还可以做些甚么呢?」在这些叩问声中,我们可以看见年轻世代的坚持,相信这样的坚持与勇气,一定可以为台湾的未来,带来真正的希望。
  
推荐序
  
姚立明(国会观察基金会董事长)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每次碰到年纪只有二、三十岁,却满怀抱负的年轻人,脑海里就浮出这句圣经里的话。
  
  在讲究资历、辈分的政治领域里,「大人们」瞧不起年轻人的情况很普遍。他们认为年轻人没见过世面,根本不懂政治圈里的尔虞我诈,又没有什么选战经验,参与政治只是牺牲打。
  
  这些观念也许部分是事实。但是大人们却忘记,年轻人保有许多大人们在成为大人以后就逐渐失去的优点—「理想性」,还有不怕输、敢冲、敢拚的勇气。
  
  「政治工作在干嘛?一群年轻世代的历险告白」一书中十五位参与政治工作的年轻人,我认识好几位。他们为逐渐干涸的台湾政坛带来一股活水,也因着他们,让我这个历尽沧桑的政治老兵,对台湾的未来,满怀希望。
  
  例如,「想作一些能够帮助别人的事」这句话如果出自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只会有些令人作呕。但是出自长期为同志发言的吕欣洁口中,就令人惊喜,喜见今天的台湾居然还有人真的想作「公仆」。
  
  只要台湾发生重大犯罪,就会被骂到臭头的「废死联盟」核心人物苗博雅,年纪轻轻就能完整论述死刑的错误与无效,让人不能不赞叹他们从政的潜力。
  
  才二十出头,二〇一六年立委选举最年轻的候选人曾柏瑜,居然选择了连民进党都没人敢挑战的艰困选区,去经营基层。
  
  借着这些年轻人的告白,我希望他们的理想以及为理想奋斗的勇气,能够感动并且感染更多的人。至于我,只是想借这个机会对他们说: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轻,加油!
  
推荐序
  
范云(社会民主党第一届召集人、二〇一六年大安区立委候选人、台大社会系副教授)

  
  这本书记录了新一个世代,奋不顾身地跳入历史洪潮,想要用肉身直接改变政治的真切心意。他们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种种心得与挣扎,为所有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留下了点点滴滴的智慧线索。这些线索,就好像是登山客在深山野壑迷路之际,会渴望在叉路口出现的指引布条。
  
  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政治青年历险记。新政治的登顶之路,未曾明朗,但,这本书,像是首部曲,它用各种不同的语气声调,对着仍在观望的人们说,「我们已经出发了,真的很辛苦,一路上都是荆棘、陷阱与怪兽,但,也会有闪闪发光的宝藏,请和我们一起加入新政治的历险之旅吧!」
  
推荐序
  
张铁志(政治评论人)

  
  二〇一四年318那天,我在香港家中看到脸书上冲进国会的年青人,心情非常激动,尤其其中有太多面孔是我认识的。
  
  我很清楚,他们不是从真空中穿越了国会议场的任意门来到这里,而是在过去几年参与了不同的社会运动,一步步累积了运动经验、建立了串连网络,来到这里宣告了一场台湾民主的内在革命。
  
  然而,太阳花之后,我一直在思索,在那场激情的佔领之后,台湾究竟会有什么样深刻的改变?那些街头与议场内的热血,会如何凝结起来渗透到这个新生的民主的血液中?
  
  书中的这些年轻人走进了政治场域,不论是直接参政或者是担任其他政治工作,不论是参与民进党或第三势力,试图把他们反叛的世界观带入主流政治,改造台湾民主。
  
  某一个意义上,这群青年和八〇年代到九〇年代初的所谓「学运世代」面临类似的历史契机:后者面对的是刚成形的反对政治,因此有许多政治空间给年轻人;但随后二十年,民进党越来越体制化,权力结构或意识型态都逐渐老化,年轻人就比较难出头天。但这群太阳花世代进入体制的历史时刻,是既有政党政治正当性已然崩坏(或者说这也是他们攻击的结果),是主流政治(某程度上)知道自己的贫乏,因此他们可以发出更大的声音。
  
  问题是,前一个学运世代进入体制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民进党的体质呢?而我们眼前这一代进入政党政治后,又是否能用他们的价值产生集体力量从根改变台湾的政治体质呢?还是只是会个别被体制吸收,而最终体制依然屹立不动呢?
  
  这是这群青年政治理想主义者的考验。

图书试读

以生命投入
 
*    吕欣洁
 
2002年进入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就读。
 
2002年加入台湾大学浪达社(女同志社团)。
 
2003年开始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接线志工培训。
 
2004年成为台湾同志谘询热线性别演讲种子讲师。
 
2006年担任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第六届理事。
 
2007年进入民主进步党妇女部担任干事工作,担任台湾同志大游行执行秘书。
 
2008年成为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政策推广部主任,创立亲密关系小组。
 
在热线工作期间皆参与反核、移工要休假、障碍者平权、巢运等运动与游行。
 
2009年开始台湾第一个同志亲密暴力服务与倡议方案。
 
2010年担任台湾同志大游行「投同志政策一票」总召集人,并负责舞台主持。
 
2011年前往澳洲雪梨大学政策研究所进修。
 
2013年代表台湾参与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非营利组织周边会议。
 
代表台湾参加ILGA-ASIACONFERENCE(国际同志联合会亚洲分会)。
 
2014年318反服贸运动支援济南路NGO舞台担任主持工作。
 
参与立法院婚姻平权法案公听会,表达支持立场并对战护家盟与前同志,
 
与伴侣陈凌成为同志婚姻平权婚姻诉讼案之当事人。
 
加入台湾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担任理事。
 
2015年代表台湾参与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非营利组织周边会议。
 
加入联合国多元性别倡议小组,原受邀于联合国内发表演说,后因中国抗议转前往欧盟发表。
 
2016年成为社会民主党发起人。
 
代表社会民主党于台北市信义南松山(第七选区)参选立委。
 
和死亡一同长大

 
我从小就觉得,我的家庭很像一个经典台湾人对家庭想像的样貌—我的父母是高中同学,相恋多年后大学毕业就结婚生子,在那个两个孩子恰恰好的年代,我家恰恰好就生了一男一女。爸爸外出打拼赚钱,妈妈认真相夫教子,他们认真地吸收养育孩子的新知识,同时认真的在那段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胼手胝足地向上爬。
 
直到我十岁的时候,我千求万盼的妹妹出生了,我多么开心我再也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我每天想着等妹妹长大后,我要陪她去上学,去参加她的母姊会,分享她在青少年时所遇到的芝麻绿豆大的烦恼。当时完全无法想像,这对未来的我们来说,会是如此奢侈的事。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