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精选集:走进奇幻的魔法森林

格林童话精选集:走进奇幻的魔法森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others Grimm
图书标签:
  • 童话故事
  • 格林童话
  • 儿童文学
  • 经典故事
  • 奇幻冒险
  • 魔法世界
  • 睡前故事
  • 益智启蒙
  • 西方童话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精选重要的三十五篇经典故事,不做改写和改编,重现经典童话的原汁原味。
  ★书前有厚达14页的「译者导读」,可对本书有更深层的理解与体会。
  ★书末附「相关书籍推荐」,提供与本书相关的书目,做进一步阅读的参考。
  ★书末附「集五篇送一本」活动,读者可借由回答问题及撰写心得,进一步反思书中内容。


  格林童话是我们最熟悉的老朋友,看看丑青蛙如何变成英俊王子、跟着纯真的小红帽一同去探望奶奶、拨开荆棘唤醒沉睡百年的睡美人、踏上勇敢小裁缝的冒险旅程、还有见证聪明的兄妹俩如何逃离糖果屋巫婆的魔爪……。每读一则童话,就像走进一座奇幻的魔法森林。

  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充满了魔法、想像。透过故事幸福的结局,我们总能满足现实人生的遗憾;并且在勇敢、聪明、善良、坚定的角色们身上,看见人性的美好与纯粹。
探寻文明的基石:古希腊哲学思潮的恢弘画卷 本书名: 雅典的低语:从泰勒斯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智慧之旅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古希腊哲学数千年发展脉络的鸿篇巨制。我们试图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爱琴海畔,去倾听那些奠基了西方思想体系的智者们所进行的、关于宇宙、知识、道德与存在的永恒对话。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力图展现这些思潮如何相互激荡、彼此继承与批判,最终塑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自然哲学的曙光——追问“万物之源” 故事始于米利都,那个被誉为“西方哲学摇篮”的地方。我们首先聚焦于泰勒斯,这位被亚里士多德尊为“首位哲学家”的人物。他大胆地将目光从神话转向自然,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一革命性的命题。这标志着人类理性探究的开端,即尝试用可观察的自然现象来解释世界,而非诉诸超自然力量。 紧随其后,我们将考察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Apeiron)概念,它对“本源”的理解超越了具体的物质形态,引入了更抽象的本体论思考。随后,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论,试图通过浓缩与稀薄来解释万物的变化,展现了早期思想家对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早期探索。 然而,对“不变”与“万变”的辩证思考,将我们引向了更深层次的困惑。我们细致分析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统一”和“永恒的流动”(Panta Rhei),他那充满诗意与深刻洞察的格言,揭示了世界永无止境的动态本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门尼德及其学派的坚定主张:真实存在是“一、不动、永恒、不可分割”的“存有”。这种对“运动的幻觉”的批判,直接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争论之一。 为了调和赫拉克利特的“变”与巴门尼德的“不变”,我们深入探讨了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元素说”(土、气、火、水)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提出的“种子”(Sperma)与“努斯”(Nous,心智/理性)的概念。努斯的引入,标志着第一次明确地将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力量置于宇宙秩序的构建之中,为后来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们必须面对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的原子论。他们的物理实在论——世界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构成——以其惊人的预见性,为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结构提供了最坚实的理性模型。 第二部分:智者与苏格拉底的转向——从宇宙论到伦理学 随着米利都学派的自然探讨趋于成熟,焦点开始向人类自身转移。这一阶段的代表是“智者”(Sophists)。本书详细评述了普罗泰戈拉著名的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探讨了相对主义在知识论和道德论上的巨大冲击。我们分析了高尔吉亚对语言和实在界之间关系的怀疑,这为认识论的复杂性拉开了序幕。 正是在这种相对主义的喧嚣中,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助产术”(Maieutics)和“知善即知福”的信念横空出世。我们不再关注“世界由何构成”,而是聚焦于“人应如何生活”。苏格拉底对“定义”的执着探寻,对“德性即知识”的坚信,不仅重塑了哲学的研究方向,也奠定了西方伦理学的基石。他的殉道,更成为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冲突的最具戏剧性的例证。 第三部分: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的实在界 古希腊哲学的巅峰,无疑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两位巨匠的时代。 柏拉图的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二元世界观。我们详细解析了“理型论”(Theory of Forms),即感官世界之外存在着永恒、完美、作为事物本源的“理型”(Idea)。从“洞穴寓言”中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深刻揭示,到《理想国》中对正义城邦的构建,柏拉图的哲学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唯心主义建构。本书特别关注他对灵魂三分法(理性、激情、欲望)的论述,以及由此推导出的伦理观和政治哲学。 紧接着,我们转向亚里士多德,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他采取了一条与老师截然不同的路径,即“回到事物本身”。本书系统梳理了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三段论的创立)、形而上学(实体、潜能与现实)、自然科学(对生物学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中道”原则与幸福论)上的不朽成就。亚里士多德将哲学从纯粹的思辨提升到了经验观察与系统分类的高度,其影响辐射了后世一千多年的科学和思辨活动。 第四部分:希腊化时期的心灵慰藉——斯多葛、伊壁鸠鲁与怀疑论 随着马其顿帝国的崛起,城邦的政治生活逐渐衰落,哲学转向了个人如何在新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寻求“宁静”(Ataraxia)和幸福。 伊壁鸠鲁学派主张通过消除痛苦(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恐惧,尤其是对神和死亡的恐惧)来达到至高无上的快乐,即平静的状态。本书区分了伊壁鸠鲁主义对享乐的狭隘误解,强调其对简单生活和友谊的推崇。 斯多葛学派则提供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出路。以芝诺和后来的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为代表,斯多葛主义强调“顺应自然”和“理性控制情感”。他们认为,唯一能掌控的是我们的判断和意愿,外界的命运(“命运”)无法干预,唯有接受并以德性应对,才能获得内在的自由与坚韧。 最后,我们探讨了怀疑论,尤其是皮浪主义。面对知识获取的种种困难,怀疑论者主张悬置判断(Epoché),以此达到心灵的安宁,这为后来的认识论发展留下了深刻的疑问。 第五部分:终结与回归——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之光 在古典哲学时代的黄昏,普罗提诺集结了柏拉图的思想,赋予其强烈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本书详细阐释了其“流溢论”(Emanation),即从至高无上的“一”(The One)层层流溢出“努斯”(理性/心智)和“灵魂”,最终汇入感官世界。这种追求与“一”重新合一的神秘体验,为基督教神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框架。 本书旨在揭示,正是这些古希腊哲学家们对理性、对世界本源、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问,构筑了西方文明的智慧骨架,其回响至今仍清晰可闻。这是一次对人类思想史上最辉煌篇章的全面致敬与深入解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格林兄弟


  哥哥雅各‧格林(Jacob Grimm, 1785-1863)与弟弟威廉‧格林(Welhelm Grimm, 1786-1859)是德国着名学者,两人从小到大都形影不离,曾担任过公务员、图书馆员、外交官、大学教授。他们合力蒐集德国民间故事,编成着名的《格林童话》,不仅保存了古老民间文化的样貌,更开启后世蒐集童话之风潮,对文学发展影响甚鉅。除了文学之外,他们在语言学、文字学、法律、历史等领域都有不少贡献,兄弟俩将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学术研究。

译者简介

陈如翎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相信文字能给世界带来正向力量。译有绘本《你在哭什么?》、《你要勇敢说不!》、《树懒睡大觉》、《母鸡生了一头牛?!》以及童话故事《贝侯童话集》、《木偶奇遇记》等书。

图书目录

「儿童故事河」总序
发行人的话
译者导读 ── 格林童话的魔法森林
青蛙国王
傻大胆学害怕
狼与七只小山羊
忠实的约翰
十二兄弟
小弟弟与小姊姊
莴苣姑娘
糖果屋
白蛇
渔夫与妻子
勇敢的小裁缝
灰姑娘
老鼠、小鸟与香肠
七只乌鸦
小红帽
布莱梅的乐手
魔鬼头上的三根金发
魔桌、金驴、棍子
大拇指
小精灵
杜松树的故事
睡美人
白雪公主
名字古怪的小矮人
金鸟
金鹅
十二个猎人
约琳德和约林格尔
幸运的汉斯
少女与狮子
牧鹅少女
生命之水
两个旅伴
铁汉斯
白雪与红玫瑰
格林兄弟大事年表
读得更多,看得更远(相关书籍推荐)

图书序言

译者导读

格林童话的魔法森林
 

  「从前从前,有一位 ……。」

  这是你我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开头。
  
  大众对《格林童话》的印象,可能来自童年时阅读图画书、观看电影的经验,或甚至是在更小的时候,自大人那儿听闻的床边故事。但不论用什么方式,故事的开头几乎总是如此;而那些故事中的经典角色,如沉睡了一百年的睡美人、前去探望奶奶的可爱小红帽、美丽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心怀不轨的大野狼,就像是我们的童年朋友般,在记忆中佔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Fairy tales 是童话故事的英文通称,但熟悉《格林童话》的读者应该不难发现,在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中,仙子(Fairy) 是鲜少出现的,尽管如此,每则故事却仍然充满魔力。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彷彿有魔法似的,人们往往透过故事中幸福的结局,满足现实人生中无法达到的遗憾,甚至也能从中更了解人性的美好与缺陷。正因为如此,《格林童话》才会如此迷人,成为两百多年来屡屡被传诵和改写的经典童话。
 
  格林兄弟:手足情深的绝佳搭档
  

  《格林童话》最初的书名是《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und Hausmärchen),是由德国学者格林兄弟──哥哥雅各• 格林(Jacob Grimm) 与弟弟威廉• 格林(Welhelm Grimm) 合力完成的作品。第一个版本于一八一二年出版,问世至今已超过两百年了。
  
  雅各和威廉分别在一七八五年与一七八六年出生于德国哈瑙(Hanau),一个位于莱茵河流域的城镇,后世将哈瑙称作「格林兄弟之城」,由此可见他们在当地的代表性和重要性。
  
  格林兄弟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除了他们之外,家里还有五个弟妹。格林兄弟年幼时向家教老师学习地理、历史、植物学、法文、拉丁文等等知识,他们的父亲菲利浦•威廉• 格林(Philipp Wilhelm Grimm) 也教授他们法律,兄弟俩从小就奠基了未来治学的格基础。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充满了愉快的回忆,威廉就曾写道:「我依然记得雅各与我手牵着手,经过城镇的市场,要去找住在教堂旁的法文老师。当时的我们用孩子的快乐眼光,凝视着塔顶的金色风见鸡,看着它在风中转动。」
  
  只可惜在雅各十一岁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格林一家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幸亏有他们的阿姨协助,格林兄弟才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大学时双双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马堡大学(Marburg University) 就读法律。虽然主修是法律,但他们在法学史老师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 的带领下,了解到语言学和历史学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投入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此外,格林兄弟也在大学时期接触了当时兴起的浪漫派文学,浪漫主义注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想像,「旅行」、「冒险」是时常出现的题材。在《格林童话》中便有许多主角踏上旅程、出外冒险的故事,例如〈七只乌鸦〉中,妹妹为了寻找哥哥们,踏遍世界各地,甚至拜访过太阳、月亮和晨星;或是在〈勇敢的小裁缝〉中,裁缝师一路闯盪的英雄式冒险;以及着名的〈糖果屋〉,兄妹两人在森林碰上巫婆的惊险旅程。即使每则故事开展冒险的原因不相同,但是主角往往能在过程当中获得成长,并且获得一个美好的结局。
  
  大学毕业之后,雅各接受萨维尼的邀约到巴黎担任研究助理,研究中古的罗马法律史,不过雅各的兴趣却在这段时期逐渐从法律转往文学。终于在一八〇八年,〈雅各获得了西发里亚王室的图书管理员职位,达成他一直以来的愿望,那就是终日与书相处。而后,弟弟威廉也跟进哥哥的步伐,两人一边在图书馆工作,一边又可以善用图书馆资源,从事他们的研究工作。
  
  格林兄弟的治学态度严谨,而且总是相辅相成。年纪只相差一岁的兄弟俩,除了在某些阶段曾短暂因故分开之外,几乎大半辈子都形影不离。深厚的兄弟之情让他们成为学术上的绝佳拍档,即使偶有摩擦,却依然同心协力将他们的一生贡献给学术研究。虽然格林兄弟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他们所编纂的《格林童话》,不过也不能忘记他们努力耕耘的学术成就,包含语言学、文字、历史和法律。尤其是他们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雅各提出重要的「格林定律」(Grimm's law) ;以及兄弟两人在出版《格林童话》之后,持续编写第一部《德语词典》(Deutsches Wörterbuch),直到他俩过世。
 
  《格林童话》的诞生背景
 

  《格林童话》两百一十一篇故事并不是格林兄弟原创,而是他们蒐集民间故事之后再重新编写,格林兄弟之所以会开始蒐集、编纂民间故事,这跟当时德国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就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发生了拿破崙战争(1804-1815),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德意志地区建立起「莱茵邦联」,邦联总共由三十九个分裂的邦国组成,属于拿破崙政体底下的附庸国。
  
  当时德国的知识份子受到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影响,渴望能够建立「德意志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格林兄弟也是其中一份子,出于对民族的热爱和使命感,他们决定透过统一语言、整理民间故事的方式,来保存、深化民族传统文化,借以唤醒民众对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怀。于是,《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和《德语词典》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
  
  驱使他们开始蒐集故事的重要推手是格林兄弟的友人布伦塔诺(Clemens Brentano)和亚宁(Achim von Arnim),这两人曾经蒐集七百多首德国民间歌谣和诗作,出版成诗集《少年魔法号角》(Des Knaben Wunderhorn),他们的计画启发了格林兄弟,布伦塔诺建议格林兄弟可以先从卡瑟尔(Kassel) 地区开始,蒐集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并将之记录下来、编撰成书。
  
  大约从一八〇六年起,格林兄弟着手开始进行民间故事、童话、歌谣的蒐集工作。他们的故事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古老文献的书面资料,另一种则是口述。口述故事的提供者绝大部分来自格林兄弟的社交圈──黑森(Hessen) 与哈瑙地区的中产阶级,他们并没有实地拜访乡村地区。在格林兄弟的口述来源中,其中有一位威曼宁夫人(Dorothea Viehmann)最受格林兄弟推崇,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威曼宁夫人的记忆力惊人,她可以一遍又一遍重复诉说故事,而且一字不漏,这确实为格林兄弟的计画出了很大一份力。
  
  兄弟俩的分工是由哥哥雅各负责蒐集和整理,弟弟威廉则负责改写和编辑。终于,在经过六年的蒐集编撰过程之后,《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第一册于一八一二年出版,收录八十六则故事,第二册则于一八一五年出版,收录七十则故事,两册相加,第一版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总共收录了一百五十六则故事。
 
  《格林童话》与《贝侯童话》的差异
 
  在世界文学史上,蒐集民间故事并且集结成书,并非格林兄弟首创之举,因为在十七世纪时,法国着名的文人贝侯(Charles Perrault) 就已经开始蒐集法国传统童话,并且出版了《附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Histoir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 avec des moralités),又称《鹅妈妈的故事》(Les Contes de ma mère l'Oye)。在贝侯蒐集的故事中,有一些与《格林童话》相同,如〈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穿长靴的猫〉,这些故事都是欧洲流传已久的老故事,不过两者书写的角度不全然相同。贝侯童话较多描述上流阶层的贵族家庭,而格林兄弟则多採集在平民之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两者的故事细节也有差异。
  
  例如〈小红帽〉在《贝侯童话》中,小红帽最后被大野狼吃掉,没有获救;而在《格林童话》中,小红帽和奶奶得到猎人的援救,第二次遇到大野狼时,小红帽记取了上次的教训,从此不再受骗上当。贝侯和格林兄弟所写的结局殊异,让故事产生了不同的余韵,〈小红帽〉的贝侯版本充满了警世意味,而格林兄弟的版本则多了主角犯错之后,记取教训进而成长的正面情节。
  
  另外,在贝侯的〈睡美人〉里,王子解救沉睡的公主之后,两人回到宫廷中又发生了一段后续的故事;但在格林兄弟的版本中,公主甦醒之后,从此和王子共度幸福快乐的生活,故事仅到此为止。另外,〈灰姑娘〉当中有一位「神仙教母」,她是从旁帮助灰姑娘的慈母角色,把南瓜变成马车、老鼠变成马夫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实这些情节都来自《贝侯童话》,在《格林童话》当中并没有出现。
 
  怎么看《格林童话》?
 
  在林奇─布朗(Carol Lynch-Brown) 与汤姆林森(Carl M. Tomlinson) 合着的《儿童文学─理论与应用》(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一书中,他们将民间故事大抵分为「堆叠式故事」、「幽默故事」、「动物故事」、「魔法故事」、「为什么故事」、「写实故事」六种。《格林童话》中最多的便是魔法故事一类,这类故事的场景、人物与情节总是充满超现实的想像。
  
  由于口述故事的特性,《格林童话》每篇故事没有确定的时间点,通常是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至于场景方面,森林、城堡最常出现,但不会有太多场景细节的描述,通常都是以「一座大森林」或是「一座大城堡」简单带过。在这些不确定、充满神秘感的时间与地点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被诅咒的王子、会说话的动物、拥有魔力的巫婆、会自动冒出食物的桌子……,种种夸张而超现实的情节,就是童话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
  
  仔细阅读格林童话,会发现大部分角色总是设计成「扁平人物」,例如最广为人知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当中的众角色,公主通常是美丽善良的、王子通常是英俊勇敢的、继母总是邪恶又小心眼、野狼也常被塑造成危险的动物等等,这些人物依循某一个永恆的理念或特质,影响着故事进行。扁平人物的优点是,因为他们单一而且永恆不变的特质,所以读者(尤其是孩童) 在阅读时比较容易理解和辨认故事,也可以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童话故事的角色形象会如此深植人心的原因。
  
  《格林童话》的故事也有某些固定模式,故事结局总是带着道德教化意味,要告诫读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例如在〈灰姑娘〉中,天性善良的灰姑娘经历了不少苦难后终于与王子成婚,而老是欺负灰姑娘的恶毒姊姊们则是被鸽子啄瞎了眼睛;〈两个旅伴〉的裁缝和鞋匠是两个互相对照的例子,裁缝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事物,鞋匠则老是嫉妒别人,甚至陷害裁缝、让他失去视力,最后裁缝得到了动物们的帮助,成为公主的丈夫,而鞋匠则是自食恶果,永远被驱逐出城,饿死在森林里。又或是像〈金鸟〉、〈金鹅〉这两则故事中的第三个儿子,他们虽然看似愚笨,总被家人看轻,却始终秉持内心的良善,因此总是能幸运地获得帮助,反而在结局成为最幸褔的人。
  
  若是用这种千篇一律的观点来一概而论每篇故事,那就太没有意思了。《格林童话》里的主角不全是只有善良一个面向,例如〈青蛙国王〉里的公主一开始嫌弃青蛙,结果在青蛙幻化成人之后,又转而喜欢上王子,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公主前后不一的行为虽不免让人有些慨叹,但这不正反映了最真实的人性吗?
 
  格林童话的阴暗面
 
  格林兄弟最初编写的原则是尽量保存古老故事的原貌,他们的预设读者不仅限于儿童,有时反而是以成人为主。然而,第一版问世后却招来不少批评,教育专家和家长认为有的故事内容过于惊,例如一些残忍的杀人情节,并不适合孩童阅读,会对孩童的行为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大众的批评,格林兄弟在《格林童话》一八一九年版本的序言曾写道:「人们以为在书本上阅读到的事物就会被实践在真实生活中。我们追求的纯粹,是那些口述故事中的事实,我们不会不公不义地将它们隐藏起来。」格林兄弟还认为这些古老故事所叙述的情节隐喻着现实社会,而且天天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若因为害怕儿童仿效而故意避之不谈,是人们过于担忧了,因为以孩童纯粹的眼光,吸引他们的往往不是那些血腥的情节,而是其他充满想像力的精彩内容。
  
  但是在舆论压力之下,格林兄弟还是决定顺应大众的反应,将故事的预设读者改成儿童,情节就必须随之作出调整。一八一九年出版的第二版中,便可发现格林兄弟开始作出调整,除了新增四十五篇故事之外,还有十八篇故事受到大幅修改,将较受争议的情节删除或改写。
  
  格林兄弟有时会增加新故事、有时则会删除旧故事,他们前后陆续出过七个版本,一八五七年出版的第七版总共收录了两百零一则故事,另外还多了附录十则圣徒传说,合计两百一十一篇故事,这是现在最常见的版本,相较于第一版,内容已经较为可亲了。另外,他们在一八二五年出版《格林童话精华版》(Kleine Ausgabe),当中收录他们认为最适合儿童阅读、且最富意义的五十篇童话。
  
  仔细阅读《格林童话》,不难发觉在童话的包装之下,的确有许多残忍的内容,尤其是坏人的下场总是不太好。例如〈杜松树的故事〉,狠心的继母用木箱将继子的头给夹断了,之后还把儿子的骨肉做成晚餐,最后继母遭到报应,继子化身的鸟儿用石磨把她给砸死了。又像是〈白雪公主〉中那位狠心的王后,最后被迫穿上烧得通红的鞋子跳舞,直到她倒地死去。
  
  其实,《格林童话》的本质是来自民间长久以来累积的生活与想像,孩子们细读每篇故事,不只可以体会不同文化的民情,还能了解人性中除了有美好的面向,也会有其他弱点与缺点,理解这个世界并非「善良/邪恶」的二分世界。
 
  感受格林童话的原始迷人之处
 
  历经格林兄弟多次修改、取舍之后,《格林童话》渐渐受到普罗大众喜爱,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故事。《格林童话》在德国文学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大大地提昇了民间故事在文学上的地位,达到格林兄弟想要保存文化、凝聚民族认同感的初衷。
  
  两百多年的淬鍊之后,至今仍有无数作家、艺术家以《格林童话》为本做出新形式的创作,像是改编小说、绘本、漫画、电视剧,以及家喻户晓的迪士尼动画电影,都成功地让许多《格林童话》中的人物成为深植人心的经典。而角色们所拥有的正面特质,勇敢、聪明、善良,其实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后世大大小小的读者。
  
  格林兄弟在第一篇〈青蛙国王〉的开头写道:「在那个愿望真能实现的古老年代,曾有一位国王……」这个开头让人兴起无限想像,那个古老年代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愿望能够成真,那么应该是个很美好的年代吧?愿每一位翻开此书的读者,都能不受拘束地,细细去感受童话世界的魔法,沉浸在格林兄弟留给我们的美好年代之中! 

译者 陈如翎 撰写

图书试读

青蛙国王
 
在那个愿望真能实现的古老年代,曾有一位国王,他的女儿们全都长得非常美丽,尤其是最年幼的女儿,就连见多识广的太阳每每照耀她的脸庞时,都会为她的美貌惊叹不已。
 
在国王的城堡旁,有一片广大的黑森林,林中一棵老菩提树下,有一口水井。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国王的小女儿会到森林里,坐在冰凉的泉水旁。当她感到无聊时,她会取出一颗金色的球,将球抛到高空中再接住,这是她最喜爱的玩具。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有一次公主的金球并没有落入她举起的小手里,而是掉到远处的地上,接着直直滚进井水中。公主的目光一路跟着金球,但它就那样消失了,水井非常深,几乎深不见底。
 
公主难过得哭了起来,越哭越大声,情绪始终无法平抚。在她泣不成声之际,听见有人对她说:「公主,什么事情让妳这么烦恼呢?看妳哭得这么伤心,就连石头也会舍不得啊。」
 
公主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见到一只青蛙正从水里探出牠粗大又丑陋的头。
 
「噢!爱喷水的老家伙,是你吗?」公主说:「我正为了我那掉进井里的金球哭泣呢!」
 
「嘘!别哭了,」青蛙回答:「我可以帮妳,但如果我拿回妳的玩具,妳会送我什么呢?」
 
「亲爱的青蛙,不论你想要什么都可以,」公主说:「我的衣服、我的珍珠和宝石、甚至是我头上戴的这顶金色皇冠都可以送给你。」
 
青蛙回说:「我对妳的衣服、妳的珍珠和宝石、还有妳那顶金色皇冠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如果妳愿意爱我,让我成为妳的伴侣和玩伴,陪妳坐在小桌子旁,用妳的小金盘子吃饭,用妳的小茶杯喝水,在妳的小床睡上一觉──如果妳答应我这一切,我就会潜到水井底部,把妳的金球带回来。」
 
「噢!好的,」公主说:「只要你带回我的球,我就答应你所有的愿望。」然而她心里其实想着:「这只笨青蛙在说什么蠢话!牠只能和其它青蛙一起住在水里,每天哌哌叫,永远不可能和人类做同伴的!」
 
但青蛙一听到公主的承诺,就低下头潜入深沉的水底。不一会儿,青蛙再次游上来,嘴里衔着公主的金球,接着把金球丢到草地上。公主很高兴能再次见到她漂亮的玩具,她捡起金球,便带着它跑走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童话书给孩子,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工作压力大,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琐事,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疲惫。但是,当我拿起童话书,沉浸在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中时,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我喜欢童话故事的纯真和美好,它们让我重新找回了童年的感觉。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小红帽》和《白雪公主》这两个故事。小红帽的勇敢和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和坚强,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现在,我也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希望他们也能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到一些东西。不过,我发现现在的童话书,很多都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它们要么过于商业化,要么过于成人化,已经很难找到那种纯粹的童真了。我希望未来的童话书,能够更加注重故事的内涵和艺术性,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够受到启发和教育。其实,童话故事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它也是给成年人看的。它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美好。

评分

从小我就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尤其是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睡前时间,因为那是我和童话世界亲密接触的时刻。那时候的童话书,封面总是色彩鲜艳,插图也栩栩如生,仿佛一翻开书页,就能立刻进入另一个世界。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公主、王子、巫婆和动物的故事,它们充满了想象力,也让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后来,我开始自己阅读童话故事,慢慢地,我发现童话故事不仅仅是娱乐,它们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诚实、善良、勇敢、友爱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在童话故事中得到了体现。我常常会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现在,虽然我已经长大,但童话故事仍然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我的心灵,也提醒我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我常常会把童话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希望他们也能在童话世界里找到快乐和智慧。我觉得童话故事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应该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评分

最近在整理书房,翻出以前收藏的一些童话故事书,突然就想起小时候的阅读时光。那时候,家里的书不多,但每一本都读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那些外国的童话故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记得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安徒生童话,他的故事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读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等等,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常常会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海的女儿》让我明白了爱情的伟大和牺牲精神,《拇指姑娘》让我明白了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乐观和勇敢,《丑小鸭》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闪光点。我觉得童话故事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向孩子们传达一些深刻的道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童话故事,很多都过于强调情节的曲折和刺激,而忽略了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我希望未来的童话故事,能够更加注重故事的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够受到启发和教育。

评分

最近在图书馆看到一套精装的童话故事书,忍不住翻阅起来。不得不说,好的童话故事,真的是老少皆宜。我虽然已经过了童年,但仍然会被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所吸引。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童话故事,比如中国的《聊斋志异》、日本的《桃太郎》、印度的《天方夜谭》等等。这些故事不仅情节精彩,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我觉得童话故事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交流方式,它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但是,我发现现在的童话故事,很多都过于强调商业价值,而忽略了文化内涵。我希望未来的童话故事,能够更加注重故事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其实,童话故事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它也是给成年人看的。它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

评分

我个人觉得,童话故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更在于它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时候,我经常会把自己想象成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他们一起冒险、一起战斗、一起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这种想象力的训练,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还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我记得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格林童话,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惊险情节,让人读了之后,热血沸腾。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等,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现在,我也会鼓励我的孩子多阅读童话故事,希望他们也能在童话世界里找到快乐和灵感。但是,我发现现在的童话故事,很多都过于注重情节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而忽略了故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希望未来的童话故事,能够更加注重故事的艺术性和想象力,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其实,童话故事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它也是给成年人看的。它能够让我们重新找回童年的梦想,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