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霸权的诱惑:买下全世界后,中国梦的下一步会往哪里去?

金融霸权的诱惑:买下全世界后,中国梦的下一步会往哪里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laude Meyer
图书标签:
  • 金融霸权
  • 中国经济
  • 全球化
  • 地缘政治
  • 投资
  • 中国梦
  • 国际关系
  • 经济发展
  • 战略
  • 风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国杜尔哥金融经济书籍奖
《回声报》《国际选项季刊》《十字架报》《世界报年度特辑》《朝圣者週刊》一致好评

  看到书名,你或许会认为,这只是.又一本.关于中国强权再起的书,或又是一本讲述欧洲影响力下滑、美国苦持霸权的书。

  这样你就错了!

  ★终于在一本书里,可以看到中国目前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
  不同坊间其他中国议题的书,曾任银行高阶主管的巴黎大学政治科学院教授---克洛德.梅耶,以中立的角度出发,优劣分析中国的金融实力,及中国共产党在策略上所面临的挑战与阻碍,并分析当前状况与预测未来的经济,向我们描述,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构想之后,世界将会有什么变化。

  ★第一本「第三方观点」的中国经济评论,透析中国金融扩张的全貌!
  本书提供全方位的视野来解读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可分为三个方向,第一是经济崛起,再发展成金融扩张;第二是和平崛起,发展成军事扩张;第三是亚洲崛起,发展成全球扩张。本书指出,照这三个方向发展下去,自然浮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会继续压抑自己的野心,还是终究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尤其是金融霸权?也就是说,中国会满足于当多极世界中的一个霸权,还是会难以抗拒独霸的诱惑?本书以欧洲人在美中两极中的「第三方观点」来看中国经济,这对台湾来说,全新且中立态度的观点,对将来处理两岸关系,极具参考价值,可降低来自意识型态不必要的干扰,得到更全面、且更抽离的视野。

  ★中国梦的终点就是全球金融强权的制霸?一场即将开打的人民币与美元对决?
  继世界工厂的身分之后,中国正在全球掀起一波财务金融巨浪。这个新兴金权会取代美元吗?中国会成为世界金融霸权吗?在商业统治与金融扩张下,中国能抵御称霸的诱惑吗?作者以论证的方式,为上述问题提供强而有力的回应,没有武断的批判,更没有揶揄奉承。

  ★中国资金在全球配置的最佳指南!
  本书将中国资金在全球的配置做最完备的整理分类,并对许多大资金案例的前因后果,详加说明与检视成败,可说是一本研究了解中国资金全球化的最佳指南与参考书籍!

本书特色

  ◆从海外扩张来理解中国结构转型。
  ◆中国成为金融强权的两大重要观察方向。
  ◆中国不曾公开的海外投资数据。
  ◆人民币全球布局比重。
  ◆第三方观点分析下的中国弱点。

国内外推荐

  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 吴中书 挂名推荐

  「作者克洛德.梅耶所呈现出来的,是欧洲人在美中两极中的『第三方观点』。对台湾来说,见识这种方法论上的中立态度的美丽与哀愁,对台湾将来处理两岸关系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因为这种冷静与深刻足以降低来自意识型态的不必要的干扰,让台湾人得到更全面、也更抽离的视野。」─AIA Wealth财富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吴嘉隆

  「这本书是中国资金在全球配置的最佳指南!」─工研院知识经济与竞争力中心 首席研究员 陈清文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财政金融现况的杰出着作。」─《世界报年度特辑》书评

  「克洛德.梅耶不但清楚指出,中国明确地将经济重点放在取得世界金融主导权上;也进一步指出、分析中国地方财政的脆弱。」-《回声报》书评

  「克洛德.梅耶指出,习近平的中国梦是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影响的潜在可能性。」-《国际选项季刊》书评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正慢慢地改变这个事实,成为主导全球金融的世界银行家?克洛德.梅耶丢出这个问题,并向读者提出了暗示的答案」-《十字架报》书评

  「中国想要什么?克洛德.梅耶向我们宣示,中国想得回他在二十世纪失去的,他应有的地位--位居世界经济之首。」-《朝圣者週刊》书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洛德.梅耶(Claude Meyer)


  经济学博士、前银行负责人。目前任教于巴黎政治学院,并在法国资讯研究与教育中心(CERI)以及全球经济研究中心(GEM)担任研究员。出版过许多亚洲相关的书籍与专文。着有《谁是亚洲领袖:中国还是日本?》,二○一二年由巴黎政治学院出版(已译成英文、简体中文和日文等版本)。

译者简介

林俊安


  文藻外语大学法文系毕业,热爱法国文化,现任出版社商管书编辑、译者。

詹文硕

  一九七九年生于台湾,台北。法国国立电讯管理学院策略管理硕士、巴黎经济战争学院毕业。留学法国十六年,悠游于台法两国的文化之间。从小爱阅读,中英法文都看,走路看、坐车看,洗澡也看!回台当兵后创业,从事贸易、法语教学、口笔译。有幸参与太阳花国际部翻译组,被起诉。希望借由翻译,把法文的精彩着作,分享给可爱的台湾人!译有《铁骨柔情》、《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关于税,你知道多少?》、《明天还是好朋友?》、《富税时代》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导读中国海外扩张战略的「第三方观点」
序言中国梦-重返帝国富国强兵的荣耀

第一部当务之急的金融扩张
第一章海外投资是必要的战略
脆弱的经济,企业国际化程度低
复杂多样的资本流动
党国体系是策略制定者、管控者也是执行者
国营企业是金融进攻的矛头
中国两大主权基金的奥援
资本雄厚的国营银行与四大商银
中国各银行家由党令来任命
周小川:改革派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蒋超良:善于危机处理而崛起的平民百姓
王洪章:半个银行家、半个党工
肖钢: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姜建清:一流的银行家、平庸的政治家
中国海外投资战略的内情
 
第二章 缺乏天然资源的巨龙
暴饮暴食的巨龙
对天然资源供不应求的恐慌
党国体系在资源争夺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争夺战略资源
经济成长的燃料
大举收购海外稀有金属矿业
掠夺森林与耕地?
 
第二部目标明确的全球策略
第三章优先寻找天然资源
快马加鞭执行全球性任务
北美:从失败中记取教训
亚洲和俄罗斯:对中亚的赌注
拉丁美洲:征服者与金主
澳洲:受保护的天堂
非洲:北京的双赢模式
欧洲:各有不同的机会
中东:由西方大型石油公司把持不放的禁区
北极:新黄金乐园的梦想
中国是掠夺者?
 
第四章消弭科技落差,引导企业国际化
欧洲:投资策略尚未明朗化
各式各样的投资动机
投资的国家与各项产业
美国:日本式的投资策略
中国海外投资对当地的影响仍不大
 
第五章中国作为金主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小心翼翼经营欧洲市场
第二家世界银行
 
第三部金融扩张的源头
第六章 中国巨额的储蓄
储蓄是最好的保险
一个中阶主管的焦虑
幸运的暴发户一族
家庭储蓄率飙升
蓬勃发展的企业
中央政府累积储蓄,地方财政摇摇欲坠
 
第七章 不断攀升的贸易顺差
不可抗拒的商业扩张
外商位居第一线
节奏快慢不一的二○○○年代
不对等的贸易关系
窃取科技与山寨仿冒品
中国,世界第二大债权国
 
第四部绑手绑脚的金融实力
第八章 遭党国压制的金融体系
国家机器蔓延的阴影
不符合需求的金融体系
日本的教训
经济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
银行体系国际化的必要性
 
第九章 人民币被抑制的力量
人民币,发展贸易霸权的次要武器
一九八○年代日本的前例
人民币走强,也可以为中国带来利益
人民币慢步朝国际化迈进
人民币在亚洲:地区性的商业运用
人民币:未来的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一场人民币与美元的对决?
 
结语霸权的诱惑
中国的金融实力能否持续?
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金融超级强国吗?
欧洲如何面对中国的挑战?
中国能成为世界领袖?
 
附录
附录A 中国海外投资概述
附录B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FDI)与海外契约的统计数据
附录C 二○○五至二○一二年中国主要投资交易
附录D 如何蒐集中国经济的资讯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自从本书法文版在二○一四年付梓,中国在经济与金融层面上,又有了许多重大的发展。
  
  首先,中国启动了三项巨大工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俗称金砖银行,以及简称亚投行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第一项计画,亦即「一带一路」,是要在中亚以及俄罗斯等国进行巨额的投资,以连结亚洲和欧洲地区。除了陆路,这项计画还扩及海洋航线,所谓「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要经由穿越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航线,然后经过苏伊士运河,达成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二○一四年,北京当局更成立了一个规模达四百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以投资该计画必要的基础建设。第一笔投资,已经选定落在巴基斯坦,以建立其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走廊」,而巴基斯坦正是中国一向的盟国,也是其南亚战略的重要支柱。
  
  第二项计画是二○一四年七月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又称「新开发银行」。其建立的目的是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建设融资,让上述「南方」国家拥有除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以外的其他融资选项,总部设在上海。
  
  或许更重要的是第三项计画,也就是中国推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该计画尽管受到美国的排斥,施压要求欧洲和其他盟国不要加入,但仍然得到相当程度的支持,吸引全球五十七个国家加入成为创始会员国,可说是北京当局在外交场域的成功。如此一来,中国也在二○一五年顺利站上全球国际治理的舞台上。事实上,在不断叩关布列敦森林体系机构,期望其经济地位获得重视未果后,中国遂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家多边开发银行,希望能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互别苗头,或至少补其不足。亚投行设立的宗旨,是要提供亚洲各国进行运输、能源和电信等基础建设的必要融资,尽管的确有助于亚洲的发展,但北京当局更期望收割的是重大的经济与战略成果。该行的资本额为一千亿美元,其中七十五%由亚洲成员国出资,二十五%由其他成员国补足,而各国之出资额则依其国内生产毛额来决定,如此一来,中国将出资三十%,并享有总投票权的二十六%:可以想见,中国将在该行的治理政策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何况亚投行的总部设在北京。
  
  实则,亚洲地区在基础建设方面的需求,估计每年约为八千亿美元,而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所提供的融资,却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中国既然握有大量的金融储备,的确可以借由亚投行为上述基础建设需求提供融资,同时也为中国营建厂商开启广大的市场。然而,亚投行所象征的,其实是中国在与美国角力的战场上,获得了一场区域性甚至是全球性的胜利。事实上,中国从不讳言其在亚洲的战略目标是要遏止日本成为区域性强权,并且减弱美国在当地的影响力。自从华府宣布将战略重心调整回亚洲地区,中国和美国的角力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对于中国来说,亚洲开发银行由于由美、日各持有十六%的资本,所以几乎等于是美、日在亚洲的霸权象征。因此,中国推动亚投行与其互别苗头,等于宣示要在亚洲重建对其有利的经济与金融秩序。然而,中国的企图心决不仅止于成为区域性强权,其野心是要成为全球强权,并且重回其「应有的地位」,这当然包括金融层面。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所主张的多边主义,使其不断抨击美国在金融上的霸权,不管是美元的地位、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享有否决权等都是。中国始终认为自己在国际性金融组织当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怪乎其欲以创立新国际性金融组织的方法来进行对抗,如金砖银行或者亚投行等。虽然如此,但单就亚投行的个别案例来看,该行应该会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密切合作,例如共同进行各种投资案。如此一来,既可以利用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长年累积下来的经验,又可以善用中国雄厚的资本,将使得亚投行成为协助亚洲发展的一项利器。此外,无论上述功能发挥得如何,亚投行的创建都象征着中国重新回到世界秩序当中。
  
  除此之外,还有两项元素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金融秩序之中,亦即人民币在全球的运用增加,以及国际货币基金本身的改革。的确,自从二○一○年以来,人民币作为贸易交易工具的使用量已经大幅增加:举例来说,二○一一年中国贸易额有五%以人民币计价,二○一三年已来到一三%,而二○一五年更已达二三%。以全球贸易来看,人民币作为贸易交易工具的排名也已经从二○一三年的第十名,来到二○一五年的第五名,占全球贸易额的二‧五%。更重要的是,二○一五年十一月国际货币基金已经决定将人民币列为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当中的第五种货币。如此一来,等于国际货币基金认可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也承认其在金融自由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这样的一个决定,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对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如此,也会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让中国的货币逐步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
  
  另一项重大的决定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二○一○年,G20决议改变各国的资本和投票权份额,让中国成为第三大出资国,出资比率从原本的三‧八一%来到六‧○七%。然而,是项改革却由于没有经过美国国会通过,而迟迟无法落实,直到二○一五年十二月美国国会才终于批准。这样一来,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投票权,将比较符合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的演变。
  
  以上金融发展对于中国可以说是有利的,然而中国自己的经济情势却在相当程度地下滑当中,尤以二○一四~二○一五年最为严重。中国的经济成长率一路从二○一二年的七‧七%下降到二○一三年的七‧四%,二○一五年更跌到六‧九%,来到极富象征意义的七%之下。在此同时,中国股市也接连出现动盪,人民币也再度贬值不受中国央行的控制。
  
  中国当前的主要经济指标皆呈现萎缩状态(外销、进口、投资、工业产出等),而经济成长的下滑也造成北京当局沉重的压力,担忧会产生社会动盪。即便是在其他国家,中国的经济成长趋缓也造成相当的担忧,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全球生产中的分量。国外分析师一般来说抱持较为悲观的看法:他们忧心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并且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成长是借由过度借贷来支撑过度的投资;此外,他们也怀疑实质的经济成长率低于官方数据,因为电力的消耗等数据根本不符合。
  
  虽然如此,对中国经济仍须抱持宽广的视野,因为经济成长趋缓本来就可以预期。首先,经济「追赶效应」已经减缓,一方面是投资的边际效益自然递减,二是离乡背井从乡下来到都会区的人口迁移趋缓(中国工人的生产率不到中国农民的四分之一)。此外,人口结构的演变也逐渐变得不利。最后,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正大幅流失,原因是近十年来的薪资几乎成长了三倍。根据当局者的期望,中国经济正在朝新的发展模式前进,不再像过去是由投资和外销带动,而是借着内需、服务与创新成长。为了提高消费,必须要降低储蓄率,如此一来又需要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才能让中国一般老百姓释出储蓄,安心消费。当然,无可避免的中国政府也必须减少对各个产业的干预,特别是针对国有企业的营运方面,才能让市场机制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就如同二○一三年十一月所决定的那样。
  
  横跨二○一六~二○二○年间的第十三个五年计画,已于二○一六年三月通过,确立了前一个计画中设定要在二○一○~二○二○年间将国民所得翻倍的目标,如此一来,中国势必得在接下来五年维持至少六‧五%的经济成长率。以二○一六年为例,中国总理便指示要将经济成长率维持在六‧五~七%之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其实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有短期措施,也得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举例来说,要达到二○一六年的经济成长目标,中国政府将得启动各种财务和货币政策,并付出预算赤字达三%的代价,这比往年都要来得高,势必也将加重财政负担。在此同时,中国必须要降低其产能过剩的情形,尤其是在煤矿与钢铁工业方面,并且关闭一些长期亏损,靠着银行支撑才能存活的「殭尸企业」。此外,中国也必须继续进行产业科技升级,尤其要支持在这一方面往往一马当先的私有企业,才能让其产出的品质提高。
  
  在金融产业方面,历经二○一五年八月和二○一六年一月的两次股灾,中国投资人可以说是余悸犹存。从二○一四年十月到二○一五年六月,上海与深圳股市的证券指数双双翻倍,然而从去年六月开始一直到八月,中国股市的市值蒸发了四○%,在短暂回稳后,二○一六年一月又再度崩盘。这样的发展有好几个原因:首先是经济基本面的指标转坏,让接近八○%是散户的中国股市心生恐惧,但不可讳言,中国有关当局的危机处理能力也同时出现问题。同样在二○一五年八月,人民币无预警地贬值三%也让市场戒慎恐惧:投资人担心中国以人民币贬值发动货币战争,试图让中国外销得利。虽然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央行只是想顺应市场的趋势来界定人民币的汇率,但有关其决策的说明却是失败的。事实上,当时人民币汇率确实承受多股向下贬值的压力,包括过度的放贷,以及流出中国寻求更高报酬率的资本。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当时非但没有想要让人民币贬值,相反地还进场卖出美元以购买人民币,试图稳定汇率。正因为这样的举措和资金流出中国,使得中国的外汇存底一下子从二○一四年十二月的三‧八四兆美元降到二○一六年二月的三‧二兆美元。中国负债的持续扩大,尤其是企业的负债,但也包括中央政府与一般百姓的负债,是另一项令人忧心的趋势,已经从二○○八年金融风暴前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毛额的一五五%,来到如今的二四○%。除了本书后续会提到的其他问题,像是地方政府的负债和「影子银行」等,企业的负债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随着经济成长趋缓而倒闭,使得呆帐与坏帐率飙升,直接影响到中国银行体系的健全。
  
  鉴于以上难题,北京当局要达成第十三项五年计画所面对的挑战,可以说是相当严峻。因为一方面要在这段过渡时期继续维持经济成长,又要继续进行深度的经济与金融改革,以便让中国经济转型为消费与创新取向。
  
  二○一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写于巴黎
  
  註:该多边金融机构是以世界银行为范本,成立于一九六六年,一共有六十七个成员国,而中国仅持有其资本额的六‧五%。

图书试读

窃取科技与山寨仿冒品
 
让西方工业骂声连连的还有中国违反智慧财产权的行为。尽管中国政府自认为有在管制,但中国仍然充斥着一大堆山寨仿冒品。也许是国家太大而各省自治的状况又不同,使得中国难以严厉执法取缔山寨。但感觉上,中国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只是当局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严格取缔山寨仿冒品,因为¦b¬Y¨Ç¨ä¥L»â¢X줤¢Xꪺ¬ÝºÞ¥i»¡¬O无孔不入。更广泛地说,制造山寨仿冒品等¤j³W¼Ò的非法活动,只是特定中国企业¦b¸gÀÙ¡Ó¡¸êªº®Ø¬[下进行的部分活动。
 
先前提过,中国的经济扩张相当程度上得归功于外国科技的贡献。有些科技是从专利授权、合资或收购海外企业等合法取得的,但也有许多不管是民间或军事的科技,是窃取得来的。中国因此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加速科技的发展。许多美国和欧洲的报告,谴责中国窃取工业科技的规模,已经造成外商企业的严重损失。违反智慧财产权的情形也常在中国企业间出现,例如:二○一二年,法院受理的八万三千八百五十件申诉中(相较于二○○八年只有二万七千件),只有二%和西方企业有关。但西方企业遭受的损失仍然相当可观。一些中国企业窃取专利、商标、商业机密等,并大量生产山寨仿冒品来供应国内市场,甚至出口。在欧洲被海关查获的山寨仿冒品,有八七%都来自于中国。根据美国官方报告指出,美国每年遭海外集团窃取的科技成本高达三千亿美元,其中有五○~八○%应归咎于中国。
 
二○一三年,在美国曾发生一起可再生能源的案例,闹得沸沸扬扬。六月二十七日,中国的华锐风电科技公司(Sinovel)与旗下三名员工,¾D¨ì¬ü¢Xêªk¢X|³­¼f¹Îªº¢X_¶D¡A¸o¦W¬O窃取美国超导公司(AMSC)的科技。华锐风电是中国最大也是世界第二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而美国超导公司是一家中型的高科技公司,贩卖电流控制与´õ½üµo¹q¾¡Ò¥Í²£³ÌÀu¤Æµ¥先进系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