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谭的处世智慧

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谭的处世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菜根谭
  • 处世智慧
  • 人生哲理
  • 古典智慧
  • 修身养性
  • 为人处世
  • 人生经验
  • 传统文化
  • 励志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彻研儒释道三教真理的智慧结晶
  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蕃薯、芋头等粗食,
  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

  《菜根谭》共分前、后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世间万象录:古今智者的人生哲思》 导言:洞察人心与世事的千年智慧 本书并非追溯某一特定典籍的注解,而是汇集成一部纵览古今、涵盖人情世故与个人修养的宏大智慧图谱。它不聚焦于“菜根”的清苦与淡泊,而是致力于展现人类在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中,如何运用审慎的判断、坚韧的品格和深远的眼光来驾驭人生。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从先秦诸子的思辨之光到魏晋名士的潇洒风骨,再到宋明理学的内省工夫,精选那些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实践价值的哲理片段,编织成一幅关于“如何安身立命”的精美画卷。 本书的宗旨在于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世界运作的底层逻辑,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总结。我们探索的是普遍性的人性规律、社会运行的结构性力量,以及个体在权力、财富、名誉面前应保持的清醒与节制。 --- 第一卷:修身养性——内求诸己的基石 本卷着重探讨个体生命的内在建设,这是应对外部纷扰的首要屏障。我们深知,唯有内在的充实与安定,方能抵御外界的诱惑与侵蚀。 第一章:心性的锤炼与定力 真正的强大,源于对自身欲望的深刻理解和有效约束。本章选取了历代贤达关于“克己复礼”的实践心得,它们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关于如何通过日常的微小训练,构建起一座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心堡垒。我们将分析如何识别并削弱那些消耗精力的“心魔”——如嫉妒、虚荣和过度的攀比心。重点阐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学基础,即如何将价值锚点从易逝的外部条件转移到稳固的内在德性之上。 第二章:学识的深度与广度 知识是构建世界观的骨架。本章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积累,探讨了“学以致用”的境界。我们考察了不同领域大师的学习方法论,例如,如何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模式(Pattern Recognition),而非仅仅记住史实;如何从艺术作品中领悟形式与精神的统一。强调学习不仅是获取信息,更是重塑思维框架的过程,使人具备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能力。 第三章:言语的艺术与分寸 言辞的力量常被低估。本卷深入剖析了“慎言”的各个层面:何时需要沉默以观其变,何时需要直言以正纲常。我们借鉴了外交辞令和辩论艺术中的精髓,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特别是针对“锋芒毕露”的危险性,提出了“藏器于身”的必要性,即在展示能力时,需辅以足够的耐心和低调,以待时机。 --- 第二卷:处世之道——在群体中保持清醒 人生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本卷致力于解析人际交往中的权力动态、合作机制与冲突化解的艺术,旨在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游刃有余,而不失其本真。 第四章:识人辨势的洞察力 洞悉他人动机是生存的技能。本章探讨了识人的方法论,从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选择的圈子,到他在压力下的真实反应。我们分析了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投射效应”和“确认偏误”的古老观察,并结合古代官场、商场的案例,阐释如何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可靠性和潜力。 第五章:进退取舍的平衡术 世间之事,多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假象。本章聚焦于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优选择。探讨了“舍小利保大局”的策略,以及在竞争中何时应采取合作姿态。特别分析了“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导读者识别环境的流动性,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方向,避免固执于过时的路线。 第六章:交友与立盟的艺术 友谊与合作是构建个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卷细致考察了古代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根本区别。我们强调,真正的盟约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的尊重之上,而非单纯的利益交换。同时,也审视了“恩怨情仇”的复杂性,指导读者如何得体地处理人情往来中的“还债”与“立界限”问题,确保不因情面而失原则。 --- 第三卷:安身立命——面对无常的哲学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本卷从更宏大的哲学维度出发,探讨个体如何与“无常”共处,建立一种既能积极入世,又能超然物外的生命态度。 第七章:从得失论中超越功利 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往往围绕着获取与失去。本章试图解构功利主义的陷阱。我们考察了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功成名就却最终黯然收场的例子,分析了“贪多嚼不烂”的局限性。重点在于培养一种对结果的释然态度,将努力的过程本身视为回报,从而降低对最终结果的执念。 第八章:从历史的循环中观照当下 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但其中蕴含着永恒的教训。本章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了朝代更迭、技术革命与社会思潮变迁的规律。通过理解事物盛衰的内在驱动力,读者能更冷静地看待当前的挑战与机遇,不因一时的繁荣而得意忘形,也不因暂时的困顿而心灰意冷。 第九章:生活的秩序与审美 在纷乱的尘世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秩序感至关重要。本卷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审美情趣,将物质生活的必要性升华为精神追求的载体。这包括对时间、空间、物质的合理安排,使居住和劳作的环境成为滋养心性的场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有节制的生活境界。 --- 结语:持恒不懈的实践 《世间万象录》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工具箱和观察镜。真正的智慧,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被校准和深化。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每一位读者,都能凭借这份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坚定不移地走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活出一种充实、有深度且充满力量的人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一月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闲时喫紧,忙里悠闲/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义侠交友,纯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
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净从秽生,明从闇出/
客气伏而正气神,妄心杀而真心现/
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二月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知退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干坤/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
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三月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谦受益,满招损/
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勿羡贵显,勿忧饥饿/
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杀气寒薄,和气福厚/
正义路广,欲情道狭/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不着色相,不留声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见真乐/
舍己毋处疑,施恩毋望报/
厚德以积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无欲之贞士,
而祸避祸之憸人/
 
四月
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风解冻,和气消冰/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却私扶公,修身种德/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恆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五月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无多口 /
震聋启聩,临深履薄/
君子之心,雨过天晴/
有识有力,魔鬼无踪/
大量能容,不动声色/
困苦穷乏,锻鍊身心/
人乃天地之缩图,天地乃人之父母/
戒疏于虑,警伤于察/
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亲近善人,须知机杜谗,剷除恶人,应保密防祸/
节义来自暗室不欺,
经纶缲出临深履薄/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量弘识高,功德日进/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云去而本觉之月现,
尘拂而真如之镜明/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六月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文华不如简素,谈今不如述古/
修身种德,事业之基/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
信心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诈/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学贵有恆,道在悟真/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
无事寂寂以照惺惺,
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浑然和气,处世珍宝/
诚心和气陶冶暴恶,
名义气节激砺邪曲/
行至中点,一省吾身/
行至中点,再省吾身/
行至中点,三省吾身/
 
七月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为天地立心,为子孙造福/
为官公廉,居家恕俭/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宁为小人所毁,毋为君子所容/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过俭者吝啬,过让者卑曲/
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宴乐声色名位,三者不可过贪/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急亲/
燥性偾事,和平徼福/
酷则失善人,滥则招恶友/
 
八月
急处站稳高处看稳,
危险境地早日回头/
和衷以济节义,谦德以承功名/
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交/
事上敬谨,待下宽仁/
处逆境时比于下,
心怠荒时思于上/
不轻诺、不生瞋、不多事、
不倦怠/
读书读到乐处,观物观入化境/
勿逞所长以形人之短,
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贫/
上智下愚可与论学,
中才之人难与下手/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责人宜宽,责己宜苛/
幼不学,不成器/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
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言者多不顾行,谈者未必真知/
无为无作,悠游清逸/
春色为人间之妆饰,
秋气见天地之真吾/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天地万地,皆是实相/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心无物欲干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欢乐极兮哀情多,兴味浓后感索然/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得好休时便好休,
如不休时终无休/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九月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知足则仙凡路异,善用则生杀自殊/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存道心,消幻业/
退步宽平,清淡悠久/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动乱/
隐者无荣辱,道义无炎凉/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理寓于易,道不在远/
动静合一,悟入无心/
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乐乡/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云中世界,静里干坤/
不希荣达,不畏权势/
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春之繁华,秋之清爽/
 
十月
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
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读易松间,谈经竹下/
人为乏生趣,天机在自然/
烦恼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事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闹中取静,冷处热心/
世间原无绝对,安乐只是寻常/
接近自然风光,物我归于一如/
生死成败,一任自然/
处世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
勘破干坤妙处,识见天地文章/
勐兽易伏,人心难降/
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清山绿水/
生活自适其性,贵人不若平民/
处世忘世,超物乐天/
人生本无常,盛衰何可恃/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求心内之佛,却心外之法/
以冷情当事,如汤之消雪/
彻见真性,自达圣境/
心月开朗,水月无碍/
野趣丰处,诗兴自涌/
见微知着,守正待时/
 
十一月
森罗万象,梦幻泡影/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欲望虽有尊卑,贪争并无二致/
毁誉褒贬,一任世情/
不为念想囚系,凡事皆要随缘/
自然得真机,造作减趣味/
彻见自性,不必谈禅/
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
布茅蔬淡,颐养天和/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断绝思虑,光风霁月/
机神触事,应物而发/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213
思及生死,万念灰冷/215
卓智之人,洞烛机先/216
雌雄妍丑,一时假相/217
风月木石之真趣,唯静与闲者得之/
天全欲淡,虽凡亦仙/
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修行宜绝迹于尘寰,
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山居清洒,入都俗气/
 
十二月
人我合一之时,则云留而鸟伴/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
落叶蕴育萌芽,生机藏于肃杀/
雨后山色鲜,静夜钟声清/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要以我转物,勿以物役我/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不可徒劳身心,当乐风月之趣/
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土/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留连光景/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利害乃世之常,不若无事为福/
茫茫世间,矛盾之窟/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减繁增静,安乐之基/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
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除旧佈新,一清吾心/
除旧佈新,再清吾心/
除旧佈新,三清吾心/

图书序言

前言

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着作,作者并非一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蹟,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富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着述。他的着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蕃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借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着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干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着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着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图书试读

1月1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人类生存世间,要了解最美与最尊贵的人生意义,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果以为这种人生才是美满的、尊贵的,那就太可怜了。
 
我们如果把眼光向远处观察一下,便能体会到古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人格与学识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地位和富贵的关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态之美。只是看一个人是否遵守人伦、道德,肯为大众服务,牺牲个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说:「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由此可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为人所尊重、景仰,还有人对他轻视、毁谤吗?反过来说,一个人不讲道德,不修品行,趋炎附势,谄媚奸佞,他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叫做美善吗?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被当世人咒骂,遗臭名于后世。所以说,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万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还不如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现在拿古人来做证明。古时有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叫做伯夷、叔齐,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欢喜,是喜欢他们的道德。桀、纣、幽、厉,乃无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们的无德。所以,我们想在世间做个好人,必须要有道德。所谓:「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我们最忧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为声势不集于我身而怀忧愤。须知道充德备,每个人都钦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这样看起来,是声威与富贵重要呢?还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难明白了。
 
印度释迦牟尼舍了父母妻儿,悄悄离开了迦毗罗卫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须发,服僧伽梨,是为了求真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婆罗门,即负责宗教之祭师;剎帝利,为独占军政的武士;吠舍,是业农工商的平民;首陀罗,是被奴役的奴隶--之间的不平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我心绪宁静的书,市面上这类书很多,但大多流于表面,讲些空洞的道理,读完后也提不起什么精神。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简直就像找到了宝藏。它的标题《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谭的处世智慧》就很有意思,让我联想到很多古老的智慧,总觉得不一般。读进去之后,更是惊喜连连。它里面的文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每一句都像经过千锤百炼,字字珠玑,饱含深意。我特别喜欢它讲的那些关于“顺境”与“逆境”的辩证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一帆风顺,但人生哪里有那么多顺遂?这本书就告诉你,如何在逆境中汲取力量,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警惕,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人生观。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所谓的“成事”,并非依靠一时的冲动或运气,而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它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只是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迷茫,并提供了一套温和的解决方案。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停下来思考,把它说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那种感觉很奇妙,仿佛在重塑自己的认知体系。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谭的处世智慧》,光是这个“咬菜根”就很有画面感,而且“百事成”这三个字,更是直击人心,谁不想事事顺利呢?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不像那种佶屈聱牙的古文,也不是市面上常见的白话文,而是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韵味,读起来既不费力,又能感受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我惊喜的是,它里面的内容,真的触及到了我生活中的很多痛点。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保持界限,如何不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甚至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这本书都能给出一种豁达的解决之道。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通过一些充满智慧的论述,让你自己去体悟,去领悟。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忍不住点头赞同,觉得作者简直太懂我们这些普通人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很多行为和想法,找到了内心平静的出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吸引力,《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谭的处世智慧》,读起来有一种古老而又朴实的智慧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翻开书页,我更是欣喜不已,因为它里面的内容,恰恰是我一直在生活中寻找的“定心丸”。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讲一些漂亮的口号,而是非常扎实地,从人生的各个层面,去剖析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道。我特别喜欢它关于“知足常乐”的论述,在如今这个追求无限物质和成功的时代,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提醒我们,真正的快乐,往往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非外在的占有。它也没有回避人生的不如意,反而教导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挫折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我常常在读完一些章节后,会放下书,仔细地回味,并且尝试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效果真的非常显著。它让我学会了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股子朴实却又深刻的劲儿,老实说,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绝对不是一本浮光掠影的书。打开一看,就发现里面说的那些道理,真是越嚼越有味。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心灵鸡汤,讲完一套漂亮话就没了,而是那种真的能让你在生活中找到落脚点的智慧。举个例子,书里讲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多少人能在真正身处顺境或逆境时,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本书就是把这种“平常心”拆解开来,从各种角度告诉你,如何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众人的眼光中保持自我。它没有卖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你去体会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蕴含着的深厚人生哲学。读这本书,我总觉得像是在跟一位长者聊天,他不说大道理,只是娓娓道来,但你听着听着,就觉得脑子里豁然开朗,很多困扰已久的问题,似乎有了解决的思路。尤其是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人人都在追逐名利,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慢下来,去看看脚下的路,去感受生命本身的美好,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裹挟。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人生哲理比较感兴趣的人,但很多时候,在阅读这类书籍时,总会觉得有些遥不可及,好像讲的都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标题《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谭的处世智慧》就传递出一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读进去之后,更是发现里面的内容,都是从最细微的生活之处着眼,却能触及到最深刻的人生道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书,而更像是在“参”悟。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例如,它讲到“静以制动”,我之前总觉得这是一种被动的策略,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静”,是一种内心的强大和定力,在这种定力下,任何“动”都会变得无所遁形。而且,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精炼,就像一颗颗浓缩的宝石,需要你慢慢地去品味,去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无穷力量。我常常在工作之余,会翻开这本书,随便翻到一页,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让我觉得自己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