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译菜根谭:英汉对照

再译菜根谭:英汉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菜根谭
  • 人生哲理
  • 处世智慧
  • 古典文学
  • 英汉对照
  • 人生感悟
  • 修身养性
  • 传统文化
  • 散文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菜根谭》为明代洪应明所着。全书儒、道、释三家精华,劝导世人和平相处,温厚待人,凡事不可极端。在全球华人区,它不仅家传户晓,且对他们的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Vegetable Roots was written by the Chinese scholar Hong Ying-ming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The book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which teaches people to love peace, to be kind and not to go to extremes. These teachings are not only well known to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but also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ife.

本书特色

  ★由执教多年的金莉华教授诠释翻译,以言简意赅方式表达的思想!
 
《山海经异闻录:上古神祇与奇珍异兽探秘》 内容提要: 《山海经异闻录》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地理博物志——《山海经》的非凡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的文本注释或学术考据,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想象力之旅,旨在重构那片充满奇诡生物、神秘山川与上古神祇的宏大宇宙。作者以现代人类学、博物学和地理学的视角,结合丰富的民间传说和考古发现,对《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神灵、奇物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式”的重述与解读。 全书分为“四海之墟:山脉与河流的隐秘通道”、“异兽图谱:生存、习性与象征意义”、“神祇谱系:天地秩序的构建者”和“古国迷踪:失落文明的遗迹”四大核心篇章,力求将原本散点、碎片化的信息,构建成一个逻辑自洽、引人入胜的古代世界模型。 --- 第一章:四海之墟:山脉与河流的隐秘通道 本章聚焦于《山海经》中的地理坐标体系,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疆域、山川的认知边界。我们不再将山海视为抽象的地理名词,而是将其还原为具备特定气候、物产和文化意义的真实“区域”。 书中详细描绘了昆仑之丘——这座连接天地的神圣中枢,结合古代天文观测点和地质构造,推测其在早期萨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大荒之野、流沙、弱水等难以界定的区域,本书尝试引入古气候学和板块运动学的知识进行交叉佐证,探讨这些“极地”或“禁地”在先民认知中的功能性——它们是恐惧的具象化,也是文明扩张的潜在边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对《山海经》中的水系进行了详细梳理。不同于后世的河流定位,《山海经》中的水系往往承载着时间流逝和命运的象征。作者通过比对不同时期地图学的发展,试图还原出“三危之山”下的地下水脉,以及那些“流不尽”的河流背后,所蕴含的关于永恒与循环的哲学思考。 第二章:异兽图谱:生存、习性与象征意义 这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作者跳脱出“怪力乱神”的窠臼,将《山海经》中的数百种异兽视为古代环境压力下,生物多样性极端演化的产物。 重构生态位: 凤鸟、九尾狐、窫窳、英招等,不再是单纯的图腾符号,而是被赋予了详细的“生态位描述”。例如,对九尾狐的描述,结合了古代的狩猎记录和生育崇拜,分析其如何从一种稀有、拥有特殊皮毛的动物,演变为祥瑞与多产的象征。书中探讨了“食之可无饥”的异兽,并非魔法,而是可能指代那些具有极高营养价值或药用价值的濒危物种的原始记录。 形态学解析: 本章运用现代生物形态学的概念,对异兽的复合特征(如蛇身、鸟翼、鹿角)进行功能性分析。这些复合体或许是对不同动物特征进行叠加,以表达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或是在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原始认知中,对不可名状事物的形象化表达。作者详尽分析了人面兽的意义,认为它们可能代表着人与自然界限模糊的早期信仰模式。 第三章:神祇谱系:天地秩序的构建者 《山海经》中的神灵是古代世界观的核心支柱。本章致力于梳理这些神祇的职能、祭祀方式及其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变化。 创世与职能: 重访了烛龙、西王母、夸父等核心神祇。烛龙被视为古代对日夜交替的宇宙规律的拟人化体现,其睁眼与闭眼不仅是昼夜更迭,更是时间概念的起点与终结。西王母的形象演变,则被置于母系氏族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探讨其从疫病之神到掌管长生不老药的权力转移过程。 祭祀与巫术: 结合考古发现的玉器、青铜器铭文,本书还原了古代祭祀的场景和仪式。那些与神灵相关的“奇物”,如玉石、异草,被重新定位为构建人神沟通的媒介。作者详细分析了《山海经》中关于祈雨、求寿、避灾的咒语或仪式描述,探究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原始心理慰藉机制。 第四章:古国迷踪:失落文明的遗迹 《山海经》中记录了许多已消失或难以考证的古代部族与城邦,如犬戎、三苗、有崇氏等。本章试图将这些“异国”放置于更广阔的文明碰撞与迁徙的图景中进行审视。 文化交融的印记: 重点分析了这些“异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记载,例如他们如何冶炼金属、种植作物,以及他们独特的婚姻与丧葬制度。本书认为,这些记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原文化圈对周边“他者”的观察、理解与夸张,是早期文明交流的生动写照。 地理与政治的推演: 通过比对夏商周时期的疆域图和《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作者推测了部分“山海之国”可能存在的历史对应物。例如,对“丹穴之国”的探讨,结合了对南方青铜文化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探讨其技术优势与最终消亡的原因。 《山海经异闻录》提供了一个既尊重古籍文本又富于现代解读深度的阅读体验,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奇幻的盲目崇拜,以一种审慎而充满敬畏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文明起源地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古老山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莉华


  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钖。1949年迁居台湾。台湾师范大学英文系毕业,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英文研究所肄业,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英文系副教授。着作有《翻译学》。 译作有英译明•洪应明的《菜根谭》,汉译英国毛姆的《剃刀边缘》,挪威易卜生的《野鸭》,美国谢施的《哈维》,英国沃顿牧师英译自梵文的古印度民间叙事《鹦鹉的七十个故事》。

图书目录

【中文目次】
前言
1、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2、抱朴守拙 涉世之道
3、心事宜明 才华须韫
4、出污泥而不染 明机巧而不用
5、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6、和气致祥 喜气多瑞
7、淡中知真味 常里识英雄
8、闲时吃紧 忙里悠闲
9、静中观心 真妄毕见
10、得意须早回头 拂心莫便放手
11、澹泊明志 肥甘丧节
12、眼前放得宽大 死后恩泽悠久
13、路要让一步 味须减三分
14、脱俗成名 超凡入圣
15、义侠交友 纯心做人
16、德在人先 利在人后
17、退即是进 与即是得
18、骄矜无功 忏悔灭罪
19、完名让人全身远害 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20、天道忌盈 卦终未济
21、人能诚心和气 胜于调息观心
22、动静合宜 道之真体
23、攻人毋太严 教人毋过高
24、净从秽生 明从闇出
25、客气伏而正气伸 妄心杀而真心现
26、事悟而痴除 性定而动正
27、轩冕客志在林泉 山林士胸怀廊庙
28、无过便是功 无怨便是德
29、做事毋太苦 待人毋太枯
30、原谅失败者之初心 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31、富者应多施舍 智者宜不炫耀
32、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
33、人能放得心下 即可入圣超凡
34、我见害于心 聪明障于道
35、知退一步之法 加让三分之功
36、对小人不恶 对君子有礼
37、留正气给天地 遗清名于干坤
38、伏魔先伏自心 驭横先平此气
39、种田地须除草艾 教弟子严谨交游
40、欲路上毋染指 理路上毋退步
41、不流于浓艳 不陷于枯寂
42、超越天地之外 不入名利之中
43、立身要高一步 处世须退一步
44、修德须忘功名 读书定要深心
45、真伪之道 只在一念
46、道者应有木石心 名相须具云水趣
47、善人和气一团 恶人杀气腾腾
48、欲无祸于昭昭 勿得罪于冥冥
49、多心招祸 少事为福
50、处世要方圆自在 待人要宽严得宜
51、忘功不忘过 忘怨不忘恩
52、无求之施一粒万钟 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53、推己及人 方便之门
54、恶人读书 适以济恶
55、崇俭养廉 守拙全真
56、读书希圣讲学躬行 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57、读心中之名文 听本真之妙曲
58、苦中有乐 乐中有苦
59、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 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60、人死留名 豹死留皮
61、宽严得宜 勿偏一方
62、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63、谦虚受益 满盈招损
64、名利总堕庸俗 意气总归剩技
65、心地须要光明 念头不可暗昧
66、勿羡贵显 勿忧饥饿
67、阴恶之恶大 显善之善小
68、君子居安思危 天亦无用其伎
69、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70、多喜养福 去杀远祸
71、谨言慎行 君子之道
72、杀气寒薄 和气福厚
73、正义路广 欲情道窄
74、磨练之福久 参勘之知真
75、虚心明义理 实心却物欲
76、厚德载物 雅量容人
77、忧劳兴国 逸欲亡身
78、一念贪私 万劫不复
79、心公不昧 六贼无踪
80、勉励现前之业 图谋未来之功
81、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82、不着色相 不留声影
83、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
84、君子穷当益工 勿失风雅气度
85、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
86、悬崖勒马 起死回生
87、宁静淡泊 观心之道
88、动中静是真静 苦中乐见真乐
89、舍己毋处疑 施恩毋望报
90、厚德以积福 逸心以补劳 修道以解阨
91、天福无欲之贞士 而祸避祸之憸人
92、人生重结果 种田看收成
93、多种功德 勿贪权位
94、当念积累之难 常思倾覆之易
95、只畏伪君子 不怕真小人
96、春风解冻 和气消冰
97、能彻见心性 则天下平稳
98、操履不可少变 锋芒不可太露
99、顺境不足喜 逆境不足忧
100、富贵而恣势弄权 乃自取灭亡之道
101、精诚所感 金石为开
102、文章极处无奇巧 人品极处则本然
103、明世相之本体 负天下之重任
104、凡事当留余地 五分便无殃悔
105、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
106、持身不可轻 用心不可重
107、人生无常 不可虚度
108、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
109、持盈履满 君子兢兢
110、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
111、勿犯公论 勿谄权门
112、直躬不畏人忌 无恶不惧人毁
113、从容处家族之变 剀切规朋友之失
114、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115、爱重反为仇 薄极反成喜
116、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117、盛极必衰 剥极必复
118、奇异无远识 独行无恆操
119、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120、毋偏信自任 毋自满嫉人
121、毋以短攻短 毋以顽济顽
122、对阴险者勿推心 遇高傲者勿多口
123、震聋启瞶 临深履薄
124、君子之心 雨过天晴
125、有识有力 魔鬼无踪
126、大量能容 不动声色
127、困苦穷乏 锻鍊身心
128、人乃天地之缩图 天地乃人之父母
129、戒疏于虑 警伤于察

图书序言

前言
 

  ☆简介
 
  《菜根谭》的作者是明代的洪应明。他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在世时间,大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一五七三至一六二○),生平不详。除了《菜根谭》外,他还写了《仙佛奇踪》,记述佛老两家的故事与思想,并有绘像考释。
  
  《菜根谭》叙述的是洪应明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和处世态度,具有浓厚的儒、道、释三家色彩。全书以随笔的体裁呈现,言词简约,文字浅显,而含意深远。传世的版本有两种,一种是清干隆三十三年(西元一七六八年)常州天宁寺校刻本,署名「洪应明着」,分上下两卷,上卷标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四个单元,下卷则为概论,上下两卷共三百八十三条。吴家驹在《新译菜根谭》的〈导读〉中提到,该版本前有三山病夫通理写的序。但清道光十三年翻刻的干隆版,书名《重刻增订菜根谈》,书中的序则署名为三山通理达天。序中提到「重刻此书时,原书因年代久远,遭虫蛀腐朽得很厉害,原版又无处可寻,所以命工匠重新缮写刻板付印。」另一种版本是明代高濂在其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的附录本。这个版本署名「还初道人洪自诚着」,分前后集,书前有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全书共三百六十条。该版本流传到日本后,由自署为加贺藩儒生的林瑜在文政五年(西元一八二二年)重新刊刻。这是《菜根谭》在日本最早的刻本。民国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奉化人孙镪游日时,购得由日人竹之恭编释的此一版本回国,并加以校印问世,回流国内。该版本书前刊有「明还初道人洪自诚着,明觉迷居士汪干初校,民国旅遯轩主孙镪校印」等字样,但删除了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清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孙培之在一本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重刻干隆版的菜根谭书后写道:「余藏有小窗幽记四册……与此书相出入,未知二书熟后熟先。」如果《小窗幽记》四册中的《菜根谭》与《雅尚斋遵生八笺》附录本的《菜根谭》属于同一版本的话,那么干隆与文政两种版本的先后,早在同治年间就不可考了,但两种版本历年来都经过后人的增删取舍则是不争的共识。流通在台湾地区的《菜根谭》,大都以文政版为依据,但每一条的小标题则不知出于何人手笔,当必是近代人所为,因为孙镪刻印的文政版《菜根谭》尚未标示小标题。这本中英对照《菜根谭》的中文部分,则是根据以下三个版本校勘而成:
 
  一、《菜根谭详解》。台北:时代,民六十六年。
  二、《菜根谭前后集》文政版。台北:老古,民七十年。
  三、 《重刻增订菜根谈》干隆版。《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九编。台北:新兴,民七十四年。
 
  为什么把书名取为《菜根谭》,作者没有特别说明。三峰主人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中认为「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洪子曰,「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矣。」道光年间会稽胡信朴在〈重刻菜根谭叙〉中阐释菜根谭的含义说道:「古人云,吾辈须咬得菜根方能成得大事。此儒家语也。又云,性定草根香。此释家语也。是编题曰菜根谭,其实能阐发乎二教之真诠,而具太羹之至味也。」于孔兼与胡信朴两人的说明都有其道理,但洪应明将此书命名为《菜根谭》也许还有另一层意义。菜蔬是一般平民百姓日常的食物,物贱价廉。除了少数根茎类的菜蔬如萝卜、花生之类,菜根更是贱廉,稍有金钱地位的都不屑一顾。但寻常百姓却舍不得将其扔弃,常把它们蒸煮入菜。笔者家乡江苏无钖,一般平民生日要吃连根的菠菜,平日绿叶菜蔬的根部,在稍加盐卤后,加油蒸煮食用。因此洪应明认为,最平常、最纯朴无华、最粗鄙的常是最好的,因为最接近本性,受到的人为渲染也最少。从开始的第七条:「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到将近结尾的三百五十一条:「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侪伍侩驵,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这种思想,一再重复出现,贯穿了全书。
 
  ☆翻译
 
  表达同一理念的方式与用词并不是代代相同。例如“sibling”这个字,在十五世纪以前的含义是「有共同祖先的家族」。但到了十五世纪末,这个字就在英语语系中消失,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又再度出现,它的含义则变更为「兄弟姐妹」。同一种语言因为时间的不同,会改变它的含义与使用的频率,更何况两种不同的语言,牵涉两种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菜根谭》写成的年代大约在十六世纪,距离现在已经四百多年了。书里的用词遣字与现代的中文习惯用法已有出入,译成现代英文就更需斟酌思量。这就成了译者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洪应明心目中的读者是当时的读书人,当时的读书人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不陌生,所以在文字上,他不需多加着墨,就可以将要表达的思想说得很清楚。如何使英语语系的读者了解作者以言简意赅方式表达的「另类」思想,而不产生误解,是译者必需面对的另一门大功课。《菜根谭》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早期印刷术不发达,抄录刻版的时候,错误遗漏在所难免,再加上历代众人的增删,校勘也成为翻译前一项重要而且费时费力的工作。这些在翻译《菜根谭》时遭遇到的问题,译者处理的方法及原则并非完美,只是提供一种或许可供参考的古书翻译模式。现就上述的困难及其处理的原则说明如下:
 
  ★1 中外古今文义有差距的词句
  
  中外古今文义有差距的词句很多。以「君子」这个名词为例。洪应明将《菜根谭》的读者定位在「君子」。中国传统最常被称为君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在位的人,还有一种是才德出众的人,一般指的都是男性。若将「君子」译为“gentleman”好像很贴切,但是却不合《菜根谭》全书的精神。洪应明告诉我们,「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也就是读书不可拘泥书中的文字,要读书中的精神。他又说,「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菜根谭》阐述的是一种人生最高的境界,以及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书中论述的并无男女之分,只有贤愚之别。那么「君子」二字在书中不能以「俗眼观」。因为以「俗眼观」,男女有别,女的不可以称为「君子」,但如果以道眼观,只要才德出众,或身居要职,无论男女都是「君子」。
  
  若将「君子」译为“gentleman”那么很明显的将妇女排除在外了。古希腊人认为,一个能够充分发展人性与才能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也就是“a real person”。洪应明则认为,一个人若能回归天赋本性,不做欲望的奴隶,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真正的君子人。天赋的本性就是人性。两者的用语虽然不同,含义却是一样的。因此翻译「君子」二字时,就借用古希腊人的用语,称一个天人合一的人为“a real person”。但「君子」二字在《菜根谭》中并不是永远称唿天人合一的人,所以遇到不同情况时,就分别译为“an enlightened person”,“a real person”,“the virtuous”等等没有性别区分的中性字词。举第四十二条及第九十五条为例。
 
   42、超越天地之外 入于名利之中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A real person is not confined to worldly wealth or power. His noble spirit goes above this universe.
   Worldly position or wealth will not be able to slave a real person who values only kindness and justice. Neither will destiny be able to confine him, for his noble determination is powerful enough to remold his own destiny.
 
   95、只畏伪君子 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Hypocrites are dreadful, but not the infamous.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a hypocrite and an infamous evil person. A repentant sinner is better than a saint who decides to sell his soul to the devil.
 
  ★2 双关语
  
  双关语在翻译的时候常常造成困扰。《菜根谭》谈论的主要是较严肃人生哲学,而非机智幽默的文学作品,所以造成的困扰较少。但要寻找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同义的双关语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例如第三十六条:「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君子」和「小人」都有两个解释。「君子」可以指在位的人,也可以指才德出众的人。「小人」可以指平民,也可以指没有德智修养的人。因此这句话就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若将「小人」解释为「平民」,「君子」则解释为「在位的人」来唿应,整句的意思就是「对待平民老百姓严苛不难,不过分却不容易。对待上位的人恭敬不难,得体却不容易。」若将「小人」解释为「没有德智修养的人」,「君子」解释为「才德出众的人」来唿应,整句的意思就是「对待没有德智修养的人严苛不难,态度好却不容易。对待才德出众的人恭敬不难,得体却不容易。」两种解释似乎都合理。因此就必须在英文里也找出两个可以和「小人」与「君子」向唿应的双义字。试译第三十六条如下:
 
  36、对小人不恶 对君子有礼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Be fair to the petty. Be respectful to the noble.
  It is easy to impose harsh discipline on the petty, but difficult to be just and fair. It is easy to be humble and submissive towards the noble, but difficult to be polite and respectful with proper etiquette.
 
  ★3 古今文义容易混淆的字句
  
  因为时空的差距,许多词句在使用的方式及频率上古今不同,因此常造成文义的混淆,进而影响到翻译。例如第一二九条提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儆伤于察也。」上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的意思很明显。下句「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儆伤于察也。」中「逆诈」两字与现今的用法有些出入。坊间许多版本将「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解释为「情愿接受他人的欺侮,也不要在事先看破了对方诈伪的动机而表示严加防范的样子,否则不但有伤自己道德反而更遭对方忌恨。」根据《重编国语词典》(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年)就「逆诈」两字的解释是:「事情尚未分明而先怀疑别人有欺己之心如『不逆诈』《论语•宪问》。」那么「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的意思应该是:「宁愿被他人欺骗,也不要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怀疑别人。」这和《菜根谭》一百六十二条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可以相唿应。若以前者解释「毋逆人之诈」,那么「宁受人之欺」的出发点是懦弱,是害怕受到更大的伤害。若以后者解释「毋逆人之诈」,那么「宁受人之欺」的出发点是「诚」,是「不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是宁愿自己受伤害也不愿别人受伤害。前后两者之间的差别犹如天壤。以《菜根谭》全书的精神看来,此句的解释应该以后者较符合洪应明的原意,所以英译该句如下:
 
  129、戒疏于虑 警伤于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儆伤于察也。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Both vigilance and trusting are important.
  People should be vigilant. Intentions to hurt other people are forbidden, but precautions against potential malice are necessary. People should be trusting. Without good grounds to be suspicious of others is deviant and oversensitive. Those wh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vigilance and trusting are wise and kind.
 
  ★4 错误的字句
  
  有些字句经过历年的抄录与翻刻已经失真了。校勘时,文政版与干隆版若有出入,则採用文政版。举第二一六条为例。坊间一般版本将第二句「不可因丑而生嗔」印为「不可因醉而生嗔」。一字之差,意思就完全不同了。道光十三年翻印的干隆版《重刻增订菜根谈》中,此句为「不可因甘而过食」。一九一五年孙镪刊印,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民国七十年翻印的文政版《菜根谭前后集》中,此句为「不可因丑而生嗔」。因为这本英译本主要根据文政版,所以干隆版和文政版有差异的时候,採后者。「丑」字现代中文常当「形貌陋劣」解,但在此当「羞耻」解。另外,第三句「不可乘快而多事」中「快」字当「顺遂」解,而不当「快乐」解。因此英译这个条目如下:
 
  216、不轻诺,不生嗔,不多事,不倦怠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丑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Don’t give imprudent promises. Don’t lose temper. Don’t be elaborate. Don’t be careless.
  Don’t give imprudent promises when happy. Don’t use bad temper to cover a shame. Don’t be elaborate when things go well. Don’t be careless because of fatigue.

  ★5 需要解释的词语

  有些名词必需经过解释才能让译文读者了解。这个时候採取两种方法处理。
 
  (1)把解释溶在行文里

  把名词的解释溶在行文里可以减少阅读时的踬顿。例如第七十九条的标题是「心公不眛 六贼无踪」。「六贼」是什么?如果不解释,读者一定不了解,因此尝试把解释溶在行文里,英译该条文如下:
 
  79、心公不眛 六贼无踪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眛,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If the master of the heart does not doze, the six thieves fail to cause mischief.
  What we see and what we hear are the thieves from outside. Our undue desires are the thieves from inside. Combined together they are six thieves from six senses: color (eyes), sound (ears), smell (nose), taste (tongue), sense of touch (body), and emotion (heart). These six thieves never give up any chance to seduce their master. However, if the master is in constant vigilance, these thieves can be reformed into family members who will assist their master to do what is positive instead of what is negative.
 
  (2)在文后注解
  
  名词必需解释才能让译文读者了解,但将解释溶在行文里又有困难的时候,就用文后注解的方式说明。举第六十三条为例,文中提到的欹器」,现今已经失传了,所以先音译,再用文后註解的方式,将它介绍给译文读者。
 
  63、谦虚受益 满盈招损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Modesty gains; arrogance loses.
  The container Qi overturns when it is full. The piggy bank will not be broken when empty. It is better for a real person to own little than to have plenty, to be improved than to be perfect.
 
  ★6 不适用的举例
  
  四百多年前,人们的科学知识与今日有很大的差距。洪应明在《菜根谭》中用来阐述理念的例子,有些现今已经不再适用。举例是为了帮助说清楚一个思想,一个理念。当例子无法达成任务时,不但不能替本文增色,反而是一个障碍,因此翻译时遇到不再适用的例子,就越俎代庖稍作修改,以便阐明作者的本意。举第二十四条为例,古人相信蝉是粪虫变的,萤火虫是腐烂的草化的,但现今已经证明与事实不符,因此将译文稍加修改。
 
  24、净从秽生 明从闇出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翻采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The dirty nurture the clean. Obscurity breeds glory.
  The white lily is purely clean, but it grows in the dirty soil. The burning fire is gorgeously bright, but it comes from dark black coal. These are the best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at the dirty often nurture the clean, and obscurity breeds glory.
 
  ★7. 文意抽象难懂
  
  洪应明在《菜根谭》里用来表达儒、道、释思想的文字,现代的中文读者也常觉得抽象难懂,若直译成英文,译文读者一定无法了解。要译文读者能够了解,第一步译者自己先要明白原文的含义,否则无法翻译。这就牵涉到双重翻译。也就是先要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再将白话文译成英文。在翻译的领域里,双重翻译难度高,因为容易失真。《菜根谭》里这类例子很多,举第三四二条为例,英译的部分其实不是直译自古文,而是意译自白话文。
 
  342、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Fully understand your capacity. Share the universe with whatever is in it.
  Only when a person fully understands his limitations and takes on only what is within his capacity, is he able to share the universe with whatever is in it. Only when a person stops taking the world as his personal belongings, is he able to live a divine and happy life on the earth.
 
  ★8. 需要音译时採汉语拼音
  
  翻译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时候,根据翻译的基本原则,应该音译。中文音译的系统很纷乱,常见的有威妥玛、罗马、注音符号第二式、耶鲁、汉语等拼音系统。威妥玛拼音系统在十九世纪时由两位英国人Wade和Giles所创,已经行之有年。早期汉字音译的时候都採用威妥玛拼音。但是威妥玛拼音的发音并不精确,所以在一九二○年,林语堂和赵元任另外创立罗马拼音法。民国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教育部根据罗马拼音加以修改,后颁布注音符号第二式,但两种系统的接受度都不普遍。耶鲁大学的汉学家在一九四○年代发展了一套耶鲁系统,用来教授中文,接受度也不高。中国大陆在一九五八年颁布汉语拼音系统。这个系统于一九七九年由联合国採纳使用,现在已经通行全球。因此在翻译《菜根谭》的时候,遇到需要音译的地方,都以汉语拼音系统音译。举第三一七条为例:
 
  317、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倡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欛柄在手,收放自如。
  Conduct life properly without going to extremes.
  The Tang Dynasty poet Bai Juyi (772~846) said, “Let the heart go free. Let the heart follows its natural course.” The famous Song Dynasty scholar Chao Buzhi (1053-1110) held different opinion by saying, “Discipline the heart to be serene.” Those who let the heart go completely free are apt to become wild and impudent. Those who discipline the heart with strict rules easily become dry and dull. Only those who are masters of their desires can be free and serene at the proper moment.
 
  ☆结语
 
  第一版的英译《菜根谭》在民国六十八(一九七九)年完成,由成文出版社印行。这次重译始于民国八十六年夏天(一九九七),因为教学繁忙,到如今才能定稿,也算是记录个人的一种成长:一种对此书理念领悟的成长,一种将翻译理论融进翻译技巧的成长,一种对英国语文运用能力的成长。
 
金莉华
2015.11.10台北阳明山

图书试读

1、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A moment of power exchanges for eternal loneliness.
 
For those who observe the moral principle, loneliness is only temporary, but for those who surrender to power and wealth, loneliness will be eternal. An enlightened person evaluates things beyond their material value, and plans for life beyond its temporal existence. He is willing to suffer loneliness temporarily, but not to be rejected eternally.
 
2、抱朴守拙 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Simplicity and honesty are good ways to conduct life in this world.
 
Being innocent of worldly shrewdness is innocent of sophistication. Sophistication is not far from cunning. It is better to be simple and honest than to be shrewd and sophisticated.
 
3、心事宜明 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似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Disclose intention, but conceal ability.
 
A real person’s intention, which is like the bright sun in the blue sky, is void of any shadow of evil; therefore, there is no reason to conceal it. A real person’s ability, which is like the precious stone or the valuable pearl, is easy to attract jealousy, so it should be carefully treasured instead of any unnecessary exposure.
 
4、出污泥而不染 明机巧而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Keep clean in the mud. Reject cunning maneuvers.
 
Chasing neither power nor wealth is clean. Possessing both power and wealth but without being contaminated by them is even cleaner. Knowing no cunning tricks is admirable. Knowing various cunning tricks but refusing to use them is even more admirable.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看到《再译菜根谭:英汉对照》这个书名,就让我心头一动。菜根谭啊!这本充满人生智慧的经典,我从小听到大,各种中文译本也读了不少,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次的“再译”,再加上英汉对照,这简直是为我这种既想深入理解原文,又想对照学习英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古文的理解,可能受到当代语言习惯的影响,或者说,中文的博大精深,有时候用当代的白话去解释,反而会丧失掉原有的韵味。而英文,作为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它在解析概念、梳理逻辑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译者是如何将《菜根谭》那种含蓄、辩证、富含哲理的意境,通过英文来呈现的。是直接的词语对应?还是意译?亦或是结合了两者?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原先我理解模糊的句子,在英文对照下,能够豁然开朗。而且,我平时也有阅读英文的习惯,如果能通过这本书,将阅读英文和领悟中国传统哲学融为一体,那绝对是一种别致的学习体验。我猜想,译者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去考量如何最贴切地传达《菜根谭》的精髓,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想的桥梁。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翻开书页,看看这“再译”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惊喜,是否能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菜根谭》。

评分

收到《再译菜根谭:英汉对照》这本新书,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一丝丝的忐忑。期待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菜根谭》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觉得它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宝藏,每次翻阅都能有所收获。而“再译”两个字,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译者一定是对《菜根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者想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呈现这本书的智慧。而“英汉对照”这一点,更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用中文来理解《菜根谭》,虽然能领会其大意,但对于其中一些意境的细微之处,或者说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如果能通过英文的对照,去体会《菜根谭》的句子,我非常好奇,英文的逻辑和表达方式,会不会帮助我更清晰地解析那些复杂的哲学思想,或者说,能否在字里行间,发现一些中文原文中不易察觉的深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领略《菜根谭》智慧的另一条路径,一条可能更具国际视野,也更能帮助我梳理和理解人生道理的路径。

评分

老实说,我对“再译”两个字特别敏感。我一直觉得,《菜根谭》这本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一样,每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去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就像陈年老酒,越是品,越是能尝出其中的层次和韵味。我手边已经有几本不同版本的《菜根谭》了,有的是年轻时读的,有的是结婚后读的,还有的是孩子出生后读的,每次都有新的感悟。这次看到《再译菜根谭:英汉对照》,我好奇的点在于,“再译”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译者对原文有了新的解读,还是用了更现代、更易于理解的语言?我一直觉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普适性和穿越时空的力量,但有时候,语言的隔阂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距离感。而英汉对照,这更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语言,最有趣的方式就是通过它来理解另一种文化,或者反之。如果能通过英文的视角,去理解《菜根谭》中那些关于修身养性、处世待人的智慧,我相信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我平时觉得很难用中文完全表述清楚的意境,在英文的精准描述下,会有怎样的呈现。会不会有某些英文词汇,能比中文更恰当地捕捉到《菜根谭》的某个细微之处?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双重挑战,也是一次双重收获。

评分

我一直对《菜根谭》情有独钟,觉得它里面的话,句句戳心,字字珠玑,像是一本写给我们凡人的生活指南。但是,有时候看一些古文,总觉得隔着一层薄雾,虽然能领会大概意思,但那种细微的、深入骨髓的体悟,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点。这次看到《再译菜根谭:英汉对照》,我立刻就来了兴趣。首先,书名里的“再译”,就让我觉得,这一定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新的理解和视角。我很好奇,译者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再译”这本书的?是对原文的深度挖掘,还是试图用更贴近现代人的语言去阐释?更吸引我的是“英汉对照”这四个字。我一直觉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菜根谭》里的智慧,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如果能通过英文的对照,去理解这些充满东方哲学意味的句子,会不会激发出一些我从未有过的联想?就像是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熟悉的文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让我在阅读《菜根谭》的同时,也能悄悄地提升我的英文理解能力,并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跨语言的对比,加深我对《菜根谭》本身内涵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再译菜根谭:英汉对照》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股子好奇和一点点“挑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菜根谭》这本奇书,我实在太熟悉了,手里的中文译本也翻了几次。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候觉得它讲得太深了,有时候又觉得它太“现实”了。这次的“再译”,我特别想知道,译者有没有找到新的切入点,或者有没有更贴合当下时代语境的解读。我个人觉得,真正的经典,是可以被反复解读的,而且每一次解读,都应该有新的火花。《菜根潭》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本奇书。而“英汉对照”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我一直觉得,学习语言,特别是像《菜根潭》这种富含哲理的书籍,如果能有对照,就像是在给大脑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很好奇,英文是如何“翻译”出《菜根潭》那种东方特有的含蓄、辩证和洒脱的。会不会有一些英文的表达,比我们现有的中文翻译更能精准地捕捉到原文的精髓?我期待的,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不是生硬的翻译,而是能让我通过英文,更深入地理解《菜根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