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还是仆人? 探讨政治的哲学之路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还是仆人? 探讨政治的哲学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lanche Robert etc.
图书标签:
  • 哲学
  • 政治哲学
  • 法国哲学
  • 高中生
  • 政治思想
  • 政府与人民
  • 社会契约论
  • 启蒙运动
  • 公民教育
  • 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心政治,是政治狂热?还是正常公民应有的样貌?
人民的诉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来达成?或是该以维持社会日常运作为优先?
「小确幸」的生活,可以脱离政治处境而存在吗?

  以扎实的哲学阅读、深刻的辩证和讨论,装备自己的政治信念。
  当现实处境遭遇问题和冲突,才能无畏地捍卫自己的政治行动!


  本书带领你发现问题,提出政治哲学的各种命题;从一般看法开始,陪伴读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由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时事、文学、戏剧、电影、艺术等),进一步反思政治带给人民的正反效益。

  从「社会」的定义和功能、从人类社会中「交换」的本质和优劣、从「国家」的目的和运作、从「正义与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质。

  我们需要这本书,将这块土地上简化、情绪化、挑起对立的政治意见,导入具备思辨和对话能力的政治素养。这是一套连结哲学思考与现实处境的哲学思想读本,让你全面了解法国人探讨政治、道德、主体、文化和真实的哲学之路!

  【看历代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

  ◆政治必然涉及权力斗争吗?若然,权力的竞争是否应有更高目的?

  马基维利认为,作为政治,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卢梭认为,政治行动必须以公共普遍利益为目标。柏拉图认为,政治必须经权力分配,才有办法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治作为众人之事,该用什么方式选出什么样的人,才最适合管理众人?

  西塞罗认为,必须由最优秀的人来治理;龚斯德认为,需由公民委託来制定法律的权力;托克维尔更提醒,必须让公民对政治感兴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么?

  傅柯认为,公开惩罚,是为了展现王权的戏剧性安排;汉娜.鄂兰认为,政治行动之所以要让所有人看见,是为了使人记住;德布雷则提醒,科技演变改变了权力的运作。

  【哲学教育QA】

  ◆哲学教育的目的为何?
  培养出思考不受绑架、情绪不受操弄的人。

  ◆培养出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处?
  避免国家透过教育进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规训,以免教育沦为驯化人民的意识型态灌输工具。

  ◆台湾的义务教育没有这样的功能吗?
  台湾一直以来都只有道德教育,没有哲学教育。近十年来虽逐渐有哲学教育,却仍是零散的选修科目,没有系统性的必修科目。

  ◆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的特点在哪里?
  开放性。尽管有既定范围,却没有明定内容,也没有特定的课程组织与规定的进度。

  ◆其范围是?
  系统性探讨主体、文化、理性与实在、政治、道德这五大主题,并且由古希腊、中世纪、现代以及当代哲学家的作品来回应这些主题。

  ◆这本哲学教材的特色是?
  纳入时事、电影、小说、艺术作品提出的哲学意见,提供生动切身的思考素材。

本书特色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全系列书名(陆续出版)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还是仆人?──探讨政治的哲学之路》
  《人能自主选择而负担道德责任吗?──思考道德的哲学之路》
  《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
  《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学之路》
  《人的理性所认识到的实在是否受限于自身条件?──探讨真实的哲学之路》

名人推荐

  沈清楷/辅仁大学助理教授、哲学星期五创办人
  吴丰维/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理事长
  黄益中/《思辨》作者、热血公民教师
  朱家安/哲学哲学鸡蛋糕主持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侯贝(Blanche Robert)

  主编,哲学教师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纳省安东尼市立笛卡尔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学教师。
 
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卢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学教师。
 
季亚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尔省笛卡儿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学教师。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诺布尔省珊波黎庸高中(Lycée Champollion)与欧克雷高中(Lycée des Eaux Claires)哲学教师。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娄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学教师。
 
勒笃(Aurélie Ledoux)

  维尔农省杜梅奇尔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学教师。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尔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学教师。
 
德欧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马烈赫伯(Lycée Malherbe)高中哲学教师。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萨赫赛勒省卢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中学哲学教师。
 
波岚(Larissa Paulin)

  布里区旭希省哥伦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学教师。
 
窦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钖省贝托叶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学教师。

审定者简介

沈清楷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专长为当代法国哲学、政治哲学。哲学星期五发起人、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发起人。

译者简介

廖健苡

  淡江大学法语系、法语所,比利时达文西高等学院交换学程、法国里昂第三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硕士。现为自由译者以及法文文化活动翻译。哲学星期五核台北策画人之一、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会员。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政治哲学导论──
政治可否是为寻求普遍利益,而非为个人服务,成为有别于竞争的事务?


【问题思考】
问题1    政治只是权力斗争吗?
1. 征服与行使权力常会寻求激进的手段
2. 只为了自保的政权不具正当性
3. 权力竞争应该是为公共利益服务
问题2    政治是众人之事吗?
1. 必须由最好的人来治理
2. 人们将自己权力委託出去,而制定法律与管理国家
3. 必须让公民对公共事务感兴趣

【哲人看法】
问题1    政治只是权力斗争吗?
1.马基维利:政治,「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2.卢梭:政治行动必须以公共普遍利益为目标
3.柏拉图:需经权力分配来服务公共利益
问题2    政治是众人之事吗?
1.西塞罗:必须由最优秀的人来治理
2.龚斯德:公民委託制定法律的权力
3.托克维尔:必须让公民对政治感兴趣
问题3    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吗?
1.傅柯:惩罚行为中王权的戏剧场面安排
2.鄂兰:政治行动之所以要让所有人看见,是为了让人记住
3.德布雷:科技演变改变了权力运作

【延伸思考】
政治科学──什么是最好的政治体制?
西塞罗:最好的政体——混合式的政府型态
电影──是否应该相信政治?
《华府风云》:政治可信吗?
哲学时事──民调是民主的工具还是民主的失控?
罗兰.凯罗尔专访
1.问题探讨:「是否该相信舆论?」
2.问题探讨:「民主,是由舆论决定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二章 社会──
我们能感受到社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但我们真的了解社会是什么吗?


【问题思考】
问题1    为什么要进入社会?
1.为了在公正的法律下共同生活
2.人类活在社会中是为了交换
3.为了学习共同生活
问题2    社会是否控制其成员?
1.社会决定其成员的生活条件,以及如何行动与思考
2.各个个体能生产,并重复产出他们自己的社会
问题3    社会能够阻止冲突吗?
1.社会无法阻止冲突,因为社会建立在冲突之上
2.社会应该为个体之间冲突负起责任
3.社会透过调节以平息冲突
问题4    为了寻求幸福,我们应该要逃离社会吗?

【哲人看法】
问题1    为什么要进入社会?
1.亚里斯多德:社会是幸福的条件
2.斯密:社会对交换是必要的
3.康德:社会解决人类的矛盾
问题2    社会是否控制其成员?
1.涂尔干:社会对我们具有强制力
2.黑格尔:个体有隶属于社会组织的需求
3.布尔迪厄:家庭是难以界定的社会对象
问题3    社会能够阻止冲突吗?
1.卡斯特:没有不经抗争或辩论而获得的社会福利
2.吕格尔:公共服务机构是否是对抗冲突与冷漠的保障?
3.傅科:排除是否往往不着痕迹?
问题4    我们要逃离社会才能幸福吗?
1.卢梭:汲汲营营而牺牲生命
2.尼采:「成为自己」是社会晚近的发明
3.莫里哀:虚伪的教训
4.佛洛伊德:「好的教育」无法保证幸福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学──「经验」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为何?
婕曼.媞嫆:重新定义了社会学的关键与方法
电影──团结互助是乌托邦吗?
《温心港湾》:透过多种反差来加深社会性对比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三章 交换──
任何东西都可以买卖?


【问题思考】
问题1    为何要交换?
1.人类交换财物与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2.人类交换是为了建立社会关系
3.交换回应着互助共融的情感
问题2    交换有助于和平吗?
1.对话取代相互攻击
2.商业交易是和平的根本,但也会造成贫苦
3.交换根植于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契约

【哲人看法】
问题1    为何要交换?
1.休谟:相互的利益是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唯一动力
2.牟斯:交换作为总体供应体系
3.卡耶:交换,是为了要拥有对象还是成为主体?
问题2    交换有利和平吗?
1.吕格尔:以讨论对抗暴力
2.孟德斯鸠:商业交易为人们带来和平
3.卢梭:社会建立在一份欺骗的合约之上
问题3    金钱能促成公平的交换吗?
1.亚里斯多德:货币有利交换与社会和谐
2.洛克:金钱财富不均等并无不公平
3.马克思:在薪资交换制度下,劳工受到剥削
问题4    人类可以活在没有交换的世界吗?
1.李维史陀:论婚姻如同交换
2.马克思: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学──个体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为何?
 亚当.斯密:自私自利是交换的动力
哲学时事──代理孕母
为什么需要「生物伦理法」?
爱嘉辛斯基与欧吉安专访
为他人设想
绘画──利息借贷应该受到谴责吗?
梅季思,《放高利贷的与他的妻子》,1514。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四章 国家──
起身反抗国家的极权统治是否是对的呢?


【问题思考】
问题1    国家是为众人服务的吗?
1.国家对公共财产负责
2.国家应是源自社会「契约」
问题2    国家如何行使它的权力?
1.好的指挥可能涉及恶的手段
2.国家使人相信追求公共利益
3.国家使用暴力的权利
问题3    社会应该要限制国家的力量吗?
1.组织构成取决于社会条件
2.公民不服从
3.国家是否无用?

【哲人看法】
问题1    国家是为众人服务的吗?
1.霍布斯:在服从契约下,国家确保安全
2.史宾诺沙:作为契约的一部份,国家对所有人民进行救赎
3.卢梭:作为协议的一部份,国家将自由与平等法制化
问题2    国家如何行使它的权力?
1.马基维利:为了保有权力,要知道如何操弄民意
2.马克思与恩格斯:国家利用集体信仰
3.韦伯:现代国家使用理性权威
问题3    社会应该要限制国家的力量吗?
1.孟德斯鸠:政府的类型取决于社会的状态
2.洛克:国家没有权利剥夺任何人的自然权利
3.罗尔斯:在民主国家中的公民不服从
4.罗斯巴德:国家危害到个人的自由
问题4    国家是否能保护思想自由?
1.史宾诺沙:国家不能禁止自由思考
2.康德:批判性评论要能够增进公共讨论
3.哈伯玛斯:相互了解与意见表达
4.诺齐克:不是只有一种乌托邦

【延伸思考】
文学──是否该对所谓的「理想国家」有所警惕?
乔治.欧威尔,《动物农庄》,1945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五章 正义与法律──
正义:一种概念与制度


【问题思考】
问题1    合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问题2    合法就一定符合正义吗?
问题3    法律是强权的工具或是弱势的防御?

【哲人看法】
问题1    合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1.亚里斯多德:正义是合乎比例的平等
2.孟德斯鸠:极端平等的危险
3.罗尔斯:正义的两个原则
问题2    合法就一定符合正义吗?
1.黑格尔:论复仇与惩罚的差异
2.多马斯.阿奎那:不合法也可能是对的
3.梭罗:遵守法律前先听自己的良心
问题3    法律是强权的工具或是弱势的防御?
1.柏拉图:法律是弱者对抗强者的工具
2.巴斯卡:正义是最强者的法律
3.康德:法律具有强制性
4.卢梭:国家的法定权力从何而来?
问题4    国家是否有权决定公民的生或死?
1.贝卡里亚:没有人能将杀人的权力让渡给他人
2.卢梭:公民的生命对国家是有条件的赠礼
3.傅柯:从死刑的权力到生存的权力

【延伸阅读】    
文学──正义是否遗忘了原谅?
雨果。《九三年》,1874。

【访谈】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每年六月,法国有60几万高中生参加长达四小时的高中哲学会考笔试之际,近年来,台湾媒体也同时疯狂转贴会考题目,引发许多讨论,许多台湾读者在欣羡之余,不乏因为舶来品、法国,形成许多异国遐想之外,也趁机宣洩着对当前台湾作文考题的不满,而法国高中哲学会考题目的开放性,不禁让人比对过去台湾在党国体制下高中联考必考的「三民主义」或是目前还存在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似乎,台湾也应该有这样的哲学会考?

  我们常教学生或孩子思考,又害怕他们因为懂得思考而不服从管教,因而扼杀了思考。会用「不要想太多」来规训他们生命的奔放,因此教他们思考是危险的,因而,哲学是危险的,因为它要求思考,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因为学会思考,他们会顶嘴、反驳、要求合理。但是,转念一想,如果透过思考寻找理由彼此说服与沟通,不会因为学生或孩子会顶嘴不受教,他们可能在思考过程中学习着如何倾听与沟通,而大人只要放下身段,不以权威自居,将会成为他们未来最好的对话者与忘年之交;大人也可以从他们的真挚,反省我们的世俗,学习到我们可能早已遗忘的纯真。因此,重点不是「不要想太多」,而是「怎么想」。哲学教育也不停留在怎么想,因为,思考在某一刻会触发行动。

  法国高中存在着一个耳熟能详的谣传,在上了一学期的哲学课之后,哲学老师教导如何找出问题意识,针对一般看法提出反思,形成定义后,进行正反论证、旁征博引等等……。期末考到了,老师出了一个题目:何谓风险? 并规定如何作答、答题时间、评分标准。但是,却有位学生以很快的速度交卷,并得到了最高分。为什么?在考卷上,他只写着一句话:「这就是风险」。这个故事后来也有其他不同版本:「何谓勇气?」、「何谓大胆?」。这个故事后来也被拍成电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意,对自已所思考的事情,还要勇于承担行动的风险。当然,只有第一个人是勇气,其他就是毫无创意的重复、模仿。

  如果「何谓风险?」这就是法国高中哲学会考题目,可能就小看了这个背后的规画了,因为台湾国小一般作文的考题,也可以出这样的题目。

  先看一下2015年【文学组】、【科学组】、【经济社会组】与【科技组】四组的考题,每组都有两题论文写作加上一篇文本分析。分别如下:

  【文学组】

  论文写作

  第一题:尊重所有活着的存在,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Respecter tout être vivant, est-ce un devoir moral?)

  第二题:我是我的过去所造成的吗?
  (Suis-je ce que mon passé a fait de moi?)

  文本分析: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节选,1840

  【科学组】

  论文写作

  第一题: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意义吗??
  (Une œuvre d'art a-t-elle toujours un sens?)

  第二题:政治可以回避人们对真实的要求吗?
  (La politique échappe-t-elle à l'exigence de vérité?

  文本分析:西赛罗《论占卜》节选,西元前1世纪

  【经济社会组】

  论文写作

  第一题:个体的意识只是其所处社会的反映?
  (La conscience de l’individu n’est-elle que le reflet de la société à laquelle il appartient?)

  第二题:艺术家的创作是可被理解的?
  (L’artiste donne-t-il quelque chose à comprendre?)

  文本分析:史宾诺沙《神学政治论》节录,1670

  【科技组】

  论文写作

  第一题:文化造就了人类?
  (La culture fait-elle l’homme?)

  第二题:人若不自由也可能幸福吗?
  (Peut-on être heureux sans être libre?)

  文本分析:休谟《人类理解论》节录,1748

  但是光看题目的深度或难度与多样性,让人好奇这些题目基于什么样的「课纲」,或是根据什么课程内容的编排。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作答?由于法国教育部提出一纲,加上考试,法国坊间充满着琳瑯满目的哲学教材,这个哲学课纲订立着重在五大主题、哲学家、重要的观念区辨。(见文:【法国高中哲学课纲】)

  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的重点可分为 「观念」与「作者」两种。在观念方面,「普通会考类别」主要分为五大范畴:主体(自我认识)、文化、理性与实在、政治、道德;透过这些基本概念,再扩大延伸出其他如平等、感觉、欲望、语言、宗教、表现、国家或义务等观念的思考。根据不同的学科、斟酌比重。除了观念之外,学生们也须研读作家或哲学家的作品,毕竟阅读这些作品对于了解哲学是很重要的。课程提供了一份会考范围的哲学家清单,里面共有57位作者, 从时期来分,可分为「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从柏拉图到奥坎,共15位作者)、「现代」(从马基维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当代」(从黑格尔到傅柯, 共24位作者)等三个时期。除了古代到中世纪很难用现代国家的概念来区分外,现代、当代两个时期的42位作者中,有19位是法国人、10位是英国人或以英文着作、9位德国人,以及4位欧洲其他国家的作者。

  法国高中哲学教育,不从哲学史教起,因为将哲学做为跨越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公民思考能力的教育。法国的教科书出版业者,根据上述的原则,迳行撰写,这册法国高中哲学政治篇即是这五大主题其中之一。

  细看政治篇的编排结构,从「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后」两种看法的「对比」开始,因为,思考起于对于生活周遭以及刻板印象的反省开始。接着试图为政治找出「定义」,再从定义找出「问题意识」,并在整个陈述的脉络中,不断地点出「关键字区分」。从几个大问题中,再细分出几个更小问题,借着哲学家们不同观点的「引文」,一方面回到原典阅读,另一方面,阅读是为了分析这些观点的「论据」。因此,面对哲学家,他们并非被当作大师来膜拜,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偶像崇拜不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哲学家的文本只是用来作为思考时正反意见的参考以及扩充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并借由「进阶思考」、「延伸思考」,去反思政治现实,并辅助以电影、绘画、历史、新闻报导、文学等不同例子,从而再次深化问题意识,以便让哲学的反思,能够进入到某种具体情境中来思考。

  比如说:「一般看法」政治是权力斗争,政客政治?似乎它不能代表政治的全部,在「思考之后」,如何回到政治作为共同生活之治理的初衷;但是一般看法并非是无意义,权力斗争的目的为何,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公共利益,或者我们不一定要很负面地看待权力斗争,而将视为政治竞争,找出公平的规则,并将这样的政治竞争服务于公共利益。

  但是,哲学不是「不谈政治」吗?台湾早期谈政治都已经被意识形态化,要谈得正确,以符合当权者的期待,因此政治效忠文章一堆,而任何涉及政治批判的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在内也被污名化。现在,我们很难理解在白色恐怖时期,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或卢梭的《忏悔录》,都可被视为因为会「影响人心」,而当作罪名来罗织,因此那是一个不敢谈论政治或不敢彻底思考的时代。在白色恐怖时代,思想是危险的,哲学自然也成为被打压以及被污名化的学问。在那个时代,除了不敢思考到底,不谈哲学,我们也不谈政治,因而,我们对政治缺乏想像。而现在,如果我们不谈政治除了是戒严遗绪之外,还有,政治已经被某种刻板印象标签化:政治是肮脏的,弔诡地是,我们还容易自以为聪明地喟叹说:「什么都有政治」或是「政治无所不在」。那么,结合一起看,我们是否正在被「无所不在的肮脏政治」所控制呢?,那么我们如何能够逃离这个无所不在的肮脏呢?还是只是视而不见?不谈政治本身是一种去政治化,看起来清高脱尘、不慕名利,但是,「去政治化」更可能是(威权意识形态的)「政治化」效果,而让冷漠在每个人心中驻足、满意地顺从主流、一直到被生存的自利心所佔据而洋洋自得。

  法国高中生谈政治吗?从这本书的编排可以知道,他们可是大谈特谈。不过,问题的提出与观察可能比解答更为重要,比如说「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吗?」、「人一定要活在社会中吗?」「人与人之间一切都是交换吗?」、「国家是否为众人还是少数人服务?」、「合法就是对的、公正的、正当的吗?」这些疑问在人开始思索质疑周遭发生的现象以及既定价值时,就会开始发酵,我们可以停留在什么都一样的相对论当中,当然也可以透过这本书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正、反思考人性中或共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其价值与可能解决之道,不同观点只提供解答的参考,破除一些逻辑上的矛盾,真正的答案还是属于愿意思考的人。

  如果出一个题目:「法国高中哲学会考是否适用于台湾?」为题,一看到「考试」两字,我们不免担忧这种四小时哲学写作会考,在台湾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会不会对学生的负担太重,会不会因为考试,而变成另一种强迫式的八股?然后还要上补习班,才能通过会考?是否可能揠苗助长,反而让人对经典阅读失去兴趣、对哲学思辨望之却步? 法国高中哲学会不会是一种外来思想的移植,这种自我思想殖民,是否有其必要性?这些问题都是有意义的。面对台湾的教育,我们可以反省,现行高中人文教育是否轻忽高中生阅读经典与思辨的能力?以及如果哲学作为一种丰富高中人文学养以及视野的参考,将它排除在高中课程之外,岂不可惜?试图在高中阶段注入人文思想的有志之士,如何在不增加学业或考试的负担之下,在课程时数比例上进行调整,或是将其融入到人文课程(历史、公民、社会)中,鼓励阅读、反思、想像。这系列的书只是「文化视野的参考」,台湾高中哲学教育也不能以法国思考为标准,反而要鼓励台湾这一代优秀的大学教授和高中老师自行撰写,只有他们才会回到台湾自身环境来思考,才可能丰沛下一代的人文素养。

  尽管法国高中有哲学教育,但是它不是万灵丹,也无法负担全部的教育责任与后果,如果可能,它或许培育一种倾听、求证、参考不同意见后的反思态度,而思考深刻与广度,还是系于个人反思的能力。

  看着学生或孩子天真的脸庞,其实他们有一种趋向成熟的心灵,当大人们跟他们说「不要想太多时」,他们可能眨着眼,微笑看着你 (心中反驳着:「是不是你想太少了?」XDD)。

文/沈清楷(辅仁大学助理教授、哲学星期五创办人)

感谢

  这本书的出版因缘,特别要谢谢我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时所结识的宋宜真小姐的坚持与耐心,她愿意在坊间已经有许多哲学普及读物之际,还愿意请在法国巴黎留学的魏聪洲先生将许多版本的法国教科书寄回台湾,任由我选择一本,然后找人翻译成中文。不知好歹的我,则选了一个高达六百页的教科书(将会陆续分成五本出版)。当初选择厚重的目的,是因为商业或考试用途的书,大多轻薄短小,无法看到许多法国在教学现场的高中老师在编排哲学教科书的企图与选材上的丰富性。当然更要谢谢总编辑赖淑玲小姐的气度与识见,不计成本、不做短线市场操作,在焦虑中耐心地包容译、审者的龟毛与拖稿。

  这本书的目的也不是原封不动地「移植」西方哲学的教材或教法给台湾的高中生或老师,只是希望作为台湾未来哲学教育「参考」的文化视野。它同时也是给「大人」们看的,只要一进入到这本书,就会发现,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下一代做得更多。台湾目前已经有许多人对哲学普及教育进行推广、引介、原创等的哲学写作,如议题最广泛的公民论坛「哲学星期五」、PHEDO(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的活动(实验教学、广播)、朱家安「哲学哲学鸡蛋糕」、「哲学新媒体」、「哲思台湾」等等,这些耗费心力却难得的尝试,也是为找出一个适合于台湾多元文化的本土高中哲学教育,这本书也加入了这个运动的行列中,也是为推动台湾高中哲学教育的共同盼望,一起努力、加油、打气。

  谢谢哲学星期五策划人之一的廖健苡小姐、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祕书长(PHEDO)梁家瑜先生愿意耗费大量的心力翻译这本结缘品,不论是他们交友不甚而误入歧途,担任翻译的苦主,我更珍惜的是他们低调的使命感,使得笔者在校稿上轻松不少,当然也要感谢宋宜真主编,最后在文句上的斟酌,尽可能地通顺好读。

  最后,这本法国高中哲学教科书许多的经典引文,都是根据已有法文译本,而中文版尽可能地参照原文(希腊文、拉丁文、德文、英文)。这本翻译得助于「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的协助外,在审校过程中,除了原文是法文由笔者进行校稿,特别谢谢辅大哲学系的诸多同事,以及许多老师义务的帮忙:陈斐婷教授协助亚里斯多德希腊译文的比对校正;刘康教授协助柏拉图的希腊文比对校正;陈妙芬教授帮忙西赛罗的拉丁文比对校正;张存华教授以德文比对康德部分并进行校正;黄丽绮教授以德文比对、校正尼采引文;刘俊法教授协助莱布尼兹法文的斟酌与校正;周明泉教授比对校正了哈伯玛斯的德文;叶浩教授以英文比对校正梭罗引文;万煜泽教授提供马克思的相关资料与意见;吴丰维教授用英文比对罗尔斯与诺齐克的原文;两位学长邱建硕、丁原朴长期的对话与兄弟义气的相挺,在此对他们的友谊与热情,致上最深的谢意。

法国高中哲学课纲

  (一)观念

  (1) 文学类(Série L)

  主体(Le sujet)
  意识(La conscience)
  知觉(La perception)
  无意识(L’inconscient)
  他人(Autrui)
  慾望(Le désir)
  存在与时间(L’existence et le temps)

  文化(la culture)
  语言(Le langage)
  艺术(L’art)
  工作与技术(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历史(L’histoire)

  理性与实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理论与经验(Théorie et expérience)
  论证(La démonstration)
  解释(L’interprétation)
  生物(Le vivant)
  物质与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会(la société)
  正义与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国家(l’Éta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义务(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2) 经济与社会(Série ES)

  主体(Le sujet)
  意识(La conscience)
  知觉(La perception)
  无意识(L’inconscient)
  慾望(Le désir)

  文化(la culture)
  语言(Le langage)
  艺术(L’art)
  工作与技术(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历史(L’histoire)

  理性与实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论证(La démonstration)
  解释(L’interprétation)
  物质与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会与交换(la société et les échanges)
  正义与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国家(l’Éta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义务(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3) 科学类(Série S)

  主体(Le sujet)
  意识(La conscience)
  知觉(La perception)
  慾望(Le désir)

  文化(la culture)
  艺术(L’art)
  工作与技术(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理性与实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论证(La démonstration)
  生物(Le vivant)
  物质与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会与国家(la société et l’État)
  正义与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义务(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二)作者

  (1)古代 中世纪 (15人)

  PLATON(柏拉图)
  ARISTOTE(亚里斯多德)
  ÉPICURE(依比鸠鲁)
  LUCRECE(卢克莱修)
  SÉNÈQUE(塞内卡)
  CICÉRON (西赛罗)
  ÉPICTÈTE(爱比克泰德)
  MARC AURELE(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
  SEXTUS EMPIRICUS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
  PLOTIN(普罗丁)
  AUGUSTIN(奥古斯丁)
  AVERROÈS(阿维罗斯)
  ANSELME(安赛尔莫)
  THOMAS D'AQUIN(多玛斯)
  OCKHAM(奥坎)

  (2)现代(18人)

  MACHIAVEL(马基维利)
  MONTAIGNE(蒙田)
  BACON(培根)
  HOBBES(霍布斯)
  DESCARTES(笛卡儿)
  PASCAL(巴斯卡)
  SPINOZA(斯宾诺莎)
  LOCKE(洛克)
  MALEBRANCHE(马勒布郎士)
  LEIBNIZ(莱布尼兹)
  VICO(维柯)
  BERKELEY(柏克莱)
  CONDILLAC(孔迪亚克)
  MONTESQUIEU(孟德斯鸠)
  HUME(休谟)
  ROUSSEAU(卢梭)
  DIDEROT (狄德罗)
  KANT(康德)

  (3)当代(24人)

  HEGEL(黑格尔)
  SCHOPENHAUER(叔本 华)
  TOCQUEVILLE(托克维尔)
  COMTE(孔德)
  Antoine Augustin COURNOT(古诺)
  MILL(米尔)
  KIERKEGAARD(齐克果)
  MARX(马克斯)
  NIETZSCHE(尼采)
  FREUD(弗洛依德)
  DURKHEIM(涂尔干)
  HUSSERL(胡赛尔)
  BERGSON(柏格森)
  ALAIN(阿兰)
  RUSSELL(罗素)
  BACHELARD(巴舍拉)
  HEIDEGGER(海德格)
  WITTGENSTEIN(维根斯坦)
  POPPER(波普)
  SARTRE(沙特)
  ARENDT(鄂兰)
  MERLEAU-PONTY(梅洛庞迪)
  LÉVINAS(列维纳斯)
  FOUCAULT(傅科)

  (三)关键字区分(Repères):从上面大观念而来,更准确的观念群组(根据ABC为序)

  绝对(absolu)/相对(relatif) – 抽象(abstrait)/具体(concret) –实现(en acte)/潜能(en puissance) – 分析(analyse)/综合(synthèse) – 原因(cause)/目的(fin) – 偶发(contingent)/必然(nécessaire)/可能(possible) – 相信(croire)/知道(savoir) – 本质(essentiel)/偶然(accidentel) – 解释(expliquer)/理解(comprendre) – 事实(en fait)/法理(en droit) – 形式(formel)/物质(matériel) – 类(genre)/种(espèce)/个体(individu) – 理想(idéal)/现实(réel) – 同一(identité)/平等(égalité)/差异(différence) – 直觉(intuitif)/论理(discursif) – 合法(légal)/正当(légitime) – 间接(médiat)/直接(immédiat) – 客观(objectif)/主观(subjectif) – 义务(obligation)/限制(contrainte) – 起源(origine)/基础(fondement) – 说服(persuader)/说服(convaincre) – 相似(ressemblance)/类比(analogie) – 原则(principe)/结果(conséquence) – 理论(en théorie)/实践(en pratique) – 超越(transcendant)/内在(immanent) – 普遍(universel),一般( général)/特殊(particulier), 个别(singulier)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