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1〕
歌唱的心靈療癒
@杜恩年 (颱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你喜歡上學嗎?你最喜歡什麼課?你最討厭什麼課?」我好奇地問第一次來到診間,最近開始懼學的孩子。
「我最討厭音樂課!」
「阿?為什麼?」本來以為他會說國語或數學課。
「因為我不會唱歌,也不會吹笛子,還被同學笑。」
我腦海中浮現齣自己國中音樂課要個人錶演前的極度緊張。
畏懼是人類最原始的情緒之一,猛獸逼近的腳步聲讓我們的祖先産生畏懼,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血液集中在肌肉,準備好隨時戰鬥或逃跑。然而現代社會的猛獸,或許正是魯迅《狂人日記》中提到的「吃人的禮教」。
「許多人覺得自己不會唱歌,是來自童年的創傷。」威宇跟我說,我聽瞭點點頭,因為我也是這樣。我迴憶起以前很用力地唱完歌卻得不到贊美的失落感,以及高音唱不上去時彆人憋笑的神情,我慢慢地得到結論:「我不太會唱歌」。
「我不太會唱歌」這個想法就像種子種到心田裏,我在彆人麵前唱歌開始覺得難為情、緊張、怕被評價,而長齣負麵的「情緒」。有唱歌的機會時能躲則躲,躲不掉時則全身緊綳「挫得等」,反而限製我們發揮天生唱歌的能力,此時長齣消極的「行為」,再進一步堅定瞭「我不太會唱歌」的想法。人之所以會對事物感到畏懼,就是想法、情緒、行為三者互相惡性循環的結果。
平時在診間努力地幫孩子們剋服心裏的各種恐懼,而威宇卻教我如何剋服對唱歌的恐懼,把與生俱備的歌唱潛能發揮齣來。「思維訓練」的部分讓我覺察並顛覆限製自己歌唱的錯誤想法,例如「不要聽自己的聲音,聲音不分高低,唱歌就像說話」、「唱歌時的心態,會透過聲音讓聽者感受到」,而想法變瞭,我就如同從思維的牢籠中被釋放齣來,情緒與行為都自由瞭。
「歌唱情緒錶達」的部分,老師教導我先寫下歌麯的每句讓我最直接産生的情緒,然後試著去連結過去相似情緒的經驗。一開始試著迴想過去情緒經驗的時候,我的腦筋一片空白,怎麼迴想都是少數的那幾個畫麵,有時候有畫麵但迴想不起情緒。這或許是潛意識的慣用伎倆「潛抑」,我們的心智會把難以承受的情緒經驗藏在潛意識的大海中,但這些情緒並非真的消失,而是轉化成各種身心癥狀,在生命中脆弱的時刻冒齣頭來。在老師的引導下,我練習在歌唱時將一塊塊的情緒記憶拼圖從潛意識大海中撿迴來,並且真實地透過歌唱宣洩齣來,相當具有療癒的效果!
威宇的教學方式,可以說是「歌唱的心靈療癒」。音樂隻是媒介,讓學習歌唱者放下對自己的成見,接觸並接納自己,並用唱歌來與聽者進行真誠的情感交流。
身為一位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看到許多孩子對自己沒自信,纍積太多失敗的經驗,以緻於很多事情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不少孩子生命有許多苦悶,大人無法去理解,或沒有時間去理解,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嚮世界錶達。威宇的教學方式給我許多啓發,我想可以運用來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最後我要誠心推薦威宇寫的這本書,他是一個很真實且能散發能量的人,很真實地讓我們看到他追求夢想的堅定,麵對許多質疑與挫摺仍然努力不懈,然後無私地把重要的教學心得分享給讀者,細細地讀完本書,會有滿滿的感動。
〔專文推薦2〕
盡情歌唱,讓聲音成為愛與美的力量
@周震宇(聲音訓練專傢 )
威宇老師是我朋友圈中,對唱歌最狂熱的一位。因為他的狂熱,讓越來越多人找迴唱歌的快樂。
跟他結緣,始於我的同事羅鈞鴻老師。鈞鴻老師跟我都教聲音錶達,我們帶領學員認識自己的聲音、提升聽覺敏感度,並且透過專業技巧的練習,改善說話方式,達到「內在真實自我」與「外在說話形象」和諧共振的美麗境界。鈞鴻老師喜歡自彈自唱,也樂於探究更多有關聲音的奧秘,所以他去嚮威宇老師學唱歌。
這一學,不得瞭,鈞鴻老師拓展瞭他唱歌的音域,對發聲、共鳴有瞭更深切的體悟,他像挖到寶一樣,大力推薦威宇老師成為我們的閤作夥伴。威宇老師很年輕,對於歌唱教學充滿熱情,這一點我不驚訝,我驚訝的是他教學方式很樸素,效果卻很驚人。尤其是對發聲與共鳴的認知、練習法,都跟傳統的聲音教學大不相同。就像他在這本書裏提到的「肺活量對於歌唱的意義是不大的」、「聲音的『高』跟『低』其實跟空間概念的高低,並沒有關係」、「共鳴的現象是自己發生,而不是你叫『聲音往哪邊放』就能做到的」、「音源發齣的地方都在聲帶,頭腔和胸腔其實無法共鳴」……等,這些觀念乍看之下會很震撼,甚至産生「怎麼可能!?」的疑惑,但經過威宇老師仔細解說,學員和讀者就會明白箇中道理,也就不再被以往對於聲音的錯誤認知、無效的練習技巧所睏擾。
威宇老師雖是颱灣藝術大學廣電係的校友,但我知道他這樣的歌唱教學係統在颱灣前所未見,問他原由,纔瞭解原來他曾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毅然決然花光積蓄前往北京拜在「舌控聲樂」創始人盧蘭青老師門下,經過半年專注的學習,纔把一身真功夫帶迴颱灣,並成為「盧蘭青舌控聲樂學」颱灣唯一傳人。
我們公司本來就有開設一係列的溝通錶達課程,其中最經典的「聲音錶達基礎班」是連續好幾堂的帶狀課,而呼吸、發聲、共鳴就是裏麵很重要的兩堂。說話聲音要好聽,這兩堂課是必修中的必修,江山代有纔人齣,我認為把這兩堂課交給威宇老師,對學員會最有幫助。於是,從二○一五年二月開始,威宇老師正式成為「聲音錶達基礎班」的導師,專業、開朗、充滿親和力的他,深受學員喜愛,感謝上天如此美好的安排!
很開心威宇老師在忙碌的教學之餘,還特彆花時間整理他的專業智識,寫成一本這麼有價值的書。美好的聲音是我們能帶給這個世界的禮物,而歌唱則是讓這個禮物更豐富、動人的形式之一,不要因為害怕唱得不好而放棄唱歌,這本書能給我們把歌唱好的勇氣、知識和練習方法,讓我們透過這本書祝福彼此:盡情歌唱,讓聲音成為愛與美的力量。
〔專文推薦3〕
掌握歌唱練習時的關鍵技術
@陳建良(五月天之父/知名製作人)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聽著廣播節目中主持人正在訪問一位教唱歌的老師,他正在分享他的教唱方法與他學習歌唱的親身經曆,很快的就吸引瞭我的注意。而這位老師,就是威宇。
對我來說,與歌手討論「唱」得好不好,最重要的當然是感情的掌握,但這前提還是要先看歌手有沒有一個好嗓音。在唱片圈多年,的確有些人就是老天爺賞飯吃,天生有副好嗓子,怎麼唱怎麼好聽,實在是太令人羨慕瞭!當然也有很多人雖然愛唱歌,但遺憾的是就是沒有這麼「天生麗質」的條件。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歌手就跟其他樂手一樣,除瞭情感錶現之外,在演唱技巧上就必須找到方法充實自己,增加歌唱實力,讓自己可以在演唱時有足夠的技巧,揮灑音樂中的各樣情緒及樣貌。
而有沒有用對方法,將會在練習過程及效率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最後所呈現的結果也就會大不同。所謂「颱上十分鍾,颱下十年功」,所有技術上的練習絕對不是站在舞颱上、或是站在錄音室麥剋風前的時候纔要注意的。這些都必須仰賴平時不斷地在演唱技術上反覆練習,讓各樣的發聲技巧成為習慣。到瞭上颱錶演或正式錄音的時候,歌手心裏想的應該隻有如何以正確的情感來詮釋,而不是還在想怎麼唱、要用甚麼技巧唱的這件事情。
簡單講,就像是如果我們的英語能力不夠好,就很難用英文詮釋一場精彩的演講。英語是語言錶達的基礎能力,當它成為習慣,情緒錶達就會自然。想把歌唱好的人,其實如果有正確的訓練,還是可以透過練習,趕上那些天生有好嗓子的人的。然後透過歌唱及音樂,自在錶達情感。
威宇的這套歌唱練習法,正是讓歌手在平日練習時,瞭解自身所需要知道的關鍵技術,確實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精準分析瞭解人的身體、心理與聲音之間的關係,讓歌手在學習時能夠有信心地在這條練唱之路上前進。透過有規劃且努力的練習,纍積「一萬小時」,一定可以在歌唱能力上有明顯的提升。相信這套歌唱練習對於唱歌有興趣的朋友,絕對是值得去嘗試及學習的方法!
〔專文推薦4〕
歌唱易筋經,留待有緣人
@蔡振傢(國立颱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我認識威宇老師好幾年瞭,但看完這本書纔知道,威宇老師的歌唱之路竟然如此坎坷,如此「有緣」。
金庸的武俠小說裏麵,提到一部武學寶典《易筋經》,為少林派修練內功的無上心法,特彆的是,此寶典隻傳給有緣人。鐵頭人遊坦之獲得《易筋經》之後,原本不以為意,但是到瞭身中劇毒的存亡關頭,終於開始修練《易筋經》。令狐衝身上被注入異種真氣,成為一大隱患,後來少林寺方丈認為,隻有《易筋經》可以去除這個隱患,故將此經傳授給令狐衝。
威宇老師熱愛唱歌,卻一再被聲樂老師斷定為缺乏演唱天賦,曆經無數挫摺之後,威宇老師纔進入盧蘭青老師門下,開啓瞭新的歌唱人生。試想,假如威宇老師的歌藝一開始就受到師長們的贊賞,哪裏還會有機緣去學習盧蘭青老師的《易筋經》呢?
我平時喜歡欣賞戲麯、西洋歌劇、藝術歌麯、音樂劇、流行歌麯,在颱大醫院耳鼻喉科擔任博士後研究的時候,踏入音聲醫學(phoniatrics,或稱為「嗓音醫學」)這個奇妙的領域。音聲醫學是從解剖、病理、聲學、生理等角度,探討人類發聲的一門學科,本書所談的歌唱科學也屬於其中一環。跟歌唱有關的喉部解剖學、病理學、聲學,如今已經相當完備,但由於目前不可能在歌手身上直接測量聲帶內部的振動、喉部的氣流、聲道各處的聲壓,因此,跟發聲機製有關的生理學,還有不少未解之謎。
科學界與藝術界之間缺乏交流,是歌唱研究的另一個阻礙。誠如威宇老師所說,「高音要用頭腔共鳴」等說法,其實並沒有科學證據;不少聲樂傢對於物理學上的共振,隻是一知半解。國際上,音聲醫學的知識日新月異,但是國內對於這種跨領域研究,依然興趣缺缺;威宇老師所點齣的「正統聲樂教育心態保守」,隻不過是颱灣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
這是個最壞的年代,也是個最好的年代。隨著資訊管道的多元發展,許多年輕人已經發現,真正有效率的學習,乃是充滿質疑與抉擇的自主學習,而非死守傳統教條的學習。在這本書中,威宇老師將多年教學的心路曆程娓娓道來,這些思考與體驗,也成瞭有誌於自學者的極佳教材。
我發現,威宇老師的一些觀念及教學法,類似於颱灣一些原住民族的教唱方式,或許可以稱為「有訣竅的返璞歸真」。舉例來說,威宇老師認為歌者不需要特彆鍛鍊肺活量,這個道理不僅可以在嬰兒身上觀察得到,也可以從靈長類的演化來思考。有生物學傢指齣,人類祖先選擇以兩隻腳行走之後,不僅解放瞭雙手,也解放瞭肺部,讓人類具有優異的氣息控製能力。人類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已經成為最擅長歌唱的靈長類,每個人都應該要相信這一點。
修練路上,有時候不宜想太多,加法不如減法。令狐衝體內有太多奇怪的內力,難以運用,最後隻能靠《易筋經》打掉重練。也許,本書的讀者也會有類似的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