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学十讲

当代政治学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当代政治
  • 政治理论
  • 政治思想
  • 国际关系
  • 比较政治
  • 公共政策
  • 政治哲学
  • 西方政治思想
  • 中国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阎小骏教授在本书就许多当代政治学的关键问题,如民主转型、政权组织、市民社会、社会运动、政治身份等,撰写了富有启发性的篇章。对于这些看似庞杂的题目,他既全面地综述具重要影响的文献,亦提供了其独到的观点。二十世纪至今,政治研究的范畴、深广度和方法论都得到重大的扩展,作者现在把精彩纷呈的政治科学知识与动态介绍给读者,亦当能造福学界。
 
—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
哈佛大学政府系亨利.罗索夫斯基政治学讲席教授

  作者以广博知识的精心养护,呈现出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的智慧之光;汲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政治学这块传统西方学术文化领地里,耕耘出一片新的沃土。我们从《当代政治学十讲》中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有背后浓烈的人文关怀。
 
—袁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撰写一本导论书籍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既要有学术的深度,又要能够令初接触该学科的读者明白当中要点和产生兴趣,两者兼顾真是谈何容易。年青学者阎小骏教授却轻松自在地抓住十个题目,深入浅出地给我们介绍政治科学的主要讨论议题和关注点。通过书中的十讲,读者自会对政治与社会产生兴趣和有所了解。
 
—吕大乐
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香港研究讲座教授
书籍简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重塑与社会治理:后冷战格局下的新范式探索》 主题聚焦: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政治格局发生的深刻变革,重点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安全挑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国家权力(State Power)的性质变化、全球治理体系(Global Governance)的复杂化演进,以及不同社会内部权力结构的重塑与社会运动的兴起。它摒弃了传统地缘政治分析的二元对立框架,转而采用多层次、跨学科的视角,审视当代世界秩序的碎片化与整合化的辩证关系。 --- 第一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国家主权与权力边界 第一章:主权概念的侵蚀与重构:从韦斯特伐利亚到超国家实体 本章首先回顾了传统国家主权理论的基石,并将其置于全球化时代的巨大张力之下进行审视。我们分析了跨国公司(MNCs)、国际金融机构(如IMF、世界银行)以及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对传统国家决策权的渗透与制约。重点探讨了“人权高于主权”的干预主义思潮如何挑战了“不干涉内政”的铁律,并以人道主义干预和“保护责任”(R2P)原则的实践为例,剖析了国家间权力关系的动态平衡。 第二章:新兴大国的崛起与权力转移的经济基础 本章将分析二战后至二十一世纪初,全球经济力量的地理性转移,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既有国际权力分配的冲击。我们详细考察了“金砖国家”等群体如何通过经济体量和制度性创新,试图构建替代性的发展模式和国际话语权。分析的重点在于,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否必然转化为同等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以及这种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和地缘政治反弹。 第三章:信息技术赋能的“数字主权”之争 信息技术(IT)的爆炸式发展彻底改变了权力的载体和传播速度。本章关注“数字主权”的复杂内涵,包括数据流的控制、网络空间的安全、算法治理的伦理困境以及“平台权力”(Platform Power)对公民社会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挑战。我们比较了不同国家在网络空间监管模式上的差异——从高度集中的“防火墙”策略到强调开放与去中心化的自由主义模式。 ---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合作困境 第四章:多边主义的危机与“碎片化”的治理网络 冷战后的初期,人们曾寄希望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能成为全球秩序的稳定器。然而,本章指出,日益加剧的单边主义倾向、大国竞争的回归以及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的紧迫性,使多边合作机制面临信任赤字和效率瓶颈。我们引入了“网络化治理”(Networked Governance)的概念,分析了非国家行为体(NGOs、智库、行业联盟)在填补国家间合作真空中的角色及其合法性争议。 第五章:环境正义与气候政治的权力博弈 气候变化不再仅仅是环境议题,而是深刻的结构性权力问题。本章考察了历史排放责任、南北分歧(Global North vs. Global South)在气候谈判中的核心矛盾。我们深入分析了《巴黎协定》的实施困境,以及能源转型背后的地缘经济利益冲突,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不同国家政治经济结构下的实施差异。 第六章:跨国犯罪、恐怖主义与新型安全威胁的治理挑战 全球化加速了人员、资本和意识形态的流动,带来了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TOCs)和网络攻击等新型威胁。本章探讨了“安全化”(Securitization)趋势如何影响公民自由,以及各国在情报共享、边境控制和反洗钱等领域的合作与冲突。特别关注了“永恒战争”(The Forever War)的疲态与反恐战略的局限性。 --- 第三部分:社会内部的权力重塑与认同政治 第七章:身份政治的兴起与“后真相”时代的认知霸权 在全球不平等加剧和精英阶层信誉下降的背景下,基于族裔、宗教或文化身份的政治动员成为当代社会动荡的重要驱动力。本章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助推了“回音室效应”和身份认同的极化。我们着重研究了民粹主义(Populism)的跨国共性——它如何利用对全球精英的普遍不满,重塑国内的政治话语权。 第八章:不平等的深化与社会阶层的重组 尽管全球经济总量增长,但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在许多国家达到了历史高位。本章结合托马斯·皮凯蒂等学者的研究,考察了资本回报率(r)与经济增长率(g)的长期关系,并分析了全球化对劳工阶层的影响。本节探讨了“零工经济”(Gig Economy)如何侵蚀传统雇佣关系,以及社会福利体系在应对结构性失业和不确定性方面的适应性不足。 第九章:社会运动的新形态与“抗议的全球化” 从“占领华尔街”到“阿拉伯之春”,再到近年来的全球气候罢课和MeToo运动,社会运动的组织形式和传播速度发生了质变。本章分析了“无中心化”的抗议网络如何利用数字工具绕开传统中介机构(如工会、政党)。同时,我们也辩证地审视了这些运动在实现长期制度性变革方面的挑战与张力。 --- 结论:通往复杂共存的治理路径 本书最后总结道,当代世界政治的核心矛盾在于,挑战国家主权的全球性力量(如气候、金融、技术)与仍然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动单位的政治体系之间的结构性错位。未来的政治学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将政治学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和认知科学相结合,以期理解和应对这个日益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多重危机”时代。本书旨在为理解当前全球秩序的权力迁移、合作障碍和社会内部的深刻断裂提供一个扎实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阎小骏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现任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2012年荣获全球中国研究权威学术期刊、英国《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年度最具原创性论文奖。同年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首届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他多年从事政治学教学工作,曾于2007年获哈佛大学优秀教学奖,2013 年获香港大学杰出教学奖。其首部中文专着《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像》荣膺《亚洲週刊》2015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小说类)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走近政治学   1
政权与治理   3
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学   5
寻找因果联系   13
比较的方法   18
政治学的解释路径   21
不完美的科学   27
 
第二章  发展理论:现代化之批判   31
「发展」的起源   33
南北鸿沟   40
现代化还是「西方化」?   47
批判现代化   55
「四小龙」的挑战   58
从「市场驱动」到「国家引导」   61
发展型国家   64
「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68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73
 
第三章  民主和转型理论:现实与迷思   77
今天的民主   79
民主的由来   80
甚么是民主?   87
民主的「能」与「不能」   92
转型的道路   96
「第三次浪潮」   100
三种径路   103
解释民主转型   107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新制度主义的框架   113
制度主义   115
「制度」的奥秘   120
制度怎样影响政治?   124
政权的组织   127
政党制度   135
选举制度   142
 
第五章  国家理论:从利维坦到福利国家   151
政体、政府和国家   153
国家:一种关键的制度存在   158
国家性与国家权力   162
失败国家   166
 
第六章  政治参与理论:为甚么和怎么样?   173
甚么是政治参与?   175
政治参与何以重要?   179
人们如何参与政治?   181
公民   186
 
第七章  在国家和市场之外:建设美好社会   189
在国家和市场之外   191
甚么是市民社会?   195
市民社会能使民主运转起来吗?   198
「独自去打保龄球」   206
市民社会使民主失败?   207
功能与基础   211
 
第八章  社会运动理论:对抗性政治简析   215
对抗性政治   217
社会革命   220
革命的缘由   224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229
 
第九章  政治认同理论:我们是谁?   233
永恆的追问   235
甚么是政治认同?   237
认同政治的迷思   241
实践中的认同政治   244
从「大熔炉」到「沙拉碗」   247
认同政治与未来   253
 
第十章  写在后面的话   259
植根于人类历程的政治学   261
政治学的轮廓   263
政治学与我们   265
 
后记   271
延伸阅读书目   275
索引   2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九章  政治认同理论:我们是谁?
 
永恆的追问
 
「我们是谁?」在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中,对自身存在之价值意义的追问古已有之。相传在古希腊圣地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里镌刻着三句箴言,其中最着名的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Γνώθι σεαυτόν)。了解人类自身的身份意义是古希腊先哲们为我们留下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在东方的佛教哲学里,对于「我是谁」的追问同样处在修行和解脱之路的核心位置;认清本体的虚无,是佛教哲学中铺平通向永恆之道路的前提。古代印度哲学也认为,关于「我是谁」的答案奠定了「我」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存在基础。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道德的谱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书中亦曾写到:
 
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恆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1
 
在哲学意义之外,「我们是谁」、「我们要往哪里去」这些对人类本体意义和终极目的的追问,与政治生活同样存在着根本性的联系。因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关乎人们将怎样组织政治权力、怎样分配政治权力,以及对政治权力的行使赋予怎样的价值意义。在文明史上,对于「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学人经已给出无数的回答,而其中差不多每一种回答都可以对应到某一种独特的政治观念。因此,「身份认同」这个貌似基本的概念中蕴含着巨大的政治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关注和理解身边的政治现象。我以前总是习惯于从报纸或者新闻中获取碎片化的政治信息,而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去理解它们。然而,《当代政治学十讲》却为我提供了一个分析政治问题的“工具箱”。书中对“政治文化”的探讨,就让我耳目一新。政治文化并非是僵化的规条,而是影响人们政治行为和态度的深层因素。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的分析,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同一个政治议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性。此外,书中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梳理,也让我对全球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现实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建构主义,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这些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并结合现实世界的案例,展现了它们在解释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这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的视角,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国际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洞见,并非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教科书。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作者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当代政治中最具争议性、最能引发读者思考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比如,关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讨论,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在当下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全球化无疑对传统的民族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种冲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不同国家如何在这种变局中寻求自身的发展。这种不回避复杂性、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另外,作者在书中对于“政治传播”的分析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对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书中对社交媒体、传统媒体以及公民新闻等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和作用的梳理,让我对当下政治信息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警惕信息茧房和虚假信息的泛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是一次智识的盛宴。它并没有试图灌输给我某种固定的政治观点,而是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引导我进行独立思考。书中对“改革与革命”的对比分析,就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各自的动因、过程以及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社会变革的逻辑,以及历史的复杂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公民社会”的重视。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将政治的焦点集中在政府和国家身上,而忽视了公民社会的力量。作者却强调了公民社会在推动社会进步、制衡权力以及构建更美好的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个体,我们并非是政治舞台上的被动观众,而是可以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成为积极的行动者。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政治理解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批判、更主动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简洁大方,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黑白为主的配色,在书架上独树一帜。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有一种厚重感,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一直对政治学这个学科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充满了各种理论术语和复杂的模型。这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当代政治学十讲》,名字听起来就很有亲和力,仿佛是有人在用最直接、最通俗的方式,为我揭开政治学的神秘面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让我理解那些发生在新闻里、发生在国际舞台上的事件背后的逻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政府、权力、意识形态等等概念的内涵。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能够用贴近现实的例子,来佐证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尤其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能够批判性地看待各种信息,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涉及到一些当代政治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让我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下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以及驱动这些变迁的深层原因。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承载着我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它,开始我的这段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政治并非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曾经觉得政治离我太遥远,感觉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然而,《当代政治学十讲》却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政治的无处不在。书中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就让我印象深刻。公共政策不仅仅是政府的政策文件,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方方面面。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了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执行以及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也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公民参与”的鼓励。作者强调,在一个健康的政治体系中,公民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通过投票、参与社区活动,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公民的参与都能够促使政府更加负责任,也能够推动社会向更公平、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政治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就像是理解一个家庭的运作方式,都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在的规则、权力结构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代政治学十讲》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政治体制的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运作逻辑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政党制度”的论述印象深刻。政党作为政治运作的核心要素,其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比如两党制、多党制等,并结合具体的国家案例,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现实挑战。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选择不同的政党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塑造了国家的政治生态。此外,书中对“选举制度”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环节,而不同的选举制度,如比例代表制、多数代表制等,都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后果。作者对这些制度的介绍和比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看似微小的制度设计,却能对政治结果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我一直以为政治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但《当代政治学十讲》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概念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一步步深入。书中对于“权力”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以往我总是将权力简单地理解为某种强制性的力量,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才意识到权力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一种社会建构,它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书中对不同政治体制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从民主到威权,再到各种混合型政体,作者都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它们的特征、优势与劣势,并结合现实世界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运作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政治现象,去理解不同立场和观点存在的合理性。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复杂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政治”的理解边界。我过去常常将政治仅仅局限于国家层面的选举、政府决策以及国际关系这些宏观层面的议题。然而,《当代政治学十讲》却巧妙地将政治的概念延伸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细微之处。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揭示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职场中的人际互动,乃至社区的公共事务,都可能蕴含着政治的逻辑和运作。这种“微观政治”的视角,让我对身边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弈和权力关系。书中对于“意识形态”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对这个词语感到模糊,只觉得它与某些政治立场有关。但作者层层剥茧,将意识形态分解为核心观念、价值体系和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如何塑造个体和群体的思想,以及如何影响政治行为。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政治群体之间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为何会如此固执于自身的信念。阅读这本书,就如同拥有了一副透视眼镜,能够穿透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运作机制,这对于一个想要更深入理解社会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读完《当代政治学十讲》,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迷宫,而这本书则如同指引我走出迷宫的罗盘。它并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引导我去寻找答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权力与合法性”的探讨。权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法性作为支撑,这种权力往往是脆弱的。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基础,比如武力、传统、魅力以及法律理性等等。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有些政权能够长久维持,而有些则迅速崩溃。书中对“政治发展”的讨论,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政治发展并非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而是涉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公民权利的保障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等多个维度。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政治发展路径的梳理,让我认识到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也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政治,就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最深层的力量和逻辑,而这种理解,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处理复杂政治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客观和深刻的分析能力。我曾经尝试阅读一些政治学领域的书籍,但往往因为其过于学术化的语言和庞杂的理论框架而望而却步。然而,《当代政治学十讲》却以一种“化繁为简”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用清晰、简洁、而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呈现出来。书中对于“国家”的定义和演进的探讨,让我对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机构的描述,更是深入挖掘了国家的历史渊源、合法性来源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独特作用。此外,书中对“民主”的多元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民主就是简单的投票选举,但作者指出,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其内涵也远不止于此,还包括了权利的保障、程序的正义以及公民的参与等等。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不同国家的民主实践,避免了简单的标签化和非黑即白的判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