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符号:154个设计艺术案例 理解符号学基本知识

看得见的符号:154个设计艺术案例 理解符号学基本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Crow
图书标签:
  • 符号学
  • 设计
  • 艺术
  • 视觉传达
  • 案例分析
  • 设计原理
  • 文化符号
  • 图像学
  • 平面设计
  • 传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亚马逊4.5颗星★★★★☆评价】
「简单解决复杂的符号学课题!」
「清晰、简洁、启发灵感,最重要的:很有趣!」


亚马逊13年艺术设计长销书.最新增订版
丰富大量的设计、艺术实际案例,带领读者探索视觉语言的世界!

  「要不是为了满足直接的生物性需求,人们其实会是活在一个充满象征符号而非具体事物的世界。」──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端看我们如何解读我们所看到的事物。

  一张儿童肖像为何会被解读成犯罪?广告图像如何透过增加文案,如虎添翼地强化讯息?涂鸦做为「视觉方言」,为何更能撼动人心?唯有先被视为废物,才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值得收藏的品项?……为何欣赏艺术时,无法感受到评论家的说法?而创作者又可以如何善用视觉语言,来传达更精准的创作概念?

  在这个充满政治、消费讯息的现代社会中,广告、传播媒体、设计与艺术作品,形塑出我们所处的视觉生活表象,也是大众沟通的重要媒介。而身为艺术或设计的创作者,如何更有效率、更快速地把正确的讯息与诉求传达给阅听者,理解「符号」、应用「符号」,便是关键。

  这本符号学入门书透过了当代艺术、设计代表人物们的范例,类型包括平面设计、字形设计、插画、广告、涂鸦及艺术作品,深入浅出地介绍索绪尔、皮尔斯到安伯托.艾可等理论大师的符号学概念,带领读者探索视觉语言的世界、理解视觉传播的运作。

  对于艺术设计创作者来说,本书更可以帮助创作者解开自己作品当中的符号之谜,并透过符号模式的灵活应用,得以发展出更具有多重意义的设计巧思,篇末的创意练习更有助于透过操作来实践这些概念。

【学术界人士联合推荐(依姓氏笔划排序)】

  林志明(本书审定)/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系教授
  张晴文/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助理教授
  郭力昕/政治大学广电系副教授
  陈文祺/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系所主任
  陈恺璜/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黄海鸣/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系、艺术与造形设计系兼任教授
  简子杰/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助理教授

  「这本书有着简要的叙述与关系清楚的例举,不仅适合美术与设计相关学系的青年学子,也能帮助理论背景的研究者快速掌握各种视觉符号特征。」──简子杰/艺评家、策展人、高师大美术系助理教授、第14、15届台新艺术奖观察团提名人

  「简明易懂的符号学理论的概要,适合做为平面设计、传播、广告科系教材。」──张晴文/策展人、艺评家、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助理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图书名称《看得见的符号:154个设计艺术案例 理解符号学基本知识》的反向图书简介,旨在描述一本不包含该主题内容的图书。 --- 远古的回响:石器时代的工具、信仰与社会结构 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黎明时期的考古学与人类学巨著 导言:超越岩壁上的手印 人类历史的开端,往往被浪漫化为洞穴壁画上的巨鹿与火光跳动的剪影。然而,真正的史前文明,远比这些视觉符号更为复杂、系统和具有逻辑性。本书《远古的回响:石器时代的工具、信仰与社会结构》,旨在剥离现代思维的滤镜,以严谨的考古学证据和前沿的人类学理论,重构约三百万年前至公元前三千年间,人类社会从最初的能人(Homo habilis)到新石器革命前夜的完整演化图景。 我们聚焦于物质遗存——那些被精心打磨、挑选和使用的工具、居住遗迹的排列方式,以及早期仪式场所的地理分布。这不是一本关于艺术鉴赏的书,而是关于生存策略、知识传递和群体凝聚力的研究。 第一部分:工具的思维——从石核到复合技术 本部分彻底考察史前技术对早期人类认知发展的驱动作用。我们不讨论符号的解释性,而是关注工具的功能性、可复制性与知识载体的地位。 1. 奥杜威与阿舍利:从敲击到规划 我们将详细分析奥杜威时期(Oldowan)简陋的石片工具与阿舍利时期(Acheulean)标志性的手斧之间的技术鸿沟。手斧不仅仅是一种切割工具,其双面对称性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空间认知和预先规划能力的体现。我们通过对非洲大裂谷中不同遗址的石器组合进行形态测量分析,探讨这种“形态上的保守性”是否意味着早期人类思维的某种固定模式,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师徒间的模仿和实操得以延续数百万年。重点分析打制石器时,选择特定岩石(如燧石、黑曜石)的地质学知识,这是一种无文字的科学。 2. 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的革命:复合工具的兴起 细石器(Microliths)和骨器、角器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开始“将工具制造外包”给自然材料。本书深入探讨了投射技术(如矛和投矛器)的发明如何改变了狩猎的效率和风险评估。这些技术的出现,要求使用者掌握更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如杠杆、动量转换),而非仅仅依赖于对自然物象的抽象理解。我们将研究在莱瓦德地区发现的复杂骨制工具链,揭示其制造过程中的时间投入与专业化雏形。 第二部分:生存的矩阵——社群组织与资源管理 本章的核心在于理解史前社会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生存系统,强调社会契约与生态适应,而非符号的语义学。 3. 移动的足迹:狩猎采集社会的空间生态学 我们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欧洲晚期智人营地选址的模式。这些营地并非随机分布,而是严格遵循季节性迁徙路线、水资源可得性以及优势猎物种群的活动范围。本书讨论了“移动性”作为一种资源管理策略的复杂性——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生态承载力。我们探讨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记忆与口头传承来构建三维的地理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的结构是功能性的、路线导向的,与纯粹的视觉描绘无关。 4. 食物的政治学:共享与互惠的起源 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食物的分配机制是维系社会凝聚力的关键。本书分析了大型猎物捕获后的分割模式,以及不同遗址中平均骨骼碎片的分布差异。我们提出了一种模型,解释了“无偿互惠”(Generalized Reciprocity)如何从最初的生存需求,演变为构建更大家族或部落联盟的早期“社会契约”基础。这是一种基于期望与义务的制度构建,而非基于对图像或象征的共识。 第三部分:界限的塑造——早期信仰的物质证据 本部分避开了对洞穴壁画的艺术批评,转而关注那些最原始、最基础的“界限”的构建,这些界限定义了“我群”与“他群”,以及“生”与“死”的物质化处理。 5. 死亡的重量:早期葬仪的物质学意义 我们聚焦于那些明确的早期埋葬实例,分析尸体的朝向、姿态以及随葬品的性质。随葬的工具、颜料或装饰物的选择,反映的不是对来世的哲学思考,而是对逝者在群体中功能角色的最后确认(如:一位优秀的工具制造者的墓葬中可能包含高品质的石核),以及对生命循环的物质收尾。我们特别对比了工具材料与墓葬材料的差异性,探讨个体死亡后其“物质工具”如何被明确地“移除”或“隔离”。 6. 空间的异化:早期居所与仪式地点的区分 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居住空间与特定的非日常活动空间进行物理区分,这是社会复杂化的关键一步。本书研究了欧洲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营地中,中心火堆区域与其他生活区域的结构差异。我们关注材料的“纯净度”(如:仪式区域中发现的单一物种的骨骼堆积,或被刻意移除的日常垃圾),以此来界定一个区域的功能性隔离。这种隔离是社会对不同活动施加不同行为规范的早期体现,其根基是行为规范的建立,而非符号的解读。 结语:漫长的技术积累 《远古的回响》证明,从石器时代的黎明到农业的诞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系列技术积累、环境适应和制度化互惠的复杂叠加过程。这个过程的驱动力在于更高效的工具制造、更精密的资源分配以及更坚固的社会网络,而非对抽象视觉符号的系统性建构或阐释。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理解人类社会如何从纯粹的物质现实中,逐步构建出功能性生存框架的窗口。 --- 主要研究领域: 石器技术分析、史前生态学、早期社会组织、考古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 目标读者: 对考古学、人类学、史前技术史、早期社会结构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严肃的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克罗David Crow

  
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沟通设计系毕业,之后于伦敦的Assorted iMaGes担任设计师以及 Island Records的艺术总监,后自立门户提供顾问服务,以自由设计师的身分为滚石唱片(Rolling Stones Records)、维珍唱片(Virgin Records)、Phonogram及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等公司合作。后来因出任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平面设计学系主任而转向学术界,目前为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译者简介

罗亚琪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与外文系双主修毕业,辅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硕士班。兴趣广泛,对文字、语言情有独钟,译作包括《鲜味的祕密》、《这一次,你该舍不得的是自己》、《黑猩猩政治学:如何竞逐权与色?》等书,目标是有朝一日能将译作摆满整个书柜。

图书目录

前言 Introduction 6

1. 构成要素 Components 10
何谓理论? What Is Theory? 12
索绪尔和皮尔斯 Saussure and Peirce 13
语言符号 Linguistic Signs 16
共识 Agreement 18
语言社群 Linguistic Community 20
文字学与解构 Grammatology and Deconstruction 22
作品集 Portfolio 24
练习 Exercises 31

2. 意义如何形成 How Meaning Is Formed 32
符号学范畴 Categories of Signs 34
符号衍义过程 Semiosis 38
无限衍义 Unlimited Semiosis 38
价值 Value 40
构句法项 Syntagm 43
选项结构 Paradigm 44
符码 Codes 44
隐喻和转喻 Metaphor and Metonym 46
作品集 Portfolio 48
练习 Exercises 57

3. 阅读符号 Reading the Sign 58
阅读者 The Reader 60
巴特 Barthes 62
表面义和延伸义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63
成规和动机 Convention and Motivation 64
语言和言语 Language and Speech 67
迷思 Myth 68
作品集 Portfolio 70
练习 Exercises 79

4. 文字与图像 Text and Image 80
数位符码和类比符码 Digital and Analogue Codes 82
广告文案 Advertising Writing 84
三种讯息 The Three Messages 85
锚定功能和连结功能 Anchorage and Relay 86
作品集 Portfolio 88
练习 Exercises 95

5. 正式与非官方语言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Language 96
惯习 Habitus 98
合法语言的产生 The Production of Legitimate Language 100
资本 Capital 104
规则 Rules 105
竞争文化的合法地位 The Competition for Cultural Legitimacy 106
多数和少数语言 Major and Minor Language 106
受允许语言 Authorized Language 108
非官方语言 Unofficial Language 110
非正式符码 Unofficial Codes 110
视觉方言 Visual Dialect 112
作品集 Portfolio 116
练习 Exercises 125

6. 象征创造力 Symbolic Creativity 126
超机制化 Hyperinstitutionalization 128
玩乐和身分认同 Play and Identity 132
作品集 Portfolio 134
练习 Exercises 143

7. 废物与文化 Junk and Culture 144
脏污和禁忌 Dirt and Taboo 146
垃圾理论 Rubbish Theory 150
物件的符号学范畴 Semiotic Categories of Objects 150
垃圾也是一种资源 Rubbish as a Resource 156
作品集 Portfolio 158
练习 Exercises 163

8. 开放的作品 Open Work 164
何谓开放的作品? What Is Open Work? 166
资讯和意义 Information and Meaning 168
开放性和视觉艺术 Openness and the Visual Arts 170
开放性和资讯 Openness and Information 172
形式和开放性 Form and Openness 176
作品集 Portfolio 178
练习 Exercises 187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y 188
索引──英文字母序 Index 189
索引──中文笔划序 Index 194
致谢与图像授权 Acknowledgments and Credits 199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学 艺术与造形设计系 教授


  一般来说,为翻译书籍作审阅工作常是一项有点辛苦甚至痛苦的工作。但这次审阅《看得见的符号》这本书的中译稿件,却是带来不少乐趣,所以我很乐意提笔为这本书写篇推荐序文。

  除了译者和编辑都带着相当严谨的态度在对待翻译工作,使我省去不少力气,可以相当程度地专注在较为专业的学术问题上,这次审阅工作中的主要乐趣是来自原书精采之处。它的优点很多,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发现,以下我主要提出两点:

  首先,这本书在理论架构上一开始是以符号学理论做为基础,并将之应用在视觉传达或是平面设计的部门。它基本上是以一本教科书的样式在书写的。因此每一章都具有理论铺陈、实例解说、习题这三个部份。教科书的写作模式虽然着重简明实用,但一成不变的模式,又加上要符合传承知识的目的,有时会变得缺乏创意甚而陷入沉闷无聊的境地。很幸运地,在这本《看得见的符号》中,这些问题都得以避免。在理论解说方面,本书相当言简意赅,但也不致于过度简化,基本上是用很简洁的话语来加以说明,不逃避问题的复杂性,但又不会过度琐碎。然而书中最精采的部份乃是来自其所举例证部份:这些例证有许多来自实际发生的设计及艺术案例,计多甚至出自名家之手(有一部份则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包括每章章节数字的造形变化),而且每一件所对应的理论观念都清楚地标示。于是,读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除了学习,还有欣赏作品,并更进一步地理解符号学理论可以如何地被用来解说它们的乐趣。原来只是觉得有趣、吸睛或具创意的艺术与设计作品,其背后的符号构成原理、沟通方式架构得以受到没有逃避的清楚解析,这是一种兼具知识和审美的快感。

  接着,如前面说过的,教科书因为其传承知识的功能,基本上是不容许有太多个人创意和立场。它着重的是综合包容及实例解说。然而仔细阅读本书之后,人们仍然会发现作者有他着重的方向,而这些论点的提出,虽然仍不能说是原创,却给予本书一个鲜明的个性。这一论点和符号的社会地位特别有关,它在第五章论「正式和非官方语言」时即开始铺陈,中间经过第六章谈象征活动的创造性,而到了第七章谈「垃圾与文化」时最为昂扬高调。透过圾垃理论(rubbish theory)的引入,作者让我们理解,符号虽然有社会地位,但这地位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把社会视为垃圾的事物及符号重新检视,以创造性的方式加以利用,使其地位由垃圾转变为持久事物(durable)正是艺术家和设计者共同享有的「神奇之举」。更扩大来说,如同书中所引英国人类学家玛俐.道格拉斯(Dame Mary Douglas)所指出的,每一个社会都会产生其所排除的事物,然而这些被系统所排除而成为剩余者,正是具反照系统本身逻辑的批判力量所在。能以神奇之举将符号本身加以反转,因而除了是创造性的举动之外,也成为一种具有颠覆性和批判性力量的社会手势。

  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作者开始大量引述现、当代艺术作品,并且使得艺术和设计能相互滙流,而让原书名副题「视觉艺术的符号学导论」也有了完整和充实的意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远不止表面上看到的那些。尤其是在设计领域,那些精美的海报、流畅的网页、或是富有创意的产品,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种“语言”。这本书的标题“看得见的符号”就戳中了我的好奇点。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去探索设计艺术世界里的各种“符号”。我期待它能展示一些我可能从未在意过的细节,比如一个按钮的形状、一个字体的粗细、一个颜色的饱和度,甚至是排版上的留白,都可能在传递着特定的信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这些“看不见的”信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潜意识,又是如何被艺术家和设计师巧妙地运用,来引导我们的情感和行为。154个设计艺术案例这个数量听起来非常丰富,这意味着我将有足够多的机会去学习和模仿,去提升自己对视觉语言的敏感度,最终能够更自信地解读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看得见的符号”。

评分

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时间把它全部读完,但仅仅翻阅其中的章节就让我对“符号”这个概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习惯性地将符号理解为某个特定事物的代号,比如路标上的“禁止通行”标志,或者品牌Logo。然而,这本书似乎在教我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看得见的符号”。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一种情感的凝练与表达。我尤其好奇那些“设计艺术案例”,想知道艺术家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符号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想象一下,一个简单的线条,一个特定的颜色,甚至一个构图的留白,都可能蕴含着设计师的心血和想要触动读者的情感。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途径,让我得以窥探这些“幕后故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令我感到熟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设计作品。它让我意识到,设计并非仅仅是“好看”,更是一种“有意义”。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解锁更多关于符号学的奥秘,让我的艺术品鉴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都能更上一层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我,特别是“看得见的符号”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很少去深究其背后含义的设计。我好奇它将如何通过154个案例来阐释符号学。我预期这本书会从非常基础的符号分类讲起,比如图标、图像、文字符号等等,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符号系统,比如颜色、空间、构图所传达的意义。我特别期待那些“设计艺术案例”部分,希望能看到一些我熟悉的设计作品,然后作者能够一一拆解其中的符号运用。比如,在某个著名品牌的设计中,某个特定形状的运用代表了什么?某个颜色的选择是为了传达什么样的情绪?或者在某个艺术作品中,创作者是如何通过符号的组合来构建叙事?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符号信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社会和艺术。

评分

我一直对视觉传达领域充满好奇,但总觉得理论知识有些晦涩难懂,缺乏实际的应用感。直到我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它提出的“154个设计艺术案例”立刻吸引了我。我喜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这样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本书似乎正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设想,它会用生动的案例,比如一个经典的广告海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或者一个深入人心的电影海报,来解释符号学中的各种原理。例如,为什么某个品牌的Logo会让人产生信任感?为什么某些颜色组合会引发特定的情感?为什么某个构图能让画面显得更加稳定或动感?这些看似日常的设计元素背后,一定隐藏着深刻的符号学逻辑。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如何“读懂”这些设计背后的语言,从而不再仅仅是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解读和欣赏。这对于我提升审美能力,甚至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进行更有效的沟通,都将具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符号学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我知道它与我们日常的沟通和理解息息相关,但却很难准确地定义和运用。这本书的书名“看得见的符号:154个设计艺术案例 理解符号学基本知识”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我设想,这本书会首先会介绍一些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以及不同类型的符号(如指数符号、 the iconic sign 、 the symbolic sign)。然后,它会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展示这些理论是如何在设计艺术中得到应用的。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分析不同设计作品的,比如一个广告牌上的图标、一个网站的界面设计、甚至是一个电影的片头设计,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意义。通过这些案例,我希望能学会如何辨识和解读这些“看得见的符号”,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以及这些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情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通往更深层次理解设计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