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宋美龄的礼物政治学

蒋介石、宋美龄的礼物政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宋美龄
  • 礼物政治
  • 政治文化
  • 国民党
  • 历史
  • 传记
  • 外交
  • 文化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一张支票、一处住宅、一枚戒指,埋下韩复榘倒戈的伏笔。

  一册孙中山遗札,拢络数位川军军长,避免蒋系中央军数千将士的伤亡。

  一场非实物性系列赠礼:义结金兰、攀附亲缘、虚位头衔和礼遇,换来张学良远超过中央军的精良军备和忠诚拥护。

  如果说送礼是一门艺术,蒋介石与宋美龄无疑是箇中高手,他们惯于以礼物维系正统、传递讯息、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有时双方的互赠往还更是饶富趣味的斗智。无论于公于私、国内国际,蒋、宋对礼品都费尽心思,也形成独特的赠礼风格。

  本书没有生硬的学理,而以轻松流畅的方式罗列蒋、宋历来富代表性的赠礼。一方面透过礼尚往来的时间、频率和类型,综观两造之间的政治处境及心境转折;另一方面,则以赠礼的展现,洞察蒋介石与宋美龄,不为读者熟悉的人格特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淑萍、王长生


  王长生,生于一九五五年,长春人;安淑萍,生于一九五七年的石家庄市。两人现皆已退休,为自由撰稿人,着有《蒋介石诔辞说屑》(传记文学,二○○九年)。
 

图书目录

自序:蒋介石夫妇送礼风格概述

蒋介石赠礼
一、为权谋赠礼
二、因情意而送
三、宣言书
四、与蒙藏地方当局的互赠
五、看重古物
六、为伊莉莎白公主大婚赠礼
七、国民政府的国礼
八、蒋冯互赠礼物逸闻

宋美龄赠礼
九、对毛夫人的赠礼    
十、两次赠礼邓颖超    
十一、珍邮国礼 美龄旋风
十二、与张学良的礼尚往来  
十三、送《圣经》   
十四、协助夫君 收拢异将   
十五、宋美龄的国际赠礼
十六、与蒋经国的礼赠往还

后记
十七、蒋宋的赠礼策划者及代表
十八、皇亲名医身后贫
十九、为棒球王贺婚赠礼
 

图书序言

自序

蒋介石夫妇送礼风格概述


  古今中外,送礼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送礼是一门艺术,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信物,更是学无止境的一门老专业、新课题,小事情、大名堂。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的古训。礼品馈赠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正所谓「礼品如人品」,它能体现出赠送者的学养、智慧,足见礼品选择的重要性。得体、适时的送礼行为(包括「礼」的内容、包装、送的形式和地点),容易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也是叩开事业成功的敲门砖,危难时的挡箭牌。

  作为政治人物,特别是大政治家,他们送出的礼物,有时是自己的宣言书,有时是对方的护身符,有时给人以警醒,有时是无言的监督,有时是催命膏丹,有时能让人们产生共鸣,有时不着一字,却胜过千百字,有时会让人领悟后欣然一笑,但也有时,针对各自的目的,双方的礼物互赠往还,犹如一场斗智喜剧那样精彩。蒋氏夫妇都十分重视礼尚往来,又都是送礼高手,他们以独到的眼光选择礼品,确有标异领新、含义深刻的特点。蒋介石恪守「礼尚往来」的传统,一生中大量、广泛、豪爽的送礼,把送礼作为维系正统、化解矛盾、建立联系、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他在与宋美龄结婚后,又吸收西方的送礼文化,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送礼风格。

  说到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赠礼风格,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两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点。如两人都有各自的送礼代表,也有一个共同的送礼策划人,同时此人也是他们赠送的执行者。但蒋的赠礼代表,要远多于宋美龄。此外,两人对耆老贤尊,都敬以「礼」上嘉宾,对部下甚至是普通人也多有礼赠。在送礼的目的上,都有「因权谋而送、为情意而赠」,但显然,蒋的「因权谋而送」,要远远多于「为情意而赠」。而宋美龄恰恰相反,在礼品的筹备上,都有「精心准备、选择时机」,礼重意永,含义深刻,同时又有「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而赠,礼轻义重。

  虽然,蒋介石的秉政风格为事必躬亲,巨细无遗。但在送礼方面,他更注重政治层面的影响和作用,高人一等。他的送礼艺术之精华,应该是以礼品为工具,起到拉拢、瓦解地方势力和反对派的目的。如他在孙中山去世后,将孙中山写给自己的二十三封信,影印精装成册,派四川籍的黄埔学生曾扩情,专程赴西南,分赠刘湘等数十位军阀。赠送时,曾扩情按蒋的旨意,指着孙中山某一信中,对汪精卫、胡汉民有所批评的内容,进行阐述,暗示蒋介石才是孙中山的「法统继承人」,汪精卫、胡汉民都不具备做最高领袖的资格。这对于打击、瓦解、孤立汪精卫、胡汉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是令人叫绝。刘湘等人不但对蒋表示服从,而且对这位送礼代表,也高看一等,大小将领,无不争相向他送礼。由此,曾扩情还得了一个绰号:「鸭绒专员」,因为他收到不少鸭绒制品,如鸭绒枕头、靠垫等礼物。

  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蒋介石羁押多年,曾两次向蒋送手表,委婉提醒他:看看时间,该放我出去了吧(审判判决,关押十年),蒋介石回赠一枝手杖,隐含:你就此养老而终吧!结果呢,果然如此了。总之,蒋介石的送礼风格,在政治内容的丰富方面,要超过宋美龄。

  蒋介石一生,有三次大规模筹备大量礼品,以备广泛馈赠。这三次,都是以庆祝他的生日为借口,而要达到其他目的。第一次是一九四六年十月的六十大寿之前,第二次是到台湾后的一九五六年七十大寿,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的八十大寿。这三次礼品的赠送对象,主要是外国政要、来访的外宾、回国为他祝寿的侨团代表和侨领、国内的各界先进人物,以及为耆老贤尊祝寿等。除此之外,还有几次重要的送礼,如对陈洁如、宋美龄的母亲,每次见面都有礼物。

  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下野后,于同年九月赴日考察。那时他没钱,特意向浙江省政府借了五万元。此行的目的有两个:求援与求婚。

  所谓求援是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会谈,讨论有关中日关系,以及为完成北伐而商借鉅款;求婚是为娶宋美龄而向其母倪太夫人求婚。为此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带去了大量的珍贵礼物,如送给未来岳母的有:杭州丝绣、宜兴茶具、长白山野山参、大珍珠项鍊、翡翠手镯及订婚钻戒等物品。不过,在准岳母看来,她最满意的礼物,是那份蒋已与原配离婚的法律文书,并由此澄清社会上的一些流言蜚语。然而他的宗教问题尚未解决,仍令这位不苟言笑、矜持有度的老泰水心有芥蒂。

  此外,他要拜会在日留学时的老师等日本政要,也都有所送礼。再者,他的随行机要秘书陈舜畊,恰好于九月三十日晚在长崎结婚,他作为主婚人,理所当然的送了贺礼。此行在日本共逗留四十五天,花费二万六千元。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应邀赴重庆谈判,第一次正式会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互赠礼物。可见,蒋、毛两人,不约而同,都十分重视「送礼」这个「开场白」和「润滑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参不仅是一味良药,也象征着长寿、吉祥、富贵,甚至是辟邪的寓意。蒋介石特别喜爱送人参,而且讲究对「参龄」的选择和送时的再包装。如对尊长者祝寿、探病、慰问等,常常馈赠此物。他的十余位老师生日时,都曾得到过他送的「特大」人参。一九二八年他去「看望」冯玉祥的生日,也送了一封包装精美的「五十年」老参,令冯玉祥记忆犹新,十年后,冯还在日记中有此追忆。就连这些政要名流的父母做寿,蒋介石送的仍然是此物。他的这种观念和行为,也影响到宋美龄效仿。对方也都已获得此礼为荣耀,认为是难得的大礼了,感念至深。

  蒋氏夫妇都有送金银器物的习惯,不过夫人爱送金银首饰,而蒋介石则是送金鼎、银盾、金币、金表等纪念物。「盾」是古代作战时防身的专用器物,因此「盾」字、「盾」形又被引申为坚固、稳定、贵重之意。古时人们把金银铸成盾形,并在上面镌有图案、花边或文字,具有纪念意义,比直接送金条、银块、元宝要委婉、含蓄,也容易使对方接受,更使器物本身价值倍增。同时,它即可暗藏,又可陈列观赏,纪事寓情,因此,成为旧时上层社会常送的一种高档礼物。蒋介石对体育比赛获奖者、空军飞行员立功等,多有馈赠银盾的礼例。

  蒋介石对于他欣赏、倚重的人,还喜欢赠房子,这显然是「大礼」了。其目的,有的是尊崇,有的是奖励,还有是为我所用的「留」,即便对方不接受,也可博得虚怀若谷、广纳贤才的美誉。如在抗战期间,国府主席林森多次捐出自己的收藏,如字画、金银器皿、玉石等,总价值达上百万元,由此带动了社会各界此起彼伏捐赠热潮,极大地支持了抗战。蒋介石为表彰和感谢林森,将自己在重庆的临时居所,送给林森,并改名为「林园」。

  五、六○年代,大陆疯狂地迫害知识份子,蒋介石却相反,对着名学者着力拉拢、抚慰。当他们到台湾访问时,蒋介石不但亲自会见、热情款待,还向他们赠房子。如胡适、钱穆、林语堂等人都曾享受过蒋介石的这种礼遇,他们也都先后如蒋介石之所愿,留居台湾,使宝岛呈现「人文之盛、百代佳话」的景象。

  我们应该抛弃一种观念,认为送礼,就是送实实在在的物品。一些值得传颂的经典赠礼,尤为出自非实物性赠送。无论古今中外,凡作为政治人物,特别是大政治家,大多是非实物性赠礼大师:有的是精心策划,而有的,则是在他们不经意间的一次握手、一句慰语、一个点头、一丝微笑,甚至是一瞥的眼神,便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件事情的结局、一项政策的出台。

  蒋介石的非实物性送礼,虽无法与周恩来相比,但仍不失可圈可点。例如,为下属改名字,就是他常送的一种礼物。中央军校每一届学生毕业,都要举行毕业典礼,作为校长的蒋介石,都要亲自点名后赠送礼物——军人魂(宝剑)。有一次他点到一位名字叫「萧克拉斯」的湖南籍学生,就奇怪的问:你是外国人吗?萧赧然而答:不是。蒋没有丝毫的不悦,只是和蔼地说:这个名字不方便,改了吧!后来蒋为他改的名字叫「萧亮开」,就很敞亮、易记。

  如果说在二十世纪,世界上有两位是赠送自己照片最多的人,那么其中一位,必定是蒋介石(另一位是现仍在位的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英国女王送自己的照片,也只是一张一张的送,而蒋介石送起来,简直豪爽的不得了,除了他亲笔签名赠玉照外,在忙不过来时,由数位秘书代为签名,有时是几百张、几千张的送。当然,这样的赠送,就不必签名了。

  蒋到各地、各部队视察、检阅时,凡前来迎接或陪同的官员、将领,大多获赠他的照片。

  一九四八年他获选总统后,用汽车拉到会场的,是一箱一箱的戎装玉照,赠送给每一位国大代表、新闻记者、旁听席上的外国来宾和政要。

  从五○年代初开始,蒋介石效仿中共的统战策略,用大气球携带米面或食物,以及宣传材料,借助季风向大陆飘撒。这就是他除军事反攻之外的所谓「经济反攻」和「人道反攻」。在每个气球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他的照片,有时是几千张夹带式的「赠送」。到大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借助气球赠送照片,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

  宋美龄是二十世纪,在世界范围内,集权利、财富、智慧、荣耀、义节、坚毅、美丽、奢华于一身的传奇女性。罗斯福总统夫人称她为「西方雕琢的东方美人」。她去世后,美国《时代》週刊称她是「钢铁塑成的花朵」,并以此为主题发表悼念文章。

  尼克森在他的《改变亚洲历史的人物》一书中,对宋美龄评论道:「受过卫斯理大学教育的她,是一位优秀的译员。除了具有流利的华语与英语外,她还能完全了解她丈夫的思想,所以她能正确地翻译彼此的谈话。」尼克森给宋美龄以很高的评价:

  「蒋夫人是一位极文明、美丽、整洁,极女性化及极坚强的女人。……只要有蒋介石出场的外事活动,总有宋美龄陪伴。在蒋介石接见外宾时,她是夫人、是助手、同时也是翻译。在蒋介石的浙江官话和英语之间,她是最适合的翻译;在蒋介石宴请外宾时,她精通西方礼节,并注意和东方文化相结合,是名实相符的女主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剖析“礼物政治学”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深度和分析能力。它不是停留在对事件的表面描述,而是试图去探究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逻辑链条。例如,当描述蒋介石赠送某件物品时,作者会从多个维度去解读其政治含义:是对收礼者的笼络?是对盟友的支持?还是对潜在对手的一种警告?宋美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同样引人入胜。她作为蒋介石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她又是如何利用“礼物”来巩固自身地位,维护丈夫的权力,甚至是在国际舞台上施展影响力的?书中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梳理,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在很多时候,礼尚往来并非单纯的客套,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策略,一种无声的语言。

评分

这套书的包装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封面,纸张也很有质感,拆开快递的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厚重感。书名《蒋介石、宋美龄的礼物政治学》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一下子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人物的想象。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细节很感兴趣,尤其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他们身上的神秘色彩和在那个动荡年代扮演的关键角色,都让我觉得很有研究的价值。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很独特,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而是聚焦于“礼物”这个切入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我很好奇,在那个讲究人情往来、利益交换的时代,礼物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影响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政治决策,甚至是他们与国内外势力之间的互动?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他们赠送或收受了哪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这些物品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意图和博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此前未曾了解过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以及那个时代的复杂政治格局。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觉得很新颖,但也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或者枯燥。但实际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即使是复杂的政治事件,也被讲得引人入胜。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呈现。例如,在讨论某些涉及争议的“礼物”事件时,作者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解读,鼓励读者自行思考。这种开放性的写作风格,让我觉得非常难得。而且,书中对于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的描绘,并没有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多面的性格和情感,包括他们的犹豫、他们的权衡,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挣扎。这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在叙述中非常注重细节的还原,从人物的穿着打扮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再到各种政治场合的氛围,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在讲述“礼物”的出现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物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件来自外国友人的精致礼品,背后可能牵扯着一次重要的外交会谈;而蒋介石送给部下的一面旌旗,又可能承载着怎样的激励和期望。书中对这些“礼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最朴素的物件也能承载最深刻的情感和最复杂的政治信息,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点。它让我意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是解开重大历史事件谜团的关键。

评分

在阅读《蒋介石、宋美龄的礼物政治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对“权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通过“礼物”这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它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搏杀,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博弈,一种策略的运用。书中对蒋介石和宋美龄如何通过赠送和接受礼物来维系、巩固和扩张自己的权力,有着极为细致的描写。比如,某件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被送出,从而影响了一场谈判的走向;又或者,一次看似寻常的宴请,是如何通过精心准备的礼物,达成了某种政治上的默契。作者的分析充满了洞察力,让我看到了权力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这本书不愧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深刻剖析,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他们的决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