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几无例外,皆是当代历史中的政治暴力造成的。
喇嘛的袈裟是绛红色的,一座座寺庙也是绛红色的。
图伯特这巨幅的绛红色地图,又是如何从高处堕入废墟……
◆「我的喇嘛/今生真短/想起多少人的一生/比今生更短/伫立喜德废墟/目睹盛景幻灭/是不是如生命的盛景/其实在消逝/随波逐流啊/我们随波逐流/拉萨愈来愈远/拉萨愈来愈远」──本书作者,唯色
◆面对朝思暮想的故土,唯色延续《看不见的西藏》的图像散文风格,以故事为主,娓娓叙述这张巨幅的绛红色地图,如何从高处堕入废墟的苦难命运。
◆唯色的写作理念:写作即流徙;写作即祈祷;写作即见证。
***
以批判威权着称于世的学者萨依德(Edward Said)说过:「你对帝国主义所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土着没有地图,白人有地图。」意思是,原住民没有地图,而殖民者却有地图。法国藏学家石泰安(R. A. Stein)则在《西藏的文明》一书中写道:「藏族文明肯定会有自己的地图,但却不一定使用西方的纪实方法。古代的西藏地图更倾向于『表意性』的说明和对重要特征的展现;藏族的地图经常比地形学地图能更加清晰地描述精神和文化的关系,并植入大量宗教和占卜的主题。」
本书作者唯色在这本书里,把整个图伯特(西藏)看作是一幅绛红色的地图。因为喇嘛的袈裟是绛红色的,一座座寺院也是绛红色的……她这样写道:「在一幅从前绘制着色的拉萨全貌图上,不算那些零零星星的白房红庙,在整座为河流和树木围绕的城廓之内,只有两大部分:高踞于山巅之上、有着『火舌般的金色屋顶』和千扇红框窗户、数百级迂回阶梯的法王之宫—─布达拉宫,以及右边仿若坛城之状的大昭寺,大昭寺的周围是一群如蚂蚁般大小、来自远方的商贾。这幅具有西藏传统绘画风格的拉萨之图,全然是一个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化的二度平面空间,美若仙境,其实仙境也不过如此……」
对于她深深热爱的故土家乡,唯色是这么看待西藏:「一个探险者的诞生往往始于地图上的旅行。而且,我还是一个……浪漫的……朝圣者,热中于凭借几枝彩色水笔的引导,以拉萨为中心,在各种比例化的地图上呈放射状游弋,把每一个地名、每一种图例、每一串数字都看作是打开或眺望西藏的钥匙或望远镜,并到处添加上蚂蚁般大小、象征那些神圣之处的符号。」
本书延续《看不见的西藏》的图像散文与诗歌风格,以故事为主,娓娓叙述这张巨幅的绛红色地图,如何从高处堕入废墟的真实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