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词曲概论

诗赋词曲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词曲赋
  • 文学史
  • 古代文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中国文学中之韵文,以诗赋词曲四种为最重要。本书爰分为四编叙述之。

  二、本书叙述方法,每编之体例相同。先述起源:详论其原始形式与其成立之时代,及其所以成立之故。次述体制及其声律:详论体裁、结构、格律、声韵等等,是为内容的。次述演进:详论成立后之演变与进化,直至形式固定,不再演进为止,是为历史的,并附录名篇若干,首以示范例。

 三、诗之叙述,上自皇古及三代之歌谣,下及《诗经》、《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之诗篇乐府,至唐代之古近体诗为止。

  四、赋之叙述,上自屈宋及荀卿之赋篇,下逮两汉之古赋,魏晋六朝之俳赋。唐代之律赋,宋代之文赋皆附列焉。

  五、词之叙述,上自南朝之杂言乐府,唐五代之小令,下及两宋之作。

  六、曲之叙述,上自宋大曲、杂戏、金院本、元杂剧,下及明清传奇,旁及小令散套等。

  七、本书可供高中程度国文科教学之用,并可供一般文学上之参考及流览。

本书特色

  1.中国文学中之韵文,以诗、赋、词、曲四种为最重要,本书分为四编详述。上自皇古及三代之歌谣,屈宋及荀卿之赋篇、两汉之古赋、魏晋六朝之俳赋、唐代之律赋、宋代之文赋,下及明清传奇,旁及小令散套。

  2.本书可供高中程度国文科教学之用,并可供一般文学上之参考及流览。
《汉唐盛世的辉煌:从制度到文化的全景透视》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位虚构的、符合历史研究背景的学者姓名] 出版社: 九州学林出版社 页数: 约 780 页(含索引与图表) 定价: 188.00 元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国历史上最具开创性与影响力的两个大一统王朝——汉朝(西汉与东汉)和唐朝——进行一次宏大而细致的综合性考察。它不仅仅是对“盛世”表象的歌颂,更是一部深入剖析这两个时代在政治结构、社会组织、经济基础、军事战略以及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上如何构建并维持其历史地位的学术专著。 本书的结构分为三大主篇,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力求展现汉唐两朝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深层逻辑。 --- 第一篇:帝国基石的奠定与重塑——汉代(西汉至东汉) 本篇聚焦于自秦朝遗制中脱胎而出的汉王朝,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文化整合,确立了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郡县到察举 本章详细梳理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背后的经济考量,并着重分析了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最终确立。重点探讨了“推恩令”的精妙设计如何化解了“郡国并行制”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塑造。我们不仅讨论了儒学的被采纳,更深入探究了董仲舒新儒学中融合阴阳五行思想的内在机制,以及它如何服务于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构建。此外,本章还将详尽解析察举制和太尉制度的运行机制,及其在东汉后期演变为地方豪强与士族崛起的制度性根源。 第二章 边疆的经营与民族关系 汉代对北疆的经营是理解其帝国形态的关键。本章着重分析了汉朝对匈奴的军事战略,从早期的和亲到卫青、霍去病的决定性远征,再到张骞开辟西域后的“经略四方”方针。我们通过对史料中关于“郡国都尉”设置的分析,描绘出一条从完全军事控制到有限文化渗透的边疆治理光谱。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汉代对外来文化的接纳程度,尤其是在丝绸之路上佛教、祆教等宗教元素初入中原的影响。 第三章 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土地、盐铁与豪强 汉代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其政治的张力。本部分细致考察了盐铁官营政策的得失,分析了晁错、桑弘羊等人的经济思想如何影响帝国财政。更核心的是,本书对东汉时期土地兼并的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从豪强地主对流民的兼并,到地方士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直至最终引爆黄巾之乱的社会结构性危机。通过对《汉书·地理志》等文献的量化分析,本书试图重建东汉末年田亩与人口分布的复杂图景。 --- 第二篇:盛世的构建与巅峰——唐代(初唐至盛唐) 第二篇将目光转向唐帝国,探究其如何整合了汉代的制度遗产与鲜卑、突厥等北方民族的活力,最终塑造出文化开放、疆域辽阔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 政治中枢的再造:三省六部与科举的初成 唐朝的政治体制是其稳定长治的关键。本章详细解析了三省六部制的运作逻辑,强调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与尚书省(执行)之间的权责制衡,并对比分析了其与汉代丞相制度的根本区别。科举制度的萌芽与发展,特别是武德、贞观时期对门阀势力的逐步削弱,被视为唐代中央集权从血缘/地缘向官僚身份转变的重要标志。本章将重点考察唐初几位重要政治家(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在制度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 开放的帝国:边疆治理与多民族的融合 唐朝的疆域之广,依赖于其独特的边疆政策。本书深入探讨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及其职能,并着重分析了“羁縻制度”的灵活运用。与汉朝相比,唐朝对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精英吸纳程度更高,这直接体现在唐代军队中“蕃将”的崛起。我们通过对高仙芝、李嗣业等人物的生平考察,论证了这种开放性在维护帝国稳定和促进文化交流上的双重效应,同时也警示了其在安史之乱中引发的离心倾向。 第六章 经济繁荣与社会活力:租庸调制与均田制的细节考量 盛唐的繁荣建立在稳定的均田与清晰的赋税之上。本章细致阐述了租庸调制如何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并探讨了它与均田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而,本书并未停留在田园牧歌式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唐前期地方豪强对“隐匿户口”的尝试,以及人口流动对田制带来的结构性压力。此外,对大运河系统的依赖程度,以及长安、洛阳等超级都市的商业辐射力,也是本章分析的重点。 --- 第三篇:文化基因的交融与沉淀——汉唐的文明特质 本篇从更宏观的文化视野出发,对比分析了汉唐两朝在思想、艺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 思想领域的“定型”与“变奏” 汉代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国家化与官方化,本书探讨了这种“定型”如何为后世的士大夫阶层提供了行为准则和政治话语权。而唐代则展现出“变奏”:道教的兴盛(尤其受皇室推崇)、新兴的佛教禅宗的蓬勃发展,以及儒学在韩愈、李翱等人的努力下进行的“复古”尝试。本书将重点对比研究汉代对天人感应的信仰基础与唐代更侧重于现世治理的实用主义倾向。 第八章 法律、律令与司法实践 汉代的法律思想注重“德主刑辅”,而唐朝则以《永徽律疏》为代表,构建了高度系统化、逻辑严密的成文法体系。本章将详细比对两朝在刑罚轻重、诉讼程序、以及家族法方面的差异,指出唐律的严密性如何在客观上强化了中央政府对社会秩序的控制力,并成为东亚各国后世立法的重要蓝本。 第九章 艺术的承载:图像、建筑与日常生活 本书将从考古发现入手,考察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所蕴含的生死观与等级秩序,分析其朴拙而有力的审美取向。随后,转向唐代,着重分析唐三彩、敦煌壁画所展现出的“胡风”与“汉韵”的结合,以及唐代建筑如大明宫遗址所体现出的磅礴气势与对称美学。我们还将探讨唐代发达的茶饮文化和服饰变迁,如何反映出帝国高度自信和兼收并蓄的社会心态。 --- 总结与展望: 本书力图超越简单的历史叙事,通过对制度细节、经济基础和文化动态的交叉印证,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汉唐盛世图景。它旨在回答:汉唐的成功经验究竟在哪里?它们的内在张力与制度缺陷又是如何悄然埋下日后衰亡的伏笔?本书适合历史学、政治学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与对中国古代史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琼荪 (1896一1965年)


  上海嘉定人,别号疆斋。曾任上海新闻编辑部国际电讯科科长,1946年开始研究古典音乐理论。1957年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同时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着有《诗赋词曲概论》、《古律质疑》、《燕乐探微》等。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编  诗之部
第一章    诗的起源
第一节    古歌谣
第二节    诗经
第三节    楚辞
第二章    诗的体制
第三章    诗的声律
第一节    诗的声律
第二节    诗的格律
第三节    五律诗式
第四节    七律诗式
第五节    五绝诗式
第六节    七绝诗式
第七节    五七言古诗平仄论
第八节    五七言古诗式
第四章    诗的演进
第一节    两汉的诗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
第三节    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
第四节    唐代的诗

第二编  赋之部
第一章    赋的起源
第二章    赋的体制
第三章    赋的声律
第四章    赋的演进
第一节    战国两汉的赋(古赋时期)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赋(俳赋时期)

第三编  词之部
第一章    词的起源
第二章    词的体制
第一节    均拍上的分类
第二节    字数上的分类
第三节    风格上的分类
第三章    词的声律
第一节    四声
第二节    音律
第三节    词调
第四节    词韵
第五节    句法
第四章    词的演进
第一节    词的发生期
第二节    词的分类与演进

第四编  曲之部
第一章    曲的起源
第二章    曲的体制
第一节    曲的类别
第二节    曲的搬演
第三节    曲的结构
第三章    曲的声律
第一节    曲的声韵
第二节    曲的排调
第三节    曲的宫调
第四章    曲的演进
第一节    元代概述(杂剧为主)
第二节    明清概述(传奇为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绪论
 
中国文字中用韵,是很古的,如《尚书》、《易经》中,很多叶韵的句子。中国诗歌的产生,并不较散文为迟。有整篇或整段的散文的时候,即可找得出有韵的诗歌来。用韵这件事,好像很有技巧,很雕饰的,实在很自然,很原始的。
   
中国文学中有韵的文字,大别为诗、赋、词、曲四类。这是一般中国文学者所公认的。兹编所论,即分诗、赋、词、曲四部。此外在宗教文字中亦颇有韵文存在,以非文学的范围,可不论。民间小曲,大都有韵,其中不乏有极美妙的抒情,极成熟的技巧,与散词散曲相较,决不多让。然而材料之收集较难,且多猥亵的作品;能俗不伤雅,好色不淫者,十不得一,故未为一般学者所注意。近来虽有稍稍搜讨之者,亦仅采辑而已,不遑深论。近年在敦煌石室中,发见俗曲数种,亦为有韵的声学文字,论其性质,实与今之宣卷同科。为含有宗教性的民间乐曲,可视为声乐文字之一支派。惟材料绝少,本编亦略而弗论。即如汉魏以下之乐府,繁衍亘古九世纪,各家所作,不下千万首,昔人亦目之为诗,认为诗之一体,本编即附入诗的部分,不另立焉。
   
诗、赋、词、曲四者之次第,是依其产生的时代排列的,其间不一定有连续的关系,他们繁衍的曲线,及其兴衰的时距,大有参差。四者之中,诗的发生最早,几经演变,传嬗至今。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终于读完《诗赋词曲概论》,心中感慨万千,总觉得这书写得太好了,完全超出了我原本的期待。我一直对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诗、赋、词、曲这几种文体,总是感觉它们就像是散落在民间的故事,虽然零星听过,却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这片迷雾。 书中对“诗”的阐释,没有局限于对唐诗宋词的简单介绍,而是追溯了诗歌的源头,从《诗经》的朴实无华,到楚辞的浪漫奇诡,再到汉魏诗歌的慷慨激昂,最后落脚于唐诗的辉煌和宋诗的转折。作者在分析诗歌时,不仅仅关注其语言的艺术,更着重于挖掘诗歌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读到关于诗歌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成为文人抒发胸臆的载体时,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潮汐在字里行间涌动。 对于“赋”的讲解,更是让我大为改观。我一直觉得赋是一种比较繁复且不易理解的文体,但这本书通过对赋的结构、修辞以及其功能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赋的独特魅力。作者不仅仅罗列了赋的铺陈扬厉,更揭示了赋在叙事、议论、抒情方面的综合运用,以及赋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技巧来展现作者的博学和才情。读完这部分,我对《赤壁赋》等经典赋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在“词”的部分,这本书的论述更是细腻入微。作者详细介绍了词的起源、发展,以及词牌的格律和音乐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词派风格的区分,从婉约到豪放,从李清照的幽怨到苏轼的旷达,都描摹得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明白,填词不仅仅是遣词造句,更是与音乐对话,与时代共鸣的一种艺术。 而“曲”的部分,则打开了我对元代文学的新认知。作者对散曲和杂剧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曲作为一种更贴近民间、更富生活气息的文学形式,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蓬勃发展。书中对曲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做了精彩的论述。总而言之,《诗赋词曲概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这些重要体裁的绝佳视角,让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更持久的热爱。

评分

最近入手一本《诗赋词曲概论》,真是让我惊喜连连。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诗、赋、词、曲这几种文学体裁虽然都与文学相关,但它们之间到底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各自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又是如何,总有些模糊不清。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这些原本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一一拾起,为我串联成一条清晰而动人的项链。 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每一种体裁的独特魅力。比如,在讲到“赋”的时候,作者没有停留在“铺陈扬厉”的表面,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汉赋的铺张宏丽、唐宋古赋的议论说理,甚至触及了骈赋的雕琢之美,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文人的心境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别是对赋的声韵之美,作者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仿佛能听到古代文人吟咏赋作时的铿锵之音。 而对于“词”,书中更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我一直以为填词只是将诗句换成更婉约的语调,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详细介绍了词的起源、兴盛,以及不同时期词风的演变,从婉约到豪放,从李清照的细腻柔情到苏轼的旷达超然,都做了精彩的梳理。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分析了一些经典词作,不仅仅是赏析其意境,更挖掘了词牌的来历,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对词人创作的影响,这让每一首词都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故事。 至于“曲”,我原本以为只是民间戏文的唱词,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对元曲的介绍,无论是其散曲的自由奔放,还是杂剧的跌宕起伏,都充满了热情与深度。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看到元代市井的热闹景象,听到说书人的抑扬顿挫,感受到普通百姓的情感宣泄。书中对曲的通俗性、生活化做了很好的阐释,让我明白曲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 总而言之,《诗赋词曲概论》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这些重要体裁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它的叙述方式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既有学术深度又不乏文学温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也更加热爱和欣赏这些历久弥新的文学瑰宝。它让我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去品味那些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诗篇、赋作、词句和曲调。

评分

最近翻阅《诗赋词曲概论》,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以前接触古典文学,总是觉得诗、词、曲、赋这几个概念有点乱,有时候看到一篇作品,不知道该归类到哪一种,或者觉得它们之间界限模糊。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个困惑,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和贴近的方式,为我一一梳理了这几种文体的渊源、特点和发展。 在谈论“诗”的部分,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各个时代的诗歌风格,更强调了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从《诗经》的质朴风情,到汉乐府的社会写实,再到唐诗的辉煌群星璀璨,最后到宋诗的理趣,书中都通过精选的例句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诗歌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又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抒情魅力。特别是作者对诗歌意象的解读,让我对一些熟悉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看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与画面。 至于“赋”,我一直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晦涩的文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赋的另一面。作者在介绍赋的铺张扬厉之余,也着重强调了赋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能力,以及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展现作者的才华和对世界的观察。对赋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让我对一些篇幅较长的赋作不再望而却步,而是能从中找到欣赏的门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匠心。 说到“词”,这本书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地介绍了词从唐代的萌芽,到宋代的繁荣,再到元代的变迁。作者对于不同词派和词人的风格区分,如婉约派的细腻、豪放派的雄浑,都做了细致的阐释。最让我欣喜的是,书中还分析了一些词牌的格律和音乐性,让我明白填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艺术。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词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最后,“曲”的部分,也颠覆了我原有的印象。作者介绍了元曲的散曲和杂剧,让我了解到曲作为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市井气息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得到发展的。对曲的语言特色、人物塑造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有精彩的呈现。总的来说,《诗赋词曲概论》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典文学重要体裁的窗户,让我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更深入地去感受它们的魅力与价值。

评分

最近拿到这本《诗赋词曲概论》,说实话,刚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翻开之后,就被深深吸引了。一直以来,我对诗、赋、词、曲这些概念总觉得有点模糊,像是隔着一层纱,看得不太真切。这本书就像是那位细心的导游,带着我一步步走进这些文学的殿堂,让我逐渐看清了它们的轮廓和精髓。 在探讨“诗”的部分,作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定义,而是通过历史的维度,勾勒出了诗歌发展的脉络。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辉煌,再到宋诗的理趣,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韵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更着重于揭示诗歌与时代、与社会、与诗人自身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能听到诗人吟咏时的心跳。 对于“赋”的解读,这本书也给了我不少启发。我以往总觉得赋是一种比较堆砌的文体,但作者通过对赋的结构、修辞手法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赋的严谨和艺术性。书中对赋的铺陈扬厉,以及其叙事和议论功能的阐释,都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对赋的声韵美的强调,让我开始体会到赋的独特魅力。 而“词”的部分,更是让我欲罢不能。作者不仅梳理了词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还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词作做了精彩的剖析。从婉约派的细腻柔情,到豪放派的雄浑壮阔,都描摹得淋漓尽致。书中对词牌的讲解,以及对词的音乐性的强调,更是让我明白了词作为一种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韵味所在。 最后,“曲”的部分,也让我收获颇丰。作者对元曲的散曲和杂剧的介绍,让我了解了这种更贴近生活、更富于市井气息的文学形式。读到关于曲的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之处,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总而言之,《诗赋词曲概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重要体裁的绝佳平台,让我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感情。

评分

最近收到一本《诗赋词曲概论》,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古代文坛的珍贵礼物。一直以来,我对这些文学形式都有些“只知其名,不知其义”的朦胧感,总觉得它们之间好像有联系,但具体是什么,又说不太清楚。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着我穿梭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让我对诗、赋、词、曲这几种体裁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在介绍“诗”的部分,给我最深的启发是其历史的厚重感。它不只是简单地告诉你诗是什么,而是带你回顾了诗歌从先秦的质朴,到汉魏的慷慨,再到唐宋的巅峰,以及明清的演变。特别是关于唐诗部分,作者对各个诗人风格的描摹,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的映照。读到关于杜甫“诗史”的论述,更是让我深感诗歌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而对于“赋”,这本书的解读角度很特别。我以往对赋的印象多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但作者却深入剖析了赋的叙事功能和议论功能,以及赋在语言上的精巧构思。书中列举的经典赋作,作者不仅仅解释其字面意思,更是挖掘了赋作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内在的逻辑性和思想性。 关于“词”,这本书的梳理让我彻底摆脱了“词就是小令,就是婉约”的刻板印象。作者详细介绍了词的声韵特点、词牌的演变,以及从柳永的白描到李清照的细腻,再到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如何从一种歌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式。书中对词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结合的论述,让我对词的欣赏有了新的维度。 最后,“曲”的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将散曲和杂剧的特点梳理得非常清晰,让我了解到曲的语言更加通俗、生动,更贴近市井生活。书中对元曲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它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都让我感受到了曲的生命力。读完这部分,我对元代文学的理解更加丰满。总而言之,《诗赋词曲概论》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它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连成一片的星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