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道

中国政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国际比较视野
  辨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沿问题
  总结六十年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成就
  本书以中式政道思维探讨中国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中一些最前沿的问题,总结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许多创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绍光


  1954年生于武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系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重庆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4、1990年分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90—2000年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中英文专着、合着约有三十本,如《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即推动中国分税改革的「王胡报告」)、《分权的底限》、《政治学的本土化》、Nationalism,Democrac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hina、《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民主四讲》、《祛魅与超越:反思民主、自由、平等、公民社会》、《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等,在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学术杂志The China Review主编。
 

图书目录

一、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

二、政体与政道──中西政治分析的异同
   
政体思维
   
政道思维
治道
治术

结语

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儒家宪政」
蒋庆的「王道政治」
病症:合法性危机?
「处方」:王道政治?
结语:中华社会主义民主

四、传统政道思维与当代治国理念
两百年治国的三个阶段
党国体制解决了治国能力问题
前30年打基础,后30年起飞
国家治理与国家能力
中国体制的四个优势
四个优势都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西方政体思维与中国政道思维
共产党讲的「民主」是政道层面上的
摒弃政体决定论思维方式
民主要谈,更重要的是谈社会主义

五、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
   
前30年的探索
所有制方面的探索
计划方面的探索
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方面的探索
前30年探索的成就
   
后30年的探索
邓小平的探索
十五大以来的探索
后30年探索的成就
   
结语

六、要瘦身,不要虚胖;要先锋队,不要精英党

七、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
   
正名:「公民社会」还是「民间会社」?
   
名与实:破除有关「公民社会」的五种神话
同质的神话
圣洁的神话
独立的神话
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神话
民主动力的神话
   
社会建设的目标:人民社会
   
结语

八、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
   
一个「悖论」?
   
中国人的民主观
    
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
   
中式代表型民主的理论
代表谁?
谁代表?
代表什么?
怎样代表?
   
中式代表型民主的实践
   
结语

图书序言

一、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
   
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现实永远都不会完全满意,因此他们总是憧憬更便捷、更舒适、更合理、更公正的美丽新世界。如果没有理想,人类恐怕还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过着赤身裸体、「冬穴夏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的生活。作为政治动物,人类也会对「实然」政治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设想和追求「应然」的政治秩序。正如美国政治学会最早的会长之一威廉.穆若(William B. Munro)指出的那样:「我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因为人生来就要行动,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如果没有值得追求的理想,人便会手足无措……对一个伟大的、尽善尽美共同体的向往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在探求理想政治秩序的过程中,政治理论家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事实上,理想政治秩序正是古往今来西方政治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用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的话说,「过往的政治哲学家们都试图一劳永逸地回答一个同样的问题:什么是理想的政治秩序。」的确,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塞罗的《国家篇》、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培根的《新大西洋》、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莫尔的《乌托邦》、哈林顿的《大洋国》以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都是探求理想政治秩序的尝试。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