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戲麯
  • 京劇
  • 文化
  • 曆史
  • 隨筆
  • 汪其楣
  • 藝術
  • 文學
  • 舊時風貌
  • 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集結戲劇傢汪其楣三十餘年觀劇筆記,
細數她遨遊戲麯世界中的各種感動、歡欣與期望,
為颱灣戲劇之迴顧性與前瞻性中,最重要、最鮮活的紀錄。

  本書收錄資深戲劇傢汪其楣有關颱灣戲麯演齣的劇論散文──一個學者和導演的觀劇「證據」。其中保留瞭曆時三十餘年的現場戲劇經驗,對於作者與喜愛戲劇的觀眾來說,藉由她筆下的曆曆如繪再現當年情景,同為一難得之賞心樂事!

  作者析論劇本及評介演齣的文章收在「案頭」和「場上」的第一輯中,如《牡丹亭》、《西廂記》、《新綉襦記》等;自己親身參與的演齣工作,如導演、編劇或藝術指導等任務,則收錄在「燈亮」和「燈暗」的第二輯部份。而作者曾親近相處的梨園前輩,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孫元彬、孫元坡的傳承用心和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一代藝術導師俞大綱的紀念,則收錄在「懷念」、「希望」第三輯文章中。

  除京劇和崑麯之外,書中也觀察南管、歌仔戲、豫劇、秦腔、黃梅戲和藝霞歌舞團等演齣。颱灣所培養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莊、王海玲、鬍陸蕙、硃陸豪等的技藝情貌,和各個劇種在颱前颱後演練與經營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書中。喚起的不隻是過去,也對當下和未來有誠摯切身的提醒和呼應。
 
《海上遺珠:近現代戲麯流派的興衰與傳承》 內容提要 本書以近現代中國戲麯的波瀾壯闊為背景,深入剖析瞭京劇、昆麯、越劇等主要劇種在二十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藝術革新與流派紛呈的復雜圖景。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劇目匯編,而是一部聚焦於“人”與“技”的學術考察,旨在揭示在社會劇變與文化轉型中,戲麯藝術傢們如何堅守藝術本體、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最終塑造齣影響至今的錶演範式與審美趣味。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細緻的舞颱觀察和富有洞察力的理論分析,勾勒齣徽班進京後的融閤演變,新聲社的探索與掙紮,以及新中國成立後戲麯改革的得失。特彆關注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幾近湮滅的藝術細節、那些不為大眾所熟知的“無名之輩”的貢獻,以及特定流派在特定地域的生命力與局限性。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國初期的“變局之音” 本部分聚焦於一個充滿張力和機遇的時代——晚清至民國初年。京劇的成熟與“四大名旦”的崛起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社會結構鬆動、娛樂需求多樣化以及攝影、錄音技術介入大眾文化的結果。我們首先考察瞭早期戲班的組織結構與市場運作,揭示瞭戲班如何從宮廷走嚮市井,如何通過“堂會”和“義演”確立其社會地位。 第一章:徽班的二次融閤與京劇美學的定型 詳細梳理瞭光緒年間京劇在“花部亂彈”與“雅部昆麯”對峙中的調和策略。重點分析瞭以程長庚為代錶的“老生”行當如何確立瞭京劇敘事的核心地位。我們摒棄瞭將京劇定型簡單歸結為某一兩位藝術傢的功績的觀點,轉而探討瞭眾多民間藝人在音樂、扮相等方麵的集體創造。對“一趕三”(生旦淨醜的戲份搭配)的演唱邏輯進行瞭音樂人類學的分析,解釋瞭早期京劇劇目如何適應不同社會階層的審美需求。 第二章:旦角的革命:女性身體與舞颱空間的重塑 本章集中探討瞭旦角的藝術革新。從早期的“男旦”到“坤旦”的興起,不僅僅是性彆角色的轉換,更是舞颱美學的一次根本性變革。深入分析瞭程硯鞦的“淒婉”腔調、尚小雲的“甜美”風範、荀慧生的“閨門旦”路數,以及梅蘭芳集大成的集約化影響。我們不僅羅列瞭她們的代錶作,更側重於她們在演唱中對氣息運用、水袖功法、眼神交流等技術細節的獨到處理,如何使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得以立體呈現,從而挑戰瞭傳統社會對女性形象的單一投射。 第二章·續:南方劇種的崛起與“本色戲”的挑戰 在京劇高歌猛進的同時,南方戲麯也在尋求齣路。本節著重分析瞭越劇在上海的“的哥”文化中紮根的過程。越劇如何從“女子文戲”嚮“男女閤演”過渡,以及其唱腔中融入的江南絲竹韻味,如何使得它在城市中産階級中獲得獨特地位。我們對比瞭越劇在早期如何模仿京劇的“做派”,又如何最終發展齣區彆於北方的“抒情性”錶演風格。 第二部分:二十世紀中葉的體製化與流派分化 隨著國傢對文化藝術的介入,戲麯的創作、演齣和人纔培養進入瞭新的軌道。本部分關注的是體製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以及在統一標準下,藝術傢們如何進行精微的“個體化”抵抗。 第三章:戲麯改革浪潮中的“繼承與揚棄” 詳細考察瞭建國初期對傳統劇目的清理與挖掘工作。這一時期,戲麯工作者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在不失傳統精髓的前提下,使其內容符閤新的意識形態要求。通過分析如《秦香蓮》、《白蛇傳》等經典劇目的不同版本,展現瞭“集體創作”模式下,藝術傢們在鑼鼓點、闆式結構上的微調,以及如何通過“突齣重點”來達到“主題升華”的目的。 第四章:流派的“固化”與“異化” 當一種藝術風格被官方確認為“流派”時,其傳承往往走嚮兩個極端:要麼被過度復製而失去生命力,要麼在堅守中逐漸被時代淘汰。本章分析瞭徽班進京後的數代傳人,他們如何處理“師承”與“創新”的關係。例如,對某位大師的標誌性“墊音”或“顫音”的模仿,在年輕一代手中如何變成瞭機械的符號,而非情感的載體。我們深入考察瞭“行當”內部的等級製度對年輕演員的束縛,以及在缺乏市場檢驗的保護性環境中,某些“絕活”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失傳的。 第五章:昆麯的“地下”復興與儀式感的迴溯 昆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衰亡”的藝術。本章探討瞭在民國後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昆麯如何在特定文人圈子中維持其“香火”。重點分析瞭昆麯在錶演中對“程式化”的極緻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代劇場空間中産生的疏離感。我們考察瞭幾位緻力於昆麯復原的學者和藝術傢,他們如何從古籍和老唱片中重構瞭失傳的指法、身段和道白節奏,這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考古行為。 第三部分:邊緣的記憶與未竟的實驗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未能進入主流敘事,卻對戲麯生態産生過深刻影響的邊緣力量。 第六章:地方戲麯的“地方性”睏境 考察瞭如川劇、湘劇、閩劇等地方劇種在全國性劇種的擠壓下所麵臨的生存睏境。這些劇種的魅力往往根植於其特定的方言、風俗和審美趣味,一旦試圖“脫地方化”以求大範圍傳播,其生命力便大打摺扣。本章通過分析川劇的“變臉”技藝如何從民間魔術演變為舞颱高潮,以及粵劇在香港的商業化發展如何保留瞭其強烈的市井氣息,來探討“地方性”與“藝術性”的辯證關係。 第七章:戲麯音樂的“和聲實驗”與現代性焦慮 探討瞭二十世紀中期,部分激進的戲麯音樂傢試圖將西方和聲理論或民族管弦樂隊編製引入傳統戲麯伴奏中的嘗試。這些實驗大多未能成功,但它們反映瞭藝術傢們對戲麯音樂如何應對現代社會聽覺習慣的焦慮。我們分析瞭在樂隊配置中,傳統“闆鼓”和“京鬍”的地位如何被削弱或強化,以及這種變化對唱腔的韻味産生的微妙影響。 結語:留存的腔調與未來的迴響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拒絕簡化論的戲麯史觀。它提醒讀者,藝術的生命力不僅存在於完美的“本工”之中,更存在於那些成功的融閤、那些不屈的堅持,以及那些在時代更迭中被短暫遺忘的細微之處。這些流派的興衰,共同譜寫瞭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部波瀾壯闊的“聲音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其楣


  颱大中文係畢業,美國奧立岡大學戲劇碩士。資深戲劇傢,代錶性的舞颱劇作品有《人間孤兒》、《大地之子》、《海山傳說.環》、《天堂旅館》、《記得香港》、《復製新娘》、《一年三季》、《招君內傳》、《浪漫傳奇拜月亭》、《月半女子月半》、《青春悲懷──颱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聾人手語劇《飛舞的手指》、《雕龍記》、《悠悠鹿鳴》、《我帶你遊山玩水》等,並親自演齣《舞者阿月.颱灣舞蹈傢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韆首詞人慎芝的故事》,及《謝雪紅》等各具特色的颱灣女性。

  著有散文集《海洋心情──AIDS文學備忘錄》,編著《歸零與無限──颱灣特殊藝術金講義》、編繹校注慎芝及關華石手稿《歌壇春鞦》,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係列》、《現代戲劇集》和《國民文選──戲劇捲》。

  曾獲1988年國傢文藝奬戲劇導演奬、1993年吳三連戲劇文學奬、2004年賴和文學奬。
 

圖書目錄

觀劇有門道/柯慶明
感恩與珍惜/汪其楣
 
案頭/場上
觀小陸光公演俞大綱先生《新綉襦記》──談角色刻劃與情境的建立
比較鬍陸蕙的三個角色:木蘭.明妃.李亞仙
劇評三帖──《走路戲館》、《山裏話》、《吠月之犬》
小生觀點的女性情慾自主──以《西廂記》為例
日安.崑麯
縴柔狂放的靈魂──她的〈尋夢〉
為什麼還是《牡丹亭》?
泉州梨園戲──簡約見閎美
素麵版畫中的綉像──評《徽州女人》
看戲去也──燕歌吳歈
秦聲秦態最迷離
導演歌仔戲大有可為
懷念那份甜蜜與溫暖──記徐露的《得意緣》
 
燈亮/燈暗
過程──側寫郭小莊
信心與自尊──我們的南管
貴在情趣──《長生殿》中的楊玉環
麗娘私戀
舞颱上讀到鬍雪巖
綿綿藝霞
追求完美.春美
《浪漫傳奇拜月亭》──導演也是幸福的觀眾
 
懷念/希望
《手眼身法步──國劇旦角基本動作》誌
鼓闆動處心音傳──記侯佑宗老師
迴響聲中傾聽──梁秀娟、孫元坡談國劇的「新」與「變」
孫元彬與《鍾馗嫁妹》
看平劇是往前走的第一步
好好再唱幾百年
紅樓崑麯子弟戲
從崑麯談起──分享人類文化的無形資産
 

圖書序言



觀劇有門道
柯慶明(颱灣大學新百傢學堂執行長)


  《現代文學》在颱灣文壇所以重要,正因它並不是一個饒富財力的編輯、齣版機製,而是一群熱愛文學、深具時代意識的青年創作者與批評者之聚集。僅以它的編輯群而論,它就培養瞭卓有成就的小說傢: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王禎和、李昂;詩人:葉維廉、杜國清、楊牧等,以及兩位劇作傢,姚一葦與汪其楣。

  汪其楣在就讀颱大中文係之初,就已是受人矚目的文壇新秀,同學對於她在高中時代,即有多篇頗受好評的小說刊載在《皇冠》、《文壇》等雜誌,不免颳目相看;尤其在兼為導師的大一國文老師葉慶炳先生的鼓勵下—當時夏濟安先生已然離颱去美,葉先生已無須為《文學雜誌》挖掘人纔,製造稿件,但他仍然會齣像〈杜鵑花開時〉、〈重耳離齊〉這種便於小說寫作的作文題目,並且在批改完之後,要同學互相觀摹、討論,汪其楣之為班上頂尖纔女,自然更加實至名歸。她因此創作瞭許多遠遠超過作文要求數量的小說作品。我因為對於她的小說有所體會與感動,就將意見寫成評論文字,以代替口頭討論,承她不棄,她始終將其創作讓我先睹為快,早年也都一一撰文以評迴應。當年即對她說過「假如我將來在文學評論上有點長進,都是你的創作挑激齣來的!」

  當時颱大中文係的「現代」知識教育相當充沛,我們得修一門自然學科:「地學通論」(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地球科學」),一門社會學科:「社會學」,殷海光先生用三本英文教科書教的「理則學」,另外則是「(西洋)哲學概論」,英文課除瞭讀選本,還得讀全本的《海倫凱勒自傳》,人人得背莎翁名劇的著名段落;自然我們得修「中國哲學史」,與基於西洋觀念而融會中國文學情境,洪炎鞦先生教的「文學概論」。該課是當時颱大唯一的文學理論課程;外文係修的「西洋文學概論」反而是接近簡明歐洲文學史的課程。

  大二我們上颱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他早已從語文分離的角度,探討中國文學上「接近口語」與「整齊華麗」兩大風格主潮。他教「楚辭」充分利用瞭人類學、神話學等知識來作文本深沉意義的解讀。他更邀請以翻譯印度文學著稱的糜文開先生來教授「印度文學史」。我們「聲韻學」課程是以近代的「語言學」為依據,「文字學」的授課教師,上課會透過古代社會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來作字形字義之詮解,並且再三嚮我們強調會通「符號學」之重要,「訓詁學」的代課教師則進一步直接以「詮釋學」的理念來討論「訓詁」的問題。「聲韻學」老師會在該門專課上講解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飄》);教「詩選」的葉嘉瑩老師會引波斯詩人歐瑪.開儼(Omar Khayyam)的《魯拜集》(The Rubaiyat),甚至會以法國電影《裏奧追蹤》(That Man from Rio)來類比討論古典詩境。因而,當我們聽到現代詩人們在為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而大逞口舌之辯時,我們隻覺得他們格局太小,知識不足。

  我和汪其楣分彆在大二、大三接下瞭係刊《新潮》主編的棒子,但其實是彼此支援,同時與班上幾個熱愛文學的同學一起來推動。首先我們要它必須具「現代」視野,真誠作這一代之可能創新的「新」,纔能稱之為《新潮》而無愧。大傢又皆想起此刊是承襲傅斯年校長與毛子水老師,他們在北大成立「新潮社」而齣版《新潮》的淵源。他們用Renaissance(文藝復興)來作該刊的英文名稱,我們就更加開放的珍視、接納人類文明的各大傳統,而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它、評估它,並且在創作時擺脫各種必須受限於一時一地小傳統的格套(某些所謂「現代主義」不正是這種「格套」,一如八股?),而真誠地以自己的美感直覺與生命關懷,來錶達齣我們這一代人的深遠心聲,因而以創作新變的當代文學,與重估並汲取傳統文學之恆久不易的精彩與豐富,作為我們努力的目標。這算不算是一種不必然得依附某個歐美名傢的主張,纔能成立的「現代主義」?

  大三是我們忙碌異常的一年,我們一方麵修鄭騫(因百)老師的「元明戲劇」,聽他一支一支麯地為我們講解〈竇娥冤〉、〈梧桐雨〉、〈漢宮鞦〉、《西廂記》以至全本的《牡丹亭》,另一方麵則修王文興老師所授,閱讀的文本中沒有一個漢字的「現代文學」,也正一字一句的討論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與喬哀斯(James Joyce)的小說、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與希梅涅茲(Juan Ramón Jiménez)的散文詩Platero and I等等作品。同時一方麵各人的創作不斷;一方麵決定不隻在《新潮》上要刊齣具當代見解與感受的古典文學作品的評論,更要以學院評論的規格來評論一些引起我們注目的當代作傢:汪其楣選瞭司馬中原,我選瞭硃西甯。

  約在此時起,先是王文興老師會將我們在《新潮》上刊齣的創作轉載到《現代文學》上重刊;然後是王文興老師邀請瞭幾位在班上討論時意見較多的同學,各以己意撰寫《都柏林人》中分彆選定的一篇加以評析而刊登在《現代文學》的「都柏林人專號」上。汪其楣和我都在應邀之列。接著我們亦應邀為《現代文學》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號」撰稿。

  大四先是我們竟受邀加入《現代文學》編輯群;同時亦忙於撰寫各自的學士論文:汪其楣在鄭因百老師指導下,研究《清平山堂話本》,我則在颱靜農老師的指導下研究王維詩。其實汪其楣到從颱大畢業前,主要關注的文類仍是小說。我則因高中時即已購得全套《元麯選》,加上早已讀遍啓明書局所齣版世界名劇譯叢,並且也讀完瞭硃生豪、還有後來梁實鞦的莎翁劇作的翻譯,大二時還採貝剋特(Samuel Beckett)「無言劇」的形式,創作瞭第一篇〈無言劇:哭〉刊在《新潮》,正在構想第二篇。汪其楣所以記得我想教「古今戲劇」,可能是當時決定兩人的分工,若她教小說,「我就來教戲劇吧!」的戲言。其實我們心中所想的,原不隻「古今」,還包括瞭「中外」,自然這是初生之犢的夢想,但對我們而言,文學原來就是不分國彆、時代與文化的,它們都是人類精神的瑰寶!

  汪其楣的深造選擇奧勒岡大學的戲劇係,真的使她有機會泛覽古今中外的名劇加上她力求完整地完成瞭教、編、演、導的全套科班訓練,以及她的能夠虛心禮敬中國傳統戲麯的演齣技藝,她終究不隻是在劇本上可以從現代觀點重估傳統戲麯的價值,事實上她也使它的錶演型態,因為加以理論性的整理與觀照,使它重新有理路可循,對於現場的錶現與演齣,亦能提齣一種美學來規範,而使它有門道可資評斷。

  這仍是我們由《新潮》而至《現代文學》之現代主義立場的延伸與拓展,加上她自己的創作、編、導、演齣的經驗反思,這些都是颱灣戲劇之迴顧性與前瞻性最重要、最鮮活的文獻紀錄,我自然內舉不避親(同班好友!二度的期刊編輯夥伴,以及多年一起為現代文藝努力打拚的同誌),請她將這些寶貴的文字,列入我主編的「現代主義文學論叢」來齣版,自然她的創作劇本,我也希望能夠盡量列入,願大傢跟我一樣的欣賞其間的宮牆之美與百官之富!

於颱大澄思樓308室
二○一六年六月

自序

感恩與珍惜
汪其楣


  我中文係同班摯友柯慶明,是颱大齣版中心「現代主義文學論叢」係列主編,他內舉不避親,而且還是像當年的「班代」一樣,催促我把有關戲麯的文章整理齣來。感謝慶明的美意,唸大學的時候我的興趣在小說,我曾悄悄對他說將來我要開「古今小說」這門課。他馬上更神氣地接口:「我要開古今戲劇!」嚇瞭我一跳,戲劇在我們求學生涯中接觸得不多,係上也隻有「元明戲劇」一門課。沒想到多年後走上戲劇領域的是我,而慶明常開類似「古今小說」的課,都熱門極瞭,五百多個學生濟濟一堂,聆聽他講文學講人生,看瞭真令人感動。從我們做同學起,交情超過五十年,那麼這就算我在他的宏觀的文學論述之外,幫他備著的微觀筆記吧。也感謝颱大齣版中心的女士先生們把我的這本書編得如此賞心悅目。

  看著這些上下三十年的閑散筆記,發現自己真留下不少觀覽好戲的證據。說「證據」二字不為過,實因年代久遠,三、四十年前的觀劇經驗,未必都能夠完整記得,但讀到自己筆下的曆曆如繪,果真是難以磨滅的賞心樂事。

  意外而欣慰的是我竟然描述瞭颱灣自己培養的第一代京劇名角的情貌,鬍陸蕙、郭小莊、還有他們這一輩的「大師姐」徐露,足以與京劇分庭抗禮的豫劇皇後王海玲。不意外而深覺慶幸的是,由於在文化國劇組任教的緣分,結識梨園前輩,來自京劇世傢的梁秀娟女士、孫元彬先生、孫元坡先生,教崑麯的徐炎之先生,鼓王侯佑宗先生,而且還有機會在他們身邊記下他們的「口傳心授」,他們開闊的視野,作育英纔的胸襟。

  早年看京戲的「大禮堂」不少,單麵的舞颱並不全然適閤這劇種的錶演美學。好歹有著「齣將」「入相」上下舞颱的兩道門,後颱也有穿場,上有頂燈,左右有前區的麵光,舞颱前緣還有腳燈,纔把服裝穿戴化妝都襯托得光鮮立體。禮堂的場子不大,不用麥剋風或小蜜蜂的時代,真是聽得正好。不久後有瞭「國藝中心」成為長年演齣戲麯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概三百天都有戲看。五、六個不同的軍種附屬劇團,主要是京劇團,包括空軍的大鵬、陸軍的陸光、海軍的海光、聯勤的明駝、陸戰隊的飛馬豫劇隊,以及私立的復興劇校。一年到頭他們挑戰不同戲碼,輪流演齣,歲暮還有特彆加料的封箱戲好看。筆記也從京戲寫到崑麯,就是曾被花部取代的雅部,還有秦腔,還有梆子,還有崑麯在南方的親戚梨園戲,以及我們颱灣盛行的歌仔戲等等。

  國父紀念館、國傢戲劇院等大型的劇場啓用之後,戲麯也在那裏演齣,一切空間美感的秩序還重建不及,就開始自由發揮,並加強聲光諸種效果,至今依然。有時候變得很巨大,和精緻典雅的韻味距離越遠,好像也越用力瞭。是不是因此我的筆記就記得少瞭呢。這本書裏的閑散筆記,按照內容的性質分成三個部分,析論劇本及評介演齣的文章收輯在前麵,就用「案頭之書」和「場上之麯」來錶示,簡稱「案頭」、「場上」。有著曆史人情和滄桑世態,也甚多少男之情和少女之愛,我喜歡講的《西廂記》和《牡丹亭》都在裏麵。

  凡是自己親身參與演齣工作的就放在輯二,包括曾擔任編劇、導演、錶演指導、藝術指導等各種任務的相關演齣。排練場上,導演或舞監在呼喚全體,或提示演員時會說:「燈亮!」「燈暗!」這部分就用這兩個詞兒來標明吧。有《長生殿》,有《鬍雪巖》,還有南管、藝霞、春美,和《拜月亭》。而發現我身在其中的,反而不願「說的比唱的好聽」,顯得篇幅較短,言語甚窮,是什麼沉默是銀的意味嗎?

  第三部分,就是記下文前所提到的,我得以近身相處的前輩,和一些戲麯友好們,寫齣我的懷念,和推廣戲劇藝術工作中的希望。「懷念」、「希望」就是這輯文章的名稱。

  奇妙的就是,碰頭第一篇是談俞大綱老師的劇本和演齣,那是一九七六年,我剛迴國,他就約我去國藝中心,並且要我在文化藝研所開課,沒想到第二年他就去世瞭。這麼多年來,很多珠玉和泥沙都牽滾在戲麯的世界裏。而直到最後一篇〈從崑麯談起──分享人類文化的無形資産〉,前輩力挽狂瀾的身影又依稀浮現。我和同年代的許多藝術工作者一樣,年輕時從西方留學迴來,學得專業本事,卻選擇依本土立命,繼傳統安身,多美好的過往啊,跟著前輩師長們,我在戲麯世界中開眼也開心,多年後拾掇這幾篇閑散筆記,懷抱曾有的激動,曾有的歡欣,曾有的期望。

 

圖書試讀

案頭/場上(摘錄)
 
小生觀點的女性情慾自主──以《西廂記》為例
 
在崑麯名齣〈佳期〉的演齣中,讓人對紅娘牽綫促成張珙與崔鶯鶯的歡愛,有著比一般戲麯、影劇的「紅娘」錶現,産生更深刻奇特的印象。後世一般戲劇大多採取突顯紅娘慧黠真率的個性及錶演,亦迴避少男少女情慾奔放的直接刻畫,故越來越形成紅娘為主角,鶯鶯為配角,紅娘的身段、唱腔越編越多,行頭也越換越漂亮,鶯鶯卻常以二、三旦扮飾,形同木頭美人。觀眾減少瞭對愛情戲中的女主角的關心,任憑張生、紅娘,外加小和尚使盡力氣的唱作錶演,對演員是可能激賞的,對戲劇整體的感動卻不易産生。
 
而〈佳期〉中的紅娘,以崔時佩、李日華之《南西廂》第二十七齣〈月下佳期〉為藍本,做大同小異的演齣,後者不疑為前段述所之轉變的始作俑者,與前者都似是轉型期中的尷尬産品;生、旦之間的紅娘,常像個巨大的電燈泡,或潛藏的第三者。
 
如崔李本〈月下佳期〉中,紅娘竟見證他倆私會時親密情愛的對話:(生見旦跪接介):「張珙有何德能,敢勞神仙下降。」以及「妾韆金之軀……勿以他日見棄……」而且還身居主導地位地說:「你倆睡去吧。」難道她是「王婆」?
 
繼而在門外站崗時,她更唱齣瞭他倆歡好時的艷詞名句:「花心輕摘,柳腰款擺,露滴枝頭牡丹開。」崑麯〈佳期〉中亦然:「花心摘、柳腰擺,露滴牡丹開。」
 
而奇特的是紅娘自認和張、崔是「三人行」,欲言又止地說:「起初有我」;無怪乎這位情竇未開,一知半解的丫頭,顯得如此世故、解事,以及露骨。也無怪乎崑麯舞颱上張生還得把紅娘支開,騙說「那邊有人來瞭」,纔把鶯鶯拉去後颱的書齋中雲雨。
 
更彆說這個被留在外麵的紅娘,唱齣她充滿偷窺感的:「一個半推半就,一個又驚又愛,一個嬌羞滿麵,一個春意滿懷。……一個斜欹雲鬢,也不管墮摺寶釵,一個掀翻錦被,也不管凍卻瘦骸。」以及讓觀眾對她也充滿偷窺感的:「教我無端春興倩誰排,隻得咬、咬定羅衫耐。」
 
〈佳期〉中的最後一句,是張生對紅娘的評語:「這丫頭好生作怪呀!」隻是他們倆之間的玩笑,卻更令人瞠目;如張與鶯鶯雲雨前的,張對紅說:「若不來,你就替一替。」雲雨後的:「我十分病已去瞭九分瞭,還有一分不去……這一分還在紅娘姐身上,承你不棄,一發醫瞭小生這一分何如?」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本身就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它不僅僅是關於觀劇,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一種在藝術中尋求解脫和愉悅的詩意追求。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對於熟悉中國傳統戲麯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品質的保證,他所代錶的,是對戲麯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到品鑒。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的期待值瞬間拉滿。我一直認為,好的觀劇筆記,不應該隻是簡單的劇情復述或技術分析,而更應該是一種思想的交流,一種情感的共鳴。我期望在這本“閑散筆記”中,能夠看到汪先生如何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洞察,融入到他對戲麯的解讀之中。我期待著他能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穿梭於不同時代、不同劇種的戲麯世界,去發現那些被時間洗禮後依然閃耀著光芒的藝術瑰寶。或許,他會對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唱腔,有著齣人意料的評價;或許,他對某個熟悉的經典角色,會有全新的解讀。我更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傳統戲麯的關係,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去體會那種在喧囂塵世中難得的“賞心樂事”。

评分

看到《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一個沉靜的夜晚,窗外月色朦朧,屋內燈火闌珊,一位智者正悠然地迴憶著他觀賞過的那些精彩戲麯,並將那些美好的瞬間和深刻的感悟,用溫潤的筆觸記錄下來。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對於任何一個關心中國傳統戲麯的人來說,都自帶一種權威和親切感。他的見解總是那麼的鞭闢入裏,而且充滿瞭人文關懷。“閑散筆記”這個詞,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將會是一種輕鬆而愉悅的體驗,就像是在與一位長者促膝交談,聽他分享對生活和藝術的獨到感悟。我拿到這本書,內心充滿瞭躍躍欲試的衝動,我渴望能夠跟隨汪先生的文字,去重溫那些經典的戲麯,去品味那些動人的唱段,去理解那些復雜的人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拓展我的視野,讓我看到更多戲麯中不為人知的側麵,聽到更多關於戲麯的精彩故事。我更希望,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能夠真正領略到“賞心樂事”的含義,並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學會去發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精神愉悅。

评分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這個名字,真的太能抓住人瞭!“賞心樂事”,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讓人聯想到一個閑適的午後,一杯香茗,一本好書,或者,就是沉浸在精彩的戲麯世界裏。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對於喜愛京劇、昆麯等傳統戲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金字招牌。他的觀點總是那麼的深刻,而且有著一種獨特的個人魅力。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大傢,不僅要有深厚的學養,更要有對藝術獨特而敏銳的感知力,汪先生無疑就是這樣一位。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那種期待感真的是溢於言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這本“閑散筆記”裏,汪先生到底會分享哪些關於觀劇的“賞心樂事”。是關於某個精彩絕倫的唱段,還是某個令人難忘的舞颱瞬間?是關於對某個角色的獨到見解,還是對某個劇種的深沉感悟?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會非常豐富,而且會充滿瞭個人化的色彩。我希望它能讓我瞭解到,在汪先生眼中,那些經典的戲麯是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力的,又是如何觸動他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提升自己對戲麯的欣賞水平,讓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和體會其中蘊含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

评分

初見《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這書名,便覺得它如同一杯陳年的佳釀,溫潤而醇厚,散發著淡淡的古韻。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戲麯有著深厚感情的讀者,汪其楣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號召力。他不僅僅是一位評論傢,更像是一位戲麯的守護者和傳承者,他的每一份見解都飽含著對這門古老藝術的敬意與熱愛。我對於“閑散筆記”這種形式也尤為青睞,它少瞭學術論著的嚴謹束縛,多瞭幾分個人化的感悟和隨性的錶達,這恰恰是打動人心的關鍵。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汪先生能用他獨有的視角,去解讀那些經典的劇目,去剖析那些鮮活的人物。他或許會從某個不為人知的細節入手,挖掘齣作品更深層的含義;他或許會就某個唱腔的流派,娓娓道來其發展演變的曆史;又或許,他會分享在觀賞某場演齣時,觸動他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在汪先生的引領下,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戲麯,發現其中的新意,感受那份曆久彌新的藝術魅力,並在閱讀過程中,也為自己尋找到那份屬於“賞心樂事”的精神食糧。

评分

當我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這本書時,第一個吸引我的就是它獨特的名字。它不像很多學術書籍那樣直接點明研究對象,而是用一種非常富有情調的方式,傳遞齣一種在藝術享受中獲得的樂趣。“賞心樂事”這四個字,足以勾起人們的好奇心,讓人想要一探究竟。而“汪其楣”這個名字,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傳統戲麯有所瞭解的人來說,都意味著一份尊重和期待。他不僅僅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身體力行的戲麯實踐者和思考者。我拿到這本書,內心湧起的首先是一種欣喜,我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領略到汪先生對戲麯藝術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舞颱錶演的獨到見解。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一定非常豐富,它可能包羅萬象,從京劇到昆麯,從傳統劇目到新編劇目,汪先生都會以他獨特的視角進行點評。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讓我不僅僅看到戲麯的錶麵,更能深入到其背後的文化肌理和精神內核。我希望,在汪先生的引領下,我能夠更好地欣賞那些經典的唱段,理解那些復雜的人物關係,最終,在觀賞戲麯的過程中,也能獲得屬於自己的那份“賞心樂事”。

评分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這個書名,光是聽著就讓人感到一種溫文爾雅的氣質。它不像硬邦邦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個人情懷,讓人覺得親切而又充滿期待。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在中國戲麯界絕對是響當當的。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對戲麯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見解,他的文字往往能夠點醒迷津,讓人豁然開朗。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充滿興趣,是因為我一直相信,最動人的藝術評論,往往來自於那些真正熱愛藝術、用心去感受的人。“閑散筆記”這種形式,恰好迎閤瞭我對閱讀體驗的偏好,它允許作者自由地抒發情感,分享感悟,而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框架。我滿心期待地想知道,汪先生在這本書裏,會如何去描繪他對戲麯世界的觀察和思考。我希望他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經典的戲麯故事,去感受那些鮮活的人物,去領略那些動人的唱腔。我更期待,在汪先生的筆下,我能夠找到一種全新的觀劇視角,去發現那些我之前從未留意過的藝術細節,從而真正體會到“賞心樂事”的真諦。

评分

拿到《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這本書,我幾乎是帶著一種朝聖般的心情。汪其楣先生在戲麯界的聲望,早已超越瞭普通的評論傢,他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一種智慧的象徵。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不僅僅指嚮觀劇這一行為,更暗示瞭一種由觀劇帶來的心靈愉悅和精神享受。“賞心樂事”這四個字,仿佛能將人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帶入一個更加高雅、更加純粹的精神空間。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汪其楣先生的一些關於戲麯的論述已經有所耳聞,那些精闢的見解,常常讓我茅塞頓開。因此,我對於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期待,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閑散筆記”,更深入地瞭解汪先生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對於不同戲麯的獨特解讀。我設想,這書中定然充滿瞭他對舞颱藝術的細緻觀察,對人物情感的精準把握,以及對傳統文化根脈的深刻挖掘。或許,他會從一個不為人知的角度,去剖析那些經典的唱段,去解讀那些流傳韆古的角色,讓我們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戲麯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重新認識那些熟悉的戲麯,發現其中被忽略的細節,感受到被遺忘的情感。我更希望,汪先生的筆觸,能夠引導我去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何去尋覓屬於自己的“賞心樂事”,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寜靜緻遠的心境。

评分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這個書名,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一下子就把我拉到瞭一個充滿詩意的空間,仿佛能聽到悠揚的唱腔,看到斑斕的戲服,感受到撲麵而來的古典氣息。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對於我這樣的戲麯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品質保證”。他的學識和見地,總是那麼的令人嘆服,而且他的文字,也常常帶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將深奧的藝術道理講得深入淺齣,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閑散筆記”這個後綴,它暗示瞭這本書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與作者的靈魂交流。我滿懷期待地翻開這本書,想象著汪先生會如何將他觀劇的所得,以一種輕鬆、自然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希望他能分享他對某個經典劇目的獨到見解,或許是對某個著名演員錶演的精彩點評,又或者是對某個傳統戲麯背後文化內涵的深刻挖掘。我更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自己也領悟到,如何在欣賞戲麯的過程中,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賞心樂事”,如何在古老的藝術中,獲得精神上的滋養和升華。

评分

《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這個書名,一齣現就自帶一股文人墨客的雅緻氣息。它沒有那種過於嚴肅的學術腔調,反而透露齣一種輕鬆、自在的閱讀姿態。我之所以會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賞心樂事”這幾個字,它精準地概括瞭觀賞戲麯最核心的樂趣——那就是精神上的愉悅和心靈的慰藉。汪其楣先生的名字,我早已如雷貫耳,他在戲麯界的聲望和地位,自不必多說。我一直覺得,能夠將自己的觀劇體會寫成“閑散筆記”,本身就是一種境界。這意味著,他不是帶著功利心去研究,而是懷著一顆熱愛之心去感受。我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心頭湧起的是一種深深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汪先生是如何將他對戲麯的理解,與他豐富的人生閱曆巧妙地結閤起來。我期待著,在那些“閑散”的字句中,能發現他對某個著名劇目的新穎解讀,或者是對某個經典角色的深度剖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讓我自己也體會到,在觀賞戲麯的過程中,如何去發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賞心樂事”,如何在傳統藝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寄托。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有一種古典雅緻的韻味,仿佛能聞到淡淡的書香,看到窗外搖曳的竹影。作為一名平日裏就對傳統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很期待能有這樣一本能讓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的讀物。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對於熱愛戲麯的朋友來說,想必是如雷貫耳,他的見解和感悟,總是能帶來彆樣的啓發。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精心設計的封麵,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一種低調的奢華撲麵而來,讓人一看便心生好感。翻閱內頁,字體大小適中,排版疏朗,閱讀體驗舒適。我尤其喜歡這種“閑散筆記”的體例,它不像學術專著那樣嚴謹拘謹,而是更像與一位長者促膝長談,聽他娓娓道來他對戲劇世界的獨特觀察和深刻感悟。這種隨性卻充滿智慧的錶達方式,最能觸動人心,也最容易讓人産生共鳴。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能夠跟隨汪先生的筆觸,一起走進那些經典的戲麯世界,感受那些生動鮮活的人物,品味那些蕩氣迴腸的故事情節。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觀劇的筆記,更可能蘊含著他對人生、對藝術、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它會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美的追尋,一次對心靈的滋養。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和哲思,去領略汪其楣先生那份獨有的“賞心樂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