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韵》北曲创作论与度曲论之研究

《中原音韵》北曲创作论与度曲论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曲
  • 中原音韵
  • 戏曲理论
  • 音乐史
  • 声韵学
  • 度曲
  • 创作研究
  • 传统戏曲
  • 中国古典音乐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周德清(一二七七〜一三六五)《中原音韵》,内容包含「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大部分。「韵谱」有十九韵部,为北曲押韵之依据。「正语作词起例」有二十七条,前二十五条属「正语起例」之性质,阐释中原音系及审音辨字等要义;最后两条属「作词起例」之性质,论述创作北曲之原理、评点度曲之奥义等。是第一本曲学专着,也是戏曲音韵学开山之作。

  周德清强调必以中原之音为「正语」之依据,方能以「正语」创作乐府。故探讨其创作论,必以〈正语作词起例〉为理论背景,深入掌握「正语」体系的建构,方能进入创作论之堂奥。既以「乐府」为北曲之总称,又强调作乐府切忌伤音律,则成为案头之作,必当可歌可吟;而歌者之唱念亦必以中原之音为依准。

  本书即以「正语」为论述基础,共十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从「正语概念之背景、正语体系之建构、四海同音之体现、曲牌格律之要素、务头术语之源流、文律双美之演绎、度曲评点之形成、填词度曲之圭臬」等不同面向探索《中原音韵》北曲之创作论与度曲论。第十章结论「开启先河与引领后进之曲学成就」,再从「曲韵、曲论、曲谱、曲选、曲评、曲唱」等层面,既观照元明曲学史的演变与发展,又阐述周德清曲学之成就贡献与深远影响。

  本书是《中原音韵笺释》的研究成果,全面运用「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的内容,涉及的音韵义理皆必须深入探究,使本书成为跨戏曲和音韵领域的学术着作。《中原音韵》呈现的音韵语料,除可做为近代音之文献研究,亦可从北曲创作与唱念的视角观照。因此各章论述大量运用现存元曲为例,意在回归元曲文本,使《中原音韵》的语料和字例,得以和现存元曲形成实际的对话和印证,从而彰显音韵学在元曲文学艺术中具有生机活泼的语言意义。
 
《中原音韵》北曲创作论与度曲论之研究:图书简介 (注意:本简介旨在详细介绍除您提及的《中原音韵》北曲创作论与度曲论研究以外的其他图书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书名: (此处应填写另一本您希望介绍的书籍的全名,例如:《宋代戏曲声腔变迁考论》、《元曲格律与音乐形态研究》、《关汉卿剧作中的市井语言现象》等。为确保内容准确性,我将基于一系列可能的、与元明清戏曲、声韵学、文学史相关的研究方向,构建一个详尽的、面向学术读者的简介框架。) 导言:开辟新的研究视野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中原音韵》在北曲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或度曲理论的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元曲(特别是杂剧与散曲)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其音乐形态的结构性演变,以及支撑其艺术生命力的语言学基础。 本书旨在填补当前元明清戏曲研究中,对“声腔系统成熟化之前的曲体建构”与“南北曲语言差异的深度量化分析”这一领域探索不足的空白。 第一部分:宋代遗音与元曲之滥觞:声腔系统的源流探索 本部分聚焦于元曲成熟前夜的音乐土壤,深入剖析了宋金时期燕乐、诸宫调、唱赚等声腔体制向元杂剧过渡时期的复杂特征。 第一章:燕乐与诸宫调的音乐遗产继承 本章详细梳理了宋代大曲向金院本、诸宫调演变过程中,对词调的“化用”与“定型”过程。重点考察了宫调体系在金代被纳入官方演出制度后的规范化趋势,并对比了诸宫调中叙事性与抒情性段落的结构差异,为理解元曲在“一宫一调”的相对固定化打下了音乐学基础。 第二章:从“唱赚”到“杂剧”:曲牌的初期选择与限制 研究初期元杂剧(如关汉卿早期作品)在曲牌选择上的倾向性,特别是“犯调”在初期是如何体现出对北方方言(特别是当时的官话语境)的适应性。本章通过对现存早期杂剧剧本中不规范句式和个别“出格”曲牌的考察,论证了早期创作者在遵循音乐规范与追求自由表达之间的张力。分析了“正宫”、“双调”等主导宫调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社会文化中心对音乐审美趣味的集中反映。 第二部分:元曲语言的音韵结构与地域性映射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元曲文本本身的语言学分析,侧重于考察其格律对当时口语语音的忠实度,并探究不同地区腔调对散曲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散曲的“口语化”表征与文人士大夫的“雅化”校订 本章核心论述了散曲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所展现的语言鲜活性与文人修订本中的“雅化”痕迹。通过对比不同版本中入声字的存留情况、韵部的宽窄变化,揭示了散曲作为文人抒怀工具,其语言如何平衡了“可唱性”(基于当时的语音系统)与“文采性”(基于传统诗词的审美期待)。详细分析了“曲韵”与“诗韵”在特定时代的张力点。 第四章:南北曲的语言分野:以关目与科白为佐证 本书区别于传统仅关注韵部的研究,将分析对象扩大至科白(对白)中的词汇选择与句法结构。本部分通过对比南戏(温州方言影响)与杂剧(北方官话基础)在语气词、动词前缀、量词使用上的显著差异,构建了“早期元曲的南北语言层叠模型”。此模型强调,即便在以北方音为主导的杂剧中,也存在着对南方腔调的吸收和融合现象,这反映了当时戏曲演出市场的地域交叉性。 第三部分:度曲理论的实践考察与审美转向 本部分不再侧重于对《中原音韵》既有理论的重申,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参考系,考察后世剧作家如何超越或变通既有规范,以及不同剧种在“度曲”方式上的分野。 第五章:散曲对“依字度曲”的突破:以小令的自由节奏为中心 本章探讨了在元代中后期,尤其在一些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散曲作家手中,如何通过句式压缩、节奏重组来适应新的情感表达需求。重点分析了“换宫”、“换调”等技术手段在抒情高潮处的运用,并探讨了这些突破是否标志着音乐性对格律的绝对服从开始松动,为明清传奇的“曲牌一变”埋下伏笔。 第六章:杂剧中的“曲白相济”:音乐叙事的高效性研究 本书认为,元杂剧的成功在于“曲”与“白”之间精妙的能量转换。本章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了每支曲子在全剧中承载的叙事功能(如“发端”、“陈述”、“高潮”)。通过量化分析不同段落的曲词长度、韵脚密度与情节推进速度的关系,论证了“度曲”不仅仅是音律的匹配,更是一种高效的戏剧张力控制手段。 尤其关注了“过场曲”在推动时间流逝和空间转换上的独特作用。 结论:元曲时代的音乐与语言的动态平衡 本书最终得出结论:元曲的艺术生命力源于其对既有声韵系统的继承与灵活变通。它成功地将成熟的燕乐体系、北方口语的活力以及文人的审美趣味熔于一炉。本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元曲作为一种“活的音乐文学”,在脱离了《中原音韵》的严格规范后,是如何通过实践创新来保持其艺术活力的,提供了扎实的语言学和音乐史学证据。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后中原音韵时代”的曲学视角,审视元曲在走向成熟与定型过程中的语言适应性与音乐创造力。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论证路径: 结合了文学史、音乐人类学和历史音韵学的方法。 数据驱动的分析: 运用了文本计量分析来支撑关于语言选择的论点。 强调实践性: 聚焦于剧作家在实际创作中如何“处理”或“超越”既有规范。 读者对象: 元明清戏曲史研究者、中国古代声韵学专业学生、从事戏曲音乐考古的学者,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形态演变感兴趣的专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惠绵


  台湾台南县人,1960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曾获台湾大学「校教学杰出奖」(2006)、「校教学优良奖」教师(2012、2013、2015),以及「文学院现职暨新聘绩优教研人员奖励」(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着有《王骥德曲论研究》、《元明清戏曲搬演论研究──以曲牌体戏曲为范畴》、《戏曲批评概念史考论》(增订本)、《戏曲表演之理论与鑑赏》、《戏曲新视野》、《中原音韵笺释──韵谱之部》、《中原音韵笺释──正语作词起例之部》等学术专着。散文《用手走路的人》(曾获2000年中兴文艺奖散文奖)、《爱如一炬之火》(荣获2010年第45届中山文艺奖)。歌仔戏剧本《宋宫秘史》(北京:《剧本》杂志社,中国戏剧家协会),2003年第6期(总第457期)。曾与台北「兰庭崑剧团」合作,担任《长生殿》(2009)、《寻找游园惊梦》(2010)、《玉簪记》(2013)小全本剧本整编。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原音韵》对于我这样一个沉迷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学术盛宴。这本书的“度曲论”部分,可以说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内容之一。作者对《中原音韵》在度曲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考证和分析。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度曲的技巧,而是将《中原音韵》的声韵学原理,与元代曲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精妙的嫁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宫调”与“曲牌”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揭示了不同宫调在营造音乐氛围和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差异,以及曲牌选择如何与剧情发展相辅相成。读到关于“填词”与“度曲”之间辩证关系的章节时,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词作家如何在《中原音韵》的框架下,写出既合乎声律又富有表现力的唱词;而歌唱家又如何将这些文字,化为动人心魄的旋律。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甚至触及到了一些当时音乐创作的细节,比如如何通过字的轻重缓急,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本书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并没有让学术研究变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智性的光辉,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曾以为,对于《中原音韵》的研究,无非是围绕着声律、韵部展开,直到我拜读了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原音韵》在北曲创作中的“创作论”与“度曲论”之间,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作者在书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原音韵》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音韵学著作,是如何渗透到北曲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塑造了元曲的独特艺术风格。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论述“创作论”时,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细致描绘。他解释了为何《中原音韵》的出现,能够契合那个时代对戏曲创作的需求,以及它如何为当时的剧作家们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当他转向“度曲论”时,又能够从声韵的细微之处,分析出唱腔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的感染力。书中的一些章节,对具体唱词的声韵分析,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仿佛一位精密的解剖师,将一首唱词的骨骼、血肉、神韵一一展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之旅,让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沉浸在古籍研究中的学者,我对《中原音韵》的研究成果早已有所关注,但一直苦于缺乏一部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其在北曲创作与度曲实践中作用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作者在“北曲创作论”部分的深入挖掘,将《中原音韵》的理论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不仅仅是复述《中原音韵》中的基本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析了其对元代及以后北曲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中的应用差异。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字韵”、“句韵”等概念时,所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扎实的考证功底。他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些声韵学上的细节,如何直接影响到戏曲唱词的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书中引用的大量实例,更是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原音韵》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实践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上的创新性,更在于它能够让读者,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戏曲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北曲创作的精妙之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声乐理论情有独钟,《中原音韵》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宝藏。初次翻阅,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作者在书中对北曲创作论的阐述,并非简单罗列理论,而是将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当时的文人创作生态融为一体,层层剥茧,深入浅出。读到关于“宫调”和“曲牌”的分析时,我仿佛能听见元代大漠孤烟下的丝竹管弦,那些曾经鲜活的旋律在文字间跃动。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北曲创作风格演变的梳理,其细致程度令人惊叹,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鉴赏家,能够精准地辨识出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风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解读,还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对一些模糊不清的创作细节进行了考证,弥补了许多学界长久以来的空白。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与自己的认知进行对话,一些曾经的疑问得到了解答,新的思考也被激发出来。例如,作者在讨论北曲创作的“写意”与“写实”时,其独到的见解让我对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整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结构紧凑,但又不失学术的广度和深度,即使是对戏曲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步走进这个迷人的艺术世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让我对“中原音韵”这四个字有了全新的解读。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学者,我对《中原音韵》这部重要的音韵学著作的地位早已熟知,但长期以来,对其在北曲创作和度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却缺乏一部能够进行系统性梳理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重要的学术空白。作者在对《中原音韵》的“北曲创作论”进行深入解读时,展现出了极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学术视角。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中原音韵》中的声韵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元代戏曲创作的宏大语境中,深入分析了其对当时剧作家创作理念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中的具体体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平上去入”的四声变化如何影响北曲的字音选择和旋律构造时,所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精妙分析。书中引用的海量史料和文献,更是增加了论述的深度和说服力,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原音韵》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鲜活的北曲艺术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研究资源,更在于它能够帮助广大戏曲爱好者,更深入地理解北曲艺术的精髓。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尤其是戏曲音乐的声乐部分,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原音韵》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关于北曲创作与度曲研究方面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在书中对《中原音韵》的“创作论”与“度曲论”的结合阐述,让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将这两部分割裂开来,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中原音韵》作为一部音韵学著作,是如何从根本上影响了北曲的创作理念和度曲实践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创作论”时,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致梳理。他解释了《中原音韵》的出现,如何契合了元代杂剧发展的时代需求,以及它如何为剧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的理论依据。而当他转向“度曲论”时,则能够从声韵学的高度,深入分析唱腔的形成机制和艺术表现力。书中对一些具体唱词的声韵分析,其精准度和深刻性令人惊叹,仿佛将一首唱词的骨骼、血肉、乃至灵魂都展现出来。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它更难得的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传达给读者,让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之前对《中原音韵》这部著作的了解,仅限于它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知道它是研究北曲声律不可或缺的文本。这本书的出现,却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作者在书中对《中原音韵》的“创作论”部分的解读,可以说是鞭辟入里,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他没有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这部著作在当时语境下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例如,作者关于“平上去入”的分析,如何影响北曲的字音选择和旋律构造,其阐释过程清晰而富有逻辑,让我对古代汉语的声韵魅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还对《中原音韵》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九宫十八调”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阐释,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用了大量的元代杂剧的例子,分析了具体的唱词是如何体现《中原音韵》的创作原则的。这让原本有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中原音韵》不仅仅是一部声韵书,更是指导北曲创作的“秘籍”。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学术性强,但又不失流畅和可读性,让我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能体验到阅读的愉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也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理解北曲创作精髓的窗户。

评分

我原本以为,《中原音韵》的研究无外乎就是围绕着声韵、韵部展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中原音韵》在北曲创作和度曲实践中的“创作论”与“度曲论”之间的深刻联系。作者在书中,将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地展现了《中原音韵》如何从一部音韵学著作,蜕变为指导北曲创作和演唱的“法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创作论”时,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细致描绘。他解释了为什么《中原音韵》的出现,能够契合那个时代对戏曲创作的需求,并为当时的剧作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而当他转向“度曲论”时,则能够从声韵的细微之处,深入分析唱腔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的感染力。书中对一些具体唱词的声韵分析,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乐评家,将一首唱词的音乐性、表现力,一一剖析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精髓的深入探寻,让我对“中原音韵”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戏曲的声乐部分情有独钟,对《中原音韵》这部重要的音韵学著作更是充满好奇,但苦于其专业性太强,难以独自深入理解。这本书的问世,简直是我这样的爱好者的福音。它对《中原音韵》的“度曲论”进行了极其详尽而又易于理解的阐述。作者并没有将度曲视为一种孤立的技能,而是将其与《中原音韵》的声韵规则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如何运用声韵的原理,来赋予唱腔以生命和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宫调”和“曲牌”的分析,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宫调所带来的音乐氛围,以及不同曲牌在表达情感时的独特魅力。书中对一些经典唱段的度曲分析,更是令人叫绝,作者能够将文字的韵味、旋律的起伏、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一一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对那些曾经听过的旋律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极大地降低普通读者理解北曲音乐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中国古典戏曲独特的声乐艺术。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戏曲爱好者,我总是苦于无法深入理解戏曲的音乐之美,特别是那些古老的北曲,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直到我拿到这本《中原音韵》,才真正感觉到了拨云见日。《中原音韵》这本书,对于“度曲论”的探讨,实在是太精彩了!作者不仅梳理了从唐宋到元明清,曲谱的流变和度曲原则的发展,更将《中原音韵》这部重要的音韵学著作,与具体的戏曲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叶字”、“衬字”等概念的解析,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恰恰是理解北曲音乐韵味的关键。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解释了这些声乐技巧如何影响唱腔的形成,以及如何赋予角色不同的情感色彩。读到关于“慢板”、“流水板”等不同板式的论述时,我甚至可以脑补出不同的演唱场景,感受到音乐节奏的变化所带来的戏剧张力。更重要的是,书中还对一些著名的北曲唱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窦娥冤》中的“滚绣球”,作者不仅剖析了其旋律的起伏跌宕,还联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为何这段唱腔如此凄美动人。这本书让我明白,度曲不仅仅是简单的唱歌,而是一种将文字、情感、节奏、旋律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作者的严谨和细致,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知识的乐趣,也让我对那些流传千古的北曲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绝对是喜爱中国戏曲,尤其是对北曲音乐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会让你在欣赏戏曲时,多一份专业的眼光,少一份隔膜的遗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