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孟子傳

亞聖:孟子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中國思想史尤其是儒學史上的巨擘。如果說因為有瞭孔子而促成儒學誕生,那麼,應該說因為有瞭孟子而使儒學立下更牢固的根基。再進一步說,因為有瞭荀子而使儒學成為深固不搖的參天大樹。他們是使中國儒學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永遠巍然挺立的鼎足而三的無可替代的偉大人物。因為他們創造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元典,為中華民族構築瞭具有永恆魅力的精神傢園,從而使中華文明佔領瞭與世界任何文明都能進行對話的製高點。

  孟子反對一切不義之戰,怒斥「春鞦無義戰」,力主「善戰者服上刑」,大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使「正義必勝」的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鑄就瞭我國傳統文化的戰爭觀,使熱愛和平、崇尚正義成為中華民族的光輝旗幟。

  孟子將孔子「仁」的理念發揚光大為「仁政」理想,豐富和發展瞭自周公、孔子以來「以民為本」的和諧社會的理論。要求建立一個君仁、臣忠、民富、國強、取民有製、使民以時的老有所養、少有所教、壯有所為、人人各得其所的和諧社會。在這個社會裏,君王「率己正人」,官吏清正廉明,百姓遵紀守法,一切都在既定的規章中有序運行。「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德治」和「法治」得到完美的結閤。這一充滿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的美好政治和社會理想,成為後世中國所有誌士仁人矢誌追求的目標,長期激勵和鼓舞中國人民為實現這一目標進行著不倦的奮鬥。

  孟子發揚儒傢重視教育事業的優良傳統,情係教育,忠誠教育,終生從事教育,以「得天下英纔而教育之」為人生最大樂事。由於儒傢和其他各學派的身體力行,使中國形成瞭長期重視和發展教育的恆久傳統。由國傢、社會和傢庭組成的教育網絡,即使在烽火連天的動亂歲月也沒有中斷運行,從而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透過教育得到傳承和發展,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曆史和文化得以長期延續的文明古國之一。

  孟子強調每一個人,尤其是社會上的仁人君子,必須承擔起對國傢、民族和社會的責任,以「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氣概,「平治天下」,安定民生。他一生風塵僕僕於列國的王廷,周鏇於國君和權臣之間,不遺餘力地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雖四處碰壁而不悔,知其不可而勉力躬行,期望澄清天下,救民水火。他以自己一生的言行樹立瞭一個為民救世的典範,詮釋著永不言敗的責任意識。此後,以天下為己任的國傢民族觀念和責任擔當意識,就成為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的人生理念。

  孟子一生推尊和弘揚「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價值理想,鼓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追求遺世獨立、行我心之所善的仁人君子品格。為此,他要求人們一生不倦地學習知識,刻苦地修養品德,「養浩然之氣」,踐行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理想,將人性中的善端發揮到極緻,以達到與天地同流、參天地之化育的「天人閤一」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中國曆代各種著作中提及頻率最高的人物之一,僅收錄《四庫全書》的著作中,就有一萬五韆捲左右齣現他的名字。《孟子》一書,也譯成拉丁、英、日、德、法、俄、意、朝、越……等數十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傳播。他顯然是屈指可數的世界頂尖級的偉人,為我們民族贏得瞭巨大的榮耀。

  【孟子名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天下之本,國之本在傢,傢之本在身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
  吾善養浩然之氣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傢,傢之本在身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孟祥纔


  山東臨沂人。青年時期曾師從侯外廬先生學習中國史。多年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齣版專著10餘部,發錶論文140餘篇。現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副理事長、山東孫子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師範大學、青島大學教授。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公族苗裔      
第二章  孟母三遷      
第三章  戰國風雲      
第四章  私淑弟子      
第五章  誨人不倦      
第六章  首次入齊      
第七章  稷下交遊      
第八章  迴魯葬母      
第九章  宋國之行      
第十章  返迴故鄉      
第十一章  失意魯國      
第十二章  滕國論政      
第十三章  駁斥許行      
第十四章  距墨闢楊      
第十五章  惠王問政      
第十六章  雄辯大梁      
第十七章  再次入齊      
第十八章  初見宣王      
第十九章  侃侃而談      
第二十章  浩然之氣      
第二十一章  伐燕之議      
第二十二章  去齊歸鄒      
第二十三章  弟子如林      
第二十四章  文章韆古      
第二十五章  落葉歸根      
第二十六章  天道性命      
第二十七章  人性本善      
第二十八章  仁政理想      
第二十九章  君子人格      
第三十章  道存古今      
孟子年錶
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