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道

中国治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对比中式政道思维与西式政体思维
  梳理传统与现实融合中的当代政治理想及实践
  本书挖掘古今中西的政治思想资源,对中式政道思维与西式政体思维的异同作了深刻分析。作者以中式政道思维,基于中国政治发展实践,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辨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一些最前沿的理论问题,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多年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艰辛探索及其成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绍光


  1954年生于武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系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重庆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4、1990年分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90—2000年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中英文专着、合着约有三十本,如《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即推动中国分税改革的「王胡报告」)、《分权的底限》、《政治学的本土化》、Nationalism,Democrac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hina、《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民主四讲》、《祛魅与超越:反思民主、自由、平等、公民社会》、《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等,在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学术杂志The China Review主编。
 

图书目录

一、公众决策参与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公众参与机制
信息公开
听取民意
吸取民智
实行民决
公众参与的位阶

毛泽东的逆向参与模式:群众路线

二、挑选决策者阶段的新趋向
城乡基层选举
人大代表选举
行政首长的选举

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关门模式
动员模式
内参模式
借力模式
上书模式
外压模式
小结

四、改革时期的公安分权与集权──中国国家强制能力建设的轨迹与逻辑

调动地方资源──公安行政分权的意义
人员编制权力下放
经费保障责任下移
机构管理许可权下放

重塑中央效能──公安行政集权的目的
调整编制,向基层倾斜
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强化机构纵向监管

从分权向集权转变的原因
控制对象与控制主体的变化
分权与集权自身矛盾的演变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

国家强制能力建设的逻辑
分权化发展的条件
集权型建设的前提
小结及讨论

五、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

国家建设、财政转型与预算国家:一个初步的理论
国家建设与财政转型
税收国家
预算国家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法国、英国和美国的经验
法国道路
英国道路
美国道路

中国的预算改革
预算改革前中国的财政:演进中的税收国家与「前预算时代」
1999年以来的预算改革
建立预算国家面临的挑战
总结

六、如何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村医疗融资体制的变迁看中国体制的学习模式与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与学习模式
医疗合作的萌芽
合作医疗的兴起
合作医疗的普及
传统合作医疗的衰落
新型合作医疗的探索
小结

七、大转型──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
波兰尼的《大转型》
中国的大转型
大转型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小结

八、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在保护社会方面的新跃进

中国式社会主义:从1.0到3.0

缩小不平等
缩小地区差距
缩小城乡差距

降低不安全
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保障
养老保障
住房保障
其他保障

小结

图书序言

一、公众决策参与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在某些「民主」的鼓吹者中,流行着一种选举崇拜。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民主与否,他们手中只有一把尺子,即选举:有竞争性选举的制度便是民主制度,否则就不是。在选举崇拜者看来,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最佳形式是利用手中的选票,选举出代议士;其后,就将管理国家大事的责任託付给代议士们。如果还需要什么制度性补充的话,无非是允许或鼓励各种利益集团参与政治市场上的竞争,仅此而已。这就是多元代议政治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政治参与充其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两百多年前,当代议制民主还没有形成气候时,卢梭似乎已经预见到间接参与的潜在危险。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有一段名言:「一旦公众服务不再是公民的主要关心对象,一旦他们希望用自己的钱包来提供服务而不是亲身介入,此时国家就已几近瓦解了。如果战争需要兵士,他们会出钱僱佣而非亲自出征;如果举办公民集会,他们会派遣代表而自己待在家中。懒惰和花钱的结果是,军人将奴化国家,代理人将出卖国家。」卢梭还嘲笑英国人,「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80多年前,代议制传入中国不久,孙中山也提醒人民警惕这种政体的「流弊」,即代议士「其始借人民选举以获取其资格,其继则悍然违背人民之意志以行事,而人民亦莫之如何」。为此,他特别强调「直接民权」。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