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有心的人,有心的书 1 每年教修辞学,我都爱问学生一个问题:中文写作与英文写作最大的差别是甚么?同学搜索枯肠,期望「想」出一语中的、意简言赅的答案。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文写作用中文写,英文写作用英文写。语言不同,用词选句的方法也自不相同。学习写作的人,如果根本不知道中文到底「好」在哪里,即使经历最深刻,感受最真挚,也根本不可能写得出优美而动人的文章来。本书把「美妙的中文」放在首篇第一部分,接下来是修辞、表达,最后才是选材与布局谋篇,内容排序与一般教写作的书不太一样,相信深意匪浅。作者蔡益怀博士曾任报社编辑,编校过不少记者的文章,又写了很多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近作《小说‧开门》更大谈写小说的方法。蔡博士多年来流连于写、论、改之间,纵横于斟、酌、断之际,这个排序,表达了写作的基本态度,像在语重心长地劝告有志于学习写作的人:要写作,先打好根基,好好认识中文吧。
谈写作的书,有的写得过于主观,有的则是太客观。过于主观的书,作者只谈自己的写作经验,从经验指引出写作的方法。问题是:如果缺乏如作者的丰富经历,则其他人难以仿效。太客观的书,把写作看作演算公式,教人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完成相关写作程序。这些书有点像公开试应试秘笈,如果学了箇中秘技,写出来的文章肯定千篇一律。本书却是作者多年来在写作路上作最深切的体会,既是个人的经验谈,又运用了修辞学与写作学的架构,有系统地分析写作时每个环节须考虑的情况,而描述的重点不在介绍客观的形式,也不纯然是主观的分享,而是引导读者如何用心去体会前人的佳作。这种融和了主观与客观的做法,正是本书另一优点。读毕全书,则庶几掌握了写作的相关观念,至于能否写得一手好文章,则要看每个读者能否「学而时习之」了。
本书虽然分为「写作篇」与「导读篇」两个部分,每篇之中又分为若干「章节」,但全书是有机整体,各章节之间有着作者的神思与内在的联系。读者如果只单看其中一两个主题,便会如瞎子摸象,掌握不了写作的真谛。这种内在的神思可以从两方面看到,第一是全书内容的排序(这在前面一段已经提及),第二则是从全书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例子看出。作者分析作品的文字没有过多的理论,往往只以三言两语点出作品特色;透过旁征博引,务求从多个角度让读者感受作品所呈现的写作方法。本书这个特色,或许正符合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格物致知」的想法:「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免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学习写作,何尝不是这样?只要多读优美的文学作品,到能够豁然贯通的时候,则所有作品里里外外的优点缺点都能够明白,而自己的写作修为,也会因而到达新的境界。蔡博士在书中所引用的例子,正是过去这些年来他在学习写作的路上所读过的作品。这些作品当日如何「培养」蔡博士这位写作先进的心,今天也一定能够「造就」各位读者后学的笔。
2 我常在想,一个人,要认识另外一个人有多深,才能为对方写序?而对方,到底要认识这个人有多深,才敢请他写序。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而此刻的我则认为:「读其书,写其序,不深知其人可乎?」我跟蔡博士相交日子并不长,但他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对工作有心,对人有心,而对他人生最重要的事业 写作 最是有心。
这本书,是有心写作的人有心写给有心学习写作的人看的。
邱健恩
二〇一六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