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

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戏曲
  • 京剧
  • 文化
  • 历史
  • 随笔
  • 汪其楣
  • 艺术
  • 文学
  • 旧时风貌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集结戏剧家汪其楣三十余年观剧笔记,
细数她遨游戏曲世界中的各种感动、欢欣与期望,
为台湾戏剧之回顾性与前瞻性中,最重要、最鲜活的纪录。

  本书收录资深戏剧家汪其楣有关台湾戏曲演出的剧论散文──一个学者和导演的观剧「证据」。其中保留了历时三十余年的现场戏剧经验,对于作者与喜爱戏剧的观众来说,借由她笔下的历历如绘再现当年情景,同为一难得之赏心乐事!

  作者析论剧本及评介演出的文章收在「案头」和「场上」的第一辑中,如《牡丹亭》、《西厢记》、《新绣襦记》等;自己亲身参与的演出工作,如导演、编剧或艺术指导等任务,则收录在「灯亮」和「灯暗」的第二辑部份。而作者曾亲近相处的梨园前辈,如梁秀娟、徐炎之、侯佑宗、孙元彬、孙元坡的传承用心和充满智慧的语言,以及对一代艺术导师俞大纲的纪念,则收录在「怀念」、「希望」第三辑文章中。

  除京剧和崑曲之外,书中也观察南管、歌仔戏、豫剧、秦腔、黄梅戏和艺霞歌舞团等演出。台湾所培养的第一代名角如徐露、郭小庄、王海玲、胡陆蕙、朱陆豪等的技艺情貌,和各个剧种在台前台后演练与经营的辛勤耕耘都展露在本书中。唤起的不只是过去,也对当下和未来有诚挚切身的提醒和唿应。
 
《海上遗珠:近现代戏曲流派的兴衰与传承》 内容提要 本书以近现代中国戏曲的波澜壮阔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京剧、昆曲、越剧等主要剧种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艺术革新与流派纷呈的复杂图景。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剧目汇编,而是一部聚焦于“人”与“技”的学术考察,旨在揭示在社会剧变与文化转型中,戏曲艺术家们如何坚守艺术本体、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最终塑造出影响至今的表演范式与审美趣味。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细致的舞台观察和富有洞察力的理论分析,勾勒出徽班进京后的融合演变,新声社的探索与挣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改革的得失。特别关注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几近湮灭的艺术细节、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无名之辈”的贡献,以及特定流派在特定地域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变局之音” 本部分聚焦于一个充满张力和机遇的时代——晚清至民国初年。京剧的成熟与“四大名旦”的崛起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社会结构松动、娱乐需求多样化以及摄影、录音技术介入大众文化的结果。我们首先考察了早期戏班的组织结构与市场运作,揭示了戏班如何从宫廷走向市井,如何通过“堂会”和“义演”确立其社会地位。 第一章:徽班的二次融合与京剧美学的定型 详细梳理了光绪年间京剧在“花部乱弹”与“雅部昆曲”对峙中的调和策略。重点分析了以程长庚为代表的“老生”行当如何确立了京剧叙事的核心地位。我们摒弃了将京剧定型简单归结为某一两位艺术家的功绩的观点,转而探讨了众多民间艺人在音乐、扮相等方面的集体创造。对“一赶三”(生旦净丑的戏份搭配)的演唱逻辑进行了音乐人类学的分析,解释了早期京剧剧目如何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审美需求。 第二章:旦角的革命:女性身体与舞台空间的重塑 本章集中探讨了旦角的艺术革新。从早期的“男旦”到“坤旦”的兴起,不仅仅是性别角色的转换,更是舞台美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深入分析了程砚秋的“凄婉”腔调、尚小云的“甜美”风范、荀慧生的“闺门旦”路数,以及梅兰芳集大成的集约化影响。我们不仅罗列了她们的代表作,更侧重于她们在演唱中对气息运用、水袖功法、眼神交流等技术细节的独到处理,如何使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得以立体呈现,从而挑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单一投射。 第二章·续:南方剧种的崛起与“本色戏”的挑战 在京剧高歌猛进的同时,南方戏曲也在寻求出路。本节着重分析了越剧在上海的“的哥”文化中扎根的过程。越剧如何从“女子文戏”向“男女合演”过渡,以及其唱腔中融入的江南丝竹韵味,如何使得它在城市中产阶级中获得独特地位。我们对比了越剧在早期如何模仿京剧的“做派”,又如何最终发展出区别于北方的“抒情性”表演风格。 第二部分:二十世纪中叶的体制化与流派分化 随着国家对文化艺术的介入,戏曲的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轨道。本部分关注的是体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在统一标准下,艺术家们如何进行精微的“个体化”抵抗。 第三章:戏曲改革浪潮中的“继承与扬弃” 详细考察了建国初期对传统剧目的清理与挖掘工作。这一时期,戏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不失传统精髓的前提下,使其内容符合新的意识形态要求。通过分析如《秦香莲》、《白蛇传》等经典剧目的不同版本,展现了“集体创作”模式下,艺术家们在锣鼓点、板式结构上的微调,以及如何通过“突出重点”来达到“主题升华”的目的。 第四章:流派的“固化”与“异化” 当一种艺术风格被官方确认为“流派”时,其传承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被过度复制而失去生命力,要么在坚守中逐渐被时代淘汰。本章分析了徽班进京后的数代传人,他们如何处理“师承”与“创新”的关系。例如,对某位大师的标志性“垫音”或“颤音”的模仿,在年轻一代手中如何变成了机械的符号,而非情感的载体。我们深入考察了“行当”内部的等级制度对年轻演员的束缚,以及在缺乏市场检验的保护性环境中,某些“绝活”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失传的。 第五章:昆曲的“地下”复兴与仪式感的回溯 昆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衰亡”的艺术。本章探讨了在民国后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昆曲如何在特定文人圈子中维持其“香火”。重点分析了昆曲在表演中对“程式化”的极致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代剧场空间中产生的疏离感。我们考察了几位致力于昆曲复原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如何从古籍和老唱片中重构了失传的指法、身段和道白节奏,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考古行为。 第三部分:边缘的记忆与未竟的实验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未能进入主流叙事,却对戏曲生态产生过深刻影响的边缘力量。 第六章:地方戏曲的“地方性”困境 考察了如川剧、湘剧、闽剧等地方剧种在全国性剧种的挤压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这些剧种的魅力往往根植于其特定的方言、风俗和审美趣味,一旦试图“脱地方化”以求大范围传播,其生命力便大打折扣。本章通过分析川剧的“变脸”技艺如何从民间魔术演变为舞台高潮,以及粤剧在香港的商业化发展如何保留了其强烈的市井气息,来探讨“地方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戏曲音乐的“和声实验”与现代性焦虑 探讨了二十世纪中期,部分激进的戏曲音乐家试图将西方和声理论或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引入传统戏曲伴奏中的尝试。这些实验大多未能成功,但它们反映了艺术家们对戏曲音乐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听觉习惯的焦虑。我们分析了在乐队配置中,传统“板鼓”和“京胡”的地位如何被削弱或强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唱腔的韵味产生的微妙影响。 结语:留存的腔调与未来的回响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拒绝简化论的戏曲史观。它提醒读者,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完美的“本工”之中,更存在于那些成功的融合、那些不屈的坚持,以及那些在时代更迭中被短暂遗忘的细微之处。这些流派的兴衰,共同谱写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部波澜壮阔的“声音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其楣


  台大中文系毕业,美国奥立冈大学戏剧硕士。资深戏剧家,代表性的舞台剧作品有《人间孤儿》、《大地之子》、《海山传说.环》、《天堂旅馆》、《记得香港》、《复制新娘》、《一年三季》、《招君内传》、《浪漫传奇拜月亭》、《月半女子月半》、《青春悲怀──台湾爱滋战场纪实戏剧》,聋人手语剧《飞舞的手指》、《雕龙记》、《悠悠鹿鸣》、《我带你游山玩水》等,并亲自演出《舞者阿月.台湾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传奇》、《歌未央──千首词人慎芝的故事》,及《谢雪红》等各具特色的台湾女性。

  着有散文集《海洋心情──AIDS文学备忘录》,编着《归零与无限──台湾特殊艺术金讲义》、编绎校注慎芝及关华石手稿《歌坛春秋》,主编《戏剧交流道──剧本系列》、《现代戏剧集》和《国民文选──戏剧卷》。

  曾获1988年国家文艺奖戏剧导演奖、1993年吴三连戏剧文学奖、2004年赖和文学奖。
 

图书目录

观剧有门道/柯庆明
感恩与珍惜/汪其楣
 
案头/场上
观小陆光公演俞大纲先生《新绣襦记》──谈角色刻划与情境的建立
比较胡陆蕙的三个角色:木兰.明妃.李亚仙
剧评三帖──《走路戏馆》、《山里话》、《吠月之犬》
小生观点的女性情慾自主──以《西厢记》为例
日安.崑曲
纤柔狂放的灵魂──她的〈寻梦〉
为什么还是《牡丹亭》?
泉州梨园戏──简约见闳美
素面版画中的绣像──评《徽州女人》
看戏去也──燕歌吴歈
秦声秦态最迷离
导演歌仔戏大有可为
怀念那份甜蜜与温暖──记徐露的《得意缘》
 
灯亮/灯暗
过程──侧写郭小庄
信心与自尊──我们的南管
贵在情趣──《长生殿》中的杨玉环
丽娘私恋
舞台上读到胡雪巖
绵绵艺霞
追求完美.春美
《浪漫传奇拜月亭》──导演也是幸福的观众
 
怀念/希望
《手眼身法步──国剧旦角基本动作》志
鼓板动处心音传──记侯佑宗老师
回响声中倾听──梁秀娟、孙元坡谈国剧的「新」与「变」
孙元彬与《钟馗嫁妹》
看平剧是往前走的第一步
好好再唱几百年
红楼崑曲子弟戏
从崑曲谈起──分享人类文化的无形资产
 

图书序言



观剧有门道
柯庆明(台湾大学新百家学堂执行长)


  《现代文学》在台湾文坛所以重要,正因它并不是一个饶富财力的编辑、出版机制,而是一群热爱文学、深具时代意识的青年创作者与批评者之聚集。仅以它的编辑群而论,它就培养了卓有成就的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王祯和、李昂;诗人:叶维廉、杜国清、杨牧等,以及两位剧作家,姚一苇与汪其楣。

  汪其楣在就读台大中文系之初,就已是受人瞩目的文坛新秀,同学对于她在高中时代,即有多篇颇受好评的小说刊载在《皇冠》、《文坛》等杂志,不免刮目相看;尤其在兼为导师的大一国文老师叶庆炳先生的鼓励下—当时夏济安先生已然离台去美,叶先生已无须为《文学杂志》挖掘人才,制造稿件,但他仍然会出像〈杜鹃花开时〉、〈重耳离齐〉这种便于小说写作的作文题目,并且在批改完之后,要同学互相观摹、讨论,汪其楣之为班上顶尖才女,自然更加实至名归。她因此创作了许多远远超过作文要求数量的小说作品。我因为对于她的小说有所体会与感动,就将意见写成评论文字,以代替口头讨论,承她不弃,她始终将其创作让我先睹为快,早年也都一一撰文以评回应。当年即对她说过「假如我将来在文学评论上有点长进,都是你的创作挑激出来的!」

  当时台大中文系的「现代」知识教育相当充沛,我们得修一门自然学科:「地学通论」(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地球科学」),一门社会学科:「社会学」,殷海光先生用三本英文教科书教的「理则学」,另外则是「(西洋)哲学概论」,英文课除了读选本,还得读全本的《海伦凯勒自传》,人人得背莎翁名剧的着名段落;自然我们得修「中国哲学史」,与基于西洋观念而融会中国文学情境,洪炎秋先生教的「文学概论」。该课是当时台大唯一的文学理论课程;外文系修的「西洋文学概论」反而是接近简明欧洲文学史的课程。

  大二我们上台静农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他早已从语文分离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上「接近口语」与「整齐华丽」两大风格主潮。他教「楚辞」充分利用了人类学、神话学等知识来作文本深沉意义的解读。他更邀请以翻译印度文学着称的糜文开先生来教授「印度文学史」。我们「声韵学」课程是以近代的「语言学」为依据,「文字学」的授课教师,上课会透过古代社会的文化人类学视野,来作字形字义之诠解,并且再三向我们强调会通「符号学」之重要,「训诂学」的代课教师则进一步直接以「诠释学」的理念来讨论「训诂」的问题。「声韵学」老师会在该门专课上讲解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飘》);教「诗选」的叶嘉莹老师会引波斯诗人欧玛.开俨(Omar Khayyam)的《鲁拜集》(The Rubaiyat),甚至会以法国电影《里奥追踪》(That Man from Rio)来类比讨论古典诗境。因而,当我们听到现代诗人们在为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而大逞口舌之辩时,我们只觉得他们格局太小,知识不足。

  我和汪其楣分别在大二、大三接下了系刊《新潮》主编的棒子,但其实是彼此支援,同时与班上几个热爱文学的同学一起来推动。首先我们要它必须具「现代」视野,真诚作这一代之可能创新的「新」,才能称之为《新潮》而无愧。大家又皆想起此刊是承袭傅斯年校长与毛子水老师,他们在北大成立「新潮社」而出版《新潮》的渊源。他们用Renaissance(文艺复兴)来作该刊的英文名称,我们就更加开放的珍视、接纳人类文明的各大传统,而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它、评估它,并且在创作时摆脱各种必须受限于一时一地小传统的格套(某些所谓「现代主义」不正是这种「格套」,一如八股?),而真诚地以自己的美感直觉与生命关怀,来表达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深远心声,因而以创作新变的当代文学,与重估并汲取传统文学之恆久不易的精彩与丰富,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这算不算是一种不必然得依附某个欧美名家的主张,才能成立的「现代主义」?

  大三是我们忙碌异常的一年,我们一方面修郑骞(因百)老师的「元明戏剧」,听他一支一支曲地为我们讲解〈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西厢记》以至全本的《牡丹亭》,另一方面则修王文兴老师所授,阅读的文本中没有一个汉字的「现代文学」,也正一字一句的讨论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与乔哀斯(James Joyce)的小说、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诗、与希梅涅兹(Juan Ramón Jiménez)的散文诗Platero and I等等作品。同时一方面各人的创作不断;一方面决定不只在《新潮》上要刊出具当代见解与感受的古典文学作品的评论,更要以学院评论的规格来评论一些引起我们注目的当代作家:汪其楣选了司马中原,我选了朱西甯。

  约在此时起,先是王文兴老师会将我们在《新潮》上刊出的创作转载到《现代文学》上重刊;然后是王文兴老师邀请了几位在班上讨论时意见较多的同学,各以己意撰写《都柏林人》中分别选定的一篇加以评析而刊登在《现代文学》的「都柏林人专号」上。汪其楣和我都在应邀之列。接着我们亦应邀为《现代文学》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号」撰稿。

  大四先是我们竟受邀加入《现代文学》编辑群;同时亦忙于撰写各自的学士论文:汪其楣在郑因百老师指导下,研究《清平山堂话本》,我则在台静农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王维诗。其实汪其楣到从台大毕业前,主要关注的文类仍是小说。我则因高中时即已购得全套《元曲选》,加上早已读遍启明书局所出版世界名剧译丛,并且也读完了朱生豪、还有后来梁实秋的莎翁剧作的翻译,大二时还採贝克特(Samuel Beckett)「无言剧」的形式,创作了第一篇〈无言剧:哭〉刊在《新潮》,正在构想第二篇。汪其楣所以记得我想教「古今戏剧」,可能是当时决定两人的分工,若她教小说,「我就来教戏剧吧!」的戏言。其实我们心中所想的,原不只「古今」,还包括了「中外」,自然这是初生之犊的梦想,但对我们而言,文学原来就是不分国别、时代与文化的,它们都是人类精神的瑰宝!

  汪其楣的深造选择奥勒冈大学的戏剧系,真的使她有机会泛览古今中外的名剧加上她力求完整地完成了教、编、演、导的全套科班训练,以及她的能够虚心礼敬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技艺,她终究不只是在剧本上可以从现代观点重估传统戏曲的价值,事实上她也使它的表演型态,因为加以理论性的整理与观照,使它重新有理路可循,对于现场的表现与演出,亦能提出一种美学来规范,而使它有门道可资评断。

  这仍是我们由《新潮》而至《现代文学》之现代主义立场的延伸与拓展,加上她自己的创作、编、导、演出的经验反思,这些都是台湾戏剧之回顾性与前瞻性最重要、最鲜活的文献纪录,我自然内举不避亲(同班好友!二度的期刊编辑伙伴,以及多年一起为现代文艺努力打拚的同志),请她将这些宝贵的文字,列入我主编的「现代主义文学论丛」来出版,自然她的创作剧本,我也希望能够尽量列入,愿大家跟我一样的欣赏其间的宫墙之美与百官之富!

于台大澄思楼308室
二○一六年六月

自序

感恩与珍惜
汪其楣


  我中文系同班挚友柯庆明,是台大出版中心「现代主义文学论丛」系列主编,他内举不避亲,而且还是像当年的「班代」一样,催促我把有关戏曲的文章整理出来。感谢庆明的美意,唸大学的时候我的兴趣在小说,我曾悄悄对他说将来我要开「古今小说」这门课。他马上更神气地接口:「我要开古今戏剧!」吓了我一跳,戏剧在我们求学生涯中接触得不多,系上也只有「元明戏剧」一门课。没想到多年后走上戏剧领域的是我,而庆明常开类似「古今小说」的课,都热门极了,五百多个学生济济一堂,聆听他讲文学讲人生,看了真令人感动。从我们做同学起,交情超过五十年,那么这就算我在他的宏观的文学论述之外,帮他备着的微观笔记吧。也感谢台大出版中心的女士先生们把我的这本书编得如此赏心悦目。

  看着这些上下三十年的闲散笔记,发现自己真留下不少观览好戏的证据。说「证据」二字不为过,实因年代久远,三、四十年前的观剧经验,未必都能够完整记得,但读到自己笔下的历历如绘,果真是难以磨灭的赏心乐事。

  意外而欣慰的是我竟然描述了台湾自己培养的第一代京剧名角的情貌,胡陆蕙、郭小庄、还有他们这一辈的「大师姐」徐露,足以与京剧分庭抗礼的豫剧皇后王海玲。不意外而深觉庆幸的是,由于在文化国剧组任教的缘分,结识梨园前辈,来自京剧世家的梁秀娟女士、孙元彬先生、孙元坡先生,教崑曲的徐炎之先生,鼓王侯佑宗先生,而且还有机会在他们身边记下他们的「口传心授」,他们开阔的视野,作育英才的胸襟。

  早年看京戏的「大礼堂」不少,单面的舞台并不全然适合这剧种的表演美学。好歹有着「出将」「入相」上下舞台的两道门,后台也有穿场,上有顶灯,左右有前区的面光,舞台前缘还有脚灯,才把服装穿戴化妆都衬托得光鲜立体。礼堂的场子不大,不用麦克风或小蜜蜂的时代,真是听得正好。不久后有了「国艺中心」成为长年演出戏曲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概三百天都有戏看。五、六个不同的军种附属剧团,主要是京剧团,包括空军的大鹏、陆军的陆光、海军的海光、联勤的明驼、陆战队的飞马豫剧队,以及私立的复兴剧校。一年到头他们挑战不同戏码,轮流演出,岁暮还有特别加料的封箱戏好看。笔记也从京戏写到崑曲,就是曾被花部取代的雅部,还有秦腔,还有梆子,还有崑曲在南方的亲戚梨园戏,以及我们台湾盛行的歌仔戏等等。

  国父纪念馆、国家戏剧院等大型的剧场启用之后,戏曲也在那里演出,一切空间美感的秩序还重建不及,就开始自由发挥,并加强声光诸种效果,至今依然。有时候变得很巨大,和精致典雅的韵味距离越远,好像也越用力了。是不是因此我的笔记就记得少了呢。这本书里的闲散笔记,按照内容的性质分成三个部分,析论剧本及评介演出的文章收辑在前面,就用「案头之书」和「场上之曲」来表示,简称「案头」、「场上」。有着历史人情和沧桑世态,也甚多少男之情和少女之爱,我喜欢讲的《西厢记》和《牡丹亭》都在里面。

  凡是自己亲身参与演出工作的就放在辑二,包括曾担任编剧、导演、表演指导、艺术指导等各种任务的相关演出。排练场上,导演或舞监在唿唤全体,或提示演员时会说:「灯亮!」「灯暗!」这部分就用这两个词儿来标明吧。有《长生殿》,有《胡雪巖》,还有南管、艺霞、春美,和《拜月亭》。而发现我身在其中的,反而不愿「说的比唱的好听」,显得篇幅较短,言语甚穷,是什么沉默是银的意味吗?

  第三部分,就是记下文前所提到的,我得以近身相处的前辈,和一些戏曲友好们,写出我的怀念,和推广戏剧艺术工作中的希望。「怀念」、「希望」就是这辑文章的名称。

  奇妙的就是,碰头第一篇是谈俞大纲老师的剧本和演出,那是一九七六年,我刚回国,他就约我去国艺中心,并且要我在文化艺研所开课,没想到第二年他就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很多珠玉和泥沙都牵滚在戏曲的世界里。而直到最后一篇〈从崑曲谈起──分享人类文化的无形资产〉,前辈力挽狂澜的身影又依稀浮现。我和同年代的许多艺术工作者一样,年轻时从西方留学回来,学得专业本事,却选择依本土立命,继传统安身,多美好的过往啊,跟着前辈师长们,我在戏曲世界中开眼也开心,多年后拾掇这几篇闲散笔记,怀抱曾有的激动,曾有的欢欣,曾有的期望。

 

图书试读

案头/场上(摘录)
 
小生观点的女性情慾自主──以《西厢记》为例
 
在崑曲名出〈佳期〉的演出中,让人对红娘牵线促成张珙与崔莺莺的欢爱,有着比一般戏曲、影剧的「红娘」表现,产生更深刻奇特的印象。后世一般戏剧大多採取突显红娘慧黠真率的个性及表演,亦回避少男少女情慾奔放的直接刻画,故越来越形成红娘为主角,莺莺为配角,红娘的身段、唱腔越编越多,行头也越换越漂亮,莺莺却常以二、三旦扮饰,形同木头美人。观众减少了对爱情戏中的女主角的关心,任凭张生、红娘,外加小和尚使尽力气的唱作表演,对演员是可能激赏的,对戏剧整体的感动却不易产生。
 
而〈佳期〉中的红娘,以崔时佩、李日华之《南西厢》第二十七出〈月下佳期〉为蓝本,做大同小异的演出,后者不疑为前段述所之转变的始作俑者,与前者都似是转型期中的尴尬产品;生、旦之间的红娘,常像个巨大的电灯泡,或潜藏的第三者。
 
如崔李本〈月下佳期〉中,红娘竟见证他俩私会时亲密情爱的对话:(生见旦跪接介):「张珙有何德能,敢劳神仙下降。」以及「妾千金之躯……勿以他日见弃……」而且还身居主导地位地说:「你俩睡去吧。」难道她是「王婆」?
 
继而在门外站岗时,她更唱出了他俩欢好时的艳词名句:「花心轻摘,柳腰款摆,露滴枝头牡丹开。」崑曲〈佳期〉中亦然:「花心摘、柳腰摆,露滴牡丹开。」
 
而奇特的是红娘自认和张、崔是「三人行」,欲言又止地说:「起初有我」;无怪乎这位情窦未开,一知半解的丫头,显得如此世故、解事,以及露骨。也无怪乎崑曲舞台上张生还得把红娘支开,骗说「那边有人来了」,才把莺莺拉去后台的书斋中云雨。
 
更别说这个被留在外面的红娘,唱出她充满偷窥感的:「一个半推半就,一个又惊又爱,一个娇羞满面,一个春意满怀。……一个斜欹云鬓,也不管堕折宝钗,一个掀翻锦被,也不管冻却瘦骸。」以及让观众对她也充满偷窥感的:「教我无端春兴倩谁排,只得咬、咬定罗衫耐。」
 
〈佳期〉中的最后一句,是张生对红娘的评语:「这丫头好生作怪呀!」只是他们俩之间的玩笑,却更令人瞠目;如张与莺莺云雨前的,张对红说:「若不来,你就替一替。」云雨后的:「我十分病已去了九分了,还有一分不去……这一分还在红娘姐身上,承你不弃,一发医了小生这一分何如?」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这本书,我几乎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汪其楣先生在戏曲界的声望,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评论家,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智慧的象征。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指向观剧这一行为,更暗示了一种由观剧带来的心灵愉悦和精神享受。“赏心乐事”这四个字,仿佛能将人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带入一个更加高雅、更加纯粹的精神空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汪其楣先生的一些关于戏曲的论述已经有所耳闻,那些精辟的见解,常常让我茅塞顿开。因此,我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闲散笔记”,更深入地了解汪先生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对于不同戏曲的独特解读。我设想,这书中定然充满了他对舞台艺术的细致观察,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刻挖掘。或许,他会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角度,去剖析那些经典的唱段,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戏曲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戏曲,发现其中被忽略的细节,感受到被遗忘的情感。我更希望,汪先生的笔触,能够引导我去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去寻觅属于自己的“赏心乐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宁静致远的心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本身就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关于观剧,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一种在艺术中寻求解脱和愉悦的诗意追求。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戏曲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品质的保证,他所代表的,是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品鉴。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一直认为,好的观剧笔记,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剧情复述或技术分析,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一种情感的共鸣。我期望在这本“闲散笔记”中,能够看到汪先生如何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洞察,融入到他对戏曲的解读之中。我期待着他能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梭于不同时代、不同剧种的戏曲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洗礼后依然闪耀着光芒的艺术瑰宝。或许,他会对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唱腔,有着出人意料的评价;或许,他对某个熟悉的经典角色,会有全新的解读。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去体会那种在喧嚣尘世中难得的“赏心乐事”。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这本书时,第一个吸引我的就是它独特的名字。它不像很多学术书籍那样直接点明研究对象,而是用一种非常富有情调的方式,传递出一种在艺术享受中获得的乐趣。“赏心乐事”这四个字,足以勾起人们的好奇心,让人想要一探究竟。而“汪其楣”这个名字,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传统戏曲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一份尊重和期待。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戏曲实践者和思考者。我拿到这本书,内心涌起的首先是一种欣喜,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领略到汪先生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舞台表演的独到见解。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它可能包罗万象,从京剧到昆曲,从传统剧目到新编剧目,汪先生都会以他独特的视角进行点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看到戏曲的表面,更能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肌理和精神内核。我希望,在汪先生的引领下,我能够更好地欣赏那些经典的唱段,理解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最终,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赏心乐事”。

评分

看到《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沉静的夜晚,窗外月色朦胧,屋内灯火阑珊,一位智者正悠然地回忆着他观赏过的那些精彩戏曲,并将那些美好的瞬间和深刻的感悟,用温润的笔触记录下来。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传统戏曲的人来说,都自带一种权威和亲切感。他的见解总是那么的鞭辟入里,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闲散笔记”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将会是一种轻松而愉悦的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长者促膝交谈,听他分享对生活和艺术的独到感悟。我拿到这本书,内心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我渴望能够跟随汪先生的文字,去重温那些经典的戏曲,去品味那些动人的唱段,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看到更多戏曲中不为人知的侧面,听到更多关于戏曲的精彩故事。我更希望,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够真正领略到“赏心乐事”的含义,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学会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让人觉得有一种古典雅致的韵味,仿佛能闻到淡淡的书香,看到窗外摇曳的竹影。作为一名平日里就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很期待能有这样一本能让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读物。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对于热爱戏曲的朋友来说,想必是如雷贯耳,他的见解和感悟,总是能带来别样的启发。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心设计的封面,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一种低调的奢华扑面而来,让人一看便心生好感。翻阅内页,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朗,阅读体验舒适。我尤其喜欢这种“闲散笔记”的体例,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严谨拘谨,而是更像与一位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他对戏剧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感悟。这种随性却充满智慧的表达方式,最能触动人心,也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跟随汪先生的笔触,一起走进那些经典的戏曲世界,感受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品味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观剧的笔记,更可能蕴含着他对人生、对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它会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美的追寻,一次对心灵的滋养。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和哲思,去领略汪其楣先生那份独有的“赏心乐事”。

评分

《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这个书名,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仿佛能听到悠扬的唱腔,看到斑斓的戏服,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对于我这样的戏曲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品质保证”。他的学识和见地,总是那么的令人叹服,而且他的文字,也常常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深奥的艺术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闲散笔记”这个后缀,它暗示了这本书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与作者的灵魂交流。我满怀期待地翻开这本书,想象着汪先生会如何将他观剧的所得,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他能分享他对某个经典剧目的独到见解,或许是对某个著名演员表演的精彩点评,又或者是对某个传统戏曲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我更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自己也领悟到,如何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赏心乐事”,如何在古老的艺术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升华。

评分

《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到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它不像硬邦邦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怀,让人觉得亲切而又充满期待。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在中国戏曲界绝对是响当当的。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文字往往能够点醒迷津,让人豁然开朗。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兴趣,是因为我一直相信,最动人的艺术评论,往往来自于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用心去感受的人。“闲散笔记”这种形式,恰好迎合了我对阅读体验的偏好,它允许作者自由地抒发情感,分享感悟,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框架。我满心期待地想知道,汪先生在这本书里,会如何去描绘他对戏曲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我希望他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经典的戏曲故事,去感受那些鲜活的人物,去领略那些动人的唱腔。我更期待,在汪先生的笔下,我能够找到一种全新的观剧视角,去发现那些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艺术细节,从而真正体会到“赏心乐事”的真谛。

评分

初见《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这书名,便觉得它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温润而醇厚,散发着淡淡的古韵。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汪其楣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他不仅仅是一位评论家,更像是一位戏曲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的每一份见解都饱含着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敬意与热爱。我对于“闲散笔记”这种形式也尤为青睐,它少了学术论著的严谨束缚,多了几分个人化的感悟和随性的表达,这恰恰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汪先生能用他独有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经典的剧目,去剖析那些鲜活的人物。他或许会从某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入手,挖掘出作品更深层的含义;他或许会就某个唱腔的流派,娓娓道来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又或许,他会分享在观赏某场演出时,触动他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在汪先生的引领下,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戏曲,发现其中的新意,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并在阅读过程中,也为自己寻找到那份属于“赏心乐事”的精神食粮。

评分

《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自带一股文人墨客的雅致气息。它没有那种过于严肃的学术腔调,反而透露出一种轻松、自在的阅读姿态。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赏心乐事”这几个字,它精准地概括了观赏戏曲最核心的乐趣——那就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汪其楣先生的名字,我早已如雷贯耳,他在戏曲界的声望和地位,自不必多说。我一直觉得,能够将自己的观剧体会写成“闲散笔记”,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这意味着,他不是带着功利心去研究,而是怀着一颗热爱之心去感受。我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心头涌起的是一种深深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汪先生是如何将他对戏曲的理解,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巧妙地结合起来。我期待着,在那些“闲散”的字句中,能发现他对某个著名剧目的新颖解读,或者是对某个经典角色的深度剖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自己也体会到,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如何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赏心乐事”,如何在传统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评分

《赏心乐事:汪其楣观剧闲散笔记》这个名字,真的太能抓住人了!“赏心乐事”,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让人联想到一个闲适的午后,一杯香茗,一本好书,或者,就是沉浸在精彩的戏曲世界里。汪其楣先生的名字,对于喜爱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金字招牌。他的观点总是那么的深刻,而且有着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大家,不仅要有深厚的学养,更要有对艺术独特而敏锐的感知力,汪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期待感真的是溢于言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这本“闲散笔记”里,汪先生到底会分享哪些关于观剧的“赏心乐事”。是关于某个精彩绝伦的唱段,还是某个令人难忘的舞台瞬间?是关于对某个角色的独到见解,还是对某个剧种的深沉感悟?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会非常丰富,而且会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我希望它能让我了解到,在汪先生眼中,那些经典的戏曲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又是如何触动他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提升自己对戏曲的欣赏水平,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