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遂平妖传》全称《北宋三遂平妖传》,又名《平妖传》,为我国明代时期的一部长篇小说。演述北宋时王则于贝州起义,文彦博得「三遂」(马遂、李遂和诸葛遂智)之力加以镇压之事。《宋史‧明镐传》载:
王则者,本涿州人。岁饥,流至恩州,自卖为人牧羊,后隶宣毅军为小校。恩、冀俗妖幻,相与习《五龙》、《滴泪》等经及图谶诸书,言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初,则去涿,母与之诀别,刺「福」字于其背以为记。妖人因妄传字隐起,争信事之,而州吏张峦、卜吉主其谋,党连德、齐诸州,约以庆历八年正旦,断澶州浮梁,乱河北。……亟以七年冬至叛。……则僭号东平郡王,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建国曰安阳。……旗帜号令,率以「佛」为称。……及文彦博至,穴通城中,选壮士中夜由地道入,众登城。贼纵火牛,官军以枪中牛鼻,牛还攻之,贼大溃,开东门遁。……总管王信捕得则,其余众保村舍,皆焚死。槛送则京师,支解以徇。则叛凡六十六日。
可见,小说据历史加以演义,但由于王则起义的宗教色彩,小说为此增加了很多妖狐变幻的故事,从而使小说的幻化色彩沖淡了实事的痕迹,成为了神魔小说的典型之作。
《平妖传》现存两个版本系统。其一为四卷二十回本。首武胜童昌祚撰「重刊《平妖传引》」,卷一至卷三正文前题「东原罗贯中编次,钱塘王慎修校梓」,卷四正文前则题「东原罗贯中编次、金陵世德堂校梓」。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被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一九八三年排印刊行。其二为四十回本。据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明刊有两种:一为天许斋批点本,目录、引首书名均题「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引首叶上题「宋东原罗贯中编」、「明陇西张无咎校」,首泰昌元年(西元一六二○年)张无咎序。一为崇祯墨憨斋批点金阊嘉会堂刊本。内封题「墨憨斋手授《新平妖传》」,有识语云:「旧刻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二十卷,原起不明,非全书也,墨憨斋主人曾于长安复购得数回,残缺难读,乃手自编纂,共四十卷,首尾成文,始称完璧,题曰《新平妖传》,以别于旧。本坊绣梓,为世共珍。」末署「金阊嘉会堂梓行」,有二章,右下曰「颖川陈氏」,左上曰「勗吾发兑」。首张无咎序,不记年月,序中已明言龙子犹补作及重刻之故。目录叶题「墨憨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引首前题「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撰人名题「宋东原罗贯中编,明东吴龙子犹补」。这两种明刻本均藏在日本内阁文库,清刊本似皆从金阊嘉会堂刊本出。对于二十回本与四十回本的先后关系,学术界颇有争议,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四十回本系增补二十回本而成。我们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尊重金阊嘉会堂本的「识语」,认为二十回本先出,冯梦龙增补而成四十回本,初刊为天许斋批点本,再刊为墨憨斋批点金阊嘉会堂刊本。至于天许斋本题为:「明陇西张无咎校」,可能是故意隐匿重编者姓名,因为金阊嘉会堂本和天许斋本书前均有张无咎的序文,但序文稍有不同。金阊嘉会堂本在「兹刻,回数倍前」后多出「盖吾友龙子犹所补也」一句,明确指出了冯梦龙就是四十回本的增补者。
二十回本自胡员外得仙画产女永儿起,以此演述圣姑、卜吉、张鸾、任迁、弹子和尚事,至十三回以后始记王则起义,讫文彦博平定叛乱终。故事简单,情节突兀,人物关系纠缠不清,正如明泰昌元年刻本张无咎所言「昔见武林旧刻本止二十回,首如暗中闻炮,突如其来;尾如饿时嚼蜡,全无滋味,且张鸾、弹子和尚、胡永儿及任吴张等后来全无施设;而圣姑姑竟不知何物,突然而来,杳然而灭。」四十回本则大有改观,增补了得画前十五回,记袁公受道法于九天玄女,复为弹子和尚所盗,及妖狐圣姑姑炼法事。三十回以下记王则事,略依原本。情节完整,叙事转密。故本丛书採纳四十回本,鉴于泰昌元年的天许斋本文字多有模煳,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日本内阁文库所藏金阊嘉会堂本(《古本小说集成》本)为底本,并参考天许斋本(北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本)。
《平妖传》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上)中说:「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伙。」明确指出了《平妖传》开神魔小说之先,为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的高潮的出现做了必要酝酿和准备。神魔小说是鲁迅提出的小说类型,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这种小说产生在三教同源的背景下,以神魔二元对立结构小说框架,内容题材呈现出学道、斗法等神怪内容,艺术上呈现出奇幻的特征。王则利用宗教造反,本身就具有神秘色彩,当时的民间艺人为此创作了很多的话本,《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就有〈贝州王则〉的名目,并认为「此为妖术之事端」。二十回本《平妖传》承袭此「妖术」特征,以「焚画产永儿」、「试变钱米法」、「剪草为马」、「撒豆成兵」等一系列神奇故事加以串联,使小说初步具有了神魔小说的意味。冯梦龙增补本继续加大它的神魔色彩,增写了许多奇幻情节,如「处女下山」、「狐精访道」、「蛋僧盗法」等等。这些修炼斗法的描写除了增加小说的神幻色彩外,还为整个小说设置了一个宏阔的神幻背景。故明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称赞道:「墨憨氏补辑《新平妖传》奇奇怪怪,邈若河汉,海内惊为异书。」尽管冯梦龙使《平妖传》的神魔特征更加成熟,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关注现实已成为小说界的共识,冯梦龙增补的《平妖传》却成了神魔小说的殿军。陈大康曾言:「这部《北宋三遂平妖传》的问世,标志着有较深的文学修养的文人开始参与通俗小说的创作,然而对神魔小说流派来说,它的繁荣历程却快走到了尽头。」(《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二○○○年,第四三九页)同一部《平妖传》,二十回与四十回不同的版本,一个引导了一个小说类型的兴起,一个标志着这个小说类型的结束,由此可见《平妖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就《平妖传》本身而言,也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小说。特别是冯梦龙所增补的四十回本,艺术上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张无咎在四十回本〈平妖传叙〉中言:「始终结构,有原有委,备人鬼之态,兼真幻之长。」「堪与《水浒》颉颃。」指出了它具有结构完整、塑造人物生动、艺术与现实完美结合等特点。结构上,二十回本採取了早期白话小说通用的短篇联缀的结构模式,以人物的出场带动情节的发展。这种结构颇为松散,冯梦龙增补本在此基础上加邃加密,以弹子和尚、胡永儿为主要人物,前者以「天书」为线索连接天界与人界、后者以「再世姻缘」为线索连接人界与妖界,使整部书浑然一体。人物塑造上,《平妖传》成功塑造了圣姑姑、蛋子和尚、胡永儿等一系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圣姑姑对儿女的那份母性、蛋子和尚正直率真、胡永儿狐性逐步压倒人性的过程都使人印象深刻。在艺术与现实的结合上,《平妖传》所塑造的圣姑姑等行径虽有神幻色彩,但都显示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小说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讲述一些神奇故事,而是有深厚的现实关怀。张无咎评价道:「余尤爱其以伪天书之诬,兆真天书之乱,妖由人兴,此等语大有关系……非近日作《续三国》、《浪史》、《野史》等鸱鸣鸦叫,获罪名教者比。」
此外,《平妖传》还保存了大量的世情描写,文字具有当时口语素朴生动的特点。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民俗、语言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叙 小说家以真为正,以幻为奇。然语有之:「画鬼易,画人难。」西游幻极矣。所以不逮水浒者,人鬼之分也。鬼而不人,第可资齿牙,不可动肝肺。三国志人矣,描写亦工;所不足者,幻耳。然势不得幻,非才不能幻,其季孟之间乎!尝辟诸传奇:水浒,西厢也;三国志,琵琶记也;西游,则近日牡丹亭之类矣。他如玉娇丽、金瓶梅,另辟幽蹊,曲终奏雅,然一方之言,一家之政,可谓奇书,无当巨览,其水浒之亚乎?他如七国、两汉、两唐宋,如弋阳劣戏,一味锣鼓了事,效三国志而卑者也。西洋记如王巷金家神说谎乞布施,效西游而愚者也。至于续三国志、封神演义等,如病人呓语,一味胡谈。浪史、野史等,如老淫吐招,见之欲呕,又出诸杂刻之下矣。王缑山先生每称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堪与水浒颉颃。余昔见武林旧刻本,止二十回,开卷即胡员外逢画,突如其来,圣姑姑不知何物,而张鸾、弹子和尚、胡永儿及任、吴、张等后来全无施设。方诸水浒未免强弩之末。兹刻回数倍前,盖吾友龙子犹所补也,始终结构,有原有委,备人鬼之态,兼真幻之长。余尤爱其以伪天书之诬,兆真天书之乱,「妖繇人兴」,此等语大有关系。即质诸罗公亦云:「青出于蓝矣!」使缑山获睹之,其叹赏又当何如邪?书已传于泰昌改元之年,子犹宦游,板毁于火。余重订旧叙而刻之。子犹着作满人间,小说其一斑,而兹刻又特其小说中之一斑云。
楚黄张无咎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