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园联语(上、下)全两册

柳园联语(上、下)全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学
  • 儒学
  • 柳园
  • 联语
  • 明代
  • 学术
  • 注疏
  • 思想
  • 文化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坊间有关对联的书,上焉者,深奥高雅,但难于瓣香学步;下焉者,肤浅俚俗,而缺乏研究价值。本书别开蹊径,按其「言」数,逐章叙述。并就其平仄结构相同,有脉络可循者,制成「联谱」,俾初学之士,过目即悟,举一反三。而其平仄结构独异者,胥列为「别格」。所谓「别格」,乃别有风格之意。轶群脱俗,更宜取法。至若十三言以上,因变化大,句法错综,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唯无论几十言,或几百言,其作法仍本诸四至十二言之联谱,万变不离其宗。简练揣摩,自然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梅花词话》:一部浸润着晚清文人情趣的词学探幽之作 一、绪论:风雨中亭亭玉立的咏梅情结 《梅花词话》并非一部传统的词律学著作,它更像是一位晚清饱学之士,在时代更迭的喧嚣中,对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咏梅题材的深情回眸与细致梳理。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兼具了词话体的灵动与史论的严谨,以梅花这一文化符号为线索,串联起了数百年来的婉约与豪放之风骨,展现了中国文人在困境中对高洁、坚韧精神的追求。全书以说部形式展开,笔触细腻,引经据典,宛如与一位老者对坐,听他娓娓道出那些埋藏在词牌格律背后的风流轶事与审美旨趣。 二、卷帙结构与内容分野:从选本到评析的层次递进 《梅花词话》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第一部分:梅之源流与词选掇英(约占全书三分之一) 此部分着重于对咏梅词的源头活水进行追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诗句,而是深入探讨了“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药用到意象的演变轨迹。 先秦至唐代的基调奠定: 作者细致辨析了《诗经》、《楚辞》中梅的形象,指出其“独放于寒冬”的意象如何被后世词人继承与光大。特别对唐代咏梅诗词的集腋成裘进行了梳理,如白居易、元稹等人的作品,如何为宋词奠定了清雅、孤傲的基调。 宋代梅词的鼎盛与流派: 这是全书的重点之一。作者将宋代的咏梅词细分为数个流派,如苏轼的旷达雄浑派(例:论苏轼“几度飞来”与“早梅”的对比分析),以及周邦彦、姜夔的清丽精工派。对于姜夔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作者用了数页篇幅考证其用典与意境的完美结合,认为这是词中写梅的极致。 选目之精妙: 在梳理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大量精选的词作原文。这些选段并非当时最负盛名的“名篇”,而是那些在审美趣味上与“梅”的品格高度契合,但容易被后世忽略的佳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鉴赏眼光。 第二部分:词律之辨与情景交融的技巧探微(约占全书近一半) 此部分是“词话”的精髓所在,聚焦于梅词的创作技法与审美标准。 词牌与梅意的适配性研究: 作者探讨了特定词牌如何适宜表达梅的不同神韵。例如,为何“卜算子”常用于写梅的零落与重生,而“蝶恋花”则多用于写雪中寻梅的浪漫场景。这种理论分析,使词学研究从纯粹的格律探讨,上升到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层面。 “香”与“影”的叙事功能: 词话专门设立章节讨论咏梅词中的两大核心元素——香与影。作者认为,真正的梅词高手,不会直白地描绘“香气扑鼻”,而是通过烘托环境(如“月转窗棂”引香入室)或通过他者的反应(如“梦里依稀闻得”)来间接传达其幽远。对“影”的论述,则偏向于空间感和虚实处理,如“一枝疏影斜”中的空间布局对孤寂感的渲染。 融入时代情绪的个案分析: 作者选取了几位晚唐五代及明代的一些相对冷门的词人,分析他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将个人的政治失意或隐逸情怀投射到梅的形象上,使得梅不再只是自然物象,而是成为一种“精神的自画像”。 第三部分:晚明至清代的梅词流变与作者的感怀(约占全书近三分之一) 最后一部分,视角转向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探讨了梅词在近代的传承与变异。 从“写心”到“写景”的倾向转变: 作者观察到,晚明以后,部分词人对梅的描绘趋于形式化,重在刻画雪景的华美,而对梅花内在的“孤高自持”有所淡化。作者对此表达了惋惜,并试图通过重温前代大家的作品来“矫正”这种趋势。 与他类花卉的参照对比: 为了凸显梅的特质,作者罕见地将咏梅词与其他花卉(尤其是牡丹、桃花)的词作进行比较分析,从花期、色彩、耐寒性等方面,论证了梅在中国文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节操之美”。 结语与自述: 卷末,作者以一篇小序作结,感慨词道之不易,并借咏梅自喻,流露出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坚守与对世事变迁的无奈。此处的笔法,回归了私密而真诚的“词话”传统。 三、审美取向与语言特色:含蓄内敛,雅俗共赏 《梅花词话》的语言风格,既有魏晋风度下的洒脱,又不失宋人文学的精微。 知人论世,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作者的评述极具弹性,能够从不同角度欣赏词作。他推崇姜夔的“瘦硬”,也欣赏苏轼的“阔大”,展现出一种成熟的、不偏执的学术态度。 旁征博引,文采斐然: 书中引用了大量笔记、野史、诗话作为佐证,使得论述内容充实,又不显枯燥。其语言的典雅,使人仿佛置身于旧时的书斋之中,听闻故人低语。 独特的鉴赏视角: 全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以梅喻人,以词见世”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是一部词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人如何通过自然意象来安顿心灵的文化史切片。 四、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梅花词话》的问世,填补了同期专门针对特定意象进行深入词学研究的空白。它在晚清词学由“复古”转向“革新”的过渡期,提供了一种既尊重传统格律,又注重审美精神内核的典范。对于今日研究宋词,尤其是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读者而言,此书无疑是深入了解文人心境的一把钥匙。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反复咏叹的梅花,在字里行间,品味那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与坚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君潜


  号柳园,一九三七年生,宜兰人。曾任涛声诗社社长,现任中华民国古典诗研究社理事长。民国九十年获台北公车暨捷运诗文征选佳作奖、九三年获教育部文艺创作优选奖、九七年获兰阳文学奖、一○○年获台北文学奖、并获南投县政府「诗咏日月潭」全国征诗第一名。着有《柳园诗话》、《读书绝句三百首》、《柳园联语》、《柳园文赋》、《古今诗选》、《次韵春秋千咏》、《闲咏吟稿》、《唱酬吟稿》、《纪游吟稿》及《得奖作品集》等。
 

图书目录

图版 ... 一
柳园辞章总叙 ...  一
自序 ... 一
 
上册
卷一
第一篇 绪论 ... 一
第一章 楹联的意义 ...一
第二章 楹联的起源 ...二
第三章 楹联的功用 ...三
第四章 楹联的对法 ...四
第二篇 楹联创作 ...一三
第一章 四言研究 ...一四
第二章 五言研究 ...一九
第三章 六言研究 ...四○
第四章 七言研究 ...四五
第五章 八言研究 ... 一一○
第六章 九言研究 ... 一二三
第七章 十言研究 ...一三一
第八章 十一言研究 ... 一四一
第九章 十二言研究 ... 一六二
 
卷二
第一章 十三言楹联 ... 一八一
第二章 十四言楹联 ... 一九四
第三章 十五言楹联 ... 二一三
 
下册
第四章 十六言楹联 ... 二三七
第五章 十七言楹联 ... 二六一
第六章 十八言楹联 ... 二八四
第七章 十九言楹联 ... 三一○
第八章 二十言楹联 ... 三二九
 
卷三
第一章 二十一言楹联 ... 三四七
第二章 二十二言楹联 ... 三五八
第三章 二十三言楹联 ... 三六六
第四章  二十四言楹联 ... 三七三
第五章 二十五言楹联 ... 三八○
第六章 二十六言楹联 ... 三八七
第七章 二十七言楹联 ... 三九二
第八章 二十八言楹联 ... 三九八
第九章 二十九言楹联 ... 四○二
第十章 三十言楹联 ... 四○六
 
卷四
第一章 三十一言至三十二言 ... 四一三
第二章 三十三言至三十四言 ... 四二六
第三章 三十五言至三十六言 ... 四三六
第四章 三十七言至三十八言 ... 四四六
第五章 三十九言至四十言 ... 四五三
第六章 四十一言至四十二言 ... 四五六
第七章 四十三言至四十四言 ... 四五九
第八章 四十五言至四十六言 ... 四六三
第九章 四十七言至四十八言 ... 四六六
第十章 四十九言至五十言 ... 四七○
 
卷五
第一章 五十一言至五十五言 ... 四七三
第二章 五十六言至六十言 ... 四七五
第三章 六十一言至六十五言 ... 四七九
第四章 六十六言至七十言 ... 四八一
第五章 七十一言至七十五言 ... 四八二
第六章 七十六言至八十言 ... 四八三
第七章 八十一言至八十五言 ... 四八四
第八章 八十六言至九十言 ... 四八五
第九章 九十一言至九十五言 ... 四九○
第十章 九十六言至一百言 ... 四九一
 
卷六
一○一言至五百言 ... 四九五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柳园联语》(下册),心中感慨万千,仿佛走过了一个曲径通幽的文心园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联语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人生哲思的百科全书。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对仗工整,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情感的抒发。当我读到描绘四季景色的联语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暖,夏雨的酣畅,秋叶的萧瑟,冬雪的静谧。而那些抒发人生际遇的联语,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喜怒哀乐,那些离合悲欢,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让我明白,联语并非只是文人的雅趣,它更是一种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艺术。它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传递最深刻的道理。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佳联默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去感悟。每一次回味,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意境,新的启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一种灵魂上的洗礼。

评分

《柳园联语》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阅读应当是轻松愉快的,是能够让人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其中的。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复杂的剧情,只有那些精雕细琢的文字,如同精心摆放的盆景,每一处都恰到好处。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沏一杯热茶,捧起这本书,慢慢地品读。那些联语,时而如清泉流淌,滋润心田;时而又如明灯指引,照亮前路。我发现,很多联语都与我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共鸣,仿佛作者早已洞悉了我的内心,用文字替我表达。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而是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文字的世界里,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这本书,就像一个老友,静静地陪伴着我,分享着我的喜悦,分担着我的忧愁。

评分

《柳园联语》是一套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文字的精炼与意境的营造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在情感的传递与思想的启迪上,有着深刻的价值。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对仗,实则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传神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而那些抒发人生感慨的联语,更是充满了哲理与智慧,引人深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在每一个寻常的瞬间,都可能蕴藏着不寻常的诗意。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去感悟人生的真谛。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一次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体悟。

评分

《柳园联语》初读,便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古朴的素雅,几笔淡墨勾勒出亭台楼阁,仿佛真的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静雅致的园林。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又温润的气息,如同园中拂过的微风,轻柔却又带着一丝历史的厚重。我并非是专门研究联语的学者,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怀有濃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因此,我阅读此书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探索和欣赏的心态,去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和智慧。那些看似精巧的对仗,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人生感悟?那些描摹景物的句子,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怀?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去了解的。书中的字句,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似刀斧雕刻,都透着一股内敛的精致。我时常会停下脚步,反复品味其中的一联,试图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这种阅读体验,与我以往接触的许多书籍都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精神的对话,一次对传统审美的沉浸式体验。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领略到更多《柳园联语》的独特魅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那些讲究格律、注重对仗的传统文学形式,总觉得有些遥不可及,认为它们是属于少数文人才子们的专属。然而,《柳园联语》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我发现,原来联语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富有人情味。书中那些描写日常生活的场景,那些抒发普通人情感的句子,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我甚至尝试着模仿书中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去创作一些简单的对联,虽然远不及书中的精妙,但却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本激发我创作灵感的宝典。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看到了文字的力量。我感谢作者,为我打开了这扇通往传统文学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领略其独特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