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启程:中华幼学经典精选导读

童蒙启程:中华幼学经典精选导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启蒙教育
  • 传统文化
  • 幼学
  • 经典
  • 儿童启蒙
  • 中华文化
  • 亲子阅读
  • 教育
  • 国学
  • 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时儿童教育的起跑线与智慧荟萃

  蒙学,古时又称蒙馆,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重背诵,也重识字和品德教育。现代幼儿教育亦着重识字与德育,但死记硬背已不再是主流的学习方法,教师反而更着重训练儿童的组织与表达能力。那么,是否代表古代教材与教学方式已落伍过时,失去现世价值?

  本书作者有见坊间的儿童和青少年书籍多是外文着作的译本,中文原着方面所见甚少,故特选18种已经退出教坛的中国古代「小儿书」,当中包括有「四大蒙书」之称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诗歌启蒙读本《千字诗》,有助写诗作文的典故汇集《蒙求》,有专为女子教育编写的《女儿经》。本书载录18种幼学经典的原文,并探讨其内容特色及思想价值,作为介绍中国启蒙名着的总纲,冀能提取传统教材中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材料,让今天的儿童教育与悠久的传统文化接轨。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的阅读导向,但不涉及您提到的“童蒙启程:中华幼学经典精选导读”的内容: --- 书籍一:《寰宇探秘:失落文明的密码与现代启示》 【图书简介】 《寰宇探秘:失落文明的密码与现代启示》是一部深入古老遗迹、解构失落文明的宏大历史地理学著作。本书不仅是一次对过去辉煌的考古学回顾,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思辨。作者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戛然而止的伟大时代。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二十章。上卷聚焦于地理环境与文明兴衰的内在联系。第一章“大河之殇: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悖论”,详细分析了苏美尔文明如何因过度依赖单一水利系统而最终走向衰败。我们不仅考察了乌鲁克和苏萨的城市规划,更通过地质学证据揭示了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的毁灭性影响。随后的章节依次深入探讨了古埃及的法老体系如何与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相依存,以及马雅文明在雨林生态系统下的复杂社会结构与天文历法成就。重点章节如“安第斯山脉上的垂直农业奇迹”,描绘了印加帝国如何利用梯田和复杂的灌溉网络,在极端高海拔地区维持了庞大的人口。 下卷则侧重于文化、技术与社会组织层面的密码破译。本书将“失落”的定义延伸至那些技术曾领先世界,却未能有效传承的文明片段。例如,“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之谜”部分,不仅梳理了已有的解读进展,更提出了基于米诺斯神话和航海贸易模式的新假说。在技术方面,本书对亚特兰蒂斯神话进行了跨学科的审视,将其与地中海的火山喷发事件(如锡拉岛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神话如何成为历史记忆的碎片化承载体。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技术断裂与知识重塑”章节。作者对比了罗马混凝土技术的失传与拜占庭工程学的坚守,探讨了知识传承链条的中断对社会进步的长期负面效应。这部分内容提示我们,文明的脆弱性往往不在于战争或灾难,而在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瓦解。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融合了考古学、气候学、人类学、符号学乃至工程学原理,力求为每一个“失落”的故事提供多维度的解释。通过对这些古代文明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作者试图为当代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管理和全球化挑战时,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阅读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探寻人类文明如何才能持久不衰的终极命题。全书配有数百张最新的考古现场照片、地形图及文物复原图,确保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学术的严谨性。 --- 书籍二:《量子纠缠与信息熵:后经典物理学的哲学前沿》 【图书简介】 《量子纠缠与信息熵:后经典物理学的哲学前沿》是一部面向物理学专业人士、高阶理工科学生以及对科学哲学有深刻兴趣的读者的专业论著。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概念——纠缠(Entanglement)和信息论中的熵(Entropy)——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石,并由此引发的深刻哲学辩论。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内容层层递进,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经典范式的崩塌与量子基础”,回顾了普朗克常数引入后,对决定论和实在性概念的冲击。重点解析了贝尔不等式实验的物理意义,强调了非定域性(Non-locality)如何从理论推演过渡到实验证实。 第二部分“纠缠的数学化表达与物理实在”,深入探讨了多体量子系统中的可分离性与不可分离性。这里,本书详细介绍了密度矩阵、冯·诺依曼熵(Von Neumann Entropy)在量化纠缠度上的应用。作者引入了“纠缠熵”的概念,并将其与系统的信息内容进行精确关联。针对EPR佯谬,本书不再满足于定性的讨论,而是通过对量子场论中“真空纠缠”的分析,揭示了时空结构本身可能源于信息学过程的推论。 第三部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量子视野”,将玻尔兹曼的统计力学观点置于量子框架下进行再审视。核心论点是:宏观热力学定律的出现,是由于系统的自由度远大于可观测自由度所致的“涌现”现象。本书探讨了信息守恒的原则在黑洞信息悖论中的体现,特别分析了霍金辐射的熵增问题,并引入了 AdS/CFT 对应性中的“纠缠重力”模型,试图阐明引力如何从量子纠缠中产生。 第四部分“信息熵与计算极限”,从计算复杂性的角度切入。本书对比了经典图灵机与量子计算模型在处理信息时的效率差异。重点讨论了兰道尔原理(Landauer's Principle)在量子退相干过程中的适用性,探讨了测量行为对系统信息含量的不可逆影响。 第五部分“哲学辩论与诠释的冲突”,这是本书最具思辨性的部分。作者系统梳理了多世界诠释、退相干理论、隐变量理论等主流诠释的优缺点,尤其关注它们如何处理“量子到经典”的过渡问题。本书清晰地论证了,纠缠的消失(即退相干)在数学上等同于系统信息熵的增加,从而将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动力学和信息论——紧密捆绑。 最后一章“未来展望:从纠缠到统一场论”,探讨了将量子信息论作为新物理学基础的潜力,展望了如何利用纠缠结构来构建量子引力理论,以及在超导电路、光子系统等实验平台上模拟复杂量子现象的前沿方向。本书对所有公式和模型都进行了详尽的推导和注释,是理解当代理论物理核心挑战的必备参考书。 --- 书籍三:《晚清士人与都市变迁:上海的早期现代性镜像》 【图书简介】 《晚清士人与都市变迁:上海的早期现代性镜像》是一部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全球化冲击下,于新兴的都市空间——以上海为核心——所经历的身份重塑与文化适应的社会史专著。本书避免了将上海简单视为“西化”的样本,而是细致描绘了本土精英与新式事物之间复杂的互动、冲突与融合过程。 全书以时间为轴,空间为辅,分为四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传统士绅的权力结构与空间认知”,首先勾勒了上海开埠初期,传统士绅(以举人、进士及地方乡绅为主)在地方治理、教育和宗族维护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上海县志》和地方派系档案的梳理,本书揭示了他们对城墙内外空间的传统理解,以及他们对西方势力的最初反应——多为警惕与排斥。 第二部分“租界的张力与新型公共领域的诞生”,将焦点转向公共领域的塑造。本书详细考察了公共性的建构过程,包括报刊杂志的兴起、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晚清士人如何通过这些平台,重新定义“爱国”、“进步”和“国民”的概念。重点分析了租界行政体系与中国地方政府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如何意外地催生了超越传统藩篱的城市公民意识。作者通过对早期法律文书和城市规划图的对比研究,展示了法权概念在士人社会中的渗透与变形。 第三部分“身份的流动性:从儒林精英到城市顾问”,是本书的精髓所在。作者通过对数十位代表性人物(如南社成员、实业家、教育家)的个案研究,剖析了他们在传统仕途受阻后,如何将文化资本成功转化为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研究表明,这些士人并未完全抛弃儒家伦理,而是将其“内化”和“改造”为适应商业竞争和现代化政治的工具。例如,他们将儒家的“修齐治平”理念转化为企业管理中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救国的实践。 第四部分“消费文化与都市风貌的重构”,从微观层面观察士人对新物质文化的接纳。本书考察了他们对西式建筑风格、新式服饰(如长衫与西装的混搭)以及新型娱乐方式(如戏园、画报)的态度。不同于一般将消费视为被动的接受,本书强调了士人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能动性,他们如何选择、过滤和本土化这些外来元素,最终塑造了上海特有的、融合中西的都市文化景观。 通过对档案、私人信件、日记以及同期报刊的大量细致解读,《晚清士人与都市变迁》提供了一个细腻、去浪漫化的晚清都市史画卷。它揭示了现代性并非简单地从西方“移植”而来,而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特定地理和历史压力下,主动参与、塑造和批判性继承的复杂产物。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心理和精英阶层的角色转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佳荣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士,广岛大学文科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致力推广中国文化,曾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现为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研究计划统筹及历史系兼任教授。

  已刊着作多种,包括《中国历代史学名着快读》、《人物中国历史》、《中国医学史辞典》、《明清小说:历史与文学之间》、《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从翰林到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事业》、《开明书店与五四新文化》等。
 

图书目录

序言
编着说明
总论:中国历来的儿童教育和蒙学课本
 
识字教育类
《急就篇》:中国现存最早的识字课本
《千字文》:识字效率最高的蒙学课本
《百家姓》:收录四百多个姓氏的教材
 
历史掌故类
《蒙求》:介绍五百多个典故的启蒙着作
《幼学故事琼林》:讲述成语和故事的蒙书
《龙文鞭影》:讲述历史和神话的蒙养故事
《五字鉴》:综述中国历代史事的启蒙读物
《二十四孝》:记载古代孝行的故事集
 
品德涵养类
《三字经》:历来最受欢迎的蒙学经典
《女儿经》:古代女子教育的启蒙读物
《增广贤文》:篇幅较大的启蒙读物
《弟子规》:少年儿童道德教育课本
 
诗歌声律类
《神童诗》:兼备思想教育和文学修养的长诗
《小儿语》及《续小儿语》:採用通俗语言的新童谣
《千家诗》:儿童学习诗歌的启蒙选本
《声律启蒙》:认识音韵格律的入门书
《笠翁对韵》:练习音韵格律的蒙学书
 
其他启蒙教材及相关文献着作简介
附录一:中国历朝年代表
附录二:明清两代年号表
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序言
  
  中国教育在近代出现了巨大的变迁,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形成一个断层,以致古代一些优良的教育传统被时代的洪流淹没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建构中国新教育,旧时代的教育有什么值得借鑑之处,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我这一代是在新式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小学时代读的是国语、英文、算术、社会、常识等科目,与旧时的蒙学教育完全沾不上边,没有接触过《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启蒙教材。只有《三字经》,因研习书法的缘故,抄写过好几遍;唐诗、宋词之类的古典文学和四书五经,在中学国文课倒是读过不少的。
  
  由于正规学校不强调背诵,现时一般小学生和中学生都对古典作品所知甚少;熟能生巧,其实好的作品能够熟读是有益处的。因此不少家长安排子女到补习学校,或参加课余兴趣活动,内容与阅读古典着作有关,竟然成为新兴的事物。去芜存菁,以广流传,裨益学子,正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文方面欠缺一些可供儿童和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坊间所见,多是外文着作的译本。近年计划整理一下中国历来的儿童读物,包括启蒙课本、修身教材、成语故事、人物传记和儿童文学等,然后在这基础上,编写一套少年历史丛书。这本《童蒙启程:中华幼学经典精选导读》,可以说是一个起步,现时坊间已有不少供儿童和青少年阅览的新版启蒙读物,图文并茂,甚为精美详细,但一般侧重注释和语译,对读物本身的重要性和内容探讨都不足够,一般家长和教师亦未必能够清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本书旨在介绍各种主要蒙学读物的编写经过、主要内容、行文特色及其思想评价等,并载录全部原文,这是一个创新形式的尝试,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蒙书加以比较,可以对历代层累的读本有全盘的领略,借此对传统教材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对象首先是教师,其次是家长,较高程度的学生也可以用作参考,尤其希望能够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由于篇幅所限,原文不加注释,读者如有需要,可按参考书目选用新编印的启蒙读物版本。换言之,本书是认识中国历代启蒙名着的总纲,是重新探讨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途径,也是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起点。中国新教育必须与本身悠久的传统文化接轨,历代蒙学经典肯定是开启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条钥匙。
  
  周佳荣
  二〇一六年四月四日儿童节的晚上
 
编着说明
  

  1
  
  本书总论叙述中国古代蒙学课本的概况,包括识字课本、四大蒙书、人物典故、诗歌读本和学习音律格律的蒙学书等,指出启蒙教材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性,为今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和使用中国这些文化财产提供参考。
  
  2
  
  本书正文重点介绍十八种着名的蒙学课本,每种着作都包括「导读」和1「原文」两部分,使读者有概括的认识,同时可以综览全文。原文均有标点,分篇分段,不加注释,方便诵读。如于原文中需要增添字句加以说明,则以〔〕号表示。其他蒙学教材及相关文献着作,亦有简明的介绍。
  
  3
  
  蒙学书版本众多,互有出入,或加修订,或作增删,本书主要根据北京中华书局的「中华蒙学经典」、「中华经典名着」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学生国学启蒙词典系列丛书」,及上海三联书店的「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等,并以相关书籍校对,务求表现各种蒙学课本的原貌。
  
  4
  
  读者如要参阅香港出版的繁体字版蒙学课本,香港精英出版社的「儿童启蒙经典」、小树苗教育出版社的「国学启蒙」、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的「传统蒙学丛书」、星辉图书有限公司的「星辉老土丛书」,及新雅文化事业公司的「六十分钟学习古文」等出版物,都较容易入手。
  
总论
  
中国历来的儿童教育和蒙学课本

  
  引言:童蒙教育
  
  中国社会在近代之前,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叫做「蒙学」,亦称「蒙馆」,有小学、书馆、私塾、家塾、义塾、义学、村学等名。儿童一般于八、九岁入学,自宋代以后,至元、明、清三代,已成学规;学习无固定年限,因应现实情况而定,并採用个别教学方式,注重背诵和练习。专家指出,四岁至十二岁是记忆力特强的人生阶段,先背诵、后理解的教学法有其可取之处;而因材施教的形式,也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在学校制度普及之前,不失为教养子弟的有效途径。
  
  古代专为教育儿童而编撰的蒙学课本,叫做「蒙养书」、「村书」或「小儿书」。主要作用在于识字读书、训练初步写作能力,并且传授各种基本知识。较早的蒙学课本多是字书,如《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等;从北宋时起,就陆续出现一批分别以识字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歌词韵为主的蒙学课本,最重要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有「三百千」之称,加上教以做人处事规范的《弟子规》,就是「四大蒙书」。
  
  (一)识字课本
  
  《汉书.艺文志》收有小学十家,小学也就是蒙学,西周宣王太史所作的《史籀篇》,是最早见于着录的蒙学课本。至秦代,李斯作《仓颉篇》,后与赵高的《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汉初合为一书;此外,又有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所作的《凡将篇》。这些都是古老的识字课本,其后皆已亡佚。《急就篇》流传至今,不仅是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宝贵资料,对于汉代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起到保存作用。
  
  《史籀篇》全书为四言韵语,字体为当时的籀文(大篆)。后世蒙学字书如《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及《劝学篇》、《千字文》、《启蒙记》等,都继承了《史籀篇》简短有韵的特点,俾初学者便于记诵。
  
  (二)四大蒙书
  
  《三字经》是古代儿童入学的第一本教科书,文字简洁,内容丰富,书中列举的人物事蹟亦有助于推行品德教育。例如孟母三迁、燕山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孔子拜师、赵普勤学等,又如苏洵晚学、梁灏晚成、文姬辨琴、刘晏正字等等,对现时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古代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的帮助。
  
  教导儿童成长,除了识字学音、掌握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德育的教化和习惯的养成。对小孩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三字经》和《弟子规》是较有德育意义的。但近代国学家章太炎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有个不足,即「字有重覆,辞无藻采」,《千字文》是千字韵文之奇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至于《百家姓》,则是叙述古代姓氏的重要启蒙读物。
  
  (三)人物典故
  
  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有众多人物事蹟载录于史书和诗文之中,这就是典故,时至今天仍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蒙求》收录了五百多个典故,涉及上古至南北朝的名人轶事,既有助于写诗作文,也可以作为涉猎经史子集的桥樑。「蒙求体」可以分为历史、掌故、常识三大类,至明清时期发展为广泛流行的《幼学故事琼林》。此书以成语和故事为脉络,是较为普及的启蒙读物。
  
  明代万历年间萧良有撰写的《蒙养故事》,至明末清初杨臣诤修改增订而成《龙文鞭影》。此书採用说故事的方式,借事喻理,向儿童介绍古人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蹟,借此培养做人的优秀品质。
  
  至于清代周希陶的《增广贤文》,乃据无名氏的《昔时贤文》删补而成,是篇幅较大的一部启蒙读物,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处世哲学以及对读书的看法等,全书将格言以韵文的方式排列在一起,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清代同治年间周希陶曾经对《增广贤文》进行过重订,世称《重订增广》,调动了语句的排列位置,使其内容更具连贯性。金缨编《格言联璧》,共六百多条,以类编次,成为收录最多格言的蒙学教材。
  
  (四)诗歌读本
  
  蒙学教材之中,还有一类诗歌读本。《神童诗》是思想教育和文学修养两者兼备的长诗,相传原为三十四首,后经增补,有六十余首;《千家诗》是儿童学习诗歌的启蒙选本,荟萃了唐、宋、五代及明代名家的名篇,题材多样,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前者为宋代较有影响的蒙学书,后者自明清以来风行至今。
  
  仿《神童诗》体例而编撰的《续神童诗》,也曾流行一时;《千家诗》一开始就大受欢迎,以「千家诗」作为书名的,清代有《国朝千家诗》、《续千家诗》,民国时期有《醒世千家诗》,现代又有《岭南千家诗》、《少儿现代千家诗》、《中国现代千家诗》等,蔚为大观。
  
  (五)音韵格律
  
  学习音韵格律的蒙学书,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最为主要。二书都以上下平声三十韵为目,每韵各有对文三则或四则,每则各有对语十对,熟读这些句子就可以学做对联和诗词。《声律启蒙》的作者是清代康熙时的车万育,《笠翁对韵》的作者据说是康熙时的李渔。
  
  此外,同类型的启蒙书,还有明代司守谦撰《训蒙骈句》、清代杨林兰着《声律发蒙》,以及不知名作者的《时古对类》等。
  
  (六)女子教材
  
  中国古代也有专为女子教育而编写的启蒙读物,大约写于明代的《女儿经》便是较普及的一种,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改良女儿经》等,因为受到「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书中对妇女提出一些规范式的表达,在今日已经不合适,但也有很多提示,在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仍具教育作用。
  
  此外,女子蒙学教材有《女三字经》、《女千字文》等。至于明代王相编的《女四书》,包括《女诫》、《女论语》、《内训》和《女范捷录》,则是较高深的妇女读物,正如《四书》、《五经》是蒙童成长后的进阶读本一样。
  
  结语: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启蒙课本,名为「小学」,虽然是「小儿科」,但历来都受到重视。编撰这些教材的作者,往往是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一些未能断定着者的课本,则是几代文人日积月累编订而成的用心之作。
  
  论者亦予指出,「因为是初学启蒙用书,想必也拥有当时最多的读者」,从而强调:「我们研究文化史,应当着眼全民族和各阶层人民文化的演进,着眼以往各时各地社会上多数人的文化状况。」
  
  启蒙书籍不但用来教达官贵人的子弟,受过教育的平民百姓也都是读同类着作而成长的。《新五代史》的〈刘岳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或谓《兔园册》的编者是唐代虞世南,时至今日仍可得见其残篇。南宋陆游《秋日郊居》诗第三首自注:「农子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可见长乐老和陆放翁那样的文人雅士,对这类通俗的小册子是颇注意的,不至于如当代某些专家学者,对中小学课本、教材之类的书籍採取不屑一顾的态度。
  
  近代着名史学家周谷城强调,历来的蒙学书不论是否为名家所撰,「也不一定只为村夫牧子诵读,但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在这类书中,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份而鲜明的反映。」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新式学堂陆续出现,至二十世纪初,教育当局颁佈新学制。随着时代变迁,蒙学书籍也就相继退出教坛了。但应指出,早期编写的小学课本仍然带有传统蒙书的色彩,白话文普及后,反而失去了原先的「文采」和「韵味」。时移世易,当大家不再视中国文化为进步障碍之时,中国人对国家民族恢复自信和重拾自尊之际,也就是我们开始思考儿童教育门径和少年栽培涵养的时候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童蒙启程:中华幼学经典精选导读》的书,我前陣子才剛收到,說是給家裡的兩個小孩看的。他們一個小學三年級,一個才剛上一年級,正處在識字和學習傳統文化最關鍵的階段。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小孩,雖然能接觸到的資訊很多,但很多根基性的東西反而比較少。像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以前我們小時候背得滾瓜爛熟,現在的孩子可能只聽說過,甚至連聽都沒聽過。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很期待。 打開來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插圖,顏色很柔和,畫風是那種古典又帶點童趣的,非常吸引小孩子。而且,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我覺得很貼心。它不是簡單地把經典原文丟給你,而是有詳細的導讀。導讀的部分,用語都比較淺顯易懂,會解釋這些古老詞語的意思,還會連結到現代的生活,讓孩子們知道這些古人的智慧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像是《弟子規》裡講的「晨昏定省」,現在可能沒有完全一樣的作法,但它背後強調的孝道、尊重長輩的精神,我覺得是很值得教給孩子的。 再來,書裡挑選的經典,也都很有代表性,涵蓋了品德教育、知識啟蒙、語言學習等多個方面。我特別喜歡它關於《論語》裡的挑選。雖然《論語》對小孩子來說可能有點深奧,但書裡挑選的像是「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類句子,都非常適合引導孩子去思考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我試著跟大兒子一起讀了幾段,他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但光是聽著這些有韻律感的話,加上旁邊的解釋,他眼睛裡的光芒我看得出來,是那種好奇和若有所思。 這本書的排版也很用心,字體大小適中,對於剛開始自己閱讀的孩子來說,不會有壓迫感。而且,每一章節的長度也不會太長,不會讓孩子覺得枯燥。我發現,它有個小設計,就是在每段導讀的後面,都會有一些小練習,像是畫一畫、填空、或是簡單的問答。我讓小兒子試著畫了《百家姓》裡他喜歡的姓氏的代表圖案,他畫得很開心,也對這些姓氏多了一些印象。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比單純的背誦要有效得多。 總體來說,《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這本書,我覺得不只是給孩子看的,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陪伴閱讀的素材。它提供了一個平台,讓現代的家長能夠和孩子一起重溫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去理解這些經典的價值。我認為,對於想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深厚的文化底蘊,並且培養良好的品德與學習習慣的家長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值得推薦的好選擇。我已經開始期待,孩子們透過這本書,能對我們傳統文化有更多的認識和熱愛。

评分

最近我收到一本《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老實說,我對這種「國學啟蒙」的書,一直抱持著一種微妙的態度。一方面我知道傳統文化很重要,另一方面又擔心內容會太過說教,或是選編不當,反而讓孩子對經典產生距離感。但這本書,卻是出乎意料地讓我感到驚喜。它的整個呈現方式,都非常符合現代兒童的閱讀習慣,而且充滿了溫度。 我特別喜歡它在每一則經典導讀前的「引子」。這些引子,往往不是生硬的背景介紹,而是以一種更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方式展開。例如,在介紹《道德經》的「道」時,它會從孩子們玩耍的過程,或是觀察自然現象出發,去引導他們思考「道」的無所不在。這種「生活化」的連結,能夠讓孩子們立刻感受到這些古老的智慧,原來就藏在我們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一點也不高深莫測。 還有,書中對於經典原文的處理方式,也非常讓我欣賞。它會在原文旁邊,提供比較貼近現代兒童理解的「釋義」,但更重要的是,它還會加入一些「延伸思考」的題目,或是「小劇場」的建議,鼓勵孩子們去思考、去想像、去扮演。例如,在介紹《論語》中關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時,導讀後面可能會引導孩子去想像,如果在學校考試,遇到不會的題目,是應該亂猜,還是誠實地說「不知道」?這種互動式的引導,能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把道理內化。 這本書的插畫風格,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它不是那種過於華麗或是刻板的風格,而是用一種溫馨、柔和的筆觸,去描繪經典中的場景和人物。畫風簡潔,卻能傳達出豐富的情感,讓孩子們在視覺上就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女兒每次翻到書中描繪古代學堂的插圖,都會很開心地說:「媽媽,我也想在這樣的地方讀書!」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愛,正是我們希望孩子能擁有的。 總結來說,《童蒙啟蒙: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這本書,對於家長來說,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和孩子一起走進中華經典的世界。它用一種最溫柔、最有趣、最貼近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認為,這本書不僅能豐富孩子的知識,更能滋養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建立起健康的價值觀。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這本《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坦白說,一開始我對「幼學經典」這類書籍是帶著一點保留的。畢竟,現在社會節奏快,資訊爆炸,要讓小孩子靜下心來接觸古籍,我總覺得有點挑戰。但是,這本書的出現,確實讓我對這個題材有了全新的認識。它的編排方式非常巧妙,不會讓經典顯得枯燥乏味,反而是將其轉化成一種生動有趣、貼近孩子生活的內容。 最讓我驚豔的是,書中的導讀部分。它不是生硬地翻譯古文,而是用一種非常詩意且具啟發性的語言,去闡述每一篇經典背後的意涵。例如,針對《詩經》中的一些選段,它會引導孩子去想像當時的情境,去感受詩人的情感。這種引導方式,能讓孩子們透過文字,建立起豐富的想像力,並理解文字所能傳達的情感深度。我試著唸了其中關於「蒹葭」的一段,我女兒雖然才小學一年級,但她聽了就問:「媽媽,那些人在水裡找什麼呢?為什麼找不到?」這就是一種很棒的啟發,她開始主動思考。 此外,書中的插畫也是一大亮點。畫風溫潤,色彩豐富卻不張揚,恰到好處地烘托了經典的意境。每一幅畫都像是一個小小的故事,能夠讓孩子們在視覺上先產生興趣,進而願意去了解文字背後的故事。我女兒尤其喜歡描繪《山海經》神獸的插圖,每次翻到那幾頁,她都會興奮地指著圖畫,然後問我書裡說的那些神獸是不是真的存在。這種好奇心的培養,我覺得是比單純背誦重要的多。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在導讀中,很巧妙地將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例如,在講述《論語》中關於「仁」的闡述時,它會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像是分享玩具、幫助同學,來解釋「仁」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這種連結,讓孩子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兒子聽了之後,就主動把自己的零食分給妹妹,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總之,《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是一本兼具知識性、藝術性與啟發性的童書。它不僅僅是一本經典導讀,更是一本引導孩子認識傳統文化、培養品德、激發想像力的啟蒙讀物。我認為,這本書能夠幫助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紮下深厚的文化根基,並在紛擾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與智慧。

评分

我最近拿到一本《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拿到手時,就覺得它的質感很好,封面設計簡潔大方,散發出一種沉靜的古典美。我一直覺得,讓孩子們接觸傳統文化,是培養他們氣質很重要的環節,但市面上很多所謂的「經典讀物」,內容和編排都太過嚴肅,不容易讓孩子們提起興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就抱持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 打開書頁,我第一個注意到的是它的「導讀」內容。不同於許多書籍只是簡單的解釋字義,這本書的導讀做得非常細膩,它會從一個故事性的角度切入,或是從生活化的例子去引導孩子理解。例如,在講解《道德經》中的一些概念時,導讀會用孩子們容易理解的自然現象來比喻,比如「少即是多」的概念,可能會連結到孩子們玩積木時,有時候少幾塊反而能搭出更有創意的造型。這種方式,讓孩子們覺得這些古老的思想,原來一點都不遙遠。 再來,書中的選材也相當有智慧。它並非一股腦地塞進所有經典,而是精挑細選出那些最能啟發孩子品格、拓展知識、培養良好習慣的篇章。而且,每個篇章的長度都控制得恰到好處,不會讓孩子產生閱讀疲勞。我發現,它會將一些經典原文,放在旁邊用比較大的字體呈現,然後在下面用較小的字體,提供詳細的導讀和賞析。這樣子的設計,讓孩子們在閱讀時,能夠同時接觸到原文的韻味和白話的理解,是一種很好的銜接。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導讀的最後,常常會設計一些與內容相關的小活動。像是,在介紹《論語》中關於「學而時習之」時,導讀後面就會引導孩子回想一下,最近學了什麼新東西,然後試著去運用。又或者,在介紹《詩經》的某首詩時,可能會引導孩子嘗試自己寫一首小詩,描寫身邊的事物。這種互動式的設計,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主動和有趣,也更能加深孩子們對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總而言之,《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這本書,成功地在傳統文化的深度與兒童閱讀的趣味性之間,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導孩子去思考,去感受,去將這些古老的智慧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我認為,這本書對於希望孩子能夠在啟蒙階段,就建立起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認同的家長來說,絕對是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

评分

我最近入手一本《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說實話,我對這類「古文啟蒙」的書,一直有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希望孩子能從中華文化中汲取養分,怕的是,內容太過艱澀,或是編排不當,反而讓孩子望之卻步。不過,這本書的整體呈現,真的超乎我的預期,讓我對「幼學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 它最讓我讚賞的一點,就是那種「無痕」的引導方式。它不會一上來就給你一堆文言文,而是巧妙地用孩子們能理解的語言,去鋪陳、去鋪墊。像是,在介紹《千字文》時,它不會直接給你「天地玄黃」,而是先從孩子們生活中接觸到的「天」和「地」開始聊起,再慢慢引導到「天 is vast and deep, earth is wide and thick」這樣的概念。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孩子們感覺不到學習的壓力,反而是像在聽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書中的「導讀」部分,真的做到了「導」與「讀」的完美結合。它會針對每一則經典,提供非常詳盡的解釋,而且這些解釋,都用非常生動、活潑的語氣來呈現。我尤其喜歡它在解釋一些包含哲理的句子時,會用一些現代的譬喻,或是小小的腦筋急轉彎來引導孩子思考。例如,在講到《孟子》中的「仁」時,導讀可能會問孩子:「如果你看到地上有一塊很小的糖果,你會撿起來嗎?那如果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你會伸出援手嗎?這兩件事情,有什麼相似之處呢?」透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在思考中,理解「仁」的本質。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是非常人性化。字體的大小、行間距,都非常適合孩子閱讀。而且,它會在每一個經典的段落旁邊,留出足夠的空白,讓孩子們可以自己畫一畫、寫一寫,將學習到的內容,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我讓兒子在讀到《詩經》描寫植物的篇章時,就在旁邊畫了一株他喜歡的花。這種「留白」,讓學習變成一種創作,也更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總之,《童蒙啟程:中華幼學經典精選導讀》這本書,絕對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兒童讀物。它用一種極具智慧和創意的方式,將中華傳統經典的精髓,以一種孩子們能夠接受、並且喜愛的方式呈現出來。我認為,這本書不僅能幫助孩子們認識和理解我們的文化,更能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品德、想像力與思考能力,是一本非常值得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啟蒙之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