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细人歌

童谣细人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童谣
  • 儿童诗歌
  • 传统文化
  • 民俗
  • 启蒙
  • 教育
  • 文学
  • 经典
  • 亲子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国顺老师(104年客家终身贡献奖得主)◎审订
  叶秋菊老师(国民小学资深退休教师/北市府客委会聘任老师/客语歌曲业余演唱家/业余演员/电视台客语指导老师)◎专业录音

  以绘本形式呈现轻松活泼,易琅琅上口的客家童谣。
  传承的不只是文化,还有儿时记忆中的快乐。


  随书附赠CD光碟,说说唱唱学客语,生活更精彩!
 
  童谣是每个婴儿出生后,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启蒙文学作品,也是不断在孩子之间传唱,但没有乐谱的歌谣。有别于一般歌曲,童谣的特色在于呈现出孩子天真无邪的想像力,以及孩子心中所想,都一一在歌词中表现。

  本书即以轻松活泼,易琅琅上口的客家童谣,搭配可爱的全彩Q版插画,让这些自日据时代以来,流传以久,深具古早味的客家童谣,从中体现客家文化与生活,让有兴趣学习客家话的读者,搭配标准客语发音,让你在充满童趣欢乐的学习中,传承的不只是文化,还有儿时记忆中的快乐。
  
本书特色

  1.以绘本形式呈现童谣特色,以贴近孩子的眼光认识客家话的美妙。

  2.随书附赠CD光碟,说说唱唱学客语,生活更精彩!
  
  作者曾任桃园县龙源国小校长,热心推广客家文化及教育。本书将大家耳熟能详,流传数十年的童谣集结成册,经过整理,透过琅琅上口的可爱童谣,让客家子弟能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下一辈学会讲客家话、学会读客家字,讲客家话来复兴客家文化。
《古韵新声:明清之际的文人生活与思想变迁》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挖掘了明末清初这一社会剧烈动荡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精神图谱及其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感知。它不是一部宏大的政治史,而是一部细致入微的“心灵史”和“生活侧写”,旨在通过考察士人的日常起居、交游应酬、读书习惯乃至审美趣味的细微变化,揭示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个体精神挣扎与文化自觉。 一、乱世中的书斋与乡野:知识分子的物质生存 明清鼎革,政权更迭,对传统士绅阶层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书的开篇部分,便着力描摹了这种物质层面的不确定性。我们考察了那些拒绝出仕的遗民士人,他们如何从朝堂高官沦为布衣教授,甚至流落江湖。 1. 园林与隐逸的形塑: 探讨了江南文人对私家园林(如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的新式审美与精神寄托。园林不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而成为对抗外部世界的“精神庇护所”。书中细致分析了园林设计中如何融入了禅宗哲思与“反抗”的隐喻,例如,如何通过苔藓的留白、假山的嶙峋来表达对世俗的疏离。 2. 藏书与抄家的记忆: 深入考察了明清之际的藏书事业及其伴随的风险。通过对《四库全书》编纂前后的私人藏书记录进行比对,揭示了哪些书籍得以幸存,哪些因内容敏感而被焚毁。这种“纸上防火墙”的构建,反映了知识分子在信息管制下的自我审查与保护策略。我们不仅记录了藏书的数量,更关注了藏书的种类——人文、史学、方伎(技术)三者的比例变化,暗示了生存压力下知识侧重点的转移。 3. 饮食的哲学: 突破传统传记文学对“清谈”的描摹,本书将焦点投向士人的餐桌。从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抽丝剥茧,分析了“口腹之欲”如何被重新赋予文化意义。追求极致的食材考究与烹饪技艺,实际上是一种对“失序”世界的微观掌控,也是对士人高雅生活范式的最后坚守。这不仅仅是吃喝,而是通过味觉的精微辨识,来构建一个稳固的、有秩序的内心世界。 二、心灵的断裂与重构:个体信仰的流变 这一时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遭受了空前的动摇。本书着重分析了儒学内部的派别纷争,以及新兴的思潮如何渗透到文人的日常精神结构中。 1. 阳明心学与“知行合一”的终结: 探讨了王守仁学说在清初的式微与变异。面对现实的残酷,许多士人发现“致良知”无法有效抵御兵燹。书中分析了部分文人转向“朴学”(实学)的内在驱动力,即从虚玄的“心”转向可验证的“物”与“考据”。 2. 禅宗与戏曲的渗透: 分析了佛道思想在士人群体中的“平民化”趋势。许多知识分子不再将禅宗视为高深的玄学,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即时的心理慰藉。戏曲(尤其是昆曲)的兴盛,则提供了一种“梦幻泡影”的艺术空间,让士人在虚拟的情节中体验人生的无常与悲剧,以达到情感的宣泄与净化。 3. 友谊的重量: 重点研究了“文社”的组织形态变化。明末的复社多带有政治色彩,而清初的社团则更趋向于纯粹的学术交流或情感互助。通过分析书信往来,展现了在信息不畅的年代,友谊如何成为支撑个体存在感和学术传承的最后精神支柱。这些友谊中蕴含着对共同记忆(明朝)的缅怀与对未来方向的迷茫。 三、技艺的精进与审美趣味的转向 在政治参与受限后,许多文人的精力转向了艺术创作与技术钻研,催生了中国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1. 金石学的兴起与“古董癖”: 考察了文人对古代青铜器、碑刻拓片的迷恋。这种对“古物”的追逐,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通过对实物的触摸与辨识,试图在失落的王朝遗存中,重构一种可把握的“历史真实性”。金石学成为一种对抗空洞口号的实证性知识。 2. 书法与版画的世俗化: 书法不再被视为政治资历的附属品,而成为一种纯粹的个人表达。本书分析了“碑学”的抬头对传统“帖学”的挑战,这种风格上的刚硬与拙朴,恰恰契合了乱世中求“真”的审美需求。同时,木刻版画的技艺成熟,使得知识和艺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打破了以往文人阶层对知识的垄断。 3. 女性角色的隐秘书写: 本书也关注了在男性士大夫精神世界重构的过程中,女性形象(如妾室、歌妓、文人母亲)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她们既是士人生活中柔软的抚慰者,也是传统伦理秩序的维护者。通过分析部分才女的作品和士人的侧室纪事,展现了在宏大叙事之外,家庭内部的权力与情感纠葛。 总结: 《古韵新声》试图超越传统的“遗民”或“归隐”标签,将明清之际的文人置于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文化场域中。他们是历史的受害者,也是文化创造的顽强实践者。本书通过对物质生活、精神信仰和审美转向的立体考察,力求还原一个复杂、丰满、充满生命力的士人群像,揭示了在王朝更替的剧变之下,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完成其内在的、痛苦的“精神迁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廖德添老先生

  客家人,从事教职四十年,在民国39、43、51、69年四度获得教育界的最高荣誉「优良教师奖」,退休后投身客语教学工作,除担任行政院客委会谘询委员,还亲自撰写客家俚语《师傅话》(已出版)、《客家师傅话(铃仔部分)》与《客家童谣细人歌》等三本手稿,保存濒临消失的客家俚语、谜语、童谣。民国74年起受台湾圣经公会邀请成为「客语圣经翻译委员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并担任最终定稿者,耗费26年完成《客语版圣经》,于民国101年发行。廖老先生于103年4月以95岁高寿过世,因对客家文化传承有卓越贡献,荣获总统褒扬令。

  廖老先生子女感念父亲毕生用心保存客语文化,决定将老先生遗留手稿《客家童谣细人歌》、《客家师傅话(铃仔部分)》出版发行,与更多读者分享客语之美。

图书目录

一、一、一、002
一条懒ㄕ狗004
一岁噭006
人之初008
人之初010
人之初012
十月朝014
七星姑016
又笑又噭018
大戆牯汽车(一) 020
大戆牯汽车(二) 022
大箍牯024
三十暗晡026
三十暗晡028 
天灵灵030
月光光秀才郎032
月光光圭光圭034
月光光,好种姜036
月光光,秀才娘038
月光光,讨 娘040
月光生,下莲塘042
月光弯弯044
月光黄黄046
火燄虫048
四四方方050
禾毕仔052
禾毕仔喙054
禾毕仔噭056
田崁下058
平平座060
田边草062
老阿伯064
庄下人家066
先生教 068
伯公伯婆070
伯劳嫲072
阿丑琢074
阿兵哥076
阿鹊仔打盘车(一)078
阿鹊仔打盘车(二) 080
阿鹙箭,阿鹙唧082
阿鹙箭,尾亸驼084 
阿猫牯086
计程车088
红秤砣090
食红枣092
前世无修094
毋好噭096
扇仔拨啊拨098
缺牙扒(一) 100
缺牙扒(二) 102
逃学狗104
恁仔细,承蒙你106
钓 弯弯108
细阿妹,细阿哥110
莫噭112
羞、羞、羞114
掌牛哥仔116
喙嘟嘟118
勤俭 娘(一) 120
勤俭 娘(二) 122
树顶鸟仔124
点指浓纽126
懒ㄕ嫲128
懒ㄕ妇人130
腊蔗甜132
鸡公仔134
鸡谷仔136
恁好睡138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七星姑,七姊妹,打开园门偷摘菜。
摘一皮,留一皮,留到过年嫁满姨。
莫嫁上,莫嫁下,嫁到河背老屋下。
厅下扫净来啉酒,禾埕扫净来骑马。
一骑骑到大树下,树下井水好泡茶。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童谣细人歌》的过程中,我被它所营造出的那种静谧而充满力量的氛围深深吸引。这本书没有过于浮夸的封面设计,也没有夺人眼球的宣传语,它就像一位内敛的朋友,默默地等待你去发现它的美好。当我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时,我发现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它不仅仅是一本歌谣集,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书中有很多关于生活常识的歌谣,比如如何辨别天气,如何认识植物,这些知识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我甚至从中学习到了一些关于节日习俗的歌谣,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特别,它朴实无华,却又富有诗意,每一句都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细节的关注,例如对自然界微小生命的描写,都栩栩如生,充满灵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简单”的力量,发现真正深刻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事物之中。我非常庆幸能读到这样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书,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全新的理解。

评分

《童谣细人歌》这本书,真的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原本对童谣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是觉得是小孩子才会读的东西。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很多生活常识、自然知识,甚至是一些简单的道德教育。例如,书中有一首关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歌谣,就巧妙地传递了勤奋的道理。还有关于四季变化的歌谣,让我这个不太关注自然的人,也能感受到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的美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中的歌谣,大多语言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孩子理解和记忆。而且,很多歌谣都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很容易就能跟着唱起来。我试着给家里的孩子读了几首,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能自己哼唱出一些片段。这让我非常欣慰,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在给他读故事,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对语言、对音乐的兴趣。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每一页都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歌谣的内容。总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亲子读物,它能够帮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歌声中成长。

评分

《童谣细人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的每一篇文字,都像是一滴滴露珠,晶莹剔透,却又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或者复杂的叙事,而是选择用最纯粹、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那些最真挚的情感。我读到一些关于离别、思念的歌谣,它们没有煽情的桥段,却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亲人的深深眷恋。还有一些关于成长的歌谣,它们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孩子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成长足迹,那些青涩的、笨拙的,却又是充满希望的岁月。这本书,像一位温和的长者,轻轻地诉说着人生的点滴。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迷茫和焦虑,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生命中最基本、最本真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心灵的尘埃,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对细节的刻画,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充满了力量。

评分

收到《童谣细人歌》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就难以言喻。这是一本让我回想起童年,甚至更早的祖辈的童年的书。书中的每一首童谣,都仿佛带着时间的痕迹,散发着一种温暖而古老的气息。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大自然景色的歌谣,比如关于风、雨、太阳、月亮的,它们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读着这些歌谣,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那种纯粹的快乐,是现在很难再找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歌谣,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能想象到,我的祖母,甚至更早的祖先,可能也在用类似的歌谣哄着他们的孩子入睡。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觉得非常珍贵。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心,那种淡淡的墨香,配合着经典的字体,都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我尝试着去理解歌谣背后的文化内涵,发现它们都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后代的期盼。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

评分

刚收到这本《童谣细人歌》,迫不及待地翻开。封面就有一种淡淡的怀旧感,那种熟悉的插画风格,瞬间把我拉回了童年。我一直很喜欢这种带有复古韵味的读物,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被时间遗忘的故事和情感。打开第一页,那些熟悉的旋律和节奏,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我最喜欢的是里面那首关于“小兔子乖乖”的歌谣,每次读起来,心里都暖暖的。虽然很多歌谣我小时候就耳熟能详,但这次重读,却有了不一样的感悟。看着那些简单的文字,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对生活的期盼。它不仅仅是一本歌谣集,更像是一本时光胶囊,封存了我们共同的童年记忆。有时候,生活节奏太快,反而会让人忽略身边最简单的美好。而这本书,恰恰能让我们放慢脚步,重新感受那些质朴而动人的情感。我打算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上几首,让那些纯粹的童真,滋养我疲惫的心灵。而且,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都做得非常用心,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即使是给孩子翻阅,也不怕轻易损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不仅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会从中找到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