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谷梁传(二版)

新译谷梁传(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春秋
  • 谷梁传
  • 史学
  • 经典
  • 译注
  • 二版
  • 古籍
  • 文化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春秋》三传中,《谷梁传》虽不如《左传》、《公羊传》影响之大,但唐代 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为十三经之一,亦是儒家经典中颇具权威的一部,对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本书之注译力求准确、简明、通俗,不旁微博引,罗列 众说,极适合一般读者赏阅。
《春秋大事记》:上古史学的恢弘画卷 作者: 史学大家 欧阳修 等 篇幅: 十二卷,附录两卷 装帧: 函装,仿古宣纸印刷,内含精美手绘插图五十余幅 页数: 约 1600 页 --- 导言:历史的洪流与经典的重塑 《春秋大事记》并非仅仅是一部史书的汇编,它是一部承载着汉代以来史学思想精华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的核心任务,在于对流传下来的《春秋》经文进行宏大而详尽的“释义”与“补阙”,力求还原一个立体、丰满且具有内在逻辑的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图景。 在先秦典籍中,《春秋》以其“微言大义”著称,文字简练,褒贬寓于字里行间,使得后世解读多有歧义。本书的编纂者,汇集了汉代贾谊的史识、董仲舒的义理,以及唐代吴兢的史笔,旨在打破单向度的解读,构建一个多角度、全景式的历史叙事体系。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纲,穿插对当时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关键决策的深层影响的剖析,旨在让读者“听见”历史深处的脉动。 第一卷至第四卷:礼乐崩塌与诸侯争霸的序曲 前四卷聚焦于春秋初期的“礼崩乐坏”的起始阶段。重点梳理了周王室的衰微,以及在霸主更迭中,晋、楚、齐三国如何通过合纵连横奠定中原格局。 重点剖析: 周平王东迁的深层政治动因: 详述了犬戎之乱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周室内部权力分散与外部游牧民族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管仲改革的经济基础: 细致描绘了齐桓公时期,管仲如何通过“相地而衰征”和“轻重之术”来充实国库,支撑其称霸野心的具体操作流程。书中收录了多份根据古代税吏记录推断出的赋税比例模型,极具史料价值。 “尊王攘夷”的辩证法: 通过对葵丘之盟、践土之盟等关键会盟的记录,展现了霸主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以及这种合法性是如何被后来的继任者一步步侵蚀的。 第五卷至八卷:中原血战与道德的困境 中段篇幅着墨于晋楚争霸的白热化阶段,以及诸侯国之间道德约束力的彻底瓦解。这一时期的记录,着重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与政治的复杂性。 专题研究: “城濮之战”的战术复盘: 详细复原了晋文公如何利用地利和心理战,以少胜多击败楚国。书中附有宋代军事家根据现场遗址描绘的“兵形图谱”,展示了古代阵法的精妙运用。 卿大夫专权的兴起: 书中用大量篇幅叙述了晋国内部的“六卿”如何架空国君,从曲沃代翼到栾氏之乱,揭示了“封建”制度在内部结构上的自我瓦解。这部分内容是研究古代贵族政治演变的关键文本。 吴越争雄的文化冲击: 详细记录了阖闾、夫差与越王勾践之间的恩怨纠葛。尤其对勾践“卧薪尝胆”的心理建设过程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展现了复仇意志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驱动力。书中引述了大量当时流传的民间歌谣,以侧面烘托战败国人民的心态。 第九卷至十二卷:思想的觉醒与天下的重塑 最后四卷是全书的升华部分,它标志着历史叙事从单纯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转向对“道”的探讨。随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 思想史的脉络: 孔子周游列国的实录与影响: 本部分集合了多位儒家学者的考证,试图重建孔子在不同诸侯国所受到的礼遇与挫折。特别关注了孔子与卫灵公、鲁定公的几次关键对话,这些对话被视为后世“仁政”思想的雏形。 百家争鸣的早期萌芽: 记录了墨家、道家等学派思想的早期传播情况。虽然此时百家争鸣尚未全面爆发,但书中已能窥见对“兼爱非攻”和“无为而治”思想的初步论述,这些论述多以“隐士言行录”的形式出现。 历史观的转变: 总结了从“神命史观”向“人事史观”过渡的趋势。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史官对同一事件的记录,明确指出后世史家开始更关注君主个人的“德行”与“才干”,而非仅仅是“天命”的庇佑。 附录部分:校勘与图谱 附录部分是本书的学术价值所在,共分两部分: 1. 古籍校勘记(上卷): 对比了汉代竹简本、唐代抄本以及宋代刻本之间在特定人名和地名上的异文,特别是对一些模糊不清的战役地点进行了地理解析,确定了数个至今仍有争议的地点的新说。 2. 春秋列国疆域与世系图(下卷): 包含了超过五十张手工绘制的古代地图,清晰标示了各诸侯国在不同时期的疆域变化,以及历代国君的详细世系,便于读者快速定位历史节点。 结语: 《春秋大事记》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思想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军事策略与社会变迁的钥匙。它不是对《春秋》的简单注释,而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全面审视与记录。本书适合所有对先秦史、古代政治制度及思想史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与爱好者阅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隐 公  
元年   一
二年   八
三年   一二
四年   一六
五年   一九
六年   二四
七年   二五
八年   二八
九年   三一
十年   三三
十一年   三五
 
桓 公   三七
元年   三八
二年   四一
三年   四五
四年   四八
五年   五○
六年   五二
七年   五五
八年   五六
九年   五八
十年   五九
十一年   六○
十二年   六二
十三年   六四
十四年   六五
十五年   六八
十六年   七一
十七年   七二
十八年   七四
 
庄 公   七七
元年   七八
二年   八二
三年   八四
四年   八七
五年   八九
六年   九一
七年   九二
八年   九四
九年   九六
十年   九九
十一年   一○二
十二年   一○四
十三年   一○五
十四年   一○六
十五年   一○七
十六年   一○九
十七年   一一○
十八年   一一二
十九年   一一四
二十年   一一五
二十一年   一一六
二十二年   一一七
二十三年   一一九
二十四年   一二二
二十五年   一二五
二十六年   一二七
二十七年   一二八
二十八年   一三○
二十九年   一三四
三十年   一三五
三十一年   一三七
三十二年   一三九
 
闵 公   一四三
元年   一四三
二年   一四六
 
僖 公   一四九
元年   一五○
二年   一五四
三年   一五七
四年   一五九
五年   一六四
六年   一六六
七年   一六九
八年   一七○
九年   一七三
十年   一七五
十一年   一七九
十二年   一八○
十三年   一八一
十四年   一八二
十五年   一八四
十六年   一八七
十七年   一八九
十八年   一九一
十九年   一九三
二十年   一九五
二十一年   一九六
二十二年   一九八
二十三年   二○一
二十四年   二○二
二十五年   二○三
二十六年   二○五
二十七年   二○八
二十八年   二○九
二十九年   二一六
三十年   二一七
三十一年   二二○
三十二年   二二一
三十三年   二二二
 
文 公   二二七
元年   二二七
二年   二三○
三年   二三三
四年   二三五
五年   二三七
六年   二三八
七年   二四一
八年   二四四
九年   二四六
十年   二四九
十一年   二五○
十二年   二五二
十三年   二五四
十四年   二五六
十五年   二六○
十六年   二六二
十七年   二六五
十八年   二六六
 
宣 公   二六九
元年   二六九
二年   二七三
三年   二七五
四年   二七七
五年   二七八
六年   二七九
七年   二八○
八年   二八一
九年   二八四
十年   二八七
十一年   二九○
十二年   二九一
十三年   二九三
十四年   二九三
十五年   二九四
十六年   二九八
十七年   二九九
十八年   三○○
 
成 公   三○三
元年   三○三
二年   三○七
三年   三一一
四年   三一三
五年   三一四
六年   三一七
七年   三一九
八年   三二二
九年   三二四
十年   三二七
十一年   三二九
十二年   三二九
十三年   三三○
十四年   三三二
十五年   三三三
十六年   三三六
十七年   三四一
十八年   三四四
 
襄 公   三四九
元年   三五○
二年   三五一
三年   三五三
四年   三五五
五年   三五六
六年   三五九
七年   三六一
八年   三六三
九年   三六五
十年   三六六
十一年   三六八
十二年   三七一
十三年   三七二
十四年   三七三
十五年   三七四
十六年   三七六
十七年   三七八
十八年   三七九
十九年   三八○
二十年   三八三
二十一年   三八五
二十二年   三八七
二十三年   三八八
二十四年   三九○
二十五年   三九二
二十六年   三九五
二十七年   三九六
二十八年   三九九
二十九年   四○○
三十年   四○三
三十一年   四○七
 
昭 公   四○九
元年   四一○
二年   四一二
三年   四一三
四年   四一四
五年   四一七
六年   四一八
七年   四二○
八年   四二二
九年   四二五
十年   四二六
十一年   四二七
十二年   四二九
十三年   四三一
十四年   四三四
十五年   四三六
十六年   四三七
十七年   四三八
十八年   四三九
十九年   四四○
二十年   四四二
二十一年   四四四
二十二年   四四五
二十三年   四四八
二十四年   四五○
二十五年   四五二
二十六年   四五四
二十七年   四五六
二十八年   四五八
二十九年   四五九
三十年   四六○
三十一年   四六一
三十二年   四六二
 
定 公   四六五
元年   四六五
二年   四七○
三年   四七二
四年   四七二
五年   四七七
六年   四七九
七年   四八○
八年   四八一
九年   四八四
十年   四八五
十一年   四八八
十二年   四八九
十三年   四九一
十四年   四九三
十五年   四九六
 
哀 公   五○一
元年   五○一
二年   五○四
三年   五○六
四年   五○八
五年   五一○
六年   五一一
七年   五一三
八年   五一四
九年   五一六
十年   五一七
十一年   五一八
十二年   五一九
十三年   五二○
十四年   五二三

图书序言

导读(节录)

  三、《谷梁传》的思想特点


  《谷梁传》论理比较平正,没有如《公羊传》中之淫邪妖妄可怪之论,它以弘扬儒家的仁义礼法为宗旨,注重对内心伦理道德意识的唤起与发扬,不重刑罚武力之强制和天命鬼神之镇慑,因而更符合儒学的人文精神。概而言之,《谷梁传》解《经》有以下特点:

  (一)突出宗法等级和伦理情谊的「尊尊亲亲之义」

  孔子在编定《春秋》时,是把仁义礼法等儒家道德伦理思想和宗法等级制度内容融入其中,用以作为判定历史事件与人物的价值标准,以体现《春秋》之义。《谷梁传》也力图把握此宗旨并加以解释和发挥。

  譬如僖公八年载,周天王之代表与诸侯在洮结盟,天王代表列在诸侯之前。《传》曰:「王人之先诸侯,何也?贵王命也。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以体现尊周思想。而对诸侯、大夫不尊天子之僭越行为,则不厌其烦地予以谴责。如桓公元年,郑国用祊田交换鲁国之许田,《传》曰:「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指责郑、鲁二国君臣不尊周天子之过。再如僖公二年,齐桓公率诸侯城楚丘以封建卫国。这本为兴灭继绝的仁德之举,但《谷梁传》仍然指出「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批评齐桓公虽出于仁心,但其做法却超越了诸侯权限,不合于义。

  就「亲亲」而言,主要是按礼义规范处理好父子兄弟的关系。譬如隐公元年正月,未书「即位」,《谷梁传》解释说这是为了完成隐公将让位桓公之志向。进而批评这做法是重私惠不重公义。指出「《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隐公所行是「成父之恶」,废兄弟之「天伦」。「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批评隐公在伦理亲情与礼义规范间出现矛盾时没有把握好,而造成过错。宣公十七年,《谷梁传》赞美鲁宣公之母弟叔肸为贤,因为叔肸既批评宣公杀太子赤夺君位之过,又顾念兄弟情谊而不忍心弃之而去,并「终身不食宣公之食」,以示高洁。几方面关系都照顾到了,故而受到《谷梁传》的称赞。

  (二)重民思想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问题,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也是其精华所在。《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都反覆从各个角度和层面阐述这个道理,《左传》中也渗透着民本思想之光。《谷梁传》虽用词简约,但对此思想却多次提到,讲得比较充分。如桓公十四年,宋国借助齐、蔡、卫、陈之军力攻伐郑国,对此《谷梁传》评论说:「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非正也。」表示对诸侯驱民赴死的谴责。再如庄公二十八年《传》曰:「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则是对诸侯垄断山林的利益,用以肥己虐民的批评。至于对暴君酷吏苛刻害民之切责,对明君贤臣爱民、体恤民生之嘉奖,亦时有所见。如僖公二、三年,《经》有「不雨」之载,《传》解为「勤雨」、「闵雨」、「闵雨者,有志乎民者也。」意思是有一季未降雨便记载「不雨」,这是表明诸侯能体察民情,担忧不降雨会害农,是对僖公关心民生疾苦的表彰。

  (三)宣扬妇女的从属地位和贞操观念

  隐公二年《传》曰:「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这种说法与《大戴礼记‧本命》、《仪礼‧丧服传》等儒家典籍所载基本相同,皆强调妇女之从属地位。至于妇女的贞操观念,据《左传》所载,在春秋时期并不十分看重,《谷梁传》注重贞操问题,是遵循儒家的思想体系。襄公三十年,伯姬居室着火,她遵循「傅母不在,宵不下堂」的女训,宁肯烧死也不出外躲避,终死于火。对此,《谷梁传》赞许说:「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这类观念经儒家典籍的不断宣传和强化,逐渐积淀,演化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礼教,成为桎梏广大妇女的精神枷锁。

  四、《谷梁传》对后世的影响

  在《春秋》三传中,《谷梁传》虽不如《左传》、《公羊传》影响之大,但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为十三经之一,亦是儒家经典中颇具权威的一部,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

  战国后期、秦汉之际的一些典籍,如《荀子》、《韩非子》、《新语》、《春秋繁露》等,都吸收了《谷梁传》部分的内容。如《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一段,就与隐公八年《谷梁传》文同,只是变「二伯」为「五伯」,反映时代稍晚的称谓。还有「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含。」此段与隐公元年之《公》、《谷》传文基本相同,说明《谷梁传》在先秦时期已发生影响。汉代引用此书的典籍更为常见,如庄公三年《传》有:「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春秋繁露‧顺命》引用了此段,只更动个别字眼。类似例证犹有,不再烦引。

  《谷梁传》还是注释家用以注解经典的重要训诂依据。如《尚书》、《诗经》、《左传》、《礼记》之孔颖达疏,《周礼》、《仪礼》之贾公彦疏,《公羊传》之徐彦疏,《论语》、《尔雅》之邢昺疏,《史记》三家注,《汉书》之颜师古注,《后汉书》之李贤注,《三国志》之裴松之注等,都广泛引用《谷梁传》文。

  《谷梁传》解《春秋》有其平正、精细、深入之优点,亦有刻意穿凿、缠绕不清以及随意发挥、违背史实之不足。如庄公十年解释称楚国为荆,《传》曰:「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实际上,称楚国为荆,主要是因其地处荆州,其中并不含有把它作为夷狄之国而贱视之意。至于说楚国「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亦无史实依据,属臆测之词。再如僖公十二年《经》曰:「楚人灭黄。」《传》解曰:「贯之盟,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则无以宗诸侯矣。』桓公不听,遂与之盟。管仲死,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闵之也。」考之史实,管仲死在庄公十五年,十二年楚灭黄时尚健在,《传》说与史实不符。再如文公九年《传》曰:「天子志崩不志葬。」就是说《春秋》只记载天子之死,不记载其葬礼。考《春秋》所记共十四王,除去悼王立未踰年,敬王死于春秋之后,实为十二王,其中书崩者九王,内有五王书葬。由此可见天子死亦有不书崩者,亦非全不书葬,显然,「天子志崩不志葬」与实际不合。对此类情况,应注意比较研究,认真鉴别,不可盲目信从。

图书试读

隐 公

【题 解】鲁隐公名息姑,惠公之庶长子,周公之八世孙,在位十一年,为公子翚所杀。

隐公年间,周王室日渐衰微,而诸侯则日渐强大,已显现诸侯争霸的兆端。这一期间,比较活跃的是国土虽小而实力颇强的郑国。从隐公元年郑庄公平定共叔段之乱,安定内部之后,便频繁与邻国交战、会盟,假周天子名义,联合一些国家,攻打敌对之国。规模较大的有隐公九年,郑庄公以宋公不朝见周王的名义,联合齐、鲁伐宋;十一年,又以许国不供王职为名,联合齐、鲁,攻陷许国都城。宋、卫、陈、蔡诸国则作为郑国的对立面,时而交战,时而言和,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彼此进行复杂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君权的斗争也尖锐、激烈,弒君篡权之举时有发生。如郑庄公母弟共叔段之叛乱,卫祝吁弒桓公自立又被杀,鲁隐公被杀,宋殇公被杀等。各国大夫的权势也开始扩张,如鲁之公子豫、公子翚都曾不遵君命与诸侯会盟;卫之石碏借助陈国之力杀掉祝吁,拥立新君等。

孔子作《春秋》,目的在于通过记载史事,用以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弘扬周道,维护周礼,影响世道人心,垂法后世。其记事,词微而义隐,把真义蕴含在独特的笔法和通例中。其史事赖《左传》以明,其寓义得《公羊》、《谷梁》以显。因此,读《谷梁传》就要在搞清史实后,注意其对《春秋》笔法的揭示和阐发,以正确把握《春秋》之义。当然也要对各方面比照分析,不可盲从。

*元年1,春,王正月2。

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3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4也。焉5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6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7也。让桓正8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9,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10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弒之11,则桓恶矣。桓弒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12,信道而不信邪13。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14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15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16也。兄弟,天伦17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18,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19也。若20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21,蹈道22则未也。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些情懷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這麼一本,既能讓我領略《谷梁傳》的學術價值,又能讓我感受到其文字魅力的書籍。而《新譯谷梁傳(二版)》完全做到了。《谷梁傳》原文的古樸典雅,在作者的白話翻譯下,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莊重和智慧,並且更易於理解。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概念的闡釋,例如「春秋筆法」的運用,作者不僅解釋了其字面意思,更深入探討了這種寫作手法背後所蘊含的道德判斷和政治意圖,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史學思想有了更深的認識。此外,書中偶爾出現的作者個人感想,或是對於後世影響的探討,也讓這本學術著作增添了一份人情味,感覺像是在聽一位資深學者娓娓道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翻譯和註解的準確性,更在於它引導讀者進入《谷梁傳》的智慧世界,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评分

我是一個習慣做筆記的人,閱讀時總喜歡在書頁邊緣寫下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而《新譯谷梁傳(二版)》的版面設計,恰好提供了足夠的空白處讓我揮灑。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谷梁傳》中一些關於「天道」、「人事」的討論,作者的註解不僅僅是解釋字面意思,更會引申出對這些議題的哲學思考,有時甚至會提出一些值得商榷的觀點,這反而激發了我內心強烈的思考慾望。我會在這個地方寫下我自己的看法,或者與作者的觀點進行辯證,感覺自己好像在和一位古代的智者進行跨時空的對話。而且,書中偶爾穿插的一些古代繪畫或地圖,也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讓我可以更直觀地想像當時的歷史場景。這本書真的不只是讓你「讀懂」《谷梁傳》,更是讓你「思考」《谷梁傳》。

评分

說實話,我對《谷梁傳》的認識,一直停留在課本上那些零星的片段,覺得它好像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但《新譯谷梁傳(二版)》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我的想法。我特別喜歡作者在翻譯和註解時,會適時地引用一些現代的例子或觀點來解釋古人的思想,這樣一來,原本抽象的概念就變得非常具體、貼近生活。例如,書中在解釋某個關於「君臣之義」的段落時,作者居然拿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授權」和「監督」來做類比,這個譬喻實在太妙了!讓我瞬間理解了古代政治運作的邏輯,也反思了現代社會中的一些人際關係和權力結構。而且,這本書的編排也很人性化,在原文旁邊就是白話翻譯,下面還有詳細的註解,遇到不理解的詞彙或典故,幾乎都能在同一頁找到答案,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門檻,讓我能夠更專注於內容本身,而不是被字詞給困住。

评分

這次入手《新譯谷梁傳(二版)》,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對歷史的理解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過往讀歷史,常常是零散的事件和人物,但《谷梁傳》作為一部重要的史書,它所記錄的春秋時期,在作者的詮釋下,呈現出一個脈絡清晰、邏輯嚴謹的歷史長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歷史事件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探究事件背後的原因,以及參與其中的人物的動機和考量。例如,書中對某場戰役的分析,不僅僅是軍事層面的解讀,更包含了政治、外交、甚至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讓我了解到歷史的複雜性遠非表面所見。而且,作者對一些關鍵人物的評價,也都相當中肯,不會過度褒貶,而是試圖呈現一個更真實、多層次的人物形象,這對我重新認識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很大的幫助。

评分

這次入手《新譯谷梁傳(二版)》,真的是一場意外的驚喜!原本只是在書店隨意翻翻,卻被它厚實的份量和精美的裝幀吸引。書頁觸感很舒服,紙質不會太薄,光線下也不會反光,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的人來說,這點真的非常重要。我個人對中國古籍一直很有興趣,但礙於文言文的艱澀,總是被擋在門外,這次看著目錄,覺得介紹和註解應該會比較親切,所以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買回家了。回家後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眼看到的序言就讓我眼睛一亮。作者的文字很流暢,他對於《谷梁傳》的來龍去脈、其歷史定位,都有相當詳盡的介紹,讓我對這部經典的理解不再是霧裡看花。而且,他提到《谷梁傳》相較於《公羊傳》和《左傳》的獨特之處,例如其對「經」的側重,以及其隱含的政治哲學,這些都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了期待。我可以感覺到,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簡單的翻譯,而是一位學者對經典的深度解讀和傳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