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即興戲劇角度切入,挖掘歌仔戲過去未被認可的成就,
瞭解歌仔戲如何憑藉「做活戲」齣奇製勝,從鄉野躋身內颱戲院。
歌仔戲圈內稱「幕錶製的即興演齣」為「做活戲」。本書總結作者近二十年深耕颱灣民間歌仔戲田野調查的研究心得,以「即興戲劇」角度切入,深入並完整的探索歌仔戲劇種藝術,透過學理分析,試圖為歌仔戲建立體係化的戲劇理論。藉此為颱灣民間歌仔戲獨到的創造方法發聲,豐富學界對於戲劇創作和錶演的認知,並試圖為它建構理論。
歌仔戲在1920年代以極短的時間自我改造,憑藉「做活戲」齣奇製勝,大量吸收其他大戲,如京劇、北管戲、高甲戲等劇種的劇目及錶演藝術,躋身內颱戲院,並不斷地迎閤時俗之所趨,翻新劇碼和演齣內容,在日本殖民時期的1920至1930年代,以及戰後1950至1960年代開創瞭兩個黃金巔峰。
本書分為上、下二編。上編《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從曆史與發展、研究與運用、劇場條件與運作機製等層麵,以講戲人、演員、樂師為主軸,剖析歌仔戲即興戲劇的創作和呈現,特彆著重相互間的影響和閤作,兼論人纔養成。這部書豐富瞭戲劇創作和錶演的認知,進而豐富當今編劇、導演及錶演的研究和實用麵嚮及內涵,為歌仔戲開拓瞭新的研究視角,且對世界戲劇之即興創作示範瞭極佳的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