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赠答诗研究

袁枚赠答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袁枚
  • 赠答诗
  • 清代文学
  • 诗歌研究
  • 文学史
  • 人情世故
  • 书信文学
  • 文化史
  • 古典诗词
  • 交往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袁枚赠答诗研究
The study on impromptu and reply poems of Yuan Mei

  以诗赠答,具有双向倾诉的特质,经过「分享」的过程,扩大自己对他人的影响面,让他人能通过「诗」形式,进而理解自己,也能由此疏导自己获得内心平衡。人为寻求意义之生灵,因为分享与理解,也就获得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像长篇故事,角色众多,情节复杂曲折。通过自我叙说生命的过程,生命经验成为我创作故事的主要材料,自己的生命持续被诊断、被判定,一次又一次的重述,生命不断地被自我重新创造。我就是自我的艺术家,寻求可以体现我自己的生命美感,将看似无意义的生命经验重新点化成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袁枚以交往的方式建构社会网络,从人际交流当中获得压力的舒解、困境的解脱,更多是愉悦的分享。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袁枚发挥赠答诗往来的特质,联系彼此的关系,形成一个以袁枚为中心的网络,循此网络以诗的形式将生命体验传递。每一个网络上的个体,进行着情意的感动、生命的体验,然后再把感动与想像的经验,以诗的语言传达出去。创意十足的袁枚在赠答诗中形构自我,也引导受赠者在回应的过程中,将所见、所感的袁枚形象化为一首首诗,同时也扩大了袁枚自我形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袁枚赠答诗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本书所涵盖的研究范围,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技术性或生成性痕迹。 --- 图书简介: 《袁枚赠答诗研究》 探微索隐,重塑清代文坛的社交艺术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学家袁枚(字子才,号枚村,后署坡仙)所创作的“赠答诗”现象的深度学术专著。袁枚,作为一位在诗歌创作、园林艺术、饮食文化等领域均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化巨匠,其诗歌创作总量庞大,风格独树一帜。然而,在浩瀚的诗歌文本中,赠答诗这一特定的文学体裁,因其承载了复杂的社交功能、人际关系网络以及时代文化心理,往往被淹没在对《随园诗话》或其才情诗的讨论之中。 本研究的旨趣,便在于从“赠答”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对袁枚的诗歌创作进行一次系统、精细的梳理与分析,旨在揭示其社会交往的脉络、文人精神的风貌,以及清代中叶诗歌交际的独特生态。 一、 赠答诗的本体界定与功能探析 本书首先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清晰界定了袁枚诗集中所包含的“赠答”范畴。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酬唱、别离、祝寿、慰唁等直接目的的诗作,更深入探讨了袁枚在特定交游群体中,以诗歌形式进行的“人情往来”与“知识分子间的相互砥砺”。 研究剖析了赠答诗在清代文人社会中的核心功能: 1. 社会资本的积累与维护: 赠答诗是袁枚构建和巩固其“随园文社”人脉网络的关键工具。通过精妙的诗句,诗人得以在地方士绅、京官、幕僚、乃至地方名士之间建立情感纽带和学术声望。 2. 自我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在酬唱过程中,袁枚如何巧妙地平衡谦逊与自信,既表达对友人的推崇,又不失自己“性灵派”诗人的鲜明旗帜。这构成了一套精密的公共关系策略。 3. 文体规范的实践与突破: 袁枚如何遵从传统赠答诗的格律要求,同时又融入其“性灵解放”的诗学主张,体现了其对传统格律诗的创新性运用。 二、 人际网络的空间重构:袁枚的“随园世界” 本书以袁枚的交往圈为经线,以其赠答诗为纬线,重建了其复杂而广阔的社会图景。研究对象不仅限于与袁枚齐名的文坛大家,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地方志中鲜有记载的幕僚、友人、学生乃至女性诗人。 1. 核心圈层的互动模式: 分析袁枚与王昶、蒋士铨、和珅(特定阶段)等重要人物之间的赠答,考察其政治地位、文学地位对酬唱内容和语调的影响。 2. 地域性交往的考察: 袁枚长期定居扬州,本书重点梳理了与两淮盐商、地方儒学精英的往来,揭示了商业资本与文化精英互动中的诗歌角色。 3. “女性诗人”的特殊交往: 袁枚对女性诗人的推崇是其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点。本书细致考察了写给女诗人的赠答诗,分析其中涉及的性别边界、文学欣赏权力的让渡与获取。 三、 风格与主题的动态演变:从初露锋芒到老成持重 通过对不同时期赠答诗的断代分析,本书展现了袁枚诗风的动态演变过程。 早期(入仕至早期随园): 赠答诗多显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对友人的热烈期盼,风格较为奔放,符合一位青年才俊的形象塑造。 中期(随园鼎盛期): 此时期诗作达到高峰,主题更倾向于对园林生活、饮馔之乐的描摹,并以诗代酒,巩固其在文坛的盟主地位。对不合时宜者的讽刺与排挤,亦隐匿在特定的赠答语境之中。 晚期(退隐与衰老): 赠答内容转向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对后辈的提携与勉励。诗风趋于平和冲淡,但其中蕴含的对自身文学地位的确认,依然是主题的底色。 四、 赠答诗中的文化意识形态 本书的深层价值在于,它将赠答诗视为一面透视清代中叶社会文化的棱镜。 “性灵”理念的日常实践: 袁枚的“性灵说”并非仅仅是理论口号,而是通过每日的酬唱应和,在具体的人际互动中得到检验和确立。本书探讨了当“性灵”遭遇世俗人情时,如何被灵活调整。 诗歌与物质文化: 赠答诗中频繁出现的对器物、食物、园林景色的描绘,揭示了当时上层文人阶层的生活美学与物质趣味。这些看似“小道”的描写,实则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记。 结语:超越酬唱的文学史意义 《袁枚赠答诗研究》认为,赠答诗并非文学史上的“应酬之作”或“付庸之作”,而是理解袁枚作为一个复杂社会个体生存智慧的钥匙。它清晰地展示了在清代特定的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如何利用诗歌这一媒介,在既定的体制和人情世故之间,精心编织自己的文化帝国。本书为研究清代诗歌的社会功能、文人关系史以及袁枚文学活动的细微层面,提供了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范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淑玲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博士
  实践大学博雅学部兼任助理教授
  硕士论文《翁方纲肌理说研究》
  博士论文《袁枚赠答诗研究》
  研究领域以诗学、清代诗学、文学理论为主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选题释义
一、提出问题
二、选题释义
第二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述评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论文架构
一、研究步骤
二、论文架构

第二章    袁枚官场省思之赠答
第一节    与袁枚交游相关的仕宦背景
第二节    不系舟横绿水滨──尹继善
一、人自夺水地,水不与人仇:以治水为例的生民之思
二、使君素解农家事:以劝农为主的政务之举
第三节    大夫修禊采南风──卢见曾
一、供邀宸赏与虹桥脩禊
二、改祠三贤与崇尚诗人
第四节    同年翰林云泥途──裘曰修、庄有恭
一、宦海烟波逐渐分──裘曰修
二、云泥脉脉公然定──庄有恭
第五节    官场省思之相同主题与对话意义
一、以「桃源」为主题的个性抒发
二、以「不系舟」为意象的对话沟通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袁枚友情共感之赠答
第一节    同袍相亲──许惟枚、庄经畬
一、知君同在浪花中──许惟枚
二、宦海浮云忆后缘──庄经畬
第二节    莫逆知交──沈凤、李方膺
一、赏心梅只两三枝──李方膺
二、垂死交情秋握手──沈凤
第三节    扬州交游──程晋芳、郑燮
一、海内论交子最亲──程晋芳
二、君有奇才我不贫──郑燮
第四节    友情赠答之特色──叙事、写真与游艺
一、召唤在场──叙事手法之展演
二、相互凝视──写真存貌之表现
三、畅神游艺──美感体验之传达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袁枚亲情同乐之赠答
第一节    长辈
一、掌珠真护惜,轩鹤望腾骞──女性长辈的宠护
二、学为四子文,逼迫窘严父──男性长辈的严训
第二节    平辈
一、男性亲属
二、女性亲属
第三节    妻妾与子女
一、妻妾
二、子女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袁枚生死流转之赠答──自挽与和挽诗
第一节    袁枚自挽诗的自传书写
一、袁枚自挽诗的书写策略
二、袁枚自挽诗的自传意涵
第二节    生挽袁枚的传记特色
一、老夫未肯空归去──标新立异
二、借题大索诗解颐──满足自我
第三节    袁枚生前与死后的歌挽──赵翼、姚鼐
一、赵翼与袁枚的精神抗衡
二、姚鼐对袁枚的明随暗斥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袁枚生命思考之赠答──寿诗、自寿诗及他人祝寿诗
第一节    寿诗意义与形式之流变
第二节    厌听麦丘祝,自作东方赞──袁枚自寿诗
一、来日欠亦少,去日积已空──岁月流逝的停止反省
二、颇不相同正是同──日常行为的矛盾取向
三、我欲借诗当图画──越界思考的写真存世
第三节    寿他诗的两层意蕴──自我与他人的互文性
一、袁枚写给他人的寿诗
二、他人赠袁枚的寿诗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袁枚与尹继善赠答诗
附录二    袁枚与程晋芳赠答诗
附录三    袁枚与袁树赠答诗
附录四    袁枚自寿诗与他人和作一览表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清代诗论的重要侧面


  淑玲对于清代诗论有其长期的关注与投入,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研究论题的选择,可见其一致而深入的研究脉络。淑玲的硕士论文是《翁方纲肌理说研究》,肌理说的建立系针对当时的诗风与普遍流行的诗论而发,主要的论题焦点集中在明代李何的格调说与清初王渔洋的神韵说,翁方纲对此二说提出不同程度的修正与补充,并借梳理诗论的发展脉络来彰显肌理说的价值。淑玲认为,翁方纲阐述肌理说兼顾内容与形式,并熟参古人作品以建立个人创作与批评的进路,最终希望提出可供切实操作的批评方法。翁方纲将理论落实于实际批评的作为,使肌理说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讨论,更能从其特有的批评方式对诗歌进行多方面的观察与反省,此说明肌理说的核心观念不离诗法论,因此诗法的探究与剖析,才更能透显肌理说的理论内涵。淑玲指出翁方纲以「实」救「虚」的论诗观点,可归纳为三方面:即推源溯流法的运用、细部批评的手法、以及音节平仄的考辨。翁方纲实际评诗的特殊表现,肌理说乃成修正或补充格调与神韵的诗论,可谓融通格调、神韵而自成肌理说。

  淑玲的博士论文研究袁枚性灵说,正是承接此一清代诗论脉络而来,她先发表一篇有关袁枚自挽诗的论文,相当细密深动,我颇为惊叹,这也成为她论文主轴的一部分。她以《袁枚赠答诗研究》为题,探讨袁枚晚年以自挽、祝寿为题的赠答诗,深探袁枚创作的性格与面貌。袁枚在实用为主的挽诗、寿诗等形式之中,赋予赠答诗新颖的文学意涵,并利用诗人竞作的习性,鼓励时人互相赠答,造成辞采相竞之风,再由自己加以品评,宣扬性灵为诗的诗学宗旨,颇见趣味。淑玲以袁枚赠答诗为主要研究材料,结合袁枚生平,寻绎其生命中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蒐集众多回应袁枚的赠答诗,探究袁枚自我形塑的历程,以及邀集他人共同建构自我形象的创新手法。透过赠答诗彼此往来的特性,观察袁枚与友人互动交流的情意结构,透过串联袁枚交游的复杂网络,分析袁枚与众多友人之间的频繁对话,有助于多层面观察袁枚形象。这对于袁枚善于宣传、主导创作命题、广泛交友的精彩文人特性,提供更多的认识。

  淑玲在她繁忙的教师工作之余,陆续在硕士班到博士班,完成清代诗论重要议题的研究,而且提出许多前人较少关注的论题与论点,忝为其指导教授,我个人也感到与有荣焉,是为序。

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
陈昌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作家,除了他的代表作之外,那些比較「邊緣」的創作,有時候反而能透露出更多不為人知的面向。袁枚的詩名在外,但他的「贈答詩」似乎不像《隨園詩話》那樣廣為人知。我之所以對這本《袁枚贈答詩研究》感到好奇,正是因為它觸及了這個相對比較「冷門」的領域。我對「研究」這個詞本來有點距離感,總覺得會是枯燥的學術論文,但這次就想試著跳出這種刻板印象。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從贈答詩這個角度,去分析袁枚的交遊、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為人處世的態度。我們知道袁枚個性豁達,交遊廣闊,他寫給不同人的詩,想必也會有不同的風格和情感,這本身就很有研究的價值。更何況,透過贈答詩,我們也許能看到當時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詩歌在社交中的作用,以及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達。我對這種「生活化的學術」還滿有興趣的,如果這本書能夠將袁枚豐富的詩歌創作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結合起來,那就更好了。我現在住在台北,最近天氣多變,有時候下雨,就適合在家裡好好讀一本厚實的書,享受這種沉浸式的閱讀樂趣。

评分

我對袁枚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是《隨園詩話》的作者,那個充滿智慧和幽默感的文壇耆宿。他的隨筆寫得太精彩了,讓人覺得他是一個非常鮮活、有血有肉的人物。這次看到《袁枚贈答詩研究》這本書,我其實有點猶豫,因為「贈答詩」聽起來好像比較偏向一種傳統的文學形式,我不太確定它會不會像《隨園詩話》那樣吸引我。不過,仔細想想,袁枚身處清代文壇,跟那麼多名家都有往來,他寫的贈答詩,一定也承載了不少當時的社交、情感和思想上的訊息。我對「研究」這個詞有點怕,擔心內容太過艱澀,但我也知道,有時候深入的研究,反而能讓我們更了解一位作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贈答詩這個角度,去解讀袁枚的為人、他的交友之道,以及他對文學的態度。也許,透過這些詩歌,能看到他不同於《隨園詩話》中的一面,更具體、更有層次的袁枚。我現在住在高雄,最近天氣有點悶熱,晚飯後就想找些事情來做,讀一本能讓我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其中的書,會是很棒的選擇。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袁枚贈答詩研究》這個書名,腦袋裡閃過的畫面還比較模糊。袁枚是個很有名的清代文人,大家對他的《隨園詩話》應該都不陌生,那本書充滿了文學軼事和對詩歌的獨到見解。但我對「贈答詩」這個概念,並沒有一個很具體的想像。大概就是一種詩歌形式,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酬唱、贈予等等。可是,這本書既然以「研究」為名,顯然不會只是停留在表面。我猜測,作者應該是從比較學術的角度,去深入探討袁枚的贈答詩,或許會分析這些詩歌的藝術特色、創作動機,以及它們在袁枚的整個文學創作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我對袁枚這個人的個性一直很感興趣,他看起來是很隨性、很喜歡自由自在的人,所以我很好奇,他寫的贈答詩會不會也呈現出他這種獨特的個人風格?是不是也會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內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更為細緻的袁枚世界,透過贈答詩,去感受他與當時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去了解詩歌在那個時代的具體功能。我現在人在台中,最近晚上比較涼爽,很適合在家裡泡杯茶,安靜地讀一本好書,慢慢品味文字的魅力。

评分

我向來就對清代的文人雅士頗感興趣,而袁枚絕對是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隨園詩話》我早就讀過了,裡面的許多故事和詩句,至今仍讓我津津樂道。這次在書架上看到《袁枚贈答詩研究》,我感到相當好奇。雖然我對「贈答詩」這個概念不是很熟悉,但憑藉著對袁枚的喜愛,我認為這本書一定有它獨到之處。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從贈答詩這個特定的面向,深入探討袁枚的生活、他的交遊,以及他如何透過詩歌來表達情感、維繫人際關係。想像一下,透過這些詩,我們也許能窺見當時文人之間的唱和,他們如何用詩歌來送別、歡迎,或者只是單純的抒發情懷。這不僅僅是文學的研究,更像是對一個時代、一種社交文化的考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讓我在閱讀中,能更貼近袁枚真實的生活樣貌,而不僅僅是從他的散文中所認識的那個他。我現在人正在屏東,最近晚上溫度比較舒適,很適合在家裡享受閱讀的時光,讓文字帶我穿越時空,與袁枚進行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

评分

家裡有個書櫃,裡面擺了不少跟清代文人有關的書,袁枚算是我一直以來都很感興趣的一位。他的《隨園詩話》我大概翻了不下十遍,那種隨性、幽默又充滿洞見的筆調,讀起來總是很輕鬆,而且能學到很多詩學上的東西。這次看到這本《袁枚贈答詩研究》,雖然書名聽起來比較學術,但對袁枚的好奇心驅使我還是買來看看。我對「贈答詩」這個題材其實一直沒有特別深入的了解,印象中就是寫給別人、或是別人寫給自己的詩,帶有酬酢、紀遊、贈別等等功能。不過,袁枚的贈答詩肯定不是這麼簡單,他跟那麼多文人墨客都有往來,寫的詩一定也很有意思,也許能從中窺見他生活中的一些點滴,或是當時文人之間交往的細膩之處。我特別期待裡面會不會有他跟友人之間有趣的對話,或是對某些時事、詩壇風氣的評論,畢竟袁枚向來是敢說敢評的。即使這本書著重在「研究」,但如果能讀到一些生動的詩作分析,或是他寫贈答詩時的考量,我就覺得很值了。我現在人正在台南,最近天氣又熱起來,晚飯後就是窩在家裡看書,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新的啟發,讓我在炎熱的夏夜裡,也能跟袁枚的文采來一場心靈上的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